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清明追思的文章

2022/12/06散文诗歌

清明追思的文章(精选17篇)

清明节看望父母有感

文/候鸟

似乎觉得这个标题有些不妥,但想想,却找不到更好的了。

俗话说清明时节雨纷纷,似乎一点也没错,这个南方小城果断下起了雨。突然发现自己是一个心情会随着天气变化的人,总有那么多的感想,又不知说给谁听。

清明节去看了同在南方工作的父母,本来是下午两点的车,却因交通堵塞滞后到晚上七点,一路上很堵,终于在凌晨三点到达父母所在的城市,在一条并不灯火通明的省道上下车,看见了站在漆黑的马路边来接我的父亲,我不知道他已经在这等候多久,四月的广东虽也不是很冷,但是凌晨三点的黑夜却能让人陷入无尽的恐慌。记得十年前我刚随着父母来这里的时候这条省道任何时候都车来车往,但随着交通越来越发达,它早已被远处的深汕高速所取代,在这一刻,我似乎看到了这条道路一世的沧桑,他已经慢慢变老了,即使是在清明这个节日,却也扫去不了它身上所留下的痕迹。我所乘坐的大巴离去,一切又陷入黑夜,显得格外凄凉。我叫了声:“爸”!爸应了一声,父子俩相视一笑,伴随着远处微弱的路灯,父亲的影子在路上被拉的很长很长,让我觉得他越发干瘦。没有多余的话,爸拿过我肩上的包,在我背上拍了下便领着我走,边走边对我说妈今天包了点饺子,知道晚上坐车很累,怕饿着。我“嗯”了一声,眼泪却都已经掉下,辛亏漆黑的夜将这给掩盖了。

回到父母住的地方,母亲早已在门口迎接,看着我的到来显得格外开心。母亲还是和以前一样喜欢啰嗦,还没进门,见到我便说我头发该理理了,衣服自己要洗干净点,我依旧如以往一样草草答应,心理却在认真的听着母亲的叨念,那一刻才觉得有母亲常在耳边唠唠叨叨是一件很美好的事,父亲给我拿来了刚买的毛巾和牙刷要我去洗澡,母亲给我煮饺子。凌晨四点多的夜晚,家里像在准备一顿团圆饭一样热闹,看着父母为我的到来忙碌的情景,让我觉得很幸福。我没有去劝他们休息,而是慢慢地享受这亲情所带来的温馨感,在我看来,他们也会是这样认为。

吃完饺子,和父母拉了会家常,我从背包拿出在广州给父亲买的两件衬衫,要父亲试了试,父亲不是很高,所以我按照我的标准给他买的,母亲说上次给他买的衣服还没舍得穿,我便笑了,内心又多少有些感伤,爸妈从来不舍得给自己多买衣服,对我却是万般呵护。父母都是农民出身,自己没有什么技术,家庭背景也不是很好,那个年代的家乡会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把希望都寄托再孩子身上,指望着有朝一日后代有所出息,能够享福,我的父母或许不是为了享福而将我养大,但是在我身上却绝对凝聚了他们一生的心血,望着父母开始斑白的双鬓,再看看这个社会,我感觉到了肩上那沉重的压力,几乎有点喘不过气来。不一会,感觉睡意袭来,母亲便招呼我睡觉。由于第二天他们还要上班,所以我也叫他们休息一会,并叮嘱早上就不要叫我吃早餐了。

中午十二点,我在父亲的脚步声中醒来,他们已经下班,父亲回来便开始准备午饭,并叫我起床去买酒,说中午要跟我喝点酒,父亲本是一个不怎么喝酒的人,充其量也只是喝点啤酒,看到我来却兴致大好。我马上起来刷牙洗脸后就去商店买了几瓶啤酒,少许,母亲等也回来,没多久一桌丰盛的饭菜就做好了,和父亲一人一瓶啤酒开始喝起来,由于下午他们还要上班,喝了一瓶后我便说头晕不喝了,看着父亲通红的脸上,多少有些醉意,我给他泡了一杯茶,休息了不多久,便去上班了。由于他们公司事情很多,所以就只能清明节那天放假,父亲不想请假,就去上班了,要母亲留在家陪我。下午我带母亲去市区的卜蜂莲花超市,好久没跟母亲一起逛街,想买点什么给她,可是她都觉得贵,总说不用买了,我说这次探亲公司是有补助的,我们还领导特意叮嘱要给你们买点礼物,事实也是如此,终于她答应了,最后给她买了两件短袖T恤,特意挑了比较艳丽一点的,这样让她穿起来不会显得很老。边逛超市,母亲边谈着我的感情方面的事情,说我已经不小了,其实一直以来我和母亲是没有隔阂的,但是被问到这些总会有点让我难言。逛完超市已经五点,我和母亲便回家了。

由于4月4日清明节我刚好还有点事情要赶回广州,所以便定于3号晚上的车回广州,父母所在的城市离广州400多公里,坐汽车不赌也得5-6个小时,母亲想多留我一会,要父亲去车站问了下晚上最晚的车什么时候,也好第二天到刚好是早晨。母亲给我准备了一些炒好的排骨、麻辣鱼等,还有一罐炸好的猪油要我带过去,说老是在外面吃饭不好,有空就自己做做饭。终于,晚上十一点,我踏上了回广州的大巴,结束了此次清明探亲之旅。坐在车内,望着被遗落在身后很远的父母的身影,我不禁黯然泪下,父母99年来到这座城市,如今已是第十三个年头,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有一半的时间是没有在他们身边,而他们所付出的一切,一生的代价,仅仅只是为了我。

清明节,本是一个追忆先人的日子,而也恰好是这样一个节日,让我的这次旅程更加有意义,它记载着父母那含辛茹苦在外工作的蹉跎岁月,正如那条路一样,历经变迁,在我心里,这一切成了永远也挥之不去的阴霾。面对这个现实的社会,面对生存在这个现实社会里的我,究竟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回报他们?

2012年4月5日 晚

清明,必须还乡的日子

文/安秋生

清明节在中国人的精神天空上,永远是一个“雨纷纷”的日子,尽管这一天有时有雨,有时只有风,还有时无风无雨晴空万里。生活为清明派定的氛围,不止是在唐诗,也在我们的思绪里。

生命的脚步匆匆忙忙,自己距花甲之年愈来愈近,似乎离故乡愈来愈远,回老家的次数愈来愈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惟有一个日子,在自己的日程安排里,是必须回老家去的,这就是清明。不管这个日子有风,还是有雨。清明还乡的理由,对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是不需要问的。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祖父母,我们的列祖列宗,都在这个日子现身,等待着儿孙们的致意。

父母和祖父母的栖居地,在老村的西北方向,一道绵延数里的山岗之上,面向东南,视线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山岗没有繁茂的树木,只有荆棘、葛条、酸枣等灌木生长,低调的它们,完全不理会外边“桃开杏败”的荼蘼花事,此时似乎依然沉睡在冬日的梦中,只以寂寥的身姿示人。但弯腰折断一根枝条,便知道它已悄悄变绿,柔韧的生命正在蓄势待发,瞬间便理解了它对待春天的态度。而脚下那僵硬的黄土地上,偶尔也有细碎的花朵早开着,一律是黄的。那黄色,是醒着的土地的颜色,但与土地又不尽相同,正如儿女与父母之间的相似与差异。

通往墓地的是一条小道,我闭上眼睛都不会走错。弯弯曲曲的小道,铺满着碎石与草屑,宽处可供两人并肩,狭处只能一人独行。前些年,曾有邻人提议替我拓宽这段路,我没有同意。我心里觉得,这样窄窄弯弯的小路,或许与清明的礼仪最合,与自己的心境最合。一行人委委婉婉,在这样的小道上默默行走,正是清明需要的场景。

