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高考散文

2022/12/05散文诗歌

高考散文(精选30篇)

那年高考

文/九满

在一个阳光明媚,天高气爽的秋日,我载着家人的希望,带着渴望与兴奋,背着行囊,走进了梦寐以求的校园——南县一中。

与我同时,一百多名学子,满怀豪情地从全县各地奔赴县城,相聚在如花的校园,开始追梦的生活。清晨,东方刚露鱼肚白,我们已正襟危坐在教室,渴饮可以改变我们命运的雨露甘甜,白天,数学、物理、化学……走马灯式的轮番上演,我们跟随恩师的教鞭,吟咏屈原的《离骚》,懵懂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沉醉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透过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企盼英国物理学家的《丁达尔现象》,发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旷世感言!夜幕降临,教室里依然亮如白昼,我们依然埋头于课桌,努力钻研牛顿运动定律、库仑定律……或由它们演绎而成的的各类习题。

课余时间,我们带着天真与梦想,活跃在天文、地理等兴趣小组,奔波在校园内外,一双双渴望的眼神,一次次精彩的回答,展示了我们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在争争吵吵里,在说说笑笑中,扩大了我们的视野,激发了我们的青春活力。用餐时间,那是我们自由轻松的时刻,我们谈论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沉醉于苏小明的《军港之夜》,一起畅想未来的梦,一起憧憬那些由高考而引发的是是非非:题型,考试,分数……那些年,同学们在学习上有帮助也有竞争,生活上有支持也有鼓励,为对方加油也为自己打气,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走进毕业班,模拟试卷满天飞,黄冈的、海淀的、东城的……政治老师捧着一摞卷子笑嘻嘻地走进来:“同学们,在做数理化习题累了的时候,就瞅瞅这几张时事政治,权当放松放松。”生物老师笑呵呵地踱过来:“大家背时事政治倦了的时候,研究研究这几张人体结构,就当娱乐娱乐。”于是乎,在老师的眼里,我们似乎天天在放松,天天在娱乐。可是,放松和娱乐对我们来说只是一种梦想,我们有的只是埋头苦读,有的只是一打一打的习题,有的只是一摞一摞的试卷……

在那些惨绝人寰的日子里,我每天都重复着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内容,在书山题海中穿梭,在牢狱般的“梦工厂”里挣扎,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纷纷钻进我的大脑,坐标系更是带着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在我的脑海里旋转,让我昏头转向,把我这个急于跳出农门的少年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为大量需要记忆的政治、生物而废寝忘餐,我为60分的作文题而夜以继日,更为English单词和语法而夜不能寐。

为了走出农门,我一次又一次地品味咬牙与坚持,一趟又一趟地体验痛苦与忍耐。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用并不充盈的体力却十分顽强的意志与睡魔、失眠进行着激烈地交锋,每天都承受巨大的压力,却告诉自己千万不能放松,每天都在憧憬海市蜃楼般的大学生活,却不知将来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直到高中毕业,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愿望: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从农村走向城市!

那时候,一天一小考,三天一大考,考得不好,那可是最难受的,在学校里惨遭漠视、挤兑不说,回到家里更是被风言冷语围城,那种凄婉,那种痛苦,让人心生悲凉。那年冬天,在一次期未考试失利之后,我再已无法忍受教室里那令人窒息的压抑与沉闷了,终于想到了自杀。阳台上,我一个人面对昏暗的天空和漫天乱舞的雪花,心如乱麻,生死在一念之间。但是,过去校园生活那让我开心、让我快乐和幸福的瞬间悄然降落在我的眼前:当我把要记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的时候,我快乐过!当我解开一道道数理化难题的时候,我享受过!当我看到自己的成绩一点点上升,排位一点点靠前的时候,我幸福过!母亲那渴望我飞出去的眼神,亲人们那为我的学费而当牛做马的身影更是如电流般触击我的心灵,让我顿感愧疚。于是,我踱回教室,继续演绎那“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悲壮故事。

那年七月,高考如期而至,我也圆了我的大学梦,从此,我走出了那条伴我成长的藕池河,告别了亲人和朋友,走过村头,跨过沟渠,在省城长沙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涯。大学毕业后,我南下广州,在觥筹交错里,在尔虞我诈中前行,后来,我分了房子,结了婚……所有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那年的高考。

当我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时常问自己:假如没有当年那场“炼狱”之苦,我会有今天这样的结果吗?许多次这样的自问之后,我终于发现:在潜意识里,我已将那年的高考经历标上鲜明的印记并植入我的生命,成为我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是啊!如果没有那年的高考,我一个乡下孩子,怎能走向城市?如果没有那年的高考,即使我有今天这样安稳甚至安逸的生活,但是,一定达不到现在这样的精神高度!

高考人生

文/谢永帅

每一年的高考都是莘莘学子们的希望,是他们十年磨一剑的辛苦付出,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人生的起点,它是一种经历,是一种检验,是迈出人生的第一步,也是每个孩子成人的标志。

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这种的时刻,不管结果如何,新的人生都会在前方等着年轻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未来还有许多人生的考试和考验等着这些年轻人来不断去突破和尝试。而作为过来人的我们在无法左右孩子命运的时候,只有希冀我们的孩子在学习和考试中不断成长,变得更加强大,能够独挡一面。

从高考的作文中,我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的出息和他们的努力,这是所有孩子的榜样和家长的愿望。但我们也不得不面对现实,这样的精英会比较少,更多的是平凡的存在。这社会需要精英的存在,但也需要普通人的存在,只要肯努力的付出,普通人也会成为精英。

不论考试怎样,生活还得照过,生命的帆船还得照样前行,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有乐观、豁达的心去面对一切,不论何时何地都有强大的心理和坚强的性格。都能养成一种优秀的习惯,学会礼貌待人、文明谦虚、尊老爱幼的美德,这才是根本和重点。

我们都希望自家的孩子能成为人才,但也更希望我们的孩子品质优秀,言行合一,做一个善良聪明的人,而最重要的是他们能一生快乐,健康成长。愿高考能成为他们快乐的翘板。

高考记忆

文/关素昭

今天是儿子高考第一天。儿子洗完澡后很快进入了梦乡,我躺在床上却怎么也无法入睡。焦虑?紧张?都不是。听着儿子均匀的呼吸,心头更多的是感慨,感慨时间飞逝地如此之快。感慨之余,一些和高考有关的过往犹如电影一样在眼前闪过。

高考记忆之一

1990年的7月7日下午,这是让我终生都将无法忘掉的一个下午。那一年,我在原一中参加的高考。头一天晚上,我把六本地理课本又从头到尾通看了一遍。地理是我的拿手科目,因此很是希望在第一天打好头炮,整个开门红。卷子拿到手之后,我一阵窃喜,不难,基本都在复习范围之内。开考铃声响起,没过多久就把它做完了,又检查了两遍后自以为万事大吉,看看表,还早,索性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睡梦中只听见监考老师说"还有三分钟就要交卷了,请检查一下,看看有无漏涂的答案",这时才睁开眼。惺忪中来回活动着脖子,无意中发现邻桌的卷子怎么有两个图而我咋没有呢,于是赶快来回翻卷子,方才知道,由于折叠的缘故我把最后7、8页的题给漏了。一下子,头就蒙了,尽管那是20分的送分题,但就是无心再写,直到老师将卷子收走。晚上回到住处,父亲问我考试情况,我就把情况告诉了他,感觉像天塌了一般。父亲听完,出乎意料地平静,给我说"别难过,大不了明年再来一年。好好考下几门,争取少掏点复习费"。这几句话让我既安慰又感动,于是第二天起我就调整心态,像一头寻找目标的猎豹去认真仔细地审题答题,一分一分地扣,顺畅地考完了余下的几门。由于这个"插曲",在估分、报志愿的时候也没敢报太高的;还是由于这个"插曲",当录取通知书下来后,我马上就决定不复习了,尽管不是太如意。二十六年过去了,这件事一直像发生在昨天,清晰可见。每次高考前,我都会把它当作教训讲给我的学生,避免重蹈我的覆辙。

高考记忆之二

2006年的高考给我留下太多的记忆,想一想已经过了十年。那一年,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们的复习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学生们中间也闹起了小情绪,学习效果很是不好。6月7日一天天逼近,那一段我吃住都在学校,和学生呆在一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他们,帮他们树立信心。临考前一天,我开了最后一次班会,送给每个学生两份礼物:一套答题工具和我亲笔签名的《致同学的一封信》。在信中,我回顾了三年的点点滴滴,对他们表达了希望和信心(这封信也于考试当天发表在《舞钢信息》上)。由于各种考前工作做得较为扎实,那年的考试并未受太大影响,结果还算让人满意。

高考记忆之三

去年的高考结果十分令人满意,我们这一届师生第一次让我校重本数突破一百,达到124人。但让我记住的不是这个数据,而是感动——来自学生的感动。说实话,这一届学生是最让我操心的。从接手开始,我都坚持每天6点之前进班,晚上和学生一起离班,就连身上长"缠腰蛇"的那一个月也是一天不落。我的脾气较直,看到学生哪一点不对总爱唠叨,爱"训人",所以一直觉得他们会烦我,讨厌我,甚至可能像杨白劳恨黄世仁一样地恨我,也就没有想他们会对我表示些啥,只是想做好自己份内的事罢了。6月3日晚,最后一个晚自习,我坐在办公室等放学铃,这时万季红来叫我说同学们有点事。当我走到教室门口,发现全班学生都在那站着,一遍一遍地唱着那首筷子兄弟的《父亲》,许多同学都带着泪花,尤其那句"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我的泪也夺眶而出,有感动,有不舍,更有付出得到承认后的释然。当老师不易,起早贪黑日夜兼程,有此,足矣。

高考年年都有,年年感觉不同。作为一名教师,我还将经历更多的高考历程,每一段都将成为不同的记忆,像浪花,时不时地在心底泛起。

那一年盛夏

文/李幸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天道轮回,四季变换,亘古不曾停歇。窗外阳光正好,透过树叶间稀疏的缝隙,投下了斑驳倒影。虽无“竹摇清影罩幽窗”的雅致,却惹人在光影流连间思绪翻涌。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曾是多少文人雅士的踌躇满志,寒窗苦读十载,只为一朝高中。自古暨今,盛夏时节,都因为高考而注定不再平常。又是一年高考,伴着夏日虫鸣的喧嚣,如期而至。媒体不厌其烦地报道着“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送考盛况,微信公众号每日重复推送着高考的相关注意事项,朋友圈毫无疑问地被各种为母校和亲友加油的消息刷屏……只有在这时,我才发现,“曾经”是个多么遥远的名词,那个在高考大军中摸爬滚打的自己,那个心无旁骛一心求学的自己,已经是再也无法企及的过去式了。

多年以后,再去看高考,无非是一群年纪相仿的人,做着同一份试卷,之后走向不同的远方。一场考试,两天时光,把三年的倾心付出定格,将曾经并肩作战的人带向四面八方,自此之后十年未遇,百年过后遗忘。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多数时候,我们背着太过沉重的包袱,认定一次失利便是万劫不复,越是如此,越容易马失前蹄。不妨一览大清朝的两份名单。前一份上,傅以渐、王式丹、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诸人的名字赫赫在目,然而这些当年的科举状元,今人知之者甚少;反倒后一份名单上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等人的大名如雷贯耳,但这些人偏偏是当年的落第秀才。还是柳永道尽千古真相:“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又是一年盛夏,一季离别。犹忆那年高考放榜时,自己盯着刺目的分数,在毒辣的日头下浑身冰凉,不曾和师友好好告别就落荒而逃。若能重回到那年盛夏,我必不问自己的前程凶吉,惟愿和挚友好好道一句珍重……

