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关于写梅花的文章

2022/12/06散文诗歌

关于写梅花的文章(精选20篇)

人与梅花一样清

文/陌陌

刚刚在微信上参与了一个测试:你是哪类女人?结果自己是梅花型的女人。梅花,也许没有芙蓉的知性,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勿忘我的清新,没有玫瑰的魅力,没有茉莉的淡雅,但是,梅花的高傲雅洁,也是其他花所不能比拟的。我喜欢这个测试结果,梅花的美,开给懂她的人看,香韵只有真正欣赏她的人才可以感知。就像测试结果中说的那样:肤浅的男人不会触碰你,走近你的人一定是注定让你幸福的男子。多好,多情却不滥情,美,绽放在喜欢的人面前,彼此惺惺相惜,意浓浓,情真切。

虽然是闹着玩儿的一个小游戏,但是感觉还是准确的。我的确是表面坚强保守,看上去冷静孤傲,实则单纯、脆弱的人。面对生活,心向真善美,向往一切美好的东西。因为不谙世事,常常怀疑一切,不可确定,但是,结果又是宁愿选择相信,相信别人,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梅花,从古至今都是文人反复咏唱的审美意象,小时候起,我就对梅花有一种真挚的眷恋和发自内心的钦佩。“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是她淡雅高洁性情的写照。我总在想,自己意属梅花,那么,喜欢梅花的男子,是什么样子呢?有干净到脱俗的仪表?喜欢穿棉质的衬衫?也如我一般表面清冷内心火热吗?

直到遇见了他,酷爱书画艺术,坚持而不倔强,处事细腻周全,在艺术的世界里,甘愿埋首,甘愿寂寞。打动我心的,是他对梅花的喜爱,常常自作梅花诗,龙飞凤舞地书之。他笔下的墨梅,枝干劲直,野朴本真,兼具灵动之美。“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这是他作画与做人坚持的原则。这样的人,有品格有骨气,该是我寻了又寻的那个人。

品茶,画梅,咏梅,这样的场景我深深沉醉其中。“饮时得意写梅花,茶香墨香清可夸。”他的梅仿佛跃出纸面香气扑鼻,我写的梅朵朵透着诗意。旁的花大抵都开在春日,她却不愿意,越寒冷开得越精神,春天不是梅花开放的好时节,但是在东北,仍然有料峭严寒的春日,难得地偶见梅花立枝头,这样的欣喜,不多。去年此时去黄山,在高山之上,我从游泳馆出来走在溪边,忽闻一阵幽香飘过来,抬头寻觅,见一株红梅开得正艳。在黄山上能见到梅花开放,是运气,所以至今难忘。

我俩都是清淡之人,都喜欢在自己的世界里肆无忌惮地挥洒情感,表达真我。有了梅花的陪伴,心里满是诗情画意,亦不觉孤单,再有三两知己,此生足矣。

点点梅花天地心

文/陈琪

大艺无界,大爱无疆,花为天地展容。花,有各种名花奇卉,也有路边的无名小花,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花开花落,各展现其美丽芬芳,无论是奇卉异珍或叫不出名的小草花都给人们带来无限生机和乐趣。

中国文人自古爱花卉,特别是梅花、兰花、菊花、竹子,把梅兰菊竹比做四君子,把梅推为四君子之首,历史上无数文人骚客咏梅、赋梅、写梅、画梅留下浩瀚的翰墨丹青,诗词歌赋。梅花在冬天开放,傲霜斗雪不畏严寒,万花皆寂寞,独俏一枝春。

自古以来天地万物花自独开,但时代替进,文风变化,今天我们对梅花的审美不同于古人。我长期从事中国画书法创作,喜欢画梅,孩提梅花开时漫天雪花飞舞,穿着布鞋外面捆绑上干稻草漫山遍野地跑,当时并没有古人踏雪寻梅的底气和雅兴,只是对飞雪梅花开的好奇和冲动。

记得早在部队时期,总政组织建国五十周年的美术创作,我画了一件《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画面表现毛泽东和柳亚子两位主要人物,背景以“沁园春·雪”的词为意境,画了傲雪的构线梅花铺满画面衬托人物的性格和时代背景,作品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十年以后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我又创作一件以梅花为题材的作品《融》,这作品表现方式和传统表现形式完全不同,意境还是小时候对雪中梅花的深刻记忆。

那个年代的意境一直萦绕在创作的思维中挥之不去,但梅花花鸟这样的题材要冲刺全国美展谈何容易,创作中不落俗套不步后尘有新意是最难的。如何用现代的

表现技巧把握时代审美艺术语言?创作中我采用满构图的方法,前面的梅花造型用双勾的技法,后面的梅花用水墨为之,墨稿完成后,最后用银色铺满整个画面,让画面形成梅花开放、满天飞雪银灰色的效果,作品完成后点题也非常关键,用古诗词为题目太多太普通,当时的时代背景正是文化、经济的融合,梅花开放时节,冬去春来,冰雪消融,春意盎然,后来确定为《融》,这个题目有新意,有思想,既点题又深化作品主题内涵,作品荣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提名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花卉不仅体现花本体面目,还体现为花的广泛意义文化内涵,体现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去年秋冬之交市文联组织一档“一花一世界”的名家画百花现场写生创作活动,时节正好是梅花初放,我作为第一名画家参与梅花写真。自古对梅写生不是很多,而且这次用现代媒体传播方式,采用线上线下直播进行,我也是平生第一次。奉贤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有两株宋梅开放,仲冬时节,天气寒冷,写生当天天气晴朗,工作团队搭好架子,我用六尺整纸直立进行写生,现场美术创作人员和游客有百余人参与观摩,我一边写生一边介绍梅花的特点;介绍写生创作要注重掌握的造型、笔墨、构图;介绍写生与创作的关系等。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写生,一件六尺整纸写生作品终于完成,后来听说当时线上有近万人在关注传播,这也许是现代艺术最快最

有效的传播方法。

任由岁月蹉跎,不变的是冬天里都能闻到梅花的一缕香韵。请读明日本栏。

插枝梅花便过年

文/任崇喜

这个冬日,雾霾肆意横行,实在无奈,也实在乏味得很。

无聊便翻书。喜的是,看到一句:寒家岁末无多事,插枝梅花便过年。这是郑板桥的诗句。只有郑板桥,才能这等心境和雅致,才可写出这样的诗句。

心,俨然动了起来。虽然没有郑板桥的雅趣,但读到这样的诗句,还是能给心带来一丝生机、一点喜气,更能给人带来暖意、带来温馨。

在古代,插花是一件雅事,无关过不过年。

古人插花,主要方式可分三种:花瓶式插花、盆景式插花和壁挂式插花。古人插花,要求插花活泼自然,有生机、有韵味,高低有层、疏密有致。“喜红则红,爱紫则紫,随心插戴,自然合宜”,这是李渔的见解。“花宜瘦巧,不宜繁杂。若插一枝,须择枝柯奇古;二枝须高下合插。亦只可一二种,过多便如酒肆”。这是文震亨的说法。按沈三白的话说,枝枝叶叶都可以入诗入画,只要给我们美感就行。“枫叶竹枝,乱草荆棘,均可入选。或绿竹一竿,配以枸杞数粒,几茎细草,伴以荆棘两枝,苟位置得宜,另有世外之趣”。

插花是件雅事,插曲折多姿、经霜耐寒的梅花,更是雅上之雅了。

据记载,禅宗六祖惠能生性好梅。每到一地都以插梅为记。一次,他寄寓端州期间城西一土冈之上,夜里林跃坐禅,为四周清丽景色感染,便在冈上遍植梅花,昭示他惜梅喻爱、以爱扬法的无限禅心。当夜,万树梅花迎风绽开。这样的禅意,这样的风度,更契合宋人的生活。

点茶、焚香、插花、挂画,被宋人合称为生活“四艺”,是宋人追求雅致生活的一部分。这里的花,几乎囊尽一年里的所有花卉。在冬天来临之前,聪明的女人,把应季的鲜花夹在书册中间,留作冬天簪髻插花之用,宋人称之为“花腊”。没有花儿,她们就把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等更多的四季花朵图案,“皆并为一景”,让它们长相厮守,从头到脚展示。岂止是女人?宫廷盛行簪花宴,御苑常备应节鲜花,做赏赐、宴会簪戴之用。能被赏花戴,是一件幸事。

在宋朝,梅花最盛。“梅,天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无多少皆不系轻重。”“足见梅花在宋人心目中的地位。”梅花为天下神奇,而诗人尤所酷好。“梅花枝干挺秀,花色雅丽,香味清幽,不但进入文人的诗词里,而且浸入文人的骨子里。和靖先生”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姜白石喜梅的暗香疏影,胡铨说”我与梅花真莫逆“,何梦桂”问梅花与我,是谁瘦绝“,陆游感叹”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南宋诗人范成大不仅栽植梅花成瘾,而且”食梅“成史上一绝……动人心扉的传奇故事里,展现的是孤芳自赏、幽洁自持,寄托的是孤清与落寞。

在冰封大地的酷寒冬日,铁骨铮铮、锦心绣口的文人,最喜欢插的该是梅花了。

朱敦儒”志行高洁,虽为布衣而有朝野之望“。靖康年间,两次举荐为学官而不出任。他说:”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于是,他拂衣还山,”射麋上苑,走马长楸。对葱葱佳气,赤县神州。好景何曾虚过?胜友是处相留。向伊川雪夜,洛浦花朝,占断狂游“,是他南渡后回忆的当年得意生活。”诗万卷,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这首《鹧鸪天》,是他前半生人生态度和襟怀抱负的集中反映。

”一剪梅花万样娇。斜插梅枝,略点眉梢。轻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拍误招。夜渐寒深酒渐消。袖里时闻玉钏敲。城头谁恁促残更,银漏何如,且慢明朝。“一剪寒梅,凌寒绽放,白雪映红梅,骨傲姿娇。周邦彦的无限惆怅低回,该与梅花无关了。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李清照南渡后,颠沛流离,沦落漂零,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描述的该是她的心境吧。事隔多年,她连安身立命之处也没有,又怎会惦念旧日的那一树腊梅是否安然无恙?