熟悉这条小道,用了一生的时间。小时候,是父亲带领我走它。记得每年清明节和其他一些必须上坟的日子,父亲总会抄起一把铁锨扛在肩头,招呼我一声:走,给你爷爷奶奶上坟去!然后默默地出发,踏上这条小道。父亲在前边默默地走,并不比平日多说什么;我在后边默默地跟,也很少提问的勇气。时间久了就懂得,有许多东西早已预设在自己的生命之中,早已在血脉中流动循环,永远不需要问及和语言的明示。来到墓地,找到爷爷奶奶馒头似的的坟头,父亲会默默地铲除杂草,培土圆墓,焚烧纸钱,然后命令我跟他一起,磕上三个响头。做完这一切,他还会蹲下来,在飘散着袅袅青烟的坟头前默默地抽上一支烟,眼光迷离着,似乎是在倾听,也像是在怀想,安静的样子,与他日常贫瘠日子里的狂躁迥然相异,偶尔开口说话,声调也是柔柔的,与平日判若两人。看着父亲的神态,我便理解了清明的意义和上坟的理由。

再后来,我就走在了上坟队伍的前列,我的身后,依次是我的儿子,孙子,以及子侄辈的人们,——因为我的父亲、母亲,已经先后安居在这里。在家族传承长长的链条里,我担起了父亲当年的角色。带领儿孙走在这条小道上,我的心里总有漾起某种庄严的情感。做完父亲教会我做的事情,我会站在父母的坟头前,注视着那抔黄土,内心里与置身其中的他们说说话。因为与他们分别日久,除了偶尔在梦里相会,只有在这一天,在这个地方,能够找回与他们面对面交流的感觉了。回想当年父亲在这里默默抽烟的场面,或许他彼时的所思所想与今天的我相差无几。

一如当年的父亲,在这个日子里,我与儿子、孙子的交谈并不多。我觉得,做好父亲带我做的那些事情,就足够了,所有的语言分量都太轻,与这个日子承载的内容无法匹配。小道,岗坡,灌木丛,黄色的野花,在春风一年年的看顾中,自然而然也会植入他们的记忆,融进他们的血脉。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人们都是朝前走,不知疲倦地朝前走,只有清明这个日子,让你把前行的脚步停下来,驻足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回望一下自己生命的来路,同时远瞻自己生命的归程。

这一天,我没有理由不还乡!身体,思绪,以及灵魂……

不可错过是春韭

文/赵宽宏

春风化雨。冬天退隐,地气回温,蜷缩土里一冬的那些草芽们,十分不安分地拱破地皮,抬出头来,见了水就长,见着光就蹿,急迫得似乎要将积蓄一冬的能量全都迸发出来,感恩春天让它们重又焕发了青春。这之中就有春韭。

谚曰:“正月葱,二月韭。”春葱才在餐桌上调剂了一下人们的味蕾,嫩绿的韭菜就又生动着食客们的眼球。这春的滋味自此是一发不可收拾,挡也挡不住的了。

说起来,这韭菜身份实在并不高贵,一年之中大部分时候都能吃上。仅严冬时节,裸露在地面之上的韭菜才会失去生命力,但蛰伏在地皮之下的韭菜根却是蓄势待发,等待又一个春天的到来。当然,我说的不是大棚里生长的那种货色。我家屋前有片园子,南头植有竹,挨房这边长了些菜蔬,其中就有二三十行韭菜。

韭菜的生命力极其顽强,“一畦春雨足,翠发剪还生”。你看,才割了没几天,转了个眼儿,园子里就绿油油的一片了;割了一茬可以又一茬地长出来,用“生生不息”来形容还是比较贴切的。但是割韭菜是有讲究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这是杜甫说的;农谚也说,“触露不掏葵,日中不剪韭”。为什么?因为太阳出来了,容易把韭菜晒蔫,如此鲜味就会尽失了。此外,割韭菜的刀一定要快。在老家时,总见割韭菜的人在割之前要磨刀,是那种月芽形的弯刀。刀只需轻轻一使力,握在手中的一把韭菜便齐刷刷被割断。快意淋漓的“嚓嚓”声中,便有诗情画意一般的绿汁汩汩地流泻出来,可以想见,那韭菜是何等的鲜嫩可人。

韭菜虽然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都可食用,但以初春时节品质最佳,晚秋的次之,夏季的最差。春韭割回来,冲洗干净,寸断之后,猛火热油,下锅爆炒,只需适量的一撮细盐,不加其他任何佐料,断生即可装盘。韭菜本来生辛性烈,但在油锅里遇到高温之后,就会一下子变得温润起来,贴心熨胃。如此这般的一道家常小菜,却也是极考究火功的:炒过了,茎火巴叶烂;火候不到,又生辛不熟,皆难于入口。

韭菜有窄叶和宽叶两种,窄叶的茎是紫色的,宽叶的茎是白色的。窄叶的叶片修长,叶色深绿,纤维含量多,香味浓郁;宽叶的叶色淡绿,纤维含量偏低。我一般都倾向吃窄叶的韭菜。

头刀之后的春韭,就可与其他的一些食材搭配了。因其本身的滋味可人,所以与任何食材搭配好像都能擦出火花。韭菜可做馅包饺子包合子,自是美味。韭菜炒鸡蛋,无话可说了吧。这道菜不需要教,谁都会做。春天是小河虾上市的季节,韭菜炒河虾也好,不仅营养丰富,还非常味美。与友小酌,我常在小酒馆点这道菜。韭菜炒百叶、炒香干、炒肉丝、炒绿豆芽等等都挺好吃;但我最喜的还是炒螺肉。俗话说“春分韭,清明螺。”又说“清明螺,赛肥鹅。”这就说明螺蛳也是时节性很强的食材,清明时节的螺蛳才是最肥美最可口的,所以说,当“春分韭”遇上“清明螺”,那才是真正的绝配。当然是河螺,不是田螺。我的故乡是水乡,而我现在生活的地区是吃不到清明螺的,因此我在老家的妹妹有时会给我寄点晒干了的螺肉来。退而求其次,只好如此的了。

冬去春来,韭芽新发。头刀韭的叶片汁水饱满,最为柔嫩,是一定不可错过了这道佳馐的,否则就似乎有点辜负了这个妙曼的春天了。

烟雨清明种瓜豆

文/徐斌

一场透雨,送来“清明”。一是节日,二是风景。

从早晨起,雨一直下,伴有阵阵闷雷,像从山那边吭哧吭哧爬上来,又像是走了三百六十五里路。或许,雨是从杜牧诗里下起,前来赶赴千年之约,于是时光有了诗的滋味。

在古人笔下,清明是踏青的佳日。杜牧诗里,就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三五杏树,便可蔚然成林,重要的是心情。稍后的韦庄,乐呵呵地吟唱:“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不仅景美,而且秋千荡漾,好像太空漫步,要飞到天上去。宋代黄庭坚,欣喜地写道:“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万物欣欣向荣,雷声雨景像美丽的布景。

这个时节,气温一天高似一天,大衣、羽绒衫都脱下来了,人们踢腿伸胳膊的,精神气足。加上雨水渐多,泥土湿而温暖,也是播种的好时光。农谚说“清明春始草如茵,种瓜点豆好时辰”,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半个月前,我已种下黄豆,今天已经长出四片毛绒绒的嫩叶。一个星期以前,我到种子店买了瓜豆种子。当时我问老板哪些瓜豆可以下种,老板指着满货架的种子说,都行。我于是买了豇豆种,随即点下,又买黄瓜、苦瓜、丝瓜种子,挖了三个宕子,下足底肥,撒下种子,用塑料皮蒙住,等着希望的花开。早上,我揭开皮,黄瓜秧子长出了两片厚嘟嘟的叶瓣;苦瓜肚皮微鼓,似初孕的母亲;丝瓜倒沉得住气,种下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豇豆也没生,恐怕是贪恋泥土的被窝,蒙头大睡呢。

