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鞭炮散文

2022/12/06散文诗歌

鞭炮散文(精选30篇)

给鞭炮君的一封信

文/高雨晨

“亲爱”的鞭炮君:

你好!

过去,当新年的钟声响起,你总是准时出现。尽管政府已经多次警告过你,而你却不以为然,所以我们不得不在春节前夕对你发布“禁足令”——《襄阳市市区燃放烟花爆竹管理暂行规定》。你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少许的惊喜和欢乐,但可怕的灾难和不好的影响也随之而至。人们点燃你时,你的叫声响彻云霄,不停地制造噪音。这还不够,你还把城市上空弄得乌烟瘴气。

鞭炮君,请不要“屡教不改”,好吗?相信你会在这段“禁足”的日子里好好闭门思过。

此致

高雨晨

记忆里的过年

文/陈希学

童年时代经历的那些与过年有关的事,在我的记忆里是色彩斑斓的。虽说很难从中挑拣出一两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但回忆起儿时生活,那扑面而来的年味,一直留存在我的心中。

当“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耳畔炸响,大红的春联映红人们喜盈盈的笑脸时,年就开始了!

回想小时候,我最企盼着过年。穿新衣服,等父辈们发压岁钱,满巷子跑着看放鞭炮,跟着大人串门拜年……

过年穿新衣服是童年最大的企盼。记得我刚上学那一年,在学校听大一点的同学说:“明天就是新年了!”当时,我心里好高兴,明天就可以穿新衣服了!可是第二天,我一大早起来,没见到母亲给我新衣服穿啊。于是,我又哭又闹。为了换上新衣服,我还赌气把旧棉裤顺着破烂处扯了个大口子。母亲见状,将我打了几下。我就光着屁股跑到院子里大哭。堂嫂听见我的哭声,走出房门,赶紧用她的衣服把我裹起来,不停地说:“今天不是过年,是元旦,是阳历年,再过一个月,才是春节呢!”后来,我才知道元旦、春节是怎么回事。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对穿身新衣服是多么的渴望。

除夕夜家家户户吃年饭。那时,因为家境窘迫,我渴望的好吃的年饭,就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上一顿豆腐馅的饺子。吃罢年饭就是守岁。夜里,母亲解开手帕,取出三张一角的压岁钱,分别给了我和两个妹妹。手帕包裹的不仅仅是钱,还藏着母亲劳动的汗水;而母亲给我们的也不仅仅是压岁钱,还寄托着对我们成长的期望。

伯母给孩子压岁钱就更有意思了。她在年三十时,拿出五个贰分硬币,洗干净后包在饺子里,到了年饭时,谁吃到了就是谁的压岁钱。当然,伯母总把她吃到的钱给我,算是压岁钱。每当我在除夕或是初一收到这枚硬币时,总觉得冬天里,这年是暖暖的。

过年期间总有很多好玩的事,对于我来说,最好玩的事莫过于放鞭炮。那时过年,父亲能买一两挂二十头的鞭炮,就是我期待了一年的心愿。这些鞭炮,大年三十晚上和初一早晨很快就放完了。但对我这个小孩子来说,拾鞭炮又成了一大乐事。放完自家的鞭炮后,我就和几个小伙伴在巷子里跑来跑去拾鞭炮。拾鞭炮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乐趣。

拾鞭炮就是把没有响的“瞎炮”捡起来,然后把有焾子的重新点燃,没有的一掰两截,点火药燃烧。拾鞭炮是有一定危险的。有一次,我去拾一个“瞎炮”,刚拿到手,突然爆炸,我的手被炸得很疼。幸亏那时的鞭炮很小,多数是火药做的,这情景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过年的时候总希望每一天都能过得很长很长,因为在这些天里,不需要去上学,也没有作业要做,最主要的是有肉和白面蒸馍吃,还有一份快乐的好心情。然而,年过得飞快!到了元宵节,我们打着红红的灯笼,相互串巷时,灯笼灭了,年气完了,于是,又开始了漫长的一年的等待。

年是岁月的轮回,寄托着浓浓的情感,承载着美好的希冀。当新年的钟声响起,当又一个春天走来,我默默祝福、虔诚祈愿——国风调雨顺、繁荣昌盛,家幸福平安、万事如意!

那时红火年

文/李尚菲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年味在儿时山乡。山乡的年不但有声有色,而且年味浓。

一过腊八,大街小巷就响起了欢快喜庆的乐曲,街边搭起了临时年货摊,各式各样的灯笼犹如累累硕果结满枝头,热情似火的中国结、力透纸背的对联映红行人的脸庞和街道,还有红红的苹果、辣椒、糖果,争相释放出新春甜蜜的气息。

那时,山乡的年虽说比不上现在城市这般气派、繁荣、热闹,但也年味十足。红既是奔涌的热血、绽放的生命之色,也是年的色彩,新春的色彩。家家户户少不了红春联、红辣椒、红鞭炮、红窗花,还有红红的炭火。

除夕中午那顿饭最重要,是过年的第一个高潮。这顿饭很讲究,饭前两件事必做——贴春联、放鞭炮。春联是请村里文化人写的,他们对新春美好的祝福和希冀在横竖撇捺间奔涌、流淌、渗透。红纸黑字春联往门框上一贴,不仅透着喜庆、吉祥,而且散发着艺术的墨香,顿时生出一派盎然春意。

年饭不能光有色,还须有声。一挂千响的鞭炮率先响起喝彩声,向旧岁作一千次的告别,向新春作一千次的问好,更像是在向同村人庄严宣告:开饭了!

这一年中最响的一个声音,也蕴含着“比”的意味。谁家的鞭炮率先响起来,一定是最早吃年饭的,起得最早、最勤劳、干事最麻利的一家。每当我和哥哥听见村子里的鞭炮响起,都会着急地问妈妈饭好了没,啥时候放鞭炮。不料母亲总会淡然地来一句:“咱们不比过大年,只比挣大钱。”

年夜饭一定要在堂屋吃才够氛围。堂屋是一家最大的房间,是平时接待客人的地方,也是一家人的脸面。选在这里吃年饭自然是表示庄重。

一家人坐的是八仙桌,桌下是一盆通红通红的炭火。桌正中必定是一个炭火锅。一家人难得围坐在一起,吃着热乎的饭菜,喝着有滋有味的汤汁,这年过得就热热闹闹了。哪怕屋外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冰天雪地,这屋子里总是温暖如春。

饭后推开堂屋门,院子里飘荡着淡淡的火药味,不仅不刺鼻,反而有某种说不出的香味。稻场铺了一地红色的鞭炮纸屑,我和哥哥喜欢在上面欢蹦乱跳,听窸窸窣窣的声音,像是走在新春的红地毯上。再看看黄泥墙上挂着的那一串串红辣椒,新的一年一定红红火火,辣味十足。

过年团聚了亲人,也聚集了朋友。等小年一过,平时外出打工的候鸟就开始纷纷返乡归巢。冷清的田野、寂寞的小路再次被欢跃的脚步声唤醒,被崭新、鲜艳的衣服擦亮。

山谷间飘荡着柴锅饭菜的香味,回荡着欢声笑语,熟悉、亲切,充满年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这是身在城市的我一直怀念的。

老家的年

文/邱化香

搬来小城的十年,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前几年我爷爷在世时,陪父母必须的回去,还能感觉到些喜庆的气氛。爷爷去世后,父母也就不回去了,年味在记忆里越来越远了。在老家时,一进腊月,或头进腊月,还或是更早些,那些混的好些的,甚至要提前到刚进冬闲时,大姑娘小媳妇的,就开始约合谋划着,进城买衣服了。庄户人家,奔波劳作了一年,平常可以省的,过年,那是一年中最大的好日子,也是最隆重的日子。是怎么也得奢侈一回的,365天只过一次年,男人差点不要紧,只要备足他们的烟酒。女人和孩子买衣服是最重要的,情况最差的,就是借钱也是得买的,因为是过年了嘛!南来的,北往的,打工的,上学的,不管千里万里,都会尽量赶回家里,过个团圆年。老家的村子,逢三八是集市,没进腊月时,早已灌好了香肠。进了腊月的集,人们就开始陆陆续续的买干货了,海米,木耳,海带,粉皮,松花蛋……但凡能留住的,就尽早的准备着。到了小年,二十三这个集,就买肉了,是过年的肉,一般好点的家庭,是要买个后座的(老家的土话,猪的后臀部的一半),平常卖肉的,你买,他只敢给你割十七八斤,可这个小年集不一样了,最少给你割二十二三斤,甚至到四五斤。卖肉的也看人下菜碟的,他看看那憨厚好说话的,我知道的,最多的有割到二十八九斤的,割下来了,也就这样了,谁也不会再让割回去,因为过年了嘛!用肉的地方多着呢!诸多年货里,肉可是最重要的东西。二十三是小年,晚上要包饺子的。后座买回来了,就先割下来五花的肉,切成小方丁的肉馅,包饺子用的。瘦的里脊肉,也要切下来,切成手指长短大小,淹起来,用花椒面味上,要在二十八九炸菜时用,挂糊或挂蛋清炸成里脊肉。肉皮也要切下来,切成指甲盖一样的方丁,放在花生米和大青豆里煮咸菜用。还要切下些瘦的,五花的,切成半个手掌大小,煮肉用,有的会配上鸡或是牛肉的。一个后座,就剩下那个大腿骨了,这个也很有用,要留着酥菜时放在锅底,支锅用,一个后座就这样瓜分处理净了。二十四,发上面,就扫屋了,就是打扫卫生,跟平常不同的,就是这次连屋顶都要清扫的,里里外外,彻彻底底。下午面发好了,就蒸干粮了,老家管大蒸包跟馒头叫干粮的。很多的人家是二十四夜里蒸的,因为白天人来人往的,正好蒸熟了,来了人,让人吃吧!不情愿,不让人吃吧,挺熟的,也不好意思。平常无所谓的,过年的东西就不一样了,团圆饭的东西,自家人还没到全吃呢,外人先吃了,有计较的。所以,大多数的人家是晚上蒸的。包子有猪肉丸的,牛肉丸的,白菜馅的,萝卜馅的,干豆角馅的,豆沙馅的,还要给小孩子蒸十来个红糖包。还要蒸两锅大馒头。蒸完了就会到了二十五中午或下午了。蒸完也不能歇的,因为二十五是镇上的大年集,要去赶的,买鞭炮啊,年画啊,小桌椅啊,那些村子的集上没有的,用的着的年货。二十六七的就拾掇那些炸菜用的东西,洗藕,煮萝卜剁成沫,收拾鱼。煮肉,煮咸菜,酥菜。二十八九的炸菜,就是切好的里脊肉,藕盒,香春芽,萝卜丸子,豆腐丸子,豆腐片,要炸满满一大簸箩。年三十就包饺子了,有很多的人,还要去镇上赶个逛荡集,年是没有买完的,有事没事的闲逛逛,有忘了的,用的着的再买点。逛一圈,本来买过了的鞭炮,有便宜的话,还是可以再买些的,过年了嘛!三十中午,该回的基本都回来了,团圆饭,当然是炖的有鱼有肉的过年菜哦!吃完就包水饺了,要包大年初一一天吃的水饺。女人们包水饺,男人们贴对联。包着包着,就三四点钟了,有忙活完了的,就开始放早已准备好的鞭炮了。鞭炮声声,由近及远,由远再近,噼里啪啦,大街的地上,厚厚的鞭炮的碎纸屑,红红的,黄黄的,五颜六色的,大红色居多的,到处都是,一派的喜庆景象。大年初一拜年。年初一,是一年中最好的一天,女人孩子们,都穿上了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兴奋的孩子们早已捂着口袋里的压岁钱,去找小伙伴们显摆了。女人们则在那里三五成群的争奇斗艳。所有的人,喜气洋洋,满脸的笑靥。都是好好的,见面都问好的,说最好的话,最好的祝福献给所有的人。那么美好而隆重的年味,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渐渐远去了,日子的富裕和物质的丰盈,使得油盐酱醋茶,失去了想象中的味道。一切的一切,都在变的浅淡,没有了原来的浓烈……

