子长遍地有歌舞

作者: 徐青2016年12月19日来源: 襄阳日报散文随笔

子长县位于黄土高原的中部,是英雄谢子长的故乡,也是陕北红军的根据地,还是中央红军长征取得胜利后的落脚点和抗日东征的出发地,子长县就是根据谢子长的名字命名的。

在子长流行这样一句话:“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意思是说,子长的人都会唱当地的民歌,会跳陕北大秧歌。

到子长采风的第一天上午,我看到路口站着一个人,声音比唱《东方红》成名的王向荣还要尖,突然一开口吓我一跳。开始我还以为歌者是一位女性,抬起头才知道原来是一位老大爷。这位老大爷唱歌很认真,他是手拿着歌本在唱,他肩上背了一个绿色的挂包,包里边装的全是歌本。街面上围坐着一圈妇女在纳鞋底,我向她们打听唱歌的老人,为什么大白天要站在大街上唱?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他是个人来疯,看人多了就喜欢在自家门口唱,没人的时候就一个人在院里唱。“街头有艺人,隔墙有歌声。”看来,闲暇时唱歌,甚至走路和干活的时候也唱歌,已经是子长人的一种生活常态。这不,我刚走出不远,就听纳鞋底的大嫂们,开口唱起了《兰花花》……

这天下午,我们在将军纪念园里听说书。在陕北,有一个人说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个人,就是当下陕北说书的代表人物贺四。贺四这天给我们表演了两个段子,一个是他创作的《夸子长》,再一个是经他修改的传统段子《刮大风》。我仔细观察,他一举手一投足,浑身上下都是戏。当冬天的大风刮起时,他通过面部表情和口里不断变化发出的声音,把大风的怪叫以及男女老少在大风来袭时的各种表现,表演得惟妙惟肖,也把现场的观众都带到了剧情里。

这天晚上,我们还在红都广场看到一台唢呐专场演奏音乐会,我们都被子长的唢呐震住了。以焦养亮为代表的子长民间唢呐艺人,阵容强大,实力雄厚,不是亲眼看怎么会相信?仅凭唢呐也能举办一场十分圆满的音乐专场。我了解到子长的唢呐,已经从偏僻的陕北高原,走到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了子长县、成了陕北延安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采风的最后一天下午,在王家湾,采访参观的任务完成后,当地村民早已准备好的秧歌舞开始了。过去从电影电视中,曾多次看到过跳秧歌舞的画面,从电影电视中看到的,和置身现场看到的完全不是一回事。陕北大秧歌,一二十个人可以跳,四五十个人可以跳,上百人也可以跳,如果场地允许几百人也可同时跳。陕北大秧歌,跳到一定的时候是边唱边舞,在鼓乐的指挥下,一个人开始领唱,场内场外无数的人跟着唱。演员和观众,场内和场外,完全融为一体,那场面、那场景,看一次你会终身难忘

在歌的海洋和舞的海洋里,你只要置身现场,就一定会自觉不自觉地跟着舞起来唱起来。那天的情况正是如此,开始我们采风团上场跳舞的都是年轻的和爱好跳舞的同志,后来年龄大的和忙于摄影的同志,除少数几人外,都上场跳起来、唱起来了。我仔细观察,采风团的朋友们虽然没有老乡们跳得精彩,不会像老乡们那样摇头晃脑地跳,但一个个也是热情奔放,如醉如痴。

上高柏山的山路又高又陡,一个弯接一个弯。乘车上到山顶,原来山上已有很多的人,有一位女歌手正在高坡上演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歌声清脆明亮、高亢激越,加上欢快热烈、奔放激荡的音乐伴奏,不仅一开始就抓住了人们的心,歌声还把人们带到了当年火热的年代: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一杆杆红旗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亲人迎进来……

接下来为大家演唱的,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竟然是我。原来,负责主持和客串的子长县委宣传部的同志,为了活跃气氛,走到我面前问我,唱一曲怎么样?以往我绝对不会答应,不敢也从没有在这样的大场面上唱过歌。这些天,一直处于激动中的我居然答应了。《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是我平时爱唱的歌曲之一,但平常多半是周末在歌厅里看着屏幕唱,为数不多的几个观众也都是老熟人。也许是来到了一个艺术之乡,也许是走进了一个歌舞的世界,在这里我已经被熏陶和融化了,我居然在这样一个大舞台上把这首歌完整地标准地唱下来了。

在子长采风的三四天里,老区人民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不仅感染了我,陶醉了我,还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洗礼。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