想到去年的这个时节。也是种瓜点豆,忙得不亦乐乎。豇豆长得忒好,每根都有二尺长,细得像刘兰芝的手指(“指如削葱根”),而且均匀,洁净,都不忍心采摘。又生长极快,过两三天就要摘。那些吃不完的,用开水烫过,晒干,一直放到现在。昨天还吃了豆干烧肉,味道极鲜。还有黄瓜,花像金喇叭似的,每次进园都能听到它们的合唱,使我想起黑鸭子、青燕子组合,以及女子十二乐坊。黄瓜吃法也是多,凉拌,炒蛋,炒肉片,烧汤都行。我时常摘了,就着自来水,把嫩嫩的刺抹去,当水果吃。满口清香,比水果味道还好。

就在这两天,还想种些红豆、绿豆、黑豆、青豆,种它个姹紫嫣红,种它个花团锦簇。虽然此红豆非彼红豆,也可聊慰相思;而多吃绿豆可以清凉,多吃黑豆可以乌发,青豆可以使人联想到美丽的小青蛇。我老家有句俗语,“能得像豆子似的”,意思是嫌人逞能,因为豆子炒食时,受了热气,就会在锅里直蹦。我想,豆子有如此多的作用,也确实能啊。

还想栽两垄山芋、半畦马铃薯。我少年时,山芋是抵饿的粮食,现在它是有益健康的粗粮。四十年前,我还学过用老山芋藤育种新法,能节省很多山芋种,可惜如今用不上了。马铃薯的老家在北方,可以存放,而我妻子生在北方,又在北方长大,看到马铃薯,犹如回望青春岁月。

在菜园里,我种瓜点豆,旁及其他,轻松的心情,像马蜂扇动薄薄的翼,直起身来,饱览园外烟雨,看春天在生长,心如白鹭飞向青天。在这清明时节,我愿园里菜长好,愿与它们厮守到老。

记忆,在清明淋湿

文/为你守候

原来的清明,与己无关,只是象看稀奇似得,看着年长的人们拿了纸钱、供品,有些浩浩荡荡的朝村子深处走去,缓缓的背影现在才知道是写满的是思念。

直到现在,我才知道了这个日子让人有些揪心。

我曾经的人生路,有那么多的亲人陪着我走,我记得姥爷给我递过来的美丽糖纸包裹的糖块;我记得姥姥给我在原来的那口铁锅上烙出的喷香的烙饼和煎腊肉;我似乎还能想起爷爷那有些微驼的背;还记得奶奶拎着一桶泔水去路边喂猪;我也忘不了失明的三爷那永远开心的笑脸;最最不敢触摸的,是父亲还在微笑却永远定格的年轻的脸庞……

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看着我至亲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远去,而我,却无能为力。年龄越大,越怕这种无法再相见的别离。他们都走了,越走越远,直到那种沉重让我夜晚的梦,疼痛的要窒息。这样的路,我不喜欢一个人孤独的走,多大,我都想牵着姥姥姥爷他们温暖的手。

每次见到八十多的老太太,瘪瘪的嘴笑的象熟透的石榴一样,我都心里升出那么多的暖来。我觉得她那么象姥姥,象到我心都痛,我多想走上前去,轻轻的抱抱她,摸摸她染了岁月的白发,我喜欢姥姥的笑,像个孩子,让人心疼。

我思念的泪,就那么挂到春天高高飞起的风筝上,那抹忧伤,只有天空看得见。

大姐打电话来说,妈和老姨昨天哭了。原来快七十岁得大姨要离开北京去深圳定居了,母亲哭着说:走那么远了,我们姐妹几个还能见几次面呀?

那一刻,我也好想哭。生活怎么可以这样,把亲人之间硬生生的非要别离?一生几十年,见与不见却是用几个阿拉伯数字就可以诠释的了。简单到如此,怎能不怕呢?我愿人生是个糊涂账,永远算不清离别的日子,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种对离别的恐惧忽略到不计,忽略到不知不觉……

外面起风了,是不是要把下雨呢?下吧下吧,雨是我的泪,那么,把所我有的念想都可以随着雨滴渗入到泥土里,泥土里,有我想念的亲人们。

一丛春艾散清香

文/黄淑芬

下过几场绵绵春雨之后,山野开始披上绿衣。艾草按捺不住心底的冲动,在暖暖的春风里,争先恐后地冒出了嫩嫩的绿芽。山间地头,河沟田坎,到处都会找到艾草的踪迹。它们你挤着我,我挨着你,用好奇的眼神打量着身边的一切。

河沟田坎的两旁,是艾草最喜欢提神静坐的场所。在那里,春艾除了得到水的滋养之外,厚肥的泥土、充足的阳光,还有河沟边护堤的树木,都为它营造了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河沟边,一丛丛艾草面阳而坐,自然大胆地伸展肢体,肥嫩茂盛的艾草比别处清纯翠绿,艾枝更是“梨花带雨”婀娜多姿。手指触及,冰凉润滑,若是把手指置于鼻尖嗅一嗅,艾草苦而香的味道带着丝丝清凉直往鼻子里钻,沁入肺腑,头脑顿时清醒。

艾草,又叫艾蒿、香艾。它既可入药用于艾灸,又可作为野菜食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就有过这样的记载。家乡人也爱在清明节用它来做艾粑,是清明祭祖拜山的供品之一。

每年清明节前,母亲都会吩咐我和小妹上山打艾草。我和小妹挎个竹篮,拿把镰刀,呼吸新鲜的空气,一路春风,一路采艾,泥土散发着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往田坎深处走去,那里的艾草发得又多又壮。丛丛艾草让人眼花缭乱,这丛还没采收完,前面又发现更大的一丛,就这样我们踏过田坎,绕过河沟,不知不觉走了几里地,篮子里也已是满满的青翠。

把摘回来的艾草用水冲洗干净,放进大锅里烧大火把艾草煮烂。待艾草冷却后,捞出来放在砧板上,用刀跺成泥状。再把泥状的艾草放进糯米粉里一起揉搓,一定要搓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程度,才算合适。接下来,抓一鸡蛋大小的面团搓圆,包上芝麻馅垫上柚子叶,放进蒸笼里,用大火蒸熟。

刚出笼的艾粑,腾腾热气中飘着艾草和柚叶的清香,墨绿色的艾粑上还有些许剁不烂的艾草。远远的地看,艾粑像长了经络般。咬一口艾粑,艾草的清香和着馅的甜慢慢在嘴里散开,这就是春的味道吧。

等到清明之后,受了阳光雨水滋养的艾草,逐渐丰满成熟,这个时候的艾草已经没有什么吃头了。艾草在风中寂寞的等待,等待它的又一次华丽登场。

也许,当江河的大水暴涨,当风吹来麦子成熟的气味,艾草会悬挂在古老的木门上,散发着阵阵迷人的清香。

又是一年清明时

五年过去了

终于大家再说起爷爷的时候,语气不会激动,眼角不会湿润,听到奶奶突然哽住的声音,心还是痛了一下,但郁结的情绪随着海浪一层层推开,扩散到了远方,我知道,爷爷永远是那么温柔体贴,不舍得让家人难过,所以让大海来带走我们悲伤的吧