捂薯过年

文/郭华悦

老家盛产白薯。秋收的白薯,口感还不算最好。捂着过一冬,到了春节前后,白薯的甜度和口感,都到了最好。而此时,年也到了。但怎么捂,却大有讲究。

有些人家,院子里一口井,浅浅的,走近一看,里头却没井水。挖这样的井,自然不是为了取水,而是用来贮藏。秋天收起来的白薯,放井里头。但这样不够,冬日里风大,冷风灌进井里,会影响白薯的口感。于是,放好了白薯,还得填上几层枯草,再铺上麻袋。最后,用一块大石板,将井口堵得严严实实。还有的人家,习惯用薯窖。半地下式的薯窖,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地上的部分,用砖头砌,留一个供人进出的门;地下的部分,则与浅井无异。里头放满了白薯后,在门口挂上几层草帘,将冷风隔绝在外。

就这么一直捂着。到了年关,就可以上桌了。乡间的年,是被鞭炮唤醒的。归乡的游子,一入家门,先热热闹闹放上一串鞭炮。这鞭炮声里头,是喜庆,是思念,也是一种对左邻右舍们的宣告。这鞭炮声里头,有父母小小的虚荣与骄傲,要让附近的人都知道,儿女们孝顺,回来陪父母过年了。这鞭炮声,唤醒的不仅是年,还有与年息息相关的白薯。鞭炮声越来越热烈的时候,石板被搬开,草帘被掀开,白薯出来了。

从进入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白薯在年的味蕾上,可谓身负重任。平日里,家里头来了客人,烤上几个香喷喷的白薯,整几碟小菜,一点小酒,顿时能让凛冽寒风里的年,变得暖意浓浓。自家人吃白薯,更喜欢用蒸的,原汁原味,清甜可口。年夜菜当中,年年都会准备一道拔丝白薯。

捂薯过年,把白薯的清甜,捂着,藏着,等待至年的盛宴中,喷薄而出。这与我们,何其相似?平日里,心中捂着对家的思念。这样的思念,越来越浓,直至在年关这样的时候,打开闸口,任由思念流淌,把年点缀得情意浓浓。

儿时年的滋味

文/蔡小怀

小时候,我总是眼巴巴地盼着过年,“年”会给我带来很多快乐。儿时记忆中的年味儿,像父亲的老烟袋,辛辣厚重得呛得出眼泪来;又像母亲的老酸菜,心酸又甘甜。

小时候家里没有什么玩具,鞭炮最让孩子们着迷。那时鞭炮大概几角钱一串,就那几角钱,我也是没有的,偶尔有几分钱就买火柴玩了,没钱就偷拿家里灶上的火柴。只有过年时,父亲才会买一串鞭炮,我和二哥每人分50根。鞭炮给了我们,条件是过年三天都得有响声,而且响声最好在自己家的院子里。

鞭炮不能一口气痛快地放完,我们只好特别小心地一根一根把鞭炮解下来,放的时候一根一根地放。碰到不响的鞭炮就小心翼翼地放热炕上焐焐,时间不能长,弄不好会把家里的被子席子炸得稀巴烂。焐了还是放不出响声的也舍不得丢掉,捡回来放到屋檐下的廊石上,用铁锤砸响。50根鞭炮要数好,初一、初二各20根,初三10根,可每年不到初三,炮就放完了,还要耗掉两盒火柴。后来二哥不和我分了,过年三天都有鞭炮放才勉强有保证。

过年最盼望吃的是大年三十晚上炸的油饼,那时候西北农村一年里最好的伙食就是油饼。油饼做起来很讲究,要花大力气把发好的面揉很多遍,揉透了还要再“醒”个把小时,再擀成一个个饼状,放油锅里炸。我早早地在锅旁边等着,出来一个吃掉一个,等了一年了,即使烫着了也在所不惜。一开始出锅的油饼都是你一个我一个地下肚了,半小时后油饼才慢慢地积攒下来,我也撑得没法睡觉了。

家人将油饼按人定量,差不多每人分20个,各人的油饼分开存放。给我分油饼时我是盯着数的,母亲总是微笑着悄悄多给我放几个。分完油饼后母亲宣布油饼要慢慢地吃,才够吃到正月十五,不能一顿饭把油饼当饱吃,得配上馒头吃。我每次吃完一个就数还剩几个,再怎么数也到不了正月十五,母亲察觉了都会默许我可以拿她的油饼。油饼对我来说诱惑实在太大了,自己的吃完了,还要去吃父母的油饼。父母一年到头拼命地劳累、节衣缩食,就为了孩子有学上,为了过年时一家人能吃上油饼。真的有油饼了,他们却舍不得吃,省下来给我跟哥哥,我却直到长大以后才慢慢体会到父母亲给我的无尽温暖和爱。等到我工作了,父母却永远也享不到儿子的福了。不知有多少次,我涕泪长流,回忆曾经无比心酸又无比温暖的那些“年”。

离开家乡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老家人们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一年比一年热闹,一年比一年富足。过年的油饼已经被更多美味的食物所替代,我却一直记得儿时的美味油饼。

寻着香味找到年

文/胡俊芳

顺水河的冰面是一张白纸,捕鱼人是写在上面的黑色文字,文字的内容却是鲜活生动——用冰钎子凿出或方或圆的洞,把自家编织的渔网鱼篓放进去,被冻得有些木讷的鱼和虾就会被捞上来。大一点的鱼回家放进水缸里养,等捕捞的多了再到城里赶集;小虾直接煮了,青白色的虾变得鲜红透亮,然后挑着担子串村沿街吆喝着叫卖。那时,就是我们打牙祭的好时候,有买二分的、有买五分的,用旧报纸包了捏在手里,一尾尾细嚼慢咽,满嘴都是河鲜的清香。

入冬以后,田野一下子变得空旷静寂,一场场的雪落下又悄悄融化,高高矮矮的树木远远近近的杂草都像圣诞老人一般把自己包裹得臃臃肿肿,但那儿依旧是我们的乐园。坡坡坎坎上的黑枣树、杜梨树总会挂着没有掉下来的果实,颜色发黑形状干瘪,摘下一些丢在嘴里,涩过之后还有一种别样的甜。绕着大树玩“捉小鸡”,瞅着谁不注意,就使劲朝他身边的树身踹上一脚,晶莹的“树挂”刷拉拉落下来,洒了树下的人一头一脖子,从头顶嘴巴一直凉到脚心。干草垛和闲置的场院也是我们乐此不疲的去处。将柴草垛掏了洞,藏在里面玩“躲猫猫”,或者在打麦场上的秸秆堆里用木棍支起筛子,再系上一条绳子,逮进来吃食的鸟儿。鸟雀我是不吃的,可是有人用泥包住了烧着吃,据说味道还不错。偶尔发现有跑窝的鸡将蛋下到草窝里、闲院里,就像捡了宝贝一样交给母亲。芝麻换香油喽……小商贩的吆喝声在半个街道里流淌。母亲一高兴,就会用碗小心地挖一点芝麻,再给我们一个瓶子去打香油。从系在房梁下的竹篮里拿一个窝头,放几粒大盐,滴几滴香油,简直就是对自己最好的犒赏。

