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黄山散文

2022/12/07散文诗歌

黄山散文(精选30篇)

五彩树

文/于露涵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发现了路边几棵有着许多颜色的树,我纳闷极了,问了妈妈才知道,这个“五彩树”原来名叫黄山栾树。

黄山栾树虽然没有桂花的十里飘香,也没有香樟树的四季常青,但在我眼里,它却是如此的美丽。远远望去,一棵树上的颜色多达四种,深绿、明黄、桔红和褐色,为它织就了一件五彩的“衣衫”:绿色的叶子生机勃勃,树顶上红黄交错,再配上厚重的绿色,美得像一幅油画。黄山栾树的叶子呈深绿色的锯齿状,而它的果实还没成熟时,颜色是淡绿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季节的变换,渐渐变成了褐色或橘红色。这些果实不仅颜色鲜艳,长得也有趣极了。瞧,它们只有半个巴掌那么大,外面好像包着三层薄薄的“纸”,仿佛挂在树上的几个倒三角,又似一串串小灯笼。用手轻轻捏一下它的壳,你便会听到“咔嚓”的声响,似乎在说:“小心点,我可脆弱了。”它的每一片壳看似只有一二毫米,让人拿起它时都要一直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不小心就被自己捏坏了。它们总是一团团、一簇簇地拥在枝梢上,每棵树的顶端都有它们的身影。每当秋风轻轻吹来,它们便会互相碰击着,发出一次比一次响亮的“沙沙”声,仿佛想让全世界的人都领略自己的风采,那场景绝不亚于一场盛大的集会。

美好的东西都是短暂的,黄山栾树也不例外,它的盛放虽然只有短短几周时间,却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见证了从夏天到秋天季节的转变、色彩的转变,给我们带来了非常美妙的生活体验。我爱秋天,我爱“五彩树”!

黄山游记

文/缪浩文

余攀峰至险至危至秀者,黄山也。

旧时孟夏,有幸至于安徽,遂登黄山。

此日朝阳奕奕,卯时乃升。初至山脚,晨霏低压,朝露润叶,云幕衔雾,黄岩微现;荣松隐没,云载雾乘;赤阳下彻,微纱透亮。微风阵阵,胜似深秋,暑气自散。仰望峰顶,薄雾遮眼,不可极眺黄山之极。但见山崎路岖,黄岩突起;岩山奇松,虽未觉荫翠,然觉生气奕奕。嗅之,可感野芳处处;聆之,乃觉山鸟鸣涧。云霏飘往不断,欲登峰顶一睹雄奇。

攀至山腰,与底大异乎。雾霭蒙络,足下难辨,扶壁挪移,缓行慎行,岩上苔藓,青郁翠嫩,触肤顺滑,颇有凉意。至于宽,数人并行;行于隘,须曲身独行。

复行,恰逢夏雨,气温陡降,如盆器倾倒,雷鸣如锣,雾气稍开,可见山石各异,雨冲石阶,如瀑泻下;奇松千态,或如舞女妙曼,或如军将傲立,或似弯弓蓄力,或似天柱扶摇。未曾久观,但觉雨水冰凉,彻心透骨。

乃至峰顶,雨渐息,无它物遮眼,阳光普照,人心欢悦。观足下经行处,胆颤心惶,皆行于崖畔,甚危。望极,欲览群峰之貌,皆若顶天气之柱,然黄山乃众峰之首,险极危极秀极。松柏处处可见,或密或疏,而无杂乱之章,险处而疏,坦处而密,错落有致,高低差互,皆若立于石上无根无须,摇摇欲坠。无源无土,矗立不倾,自然之奇观也!

噫!黄山之行,虽久仍恋,乃遮天蔽日,孕奇育灵之地也!

黄山画 新安魂

文/陈大良

陈大良

可能是因为张仲平先生是我的老友,早早就知晓先生要举办画展的缘故,昨夜我做了一个欣喜的梦,梦见他的画展闭馆时,其画作被收藏家们抢购一空,先生把预留的我所喜爱的那一幅赠送与我……俗话说,日有所思,梦有所想,醒来我精神为之一振,仿佛预感到历经了一个多世纪形成的新安张氏画派,今天已是拂去尘埃,步入了日光如炽的新天新地中,着实让人欣喜不已!