大海,爷爷最爱的大海,现在应该是我们和他距离最近的地方了吧。有多少人像他这么坚持,从决定游泳开始,就风雨无阻,一天不拉地日日和大海约会,有好多照片,都是他在飘着雪花的海边照的,身上还是游泳下水的打扮,问他冷不,他不以为意地摇头,摸他的手,是温暖的。小的时候,觉得好神奇,我常跟同龄的孩子夸耀,我有个这么棒这么有运动神经的爷爷,有着晒过古天乐的健康肤色,走路虎虎生风像个小伙子。满足得看其他孩子羡慕的表情。有很多的回忆啊,都落在大海了,他和我一起玩过球,放过风筝,沙滩上大大小小的脚印,耐心的爷爷,没有运动神经的孙女,确实也很难为他啊,放着和高手较量的沙滩排球不玩,跑来和我玩传球接球。脑海里还有因为快要下雨奶奶阻止他游泳他一脸争辩的撒娇样子,真的是在撒娇呢,说什么很快就回啊,然后趁奶奶一个不留神就冲到楼下扛自行车了

回忆是种毒啊,不侵五脏六肺,只侵心神,尤其是在这个时候。黄色和白色的菊花,是什么寓意?真金白银吗?春天的菊花,明显蓬得不够开,花瓣本来就细长,剥下来后,现在更瘦了。不喜欢花与金钱挂钩的寓意,看着在海面近脚边洒下漂浮着得花瓣,寡淡清冷,很像羽翼凋零,海水很凉,带它们走,去到天海相接的地方,也算有了归宿。爷爷喜欢菊花吗?好像不记得了,原来奶奶家有养过花的,一丛一丛的杜鹃,过年的时候,会很仔细用纸包起来,如果在另外一个国度,爷爷也会好好照顾好那里的花吧

很奇怪,这么多年,很少梦到他。只是在他刚去世的时候,天天晚上梦到他,然后哭着醒来,有一天,梦到在奶奶家的阳台,他很好笑地看我笨手笨脚地晾衣服,然后忍不住亲自上阵帮我,我捧着之前晾好的床单贪婪地嗅着上面的太阳味,他忽然正脸说,以后不要梦到我了吧。我忽然就愣住了,他没有在意我的疑惑,自顾自地笑着,梦醒了,我茫然地大睁着眼睛,好半天都没反应过来,但自从那个时候开始,真的几乎没有做有爷爷在的梦了

好像那也成了一个情绪的转折点,人也没有那么感性了,不会动不动就哭,忍不住就发脾气。爷爷啊爷爷,你连生者的生活都想周全了吗?你怎么可以这么温柔呢?!!!

爷爷在的那个国度,一定是个美好的地方,我可不可以有野心的想,也许在那里,他会遇到外公呢?同样也是个可爱的老人,严重的口是心非,嘴里不饶人,心里软的几乎是包水了,他不太笑,小时候害怕他的严肃,长大了回过头比对儿时的事情才发现,他的宠溺,满满的,什么容器都装不下。对不起,外公,我还是懂事太晚了

两个人的遇见会是什么情形?一假想就觉得好有意思,两个性格截然不同但都是善良的人,应该也会相处的很好吧?爷爷好像不会下象棋啊,外公请你要让着他;外公没下过厨房啊,爷爷教外公做饭吧,他很聪明的,保证一学就会了……

烟雨清明

文/廖华玲

一场夜雨,淅淅沥沥直到清晨才停了下来。雨后,气清新、天清明,枝头飘落的“杏花雨”与拂过的“杨柳风”交织在一起,花落成雨,柳茂似烟,烟雨清明寄深情。

清明,逐雨而来。雨很细,像烟像雾又像风,丝丝缕缕,似有若无,却能滋养大地、润泽心田。这个时节,或许随口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便能激活一场细雨,雨润万物,惊蛰的雷声都打不醒的小草睁开睡眼,舒展身姿,迅速地染绿江南岸。因为有雨,小河慢慢地涨了,波光粼粼,宛若徐徐展开的画卷,潺潺地流向远方;河边杨柳的芊芊细腰更加柔软,它们以风的姿态拂过,吹皱了一河春水,惊起一群水鸟的“啾啾”叫声;氤氲的水汽,让广袤的大地梦幻迷离,近处的村落炊烟缥缈,远处的群山云雾缭绕……春天的风物,无不被那霏霏的清明雨泼墨成一幅淡雅自然的山水写意长卷。

无尽哀思清明雨,一滴雨,几多泪,逝者的“清”与生者的“明”在天地之间默默地交流,断了魂,伤了神。借一枝柳笛,在雨中为你吹奏思念之曲,清明的烟雨浸入黄土,一层土的距离让阴阳两隔的人们回到一个世界。雨润清明,有爱,有情,爱与情蔓延成绵绵的怀念,挽成一段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不尽的雨幕,我们的爱不会谢幕,永远一往深情。

每年清明,一滴泪的沉重压在我心中,柳枝是缠绵的乡愁,也是烟雨中的惆怅。记忆中,家乡小镇的清明总是在丝丝细雨中来临,雨洒落在坚硬的青石板街面上,无声无息,使人思绪万千,黯然垂泪。小镇的青山之上安息着先人们的灵魂,拔净一片乱草,培上几把新土,点上几支香烛,烧上一把纸钱,风雨愁人,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唯有心底默默的哀思。一垄新土,那是生命的鲜活,亲人们的面庞在烟雨中渐渐清晰起来……

在唐诗宋词中,在岁月的长河里,变换的是世界,不变的是追思,生命的情思都沉寂在清明雨中。时光轮回,人们缅怀先人,人们又被后人怀念,一代代传承,逝者与生者奔走在这霏霏细雨中,往来成古今。也许,人们的泪水在这个祭奠的日子里不能深切地代表对亲人的怀念,唯有清明的雨才能给予一种世间大爱,抚慰生者的心灵,因为我们相信:生命的慈爱大于眼泪。

清明时节,杨柳新吐,草木碧翠,大地一派勃勃生机。生命的力量在雨的世界里孕育着、滋生着,万物生长正此时。逝者埋在芬芳的泥土中,他们正在等待一场雨,即使雨很小,也都是淋漓尽致的爱,爱浸下去了,灵魂便化作一抹绿色破土而出,生命得以轮回,蓬勃而生!

一缕烟,模糊了视线,朦胧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一场雨,清洗了尘,也清洗了心。烟雨清明何尝不是为我们隔离了世间的喧嚣,洗净了心尘,营造出一种清明之境。其实,清明就是自然的音韵和诗意,返璞归真,让心灵安宁,静享白居易所崇尚的“心田洒扫净无尘”的清欢。

烟雨朦胧,无处不清明,把所有的爱遥寄在雨中。

清明村树架秋千

文/路来森

那个时候的乡村,很朴实;那个时候的事情,很简单。

每至清明,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搭起秋千架。因为孩子多,秋千架,就是为孩子们搭建的。秋千架很简单,两根立柱,加上一根横梁,再拿一根粗绳,拴在横梁上,粗绳上系一踏板,秋千架就搭成了。若大门前正好有一棵大树,大树上有横出的斜枝,便可以因陋就简,将秋千架搭在横出的树枝上。

村子里,也不是没有大秋千架。大秋千架一般要搭建在场院里,或者街衢大道上。清明节的这天,农村大多要放假,难得的一个假日,于是,大秋千架,就成为了大人们的天地,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姑娘小伙们。孩子们站在大秋千架前,只有旁观的份儿。看着大人们在秋千上恣意地飞荡着,在飞荡中散溢着自己的激情;看着青年男女们在一架大秋千上,把相互的爱缠绵成一团热情的火焰。