十八岁的春天

文/陶斯宇

春天的特色只有冬天才能认清,在火炉背后,才能吟出最好的五月诗篇。——海涅

——题记

2017年的春天来得格外的早,我的十八岁的春天也慢慢近了。十八岁的春天没有电视剧中诸多的烦恼,我度过的这段日子,只感到了一种纯粹的快乐,它带上了希望的颜色,感受了奋斗的温度,承担着寄托,在这被无数诗人赞颂的季节时,人生的道路便在穿过寒冬的青叶与鲜花的伴随下向前不断的蔓延。

高考是人生中经历的第一件大事,自己的前途与命运将有个最初的决定,说不紧张那是假的。高三的生活是忙碌的,当“年”的味道还在到处弥漫、处处洋溢欢声笑语时,我们已开始告诉自己守住内心的一份安静,去与书香做伴;当手机游戏中的“二次元”世界让我们流连忘返时,日历的一天天翻页,让我们提醒自己面对现实;当空旷的校园变得宁静时,高三的教室里正在“撸起袖子加油干”。实在累了,便在课间与同学说说笑笑一番,开心一刻,暂时舒缓一下烦躁的心情。但高三的日子也极为充实,每发现一个知识的漏洞,都暗自庆幸,每做完一份题尤其是攻克一道道难题后,更是一种无可代替的成就感。我们学到的不仅是文化知识,更多的是成长的历练,我们不再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我们知道最后的拼搏带来的是什么,是幸福的泪水,是高高昂起的头。或许不一定能有那喜庆的《通知书》,但我们曾经拼搏了、努力了,也就无怨无悔。奋斗虽苦,但其中的温暖的汗水足以抚慰自己心灵上一切披荆斩棘之后留下的苦与累。

曾记得司各特说过:春天的太阳甚至给那最卑微的小花也注入了新的生命。高考便是这春天的太阳,对每一株的花草注入新生的力量,这是希望的火光,在困难的逆风之中摇曳生姿。此刻的我们正在积蓄力量,在即将到来的春天前,吮吸雪花的乳汁,用自己的意志与暖流驱走寒冬,等待春天,等待生机,等待辉煌。

时间总是过得那么快,只剩下百余天了,我们即将奔赴高考的战场,三年的快乐与痛苦,点点滴滴都将成为永久的回忆。远去的是风一样轻飘的岁月,留下的是阳光一样灿烂的记忆。知识不是春天的花与秋天的果,举手就可以摘下来,获得知识的钥匙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奋。每天积累自己的力量,展望未来与祖国河山。“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改变自己,亦可改变一方天地,每一株小草都有点缀春天的价值。

黑夜再长,白天总会到来;寒冬再长,春天总会到来。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有春、夏、秋、冬的轮回,有一片土地让自己耕种。无论阴霾还是晴朗,十八岁的春天,正翩然地走来,正躲在某个角落露出自己灿烂的微笑。

那年高考

文/珍暨湘子

时光,若一弯宁静的水倒影着过往的流年,趟过春夏秋冬,浸透每一个白天与黑夜。

那些走过的青春值得我们珍惜,那些回忆的感动值我们流泪,那些真正的朋友值得我们付出,那些未知的题目如今想起是不是还是没有思路,那些曾深深教导过我们的教师如今还在教育着下一代祖国的未来,那些种种如今的是否还会记起,我们就这样离青春越来越远,

如今的你也许早已经看惯了车水马龙的繁华,见识了更广阔精彩的世界,可是在你的心中是不是永远存在着一段抹不去的回忆,那年高考。

那年高考。

那时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大学生活,不知道我们的未来会怎样,不知道我们还要走怎样的路,不知道明天的考试我们会有怎样的成绩,不知道今天最好朋友明天是否还会在身边,不知道我们为自己的未来还要做怎样的努力,我们就这样不知疲惫的努力着。

那年高考。

我们终于知道痛并快乐着的感觉,痛,是因为我们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成绩不理想,快乐,是心底最真实的感动,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就这样奋斗。

那年高考。

多少个秉烛夜游,多少个日夜奋战,多少滴汗水凝聚,我们牺牲了我们的青春,却成就了我们的梦想,灰暗的过去,光彩夺目的今天,那时的我们愿望很简单,确定目标,实现目标, 在突破与建立中徘徊,多少张快乐单纯的笑脸如今想起依旧清晰,多少发自内心的教诲是那样感动,多少友谊感动温暖至今。

那年高考。

伴随着退校的照片,结束了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青春,如今回望照片上的笑脸,你们都还好吗,我亲爱的朋友,你们都在那里?

年幼我们学着成长,青春我们客服犯错,犯错让我们学会成长。

那年高考。

我执笔写下渐已老去的青春年华,可是青春精彩纷繁。

今年高考,愿你们能为自己的青春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为自己的青春画上完满的句号,为自己的未来继续谱写传奇。考生,加油。

圈子

文/伊尘

直到面临5年零1个月后的高考前一晚,自己还在怀想5年零1个月前的高考,真是好久远好久远的时间。5年零1月前的大多记忆虽然早已尘埃遍布模糊不清,但此刻的自己却还是清楚的记得当夜网吧里玩着《英雄联盟》的那少年。

在此,不是想和高考说加油、必胜之类老生常谈人尽皆知的俗文滥调,不是想说大学很美好(个人感觉最美好的时光已经停留在高中了。),也不用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一飞冲天成为人上人或跻身社会精英阶层之类的鸡汤浇灌,要知道现实一般很残酷冷漠无情,无需太自欺欺人。

虽说上大学不可定一飞冲天,不可定成为人上人,但还是要好好考,起码上了大学才会有通向精英阶层的资本与门票,父辈操劳半生,自己寒窗数十载,为的是什么?肯定是给自己一个完美的答卷,或说不想再重复那种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的点线式对自己来说毫无意义的机械生活。

最近些年总能看到“寒门难出贵子”的说法,都懂无风不起浪,所以其实从侧面反应现实(圈子)问题,不是瞧不起什么是真的没钱没办法给孩子更好的配置。还有句话叫“有人出生就在起跑线上,有人已在终点”,这无不是天生的圈子局限了自己,这好似暴发户不被所谓贵圈看不起,贵族至少需三代以上的培养一般。《理想国》里柏拉图举的山洞人看影子的例子一般,因为一直看到的就是黑色影子,以至出了山洞后看到现实的模样会无法接受。《肖申克的救赎》里肖申克监狱图书管理员离开监狱却选择了自杀。我国自古亦有“物以类聚”这些不都说的是现实的圈子问题。而选择参加高考我相信很多的人和我一般,想打破自己所生存空间圈子,不想重复大多父辈的那种点线式生活,我们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梦想。

我知道大多数的人都和我当年一般,其实说到底还处于很迷茫状况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参加高考,大多数高考或是因为爸妈让考,说考上好大学就有好的未来,或说大学很好玩很美好很舒服,所以跟风想去试试几年。因我和好些高三的学生聊,他们对于大学准备考那个专业未来打算一点概念没有,有些以至于有那些专业都很懵,但在此还是要说一句真要好好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快突破目前的圈子。或许自己真不知如何选专业,一定要选自己喜欢的,无所谓别人眼里的好坏或冷门热门专业,要知道自己将是为了自己而活,只要自己喜欢感兴趣就好。不要如我一般,选一个很不喜欢的专业,麻木的混了个四年毕业后,总眼高手低的想混个人模狗样,最终却拿着最微薄的工资,逐渐混成自己最不喜的模样……

(虽说大学不会教你如何赚钱,不会教你怎样当去老板,更不会或说找到黄金屋之类的东西,它教你的只是如何去成为一个打工的人,一些最基本的生存技能,然仅仅当中的想问题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就可受益无穷。从这思维里你可以富可敌国同时亦可一无所有,你或许会明白自己最终所求到底为何?真的只是钱?真是重复结婚生子的任务?

毕业后家里一直让去当老师或考公务员,但真不是自己所喜,自己不知道自己如果真的选择了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因自己一直在想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到底追求的是什么。因对于挂了十几门课的学渣来说,大学学到的就是谢老师常说的那句“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曾老师的那句“男生不要忙着找对象。”“你们都是邵娃班的吧”还有丁老师的那句“差没关系,自己喜欢什么,去学就好了”这些话,真的可说是大学学的最宝贵的东西。最终看了半年书自己终于明白自己所要的所喜欢的东西**。对于处于这个可说是最好的时代亦可说是最坏的时代里,一切有着无穷大的机遇,然现实最终却是一个看证看学历的社会,不想败在一张证前。我所以今年想准备重新寻曾经高中抛弃的梦,虽或说时过境迁,但却还是想最后再自私任性的去试试,直到此刻我才感觉有点懂了《小丑》里最后那句“我这辈子都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存在,但此刻我确定了。”的含义。)

就此打住,没再闲扯下去的必要了,高考你们看着办吧,愿五年后各自会处在自己所希望处的圈子里,而非该处的圈子里……

高考记忆

文/项顼

2021年的全国统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即将来临,时间距离恢复高考已经过去三十年。三十年过去了,这其中许多世事变迁,人事物非,可高考还是依然如故。我只想零碎地记录,那些曾经留存在我记忆里和高考有关的点滴。弹指之间,40多年的人生岁月在我不经意间灰飞烟灭。

40多年前,1977年的冬天。那时我才是一个初二的中学生,并不懂得高考的意义。只是觉得周围那些当时比我们年龄大,但又很年轻的青年人都很兴奋。有一些人已经到了三十而立之年,他们称“老三届”。那年的高考,除了政审和体验之外,我记得还放得宽了几项条件。一是年龄放宽,三十五岁以下的都可以报名参加考试;还有就是允许已婚青年参加考试,所以后来有些考上大学,孩子只能留在家里;再有就是准许在职人员报考,县第一中学就有几个老师报考,和自己的学生坐在同一考场参加高考。我当时的初中老师,在上课时高兴地告诉我们,现在全国恢复统一高考,以后凡是升学都要进行考试。并告诫我们从现在起要认真地学习,准备参加1978年的高中升学高试。随着高考时间的临近,小城里弥散一股读书学习的气氛。有一种紧张的情绪开始出现在每个家庭。

还是那年冬天里的一个星期天,我在城郊钢磨房里等待磨苞谷面。这是我每个星期天必须的劳动,就是要去磨房的钢磨磨好下一周全家的主食——苞谷面。在我等待的过程中,来了几位“老三届”的青年。他们中间有两位我知道已经成家了,但仍然是参加了当年的高考。他们正在共同探讨已经考过了的那些数学题,争论得历害,几乎吵起来。冬天的磨房很冷,但看不出他们身上有一丝的寒意,红彤彤的脸上充满快乐和愉悦。

后来,我知道他们中有一位L君考上了云南大学。出去后上学后,L君就留在省城工作,再也没有回到家乡,据说曾经在云南大学做数学教授。后来去了加拿大留学,毕业后定居外国,听说曾经回来过。他漂亮的妹妹(庆春姐)和我姐姐是同学,1978年高中毕业,考入当时的地区师专,毕业后分回到县一中教书。

附记:我不打算如何来组织这些文字,只想随心所欲地,毫无掩饰地在这里留下久存在心底里的记忆。

1977年的冬天,非常不平凡。在经过短暂的平静后,原先在文革期间用来贴大字报的地方,县城中心百货公司门外侧的一堵墙上,贴上了中榜的考生名单和分数。那天,我记得县城万人空巷,全部集中到那里,议论谁家的孩子考上那所大学。