家乡的鞭炮闻名山西陕西,也是一笔不小的副业收入。农闲的日子也就成了最忙的日子。春天里种下的大麻,在七月末长得最精神的时候割倒,削了侧枝,捆成一个个麻个儿,一层层放进水坑里沤泡。大麻的皮剥下来做绳子,秸秆晾干后放到简陋的土窑里闷烧,就成了鞭炮最基本的原料草木灰。春天里刮碱土制作的硝盐也用碾子碾碎了,和草木灰掺在一起就成了黑火药。白天,兼做炮房的饲养场里人来人往,裁草纸的、打炮捻的、系炮盘的、锥炮眼的、栽炮捻的、砸炮眼的,咯吱吱、哒哒哒的声音响成一片,大人孩子都是忙得不可开交,时不时还会为了抢炮盘子一类的小事争争吵吵。夜晚,一家人围坐在昏黄的灯光下,将散鞭炮封成长短不一的鞭挂,有壮劳力的人家搓炮筒子,系在老屋大梁下的搓炮机发出沉重的轰隆声。远道而来拉鞭炮的山里客一般都是在夜里装车,人们忙着看货验货,牲口拴在老柳树下就地饲喂,马铃声叮叮当当,寒冷的夜晚也变得热闹起来。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是试炮的时候,啪啪的鞭炮声不绝于耳,“二起脚”的咚嘎声此起彼伏,“起火”呼啸着冲上天空,将夜空炸出一片灿烂,硝烟特有的味道顺着窗棂钻进鼻孔。哦,年的脚步近了。

进了腊月,外出的人陆续回来,村子里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卖各色年货的小贩也把摊子摆在了街角街口,就像一台大戏的前奏,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角色。男人忙着把埋在地里的白菜挖出来,将红薯和红白萝卜从窖里提上来。红薯红萝卜煮熟了打成渣,抓紧喂猪催肥赶着在年根卖一个好价钱,锅里剩下的汁水父亲再用文火慢慢地熬,待到只剩下糖汁的时候就成了“糖稀”。折两根高粱棍,把糖稀缠在棍子上,扯扯拉拉间,汁水似的糖稀变得粘稠,颜色由原来的红褐色变成了金黄色,在我们的眼里就成了一件舍不得吃的艺术品。杀猪是一件让人激动的事。圈里的猪嚎叫着躲避,却难敌众人之手,待到七手八脚将猪按在案板上,请来的师傅挽起袖子,瞬间将长长的尖刀捅进猪的脖子里,猪血伴着猪的嘶鸣声哗哗流出来。猪肉是舍不得让吃的,一点煮熟的血豆腐也是一种享受。这时节最忙的自然还是女人。发了面粉,烫了黄米,煮了豆子红枣,一个正月要吃的东西都要赶着做出来,炊烟明灭,热气蒸腾,满院子弥漫的都是新粮甜醇的香气。到了小年时候,猪肉要剁,白菜要剁,果子要炸,豆腐要煎,萝卜要擦,粉条要浆,叮叮当当的剁菜板声这家响了哪家响,烹大酱的香气一处更比一处浓,走在昔日清寡的街道上,仿佛走进了味道的长廊。等到腊月三十天色黑下来,鞭炮四鸣,张灯结彩,家家都开始煮饺子,煮好的饺子先敬神,再送给老人送给邻家尝尝鲜,各种味道和感情也在彼此的交换间实现了共享。

年是什么味道?是四季果蔬和鸡鸭鱼肉的味道,是红红春联和鞭炮硝烟的味道,是家固有的团圆温馨的味道,是暂缓了忙碌的脚步和亲朋好友叙说家长里短的味道。循着这个味道找过去,就能找到年,就能找到乡愁。

星子中秋舞火龙

文/何桂梅

舞火龙是我的家乡连州市星子镇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每年中秋节,星子镇一带(包括附近的大路边镇)都有舞火龙的习俗。从农历八月十五到八月十七,一连三晚,各村都会举行舞火龙活动。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欢腾起舞,场面很是热闹。

星子中秋舞火龙起源于一段传说:元末明初,朱元璋在八月十五之夜起义,随后推翻元朝统治。次年中秋,星子地区的人们为安抚战魂,用稻草香支编造火龙,敲锣打鼓,掷炮驱鬼。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火龙由龙头和龙身两部分组成,均用稻草编成。“龙身”能长能短,可大可小,根据舞龙者的数量多少,凭织龙者的手感织成。村民们用稻杆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背上插上点燃的香火(俗称线香),就成为了一条火龙。

八月十五下午,各村就开始闹腾了。村里较为年长的长辈或者有经验的年轻人在空坪(俗称地坪)里精心地用稻草编龙,编好后在龙头安上两支手电筒作龙眼,随后添上供舞龙者手持的木棍。另外,还要准备一个大柚子当作龙珠。小孩子们则敲锣打鼓,挨家挨户去筹集线香。每家每户都非常慷慨,像对待自己家事一样或献出两三扎线香,或是奉上买线香的款项。小孩子们把收集到的线香集中放在一起,留到晚上舞火龙用。

八月十五晚上,大人们还没吃饱饭,小孩子们就早早地来到了地坪,舞动棒棒,使劲地敲起锣打起鼓,迫不及待地等待着舞火龙的开始。一些来看热闹的外乡人,也会好奇地摸摸编好的龙,然后抢过孩子们手里的棒棒,过一把敲锣打鼓的瘾。

锣鼓声声响连天,召唤着村民们往地坪走去。当地坪里的人越聚越多,人们便开始“装龙”,即给龙珠、龙头和龙身插满点燃的线香。插满线香的龙,全身火星点点,像亮满霓虹灯的河的两岸,十分好看。龙装好后,那些勇敢的小伙子便自告奋勇地加入到舞龙的队伍当中。舞龙的人数有九至二十人不等,一律赤膊短裤,为的是防鞭炮丢入衣服内爆炸。有的火龙还有一个拿着树枝或扇子的“保镖”,帮着扫落粘在舞龙者身上不时炸响的鞭炮。

随后,敲锣打鼓者在前面开路,舞龙珠者随后,小伙子们举着火龙,跟着龙珠,随着锣鼓等“响器”的节奏,左右摆动,穿街过巷舞起来。舞动着的火龙,远远望去让人感觉真的有一条红色的龙在飞舞。那些看热闹的大人和孩子,跃跃欲试地跟在火龙后面。当火龙来到家门口,村民们便点燃鞭炮扔向火龙。小伙子们则舞动龙头龙身,挡住村民抛来的鞭炮。当火龙走完大街小巷后,就要在村里的地坪“转龙潭”,即龙在中间转,四周一大堆人往舞龙者身上扔鞭炮,这是舞龙的高潮部分。据说,龙舞得越好,就有越多的人来放鞭炮“烧”。越多的人来“烧”,就说明这条龙越“旺”。

近年来,镇里修建了广场,镇周边各村或各街道的火龙在自个儿村或者街道拜访每家每户后,都会聚集到镇里的广场,集中舞蹈。只要鞭炮不停,火龙就会不停地舞下去。特别是最后一天,舞火龙会达到高潮。偌大的广场,十几二十条火龙在穿梭舞动,整个广场,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轰鸣,纸屑纷飞,浓烟滚滚,近乎沸腾,说比过年还热闹也不为过。如此闹三晚,至八月十七夜12点前,要把龙送到村子附近的河边或池塘边举行祭祀仪式,谓之“送龙”。送龙时龙尾走在前,龙珠走最后。祭祀仪式后,如果希望天气晴朗就把龙扔进水中,让龙随河水漂流;如果想要求雨则将龙烧掉,让龙升天布雨。最后大家一起下河里游泳,称为洗龙水身。

送完龙后,家乡一带,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而留在人们心中的舞火龙的壮观的场景,却不会停止舞动,它当然还会亮丽而灿烂地延续下去。

过年啦

文/顾丽明

过年啦!过年啦!这对从前的、童年的我来说,是多大的欢喜啊!

母亲的年,是从腊月里就开始的。

当院子里的瑞雪还是厚厚的,哥哥们支着筛子“牵麻雀”的时候,母亲请来的裁缝师傅带着两个小徒弟就进驻我家了,裁缝师傅是我家的干亲,我叫他干叔叔,干叔叔不但手艺好,而且长得俊朗白净,他脖子上挂条皮尺,手里捏把剪刀,碰到难做的针线活,都是干叔叔亲手操作,或飞针走线,或细针密缕,我家老老少少过年的新棉袄新罩衫就在日复一日的“时间的针脚”里完成了。新衣服做好了,要等到大年初一才能穿,好不容易盼到那一天,我早早地起床,母亲给我穿上新棉袄,姑妈给我扎上新蝴蝶结,吃完母亲搓的红糖团圆和蒸年糕,我就跟在姑妈后面,去街坊邻居家拜年、显摆了,嘴巴甜甜地叔叔阿姨婶婶伯伯叫一通,在获得赞美声声的同时,两个口袋里已被瓜子、花生、芝麻糖之类的零食塞得满满。

父亲的年,是从街上排着的长长队伍开始的。

在那计划经济年代,没有人可以超脱在长长的队伍之外。春节来临时,各种主要生活必须品不但要排队购买,而且还要熬通宵,赶大早。那时候,我经常能看到,傍晚的街角、屋檐下那些在寒风中瑟缩的排队的身影,有些机灵的,则是早早地放上一个破篮子,搬上一块砖头来“顶岗”,以便能够买上一块上好的猪肉,假如能买到一副猪大肠、一个猪头或一对猪爪的,那简直是老天的恩赐了。父亲因为为人诚实,深得单位领导同事的信任,每年春节物资供应时,食品站的站长总是点名让我父亲去供应点帮忙收肉票,因此,那段时间,父亲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上班了,在忙碌完整整半个月以后,父亲也会因工作出色,而得到一张肉券或者一个猪肚、猪大肠券的奖励,当然还不用排队。当父亲把盖得严严的“紧张物资”拿回家的时候,超有成就感的他,简直就是家里的功臣了。

我的年,是从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开始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鞭炮声声,童颜欢笑,那些小鞭炮便是我童年最深的记忆。那时候,小孩子是买不起烟花的,我记得哥哥们玩的大多是那种从换糖担上换来的“响拍子”,里面包着火药的圆点纸,放地上,脚用力踏,便啪啪作响,也有的是从大人的一盘鞭炮中拆开来的小鞭炮,点了火一个一个地放,有创意、有花样、有招式地去放。例如有摆在邻居窗台上的捣蛋式,有绑在狗尾巴上的恶作剧式,有扔在铁罐里盖上盖的闷罐式,有插在冰块上的炸裂式,还可以放在砖头缝、树缝……各式各样应用自如。胆大的伙伴会把拆散开来的小鞭炮拿在手上,点着火后再快速地扔出去,“砰,啪”,听着那清脆的响声,看着它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甭提有多高兴了。有时候,点着导火线的炮赶紧扔出去,“哧哧”地火星突然熄灭了,等了几秒种后仍不炸,小哥性急去看,拿在手里的时候就炸了。那时候感觉哥哥们是最最勇敢的英雄,在漫漫冬日里,没有什么比鞭炮声更让人惊喜的了。啊,要过年啦,过年啦!