孩子们的眼中,是叹羡,是遥想……遥想着未来的自己。

而门前的秋千架,则是属于孩子们的。每一架秋千前,都集结了众多的孩童,他们荡着秋千,他们嬉戏喧闹,他们在自己的童真中,把一个个清明,演绎成一派明朗,演绎成一段段故事。

我家的大门前,有一株大枣树,一根粗大的横枝,恰好斜出。于是在那些年里,我们家的秋千架就总是搭建在门前的枣树枝上。秋千荡起,人,仰脸上望,望到的是凌乱的枣枝,和枣枝划破的碎碎的晴空,那境况,很美,很美。

每年清明节的早晨,一起床,全家人就会集结到秋千架前,轮番荡起秋千。祖母说过:“荡荡秋千,也好祛除一年的晦气。”

第一个荡秋千的人,一定是祖母。那时,祖母已近八十岁,白发苍苍,满头的白发,雪一般地覆盖在她的头上,那个早晨,仿佛时光里也有一种雪一样的明亮。父亲和母亲,将祖母搀坐到秋千板上,祖母坐好了,就由母亲缓缓地送起。秋千一下一下地荡着,祖母的脸上安详如晨曦,静穆得不得了。多年之后,回忆起祖母荡秋千的表情,我就想到那种铅华洗尽的练达和明净。人老至此,生命该是一种怎样的饱满和醇和?

第二个荡秋千的,就是我了。那时,我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不仅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更是祖母的心肝宝贝,所以,娇贵得不得了。事事都得占个先,家中的人恨不得把所有的福气,都让我享受到。我疯狂地荡着秋千,满是得意和傲慢。享受着父母、祖母的宠爱,享受着三个妹妹艳羡的目光。如今思来,徒然一声长叹,感叹那时的无知……

父亲荡秋千,只是“意思意思”,不好违背了祖母的好意罢了。他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别人。

母亲就不同了,她那时大概有四十几岁,荡起秋千,尚有些“少年狂”。大妹轻轻送一下,母亲就用力蹬起秋千板,于是,她的身体就随着秋千,上下翻舞。站在秋千架下的我们,则拍手鼓掌,欢呼雀跃。感觉母亲好年轻,好年轻。我猜想,彼时的母亲一定是想起了做姑娘时的自己,想起了自己曾经的青春岁月。

轮到三个妹妹,她们就不分长幼了,争先恐后地去争夺秋千板。小妹最小,争不到秋千板,就常常在一旁啜泣,小妹太喜欢哭。十七岁那年,小妹因意外而早逝。所以,多年之后,每至清明,看到乡间门前的秋千架,我就想到站在一边啜泣的小妹。清明,若然落雨,我就觉得,那雨,是为小妹而落的。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老屋前的那棵大枣树早已不存在了。离乡多年,恐怕旧日乡村门前的秋千架也不多了。

思之影像历历,叫人神伤,让人怀想。清明,就该是一个回忆、思念的日子。

清明时节忆恩师

文/童仁无悔

清明时节忆恩师

这场春雨,已经飘飘扬扬了多日,到处都是湿漉漉迷蒙蒙的一片,草木已露出新绿,桃李也吐出了新芳,梅花更是灿烂张扬。春雨也浸透了我的心房,心中的思念又像开闸的泉水般的喷涌,泪水像清明雨似地流淌。是啊,清明节又要到了。我这远游外乡的人,得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回故里,去祭奠我们那些早已仙逝的亲人,还有我的恩师……

恩师离去已近三十年,流逝而去的光阴,已经冲淡许许多多的记忆,唯独对恩师的情怀永远铭刻心中。很惭愧,由于种种原因,我疏有去看望恩师,只有在几年前,和谦儿一起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清明节,到那个令我深深牵肠挂肚的地方。那是一片开阔的荒地,到处长满了荆棘和杂草,高高低低参差不齐的杂树,在冷风中颤抖,几个古老的累累荒冢在四处散布着。恩师的坟堆围有一圈低矮的砖墙,久经风吹雨打,墙面斑驳,墙皮有些脱落,前面立着一块灰白色的石碑,碑文已有些模糊不清,显得无比沧桑,但恩师的名字还是很清楚的——“覃体焜”三个字闪烁其中。坟头上几茎枯草在寒风中飘扬,几棵灌木在细雨中悲泣。我们点香火上供品,还有恩师生前喜欢喝的米酒,拔除杂草。我跪拜在墓碑前,任凭寒风吹冷雨淋,凄然之意充满了心头,透过滚烫的泪水我依稀看见恩师高大结实的身影,和蔼可亲的面容……

恩师!你是我的老师,我的兄长,又像我的慈父。在我年幼时面临失学,是你伸出一双大手把我拉了上来,使我有了继续读书的机会,有了安定的生活。我生命中取得的点滴成绩,都是您给的,都有您的心血。而受惠于您的何止我一人,那位李同学,梁同学,在他们交不起学费,伙食断顿时,不也是您慷慨解囊,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为他们排忧解难吗?类似的事还很多很多……

我永远不会忘记,每当夜深人静时,万籁俱寂,人们都进入了梦乡,而您的窗户还亮着灯光,您还在批改作业,在备课;清晨,当黎明前淡青色的残月还桂在天空,森森的阴霾尚未消散,您却又亮起了灯光,又在孜孜不倦地工作……在您任平中教导主任期间,由于您善于团结和带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平中的高考成绩逐年上升,得到上级的好评。您的教学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啊!

恩师!您就象一棵大树,庇护着我们成长。不论什么时候,您都用温和,慈祥的目光注视着我们,哪怕是我们做错了事,闯了祸,您都不曾责骂我们,训斥我们,而是语重心长地谆谆教导,讲道理,几多的提醒,几多的关爱,几多的鼓励,还有几多的期待!难怪许多同学毕业时都含着眼泪,拉着您的手不舍离去……

令我们痛心的是,像你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优秀的人民教师,竟也遭受厄运。在1957年,诚实耿直的您,因给校长提了个善意的意见——不该频繁停课搞劳动影响教学质量,您被打成了“右派分子”。从此,您被剥夺了教课的权利,剥夺了做人的尊严。您被随意谩骂,吆喝,训斥,命令您干最苦最累最脏的活,掏粪坑,桃大粪,喂猪,拉板车……记得那个雨季,滂沱大雨连续下了十几 天,漫山遍野都变成了茫茫的泽国,学校通往县城的道路也被冲垮了,天空还在雷鸣闪电,在这样的天气,您被派去县城拉猪饲料,您拉着一辆破板车,头顶一个破竹笠,全身湿透,像一头老黄牛艰难地向县城方向走去……不仅如升此,您还被从县中学赶到乡村学校……

恩师!您虽然遭受那样的不公,却仍然怀有一颗对党对革命的赤诚之心和博大的胸怀,忍受着奇耻大辱,忍受着非人的折磨,从不叫苦,埋怨,始终坚强乐观,坚信“党不会冤枉一个好人”——就这样,经受了二十年的磨难,您终于结束了恶梦,1978年上级给您平反了,并把您从乡村学校调到地区师范专科学校任教,你当了一名大学教师!时年,您已经65岁。您那个高兴呀,就像个老小孩。您又朝气勃勃地走上讲台。由于您知识渊博,见解精辟,又善于词

令,长于表达,每节课都讲得有声有色,循循诱导,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他们说:听覃老师的一堂课,不但长了知识,还得到了极大的精神享受!……

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在您的生命长河中,您又遇到了一个致命的漩涡:由于在那漫长的苦难的岁月里,过度劳累,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积劳成疾,您被查出患有胃癌!这意味着您即将走到生命的终点。您就是不甘心啊!在做了胃癌切除手术之后不久,病体尚未恢复,您就强烈要求重返讲台,要和病魔争分夺秒!您硬是拄着拐杖带着挂瓶去上课,您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比划着……台下的学生已泣不成声!恩师!您就像一只春蚕,吐尽金丝方休止;又像一支蜡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更像一个冲锋陷阵的战士,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就这样,您带着多么的留恋,多么的遗憾,离开了这三尺见方的讲台,离开了我们……

如烟似雾的清明雨,还在天空中飘洒着,此时我跪拜在您的面前,心像刀割般地疼痛。恩师!,您我天上人间,阴阳两界。但是,割不断的是亲情,忘不了的是恩情,我永远敬畏和崇尚您神袛般的灵魂!愿您的在天之灵,能看见这漫烂的山花,还有您的桃李满天下!