陈君这次高考中分数最高,算是我们县的高考状元。他的籍贯是四川,他父亲五十年代从卫校毕业后分配到我们县,在一个现在叫大湾镇的农村卫生院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我后来参加工作,在卫生局时认识这位国华老医生,就是陈君的父亲。有人说他们家和原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是叔伯兄弟关系,但没有实际的证实。

陈君终于如愿以偿去了北京读书,后来他的爱人是时任镇雄县革委主任、县委书记和县武装部长郭金榜的千金,他们是同学,又一起下乡在一个点当知青。陈君出国读研究生,现定居加拿大。

从那天开始,我和大姐开始了艰苦的读书历程。每天除了去学校上课外,回到家里,坐在火炉旁做完作业,就进行自学和复习。特别是我,在初一和初二基本上没有认真读过,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大姐她始终学习好,但也很努力地复习。那时小城经常停电,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煤油灯下学习。

1978年的5月,县城的新华书店进了一批神秘的书籍,就是上海出版社紧急出版的那套《数理化自学丛书》,没有公开的出售。大姐得知后,要母亲去找人开后门买一套,母亲没有犹豫,向同事借钱又去找人开后门,终于买回来那套自学丛书。还有就是那套参考书在当时很难买到,母亲认识新华书店一位姓周的阿姨,通过关系才买到。这套参考书对我初中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有今天的这点知识,这套书可说是功不可没。

我初中的班主任陈老师,教我们数学,他经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应该说,他是我知识的启蒙恩师,没有他,不会有今天的我。

那个年代即使有钱,也不容易买到《数理化自学丛书》这部书,我们很珍惜,总是小心爱护地使用。的确这部书弥补了当时省编教材不足,对我和大姐考试起很大的作用。

大姐参加1978年的高考,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公榜后,大姐榜上有名,按她的成绩,完全能够录取专科学校。填报志愿时,大姐为了稳妥,和她的几位同学一道填报昭通师专。

可是,当那几位同学拿到录取通知书,大姐却没有得到通知书。打电话去昭通师专,负责招生的人回答,体检不合格。原来在大姐体检时,五官科负责体检视力的那位的医生,因为工作关系,曾接受过父亲的调查审查,因为没有任何实质性证据,也就没有做进一步调查,更没有做过任何处理。我在怀念父亲的文章里曾写记过,父亲曾在一度时期,任过县委组织部长,处理过一些违法乱纪的干部。可就这样,这位五官科医生一直怀恨在心,有意识在体检表上进行报复。这样我姐姐失去进入大学校园的机会,1979年,我姐姐第二次参加高考,填报云南省公安专科学校,结果被当时教育局负责招生的ch某人把档案压下,再次失去上大学的机会。教育局这个姓ch的,据说曾长年把持县教育局的招生办,做过许多丧尽天良的坏事。据知情人说,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扣押下很多无辜莘莘学子的档案,甚至使用冒名顶替,移花接木等卑鄙下流的手段,使这些学子本莫名其妙地失去上大学的机会,而他则将那些本来没有考上的亲戚朋友子女拱手送进大学的校园,可以说是罪大恶极,相信上天一定会给他应有的报应。前些天,有幸和云南民族学院教务处处长,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李骞老师在一起吃饭,他说起参加78年高考,语文作文应该是第一,结果通知到县城体检后,就没有下文,不知道他是不是受害人之人。那年,为了跳出农门,他参军去了青海。两年后退伍重回到母校县一中补习后才考入云南民族学院,完成自己的大学梦。

我是一个很宿命的人。在大姐每次走进高考考场时,我都在家里为她祈祷,希望能考到好成绩。家里能为大姐考试提供最好的待遇,就是早上去考试前吃上一碗热乎的燃面。

大姐要好的几位同学,我上文提到的庆春姐,阿敏姐她们都前后去上了大学。姐姐却因人为因素,与大学失之交臂,失去踏进大学校园的机会。每当父母和大姐说到这些,我都能看到她眼圈红红的。后来大姐没有再参加高考,而是独自去一个山村小学,做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79、80两年的高考,给我的家庭留下了沉重的阴影,1980年,我高中毕业。1977年和78年云南省是高考和中专考试一条龙,1980年云南省却一改从前的做法,将高考和中专考试分开,我和一部分同学选择报考中专,与高考终是擦肩而过。

1978年,我初中毕业,参加全县的初升高统一考试,由云南省统一命题,各县自主招生。我的中考成绩在全县前五十名,可是奇怪的事情还是发生在我身上,很久没有我的录取通知。待我去找文教局时,才告知我发错了,发给另一位没有考取的考生,经过反复申诉求告,才又重新发给我高中录取通知书。

1980年参加中专考试,我的分数虽不理想但也还不错,可以报省外普通中专和省内重点中专,我选择了云南省楚雄卫校。

我体检时,同样遇到麻烦。还是五官科的那位医生,指使另一位体检视力的医生,在我的体检表视力栏上双目填为零。还好,另一位姓邓的妇产科女医生回来后,告诉我的母亲,母亲只是叹气流泪。我和大姐不服,找到招办的人拿出体检表,果然如此,当天就和招办的人大吵一架,他们终于同意,由招办的人带我重新体检。重检后证实,我的视力不是零,而是符合国家学生入学体检规定。这样,我才如愿以偿进入楚雄卫校学习。

这位邓医生是县医院的妇产科专家,为人非常正直公道,是我一生最重要的恩人,也是位品行和医德非常高尚的人。我卫校毕业后,有幸成为她的同事,我一直把她当成我的长辈,充满崇敬。后来,她调回家乡工作。每每想起邓医生,我都从内心里祝愿她,好人一生平安。她的女儿玛琳在1979年的高考中,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后来留学法国,现在是昆明医学院的副院长、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卫健主任、云南省副省长。邓医生的思想和品德影响我一生,从此以后,我始终坚信做好人、做善良的人一定会有好报。

那年,我们县有位范君,以全县理科状元,物理科100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他是我们贫困山区县第一位考上北大的学子。他的录取在当时轰动了整个县城,每个人都在议论,更多是感叹。他父亲双目失眠家境非常贫寒,很难想象,他的家庭是怎样供他读书求学,直到研究生毕业。很多年,我总是想在街上见到他双目失眠的父亲在街上替人算命。最近快十年了,总是没有见到,不知是否安好。现在回想起来,那位老人略弯曲的背影和他手里提着的那条小凳在我的记忆中还是那样的清晰。而范君他想必应该是留在北京从事研究工作。

我的同学杨君,和我一同考中专,分数比我多几分,他报了省外的重点中专,可惜没有录取。补习一年,1981年参加高考,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同学王君,是一个心气很高的人,可是每年的高考都只考取本市的师专,他对同学说:“如果是师专,一定是不会去读的。”果然,几年考下来,都只能是录取师专。王同学不食言,终是没有去读师专,而是选择在县城参加工作。后下海当起个体户做生意,现在已经是大老板,生意做到市里,市里很多的市县领导都是他的朋友和座上宾。

我的许多同学,虽然和我一道参加中专考试,由于学校和专业不满意,并没有像我一样去读中专。而是补习一年后,都参加第二年的高考,大部分都考上理想大学。我高中的同学,一部分高上的大学,有几位还出国留学,现在已经成为外国公民,有家庭和事业,其它读大学的也留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一部分同学考上中专,大部分都在家乡工作和生活。高考改变很多人的命运,很多年后同学聚在一起,谈到参加高考的动机时,都谈到一个话题:通过高考,才能参加工作,这样就不用回到农村,也不用再吃包谷饭和红豆酸菜汤,可以吃上美味可口的大米饭。

我是80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的,四十多年过去了,高考离我越来越远,过两年我唯一的女儿就要参加高考。对于我们那代人,高考牵动着每个家庭,牵动着每个人,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只有高考这么一条光明宽阔的大路,高考改变很多人的人生道路。四十多年前的高考成了我一生的遗憾,留下一辈子的心结。参加工作后,有很多人参加各种名目繁多的成人教育,我从心底里拒绝参加成人学历考试,要让这个破碎的大学梦,永远成为我心底里的痛。

那年恢复高考

文/苏子

下乡那年我才18岁。一转眼快两年半了,和初来时完全变了一个人。身体结实了,肤色变得黝黑。挣的是全劳力工分。两年下来,队里分了不少粮食和现金。自己养了一头肥猪,队里给了一小块自留地,随意种了些蔬菜。比起别的一些知青日子还算过得去。至少已经自食其力了。

前面来的知青陆陆续续推荐招工到工厂当工人,有的保送大学,那时管他们叫“工农兵”学员。县知青办原则上是按下乡时间和劳动表现排名分配名额的,我是最后一批下乡知青。一段时间听到一些小道消息,说可能不再推荐上大学或招工了,要恢复高考。不明白其意思。高考是咋回事?忽然有些不安起来。不知道命运何去何从。试探着去问了县知青办的领导,他们也说不准。

终于有一天,广播里播放“重要新闻”:中央决定恢复全国高校统一考试制度。所有应届和往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考。县知青办也正式通知所有知青准备高考。知青们很是兴奋,纷纷回县城找老师辅导。我有些茫然。因为我不是在本地上的学,这里没有我认识的老师和同学,怎么复习,找谁辅导?当时也不明白恢复高考制度的国家意义和背景。但不管咋说吧,总算有了希望,而且是公平竞争。就这样,开始了高考复习。没有复习资料到处托人借。好在高中时候的书我还带了一些,家里也给寄了一些来,勉强有了资料。如饥似渴、一个多月的时间十万火急、没日没夜看书,在此一搏。

我当时在公社基建队挖水渠。住在工地。有好事的社员恶作剧,竟然把宝贵的复习资料撕来引火,把吊在帐篷中央的马灯也拿石头当靶子打碎了,那还是当年下乡时知青办送的,好心拿来大家晚上照明用。没有了马灯,我只好就着火塘的光看书。我火急火燎的,可他们闲得没事,总拿我开玩笑。我拿他们没办法。平日里他们人都挺好,很纯朴,就是玩笑粗俗一点。我坚持劳动之余拼命看书。当时就一个心愿,考上大学,改变现状。

终于迎来了高考的日子。连续两天,考生们列着队依次进入学校的各个考场,一人一座。县领导和监考老师表情肃穆地站在考场内外,像看押犯人似的。第一次感受高考气氛,心里特紧张,面对好大几张卷子脑子瞬间一片空白。我镇静下来全神贯注按照复习的记忆做着题,来不及检查是对是错,有些题也是连猜带蒙写的。作文凭借自己高中时的写作功底,根据命题写了一篇类似杂文的文章,题目早忘了。后来学校负责招生的老师告诉我,当时就是这篇作文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还把我从自愿填报的政史系专业调整到了汉语言文学系。我想他一定是想把我作为未来的作家苗子来培养。然而,之后我的人生与文学毫无交集。

1978年的春节令人难忘。大年初一,在焦急的等待中,邮递员把录取通知书送到了母亲的单位。拿到通知书的我一路狂奔回到家,平日里不爱表达情感的父亲连连说:好!好!全家人激动不已。这个年过得特别开心。当时,能从山沟沟里考上首都的大学真是特别荣耀的事情。而我是全县第一个拿到通知书的人。

报到时间紧迫。全家人连夜为我赶制衣服,准备干粮、行装。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因为当时实在没有像样的衣服,母亲带着我到一个裁缝铺,苦苦恳求人家为我赶制一件棉大衣,那师傅听说要到北京上大学,赶了整整两个通宵,做好了那件后来陪了我四年大学的咔叽布面料、毛领短大衣。春节没过完我就迫不及待上路了。从老家一路风尘辗转颠簸了6天才到省城,从省城又经过近四十个小时的普客硬座煎熬,终于到达终点站——北京。而我从离开家到学校已是出发第九天。

记得当时,我就像个锅炉工,浑身煤灰下了火车。穿着出发时赶制的短大衣,脖子上围了一根红色围巾,提着一个旧式皮箱(直到今天还保存在家),肩挂军挎包,这应该是当时标志性的时尚打扮。今天想来特有时代感。北京的初春依然寒意浓浓。站在偌大的首都火车站,一瞬间思维停止,呆呆地四周打量,按捺不住初来大都市的激动和忐忑,跟着出站的人潮茫然往一个方向挤去,寻找通知书上提示的公交线路站。心里忽然自豪无比。

就这样,一代人的命运在国家的一次重大决策中彻底改变了。我们是77级——当年恢复统考的第一批学子,我为此感到骄傲。1977年恢复高考,这已是载入国家里程碑的大事记了。而我们也成为中央这一重大举措出台的最大受益者。

就在第二年,全国知青返城。

感谢共和国,感谢扼腕知青命运的领袖们!