插梅、咏梅,是借梅怡情、抒怀、表节。不管身置何处、心境如何,快雪时晴,且插一枝梅花醉吧。

梅花飘落的季节

文/李家军

在那个梅花飘落的季节,您晕倒在课堂上,全班的同学刹时间感觉像天塌下来了一样。没有同学会相信这种事会发生在一向健康、开朗和慈爱的您的身上。

没人能说出您的课堂是怎样的一堂课。您的课总是那样的动人心弦,说到动情处会让班上的同学泪如雨下;说到快乐时又会让班里欢声雷动。您的课堂没有枯燥乏味这个词,就连最为内向的同学,也会愉快地参与到其中去。您讲《春》,我们便感觉到春的气息;您讲《孔乙己》,我们便仿佛看到一个排出几文大钱和用五指罩住一碟茴香豆的酸儒;连说明文您都上的那么有声有色。您告诉我们,好的文章是要用“心”去读的,要写出真正好的文章也是要用心去写的,每当我提起笔进行写作的时候,我便会想起您的这名话。

又是一个梅花飘落的季节,您终于还是离开了我们。在那次晕倒后,医生断言您看不到槐树花开了。不知道是什么力量让您坚持了那么长的时间。您说您离不开学生。是的,您的学生都当上县长了,在那个年代,您只稍微动一点心思,调离教师岗位还是不成问题。可是,您将生命的最后时刻都奉献课堂上了。直到您最后一次晕倒,您才算真正的离开了课堂。在您逝去的前几天里,您还惦记着有几篇作文没有批完。您用对学生的一腔爱意与死神抗争了一把,可是那可恨的死神还是带走了您高尚的灵魂。

我站在这三尺讲台上也有十几个春秋了,我曾经迷茫地的游走在金钱至上世界里。每当我要逃离这三尺讲台的时候,耳边就会响起您的话,“当老师就得耐得住清贫与寂寞。当老师的结果是怎样的你不要去想,过程同样也是一种收获。”当老师的确有的是清贫与寂寞,但也会有金钱买不到的快乐与安慰。每当教师节,一个个真诚而不夹杂着一点尔虞我诈和金钱利害关系的祝福的电话和短信,着实让我感到无限的快乐和安慰。(这也许是当老师的一种悲哀吧。)这时,我才真正理解您那句话的真正含义。

我一直在坚持不懈的写作,即使没的一篇文章发表被刊载过,不要说国家级、省级的,就边市级的小刊物也没看上过我文章。但我还是一直在写,不然,就无法对得起您在我的作文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态度会决定你的将来”,这是您经常说的用来鼓励不求上进的学生的一句话,它却让我受用一生。是的,没有一个好的态度,做什么事都不会有好的收获的。我认真努力地工作,很多次获得市级区级先进;我认真地教学,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在中考中得到满分;我认真地教学生做人,很多学生从中获益。我一直用执着的态度坚持着。当工资拖欠十三个月的时候,我坚持着;当我的兄弟开着“宝马”来邀请我:“到我这儿干吧,我随便给你安排个事做都比你当老师强”,我坚持着。金钱不是我的一切,学生才我最大收获。现在我还在坚持地写着,执着的态度总有一天会让人们认识我。

在今年这个梅花飘落的季节里,一个愧疚的学生在为《师魂》写征文的时候才想起为您写一篇文章来记念您。一个愧疚的学生看着一片片飞舞如雪的梅花悼念着您。您知道吗?是您引领我走上这个三尺讲台。我也希望像您把我这个顽皮的学生引入正途一样教育我的学生,我还希望如您一样用高尚的灵魂去爱抚着每一位学生。在这个季节里,我真正领悟您让课堂“天花乱坠”的真谛,您不是在上课,您是在将爱洒向我们这些需要知识、渴望知识的灵魂,您用最高尚的情操感化了我们这些懵懂而迷茫的心灵。是您,把课堂化成真正的艺术。

梅花仍在飘落,我默默地注视着,仿佛看见您的灵魂在随风起舞,您在告诉我春天就要来了。我在沿着您走过的路坚持着。我一直愧疚地思考着怎样来报答您的深恩。我希望将来有一天,也会有一个学生如我一样,在一个梅花飘落的季节里怀念着他的老师。就让我的愧疚在那个梅花飘落的季节时随梅花飘落吧!

食花者言

文/孙克艳

一说到吃,便总是充满了世俗的烟火气,甚至还会让人想到“饕餮”“贪嘴”等颇具画面感的词汇。然而,以花为馔,却是一桩风雅韵事。且,以花卉入食,辅以雅致的烹调手法和独特的美食造型,往往会在视觉和嗅觉上给人带来别样体验,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悠远。

中国自古就有食花的风俗。屈原在《离骚》中诗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饮露食花,既是古代修行者的一种饮食比拟,也是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赏心乐事。以鲜花为食,更是崇尚“道法自然”与“不时不食”的身体力行。

四季虽花令不同,但以花为馔,食法却大致相同。最简单的,是以花入清粥。这样的吃法最出挑的要数桃花粥了。皎皎的大米粥,熬得软糯,间或粉白色的桃花花瓣,弥漫着桃花清雅的香甜。盛在精致的瓷碗里,粉白相衬,好一个典雅的美味,总让人想起“人面桃花相映红”来。粥入口后,细腻却无法忽视的花香,在唇齿间生发,浅淡而馨香。即使饭后,呼吸和言语间仍有余香。

类似的,还有梅花粥、茉莉花粥、玫瑰花粥等。以不同的花卉入,会有不同的口感和香味,这便是每种花儿的独特之处。大诗人杨万里也拒绝不了梅花粥的诱惑,他在其诗作《落梅有叹》中写道:“才有腊后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脱蕊收将熬粥吃,落 圌仍好当香烧。”梅花飘散时,诗人捡拾梅花后,不但要做梅花粥,还要以梅花当香烧,真真是个雅趣的人儿。

除了做粥,以花入食,还有用花做汤、做菜、做饭、做茶、做酒、做点心等吃法。最常见的,譬如用百合、栀子、菊花、霸王花等熬汤;用洋蓟、金针花、石榴花等炒菜;用玫瑰、菊花等蒸米饭;用茉莉、玫瑰、荷花、金莲花等做花茶。

而梅花、茉莉、玫瑰、桂花等可做点心,若能在造型与色泽上稍做奇思妙想,往往令人赏心悦目而觉秀色可餐,不但能提升美食的视觉冲击力,更让人感受到别样的愉悦。诸如玉兰花、栀子花、南瓜花等花,因其花瓣肥厚肉实,故可拌面糊下油煎炸。脆酥馨香中,是细微而奇特的差异,那是用丰富的词汇也无法言明的感受。此外,紫藤、槐花、榆钱、枸树穗等可拌面蒸食;梅花、丁香、桃花、牡丹等可做花蜜食用。

另外,不可不提的,便是富于风雅情致的花酒了。桃花、玫瑰、荷花、桂花、菊花等,皆可做酒。屈原有诗句云“奠桂酒兮椒浆”,可见战国时即有桂花酒了。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则表明重阳赏菊花、饮菊花酒已经成为当时的风俗。

至于颇富浪漫色彩的桃花酒,千百年来,更是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章。诸如,元代胡奎的“春风吹舞腰,劝饮桃花酒”;明代唐寅的“花魂酿就桃花酒,君识花香皆有缘”;清代屈大均的“新 篘正月桃花酒,溪女鲥鱼只百钱”……端着绯色的桃花酿,桃花的芳菲飘逸而出。于是,曾经的桃花,经过一个春秋的沉淀酝酿,穿过时空,与今年的桃花相逢。如此,便是两个春天的相遇。

不同的花卉,经过不同的承载与烹调,飘荡着异样的芳香,并让人在头脑中幻化成深浅不一的旖旎景致;即使历经风霜,却依然绚烂璀璨,那便是不曾被辜负的美好时光。

见花开于枝头,见花开于杯盏,做一个“花吃”,甚好。

且信前方花满树

文/周连花

无意间,我们发现了一座梅园!

只可惜盛放的花枝太少。放眼四望,多为零星的暗红色花瓣。它们耷拉在斜乱的疏枝上,仿佛在责怪我们来得太迟。是啊,我们的确来迟了——细瞧那带着残花的枝条,一个个黑中带绿的小芽儿刚刚萌出。再过一阵子,就会有嫩绿的细叶舒展着纤体吧?繁花才谢,细叶未展——我们的赏花时间可不是一般的迟啊!

“如果早一个星期来就好了。”我们感叹着,也懊恼着。如若早一周来,我们岂不是可以看到那“梅花得意占群芳”的景象了吗?

到底是心有不甘。我们继续往里走,希望找到更热闹的花枝。

横穿过一树又一树盘旋着的遒枝,扫视过一瓣又一瓣失了润泽的零星蔫花,我们总算在梅林深处找到了一树更红艳的梅花——说更红艳,其实也不过多了几串开着红花的梅枝而已。不过,一树十来枝的红梅,在手机的摄像框里不是依旧感觉冷清吗?

隐约间,突然听见枝丫更深处有大人小孩的声音。踮起脚尖,寻声向西南观望:一丫丫黑褐色的梅枝丛中,恍惚有人影晃动……

梅园竟然还有其他访客,太出人意料了!细听声音,好像他们也在忙着拍照呢!可是,有什么好拍的呢,不就是稀稀拉拉几枝梅花吗?难不成他们那边的梅花比我们这边开得更繁茂些?如此想着,我心里不免又升起一丝希望。询问同伴:“我们要不要也过去看看?”答曰:“算了吧。不都一样吗,有什么去头呢?”我只好带着错过花期的遗憾,与同伴一起沿着来路默默退出了这片梅树林。

晚上上网,在好友的QQ空间动态中,我看到了一组头一天拍摄的照片。照片中有满树的红梅与白梅,还有古香古色的翘檐建筑。在一块歪在黄红繁花中的巨石上,我还看到了 “梅苑农庄”四个大字——这些居然都是在我们下午到过的那片梅林拍的!