童年的年,是从等待母亲给我添置的新棉袄开始的;是从父亲天天早起,迎来送往的长长购物队伍开始的;从远远近近、噼啪作响的鞭炮声开始的;从吃上热气腾腾的糖水团圆开始的;是伴随着爆米花的香味开始的;是从终于可以走亲戚,吃到难得吃到的“红烧肉”、“白斩鸡”开始的……期盼着,激动着,兴奋着——啊!终于盼到过年啦!

如今,又要过年啦。我们的孩子再也不用等待新棉袄,我们大人也再也不用经历熬夜排队买年货的艰辛了,或许少了那份对过年的期盼、欣喜和应有的年味?

其实,如今的年,人们有了新的过法。看,有购年货,挤春运,回家团圆,高唱《常回家看看》的百万“回乡团”;有放鞭炮,看春晚,吃年夜饭,一起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亲情族”;还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逍遥派”;更有如我这般让温暖阳光、幽香绿茶、经典好书陪伴,悠闲过年的“宅女郎”……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年,过得温情,过得幸福,过得甜蜜,过得舒心。

啊!过年啦,真好!

年味,飘向何方?

文/陈绍平

今天和孩子一起去逛超市,来来往往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看得人眼花缭乱,从人们的交谈声中,从购买的物品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年来了。腊月,早就该嗅到年的味道了,只是如今的年味,没有了儿时那样的浓烈,淡淡的,如同时光流逝一般平常,那年的味道呢,抑或在儿时的记忆里潜行。

当年的脚步悄悄踏进腊月,热闹的气息就弥漫在小山村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大人们乐呵呵地从口袋里摸出给孩子们的压岁钱。那个时候,小伙伴们一拿到压岁钱,就跑到街上买来鞭炮,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放鞭炮去了,我们把鞭炮埋进泥土里,胆子大一些的孩子点燃鞭炮后,飞快地跑开,“轰”的一声,鞭炮炸了,飞起的泥土洒在我们身上,弄得满身都是泥。有时我们还来到小河边,用鞭炮炸鱼,冬天河水不大,等鞭炮的引线快要燃完的时候,赶紧把鞭炮丢到河里,运气好的时候,还真能炸到几条鱼,当然这种玩法有点危险,老街上只有几个胆大的孩子能做得到。

腊月的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就快到月底了。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对联;二十九,打壶酒。年三十了,一家人吃团年饭,我还记得,每到这天,母亲总是说:“麻雀都有个三十夜。”年三十的夜晚,父亲早早地把火坑里的火烧得特别的大,祈求来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我们那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大人望办田,细娃(小孩子)盼过年。过年吃得好,耍得好,多安逸啊!

夜深了,窗外不时响起鞭炮声,这里鞭炮声刚停,河对岸马上就响成一片;我们兄妹几个早早钻进了被窝,心里喜滋滋地想着:明天早点起来,穿新衣,放鞭炮。

那时我们家兄弟姐妹多,家庭贫穷,父母劳累一整年,图的就是吃个饱饭,穿个暖和。小时候的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愿望就是大年三十的晚上,自己买很多很多鞭炮,一直放到天亮;第二个愿望就是煮洋芋饭的时候,锅里放很多油,洋芋饭吃起来才好吃。如今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应该说这两个愿望要实现也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

只是,满街跑来跑去捡鞭炮的童年乐趣没有了;农家院子里石磨边推绿豆粉的声音远去了;还有村头杀年猪的嬉笑声,母亲装在坛子里醪糟的香气,都在岁月的侵蚀下,变成了空荡荡的回忆。

放眼望去,山顶上的积雪已经快要融化完了,犹如渐行渐远的年味。我忽然觉得,年味,也许,不在前方,就在我们曾经走过的地方,要我们用心去找寻,用一生去感悟……

别了,鞭炮君!

文/陈韵竹

随着一声巨响,纸屑如天女散花般飘落……这是我们小朋友一到春节必玩的游戏——放鞭炮。鞭炮君,虽然我很喜欢你,但你实在太危险了!

鞭炮君,你原本是用来辟邪祛灾的,但你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危害,比如容易引起火灾和伤人事故,还有污染空气、制造噪音等。去年春节时,几个小朋友把点燃的你随意地往路上甩,刚好有一位叔叔骑车路过,你在叔叔的眼前突然爆炸,只听他“啊”一声,连人带车摔倒在地上。还好你是个“小不点”,如果是“大个子”的话,这个叔叔还不知有多倒霉呢。

鞭炮君,你是小朋友手中危险的“玩具”。我要对你说:“鞭炮君,永别了!”

洁净环境从禁鞭做起

文/吴昭明

在没有电视、电脑的时代,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增添了不少的节日气氛。现在城市里的房子越来越密,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因放鞭炮引发的火灾也越来越多,因此,我们要从现在开始禁鞭。

朋友们,当你和家人欢乐团聚,兴奋地放着鞭炮时,你可曾想过这给环卫师傅增加了多少工作量。不放鞭空气质量也会变好。作为一名小学生,应从自身做起,文明禁鞭。来吧,让我们行动起来!

乡间守岁

文/单小丘

一年的结束,有一个隆重的程序,那就是过年。过年最重要的节目,要属年三十晚上的守岁。在我老家湖南乡下,守岁要在堂屋烧上一堆大火。全家人都围着大火吃晚饭。

小时候每到除夕夜,父亲便会搬出一块烧焦的大树根。那树根有几十斤重,用小木柴将它引燃,很快能烧成一窝熊熊大火。那个树根用了好多年,它的里侧包着火,所以并不需要用砖头堆个外围。我那时总觉得自家的火烧得比别家的气派,看着别人家用砖头围成的四四方方的火堆,心里有几分奇怪的不屑。

只是,突然有一年,父亲不再从柴房里搬出那块烧焦的大树根,而是也用砖头码起火框来。我觉得非常奇怪,问父亲树根哪儿去了。他轻描淡写地告诉我,已经烧完了。那个时候,我惘然若有所失。

后来发现,就在那个树根烧完的时候,我的童年也悄悄地过去了。

年夜饭可以慢慢吃。要在以往,吃饭太慢,误了主妇们收拾桌子的功夫,她们是会催的:“快点,怎么像吃年饭一样?”但这个晚上不会,这是名副其实的年饭——你可以一吃吃到明年早上。

大年夜光吃东西还是不行。只是吃,这么长的时间也不好挨。到了八点钟,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就开始了。于是家里的男人便将楼上的电视机搬到楼下来。那时候,农家的电视机大多是黑白的,有十七英寸的,也有十四英寸的。那会的电视机,信号都不怎么好。本来能收到的一两个本土台也因为到了楼下不见了。当时乡下地方有线还没有,电视机屁股上翘起两根天线,不管扭到这边也好,扭到那边也好,面对窗户也好,对着墙壁也好,屏幕始终是雪花点点一片。里面隐约能看到几个活动着的图像。

吃过晚饭,碗筷便被主妇们清走了。大火还在,大伙也还在。

新归的游子,有客人的待遇,劳动是不用的。老母亲总是闲不住,命令大伙坐下,送来瓜果,又打来热水。

大火在中间,烧得熊熊旺旺,木柴偶尔会暴跳,“噼叭”地一声。烟雾悠悠升翔,偶尔绕个弯,侵袭人面,人们会半眯上眼,侧脸缓缓躲过。火光闪闪烁烁,似说还休,映照着每个人的脸,火苗在脸颊上起起伏伏。

这一切,平淡得精彩绝伦。

这已经是正儿八经的守岁了。这时候,唠嗑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了。旧的一年,旧的故事和心事,该提的,能提的,总会在这提一提。小地方人家的八卦,村头巷尾的趣闻,家里老人也乐于说予人听。有时候会出现短暂的沉默,然而不要紧,大年夜总是漫长而自在,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听众。声音总会慢慢飘起,这是某些事又蹦入了人的脑海。

守岁并不只是闲坐。到了七八点钟,外面花炮声响起了。声音提醒了家里的小孩,楼上楼下一阵霹雳啪啦地疯跑,抢出家里的花炮。

在这里,彩珠筒和冲天炮是最寻常的玩意儿,彩珠筒设计非常简单,点燃引线后,持续有火点喷出,红蓝黄绿的,消了,又亮了。冲天炮只不过是一个会冲上天去的小鞭炮,但我不敢玩,我总担心我会来不及松开手,鞭炮会在我手中爆炸。