明日又是清明节

文/上等签

想着明日又是一年一次的清明节了,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因为我家是住在大山附近,所以能深有体会,这里的空气清新,虽不如城市那么繁华热闹,但这块净土更有他独特的一番魅力!山上常年可见绿荫葱葱的树木,有少片的竹林,更有不少山鸟在这山林里自由飞翔,为这片不知生存多少年的山增添了许多生机!

山的好处颇多,它为国家解决了许多土地问题,让生者安心,让死者安息,让死者找到了一块永存的安息之地。我家有幸住在苏南的一个大山脚下,看着每年都有不少男女老少远道而来到山上祭祀祖先,可能人多住着习惯了,倒不觉得有什么害怕(山上有许多坟墓),反而感叹这里的路咱这么窄啊!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脚下的人们就是靠着他不用为柴火而愁,也有人在山上种笋,还有野笋,曾经我也有那么一次挖野笋的经历,让我至今觉得记忆犹新,那可是体力活,不仅要力量大,而且还要眼力好。那次我记得收获还埋丰富的!带着满满的战利品,我和同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想着明日的清明节,虽热闹非凡,凭经验可能还是很累人的,一为要招待亲朋好友,二要登高。还好听说明天的天气不错,不是如古诗所云“清明时节雨纷纷”为踏青的朋友更添一份好心情!

莫负清明好时光

文/何金剑

冬天走了,春天来了,天气晴朗,四野明净,处处草长莺飞,生机勃勃,这景象物候是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吟哦感叹的也是清明。

清明,会开始有花开花落,流光溢彩;清明,也会有祭祖扫墓,赏春踏青。跟清明一起来到的有禁火、插柳、踏青,还有荡秋千、放风筝等风俗习惯。岁月流转,时尚日新,网上祭奠、扫墓等缅怀逝者的举动,也不知不觉地火爆起来。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据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据专家考证,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只是不一定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向我们昭示了北宋时清明的民风民俗,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画面上,有乘轿的、坐车的,有赶着满载东西的毛驴的,更有步行的,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他们都在干什么呢?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如此也。”后来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是“上坟”,画中坐轿的、骑马的、挑担的,大多是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的,应该是发生在清明的故事。

清明之际,气清景明,经过一冬的酝酿,天和地才真正地睁开了眼睛。韶华易逝,覆水难收,我们是不是该珍惜这大好时光呢?

清明,扫墓去吧!“憔悴坟头土,见之如亲人;千古彷徨事,此物最伤情”。

清明,踏青去吧!“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红颜为谁红

文/希声

红颜为谁红

夜的寂静揉碎了我的梦,只因那手中瑶琴的琴弦已断。

--题记

你美,可以沉鱼落雁;你美,可以闭月羞花。可是,你为谁而红?

你轻启皓齿,便可拗动我的一切;你回媚一笑,便可变幻百中动人的姿态;你翩翩起舞,便可引发那丝清明的细雨;你若然离去,便可牵动一颗思念的心。可我知道你为谁而红?为他……为他而红。而我只能默默的期待奇迹的发生,有一天你可以为我而红。

倘徉在清明时节的柔柔细雨中,欣赏着那株嫩绿的荷叶,看着那娇羞的荷花。思绪不由已飘落到与你曾今邂逅的那幕,那点点滴滴如同昨日,忆不尽亦忧心。荷叶微摇,你摆动着衣角,远方琴声悠悠作响,声声惊动着这清明时节的细雨,你掀起衣角,舞起了你那动人的舞姿。可是你为他而舞,他呢?却看着日照西桥,桥头那边的风景。而我只能忍着心痛,继续抚琴。因为我知道琴声不止你就不会停止为他而跳舞,或许仅仅是为了他的一句话或一个神态。而我恰恰与你相同,只不过我是只要得到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一瞬间就会知足,我不奢求太多,只要你能够幸福我便安好。虽然没有霓裳羽衣,可你依旧最美,不由想起了李延年的那句“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你倾国亦倾城、温柔亦可人、活泼亦可爱、如花亦似玉,似乎这些词藻都是为你而造。

看着那潭静静的湖水,荷叶伫立于其中,此时夕阳已下,夜晚的雾气也缓缓的泻在这荷叶上,而这岸边已无行人,只有你、他和我。我仍然瑶琴,而你的眼球却始终定格在他的身上。他呢?无所谓的寻觅着除你之外的一切。我在看你,而你却……我转眼,咚……琴弦已断,我无奈地看着瑶琴,难道这是命中注定,让我不能长久的看着你那楚楚动人的舞姿。我无语凝噎,而此时回望,你也泪眼倾城。可我知道你为谁而泣。为他……我转动眼球,他却不知所踪。

丝丝细雨伴着你的泪珠缓缓落下,是你感动了天上的水神,赐予了这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桥头边的我已断肠独泣。我可以陪你,我又怎能忍心让你一个人在桥边呢!

我抬头望去,紫色的已遮住了你那长长的秀发,你……你依偎在他的身旁,此时的你已停止哭泣,换做一种含羞的笑。我知道你为谁而笑,为他,又是他。我看着你,而你却依偎在他的身旁与我插肩而过。此刻,只有我一个人独立于桥上,抱着我那已断弦的瑶琴,痛斥天帝的不公,这一切难道是苍天的安排吗?为何你为他而红、为他而舞、为他而泣、为他而笑……我期盼你可以将目光移到我的身旁,抑或看看我身后的风景。

曾经听说当夜空中流星划过时许下愿望,天上的星君便会为许下愿望的人实现愿望,所以我便会在每个晚上看着星空,期盼流星划过天际,那时我便会许下与你能够重逢的愿望,希望你可以再次进入我的梦境,习惯了亲昵地呼唤你,我的梦嫣、我的若婉。梦境是一座城,它隔开了我和现实之间的门,而在现实中又是另一个城,我不停地在两个城的这叹息桥间徘徊着,进退维艰。进入梦,你在里面,笑的那么美好,即使你不会看见我,我亦知足;回入现实,你却不在这里,我亦不知道我该到哪里觅你,我几乎在这里窒息。

既然我注定只能成为你身边的过客,我只有祝福你,愿你安好,因为你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这个自以为是归人的心扉,我只能默然留爱,寂静欢喜。

