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的小火盆

作者: 张金刚2018年01月03日来源: 保定日报社优美散文

冬,不容商量地来了。明显感觉双手冰凉,下意识地不时揉搓,或干脆握一杯热水暖手。此时,我便分外想念老家炕头那个小火盆:暖暖的,散发着温馨的烟火味,相伴全家度过寒冷但温暖、漫长却快乐的一冬。

深秋,与日骤冷。父亲端出经年的火盆,已然残缺,感叹:需要准备新的了。寻个响晴的午后,备好料,挽起袖,摆开制作火盆的阵势。将细腻的黄土打碎,掺入铰碎的麦瓤、麻绳或毛发,放水和成稠稀适度的泥巴;搬一个大小、深度合适的瓦盆,倒扣在地,充当模具。

将泥巴摔打拍成片,层屋贴于瓦盆外,三四厘米厚,包严;做好盆沿、底座。置于阴凉处放至半干,取出瓦盆,火盆即已成形;用玻璃瓶将外层抛光,放至阳光下晾干。一个简单、朴素的小火盆便做好,只待冬用。

农村家家用灶堂,满山的枯枝、硬荆棘便是最好的烧柴。勤劳人家,自会将其劈成大小适中的段儿,高高地堆成柴垛,或是院墙,预示一冬的温暖。蒸馒头、炖肉,架起一灶劈柴,烹出美食,暖了土炕,也剩了满灶火红的木炭。

这可是宝!将铁锹顶在灶门底部,用火杵将火炭拨在上面;端起滚烫的一锹、两锹,装满火盆、压实。剩下的火炭用凉水浇灭,晾干,做成黑木炭储藏起来;若是灶堂烧茅草没有火炭,便可取出黑木炭,在火盆内架柴引燃取暖。小心将火红的火盆端回屋,放置炕头;暖洋洋,热腾腾,顿时映红、温暖了一屋。

吃罢饭,天尚早,寒夜不愿出门;全家人便围着火盆烤火、消遣,或是做活。闲不住的母亲,常盘腿坐在灯下,纳鞋垫、做布鞋、缝衣服、剪窗花,不时将手拢在火盆之上暖手;有时,会将烙铁插入火盆,熨平洗好的衣服;一边忙活一边讲着那些口传的故事、谜语,哄年幼的我开心、入睡。父亲常在一旁借着火盆的温暖,默默地看闲书、听广播;或者夹起火炭,点上一锅烟,悠闲地抽过;将烟锅在盆沿咔咔几磕,收起;一会儿便靠着被子睡熟,响起微微的鼾声。

那暖暖的火盆,自是孩子的最爱,称得上是美食烧烤炉。抓一把花生,浅埋在火炭中;片刻便会听到叭叭的爆裂声,随即飘出一股烤花生的香味。火候一到,扒开火炭,夹出花生,便可美餐。或将几颗土豆深埋其中,耐心等待;稍顷,但见几股灰柱从火盆中腾起,那是土豆被烤得“放屁”了,但这“屁”却是香气扑鼻;赶紧将土豆翻转、埋好,再次“放屁”,便是烤好了。取出,吹灰,烫烫地剥皮、啃食,堪称美味。亦可烤红薯、烧黄豆、温柿子、做爆米花,诱人的香味弥漫整屋,自己动手、大快朵颐,绝对乐在其中、回味无穷。

难忘的是,我初中走读,中午要带饭。夜里,当我趴在炕桌上写作业时,母亲便将火盆端到我身旁,悄不作声地支起自制的烤架,给我烤馒头。切好的馒头片,整齐地摆在火盆之上,一面烤好烤另一面,火炭暗了拨翻底层;一片片烤得干糊、漂亮的馒头,散发着淡淡的微香,晾凉放好,次日清早装进书包。每个冬天夜夜如此,一烤便是三年,深深的母爱如这喷香的馒头一般滋养我的人生,也如这温暖的火盆一般暖着我的心田。

如今,煤炉已取代火盆,送上更多的温暖。可每当我冬天回老家小住,都会寻出那个早已斑驳的火盆,掏一灶火炭,或燃一盆木炭;在炕头与年迈的父母围坐,忆过往、唠家常,其乐融融,温暖了亲情,温暖了寒夜,更温暖了我那颗飘泊无依的心。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