高考不当“逃兵”

文/张帮俊

十几年前,我参加高考,不但名落孙山,还差点当了“逃兵”。

初中时,我的成绩还能排在年级前十名,可是,进入高中以后,因为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心思没有用在学习上,结果,成绩一落千丈。高考前的一次模拟考试,我竟然排在年级最后几名,好几门功课都亮了红灯。以这样的成绩参加高考,想中榜,跨入大学的门,无疑是痴人说梦,我的自信心一下子降到冰点。高考对我来说,也许就是走个过场,后来的一件事,差点使我连这个过场也放弃了。

高考报名时,班上有几个同学没报名,问他们为什么放弃,他们苦笑着说:“成绩这么差,考也是白搭,万一考个最低分,那真是糗大了!”他们真有先见之明,既然明知考不上,还要去考,不是多此一举吗?于是,我也有了放弃高考的想法。

我没有去报名的事,不知怎么让父亲知道了,父亲并没有大声责骂我,只是对我说:“高考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许它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参加高考的机会,就算你明知考不上,也不能轻易放弃机会,你难道这么害怕失败?要败也要彻底的败一次!也要为高中三年画一个句号。”父亲的话说得我脸上火辣辣的。当年,父亲学习成绩优秀,因为家里穷读不起书,高中还未毕业就辍学,没能高考是父亲的终生遗憾!

听了父亲的话,我没有当“逃兵”,全身心投入到高考备战中,常常学习到很晚。父亲就像所有的高考家长一样,无微不至地照料着我的生活起居,还变着法子给我增加营养。望着他忙碌的样子,我真后悔那几年为什么那么贪玩!

火热的盛夏,我参加了高考。答题时,我发现,许多题目我也可以正确解出来,这都是努力的结果。可是,最终我还是榜上无名,差录取分数线20分。在几个月前,我根本不敢相信我能考这么高的分数。有几个学习成绩和我差不多的同学,竟然奇迹般达到了最低录取线!看着他们雀跃欢呼的样子,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涌上心头,早努力就好了!

回到家,我红着眼睛对父亲说:“爸,我没考上,还差20分,我说过的,考也是白考。”父亲安慰我说:“虽然没考上,但在我心里,你没有失败,你已经尽力了,能考出这样的成绩,说明你是有这个能力的,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之前丢的东西太多。努力过,失败了,也就无悔,这并不是真正的失败,但如果你轻易放弃高考那才是真正的失败。一个害怕失败、主动放弃机会的人是不会有多大作为的。”

父亲的话深深影响了我,直到现在。

高考只是一个窑盖儿

文/柏兴武

年我高考的时候,是父亲亲自去“陪考”的。我知道父母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可是,我在考试的时候太紧张了。高考结束后,跟着父亲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泪水不停地往下淌。

我们到家时,母亲坐在门槛儿上。我看见刚过四十岁的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我跪下了:“妈!我……”母亲用她那粗糙的手一把扶起我,说:“武儿,什么也别说,咱们先吃饭,我都等你们好久了。”

进屋后,父亲拉着母亲进了房间。我听见父亲悄悄地告诉母亲,说我的压力很大,已经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让她注意点。我吃饭的时候没有一点儿味觉,米饭落进肚里,也没能把我心里的“疙瘩”挤出来。我一个劲地想,我以后怎么有脸见人,又怎么对得起我起早贪黑的父母?

吃完饭后,我一个人闷坐在屋里不说话。“武儿,陪妈去看看土豆窑。”母亲拉着我的手就往后山走。我跟着母亲来到土豆窑,没等我开口说话,母亲就搬开窑盖,说:“武儿,下去看看土豆还好不?”我木然地下到窑里。突然,母亲一下子把窑盖盖上了,我立刻置身在黑暗中。我不知道母亲要干什么,我也没有勇气喊母亲,黑暗中的我想到自己的前途也将是一片黑暗就忍不住流下泪来。

过了一会,我在黑暗中开始害怕了。我朝着上面喊:“妈,你怎么把盖盖上了,好黑!”我没有听见母亲的回话……正当我绝望时,母亲搬开了窑盖,阳光涌进了窑里。

母亲平静地伸出手说:“上来!”

母亲把我拉上来,说:“你坐在窑盖上透透气儿,看看我们那绿树掩映的房子是不是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我坐在窑盖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到绿树掩映中的房子心情好多了。母亲又拉着我的手,说:“走,我们爬上山顶去看看!”到了山顶,母亲说:“武儿!你看我们的土豆窑在哪里?”“在那儿,盖儿好小!”我用手指着窑盖的地方说。母亲又说:“你在窑底看盖,盖就在你的头上,你就只有压抑和黑暗;你坐在盖上把盖压在了下面,你就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你在山顶上看盖儿,盖儿已经是很小了;你在宇宙中看呢?盖儿还能看到吗?记住:高考,只是一个窑盖儿!”母亲拍拍我的肩。

我的眼泪再次出来了:“妈,我懂了。”母亲微笑着点点头。

我很快振作了起来,投入了新的一轮冲刺中。第二年,我终于考上了大学。

高考之外

文/李瑀旸

凋零

花,由死而生;人,由无到有;心,碎而后立。或许,人生本来就被烙上了他人的影子,随着所谓的“主流”飘荡,去争取那一次次生存的权利。磨难造就了成功者,也造就了失败者。成功者在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失败者在茫茫前路中寻求一丝生机。对于我们高考或许是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也是最后一次决定命运的机会。我们也许会在这场优胜劣汰的比赛中失败,心中的那朵花也许会伴着理想的破灭慢慢凋零,但花儿是不惧风雨的!即便未把握住决定命运的机会,但改变命运的方法还有无数种。

萌芽

风雨飘摇,花落叶殇。但希望在绝境中萌生,梦想在憧憬中发芽。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也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或许你与高考失之交臂后,内心的呼唤却不断告诉自己,这并不是自己所期望的道路,现实残酷,让你无法奢望儿时的梦。但希望的曙光不在于现实,而在未来向你挥手。雨雪之后,仍有枝芽;高考之外,也有晴天。

成长

风扶绿叶,雨润红花。花在风雨的怀抱中长大,人在困境中的督促下成长。成长的过程是艰辛的,寻梦的过程是迷茫的。多少人在这条路上,一次次跌倒与爬起;多少人在错失高考之后,一次次复读与落榜。在困难面前,追梦人往往越挫越勇。在旁人的冷嘲热讽中,默默攀行;在现实的残酷无情中,缓缓爬起;在内心的失落无奈中,步步为营。花由心生,心也是花。心空,则花败;心足,则花开。

绽放

蝶舞花枝弄姿色,风伴花蕊绽芳香。烟花之美,不在于其绚烂多彩的光幕,而在于其一瞬即逝后怅然若失的感受;日出的美,不在于其穿越地平线的朝阳,而在于那一束曙光所象征的希望;花开得美,不在于那楚楚动人的姿态或沁人心脾的芳香,而在于它那经过暴风雨后的坚毅与顽强。在不断的挑战与磨砺中,人将会越来越成熟。平凡的舞台,或许已不再入目,但对梦想的执着,以及对新高度的向往迫使他去寻找新的舞台。他放弃了那曾经失败的考试,认为只有更高的平台才可以展现自己,绽放那仅属于自己的光芒。他将自己放在一个新高度,去不断参加各类竞赛,与国内外高材生对决,并且得到了诸多奖项,他或许便是我们其中的一员吧!花随芯,芯亦岁月雕;人随心,心亦红尘愁。花绽芳香,迷人离;人绽光芒,筑梦梯。

结果

果坠花枝,籽落花芯。成功的果实终究会结在梦想的彼岸。或许在这条寻梦的道路上,欲求不满是正确的。那些不为一点点的成功而感到满足,认为只有实现梦想才是最终目标的人,往往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在不断的挑战中,磨砺自身,也许就可以实现曾经所奢望的大学梦。但那并不是梦的终点,胜利的果实仍在前方,或许到达梦的那一边时,便会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吧!花渡四季,便又是一次轮回;人梦四朝,便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花语

花,不为一春一夏谢落;人,不为一挫一败而颓废。

高考之外,或亦是晴天。

青春无悔,但当珍惜!

那年高考

文/罗跃

又是一年高考季,一年一度的国考牵动着不少人的神经,尘埃落定后,有人欢喜有人忧。这几天的所见所闻,无时不刻的充斥着高考味道。各大新闻网站,基本上是关于高考的那些事,朋友圈无不是关于那些年高考的那点事。可以说考场内考生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而考场外的高考故事则会更加扣人心弦。

一年一度的高考,是国家规定的动作,它不会因为某个人、某些事而改变。作为参加高考的考生,则有太多的可能性,有可能性的事物就会产生故事。因此,每个高考考生,都有属于他的高考故事,有故事才会有回忆。

离参加高考已经有十余载了,回味高考,可谓五味杂陈。为什么要参加高考,还得从头说起。

作为农村长大的娃娃,由于家庭经济关系,能够一直上学成绩较为优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东部经济快速崛起,国内比较流行的趋势是到东部务工挣钱。在老家,一般情况是高年级的同学初中毕业后,就出远门打工去了,等他们春节回家过年的时,发现他们由土气变得时尚起来,出了远门算是见过世面。

那时的我,心很向往之。进入初中后便随波逐流,只想在学校养养骨头,希望自己快点长大,也到东部城市去见见世面,在学习上谈不上有什么作为。然而,随着青春荷尔蒙的不断刺激,有一天突发奇想,不想去东部打工了。当外出打工不是自己的理想的时候,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要挑灯夜读。

挑灯夜读后的成果,就是走进了高中校园,继续学习深造。记得刚进高中时的第一堂课,班主任老师的教诲便是要好好学习,最终理想目标要走进大学校园。那时候的各科任老师,基本上是刚走出大学校园任教,充满青春活力,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于是,我和我的同学便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努力去实现自己最终目标。高中三年,除了学习外,最大的遗憾便是在青春之路上,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时光如白驹过隙,很快高考来了。说实话面对高考,内心很忐忑,三年的努力,就在咫尺之间,成者为王败者寇,这个道理谁都懂得。作为一名高考考生,绝对不是你一个人在奋斗、一个人在拼搏。有父母在无条件的从生活上供着你,有老师在无微不至的辅导着你,还有很多双眼睛也在看着你。道理很简单,人们评判事物的标准,通常不看过程,而只看结果,至于在过程中是否付出了努力和艰辛,自己看得清楚就好。人在最为艰难的时期,唯有亲情友情,会帮助你渡过难关。