原来那儿叫“梅苑农庄”,原来那儿有许多复古建筑,原来我们并没有完全错过花期,原来我们就因为想当然而错过观赏盛放的梅花了……

那一刻,我懊悔无比。“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同样的花花期不同,本是常有的。我们都不曾亲眼看到,怎么可以主观臆断梅园西头梅花的花期与东头的一样呢?

“我道红梅剩残枝,岂料深处花满树。就因为想当然了,少走几步,才导致我们到了梅园却没看到满树的红梅白梅。”我把这样的话语发到了QQ说说里。不知怎的,心中却想到了那些自杀的人——或许是因为那位比邻十余年的故人就是在几年前的早春走的吧?亦或许是因为前段时间刚好教冰心的《谈生命》吧?

还记得那天在课堂上,读到冰心的“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我问:“有谁记得自己的前生,又有谁知道自己的来生呢?”孩子们吃吃地笑着,纷纷摇头。我趁势说:“既如此,我们只有把握好今生。人的生命,在宇宙中,在地球上,是何其短暂?我们好不容易来世一遭,如果因为一时的痛苦而选择过早地结束自己的生命,那不是错过去享受更多的快乐了吗,这岂不是太亏了吗?”

此时此刻,回首自己当年那些所谓的哀怨愁苦,发现那时的自己其实也是在钻牛角尖——多大的事儿,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人到中年,“回首向来萧瑟处”,真的有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之感。

这样看来,世纪老人冰心对人生的认识可真是经验之谈,智慧之谈啊。她写道:“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如果那些轻生者也能这般认识人生,面对困境,他们就肯定不会自我放弃。既有希望,就不会绝望,不是吗?

这一次,因为部分梅花的凋谢,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所有的梅花都凋谢了,从而放弃了对整座梅园的继续探访,以至于错过了观赏繁花盛开的梅苑美景。花,今年放弃观赏,来年还可再补上。人呢?若因一时的困顿而放弃生命,又怎能迎来冉冉升起的朝阳?更如何再欣赏到繁花盛开的春天?

我想,我应该把QQ说说中的“岂料深处花满树”改一改,改成“且信前方花满树”。

梅花

文/厚圃

梅花在国人眼里,非寻常草木所能比,它不仅仅是一种植物,还是文化符号、精神象征。

“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辛弃疾的意思比较直白,你们再写也写不过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他的话大约是对的,但并不能真正起到什么作用,依然有一茬一茬的人怀着热情为梅花吟唱。不过要是说到米芾所撰的那副对联——“雪里红梅,雪映红梅梅映雪;风中绿竹,风翻绿竹竹翻风”,我还是宁愿相信这是一种误传,因为读来总有俗气在其中。

几乎所有国画家都画过梅花,对于那些画梅好手,与其说是为梅写照,倒不如说是画家自况。终老于梅林之中的北宋画家仲仁,据说是墨梅画法的始创人,连元代的赵孟兆页 也对他敬佩有加,在墨梅题跋中称“世之论墨梅者,皆以华光为称首”。所谓华光,就是仲仁先生到了衡州寄居的寺院,“因住华光,人以为号”。

民间有“老梅花,少牡丹”之说,梅花是木本花卉,寿命比人类要长得多,一般可活三五百年,甚至上千年,故而多数画家喜画梅花的铁干老枝,元代王冕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嫩枝以表现梅花的清拔与动势。明代才子唐寅,不仅画过梅树环抱的书屋图,还画过“一枝清影写横斜”的折枝墨梅。说到画梅名家,当然不能落下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五十岁始正式作画,笔下的梅花老干新枝盘曲多姿,枝繁花茂疏密有致。金冬心画梅强调“宜瘦不宜肥”,瘦处要“如鹭立寒汀,不欲为人作近玩”。

大画家之所以是大画家,而非普通画匠,首先在于他具有深厚修养,对人生、自然有着独到的体验与感受,这么一说,也就不难理解金冬心一学画便能很快建立起自己的艺术风格,到达心到意亦到、笔到神亦到的境界。

我的家乡潮汕,有位生于清末的画家叫杨棫,别署一树梅花馆主,善画梅花。听说汕头市博物馆藏有他的一件《梅花》立轴,画的是两株粗大的老梅树,笔墨洒脱,气韵不凡,右上角还题诗一首:“美人遗世太无聊,轻染胭脂艳一梢。毕竟风流高格调,不随凡卉入离骚。”我因每次节日才回乡,至今无缘一见。

说到梅花,我便不能忘怀少时随陈显达先生学画的往事。老人画梅,先以笔蘸淡墨,在砚边弄干些再蘸浓墨,起笔时以侧锋画梅花躯干,至枝条处转为中锋,行笔中故意留白断开以便填上花朵。可能是为了吸引我,他最先教我画的是红梅,用曙红点花,一时满纸红红彤彤溢出喜气。他也教我画圈梅,用淡墨勾瓣、花心,再剔花须、点蕊头,最后点花蒂,一般不着色。不过也有画家喜欢在宣纸背面的花瓣里敷上白粉,以增强它的立体效果,这种方法我不曾试过,总觉得多此一举。

我跟老人学画那阵子,并没有见过真正的梅花。我一直以为梅花全都长着五瓣,也真是,在所有画册里几乎见不到重瓣的梅花。画家们是不是担心把它画成桃花或者别的什么花?我不大清楚。而且,我当时还有另一误解,以为梅花只有红白两色,待年纪稍长后才知道,它还有粉色、紫色、浅绿色、黄色等等。

梅花是南京和武汉的市花,也是粤地文化名城梅州的市花。梅州原叫敬州,为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当时又恰逢梅树遍地,便改名梅州。梅州距我定居的城市不过三四百公里,可我还是弄不清那儿到底有没有大片的梅花可赏?我的家乡倒是有观梅的地方,揭西西坑古寺算一处,此外还有“青梅之乡”的陆河。每年一月初梅花便竞相开放,引来游人无数。不过让人稍感遗憾的是,平原无雪。

陈显达老人走了好多年了,我只要画画,尤其是画梅花,总会想起他。

梅花香自苦寒来

文/云南不倒翁2012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自古以来就得到诸多文人骚客的高度评价和赞颂,他以傲视群雄的风骨独领风骚。她怒放在那寒冷的深冬,暗香飘洒在清凉的冰雪世界,犹如一场华丽的放逐,为了保留那份清纯,独自承受北风的萧瑟,傲放于寒冬枝头。

梅花,五瓣花,又名五福花,象征着快乐,幸福,和平,长寿。

梅花历来为古今文人墨客借诗言其志,借笔抒其情。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具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凝重。如“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以梅为信物,传情达意,别有情调;再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节操;“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傲然;“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的凛然和无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清丽之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革命英雄、乐观主义精神。

梅花,雪里知春至,落霞缀满枝,蓬勃向上,坚韧挺拔。百卉千花,傲梅不俗:其姿,枝干虬曲,身姿苍古;其芳,踏雪寻梅,呵气凝香,愈寒愈媚,香气浓郁;其韵,天然气质,逸韵风雅,一枝折得人间天上;其节,临寒劲挺,傲然铁骨,飘然风仪,凛然奇绝,笑傲冰雪,凌寒独开,花妍绝殊,风雅之至的人格象征。

梅花与兰竹菊称为四君子,冠名之首;与松竹誉为岁寒三友,有国魂之美誉。

梅花,她有着玉洁冰清的高贵气质,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自强不息的品格意志,有卧虎盘龙般的神态仙姿,元代王冕在题梅诗中写道:千年万年老梅树,三花五花无限春。迂廻曲折的老干,纵横交织的格局,更体现了梅花孤高伟岸,卓然不群的性格。

梅先天下春,这是梅最可贵之处

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当冰封大地,白雪皑皑季节里,万物皆在沉寂休眠,唯有梅花,她却律动着津液,冰中孕蕾,雪中开花,她赶在东风之前,向人们传递着春的消息,被誉为东风第一枝。

在争奇斗艳各领风骚的百花里,能够如诗入画的花并不多见,如梅花/牡丹/茉莉/玫瑰/菊花/海棠等等不过几十种罢了,而排在诸花之首的当仁不让的是梅花。梅花名列中国十大名花之首。别的花都是春天才开,她却不一样:吹拂她的是凛冽的寒风,照耀她的是隆冬残阳,;滋润她的是残雪的雨露。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她开的愈精神,愈秀气,她是中华最有骨气的花。几千年来,她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兴旺。

春落梅枝头。每逢春寒料峭瑞雪纷飞的残冬,梅花迎寒怒放,清香馥郁,芬芳扑鼻:梅园里,山野间,有红梅/白梅/绿梅/墨梅/腊梅等等几百个品种竞相绽放,红梅似片片朝霞/白梅粉妆玉琢/绿梅青翠欲滴/墨梅任重脱俗,使人目不暇接。那洁白素净的蝴蝶梅/萼如翡翠的绿萼梅/胭脂点珠的朱砂梅/红颜淡妆的宫粉梅/浓艳如黑的墨梅/萼红瓣白的红梅/铁骨虬枝的龙游梅/至若垂柳的垂枝梅/以及枝干和花蕊都向下、宛若探身照水的照水梅……,千姿百态,妩媚妖娆,争丽斗艳,灿烂芬芳。与雪相倚相伴,又像五彩云霞装扮着大地,点缀着残冬,使人间生出盎然春意。随着梅香的飘溢,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春天转瞬就要到来。