有道是,岁月可以沉淀文化,能够明鉴真理。曾几何时,中国新安画在张氏三代人的笔下已经演绎成为一个重要门派,享誉画坛。从祖辈张翰飞到父辈张君逸再到今日的嫡孙辈张仲平,一门三代,百多年历史,成就瞩目。中国画之所以博大精深,异彩纷呈,有其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即因它顺应了人们的审美与生活的需求,具有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张仲平先生对新安画如痴如醉,一生挚爱,其最大贡献,就是他义无反顾地力克了人生中面临的种种艰难困苦,倾注了一生的精力去传承这一中国画门派,并且在传承中不断探索、创变新安画派的表象与内核。

黄山是张氏三代的根。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倾情于斯,成就于斯,作为出生在黄山脚下的三代画家,每代都是以黄山作为创作母题的新安画人,一脉相承,实在不易!张仲平像祖父辈一样,爱黄山,爱家乡。几十年中,他数十次上黄山,创作的黄山画多达千余幅,幅幅都浸染着他的智慧与心血!那幅《百里黄山烟云图》,几乎可以称其为所有描绘黄山风光的精品力作,用笔之老辣、凝重,沉稳中透着灵气,非同一般!观后使人感到,烟云的浩渺神秘,山峰的豪迈奔放,幽谷的深邃莫测,飞瀑的如虹气势……让人感受心灵的震撼与艺术的感染!

翻开那厚厚一大本《新安张氏三代黄山画集》,再看看那将要展出的百余幅黄山画作,以及评论家们对画作的评析,人们就不难知晓我此言非虚!

爬黄山

文/康乔华

来到黄山,一下子就被满眼苍松翠柏吸引住了,奇形怪状的山峰以及石头,高高地耸立,几乎顶住天空。抬起头来,立即产生“高山仰止”的感受。阳光是光明之源,阳光亮堂堂地照在我的脸上、身上,整个人就感觉被它注入了力量。我很幸庆自己赶上了黄山的好天气,虽没见到云海,体会不到黄山的云如神女般形体的美妙,却能在清澈的意境里登山,看四周清澈的景物,领悟澄澈的思想。

我是一个登山族,很喜爱登山。我在山道上,随着人群拥挤着、唤喊着,感觉天上突然就掉下来一个街市,也不知道是不是郭沫若先生写的那个天上的街市。我被这个街市包容,很想腾出一小块地方,找个最好的立脚点、最佳的角度去拍照,瞬间捕捉可以融入一种极美的境界。我对这种境界充满了期待,走在山道上,想着天空的事情,就会忘记这山的意义。

可是,山就在身边,在高处。抬眼看山,感觉自己是被倚在古松之中,山变得高大宽阔,人却是那样的低矮渺小。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感到大自然比人有力量得多。我俯视群山之间的高度,却不见一个千年的时空背景,谁的低语会顺着风潜入山的经脉呢。我一直想远离尘世喧嚣,起落的心,逐渐平静,只剩下静默的思想。那些被阳光映染的碎片里,整个山变得透亮起来,它们成为我带回桂北一个诵读的经典。

导游是一个苗条秀气的小姑娘,我紧随在她身后,细细地聆听她对黄山详实而生动的讲解。每一个让我陶醉而又产生丰富联想的石山景致,就是黄山之秀奇,就是大自然的完美。有人说,在黄山中,不但要低头看山,还要面面看山。我知道天不变,道亦不变,人不能走进同一条河谷。在黄山山道上,到处都是变化的例子,因为方向一改变,山的样子就迥然不同。例如,从玉屏峰望天都峰,看见旁边一个峰顶上有一块石头很像一只松鼠,正在向天都峰跳过去的样子。这景致就叫“松鼠跳天都”。然而爬到天都峰上望去,这松鼠却就成了一双鞋子。又如手掌峰,从某角度望去竟像一个手掌,五根手指很分明。然而峰回路转,这手掌就变成了一个拳头。又如“罗汉拜观音”、“仙人下棋”、“喜鹊登梅”、“梦笔生花”、“鳌鱼驼金龟”等景观,也都随时改样,变幻无定。因此,我的心情也随着爬行的角度看山峰的改样而变幻不定。

山势越来越险,我抓抚石栏,依山势继续上行,看到一排排的爬山人就像黏附在天梯之上,蜗牛一般缓慢地移动。尽管山险,但是爬山人不畏艰辛,他们像长龙扶摇云天,攀爬就成为一种仰视的雕像,攀爬的形象如英雄般树立了起来。而长长的石阶,总有人停驻歇息,气喘吁吁,稍微歇口气,就又开始攀登了,而此时,阳光耀眼,把每个爬山人的脸膛照得贼亮,不是皮肤本色,而是皮肤里渗出的热汗和阳光搅合到一起,油光油光的。阳光把每个爬山人照得白灿灿,一个个像是太阳人。细窄的山道就像从阳光的缝隙中长出来一样,重叠环绕,起起伏伏,弯弯曲曲,恍如垂挂的悬梯。爬山人小心翼翼,紧握两侧的石栏,作螃蟹状横行。