无声的清明雨无声的泥

文/朝天门

清明没见纷纷的雨,路上和树叶却是湿的,无声的泥像默默的亡灵,变成地下的泥要粘住你的鞋,似乎要你带走一些东西。

我家的亡灵们,被我经常想起,有时还要入梦。

我的老祖母,我的老外公外婆,还有一个从小叫娘娘的女人,是我父亲同天不同地的姐姐,再就是我的老岳父了。

我的老祖母,我们叫婆婆。一个缠过小脚中年丧夫,含辛茹苦过了大半辈子的女人,我们兄弟俩从小都是她带大的。算来她离开我们已经10年了,她走后,年年我们都在南山下的公墓去看她,给她捎些冥币,还都是些巨额大钞,一个阿拉伯数字之后有数不清个0的那种,而且还有“美元”。她一生都喜欢钱,年轻时吃苦多唯独钱不多,没钱,所以养成了存钱的习惯。等我们两兄弟成家立业,我们都经常给她钱,给一次她存一次,从舍不得花钱,平常说到钱时她总爱说的话是,我没得钱。

其实,我们工作之后,她已经很有钱了,最后她患了老年痴呆直到最后精神分裂,在最后几年的日子里,她成天都把她的钱东放西放,藏这藏那,总觉得家里的人偷了她的钱。最后她无疾而终在床上带着轻微的鼾声睡去了,临终的那夜,我在她身边。享年90岁。丧事的挽联是我给她写的:“悲两只裹脚越岭翻山走过一个世纪,痛一生至爱含辛茹苦养育三代儿孙。”我父亲用毛笔隶书写在殇堂上,亲戚们都来,含泪送别这个一生苦难的老人。最后,她存折上还留下3万多元,我们两兄弟和父亲每人一万,但我们没要,都放在父亲处了。人啊,为什么这样?生前不用,死后却留给了别人。

我的外公外婆,都埋在江北人和场乡下,现在那里都早成开发区了,我们的车经常从那里过路,我们还能知道坟墓的位置,知道他们两个亡灵都埋在宽阔的大路底下了。白天夜晚都有如流水般的车辆在上面开过。我的外公49岁就死了,解放前他是三钢厂(当时叫兴业公司)胡子昂办的,外公是公司的庶务股长,也就是现在的总务后勤头头,我见过他生前西装革履的照片,见过他留给我妈的一本精美厚壳的笔记本,扉页上面有他的钢笔字:爱女乐箴云云。那手字写得还行,很硬扎,就像他人那样清癯而有骨感,看得出他是勇毅的文化人。妈妈说他是立信会计学校毕业的。听妈妈和舅舅说,那时他是有钱人,举家从成都迁到重庆时,全家都是坐滑竿走官道下来的。其富裕的程度可想而知了。解放后在粮食局工作过,后来又去贵阳工作,好象吃不下来苦,自己就回来了,没工作了,在家赋闲期间,正是国家最困难的时候,曾经用海椒下过酒喝,最后灾荒年辰自己到人和场的乡下,自己吃了好些“巴豆”拉痢疾而终。他是有准备的,说到责任他不算好,但说到勇敢却不简单,因为人要决绝人世,需要最大的勇敢。从此妈妈家就更苦了,外婆在街道给人家打口袋度日。外婆活到70多岁,她是坚持下来的人,跟我舅舅,直到我都工作了,她还是见到了舅舅小儿子的人。

我的娘娘,叫黎国淑。是个从小患小儿麻痹落下后遗症的女人,走路有些瘸,可惜不是高寿,50岁时因高血压脑溢血,在一天晚上洗了脚倒下后,突然就与世长辞了。我小的时候经常去娘娘家耍,她很喜欢我,经常给我一块两块钱。她最爱对我说的一句话是,你是我们黎家的人。

我的老岳父,是江苏阜宁人,从小离家参加新四军,后来到东北,应该是林彪的四野,后来又去抗美援朝到朝鲜。四个小孩是他四处战斗生活的地方,老大叫长江,是渡江战役生的,老二是鸭江,在丹东生的,于是留下了鸭绿江的意义: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歌声就是一段热血沸腾的岁月。

老三就是我老婆,都是志愿军回国了,58年在哈尔滨生的,所以带个滨字。再后来,转业到地方,留四川了,65年三线建设到巴岳山下,是建厂的副总指挥。最后是患老年痴呆,高血压病故。他去世时,我给他写的挽联,也基本可以概括他的一生:“年少从军苏北壮汉曾转战南北,为国浴过血与火,而立挂甲家中慈父只敬业川汽,以身当作桥和路。

今天的清明,提倡环保低碳,不烧钱纸。我以这样的文字来奠祭与我曾经共同生活过的人们。

我想到的这些故人和起来就是一本书,我想把他们写成一本书,名字叫《从前有座山》,写这些人在那个年代经历的历史,写那样的年代人们有过怎样的人性沧桑。

一定很有意思。

清明时节去踏青

文/路志宽

清明时节,不只是祭奠故去亲人的时刻,它还是个踏青的好时节。气温不高不低,脱去厚重的棉衣,换上轻薄的春衫,在轻柔的暖暖的春风中,走出家门,走出城市,走向田野,置身于野外,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新。经历过寒冬的肃杀,春天就像个新生的婴儿,一切都新奇得那样令人惊喜。

温暖的阳光,将自己丝丝缕缕的光和热,全部洒给大地,这些温暖的光亮,让一颗颗心也都被照射得明亮了起来。青草青青,鲜花红艳,冬日里枯黄的大地上,正被换上一身新装,多美啊,就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

嫩嫩的青草,地毯一样平铺在大地之上,柔柔的,软软的。这柔啊软啊,让人都不舍得用脚踏在上面,它们所展现出来的活力,足可以让任何一颗骄傲的心归于平静。有草的地方,似乎约好了似的,就一定会有花,这些红的、黄的、白的、紫的花儿,竞相绽放,它们似乎在进行一场比赛,赛场之上,谁都不肯落后。

草香,花香,拥抱着向我们扑来,这些都是春天最骄傲的气息,它们的本质就是盎然的生机啊!

近的树,远的山,以及潺潺的流水,置身于春天的画卷中,它们仿佛一下子都诗意了起来……

一定要放慢脚步,一定要平静心灵,你可以到田野上去走一走,这些恩养庄稼恩养生命的土地,此时就是整个春天的主角儿,似乎一切的生命,在这里都会给你一个巨大的舞台。经过了寒冬的休养,它已积蓄了无限的能量,只要你有生长的欲望,就会被它高高地托起。这厚重的土地,多么懂得知恩图报啊,这些被它养育的五谷杂粮,不就是它对农人辛勤劳动点滴汗水的回报吗?

你还可以去看看流水,听听这流水的歌唱。河岸,早已是碧草如毯,野花如画,缓缓地行走,用脚步贴近大地的心跳,用耳朵聆听流水的欢歌。低垂的柳树上,鹂鸟的鸣叫声,比这水面上的风更加清新,嘎嘎叫着的鸭子,集体在碧水里游泳嬉戏,这场景似乎一下子就唤醒了我的童心。于是,就忍不住折断一截柳枝,做成柳笛,吹出唐诗的韵味,吹出宋词的节奏。笛声悠扬,醉了不知多少人关于童年的记忆。几条游鱼,时不时地探出头来,吐个泡泡儿,就再次隐身,它们轻便的动作,让你有捉住它们的欲望。将手伸进水中,柔柔的暖暖的,一种春天特有的感觉,顺着手臂袭上心头。

羡慕那些牵着耕牛,扛着犁铧,走向田野的农人,在这一望无际的田野上,他们是战友,是亲人,更是知音。从农村出来多少年了,这些耕牛啊犁铧啊土地啊,和我曾是那样熟悉,那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丝毫没有改变。我习惯了,看农人和耕牛在一起劳动时的样子,耕牛时不时地发出的一声“哞”叫,喊出我的灵魂,向着故乡的方向飞翔。