梅花本是神仙骨,落在人间品自高。

我喜欢梅花,喜欢她坚毅不拔,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喜欢她朴实无华、自强不息的品格意志,喜欢她玉洁冰清、洁骨不受尘的高贵气质,喜欢她冷风傲雪、不尽生机布新春的风骨。元代王冕在题梅诗中写道:“千年万年老梅树,三花五花无限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迂回曲折的老干,纵横交织的格局,更体现出了梅花孤高伟岸,“卓然不群的性格。”“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花一生的写照。外表娇嫩的梅花似乎在彰显着一种蓬勃的生机。“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北宋处士林逋(林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一生不娶妻生子,而植梅放鹤,称为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和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明末徐霞客题写一联: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南社诗人高燮为现代作家郑逸梅题联:人淡如菊,品逸如梅。还有扬州八怪之一的李芳膺赞美梅花“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自成春。”。伟大领袖毛主席同样也从他极不平凡的一生中对梅花有特殊的认识和情感:“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在毛主席眼里心中的梅花,表现了诗人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的朴实、豪迈、坚韧的优秀品质,敢于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古往今来,人们对皑皑白雪和梅花情有独钟,白雪是纯洁的,梅花是圣洁的;雪为梅而飘,梅为雪而守候。这天地间的一对精灵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诗情画意。

人生如梅

人生如梅。感悟梅之韵,梅之魂。梅有国魂之美誉。当你闲暇或遇到困难挫折烦恼的时候,赏梅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心情,因为看到梅花,你会知道“不经风霜雪,哪得梅花放清香”。当今社会,人需要一种精神,传播和弘扬梅花文化和精神。

人生如梅,感悟梅之魂。访梅探梅徜徉在花海之中,微风阵阵过梅林,你会闻到一股淡淡的花香扑鼻,冷香到骨,沁人心脾,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梅花之所以被文人青睐,是因为梅花具有三气:即骨气、生气、清气。在历代诗词歌赋中,咏梅之作数不胜数。爱梅、种梅、探梅、访梅,赞梅不胜枚举。无不赞美刚直不阿的风骨和品格。并托梅而言情。到了近代,梅被赋予新的内容。《江姐》中的红梅赞,就是将梅拟人化,来颂扬革命战士的高尚情操和战斗精神。“梅花本是神仙骨,落在人间品自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梅花具有人的品格。独具傲骨,蕴涵着阳刚之美。梅花从不和百花争宠,昭显的是一种做人的品格。她无叶陪衬,却异香扑鼻;把欢欣的笑容展现达到极致;把热烈的希望,给人以激励和振奋。古今画家都是透过梅花那种独有的风姿和品德,来抒发心中的追求和爱好。透过笔下那一幅幅清丽、高雅的梅花,尽情地赞美她那种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那种在世俗中一尘不染的精神,那种在冰天雪地中大写春意的精神,那种在理想境界中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

插枝梅花便过年

文/何永康

农历壬寅年春节到了。

因为疫情,我居住的城市要求人员不能聚集,不搞公园、街头的群众文艺活动和单位联欢,商家也不搞大型展销,为促销而敲锣打鼓的表演没有了。为保证空气质量,政府明令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样一来,往年春节热闹的节日氛围明显淡了一些。但春节毕竟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喜气总还是无所不在的——它挂在街头巷尾的彩灯上,挂在市场里购买年货的市民的脸上……

于我而言,真切让我感到年关临近的,是小区那几树正在开花的梅树,花开得喜气洋洋,很有感染力。此外,还有花农在街头巷尾“买梅花啰——”的悠长叫卖声。小时候期盼过年,过年要放寒假,好吃好耍,还有压岁钱。但盼过年首先要盼来梅花开放,大家都知道:梅花一开,年就近了。

梅花与春节有着不解之缘。二者都是咱们中国的本土原产,都与几千年的文明史同生并存,共同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也都是华夏儿女珍贵的精神载体。梅花与春节,一个是伟大人民精神象征的植物,一个是伟大民族的标志性时节。梅花是在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段绽放,春节是在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候莅临。前者以自然形态迎春报喜,梅开五瓣,寓意五福;后者则是以人文的形态打开春天的大门,传递散布早春的消息。

而春消息带给人们的是喜庆。喜气在梅花的枝头,就叫喜上眉梢;喜气进入百姓家,就叫喜气盈门。此时,一年的艰辛与困苦,都会为之烟消云散,一年的种种不如意都会翻篇。翻过,就是全新的充满希望的日子了;如年有新禧,如梅抽新枝。

千百年来,梅花因其品格的超凡脱俗占据着群芳之翘楚的地位。文人墨客在春节前后,总会吟诵几首咏梅诗词,总会泼洒几笔写梅丹青,有那雅兴十足的,还会摘取几支梅花,插入梅瓶,“清供”一番,既是玩赏,也是托物言志——言高洁、坚毅之志。

清代文人郑板桥以画竹名满天下,但他也喜欢画寒梅图,并每每题诗为记。最为有名的两句题款是“寒家岁末无多事,插枝梅花便过年”。

现代作家汪曾祺也在文章中讲述了一个情节,说他见过一幅古画,画中有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这位不知名的画家的题款,套用的正是郑板桥的诗句:“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把“寒家”改为“山家”,这一改动,便有了隐逸的意味,而把“岁末”改为“除夕”,时间更具体,把梅花与春节更直接地联系在一起。而在梅花的清香中守岁,亦平添辞旧迎新的美好意趣。

壬寅年是虎年。前几天和几个画友在一起戏笔涂鸦。一位仁兄画了一只勇猛的下山虎,命我补上背景。按惯例,我应该在下端添上山石与蔓草,在上端添上松枝明月之类。但我突发奇想,补上了几支红梅。众人先是不解。我说,山野也是有梅花的,红梅陪老虎,和青松陪老虎一样,都是坚强、勇毅的化身,而梅花与眼下的“新桃换旧符”更为合拍,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其实,绘制梅虎图的前辈画家也是有的。曾任中国美协主席的何香凝女士,最擅长画老虎与梅花,在我的记忆中也曾见过她把梅花与老虎有机结合的作品。梅的坚毅与虎的雄风相得益彰,表达出的正好是奋勇争先、不屈不挠的中国人的精神。

插枝梅花便过年,这看起来是一种仪式感,其实是蕴含着一种自励自勉的品质。梅的品种很多,常见的就是红梅与腊梅。腊梅冷艳通透,红梅热烈奔放,人们可以根据个人爱好与性格取向做出选择,金黄与艳红都是寓意美好的颜色。往年我都是买的腊梅,今年我要买一支红梅。一段时间来,新冠疫情一直是人们心头的一片阴霾,我希望红梅的明艳能将之驱散。

过年的梅花当然要插在家里与家人共赏。这个春节,为了防疫,很多人都只能就地过年了,回不了家,也就无法近距离感受亲情和家的温暖,还有家乡梅花的美意。不过,插梅花毕竟是一种外在形式,不插梅花也是可以过年的,一如在异地他乡也可以过一个有意义的好年。梅花业已开遍天南地北,一如“天涯何处无芳草”。即使在春节里减少外出看不见梅花,也可以诵读几首咏梅诗,观赏几幅梅花图,哼唱几支梅花曲,也算是与梅花结伴厮守了。何况,我们要防控眼下的疫情,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正需要吸取梅花的精神力量呢!

插枝梅花便过年,让梅花在心里绽放吧,绽放出我们对新一年的激情与希望。

漫漫人生终需盼

文/张和发

山雨欲来月还家,

阁楼空飘秋碧纱。

香茗无味雁飞过,

泪眼映出腊梅花。

--张潇潇《盼梅》

也记不清是哪一年哪一秋的哪一天了,潇潇离家,只身一人,前去寻梅。

山雨欲来,月落山下。袅袅西风,满楼轻拂。将晓未晓、似暮非暮。阁楼缥缥缈缈,秋空若隐若现。雁如匆匆过客,不知从何方飞来,又将飞往何处天涯。书信未传,径自而去。一座阁楼一人陪,一个孤人清茶伴,一方碧纱楼中飘。

好一个缥缈虚无、朦胧凄美的意境。

梅是谁?也许,梅是秋去冬来时开在山中的一株梅花。她淡雅、清白,她孤傲、从容,她不与百花争奇斗艳,她耐得住寂寞,她脱离喧嚣红尘,不畏严寒。

也许现实中的潇潇,看惯了红尘的倾轧,尝遍了人间的冷暖,深恶了灯红酒绿的污浊。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再难寻可以一吐心声的知音。所以,孤苦一人,前去寻找知音,这个知音,就是潇潇心中的梅花。可是他去的不是时候,秋未去,冬怎么来。冬未至,梅又从何开来。

梅花何时何处开?雁飞去,一句话也没留下。也许此山向来无梅,即便有,你来错了时间,无论如何寻找,只能是泪眼映腊梅,终寻未果。

其实潇潇的心里,应该明白秋天是寻不到心中那一株梅花这个道理的。但他还是来了,是滚滚红尘太让人伤怀落寞,也许他早已心力交瘁。即使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早一些来,至少在心灵上,可以和知音交集。倘能如此,便也足矣!