开学了,有的同学走进了大学校园,有的同学应征入伍了,有的同学还是去了东部城市谋求机会。拿到入学通知书的那天,我欣喜的发现天空很蓝很蓝。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累积,我才明白了一个道理,高考只是生命长河中的某个奋斗的瞬间,或许,它给你带来了快乐,或者伤痛,但要知道,只有奋斗的生命才是永恒的;同时,我们要懂得感恩知足,常怀感恩知足之心,快乐健康平安就好。

落榜之后

文/马从春

那年夏天,我高考落榜了。三年的勤奋努力,最终却没能换来一个好的结果。被大学拒之门外,我就像是一只斗败的公鸡,带着血淋淋的伤口,落寞地耷拉着脑袋。老实说,我是有实力的,在同学和老师的眼中,我早晚是大学的人才。可是,这有什么用呢?毕竟,我人生的第一次高考,彻底失败了。

老师劝我复读。但是我已经丧失了自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也许我根本不是读书的料儿。教室里,慈爱的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开导我,可是我根本听不进去,我的脑子里只有失败,失败,失败。最后,老师无奈地叹了口气,目送我一个人静静地离开。初夏的校园里,绿树成荫,鲜花朵朵,看着成功者的笑脸,听到他们的阵阵笑声,我低着头离开了校园。

我坐上了南下的列车,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打工。出发前的一天晚上,父亲与我促膝谈心,他说要不你复读一年吧。我知道家里的情况,母亲身体不好,父亲一个人种着几亩地,带着几个孩子生活得很累,我不能那么自私,再增加家里的负担,再说,我的情绪低落至极,也没有心思复读。

老乡为我找了份工作,在一家餐馆洗餐具。我干得很卖力,每天从早到晚,面对堆积如山的碗碟,我鼓足了劲儿,一个劲儿地清洗,有时候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老板很满意,说我虽然是个高中生,生得白白净净,干起活来却有股倔劲。他哪里知道,我是在和自己怄气,我想通过繁忙的劳动,忘记高考失败的伤痛。

我还是辞职了,原因很简单,餐馆的工资太低,我需要挣一笔钱。经过老乡的推荐,我来到一个建筑工地当小工。比起餐馆,这里的活要繁重得多,每天顶着烈日高温,在工地上来来回回,一会儿翻砂拌料,一会儿拎泥斗,忙得腰酸背痛汗流浃背。可是,这里的工资不错,每天的收入抵得上在餐馆里做好几天,最重要的是,通过沉重的体力劳动,我内心高考失败的阴影渐消,心情也慢慢好了起来。

暑假两个月的打工生活,特别是工地上的劳动,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也让我变得更加坚强。我的皮肤晒得黝黑,身体却倍显强壮,而且,我终于自己挣到了复读的钱。重新回到久违的高中课堂上,我的内心平静而坚定。通过一年的加倍努力,我终于成功跨过了高考的独木桥,成为大学生中的一员。

很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从事过那么重的劳动,可是那段难忘的经历,锻炼了我坚强的意志,让我面对困难不再退缩。我明白了,高考落榜只是成长中的一种经历,跌倒了爬起来,擦干泪水,继续努力向前,终将拥有不败的人生。

等待未央

文/杨晓君

高考步步逼近,瘦了日志,凋了容颜,枯了黄槐却厚了笔记。我从春天逃到了夏天,却只是重复着痛苦的反抗。

我发现我的热情太少,而生活需要的热情又太多。长此以往,生活予我的亦只剩下冷漠……我不想哪天白头了回头时却后悔。给予的太少而回报亦太少,我不想哪天醒悟了却发现努力得太少而收获亦太少。

从今天起,守候着高考。从今天起,需努力学习。从今天起,对自己微笑。我相信微笑无处不在,阳光无处不在,成功一定属于我们。六月,无伤。

我用一个夏天的时间去苍天,却终于还是泪流满面。我看见了我的高考分数。它和我的人一样如此的苍白无力。

猝然之极,心里荒芜一片似有西风吹过。我听到心碎的声音那么渺小那么微弱,却让我所有的生命迹象都干涸。

心,好累好累,亦觉得好痛好痛,却仍是不甘心——为什么我拼搏了却没有收获丰收的喜悦?那么低的分数,我看了仍是没有流泪,于是明白有一种泪它无声无息无影无踪却可以将人的生命迹象侵蚀殆尽。

为什么我让自己陷入这般进退维谷的境界,把自己弄得如此憔悴狼狈?作为一个文科班的学生,我彻底放弃了理化生,却仍是挤不上高考这座独木桥。

阳光在我眼前映下斑驳的影子,灰尘翩翩起舞,微笑一点一滴自我生命中曳离,我无能为力却仍是不甘心。

我的眼中忧郁如水,我用昏睡的方式逃避自己。总以为一觉醒来会有不同……

过去,我单纯地难以名状。可是,一场高考将我的单纯肢解。

心,仍是很痛很痛,却只能强装笑颜,无法对任何人倾诉。冰冷瞬间绽放,花朵终究无法穿过阴霾。

我以为拥有的只是稍纵即逝的忧郁,却不知道忧郁其实已将我淹没。我的微笑,残缺而又破碎。往日阳光,它在哪里?

遇见同学了,我只是在微笑。虽然心在一丝丝地抽痛,我只能在笑下去的同时,更加剧烈地感受到我的存在,我的清醒。

她对我说:娟娟,你的笑容好天真好灿烂,你真的是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沉默地看着她,我突然有想哭的冲动。

可是,我却笑了,一脸的纯真与自然,是同学朋友最喜欢的笑。白天不懂夜的黑——她一个考上大学的人怎么知道我一个落榜生的痛彻心扉?

我的微笑灿烂夺目,却没有我的本意。当微笑已成为一种习惯温暖着自己时,我不知道这是可悲还是可叹……

我仍是面带微笑,却日渐憔悴。没有什么,只是我仍是无法忘记高考落榜的痛彻心扉。太多的不甘心,太多的委屈,于是我无法再逃避亦无法再选择,惟有面对,惟有复读。

原来,快乐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我曾经以为我很快乐并将一直快乐下去,但是我错了。我们都贪图快乐,所以我们都忽略了眼前的漫漫长路。我想我应该回头了,我不想拿着青春当赌注。无法否认,我们给予了生活什么,生活也就回报了我们什么……

庆幸自己始终没有迷路,还能找得到努力的方向。

秋天铲平了夏天的额头,奋斗在这苦难的天堂,力挽狂澜,纵使力微我也不愿意就此放手。高四,你准备好了吗?

三次高考

文/汪志

高考是改变孩子命运的一个重要关口,它不仅在考考生,也在考父母,考出好成绩,皆大欢喜,否则,孩子的高考,父母的痛。女儿的三次高考始终烙在我心里,让我永生难忘。

2006年,女儿参加高考,不久高考成绩出来了,女儿的分数离一本分数线还差9分,只能上二本了,于是报考了省外一所外国语学院。这天,我正在上班,女儿忽然打来电话,说她被省内的师范大学录取了,我正高兴时,想不到女儿在电话中大声地哭开了,我以为她是喜极而泣呢,谁知接下来女儿却说:“爸爸,我不想上师大,我想上外国语学院,你快回来。”

这个师范大学是我们所在省的重点一本大学,而女儿的分数还差9分呢,怎么会被录取了呢?原来,根据这年的报考原则,分数线达不到第一批一本的也要填报一本志愿,于是,女儿在填报志愿时,将这个师范大学报在了一本的第二志愿,按说无论如何也录取不上的,而把省外的那所外国语学院报在二本的第一志愿。可万万想不到的是,省内的这个师大在第一批一本第一志愿里招生没招够,于是降分从第二志愿里录取,结果女儿被意外录取了,可糟糕的是女儿没有资格参加接下来的第二批二本录取了。而女儿最喜欢的那所省外的外国语学院,女儿的分数比录取线高30多分,如果师大不阴差阳错地将女儿在第一批里降分录取,那女儿就被钟爱的外国语学院铁定录取了。正因为如此,女儿才哭泣的,由于女儿不想在省内上大学,当时填报那个师大志愿也是随便填写的,虽然被师大录取了,但她却不想上这个师大,没办法,只好再补习一年。

一晃女儿又参加了2007年高考,分数线公布后,女儿的成绩上了一本重点线,填报志愿时我和她的班主任经过再三考虑,第一批一本志愿报考了南京的一所大学,结果一本几个志愿都没有被录取。由于2006年与省外的那所外国语学院失之交臂,女儿觉得没有缘分,于是2007年填报的第二批二本志愿没有填报它,而改填北京的另一所二本大学,结果,这所二本大学录取分数线都比一本线高出好几十分,女儿又滑档了,而那所外国语学院当年录取分数线刚到二本线,可惜女儿没有填报。虽然被接下来的三本线录取,但女儿决定再复读一年。

有道是“事不过三”,经过两年复读的女儿,2008年高考成绩名列全县文科第一,全省103名,这样好的成绩对填报志愿非常有利,于是第一志愿填报了国内一所较着名的“985”大学,但我仍提心吊胆,生怕又节外生枝。头天晚上一本院校开始投档录取,我一夜没合眼,第二天上班后不久,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办公室电脑进行录取查询,女儿终于被这所着名大学录取了,当即就给女儿和妻子打电话,边说我的眼泪边往下流……

女儿三年高考,让我背上了沉重的伤痛,不堪回首。而每年那三天我都请假,在考点门前焦急地等待女儿。从2009年至今,女儿早已不参加高考了,但每年的高考那三天,无论再忙,我都要抽出时间去考点,虽然那些从考场内走出来的莘莘学子中已没有女儿的身影,但他们就是我的女儿……

幸福的外甥女

文/盛贵英

外甥女即将参加高考。妹妹忐忑,夜晚打来电话,非要让我这个做舅妈的给她女儿提点建议,诸如考试秘籍之类。

我答:只要放下包袱就行,都“破八”了,还怕考不上吗?

妹不解,问啥叫“破八”?

我笑答:《合肥日报》上已经刊登了,今年我们安徽高考的录取率有望“破八”,这就意味着100人参加高考,至少有80人都能上大学的。

……

放下电话,我不由自主地回忆起我们当年参加高考的情景,那才真叫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呢。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老家在肥东农村,农活重,日子苦,姊妹多,可开明的父母宁愿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也要让我们这些“丫头们”都能念书。这在当时的农村并不多见。一些乡邻不理解,甚至包括我的姑妈都劝我父亲,让我们赶快“下来”做农活,好减轻家庭负担。我们姊妹暗中咬紧牙关,拼命苦读,一心就想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好为父母争口气。

可是,那时候高考录取率真的很低。每年成千上万的人考,能上大学的只是凤毛麟角。我从网上搜索出历年高考录取率的一组数据:1977年,全国共有考生570万,录取27万,录取率只有可怜的4.8%;1981年,报考人数为259万,录取28万,录取率虽有所提高,也只有10.8%。后来有一段时间,国家为了减轻高考阅卷的压力,高考前还实行预考,预考如果不过关,就意味着你虽十年寒窗,却连上考场的机会都没有!这对于莘莘学子来说,没有比这个更残酷的了。由于录取率过低,大多数同学都是饮恨考场、名落孙山。

现在呢?只不过短短二三十年时光,我们国家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事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基础教育得到加强,高校建设突飞猛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考录取率年年攀升,据说一些省市差不多已经“近九”了。作为过来人,我真的为现在这些学子们感到高兴。

也许有人要说了,现在“考上”的概念跟当年不同,那时上大学就意味着能捧上“铁饭碗”了,只要略微节约点,家里基本上不要花钱的,国家还包分配。这是不假,但我依然认为,高考录取率的大幅度提高,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尽管现在上大学要自费,学完后也不包分配,但是,能让大多数的学子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开阔视野,提高素质,这就是一项德政工程,人的素质提高了,他(她)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就会提高,只要有真才实学,将来还愁找不到工作吗?