除了这些,偶尔有大的烟火,需要到田间去放。花火在夜空飞舞,合拢又散开,天空明了又暗了,十分炫目而热闹,然而总是圆圈,总是聚散,并无十分新意。

我见过最有意思的烟火是有关降落伞的,火点飞到空中,化作一朵朵降落伞,缓缓落下。降落伞闪着火光,别致而小巧。我第二天早上还特意跑去楼顶找到了一把露湿的小降落伞。那是我见过的最精彩的烟火,以后,再也没有见到过了。

到了十一点多,屋子的大门照规矩要先闭上,这叫“关财门”。这是这一年的最后时刻。再过一会,新的一年就要来到了。很快,性急人家的鞭炮已经开始响起,父亲看看表,说:“可以开财门了。”

转钟到了,就可以打开大门。我家也照例拿出一条五六米长的鞭炮。四周人家的鞭炮交杂在一起,似合唱,然而是怒吼。半会过去,鞭炮声渐灭了。从真空又回到了现实,家里人互道些:“新年好,恭喜发财”。这时候,人已开始分散。倦了的人去睡了,有精神的人还可以凑上一桌扑克玩,再有些,仍旧在火堆面前坐上一会,或看牌,或打打盹,然终究,都洗洗睡了。

新的一年终于来到了。

盼春节

文/季宇轩

“春节到,春节到,穿新衣,放鞭炮,走亲访友真热闹;压岁钱,装口袋,包饺子,贴春联,小孩盼望春节到。”说到春节,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我也希望春节能快点到来。

在过春节的时候,我最想做的事情莫过于走亲访友了。今年,我要和几位同学去施任睿家,我们聚在一起玩玩游戏,吃吃零食,絮絮谈心,把学习上的压力都抛到九霄云外,那真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了!

今年春节,我还要到爷爷奶奶家去,给他们捶捶背,按按摩,然后说声:“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爷爷奶奶肯定会给我许许多多的压岁钱,到时候,我把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就会咧着嘴笑起来。我会把这些压岁钱全都存入银行,到了派用场时,再取出来。

今年春节,缺一不可的当然要数放鞭炮了,春节的那段时间,我要买许多许多鞭炮,回到老家,叫上我的好朋友,一起去村边放鞭炮,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我们的欢笑声肯定也会此起彼伏。

春节里快乐的事太多了,我真是一言难尽啊!春节年年有,我年年盼。又一个春节即将来临,春节呀,你怎么就不长出千万双翅膀,快快地飞到我身边?盼呀!盼呀!盼呀!

洋火枪的记忆

文/朱旭

春节正向我们走来。在一个胡同里,我看见两个孩子正兴高采烈地放鞭炮,记忆的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

记得小时候,我们这些孩子也爱放鞭炮,可那时物质匮乏,大人们大都囊中羞涩,舍不得花钱给孩子们买鞭炮放。

可是,玩儿是孩子的天性,没钱买鞭炮放,我们就自力更生,动手去制造“炮声”来听。

我最钟爱的就要数洋火枪了,那也是得自己动手去做。洋火枪的制作过程相对复杂。我找来一根粗铁丝,弯弯曲曲的,费了好大功夫才把它敲直,弯成了手枪状,再用细铁丝缠牢。把剩余的铁丝用钳子铰下来,做成撞针和扳机。还要用自行车链条做枪管,可家里没有,我得想办法。

我的一位堂叔是修自行车的,我连忙跑到他那里去讨要自行车链条。一开始,他舍不得给,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最后终于给了一小截,上面生了一层厚厚的铁锈。他嘴里还嘀咕着:“可惜了,能卖好几分钱哩!”

我如获至宝,飞快地跑到家中,把链节穿进手枪状的铁丝上,形成一排当做枪管,用皮筋固定好。然后装上扳机,把撞针插入枪管。一把洋火枪就做成了。

我央求妈妈剪下一块红布条,拴在枪上。我把它别在腰间,威风极了!

手持着洋火枪,我俨然一名威风凛凛的小八路,极想在几个小伙伴面前炫耀一番,就一个箭步蹿出家门去约他们了。他们看着我漂亮的洋火枪,都羡慕极了,一窝蜂地涌上前来,争相目睹它的风采。我雄赳赳气昂昂地挥舞着,那股神气劲儿至今记忆犹新。

我掏出一盒火柴,抽出两根,用指甲盖刮下磷药,装进枪膛。举着洋火枪,向一个土堆冲去,小伙伴们尾随其后。我站在土堆上,大声吆喝:“我的高山不许上,上来就打仗。”说着,我端平洋火枪,瞄准前方,扣动扳机,洋火枪发出了清脆的声音。听到枪响,我和同伴都乐开了花。

洋火枪发出的声响还在耳畔回荡。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这帮孩子虽然有时吃不饱,穿不暖,但是非常乐观,总不乏欢乐和笑声,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鞭炮话人生

文/李柏林

春节期间,小摊上摆满了各种鞭炮,等过了元宵节,这些鞭炮便会被收起。有的被收进了干燥黑暗的柜子里,有的被退回了厂家。每当我们再次相遇,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

有些小商贩,没有把鞭炮放在干燥的地方,受了潮,来年再摆出来的时候,鞭炮便点不响了。这在我们眼里叫闷炮。所以我们买鞭炮的时候,都要问一问:“这不是陈年炮吧?”而小商贩都会笑呵呵地说:“我这儿全是新到的货。”这时候我们才放心。

可是新炮里也有闷炮。我是个喜欢把事物研究到底的孩子,所以遇见闷炮,我喜欢把它拆开。我边拆边想,都在一个盒子里啊,都是一模一样的呢,怎么偏偏就你一声不吭,不能给我带来快乐呢?

我剥开闷炮红色的外衣,露出火药,还有一截引线。我把火药倒在水泥地上,拿火机点燃,也能给我带来燃烧的快乐。但是,这都是我的自娱自乐。

还有一种鞭炮,天生就是吸引别人注意的。它叫冲天炮,包装精美,个头也大,拿在手里,别人远远就能看见。通常我们喜欢在元宵节放,迎接着春天的到来,也寓意着新的一年一飞冲天。

我每次放冲天炮,都被许多人围观。那种火光和响声,划破宁静的黑夜,引来人们的欢呼,让很多小鞭炮都黯然失色。后来我才明白,冲天炮之所以那么耀眼,是因为火药足,外衣也更加牢固。当引线一点,便开始了它的高光时刻。而且那时候,冲天炮太贵,人们都无力将钱花在这上面。我们好像等了一年,才等到了一支冲天炮,所以格外珍惜。

想一想,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鞭炮的一生?我们只有在前期收集自己的“火药”,强大自己的“外衣”,储存能量,坚定内心,等时候到了,才用一声响,迎来自己的春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因为蛰伏,失了自己的本性。而且,为别人喝彩时,也别忘了自己也需要被点燃。

乡情

文/关东大先生

过年了,整座城市都沉浸在喜庆之中,大街上穿梭的人们红光满面、行色匆匆,或流连于百货商场购置新衣,或徘徊于农贸市场采购年货,大包小裹地如远行的旅人,似乎完全忘记了奔波的劳顿,亢奋的要命。尤其是傍晚,登高远望,栉比鳞次的高楼大厦上挂满了千奇百怪的高科技彩灯,霓光霞影,璀璨斑斓,耀眼的灯光将偌大的城市辉映得如同白昼,很是炫目。已进不惑之年的我也不由得被这绚丽多彩的景色深深地感染,浓浓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每逢佳节倍思亲”。离开家乡已经二十余年了,身在他乡的我由于工作、家庭的繁杂琐事缠身,很少回家,就连电话问候的次数也屈指可数,很觉得对不起家乡的亲朋好友。然而,家乡的一草一木,乡音乡情却深深地在记忆深处留存,挥不去抹不掉,每到年关时节才小心翼翼地捧出来,咀嚼回味。

老家在农村,一座不算偏远的村落,一群勤劳、朴实、率真的农人,世世代代在哪里辛勤劳作繁衍生息,我在那里渡过了人之初的十九年。农村过年,比城里喜庆得多,排场也大,因是农闲,整个正月都算过年。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就算开始过年了。

记得小时候家里过年时,墙上挂满了年画,画的无外乎大胖娃娃和鱼啊、鸟啊以及关公财神之类,窗上也粘满了剪着喜鹊登枝的窗花,春联自然是不能少的,就连猪舍上都贴着“肥猪满圈,年年有余”的对联,院子里都竖起高高的木杆,再挂上大红灯笼。年货也准备了很多,品种虽然单一,但很富足,院子里放一口大缸,里面放着足够吃个把月的猪肉和自制的农家冻豆腐。自家兄弟或和邻居搭伴杀一头猪,大户人家要先将猪头供奉在祖先的供桌上,然后自己灌制血肠,自己熬皮冻,大锅里炖着酸菜、白肉、血肠和猪杂碎,那香美的味道瞬间飘满了整个村落,足够你回味一生。

大人们盼过年是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孩子们盼过年是想穿上压箱底的好看的新衣服,再肆无忌惮地大吃几顿香喷喷的好饭菜。最热闹的是年三十晚上,一家人盘坐在土炕上吃着年夜饭看着春节晚会,十点刚过,窗外就已是鞭炮齐鸣,二踢脚、闪光雷、钻天猴等各种样式的爆竹夹带着巨响一股脑地射向天空,静寂漆黑的夜空瞬间被爆竹撕裂开来,于是,整个天空就变得如彩虹般繁星点点,星光灿烂,据老辈讲,谁家的鞭炮放的多放的早财神就降临到谁家。放完鞭炮,本家的孩子们自然地拢到一起,紧随在大人屁股后到长辈家拜年讨赏钱,于是,大街小巷里不绝于耳地传来“新年好,新年好”,这既是一句新年的祝福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整个正月都会在这种祥和的节日气氛中愉快地度过。