梅是谁?也许,梅是潇潇的恋人或知己。不是恋人或知己远离潇潇,忿然而去,要不然,潇潇应该邀请亲人朋友,驰车前去寻找。应该是曾经在某个美丽的季节,美丽的时间、美丽的地点,彼此间有一个美丽的承诺,约定在这个清幽而美丽的地方邂逅。

风正萧萧,叶也飘飘,一人独登高。人去楼空,雁字不回首,唯那碧纱飘。为了曾经那个美丽的约定,一个人,静静等候,直把杯中之茶喝到无色无味。

是自己姗姗来迟,是所谓伊人提前离去,还是她心生突变,断然取消了此次的约定?那风中飘摇的锦纱又作何解释:也许是她留下的一个暗示,也许是天涯中某个过客无意转身的遗落。

也许那个所谓的伊人,从来就如空中楼阁,只是潇潇心中一个永久的期盼,一个永久的念想。

潇潇是孤独的,但不至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也不至于失魂落魄,不至于茫然而不知所措。梅花也好,恋人也罢,甚或虚空的念想,但毕竟,潇潇还是来了,而且是只身前来。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潇潇是很赞赏海子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拟想了尘世新鲜可爱,充满生机活力的幸福生活,表达了诗人真诚善良的祈愿,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中获得幸福。尤其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两句,曾经一直激励着潇潇,也不知这两句话,也一直激励着红尘俗世中多少多愁善感的少男少女。

曾几何时,潇潇身处困境,但一想起这两句话,浑身就充满了无穷的力量,眼里就会闪烁着感激的泪花。仿佛一个在红尘陌路上的行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忽然看到了一道亮光;一叶漂泊在雾霭茫茫的大海上孤寂无助的小舟,蓦地发现不远的前面出现了一座灯塔。那种惊喜,自然是不言而喻。

然而潇潇对海子的情感也是复杂的,在为才华横溢海子叹惋的同时,也很看不起他。为什么要“从明天起”,才“做一个幸福的人……周游世界”?为什么不是现在、不是当下就“做一个幸福的人……周游世界”呢?更让潇潇不解甚或不屑的,是刚写下这首诗歌后的两个月,海子竟然选择了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

干吗要作出如此愚蠢而可悲的想法呢,海子太不明智了。干吗不给自己漫漫的人生路留点期盼、留点念想呢?

万丈红尘,滔滔烟海。世事难遂人愿,你想要行云流水过此一生,却总会是风起云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自古以来,又有多少人能够达到。奢求太多,不知身退,终有一天,积踵难返,不堪重负,势必轰然崩塌。看那多少人在洪流乱烟中淹没了自己,又有多少人为了荣辱功名成了别人的牺牲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滚滚尘世中匆匆的过客。凡尘往来,你去我留,你上我下,从来,不过如此。在心中,有点期盼,留点念想,才不至于让这惊涛骇浪击得粉身碎骨,成了这漫漫人生中的一个个孤魂野鬼。

漫漫人生终需盼,那份淡泊、那份简约、那份期盼、那份念想,我们得用心守住。

活着,便是最好。安好,就是晴天。(原创作者:巧家二中张和发)

一树独先天下春

文/衣名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大自然的精华独钟情于梅花,元代诗人杨维桢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对凌寒而发,力挽春回的梅花给予了由衷赞赏。

我国是梅的故乡。古人认为梅花五瓣。象征五福。五福者,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平安也。梅花疏影横斜,色香独绝,且临冰育蕾,花发群芳之先。人们爱其风韵品格,便与坚贞、清逸的松竹尊为“岁寒三友”,点缀冬日庭院,独擅其美。在选国花评比中,我投其一票,深为它已操胜券而自豪。

梅花得到人们的爱慕由来已久,并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侯栗侯梅”、“其子在梅”、“墓门有梅”等关于梅的诗句。《召南·摽有梅》篇,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均以梅子坠落比喻春易逝,渴望能找到意中男子;诗人林和靖隐居西湖孤山,把梅当作自己假想中的妻子;孟浩然踏雪寻梅,引它为知己,明周朝俊的《红梅记》中,写裴舜卿和卢昭容的心事,以梅为红娘。越剧有《二度梅》,评弹有《梅花修》,戏曲有《梅花配》,都把梅比作坚贞不屈、忠于感情的少女。历史上以梅为典故和传说的,更是不可胜数。我国古代最高的军衔称“盐梅上将”。盛青乐府中,有数不清的《梅花落》。《三国演义》中曹孟德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和“望梅止渴”的故事,也都是借助于“梅”来进行具有远见的政治分析和鼓舞士气的。

梅的寿命很长,可享千岁。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有棵隋梅,树龄已有1300多年,可以称得上梅中的“老寿星”了。杭州超山浮香阁有株唐梅,老干枯死后又发新枝,茎细枝繁,新蕾绽放,令人叫绝。

神话《白蛇传》中曾讲到“乌梅”辟疫的故事。古时用梅花煮粥,清香开胃能散郁;蒸露点茶,止渴生津可助气。现在经过分析,梅对白喉、炭疽、枯草等杆菌、葡萄球菌,大肠、肺炎、痢疾等病菌都有抑制作用和良好疗效,还能抗多种过敏性反应。奇怪的是梅对顽固不化的牛皮癣,也卓有疗效。古代一些医书上介绍说它性平、味酸、无毒,能入肝、脾、肺和大肠诸经。能治久咳泻痢,杀虫止疟以及妇女的血崩,小儿的头疮等多种疾病,甚至青痣胬肉都能去掉。更能解酒毒、鱼毒、马肝毒和硫磺毒。真是用途多多的灵方妙药!

梅还是画和诗的重要源泉。王冕的《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充分表达了受压迫者决不与统治者妥协的崇高气节。林逋的三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池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用词生动、优美、贴切,使人拍案赞许。宋代陈从古把历来写梅的诗,搜集到八百余首。程祁和段子冲二人,以梅为题,互相唱和多达一千余首。黄大舆的《梅宛》止于宋时,已有十卷。宋伯仁撰的《梅花喜神谱》载写梅花诸法,就有百图。自宋至当代,这二项统计似乎比较困难,梅诗、梅画已经难以胜数了。大诗人白居易离别杭州时曾有“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的咏梅诗句。说起孤山,人们自然会想到那位“梅妻鹤子”的林逋来。世传这位诗人隐居孤山20年,种梅树360株,养二鹤,有客来访,童子便纵鹤放飞,他见鹤必棹舟归来会客。他的《山园小梅》诗被后人推为咏梅绝唱。《蔡宽夫诗话》说:“林和靖《梅花诗》,疏影暗香一联,诚为警绝。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人通过精细的观察和切身的感受,从多方面描摹和塑造了梅花的英姿和高洁淡雅的形象,被誉为神来之笔,真是静中寓动,化香为形,水月相映,花韵飘逸。难怪宋人王淇说梅花仙子“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了。

据宋代周必大《二老堂诗话》记载:“政和中,庐陵太守程祁,学有渊源,尤工诗,在郡六年。郡人段子冲,字谦叔,学问过人,自号潜叟。郡以遗逸八行荐,力辞。与程唱酬《梅花》绝句,辗转千首,识者已叹其博。近岁有同年陈从古,字希颜,裒古今梅花诗八百篇,一一次韵。其自序云:‘在汉晋未之或闻,自宋鲍照以下,仅得十七人,共二十一首。唐诗人最盛,杜少陵才二首,白乐天四首,元微之、韩退之、柳子厚、刘梦得、杜牧之各一首。自余不过一二,如李翰林、韦苏州、孟东野、皮日休诸人,则又寂无一篇。至本朝方盛行,而余日积月累,酬和千篇云。’”这段话基本总括了宋以前梅花诗史的概貌。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陆游笔下的梅花异彩纷呈,独具灵性,传说浙江超山20株宋梅系苏东坡亲自栽植于超山大明堂,其后渐次繁衍而有周围30余里之梅林。东坡咏诗甚多,略拈一绝可窥一斑:“春入西湖到处花,裙腰芳草抱山斜。盈盈解佩临烟浦,脉脉当垆傍酒家。”好一幅水墨淋漓的写意画!由此可领略“妙笔生花”的佳趣。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咏梅诗词竟有百首之多。或比高人、或比隐士、或比仙人,或比素娥,皆立意新颖,不落窠臼。“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再以特写镜头重叠放映,梅乎人乎?神貌莫辨,爱溢诗行,读后不禁拍案叫绝!其他如“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等佳句,通过梅花形象的刻画,曲折地表达了因受排挤打击的内心愤懑,真实地表达了这位正直诗人对封建腐朽势力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坚贞品格。

梅花历来被看作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它鼓舞人们热爱祖国,奋发向上,坚守节操,自强不息。面对习习春风和寒梅盈枝的景象,我忽然想到“冬梅已传春消息,唤来百花争艳芳”。

寒梅

文/缪晓利

大寒,太阳到达黄经300°,天气寒冷到极点。

古时,寒冬是最难熬的,但先民们却把这段时间过得极为喜庆和欢乐。人们忙着赶年集、买年货,杀年猪、熏腊味,贴年画、迎灶神,并纷纷准备各种祭祀贡品,慎终追远,用香火来接续人间的烟火。

而古之文人高士,却喜于雪霁霜晴之日,去为这茫茫雪冬寻求另一份生机,另一份希望,那就是——踏雪寻梅。

梅,冰肌玉骨,为天下尤物,令人见之不忘,思之如狂。以故,古人也常以梅花寄寓想往,寄托人生。

北魏景明二年,公元501年,陆凯带兵过梅岭,立马于梅花丛中,见寒梅傲雪,风姿出神,又恰逢南北驿使,忽念起好友范晔,遂折梅一支,复作诗一首,一并装入信袋交付信使。“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读罢此诗,又见那已干枯的梅花,身在陇头的范晔不禁热泪盈眶,情不自胜,他无法不感动于友人这份超越民族超越国别的一往深情。

李清照爱写梅花词,因为她的一生,都在雪里,都在梅中。十八岁那年,她嫁与太学生赵明诚,过着“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的优裕生活。但谁能想到,优裕转眼成忧郁,突如其来的靖康之变,让当年那个误入藕花深处的活泼少女,国破夫亡,人比黄花瘦。“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唯有梅花,让她还能于睡梦中挂一丝微笑,还能于追忆中带一份坚强。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两句写梅花的诗,曾让毛主席魂牵梦绕。高启用他极为精妙的手笔把梅花描摹得如此高妙,却因“虎踞龙盘”四字触怒了明太祖朱元璋,被施以腰斩之刑。孰知,高士在刑场上飞溅的那一道血红,却又给这梅花平添了一笔厚重。

踏雪寻梅,是古人易得的现实,却是我们难得的诗意,因为如今,如若穿着时装拿着手机去踏雪寻梅,未免有些不合时宜。因此,我们不妨踏古寻梅,去古籍中寻一寻梅妻鹤子的林和靖,找一找雪落破帽的辛弃疾,看一看身化千亿的陆放翁,遇一遇踏娑而行的秦少游,去寻求那一份长留于冰天雪地里的高贵与孤傲。