想到这里,我真心为外甥女高兴,她们生在了一个幸福的时代。我祝福她考出好成绩来。

在忙碌中期待

文/边东杰

看着周围川流不息接送孩子的家长们,听着他们高谈阔论对自家孩子考上名校的期盼,想着自家女儿也面临高考的硝烟,我身不由己,也像所有高三家长一样,关注着所有有关高考的讯息。买资料、听讲座、同老师沟通、与孩子交流,根据孩子的情况制定考学的目标和方向。担心孩子的身体,关注孩子的成绩,一日三餐的搭配,衣物鞋帽的冷暖,事无巨细,无不牵挂着我这位母亲的心。

在我的所有QQ群里,只有“高考”这一群里的信息频繁闪动,我知道这是每一位高三学子家长们那一颗颗期盼的心在跳动。人们不断交流着对志愿填报政策的理解,询问着各种讲座的地点,了解着每次考试孩子的成绩位次……

我家每天清晨起床的闹铃就是新的一天开始的号角,我负责一日三餐的筹划和加工,老公负责孩子的接送和各种食品的购买。女儿每天送着星星起床,又顶着繁星自习归家。看着辛苦而又乐观好学的孩子,我们只有默默地做好后勤保障。让我把Q群里的一段话献给所有高三的孩子们吧:“我相信,高考会给你们这一段努力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让扎实与平静成为最好的坚守,让复习与高效成为最美的珍惜,让责任与信念成为最有力的冲刺。相信过程,守望胜利!”让我们所有的高三家长们,共同在忙碌中期待……

难忘那年高考

文/李学开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许多往事我大都淡忘了,但1982年的高考,我至今记忆犹新,挥之不去。

那年的高考在7月举行,当时天气非常炎热。高考前3天,学校停课放假,让我们回家复习。那个年代,电扇对农家来说是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及。高考在即,溽热难耐,我只好上身打着赤膊,坐在桌子旁看书,不时用一条湿毛巾擦擦汗。尽管如此,心里根本静不下来,老是走神。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拿来一把蒲扇,坐在我的旁边,不停地为我打扇,一丝丝凉意沁入心脾。

高考第1天,我吃过早饭,早早地来到考场外等候。离进考场30分钟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母亲来了,她的眼睛四处搜寻,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我知道,母亲走了二十多里山路,特意赶到县城,前来为我送考。她站在警戒线外,焦急不安。我赶紧奔过去,拉住母亲的手。母亲见到我喜出望外,眼睛格外有神,嘱咐我要放下包袱,沉着应考。我望着母亲,久久说不出话来。母亲懂得我的心思,转身就要离开,临走时,小心翼翼地从荷包里掏出一瓶风油精,用双手郑重其事地交给我,就像捧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我用双手接过风油精,放在裤兜里,然后轻轻地按了按。望着母亲远去的背影,我的眼睛湿润了。

进入考场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种压抑感油然而生,头痛非常厉害。此时此刻,我用风油精抹了一下太阳穴,坐了一会儿,大脑清醒起来。当年的高考,我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成绩发挥得不错,如愿以偿地考取了一所师范院校。

没隔多久,我收到了大学入学通知书,从县城风尘仆仆地赶回家,急忙向母亲报喜。母亲接过鲜红的通知书,看了又看,眼里噙满了泪花,连声说:“好,好,好!”紧接着,她捧着通知书飞跑出去,向左邻右舍报告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

大学毕业后,我当了一名老师,经常参加高考监考工作,身处凉风习习的考场,看到莘莘学子埋头答题的情景,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母亲。星移斗转,岁月匆匆,总有一种情怀让人难以忘怀,那就是博大无私的母爱。

高考的价值

文/黄飞

高考分数线一出来,有几个微友就发出了“高考不重要”的感慨。每次看到这样的言论,总让人觉得反感和不适。

高考成绩的好坏,确实不是成功与否的标志,也不能表明以后的发展方向和成就。但是,它是对十多年来学习成果的一种最公平公正的检验,是我们步入社会自食其力、参与日趋激烈竞争最现实的尝试,是活生生的教材,是学习态度最直接的反映。

马云说过,成功与否跟情商有关系,跟读书多少没关系。但是,马云的成功,和辍学的乔布斯、比尔盖茨一样不可复制。用低概率事件来否定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这就是个伪命题。更何况,在全球成功企业家中,更多的是韦尔奇博士那样的高学历人才。这种借名人之口断章取意和故意曲解,兜售“读书无用”论,传递错误价值观,误导我们的下一代,是极不负责任的。

受经济发展制约,在全社会无法提供更多教育资源的前提下,可能除了高考,别无他法来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往小处说,认真对待高考,在激烈的竞争中,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抢占稀缺的教育资源,这本应成为广大家长和学校的共识;往大处看,教育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工程,无论是对待学习的态度,还是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反映出全社会的教育观。

又一批莘莘学子经过十年寒窗生涯,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人生一个崭新的起点,高考的成绩告诉他们一个最朴素的道理:要改变命运,需要付出汗水和智慧。高考就是最好的实践,对于他们日后走进社会,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有百益而无一害。

陪儿子战高考

文/吴建

儿子在一所重点中学上高三,离高考还有一个多月了,真的进入了倒计时。

儿子学的是文科,经常要背一些课文,看着他念念有词的样子,说实话我们做家长的心里很是紧张。儿子是一个非常好强的孩子,高中三年,他的成绩在班级中总是遥遥领先,所以他对自己一直比较自信。为了不把紧张情绪传染给孩子,在他背书的时候我们从来都不去打扰他。但儿子还是看出了我们的心思,故作轻松地说:“我都不紧张,你们担心什么?”这下,我和妻子焦躁的心终于平静下来。二人悄悄开了一次家庭会议,会议“决定”:要给儿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复习环境,不给他太多的心理负担。我还特别跟妻子强调:“和孩子交代事情,嘱咐可以,但别唠叨起来没完。”

以后我们极少提到“高考”二字,只是在平时注意收集和考试有关的信息和经验。每天上班时,我都会买上几份刊登有高考经验的报纸,然后将其中对儿子有借鉴作用的内容在晚上吃饭的时候讲给他听,讲多少看儿子的情绪。如果儿子情绪好,我会多介绍一点,否则会立即打住。在饮食上我们也没给儿子搞特殊化,我认为自家的伙食一直都不错,每顿饭都有荤有素,每天都有新鲜水果,营养搭配,假如刻意改变反而会给儿子敏感的心加压。

二模考试,儿子发挥得不好,有点闷闷不乐,开始对自己产生一些怀疑。看儿子情绪低落的样子,不用问也知道考试没考好。在临近高考的时候,我觉得儿子的这种自我怀疑很有可能是致命的。我安慰他说:“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高考只是对于你高中学习的一次检验,只要你真正努力了,不管结果怎样,爸妈都不会怪你,你自己也不应该觉得有什么遗憾。”说完就拉着他去吃晚饭,然后聊聊社会上的事,给儿子的坏心情“打了个岔”。后来每次碰到儿子做试卷不顺利的时候,我都告诉儿子,“从来都没有常胜的将军,偶尔的失误并不代表什么,即使最后考砸了也没关系,无论你上什么学校,你都是我们最优秀的儿子!”这样的“语言疗法”对于儿子非常有效,儿子的心态一步步得到了放松。

为使儿子以最好的状态走进考场,我有时吆喝儿子出去打球、散步。儿子上完晚自习回家后,也不像以前那样还花一个小时的时间拼命复习了,而是打开电脑听着歌、看着动漫,悠然自在。这哪像要高考了,分明是在休闲。但我们从不阻止他,因为我们知道,儿子从早晨六点就到校学习,一直到晚上九点半,去掉吃饭时间,一天要学习十几个小时呢。每天经过高强度的学习,回家后如果还硬逼着他再复习到深更半夜,如是睡眠不足,势必影响第二天的学习,这就得不偿失了。

再过几天儿子就要走进高考战场了,我想对儿子说,爸爸相信你早就准备好了,高考并不可怕,它只是人生所要经历的一次考试而已。与高考本身相比,更重要的是这场经历,经过即是获得。给自己一份挑战,树立一份信心,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全新生活。

陪儿子应战高考,我们紧张并快乐着。

三代人的高考

文/艾里香

又是一年高考时。高考凝聚着聪明才智,凸显着拼搏精神,承载着人生梦想。对于参加过高考的人来说,每个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经历和记忆。我家三代人的高考,见证了大时代下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沧桑变迁。

父亲是受时代影响最大的一代。原本可能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他,在1977年的一天,偶然在广播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便抱着“随大流”的心态,跟着周围的朋友一起捡起了荒废多年的功课。父亲常说,那时候根本没有复习资料,教材都是互相借着看。白天干活回来,晚上点灯十几个人都趴在土炕边复习。

父亲高考时已经成了家,也有了我。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父亲报考了当地的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家乡的中学教书。父亲说,1977年高考是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还记得当时他穿着母亲专门买来的棉大衣走进的考场。父亲开玩笑说,当时上大学的人是“稀有物种”,家里有个大学生,啥都不用愁了。在父亲看来,高考成了他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

我是在1991年参加高考的。当时无论是父母还是亲戚,都认定只有参加高考,考上大学才能拥有“干部身份”,进而改变命运。因此,当时我也认为高考不仅决定自己的命运,甚至决定整个家族的兴衰。不过,那时大学毕业生不再包分配,对于自谋职业的我而言,“干部身份”并没有多少实际价值。

我高考那天是7月的7、8、9日,天气特别炎热。那时候父母都要上班,很忙,没有时间送我,我就带了瓶水,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去考场,准考证也都是自己携带、保管,考试间隙自己在考点的小花园和教室的走廊上休息、看书备考。那时就一门心思想考出好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只是当时气温有40度左右,教室里没有电风扇,大家就在酷暑中进行了3天的考试,有个别考生中暑了,但还是挂着吊瓶坚持考试。

去年6月,儿子参加了高考,天气风和日丽,不冷不热。考场门口有特警保护安全,有警察协调进出,有协警指路,考试前面的路在考试时间也封闭了。儿子的班主任每场考试都提前50分钟,到校门口给他们发准考证。每天考试前,老师都会对每个同学微笑,祝他们好运。老师每天都穿着红T恤,保佑学生门门功课红红火火。

儿子高考时,我请了两天假全程陪伴,照顾他的吃住;妻子更是每场考试都到门口看儿子,给儿子鼓励。儿子这一代,在全社会的关爱中走进考场,进入战斗。考完后,儿子在我们的期盼中走出考场,考场外已自然形成了一个通道。妻子说那是星光大道,每个出来的同学都是父母和老师心中璀璨的星星。

对于百姓来说,高考可谓毁誉参半。可在现行的体制下,高考还是改变命运的一道坎,只有过了这道坎,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天空。但要说的是,高考的结果,或是荣光,或是失败,我们都应记住,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次考试,最后的成功还得靠不懈的努力!

考卷中的烧饼

文/祝绘涛

在试卷上,我把那个圆,想象成了一个洒着芝麻粒儿的美味烧饼……

火热的六月,高考可以说得上是一件大事。瞧那考场前的家长阵势,人山人海,真叫一个壮观!