二十多年了,生活在这繁华的大都市,过着殷实的生活,却总是割舍不了对家乡的那份眷恋,对亲人的丝丝牵挂,那群纯朴善良的乡里乡亲,那些曾经纯真无邪的儿时玩伴,那乡音,那乡情,时不时的缠绕在我的梦境,不绝不灭。

过年了,我要回家,回家……

元宵夜

文/童可欣

“正月十五是元宵,家家户户乐逍遥,大人看花灯,细伢放鞭炮,

欢天喜地好热闹……”

过了大年,期盼元宵。一曲古老的民谣,表述了乡下孩子盼望元宵节的早早到来。

元宵节说到就到。吃过象征团团圆圆的汤圆晚饭后,爸爸妈妈坐在电视机前,“元宵晚会”节目,乐得他们前俯后仰;奶奶喜笑颜开,掇来一大盘瓜子糖果,一股脑儿往我和弟弟的荷包里塞。弟弟并不高兴,一把推开奶奶的果盒,老大声音地叫嚷着:“我不要糖果,我要放鞭炮,冲天鞭炮!”奶奶神秘地说:“乖孙子啊,奶奶早就知道我的孙子不好吃,好炮仗……你看看……”奶奶话没说完,从房里拿出一大把长长的冲天礼花炮来。弟弟一把抓过炮仗,喜不自禁,拿了一匣火柴,奋步跑向大门外。

见此情景,我也急步跑向门外。“不能放!”我一边喊一边夺下了弟弟手中的冲天炮,“放鞭炮危险,特别是冲天炮更危险,一旦落在塆前屋后的柴垛里,引起火灾,那将是不堪设想……”“我要……我要炮仗……”不懂事的弟弟,大声哭喊着。这下可惊动了妈妈,我不知道,妈妈是不是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她一出门,不问青红皂白,习惯地扬起了那只右手,我的头上立马“长”出了三个肉砣砣……

“为什么不能放炮子,过年过节的。”妈妈老着一张脸,“你大些,不好好带着弟弟玩,还惹弟弟哭!”怎么办?消防叔叔一次一次进校讲课,说无论何时何地,不能放鞭炮;况且,前天我下县城,又看到消防叔叔开着“禁燃鞭炮宣传车”,满街宣传不要燃放鞭炮,而妈妈一向头脑固执,我肯定说服不了她,挨打,我也要阻止弟弟燃放鞭炮。好吧,我就来个将计就计。说时迟,那时快,我立马双手抱头,高声哭喊:“哎哟……哎哟……妈妈打死了我喂……”

真灵验,我这一喊,弟弟停止了哭,呆呆地看着我;更有爸爸和奶奶,他们迅疾冲到门外。爸爸了解了事情后,狠狠批评了一顿妈妈,并说:“欣欣做得对,不但城市禁放鞭炮,我们农村也应该禁放鞭炮。防火防灾,这是一件大好事。”接着,爸爸又讲起了前年二伯家的一场火灾,“记得吗?那场火灾就是燃放鞭炮导致的。”爸爸的一席话直说得妈妈、奶奶连连点头。一旁的弟弟也算听懂了,说:“姐姐,我听你的,不放鞭炮了,明天我把这炮仗拿去换一个转笔刀。”

弟弟认识过来了,我高兴地摸着他的小脑袋,说:“我的好弟弟,这才对啊!”弟弟愧疚地说:“对不起,让姐姐挨打了。”“没什么,”我说,“现在我提议,让妈妈、爸爸、奶奶各跳一曲广场舞,我和弟弟当裁判,看谁跳得好,奖你们最爱吃的巧克力!”真的,音乐响起来了,爸妈跳起来了,元宵佳节乐开怀。这激情迸发的元宵夜,我当即改编了那首远古流传的元宵民谣:

“正月十五是元宵,家家户户乐逍遥,大人在跳舞,细伢拍手笑,欢天喜地好热闹……”

不一样的春节

文/沈傲涵

今年过了一个和往年不一样的春节。有什么不一样呢?就是一个没有鞭炮声的春节。

春节放鞭是一个古老的习俗,红红火火的鞭炮象征着一年的日子都会过得红红火火。可今年的春节没有了鞭炮声,少了一份嘈杂,多了一份宁静。为什么这么古老的习俗都会改掉呢?就让我来告诉大家吧。

放寒假之前,老师给我们每一个同学发了一张禁鞭令,号召“禁鞭从我做起,从每一个家庭做起,春节期间杜绝放鞭炮”。我这才知道,鞭炮的危害如此之大——每年总会有制造鞭炮的工厂因为管理或操作不当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不小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春节期间,总会有因放鞭炮炸伤人和引起火灾的事件;鞭炮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引起雾霾。大家应该都知道雾霾对人体的危害吧,所以从这个春节开始,我一定不会再放鞭炮了,而且还会告诉我的亲戚、朋友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做一名“禁鞭小使者”。

为了让我们每天都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看到湛蓝的天空,大家都行动起来吧,禁鞭从你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我爱我们的节日

文/许嘉雯

漫天的飘雪送走了金色的秋天,带来了银色的冬季。同时,我们也迎来了热闹的春节。

不知为什么,一提到“过年”,耳边就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大年夜的晚上,我与哥哥以及亲戚家的一个小男孩去一家小店里买了许多各式各样的鞭炮,有甩炮、单响炮、三响炮、五响炮,还有一大把漂亮的烟花棒……刚买回来正准备放呢,妈妈却说吃晚饭了,我们心里难免有些小小的失望。饭桌上,爷爷一边吃,一边告诉我们每道菜的寓意。饺子,像元宝一样,兜财的,象征有财运;汤圆,表示团团圆圆;红烧大鲤鱼,这道菜不能全吃完,剩下的鱼代表“年年有余”;八宝饭,表示生活甜甜蜜蜜……原来年夜饭还有这么多学问啊,我不禁听得入了迷。直到妈妈叫我起来敬酒,我才惊醒。敬完酒,却突然发现哥哥不见了!但是,随即就听见了外面响起的鞭炮声。哦,原来哥哥跑出去放鞭炮了!忽然,那个亲戚家的小男孩像想起了什么,大叫一声:“糟了!”然后冲到门口,对着外面的哥哥喊:“老哥,别全放完了,给我留点啊!”呵呵,原来他是为这事啊。我们都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过年除了放鞭炮,还有一项重要的事,那就是看春晚。春晚的节目真是一年比一年精彩!捉摸不透的魔术,让人啧啧称奇;好看又好笑的相声、小品,令人捧腹大笑;优美动听的歌曲,使人回味无穷……

那双流血的手

文/陈浩然

一天下午,万里无云、阳光明媚。由于快要过年了,我和小伙伴们约好去放鞭炮玩。伙伴们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随着一声声鞭炮的巨响,伙伴们兴奋了起来。甚至有人把一堆草点着,再把鞭炮扔到火里。一位小伙伴还没把点燃的鞭炮扔出去就炸了。我跑过去看了看他的手,顿时惊呆了——满手都是殷红的血。时隔很久,每当看到他那双手时,我仍心有余悸。

我呼吁大家自觉遵守《襄阳市市区燃放烟花爆竹管理暂行规定》,共度愉快祥和的春节。

欢度佳节

文/朱雨轩

蛇年到了,今年春节我和爸爸妈妈回到了老家内蒙古,在北京的大爷大娘也赶来与我们一起欢度佳节,团聚的滋味多美啊!

贴春联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我展开红纸,几个字映入眼帘:春回大地春光好,福满人间福气浓,横批:吉祥如意。我又展开另外一副对联:玉兔辞旧老少都健康,金龙迎新内外皆平安,横批是:幸福过大年。这两副都是爸爸精心挑选的,一副贴在大门口,一副贴在阳台。望着红红的对联,我觉得年味顿时浓了起来。

接着,就要购年货了。我们来到一家超市。呀!只见店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广播里播着一首首热烈的迎新年歌曲;柜台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什么糖果啦、中国结啦、红辣椒啦……来采购年货的人络绎不绝,好不热闹!我小心地推着购物车和爸爸妈妈在人流中穿梭。我们买了瓜子、薯片、糖果,还特地买了两盒保健品准备送给外婆和姨妈。最后我们来到了服装区,一件件款式各异、色彩明丽的羽绒服吸引了我。看看这件,好像颜色亮了点,再看看那件,多漂亮啊!可惜对我来说大了点。咦!这件蓝色的好像不错,适合外婆,正中我意,好了,就它了!我把它从衣架上取下,放进购物车里,忙得不亦乐乎。

回家的路上,爸爸一边开车,一边给我讲他小时候过年时的情形。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攥着平时攒下的各种票据排队抢购商品,为了节省开支,各家各户自己制作年货,架一口铁锅,放进一碗沙子,加入花生,挥动铁铲将沙子炒热,香喷喷的炒花生就这样出锅了。最有趣的是儿时的爸爸由于没钱买鞭炮,便和小伙伴们一起冲到街上,将大人们点燃扔到街中央的爆竹一脚踩灭,然后得意地将来不及燃放的鞭炮收入囊中。有一次,爸爸在放鞭炮时,点着了火却没来得及扔,鞭炮便在他手上炸开了,至今手上还留着一个伤疤。

时间过得可真快,一会儿就到回家的时间了,我们满载而归,在车上,看着外面,灯火辉煌、火树银花,真美啊!