你定能遇见他们。因为古人一旦动了情,他们便随时能在冰冷的历史中苏醒过来,并穿越时空,奏响你的心弦。而这契机,不过在于你是否与之相遇,并是否与之心有戚戚。

梅,是冬之骨,如此臃肿的冬天,竟借一束束梅花,给撑了起来。大寒,覆天地以冰寒,唯梅花以压轴。

梅花香自苦寒来

文/李文贤

种子要冲破泥土的覆盖,才能发芽生长,小鸟要克服对天空的恐惧才能在广阔的天空飞翔,人要经历苦难与失败的洗礼,才能走向成功,才能演绎精彩的人生。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涌现了无数仁人志士,正是因为他们面对困难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才给历史增添了千斤重的分量。

西汉着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在给好友的信《报任安书》中,他写道:“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从这些先贤的遭遇中看到自己要走的人生路,于是他发愤着书,成就了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司马迁先生的事迹充分说明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面对困境,他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借古人的事迹安慰自己,忍受酷刑,决心隐忍苟活,发愤着书,最终登上了成功的舞台。

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此可见逆境出人才。

史蒂芬·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是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但是天妒英才,他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但他身残志不残,克服了生活中种种不便。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尽管他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但他的思想却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创造了奇迹,造福了人类世界。

霍金的事迹足以证明孟子的观点,告诉了我们成功之路上铺满了荆棘,我们必须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才能登上成功的舞台,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

有人曾说过,成功的大门分为三种材料制成的。第一种是纸糊的。一捅就破;第二种是木制的,需要撞击才能打开;第三种是铁做的,需要你用尽全力,坚持不懈地撞击,它才会向你打开,这种门一旦打开,迎面而来的是巨大的成功,而大多数人成功的大门都是后二者,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面对风雨,同学们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斗志,那么就离成功不远了!

因为梅花香自苦寒来。

忆梅岭看梅

文/吴从惠

早上坐公汽上班,一下车,便有一股清新的花香扑鼻而来,抬头一望,串串黄色花朵缀满路边枝头。哇,腊梅开花啦!赶紧用手机拍下几张发友圈。

梅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凌寒独自开,夜有暗香来。越是经霜雪,身姿越娇艳。这些年,郴州在行道、公园,都种下很多梅花。有红梅白梅,也有腊梅。北湖边的红梅园成为热门打卡地。我原工作单位院内,有棵占地几十平方的腊梅,堪称腊梅王。但这些,要与梅岭的梅花比,可就小巫见大巫了。

梅岭的梅花,不仅量多品丰,且历史久远,观赏环境佳,是中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每年大小雪季节,整个梅岭花开似海,是赏梅好时节。

那年,我们一干摄友去梅岭观梅,从南雄过去,只爬了一个既不高峻也不陡峭的山,就到了江西的大余。不经意翻越的那个山坳,就是名闻遐迩的梅岭古关。

梅岭是与骑田岭毗邻而居的古南岭要塞,也是秦朝开发岭南时打通的关隘之一。过去的政治中心在长安,梅岭的知名度没有骑田岭和湘桂走廊的灵渠大。唐朝张九龄扩宽改造梅岭古道后,梅岭知名度才赶上来。

梅岭的名气,主要因梅。骑田岭的将帅马援路博德可能没有赏梅爱好,扼守大余岭的梅娟却是一个爱梅的将军。梅娟驻守梅岭,在梅岭上下、驿道两旁遍植梅花。以后,从唐经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不断加种,使梅岭梅树规模大、数量多,有了“梅花国”的美誉。翻越梅岭的驿道长百里,关城、驿站、茶亭、客店、货栈一字排开,保存完好,一路梅花掩映,相映成趣。

梅花,历来为文人喜欢。不惧霜雪肆虐,百花调零时开。花朵虽小,但高雅,花香不浓烈,但清新。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的《寄范晔》可能是最早在梅岭写的咏梅诗。

苏东坡流放岭南,途经梅岭,写下《赠岭上老人》:“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返京再经梅岭,又作诗“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黄梅。”

据说梅岭留下的咏梅诗词达六千余首,真是“花以文名、文以花传,一路梅花一路诗”。

其实,我们最熟的莫过于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因为梅岭一带,正是当年南方游击队鏖战古战场。

我们赏梅那天,天公也作美,阳光明媚。从北麓沿古道拾级而上,路上,全是看花人。有的捻花轻嗅,驻足观赏;有的搔首弄姿,花间留影。在纷至沓来的足音中,沉寂的古道开始喧闹,枯瘦的梅枝诗意盎然。

梅岭的梅花是漂亮的。半山中的梅岭阁是观梅胜地。向下眺望,漫山遍野的梅花赏心悦目,让人目不暇接。近看,满树的梅花或贴近虬枝,或高挂枝头。微风吹拂,阵阵清香袭来,令人心醉。红梅白梅绿梅争香斗艳。梅树古老,树型乖张,花朵簇拥,花色缤纷。有白、青、大红、水红、蛾黄等花色。白梅傲雪斗霜,红梅娇妍灿烂。清香四溢,点点飞红,姿态万千,娇艳迷人。漫山遍野,全是梅花的海洋,山岭也因此而灵动俏丽起来。

梅岭梅花充满传奇。文人爱它,英雄也钟情于它。梅开庾岭为香国,朵朵都带精气神。梅花看似娇嫩,实则刚强,越是白雪覆盖,越显晶莹剔透。它不争春,独自妆扮着单调而孤寂的冬天。孤则孤矣,远离喧嚣有何不好?我爱梅花,愿与梅花君子为伍。

谁惹柔肠千百度

文/淡月扫花冢

梅兰竹菊四君子中,竹子和菊花常见到,兰花也能偶尔遇到,唯独梅花,多年来渴求一见而不得。

不,或许也不能说从未见过。去年与女儿去徐州逛街,坐在彭城广场的椅上休息。发现对面有一树桃花非常艳丽。当时还和女儿讶异道,为何这一树桃花开得这样早?到家之后才悟到那是梅花!遥遥一望,并未能细细品味梅花的风姿,因而可以算是未见吧。

之所以喜欢梅花,认真追究自己的心态,确乎有点附庸风雅之意。小时候听大鼓书总以为大家闺秀就应该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于是整天有事没事也千方百计鼓捣这几样,禀赋所限,竟连入门都不能,更遑论精通了。当然,今天想来,这几样要做到精通,谈何容易啊!这不过是一句熟话,是大鼓书的台词罢了。

同样,自从初学古文开始,就知道古人常常歌咏梅兰竹菊四君子,用它们的高洁傲岸和不屈的风骨为自己的人格注解。于是,我的心中对它们也充满了敬慕,渴望与之为友,与之为邻,与之凌风霜,沐雨露。其实,我本人何尝如此风雅呢?我出身农家,从小与农耕打交道,看惯了野草和庄稼,听惯了长风吹动玉米叶子的声音,夏季的鸣蝉我也极少觉得它有诗意,直到我读了古诗之后。

因而,我骨子里确实缺乏风雅的元素。每次写诗写词,我仍然在描绘我熟悉的乡村景象,笔间出现的始终是我眼中所见。

不,我不得不再次否定刚刚那段话,因为我明明写过关于梅花的诗词。而对我而言,至今却不能仔细地拜睹它的容颜,不能聆听她傲雪的低吟。那么,我写的那些梅花诗词不是附庸风雅又是什么呢?我的梅花诗不过是在网上搜来典故,或者对着网上的图片,稍加穿凿酝酿而成罢了,诸如“琼脂含赧着神韵,笑靥微醺映雪埃。竹菊为俦偕傲世,墨兰作伴共轮回”、“横斜玉影无心舞,自在香魂有所思”、“临屏月下思疏影,对句窗间觅缟仙。一缕暗香堪印雪,满笺欣悦亦成篇”等句,皆是想象的产物。而最后往往以其春之使者的意境收束,如“谩嗟孤寂放翁意,更有春风在眼前。”

更有一阙《疏影·梅诀》表达自己因长期爱梅却无缘一见的郁闷:

寒潮漫溯,见杨枝条条,减尽华服。白地铺霜,浅麦残黄,微曦乍托冷屋。

荒村无觅罗浮影,且又忆、含章妆馥。念杭城、西子湖阴,月夜林诗同宿。

空记辞书故典,冷窗对寂巷,幽恨难录。郁郁多年,绪结红尘,怎与卿卿飞斛。

犹然腻雪黄昏里,阡陌上、素痕残绿。莫倚栏、莫敛蛾眉,莫与暗香轻逐。

然而,诀别是暂时的,等到冬末春初,看到各种聊天软件上的梅花消息,总还是忍不住心动。

周末,徐州的诗友们又晒着梅花的照片和诗词了,我终于不能再安坐家中。

辗转来到了彭园,走进樱花林,满目仍是苍苍的颜色,有几树的花蕾已待绽放。它是梅花还是桃花?我分辨不清了。又走了很多地方,即使这泛红的花蕾也不多见了,看来我没找对地方,这次与梅花又要失之交臂了吗?带着遗憾的心情继续在彭园溜达。

转过一个弯,漫不经心间,十几株正待绽放的花树忽然出现在眼前。树干上赫然贴着标签:“梅花”。

这就是梅花!我走进去慢慢品味它的风姿。可是,诗人笔端种种的傲岸和节操,种种的不屈和坚贞,又在哪里呢?今天,气温是十六度,春风习习中,早已使人忘却了冬季的寒冷。

尽管如此,这几株梅花竟然还没绽放。

暖风融融中的梅花,我总觉得少了些风骨。“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在我的印象中,这样的梅花才能堪称君子。

一念至此,心中便有些失望。不知怎地,蓦然想起庄子的那段着名的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一厢情愿地以为梅花就应该在冰雪季节展示它的斗争精神,却不知,梅花与人一样,各有各的特点,有喜欢凌寒斗雪的,也有喜欢暖春争艳的,我又何必苛求它呢?正因为各有千秋,花期有先有后,才会形成你花开罢他花开的美丽景象,才能把隐藏深闺的春天召唤出来!