让我想到我高考那个年代。将近30年前,高考那天,我的家长也不知去什么地方了,反正我就记得他们不在家。平时我是用饭票在学校吃早餐,可高考时我要到另外一所学校参加考试,饭票就用不上了。但我的家长没给我留早饭钱,也许他们压根儿就没想起这回事。于是,我就空着肚子走进了考场。第一科是语文,我的语文成绩还马马虎虎,做着题也还顺利。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感到肚子饿了,后来越来越饿,我的额头上开始冒虚汗。尽管电风扇转个不停,可细密的汗珠还是从头上不断冒出。同时,我还感到全身发软,拿笔的手不由自主地颤抖。

就在我极力忍受饥饿的时候,我看到这样一道语文题:“如果有一个圆,你会把它想象成什么?请用一段话描述你的想象,八十字以内。”

一个圆?我咬着笔尖沉思起来,它会像什么呢?此时此刻,我最希望它像一个烧饼!对,一个烧饼!白生生的面粉做的,烤得焦黄焦黄的,一咬起来就脆脆的,又脆又香!上面还洒着芝麻,一粒一粒,黑黑的芝麻,洒在圆圆的烧饼上!想到这里,我吞了一下口水。这时,那个焦黄的、喷香无比的烧饼完全占据了我的整个大脑,整个心灵。我好饿,一个圆,于此时的我来说,它只适合想象成一个烧饼,我再也想不出其他的东西了!于是,我尽力控制住颤抖的手,拿起笔,刷刷刷地写了起来。在试卷上,我把那个圆,想象成了一个洒着芝麻粒儿的美味烧饼……

考试结束后,同学们议论着题目,对着答案。突然,他们谈到了那道想象题。一个同学说,“我把圆想象成了一颗珍珠,璀璨、圣洁……”另一个同学说。“我把圆想象成了警察叔叔的帽徽,庄严、神圣……”还有同学说,“我把圆想象成了飞速旋转的车轮,奔向四个现代化……”我在一旁听着,脸上火辣辣发烫,同学们的答案多么精彩,多么新颖,多么有意义!而我,我却把圆想象成了一个烧饼,我的答案是多么俗气!只怕我说出来,同学们要哄堂大笑了。我生怕别人问起,一声不吭,默默地转身离开了。那一刻,我的心情无比沮丧,无比失落,我为自己答案而羞愧!毫无疑问,那道题我肯定得分很低了!

后来,我上了师范,读了中文系。但我却绝口不提高考,更不提高考中的语文学科。那个高考卷中的烧饼,让我倍感难堪!

现在回想起当年的高考,我也不怨怪我的家长。记得当年徒步在高考的路上,很多同学也和我一样,面有菜色。也许,没吃早饭的并不止我一个。

现在我也当老师了,每到高考的时候,学校总是专门为考生准备了营养餐和鸡汤,班主任还亲自给学生们舀汤,给他们加油。这时,我总是微笑着望着孩子们,在心里为他们祝福。愿他们吃得饱饱的走进考场,写出自己最精彩的答案。

老爷爷陪考

文/张学伟

家门口的学校是高考点,高考这天,只见黄黄的警戒线外,站着许多不愿离去的家长。

家长千姿百态,沉静的,渺茫的,自信的,窃窃私语的。一个精神矍铄的老爷爷兴高采烈,在和一旁的家长聊天。

老爷爷说:“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经历了高考,那天,我是早上喝碗稀粥,吃个窝头,临走,母亲给我塞个煮鸡蛋,那算是最奢侈的。我将一支笔插到衣服上兜,练习本往胳肢窝一夹,就喊了邻居同学,走路半个钟头,才到的考场。”

老爷爷继续说:“1977年,我大儿子高考。那是十年‘文革’后第一次恢复高考呢!由于‘文革’不考试政策,社会上已经积压了十余届毕业生,录取比例,据说是10:1,也有说是25:1。他们的年龄,从十几岁到三十多岁,相差几乎一辈了。我那下放当知青的儿子,在农村劳动四年,回到了考场。那年高考,天气可不像现在这样热,因为,1977年的高考是在冬天!儿子从报名到考试,只有短短的四十余天。文科考四门:政治、语文、史地、数学。高考时,儿子骑着自行车到的县城……”

老爷爷还说:“我小儿子高考就不一样了,吃得好,穿得好,参加高考,粗心的他竟然忘记拿准考证了,回家将准考证拿走,再到考场时,考试已经进行半个钟头了,***妈心脏病就是那年吓出来的……”

老爷爷仍然在说:“今年是我最小的孙子高考,人在一中上学,分到了离家远的考点,这不,一家人早定下宾馆,住在宾馆,吃住都现成,空调24小时开着。唉,如今的孩子比我们当年可幸福多了!”

又一年的高考战斗即将打响!

文/宇宙之星

又一年的高考战斗即将打响!

我的每根神经都犹如绷紧的弦,只等一声枪响,便将利箭发射。大有不成功便成仁之势。这支箭可谓"茹苦含辛""肩负重任"----它饱含着我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日夜煎熬;它载着我的梦想,灿烂的前程,承着父母无限的希望、期待。真可谓是"压力山大"!

既然负以重任,压力肯定会有的。不过,经过前车的失败之鉴,这一年来我用上了十二分的努力,成功的把握我自信还是有十分的。

成功微笑着在前面向我招手。

开考的预备铃响起。同学们都陆续各就各位。

坏了!由于太紧张的原故,我竟忘了该进哪个考场?我极力使自己冷静、冷静······天!我脑子一片空白,我什么也想不起来。怎么办?怎么办??我眼前有些发黑。不!我不能黑,不能啊!我必须挺住。我极力保持着清醒,努力找回记忆。

然而,在我的努力下,思维却变得更加混乱。眼看着监考老师拿着试卷走来,我几乎要发疯了!谁快帮帮我?谁来帮帮我?谁能救救我?!我抓住监考老师的手,哭喊着,哀求着······我的腿一软,双膝着地······

猛地,一惊,竟是噩梦一场!枕巾湿漉漉的一大片。

类似这样的梦已不是一两次,主题只有一个----上学,考大学。当然,梦的结果也只有一个----同现实一样----落榜!梦醒,无不抹泪,叹息!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是什么原因,竟让我如此困惑,耿耿于怀?以至于常常从梦中哭醒。难道只是为了一纸文凭?难道是因为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而心存愧疚?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过的好,生活的快乐、幸福。盼子女能考上大学,有出息,归根到底还是那个单纯的想法----将来孩子能过的开心,幸福。我现在也算是衣食无忧,有一个疼爱我的老公,一个活波可爱的儿子,自家的小生意也算是有声有色。父母每谈及我时,也很是开怀、舒心。那么,我的忧虑说是愧对父母,岂不是借口?如今,我身处福中,为何还要对曾经的"落榜"耿耿于怀呢?我脑海中浮出了一个理由:虚荣心。或许,这个理由一直压在心底,只是我不愿去承认罢了。

好多人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有灿烂的前途,才能光宗耀祖,才能实现梦想,才能改变命运出人头地,高人一等。诚然,考大学可以改变某些人的命运,可这绝不是唯一的、绝对的一条路。我们的社会不需要高分低能的大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读死书的书呆子,纵使拿到文凭也会被现实淘汰;社会的各个岗位都需要人才,需要有志者去开创、去建设,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肯拼搏一样可以改变命运;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坚守在每一个岗位的劳动者,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赞扬。

有些落榜生,感觉好似天塌下来一样,其实没有那么严重。"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给你打开了另一扇窗"。人生不止上大学这一条路。天生我才必有用,行行出状元。只要你找到一条合适自己的路,同样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身的才能;同样可以让梦想飞扬,让生活多彩多姿。

要说只有上大学才能更好的学习、深造,也有些偏执。好学者不分地点、年龄,学习并非只能在学堂完成。社会就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学习不分年龄,不是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吗。

细想,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烦恼,都与自身所持的态度有关----或虚荣、或贪婪、或狭隘。李大钊言:我们应当顺应自然,立在真实上,求得人生的光明,不可陷入勉强、虚伪的境,把真正的人生都归幻灭。当生活中遇到不顺心、不如意时,何不换一种心态,换一个角度,或许心情便会豁然开朗。

曾经看过一段话:或许应该以一种拈花微笑的态度观照一切,使灰色黯淡的人生也罩上一层柔和的金光,在人生的渺小和矛盾处挖掘它的全部可爱。

境由心造。用一颗知足的、感恩的心,去感受生活,珍爱生命,生活才会快乐,幸福。

显然,我的困惑、忧虑是全然不必的,是自寻烦恼。这样想着,我的心便已释然。还不免为自己的虚荣感到羞惭。

不觉间,天已大亮。又是崭新的一天。

我用心对自己说:天亮了,晚安!

高考情结

文/周士财

人的一生中有无数的遗憾,我最大遗憾就是没能参加全国统一高考。

1985年的春节刚过,空军要在我们中学招收飞行学员的消息便迅速传遍了学校。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飞行学员是我们所有男生的梦想。先是县里的医生到我们应届毕业班进行了身体普选,那些平时身体强壮、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大都未通过初选,结果只有我们十几个同学荣幸地过了关。

一星期后,县武装部组织我们全县初选上的学生统一到地区进行身体复检。在地区我们整整待了一星期,每天都有大批的学生被淘汰。最后,全县去参加身体复检的近二百名学生中,只有我和另外7名学生通过了身体项目的全部检查。如果政审和高考成绩合格,我们将会成为一名光荣的空军飞行学员。

5月份的一天,当我在学校里复习,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高考时,校长突然通知我一星期后到地区参加空军统一组织的文化考核。这时我才明白,我们的文化考核是由空军招飞办公室统一组织的。令人高兴的是,考试项目中竟然没有我最头痛的英语和生物等课程,只进行政治、语文和数理化的考核。

考试进行得很顺利,几天后便公布了成绩。我的成绩为县里的8名考生中的第6名,而空军在我们县里只有4个招飞名额。看样子,当飞行学员我是没希望了。

在巨大的失望之后,我准备踏实地参加即将到来的高考。但是在6月2日那一天,我却突然接到空军的“飞行学员录取通知书”。事后得知,空军未录取成绩比我好的第4名和第5名的原因是“第6名考生的身体综合素质好”。

1985年6月21日,我跨进了长春空军飞行大学的校门。7月的7、8、9三天,当我的高中同学正在参加紧张的高考时,我和我的新战友们正穿着军装在训练场上进行体育和军事科目的训练。

几年后我获得了空军飞行大学颁发的本科毕业证和军学学士学位证书。

多年后的一天,我终于有机会与高中的同学们相聚,面对一个个名牌高校毕业的他们,我这个未参加高考而获得大学毕业证的军人还是有些心虚。没想到,他们一个个摸着我军装上的肩牌羡慕地说:“你是我们那届毕业生中最牛的一个”。这时我才有了些许的安慰。

至今,每每想起自己未曾参加过高考还是有些莫名的心绪,这也成了我人生中的一大遗憾。

高考之外

文/曹馨予

我们为什么要高考。

在这个人多地少资源分配极为不均的国家,高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公平。寒门学子与小康之家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付出较多努力的那个自然成为高考赢家。这大概是高考三甲中贫苦孩子居多的原因,对于外界世界和更高层平台,也就是重点大学的渴望,让他们可以投入更多热情与精力,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打败对手。在大学里努力学习,在社会上努力工作,娶妻生子终老,这大概是一个学子苦读十二年能够想到的最好结果。

高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其实不喜欢用独木桥这个词来形容高考,深渊上的孤木一样,好像高考失利就落入无边黑暗没有了未来。我更愿意将高考当作阶梯或钥匙,前期十二年的学习拉开学生之间的高度差异,高考提供这样的机会,让他们有运气拿到心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迈向更高的人生平台,创造更高的人生价值。它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考生之间生来有之的经济差距,完美实现社会资源再分配。可以说这是我们目前拥有的最公平的制度,投入与产出处于绝妙平衡点,进入大学后就没了这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标语字牌了吧。在学校学到的东西,百分之八十都是以后不会再用到的,你能在高考中获益的可能只有三个月以后忘得干净的知识和临考时紧张却要努力平复的心情吧。后者,从长远来看,比前者有用一些。