我与消防

文/张甜

在我们生活中,有不少危险,火就是特别明显的,一着火,消防叔叔就会来帮忙,帮我们灭火,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救火、救人,却从不求回报。只因他们是人民的一份子,要对得起“救火英雄”这个称呼,为人民作出贡献。

我们自身也要注意防火于未然,不能劳累消防叔叔。平时,我们在家的话,不能独自开煤气灶做饭,避免烫伤或不小心引起火灾。也不要在家点火,如果烧到哪里,就燃起熊熊大火,把家弄得一团糟。现在县里不准在室外放烟花、爆竹,别想在家玩,如果一不小心就产生爆炸,或把烟花棒里的火药引飞出去,很容易引起火灾,还会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因为一次烟花意外伤人事故,许多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否则罚款。这些城市对烟花提高警惕,不许贩买烟花爆竹,哪怕过年。虽然使这些城市不再那么热闹,寂静些,但是为了我们的安全着想,尽可能避免伤亡,这种做法也是必要的。我们对火的防范,也是对消防叔叔的关怀,不让他们身临险境。

有一次,一个小小的鞭炮,令一个不幸的行人受伤。当时,一个小孩儿在马路边点燃了一个可以飞速旋转型的鞭炮,一个行人路过,谁知,鞭炮突然失控,向行人飞去,造成悲剧。鞭炮爆炸了,幸好没引起火灾。

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我们在玩烟花棒时,烟花蕊一下飞出来,引起火;在放炮子时,丢进草丛,爆炸时的火焰,起火;吸烟吸完后,随手一丢,如果恰好在山上,就会引发山火。

在我老家,一位老人,吸完烟后,随手一丢,去砍树,结果起火,他赶快跑,险被大火吞噬。当时正好有风,风一吹,刚才还是松杉葱郁的山林,一会儿功夫就变成“黑山”。这个山林的主人,损失惨重。

如果我们提高对火的防范,这些偶然性火灾,可以避免。我们使用电器时,要看说明书;吸完烟后,禁止随便乱丢烟头;少放少玩烟花爆竹;不能湿手触碰电源;过生日时,要小心点蜡烛;不随便在家玩火柴、打火机……

这些基本防火常识,我们一定要牢记,才能避免悲剧发生。我们也是公民,也要为消防出一份力,作出贡献。人人做好自己,不让火灾猖狂,杜绝火灾危险,世界就会多一份美好!

没有鞭炮的新年

文/杨路易

一转眼,一年过去了,我又长大了一岁。除夕夜,一大家人吃完了年夜饭,爷爷就兴冲冲地从自行车库搬来了一大卷鞭炮。

“爷爷,电视上不是说了吗,今年不许放烟花爆竹的。”环保“小卫士”出场了。

“说是说了,今年就少放点,过年嘛,总是要意思一下的。”爷爷回答道。

“一点都不能放!今年我们这儿的空气已经不太好了,再放,就更差了。”

爷爷见说不过我,只好退而求其次:“那今天就算了,我们年初二到乡下去放。”

见我有要同意的意思,爸爸发话了:“到乡下去放,有害的气体也是一样地散发。”原来爸爸在手机上查了资料:放鞭炮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会极大地加重雾霾现象。

在我们的一再劝说下,爷爷终于同意不放鞭炮了。

我也笑嘻嘻地对爷爷说:“等过几年我们的天空天天都是蓝天白云了,我们再放。”算是帮爷爷找了个台阶。

同学们,让我们都加入到宣传禁放鞭炮的队伍中来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

文/肖谷

“腊月二十一,扫尘当第一;腊月二十二,推碾又压磨;腊月二十三,灶君上了天;腊月二十四,裁下红纸写下字;腊月二十五,扫墓来祭祖;腊月二十六,急忙备酒肉;腊月二十七,剃头洗手脚;腊月二十八,糊窗挂年画;腊月二十九,一切用物都备够;腊月三十日,五香要扑鼻;腊月三十夜,一轮红火升上天。”这是在榆林神木、府谷一带广为流传的童谣《腊月忙》,红红火火中,年到来了。

“月尽儿”是陕北人最忙碌的一天,贴完窗花贴对联,忙碌的乡民们有的还要去上坟烧纸,让祖先一起感受年关到来的喜悦。忙不迭地回到家就要开始担水、挖冰块、打扫家、扫院、铡草,做猪肉、做羊肉、做鸡肉、炸丸子、蒸馍馍…… 这一天每吃一顿饭,都要放上一挂鞭炮以示吉祥。放炮的美差,自然是这家孩儿的,孩子们往往一挂鞭炮不足兴,吃过早饭后便三三两两结伙揣着鞭炮四下里玩耍去了。“月尽儿”到初一的日子,是百无禁忌的,大家都喜洋洋的,任凭孩子们肆意妄为,他们不用管也无须管,因为年茶饭的香味儿很快就把孩子们吸引回家了。

除夕的晚饭是再丰盛不过了。 油糕的美味儿自不必说,这是年三十桌上必有的。“糕”和“高”同音,陕北人爱吃糕图的就是这个好意头。不光过年吃,平时过生日、款待贵宾的首选都是热腾腾的油糕。油糕的制作原料是陕北特产的软糜子碾成的黄软米,人们压米成面,用水拌湿,团成团,上锅大火蒸熟。此时的糕,又软又黏,其实已经可以吃了,馋嘴的孩儿们会迫不及待切下蒸熟的糕加点糖或者蜂蜜吃上几口。蒸熟的糕面稍微冷却,在不烫手的时候就要在案板上揉,做出各种造型。在榆林,南北县市区的油糕吃法往往不同,南部的老乡们喜欢把糕中包上枣泥馅、豆沙馅捏成三角状、包上蔬菜捏成饺子状,谓之“节节高”,北部的老乡们则喜欢把糕中卷上枣泥再压片,谓之“早高”。糕往油锅里一炸,不仅更香更糯,焦黄的外皮酥脆,还有 “炝三十”的寓意在里头,这一炝颇具仪式感,有驱邪避灾的“功效”呢。

丰盛的年茶饭,炸油糕领军,更有烧肉、炸丸子、酥鸡、拼三鲜等特色美食齐齐摆上桌。下午这顿年茶饭必须要剩余,因此种类繁盛,有“五魁”或“八碗”肉食领军,再配上各种炒菜美食。这饭要吃到初一还剩很多,寓意吉庆有余。

在农村,吃过晚饭后,人们会在“灶王爷”、“土神”、碾磨上分别上香;在大门内外两侧放冰块、炭块,用于“镇大门”;在家门的两侧放铡刀、擀面杖,用于“镇家门”;有的人家会“打醋坛”,在火红的炭块上洒醋,产生醋蒸汽熏蒸家里和室外。根据榆林民间老话,姜子牙封神时,给自己封了个醋坛神,给千家万户禳灾镇邪。其实,春来万物复苏,那些微生物也开始滋长,“打醋坛”可以杀菌,足见古人智慧。

除夕夜有些人家会在石磨顶放一碗清水让其结冰,哪方凸起小冰鼓,预示那方来年雨水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夜深人静时,站在高处看全村的灯笼,灯笼发出的光明亮平稳则预示来年平安吉祥,忽明忽暗则预示来年有不祥之兆;过去在“月尽儿”黄昏开始,会有神官、阴阳出山“收法”、“品山”、“观天象”习俗,现在农村仍有一些闲不住的老汉吃饱后,悄悄出来散个步,在远离村庄的高山上静静观察,观云、听风,细品大自然悄悄给予的各种征兆,预测来年社会、人生、雨水、收成等。

“月尽儿”这天的晚饭会从掌灯时分入席,一直吃到深夜,让人几乎没有多少时间放下碗筷,因为吃年夜饭和守岁几乎是一体的。唐代孟浩然诗中说“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合家团聚、围炉守岁,享受天伦之乐,其中包含的是亲情,融入的是古老的传统文化。“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这是自古以来国人的习俗。守岁是对过去时光的眷恋,也是对新年到来的美好期盼。

在陕北窑洞中守岁、吃年夜饭,通常一家老小围坐在一盘大炕上,炕桌上摆满美食,巧手主妇隔上一会儿会添加一些美食或米酒端给自家的老人和孩子,家中昼夜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不断。为了打发漫长的时间,人们会男女老少齐上阵,在年三十晚上包饺子,等到子时一过,再大家一起吃饺子。饺子意味着“更岁交子”,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寓意。人们也会在玩耍、游戏中消遣时间,陕北人除了打麻将、掷骰子等常见的游戏,还有一些古老的纸牌游戏流传下来,如顶棍儿、飘叶子等。熬夜打盹儿的孩子们为了驱走自己的瞌睡虫,会时不时出门零散地放上几个鞭炮。现在有了电视上的春晚,人们自然多了一项选择,电视打开,节目演什么不重要,能把欢声笑语带来就行。凌晨的钟声一响,大多数人就开始迎接自家的灶马爷回家了,一时鞭炮齐鸣叫,礼花四起。

在陕北,送灶的时间统一,迎灶的时间却各县市区都有自己的讲究。迎灶的日子,在全国也十分不一,有初一,也有初四,人们有时还会讲究“送灶早、迎灶迟”。在榆林,有的县市区人们会在初一迎灶,可能对离家太久的灶马爷有些想念,盼着他和自己一起享用丰盛的年茶饭。而有的县市区,迎灶还会推迟到正月二十三,例如绥德等地,这样自家的灶马爷能放一个长假,更为怡然。总之,一迎一送体现人和神灵之间的关系密切和谐,大家来往间颇有人情味。

鞭炮声声,年意浓浓。辞旧迎新的鞭炮在陕北被称为“开门炮”,驱散旧年的所有疾病与晦气,鞭炮声越响亮越吉祥。鞭炮声渐渐散去后,家家户户门前铺满炸碎的鞭炮纸,一地碎红、灿若云锦,在红灯笼的映照下,家家户户“满堂红”。

森林小镇来了不速之客

文/黄一凡

从前,有一个叫森林小镇的地方。这里空气清新、百花争艳、百鸟争鸣。小动物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好不快活。