毕竟这小小的花蕾不能替代盛开的梅花,听说龟山汉墓的梅园梅花甚盛,便又后悔怎么不费点周章去龟山。唉,真是柔肠千结啊。

腊梅花开

文/詹义君

“奶奶,你快来看,腊梅花开了!”一大早,娇娇就跑到篱笆门外,她欣喜地发现,昨天还是花苞满枝的一树腊梅,终于绽放出一束束蜡黄色的花朵。

奶奶正在灶房里生火做饭。因为连日阴雨,她刚从墙角抱回的柴禾被染上了润气,费了好大劲才点燃,火苗在矮小的灶膛里幽幽乱窜,然后冒出一股股浓浓的白烟,将她的双眼熏得泪流不止。

听见孙女的叫声,奶奶走到院子里,她揉揉眼睛,看见娇娇拉过一枝腊梅花,仰着脸笑得正灿烂:“妈妈今天要回来咯!”

娇娇快一年没有见到爸爸妈妈了。记得今年刚过完春节,妈妈从亲戚家挖回一株腊梅栽在篱笆院墙边,娇娇学着妈妈的样子,将小树苗周围的新土踩了一圈。看着天真欢快的女儿,妈妈有些心酸地一把抱住娇娇:“妈妈明天就要和爸爸去很远的地方打工了,娇娇乖,在家一定要听奶奶的话哦。”娇娇一下子安静下来,她拽紧妈妈的手:“是跟琳琳姐的妈妈一样吗?琳琳姐说她两年没有见过妈妈了。”娇娇的眼睛有些湿润,“那你什么时候回来?”妈妈亲亲娇娇的脸,瞟一眼新栽的腊梅树:“腊梅花开的时候回来!”

“腊梅花开的时候回来!”娇娇记住了妈妈的话。妈妈离家外出打工的这些日子,娇娇三天两头地围着腊梅树转:腊梅发出第一片芽叶了;腊梅掉光最后一片叶子了;腊梅吐出第一个花蕾了……

今天,腊梅开花了!

想到妈妈马上就要回家了,娇娇笑得越发清澈响亮。笑声感染了奶奶:“看把你美的!”话虽是向着娇娇,但奶奶心里的甜蜜一点不比孙女少。

“奶奶,我长变没有?妈妈不会认不到我了吧。”娇娇问奶奶。“变咯,我们的娇娇变得更漂亮咯!如果再换上那套红色的羽绒服就更好看了。”奶奶说的是刚入冬的时候,娇娇的妈妈从广东给她寄回来的新衣服,但娇娇舍不得穿,她说要等妈妈回来后,先穿给妈妈看。奶奶忍不住又拿这个打趣她:“娇娇,把***妈给你买的衣裳穿给奶奶看一下嘛。”

奶奶回到灶房,特地给娇娇做了她最喜欢吃的腊肉炒饭。

吃过早饭,娇娇高兴地换上妈妈寄回的新衣,搬了把小板凳坐到腊梅花下:“奶奶,我就在这里等妈妈回来。”

“哎……”奶奶的应声拖出一节脆音。她转过身去,用衣襟擦拭突然涌到眼眶里的泪水——这回,不是灶烟熏的。

娇娇没有看见奶奶在流泪,冷冽的风中,她只闻到了腊梅花的幽幽清香。

春日花事

文/王仕学

春节前后十多天,艳阳高照,气温攀升至二十多度。简直有越过春天直逼初夏的意味,花们乱成一团。北方还是冰天雪地哩!

老城中心八一公园奎星阁附近的红梅,枝干碗口粗,斜倚着回廊,含苞欲放,如盘旋的火龙。看到鲜艳的梅花,遥想夏天青梅摇曳枝头,很惬意。奇香园的腊梅开出黄色白色的花,淡淡的清香,若有若无,穿行其间,梅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妙事不断浮现心头。

在2500年前的《诗经》中就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等记载。如今的秦岭一带、大渡河流域及广西兴安地区的山谷中还保留着许多千年以上的野生梅树。据推测,梅最先生长于西南山地,后被移栽。但齐梁之前,人们重视的是梅子而不是梅花。梅子极酸,可以作为调味品,“望梅止渴”“青梅煮酒”都是这重视的体现。隋唐时期文人学士咏梅写梅,花与果并列。王维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李白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这是“青梅竹马”最早出处,以梅子青涩暗喻少时清纯。宋朝开始梅花与菊、松、兰一道进入中国绘画诗词戏剧小说,中国人欣赏植物注重它的品质和神韵,而不仅仅是它的实用。陆游有“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林和靖居住西湖孤山,终生不娶,与梅鹤为伴,雅称“梅妻鹤子”,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咏梅名句,着眼点都是梅花的清香和傲雪。

兴义地处偏远,近年来绿化美化城市乡村,梅树逐渐引种,小区、公园、景区、街道等不时有梅花的身影。但数奎星阁这株最为壮观。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同梅一样痴痴等待春天的还有迎春。一蓬一蓬,黄色的小花星星点点,在大寒小寒的节气兀自开放,即使冰天雪地也不在乎,其执着的品质可与梅花媲美。

梅花谢后桃花开。《诗经》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结婚唱的嫁歌。新娘满脸喜气,桃花如火,那是青春之烈焰。唐朝崔颢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浪漫与惆怅。兴义本地嫁接的桃树,称“接桃”,枝干遒劲如龙,花色鲜艳,灿烂如朝霞。有人曾将火红的石榴花比喻成夏天的心脏,那么,同样火红的桃花不也是春天的心脏吗?至于近年引种的观赏桃,有花无果,红是红得很,可凋谢之后就没有什么盼头了,夏秋冬三个季节都很寂寞。

杏花也是兴义春天的重要角色。它的神奇主要是花色的变换。“二月开,未开色纯红,开时色白微带红,至落则纯白矣。”小时候住在郑屯乡间,左右邻居瓦屋前都有杏树,数人合围,枝条覆盖好几亩地,树冠弧形,含苞之时,红如火。初开,白里透红,如云霞,称“红杏”。粉白中略带红晕的柔美,仿佛淡妆少女。凋谢如雪,纷纷扬扬,掉在泥路上,掉在粪堆上。如果黛玉路过,一定又要感伤流泪,又要荷锄葬花了。我是野小子,只盼着杏儿快快长大。

杏花烟雨江南,让人神往。而云贵高原的杏花峰林人家,如一幅幅淡雅的水粉画,也不逊色。

梨花出场在杏花之后。清淡,秀美,有几分寂寞,与那桃花的热烈,杏花的娇媚,自然两样。可能与它盛开时间靠近暮春吧。宋代才女朱淑真曾写道“梨花细雨黄昏后,不是愁人也断肠”,又说“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梨花带雨”成了美女哭泣的专用词。从前兴义乡间,顶效万屯郑屯一带的布依族山寨多梨树,阳春三月,梨花怒放,村庄掩映在雪白之中。麦苗青青,菜花金黄,加上蝴蝶乱舞,蜜蜂吵闹,那诗情画意十分浓烈!我最爱去的是合兴一个叫下阿嘎的村庄,如今那些百年梨树早就消失了。

最后上场的是杜鹃。杜鹃也是一种哀伤的花,它与杜鹃鸟连在一起,倍增其哀。唐朝诗人成彦雄说:“杜鹃花与鸟,怨艳两可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自古有“杜鹃啼血”一说。兴义杜鹃花,七舍最为盛。革上白龙山一带、七舍岩峰洞的松林里,先盛开的是马缨杜鹃,深红,粉白,大如拳头,气势恢宏。其后盛开的是小杜鹃,也称西南杜鹃,满山遍野,撩人情怀。

无论是马缨杜鹃还是西南杜鹃,其生长对土壤要求极高,据说必须长在有煤矿的山上。如果移栽别处,即使带土,第一年成活,第二年花开,第三年就枯萎死掉。杜鹃虽是做盆景的好材料,倒腾几年,就死掉,可惜了,不如让它在原地繁衍。城里人工培植的品种,住在营养袋里,瑟瑟缩缩的,寿命更短,哪有野生杜鹃的气派!

除了这些大规模的花事,零星的也有。南盘江两岸木棉树高大雄伟,树干笔直,布满尖刺,树冠为伞状,花红色,亦大如拳头。盛开的时候,似乎是无数的小火焰站在枝头,木棉树就成了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了。还有千里光,黄花绿枝,吊在悬崖上,爬在松树上,密密麻麻的花朵,大堆大堆的,似乎是金色的太阳下凡。这花分布广,花期长,那份野趣也不可小看。

在杜鹃鸟“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催促中,春天花事告一段落。石榴花和三角梅该登场了,因为夏天已经赶到。

长枪短炮拍梅花

文/姚和兴

在早春二月,寒梅吐艳之际,许多摄影爱好者扛起“长枪短炮”围绕梅花,专心致志、不停地按动快门,在这盛开的梅花前,成千上万的摄影人俨然成了又一道风景。由于“梅”生长的年份及所处环境各不同,梅树的造型亦千姿百态,各不相同。我每每在拍梅之前先做好功课,带好一些拍摄的小道具,如衬景板、反光板、透明有机板、舞台彩色灯光片及手提灯。我根据梅花生长自然生态来创作拍摄。

俗语说,梅花不离枝,花枝一脉。在一簇簇梅花前取景、构图,以少胜多,去繁求简。亦或选一两朵;抑或寻找老树桩开新梅,形成质感的对比。拍摄时采用大光圈,虚化背景。

梅花摄影讲究意境、韵味,追求画意摄影,拍摄可以采用多次曝光,当选好一组“梅”时,第一次按动快门为虚焦曝光(让梅花成像模糊),第二次采用的实焦曝光,(拍摄需要三脚架稳定相机),在拍摄时可以用白色KT板、黑色KT板(广告材料)衬在花后使画面干净,图像有朦胧的水彩画、国画韵味。