高考之外有什么。

九年义务教育提高了国民素质,增强了综合国力,同时将更多孩子眼神的焦点对准了高考。与此配套的技术类课程没有完善,做技师成为不好好学习的结果,纵使是月收入两千元的公务员应聘者也削尖了脑袋想要争取到,待遇好工资高的蓝领工作却无人问津。在这样的国情与舆论导向下,高考之外的路真的更宽吗?舞蹈音乐美术体育等等素质训练,又在什么程度上成了高考的另一重保障呢?不光为了喜好或者提高素养,求考级求拿证求高考加分去学习课外技能的恐怕也不在少数吧。不是说在高考之外学习这些能力不好,只是如果学习的初衷是为了高考,怎么能在高考之外发挥原本的功用呢。

没有高考,你还可以去创业,去表演,去搞艺术,去放牛放羊耕作庄稼。我们需要耕作庄稼和放牛的人,但这不应成为高考失利后的第二选择。高考之外不应该是失败的象征,高考也不该成为衡量一个孩子努力程度的唯一标准。

高考之外真的公平吗。

你说你寒窗苦读十二年,却因为我有加分项就抢去了你上好大学的机会;我说我在课外付出这么多努力,投入这么多时间,给我适当的优惠不是理所应当的吗。但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是不存在的,这些争吵从一开始就走向了错误的目的:维护绝对的公平。高考之外的风景并非人人赏得,“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他们从未见过钢琴画笔,又怎么能批评他们素质教育不到位?站在田野里的人抬起头便是清风水波,困在监牢中的人只能看到灰暗的日光与水泥堆砌的高墙。

一切意识的基础都是物质,你渴望从学校逃离,做自己喜欢的事,从此不用再听师长唠叨,不用面对考卷习题。马云创业的事迹听得还不够多吗,可那样的人毕竟是少数。成为艺人也不是拥有容貌与身材就可以做到的,因此你面对的路,看上去,只有高考。你尽可以选择自主招生,选择学科竞赛,但请别忘了通过创新写作敲开名校大门架构在网络与高科技设备上,一个文采斐然的孩子如果缺少这些与外界沟通的最先进方式,他的高考之外就是深渊。

高考之外,我们需要什么。

我们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需要周末毫无顾忌地放下手里的书本的资本。我们需要成功路上的心灵鸡汤,也需要劝我们劳逸结合的谆谆教导。我们需要一架梯子,也需要一张安全网,让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向自己喜欢的方向努力。因此,要实现高考之外处处鲜花盛开的梦想,我们需要做的还有许多。舆论对于落榜者的偏见从未停止,但是我们可以用高考,换来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一个制度更完善的社会。

高考之外,是桥下平静的水面与漂浮的小船。你可以登上桥去向更高的地方,也可以俯下身,乘着船驶向更远的未来。

二叔的高考

文/谢汝平

二叔那年高考只考了一半,这成了他一生的憾事。

二叔是我的堂叔,只比我大一岁,我们从小学一起入学,一起升入初中、高中,并且一起参加高考。那时高考还有预考,二叔预考成绩是全校第三名,比我高出很多,按理说,他考上大学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可命运就是爱捉弄人。高考前一天,我们参加完最后的复习,回家路上,二叔突然肚子疼,疼得自行车都不能骑,脸上豆粒大的汗珠滚下来。我赶紧把二叔送往附近的医院,经过医生检查,他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做手术。可第二天就高考了,二叔不愿意手术,医生了解情况后采取保守治疗,打了几瓶点滴之后,二叔有了好转。二叔当时激动地对我说,老天保佑,终于能参加高考。

高考前两天,二叔发挥正常,我考得也不错。可第三天,前往考场路上,遇到村里几个人,他们正急急忙忙往医院里赶。我们赶紧拦住他们打听情况,可他们就是支支吾吾不肯说。越是这样我们越是着急,最后大叔,也就是二叔的哥哥告诉我们,他母亲给棉花打农药时中毒了,正在医院里抢救,不告诉我们,是害怕我们心神不定,耽误了高考。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呆住了。当时离开考时间已经很近,我劝二叔,还是考完最后一天再说。可二叔却作出一个艰难的决定,他要放弃高考,去医院陪母亲。众人都劝他,即使去医院也帮不上什么忙,还是安心高考。可二叔眼里含着泪说,他已经无法平静的考试了,跟母亲比起来,高考算不得什么。

后来,二叔的母亲终于脱离了危险,虽然错过了高考,但是陪着母亲一起回到村里,二叔脸上还是看得出很欣慰的。多年以后说起来,二叔说他虽然遗憾,但却一点也不后悔。由于没有完成高考,不久二叔就跟着村里人出去打工,先是在工地上做木工,后来自己接工程,多年之后,终于成立了自己的工程公司。村里人说起二叔,都是既惋惜又佩服,大家认为,如果二叔能够参加完高考,上了大学,前途肯定更加不可限量。

成了老板的二叔,钱赚了不少,工作也很忙,可没参加完高考总是他的一块心病。前几年,高考的年龄放宽,社会人员都可以参加,倔强的二叔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去上补习班,一定要完成自己的高考梦。对此很多人不能理解,凭他现在的财力,根本不需要去高考,想上大学完全可以去上个高级的财富培训班之类的。可二叔说,高考是他的梦想,不完成高考,总是人生一大缺憾,并不是为了上大学那样简单。

二叔的高考已经参加了三四年,大概由于工作忙,也大概年龄大了记忆力下降,总之几年都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但是二叔还在坚持,每一年,他都是我们这个地方参加高考年龄最大的考生。

那年,我高考

文/郝长青

又到了炎炎夏日的高考季,它就像烧红的烙铁,时不时触痛我敏感的神经;它就像一团越理越乱的麻刀,常常勾起那段刻骨铭心的紧张;它就像一位熟识的故人,虽多年未曾谋面,在生命中却从未走远。

时光如梭,转眼将近30年,高考的记忆依然历历在目。1990年6月,还有一个月就要高考,决定命运的时刻越来越近,我更是莫名的紧张。因为当时的高考,不仅仅是为期三天的一次考试那么简单,对于太多人来说,尤其是我们祖辈守着二亩地,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砸脚面的农村娃来说,这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复习进入关键时刻,课本翻了一遍又一遍,练习册几乎是唯一的课外辅导材料,偶尔老师会发几张蜡纸刻版油印的试卷,我们更是如获至宝、欢喜有加。班主任是个三十来岁的老学究,他常常开导我们,你们不要过多地关注是否能考上,只要你们努力了就行了,大不了重头再来,咱们学校的魏铁刚坚持了八年抗战,最终不也考上中专了嘛。话虽在理,可谁也不敢掉以轻心,高考中榜,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学习是紧张的,保持良好的状态,自我放松更显重要。傍晚,淅沥沥下着小雨。我在操场上独自漫步,任由细雨淋湿我的头发,任由水滴顺着睫毛流下,任由我的思想在空旷的操场上驰骋。此时我是安静的,难得在紧张的备考中留得一丝安静,这一刻只属于我自己。

学校外面的枣林是最佳复习场所,拿一本书细细读,认真记,然后 “呲”的一声把看完的这一页撕掉,确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劲头。

七月七日,既怕又爱的高考终于来临,当对号入座的瞬间,我心潮澎湃的心终于安静下来。先难后易,先选择再填空,按部就班,一切还算顺利。没有一条道路是平坦的,当考试语文作文时我出现了状况,头脑一片空白,握笔的手说嘛也不听使唤,写不了字,好像连动也不能动了,豆大汗滴瞬间布满额头,心中一阵慌乱。还好此刻回想起班主任给我们讲过的魏铁刚的励志故事,我这才慢慢冷静下来,写不了干脆放下笔闭目养神,把作文再构思一下,五分钟以后手恢复正常,磨刀不误砍材工,一篇千字文从笔端汩汩流出。

一夜夜的题海战术换来顺畅的“下笔如有神”,特别是在做化学试卷时,至少找到了点自信和感觉。那个夏天,是我人生中最专注、最努力、最刻骨铭心的一段时光。

高考结束了,但我们并没有因考试结束而放松,估分填报志愿这才是重头戏。分数估算出来,接下来就是报志愿。说句实在话,我报志愿就是一塌糊涂,我家父母都是农民,县城里连个亲戚都没有,更不用说有人给你做一下指导了。我虽然最终被一所普通院校录取,我还是非常满足的,毕竟是鲤鱼跳过了龙门,实现了从农业到非农业的飞跃转变。

时光荏苒,30年弹指一挥间,那份属于我们独有的高考记忆仿佛幻灯片一直循环放映着。班主任的教诲,同学们的拼搏,操场上的细雨,马路上的驰骋,枣林中的复习,考场上的失忆……

三十元的高考

文/徐成文

女儿今年高考,我比她还激动。我给她讲述了一则与我有关的高考故事。

1989年6月,我幸运地通过了当年大学预选考试,准备到县中学参加升学考试。老师告诉我们预选上线的12名同学,回家带30元钱到学校,作为去考试的费用。听到这件事后,我十分难过,刚才因为喜悦而膨胀的快乐就如肥皂泡远远逃遁了。家中一贫如洗,别说30元钱,就是3元钱也拿不出来。父母见我回到家中,欢天喜地从地里回来。当我告知要交30元钱时,他们的笑容一下子凝固了。那个年代,30元钱对于父母来说绝对就是天文数字。

那天晚上,争吵声与叹息声交织着。最后终于达成共识:天亮后去亲戚家中借一借,看能不能凑齐这个数字。天刚蒙蒙亮,父亲就踩着露水出发了。第二天中午,父亲带着一身疲惫回到家中,从他那忧郁的表情我知道他一分钱也没借到。七尺男儿的他居然嚎啕大哭起来。穷人的孩子懂事早,我不想父母为我去向别人低三下四,我不去参加考试了。

就这样,我待在家中,没有到学校去参加最后几天的升学复习。7月2日中午,李肯山大爷来到我家,这是我们一家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李大爷家离我家至少也有5公里的山路,李大爷冒着酷暑、顶着烈日来看望我一个学生,这让我们一家人感动不已。李大爷从别人口中了解到我家的具体情况后,专门从家里赶来。他来不及喝一口水,从衣服口袋中摸出30元钱,交到父母手中。他说:“这30元钱是我卖药材赚的钱,就算帮助这个孩子啦。”在父母千恩万谢之后,我怀揣李大爷给的30元钱,立马返校了。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发誓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李大爷的恩情。

在县中学考试的3天时间里,我心怀对李大爷的感激,超常发挥,考出了优异的成绩。后来,我顺利地考入了一所师范大学。每次回村里看望李大爷,我都掏出30元钱准备还给李大爷,都被李大爷一次又一次地挡了回来。他说:“你正是读书期间,这点钱你拿去买些书,充实你的大脑。毕业后,一定要回到家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就这样,我受到了启发,在读书期间,我节衣缩食,只要一有钱,我就跑到新华书店,买回自己喜爱的书,游弋于知识的海洋。

参加工作后,第一次领了工资,我带上礼物去村里看望李大爷。李大爷很高兴地收下礼物,而我执意要还的30元钱他坚决不收。他要求我把30元钱捐助给那些急需资助的学生,为家乡的孩子都能多读书。

30元钱是有价的,但李大爷对我的关爱却是无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