一天,刺猬先生在窗边喝着下午茶,欣赏着窗外的美景。突然,“噼噼啪啪”,只听一阵爆炸的声音传来,还有一股刺鼻的浓烟飘入了刺猬先生的家中。随后,一个红色的大鞭炮从屋顶上跳下来。接着,又跳下许多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小玩意儿。“我是大名鼎鼎的鞭炮大王,是来和你们一起玩儿的。”大鞭炮开口了,“臣民们!咱们开个Party吧!”说完,这些五颜六色的“臣民”开始了狂欢:有的冒着彩雾;有的喷出“火树银花”;有的吼两声,两个小球便飞到空中炸开了花;还有的在地上旋转着,慢慢又升向天空……顿时,森林小镇变得光芒四射、绚丽灿烂。小动物们纷纷从屋里跑出来,一边欣赏着美丽的烟花,一边手舞足蹈。狂欢结束后,大家发现一股股浓烟聚集在一起,笼罩在小镇上空。大家都被呛得连连咳嗽,甚至连对方是谁也看不清了。

第二天,浓烟散去了一些,可森林小镇还是显得有点儿乌烟瘴气的。

下午,狮子镇长召开了紧急会议。它说:“最近有一个‘鞭炮大王’扰乱了居民们的生活,我们必须成立一个‘禁鞭小队’。”鞭炮大王和它的“臣民”们被赶走了。做了一次大扫除后,森林小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和谐。

我家的年夜炮

文/王舜

打我记事起,我们家过年是从不放鞭炮的。当年,爷爷当家,掌握着全家的经济大权,过年时他一不买鞭炮,二不主张小孩放炮。看见邻家买炮放炮热火朝天地庆贺新年,眼馋心热的我,向爷爷要钱买炮却不应,任我哭喊甚至在地上打滚,或者跟前跟后地软磨硬泡,都无济于事,爷爷振振有词:“瓜人买炮,灵人听炮”。

我父亲是个文艺工作者,多年工作在延安。每到节假日,别人休闲之时,则是他工作繁忙之日,春节更甚,过年回家团聚的机会很少。因此,过年放鞭炮的奢望,爸爸也帮不上忙。春节就这样年复一年地过去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娶妻生女,独立了门户,因此打算在春节放炮庆贺一下。那年初一黎明时,我打开家门,先在门外石墩上点燃一支蜡烛,接着将鞭炮仔细绑扎在一米多长的擀面杖上,又在前面捆上引火纸,小心翼翼地走到门口,把一扇门半开半闭,人藏在门内,双手握住绑扎着鞭炮的擀面杖,屏住呼吸,将炮头的引火纸对着蜡烛点燃,随后炮声骤响,但烟雾也弥漫了整个院子,这是我家第一次放的过年炮。

1982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春晚,看完之后,我感触颇深,灵机一动,我决定第二天“春晚”重播时把最后燃放鞭炮的声音录下来,之后又双机对放、对录,录制了一盘长达半小时的磁带。次年初一早上,我把录音机放在门前的石墩上,音量开到最大,长达半个小时,引来了隔壁、对门的大人、小孩围观、点赞。大家又笑又乐,都觉得这样“放过年炮”稀奇有趣,而且不花钱,也安全放心。而这一盘新春鞭炮录音带,在我家先后“播放”了20多个春节。

2008年的腊月,我家换房住进了县城的金盾小区,为庆贺喜迁新居,大年三十,时近零点,我又把那套伴随我们欢度了20多个春节的“电炮”设备搬到门外准备“播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书的儿子对我说:爸,今年的年炮我来放吧,你那套设备也该“下岗”了。儿子说着拿出他早已准备好的碟片放进DVD中,这时,电视屏幕上出现了绚丽多彩的烟火、礼花,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儿子说,这是他在北京买的奥运会开幕式光盘,他将场面壮观、音响效果震撼的烟火、礼花等精彩画面,在电脑上经过精心剪辑,制作成这张迎新春的“电视礼炮”。儿子的“贡献”,让我们全家又过了一个无污染,又节俭而且喜庆的科技年。屈指算来,从2009年春节开始,这张光碟已陪我家度过了六个快乐春节了。

放鞭炮迎新年,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习俗,但面对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如果继续不加节制地燃放鞭炮,恐怕给节日生活带来的就不是喜庆而是灾害了。因此,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不给地面丢垃圾,不污染空气,不增加雾霾,而利用现代科技创造性地过个文明、环保、低碳年,照样平安喜庆不也是很好吗?我家这几十年的春节年夜炮,就是如此,照样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吉祥和快乐!

我是禁鞭小卫士

文/杨壹壹

今天,我和妈妈去舅舅家给表姐庆祝生日,走出家门,只见好大的雾呀!马路上的汽车都开了双闪,行驶缓慢,我们仿佛进入了“仙境”。

中午吃饭的时候,各种美味摆了满满一大桌儿,当时针指到12:18的时候,舅舅拿出一大盘鞭炮,说:“现在吉时已到,让我来放个鞭,祝我女儿生日快乐,健康成长。”“舅舅,难道你不知道现在襄阳禁鞭了吗?我们老师说了,放鞭炮有很多害处,一是容易失火,二会造成财产损失,三是污染环境。如果你真的想让我们身体健康,生活愉快,就应该少放鞭炮。”我打机关枪一样给舅舅上了一堂环保课。

舅舅听了我的话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没想到你真是一个禁鞭小卫士,我听你的话,以后再也不放鞭了!我宣誓,禁鞭从我家做起!”

年味

文/张瀚文

有人认为,年味是年夜饭,也有人认为,年味是穿新衣。可是,我却认为年味是鞭炮的味道,是每个小孩放鞭炮时的那份喜悦!

今天是农历腊月三十,是中国的传统佳节——除夕,我和妈妈、舅舅舅妈以及妹妹一大早就出门去买鞭炮和礼花。一路上人山人海,把小小县城的几条主干道堵得水泄不通,每家每户都要赶在年夜饭之前“赶集”,买好各种过年需要储备的物品。我们穿过挤挤攘攘的人群来到了炮竹专卖店。面对琳琅满目的炮竹,我既兴奋又激动,一会拿起这个瞧瞧,一会又拿起那个瞅瞅,每一个都让我爱不释手。在大家的反复催促之下,我和妹妹终于精挑细选了几件最喜欢的鞭炮和礼花。回到家,我和妹妹看着这一堆“宝贝”,心里直痒痒,巴不得马上就放,可是,妈妈说:“还没到晚上呢,要晚上才能放。”

盼呀盼,总算盼到晚上了。我和妹妹迫不及待地拿上“宝贝”来到家门口。首先,我们拿出了一个可以放在地上的“冲天炮”放到了街道的中央,小心翼翼的把“冲天炮”的引线点燃,只见一粒很大的“火种”笔直的射出,直冲天空,到达几十米以外的天空时,忽然炸开,几百个小“火种”在夜空中就像一朵盛开的花,在夜空中十分耀眼的散开来,蔚为壮观;接着,我拿出一个“手榴弹”,点上火后迅速抛向远处,只见几米外的“手榴弹”的头部冒出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钟颜色的烟雾,五彩缤纷,好看极了。七种颜色的烟雾轮流冒完以后,只听“轰……的一声,把我们吓了一大跳,原来是”手榴弹”自爆了,让我和妹妹虚惊了一场;最后,我拿出一个圆锥形的小礼花,点上火后,它喷出了许多金色的小礼花,突然,蹦出了五颜六色的火点,就像炸开了锅一样,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上面的颜色久久不散去……

看着地上散落的各种鞭炮屑,一股浓浓的硝烟、火药味扑鼻而来,我觉得这就是真正的年味!

这真是一个美好的、安详的、快乐的新年!

春节趣事

文/周子逸

时光匆匆,转眼春节已来临,若是有人问我:“春节,你最喜欢干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去拜年!”

今年拜年,就特别有趣……

“乐乐,去拜年喽!”爸爸挥着手招呼我。

“耶——”我一蹦三尺高,恨不得跳到桌子上。

我蹦着跳着上了车,一路上的风景吸引着我的目光,一排排绿树从眼前穿梭而过,一会儿就到了太婆家。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车门,一下车就绊了个跟头,我顾不上揉揉脚,连灰也顾不上拍一下,就冲到了早已等在门口的太婆面前,大声喊道:“太婆!新年好!”太婆一把搂着我,笑呵呵地说:“好!好!真是个乖孩子,来,太婆给你压岁钱!”接过压岁钱,我揣进口袋说:“谢谢太婆!”

进了院子,我们这些小孩,就把许多小鞭炮一起点着扔出。“噼里啪啦”,这是我们小孩对新年的祝愿。

正当我们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门外传来一阵敲锣打鼓的响声,身边的小伙伴一阵风似地冲出门去,门口早已围满了人。“什么事呀!”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跟着跑了出去。

只见远处有一支“大部队”,他们个个身强力壮,腰里还绑着一根红腰带,有的拿着锣,有的敲着鼓,还有的扛着轿子,是娶新娘子吗?

“咚咚隆咚锵”,大部队昂首挺胸走过来了,我探着脑袋张望着,咦,摇晃着的轿子里坐着的不是新娘子,而是一尊尊菩萨。“菩萨来了,菩萨来了,快放鞭炮!”震耳的鞭炮声、锣鼓声、欢呼声,交织成一曲新年交响乐。

我拉拉身旁的爸爸;“爸爸,爸爸,这是干什么?为什么他们个个系着红带子?为什么他们抬着菩萨?为什么他们走到哪家,哪家就放鞭炮?”我一张嘴就是一大串问题。

爸爸摸摸我的头:“那是迎菩萨,是我们江西特有的风俗,那红带子是红腰带,只有村里的男丁才能系上,他们把菩萨从庙里请出来,坐在轿子里,绕着村里走一圈,走到谁家门口,谁家男丁就放鞭炮,象征着把幸福、喜庆、吉祥迎进家门,懂了吗?”

“哦,知道了。”我看着浩浩荡荡远去的队伍,心想:迎菩萨,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好壮观哪!好有意思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