另一种多次曝光,可尝试第一次拍摄时,镜头可对着梅花晃动,第二次或第三次采用实焦拍摄,这样画面产生梦幻与动感感觉,梅花犹如在疾风中含苞绽放,形成抽象的梅花影像图。

拍好梅花一定要认准光源,一般来讲顺光拍摄效果平淡,不能很好反映梅的丽质,采用侧逆光拍摄使花朵更有立体感,朵朵梅花仿佛是一盏盏梅花灯,有层次。如在逆光下拍摄,花瓣轮廓清晰,但容易使梅花灰暗,感光不足,我用反光板放在镜头前,给梅花补光。如阴雨天拍摄,我采用手提灯补光,补光也同样以侧逆光为好,在补光时稍许晃动手灯,以免曝光过度。

我认为构图是梅花摄影的灵魂,一幅好的摄影作品,离不开好的构图,可运用中国画的构图法则,“上紧下松”“密不通风”“疏可奔马”以及大家熟悉的黄金构图(井字形构图)。但我们不应拘泥于程式化,可以根据梅花枝干的线条、花朵的自然生长规律确定不同的构图方式。

拍摄梅花,不局限一个镜头,有条件多带几款,微距镜、中焦镜、广角镜,可根据画面的需要更换镜头,来表达梅的神韵。不同镜头有着不同的创作趣味,微距摄影,一般以盘景的梅桩为主,它刻画梅花的细部,花芯、花茎在拍摄时如能捕捉到小蜜蜂,那更是令人欣喜的好镜头;在雨天,花芯上有水珠悬挂,晶莹剔透,引人入胜。中景拍摄时,注意观察梅树主杆、梅花枝条,多角度地去考量、审美,千万不要一张就匆匆换地方,要定下心来,可以把梅树上下打量一下,举一反三。拍梅花花海远景,可采用广角镜登高拍摄;如拍梅树的高大可采用仰拍,亦可躺在地上仰拍,这样画面有冲击力,可以把梅树与蓝天白云相结合,使梅枝向上充满生命力,增强视觉效果,亦可让梅花与水纹结合、与古建筑等相结合,这样都能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

上海莘庄公园的梅花以老梅树桩盆景居多,也是用微距拍摄的绝妙之地。上海海湾森林公园有200多亩梅树,是全国著名的梅园,形成梅的“香雪海”,园中百年以上老梅树仍吐芬芳,园方年年举办梅花展,给摄影爱好者创作梅图营造了广阔天地。

冬天寒素,但是梅花是明亮的,梅花一开就锦绣成文。

体验诗意生活

文/王太生

有位写诗的朋友,比较馋。过年了,打电话给我,邀晚上聚聚:“来呀,请你吃梅花粥。”

到了朋友家,他已经煮了一大锅糯米粥。朋友说,平时经常喝酒,大鱼大肉吃多了,晕头转向,口干舌焦,就胡乱翻翻古书,忽然抬头见窗外有几丛梅花,于是就想到煮古书里见过的梅花粥品尝。

看到朋友往粥里加冰糖,把洗好了的几瓣腊梅花拈入锅中,文火慢炖,顿感诗意袅绕。

煮好的腊梅粥,色泽微粉,散发出阵阵幽香。我吃了梅花粥,开胃散郁,口气清新。

朋友暗夜掌灯,拈花带笑,说体验一天古人的生活,也是情趣。他翻《红楼梦》里的食谱来欢愉自己的舌尖,温存自己的胃。比如,看到胭脂鹅脯,于是买来一只老鹅,膘肥体壮的,捋起袖口宰鹅,去毛洗净,切开,加水、盐、黄酒、葱段、姜片、桂叶、苹果等煮至脱骨,取出骨即成“鹅脯”。朋友说,这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他们吃过的,而《红楼梦》故事的发生地离我们这地方比较近,食材也容易配齐。

生活的快节奏,一天忙碌过后,感觉浑身困乏,脑子里像被灌了浆糊。朋友觉得穿唐装汉服,读唐诗宋词,只是形式上体验古人生活,不如让味蕾体验来得痛快直接。

去年年底,朋友曾去施耐庵老先生的老家旅行,回来后就四处张罗着买“浪里白条”。他听当地人说“浪里白条”即是小鲹鱼,要买小鱼做下酒菜,但城里买不到野生的小鲹鱼,于是到处寻觅。后来,他在乡下一处偏僻的河边,碰到一个老头在用丝网捕鱼,渔篓里的鱼正是苦苦找寻的“浪里白条”,朋友把一篓鱼都买下,吃了10天小鱼咸菜。可能有人觉得这种执念不可思议,他却说这种体验很独特。

再回到冬天的梅花上。我不知道朋友为什么要将腊梅放入粥中。一岁梅花,卧冰爬雪,冷风暗香,簌簌作响,鹅黄的苞芽,蜡的质感,手未触摸,指尖已感滑溜溜的。估计是太喜欢了,爱之真切,就想把它吃下去。吃花由来已久,味美清新,还被当成风雅之事。梅花冰清玉洁,朋友肯定是想借这天地间的“寒客”,来疏通他那快要被酒肉堵塞的肠胃。就连李时珍老爷爷也说:“腊梅花味甘、微苦,采花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朋友告诉我,那些古代的菜谱中,以花入馔,味道真是鲜美。

能够经常坐在一起喝酒的人,都是关系很铁的人,这叫圈子。所以,他常邀友人一同体验古人的生活。

尝试过一天古人的生活,是有讲究的。朋友要煲一锅老母鸡汤,他抱怨自己近视眼,难分清哪是洋鸡,哪是土鸡,哪是三黄鸡,还分不清是散养的还是圈养的,这直接影响了鸡汤的味道是否地道。“记不得是哪年吃过饮着草尖上的露水、啄着昆虫花叶长大的纯土鸡了。”朋友说,有次做梦,梦到自己喝到一碗古书中提及的鲜美的鸡汤,痛快地啃着浓香的鸡腿,醒来直咽口水。

闲时体验一天古人的生活,看书品佳肴,亲手制作,细细品尝,也是一种诗意的美好。

腊梅泡酒,酒味幽雅醇厚,沁人肺腑,对烟酒熬夜过多引发的咳嗽特别好。

喝熬得如凝脂白玉一般的腊梅鱼头汤,浓稠的汤水上,漂着几朵蜜蜡的小花。

还有很多,这些翻古书找来菜谱做成的美食,色香味俱佳,疏通着我们平时饱胀的肠胃,也让我们浮躁的心得以平和。

“清供”一枝梅

文/路来森

岁朝清供,是一件雅事,也是一种民族传统。

清供物很多:举凡点心、水果、花草、文玩等,均可。春节前后,正值梅花盛开时节,所以,岁朝清供,中国人就素有“梅花清供”的传统。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写他们家栽有四株梅树,“近春时节,繁花满枝”,于是,“梅花清供”便成为一种必然而顺当的事情。“初一一早,我就爬上树去,选择一大枝——要枝子好看、花蕾多的,拗折下来——蜡梅枝脆,极易折,插在大胆瓶里。这枝蜡梅高可三尺,很壮观。”汪曾祺在这儿写的是蜡梅,其实,南方,梅树多,可供选择的机会也多,各种品种的梅花,皆好。我,更喜欢红梅。

北方,就不同了。

北方人对梅花的概念,是模糊的。北方人所谓的梅花,一般就是指汪曾祺所写的“蜡梅”,而真正的梅树,在北方是很难栽活的。

但蜡梅,其实并不是梅。因为,蜡梅是蜡梅科,蜡梅科属灌木;而梅花,却是蔷薇科。之所以称蜡梅为“梅花”,则正如范成大在其《梅谱》中所言:“蜡梅,本非梅类,以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酷似蜜脾(蜂房),故名蜡梅。”

蜡梅,花色以蜡黄为主,为正。

蜡梅,北方人又称其为干枝梅,大概是以其枝条清瘦,无叶而花的缘故。蜡梅,耐寒,极易成活,故而北方老户人家,多有于家门前栽一株蜡梅的。蜡梅一般在春节前开放,但遇到特别严寒的冬天,开放时间也会拖后。

我的祖母在世时,一遇严寒的冬天,为应节令,她会折几支梅枝,插入清水瓶中——“水养”;室内温度高,水养一段时间,蜡梅,大多是能够应节而开的。

蜡梅,枝条瘦硬,花朵疏落,但却朵朵黄亮。其香,清淡幽远,缭绕缠绵,冷香沁人肺腑。岁朝清供,色香俱佳。

梅花清供,也是有讲究的,似乎,枝条不宜太多、太繁;最多三两枝,一枝最好,像台静农晚年所画墨梅:枝少花疏,干屈如铁。如此,方能更好地彰显梅花那份孤峭、冷艳、遒劲、香寒的特性。

枝,要插瓶;瓶,最好是长颈口瓶,或者,是大腹陶罐;不管是黑陶,还是青花,都好。黑陶罐,口小腹大,显得厚重陈实,且有一种时间的沧桑感;青花,则雅致,“天青色等烟雨”,烟雨中梅花开,意境大好。

见过吴昌硕的一幅《岁朝清供》图,瓶中,插梅花两枝,一枝短,一枝长;短枝差可露出瓶口;长枝旁逸而出,微微下垂,互相映衬照应,相得益彰。花,密集,红色,是红梅;红梅清供,气氛热烈,喜气洋洋。清·赵之谦也有一幅《岁朝清供》图,是一“盆景梅”,老干虬屈,不见梅花,梅花开在想象中,也好——好在隽永,有意蕴。

汪曾祺写过一篇《岁朝清供》的文章,我用他文章的结尾,来结尾。

“曾见过一幅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目:‘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这真是‘岁朝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