春风徐徐,芳草萋萋,多么美的风景,多么好的人间啊,握一卷诗书,在春光里阅读;携一缕清风,在春景里行走。迎面扑来的是草香、花香,还有书香……

清明时节去踏青,我也在明媚的春光里,风流一回。

梦回清明

文/雨凡

习惯了阳光照耀,面对突如其来的细雨多少有些排斥。春雨如酥,一点不假,稍不留神就会摔个人仰马翻。自从爷爷走之后,我一路上就跌跌撞撞,摔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后又摔倒。所以,时常忆起爷爷,隔着胸膛想要牵住爷爷的手,倾听爷爷的教诲。可是,每次忆起,我只能捂住胸膛的悲痛,深深念想,毕竟,爷爷离开我近20年了。

印象中,每年清明都是细雨霏霏,像烟像雾,像一层灰白的纱,像极了爷爷去世那天,家族晚辈头上戴着的那块白色孝布。随着道场里传出的阵阵锣鼓声、鞭炮声,顶着孝布的晚辈们齐整整地跪成一排,作揖、叩头。锣鼓声和唢呐声都是很悲戚的那种,脑海中稍微浮现出爷爷的影子,就会被催出泪水来。身材魁梧的爸爸是我的偶像,是我心中巍峨的大山,在村里也是一条响当当的汉子,就这么一条汉子,我竟看见他流过泪,也只是见到过一次,就在爷爷下葬那天。我深深记得,那天也是阴雨蒙蒙的,锣鼓声和唢呐声响彻村庄,附近的父老乡亲从风雨中赶来,送我爷爷最后一程。很多人我都没见过,年纪与我爷爷一般大,他们说:刘师傅,您走好……憔悴不堪的爸爸忙着给这些不请自来的人挨着端茶、递水,他们一个接一个上前安慰爸爸,就在这一刻,我清晰地看到爸爸流泪了,泪水很多,并且很烫,因为已将爸爸的双眼灼得通红通红。

父亲走到我身边,拉着我和妹妹齐刷刷跪在地上,我看到很多人在往棺材上填土,不一会儿,一座新坟矗立眼前。那一刻,我深深知道,这辈子我再也见不到爷爷了。

后来听爸爸说,爷爷的人缘极好,是因为爷爷的手艺好。爷爷一手缝纫技能,名播十里八乡。平日里摆摊帮人钉纽扣、缝衣裤,到了寒冬腊月就走村串户给人家做新衣新帽。手艺精湛、收费低廉,深得村民们爱戴,无论大人小孩都亲切地叫他“刘师傅”,爷爷总是一脸慈祥地回应着,给人留下春风拂过的感觉,暖意融融。

邻村有位裁缝师傅,据说还是爷爷的师弟,他的手艺也不错,比爷爷小十来岁,不怕翻山越岭和熬夜,手脚也麻利,请他做新衣的人络绎不绝,生意自然比爷爷要好得多。有人建议爷爷向师弟学习,爷爷说自己受身体限制,不能翻山越岭去服务偏远的乡亲,也不能熬太多的夜,赶工做衣服,所以师弟生意好是天注定,自己呢,有衣服做就做,没衣服做还可以种点庄稼,有什么关系哩!爷爷的心态真好,让人钦佩。

渐渐地,爷爷的生意好起来了,原因是师弟收费太高,当时捉襟见肘的村民更愿意找爷爷缝制衣裳,能省一分是一分。寒冬腊月里,爷爷忙得不亦乐乎。此时,又有村民劝爷爷涨涨价,别委屈了自己。爷爷说,我是靠手艺吃饭,不是靠手艺发财,大家乡里乡亲的,相互有个照顾就行啦!爷爷的洒脱和淳朴很快传开了,许多村民不让爷爷累着,秋收结束就开始让爷爷做过年穿的新衣裳,时间长,不怕等。

爷爷确实很淳朴,也很豁达,不与人计较,宽容善待每个人,那时就在我心头种下了这颗种子,时至今日,依然如初。宽容善待每个人,用爷爷的话说:每个人都是不容易的。

还有最让村民敬佩的,是爷爷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这一习惯影响着整个家族,影响着家族里的每个人的一生。爷爷不管去谁家做衣裳,不变的宗旨就是不浪费一寸布料一根线。即使剪下的边角碎布,也会恰到好处地用在棉衣衬袋里,看不见也摸不着,深得村民喜欢。爷爷说,如果一家人做上几套衣裳,可以省下几件衣服的口袋布料,因为剪下的边角料都够用了。爷爷精心为别人缝制衣服,也省吃俭用为家人缝制衣服,可自己却没穿过几件像样的衣服。在我的印象中,爷爷还穿过长衫,那种低至脚踝的衣服,如今只有古装剧里才能见到。爷爷,就这样简简单单地包装自己的一生,与人无过,与世无争,但留在我心中的高大形象,却是浓墨重彩,玉琢金雕。

每次从他乡归来,我都会去爷爷的坟前摆上水果,点上蜡烛,跟爷爷说说话,工作上的、生活上的,都告诉爷爷。我相信爷爷听得见的,因为爷爷听了很开心,所以一直保佑着我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踏实、走得更长远。

又一个烟雨飘渺的清明节,工作在异乡的我,常常梦回故园,与爷爷拉家常、讲故事,并叩问爷爷:您在天堂还好吗?

春草清明

文/郭华悦

孩提时,过清明,图的是热闹。

对于孩子来说,清明与美食,是可以画上等号的。平日里,难得一尝的美食,可以在清明这个日子里,成为舌尖上的现实。于是,心生期待,雀跃以盼。

后来,长大了,但对于清明,依旧鲜有感触。父母健在,人生正当风华,哪能体会到清明的思愁?那会儿的清明,依旧是热闹的。

而如今,每年的清明,扫完墓,我更宁愿一个人静静。

这种静,源于思愁,思念那些远去的亲人;也源于安宁,人到中年,对于喧嚣远而避之,更希望生活多点宁静。而在这宁静时光中,春草是不可或缺的主角。

在这之前,春天的草曾一度是我的死敌。开春了,农家扛上闲了一冬的锄头,开始耕耘新的希望。可与希望一同到来的,还有野草的烦扰。

那田里头,一棵又一棵的野草,破土而出。大人们在前头松土播种,孩子们则负责将那些野草一一除掉。大半天下来,休养了一冬的身躯,腰酸腿疼。

可如今,人生走到了中段,已至不惑,却开始欣赏起野草。

这些年来,生活好了。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一同远去的,还有春天的野草。就在这样的时候,却不禁怀念起,那曾经困扰着我年少时光的乡间野草。

有一年,清明回乡祭祖。

扫完墓,我漫步于山野间。还是那片山野,多少年了,这里似乎都什么变化。春风吹来,野草片片,我溜达着,累了,就坐在柔软的草地上。看着脚下,身边,还有四周无处不在的野菜,心中油然而生一股亲切感。那种在春风的抚摸下,悄然钻出泥土,绽放生命力的顽强,令我动容。

这种感觉,是以前的自己,所没有的。

但一刹那,却似有所悟。年少时,有着大把的青春,肆意挥霍。于是,对于野草的新生,并无特别的感触。可一路走来,年至不惑,青春已然淡薄。身边有多少同龄人,千方百计想抓住青春的尾巴,却在残酷的时光中,最终化为徒劳。

此时,再看看脚下那一抹浅浅的绿,一种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春天里的草,对于生命的执着,对于阳光的向往,正是如今年届不惑的我所缺少的。

那一年的踏春赏草,从此让春草,成了我清明里的主角。

一个人,走到了人生的中段,终于能在清明时节里,领略到春天的野外,看起不起眼的春草里,有着赏心悦目的风景。俯下身子,贴近春草,将那一缕生命的气息,纳入心中。而这,就是清明赐予我们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