登临玉屏,但觉高处不胜寒。清冽的山风,了无阻挡的轻拂,行走间,就那样随风扑面。树是山的语言,黄山的松树多,恭候眺望迎客松、依依话别送客松、并肩齐眉连理松、清雅弹奏竖琴松……知名或不知名的漫山苍松,清颀、伟岸、挺拔、孤傲,深深扎根在瘦土岩隙,成为山的代言人。我站立松树下留个影,松峁然无语,人的心中,却刻下一生难忘的印记。

黄山的天空蔚蓝得如水般纯净,几缕白云很自然地浮在我的头顶,像一朵一朵等待摘采的棉花。它们无心出岫,随意来往,有时冉冉而降,期待着人去拜访。阳光漫过来,峰峦筑挺于天苍野茫之间,更有几分风流惬意。似乎那些亭台楼宇透出的光影,冷了喧嚣,暖了悲凉。游人在山道上来回挪动的脚步,延伸出黄山坚硬的符号,他们像云彩闪烁的话语,卷起我的梦境,我蓦然回首,却成为调色或补充的生命图画。

终于走到了亭台楼宇,我不拜佛也不敬仙,只想远离人群与喧嚣,借黄山那波峰借那谷底,阅读一路的跋涉以及周边万千生灵,想着那山,那云,那松,借助于黄山那些被风吹皱的苍茫,还我前生的倜傥,还我今生的铅华。

回望黄山,峰回路转,松也肃穆,影也婆娑,仿佛历经了千年的时光。

黄山深处

文/凌波寻梅

现在,我正拾级而上、拾级而下,攀登黄山之路。

迎面而来的是雨和雾,山峰前前后后地围着,隐约着的是秀美的山色羞涩的容颜。盛夏的凉意卷袭而来,布满青苔的石阶上迈动的双脚。风儿在雨中轻轻走过,默默了千年的树,默默了万年的花,呈现一片浓浓的黄山夏韵。

山峰耸立,山谷深邃,远道而来的游人与我一起在寻觅,寻觅每一处梦中的遭遇。

现在,我正拾级而上、拾级而下,攀登黄山之路。

雨歇歇停停,雨衣脱下又穿上,雾霭与阳光交错而出。飘忽之间,潮湿的雾霭从我鼻息下掠过,又渐渐成为远处迷离的朦胧。虽已身处山中,这名满天下的秀色却也欲见还难。我心中的情绪枝枝蔓蔓,绵延成一片剪不断,理还乱的雾霭,实在分不清美与距离的因果来。触手可及的,是冰冷的山石上姿态各异的树,较之别处更有了一番雨致。

现在,我正拾级而上、拾级而下,攀登黄山之路。

山巅的迎客松与送客松与梦中的轮廓相似,在意想不到的空间遗世独立,无论岁月的雕琢,只浮漾着常青树的深沉。面对山巅的绿,像是提醒着人生的命运,即使到达顶峰也一样是平凡的绿色,不用太浮躁,更不用太傲然。只以达观的姿态,迎接每一个陌路的旅人。

初到的惊喜已淡定成山中的一块石,一株草,美俯拾皆是,我恍如梦中,不愿摄下任何一处景象,身在画中,除了一片寂静的山色,早已远离都市的尘嚣与繁华了。

现在,我正拾级而上、拾级而下,攀登黄山之路。

熙熙攘攘的人流渐行渐远,剩下我独自一人在黄山深处。不知黄山的登山石阶共有多少级?在机械地挪动脚步之余,只闻蝉声阵阵,鸟语花香。我究竟心无旁鹜,历尽千难万险,早已把自己的生命归于平淡。

在峡谷的底层,一条蜿蜒的溪流闪着光亮流过,那潺潺的流淌声穿越山谷,像一曲柔软的旋律,像是对我诉说,又像是对我提醒着什么。黄昏来临,此刻,山峦和峡谷都落入空空的静寂,似乎又要沉沉的酣睡。

我为它美的内涵而留恋,不愿过早离去。

黄山三日游

文/刘星宇

前几天,妈妈报了旅行社的“黄山三日游”,准备一家出行,一起去黄山玩。

出发了,在妈妈的催促下,我们五点多就起床了,打着哈欠走到了沙洲宾馆,等待旅游大巴来接我们。“嗡嗡……”一辆大巴开了过来,鸣了几声喇叭示意我们上车。上了车,我找了一个座位,立刻坐了下来,又呼呼大睡了。“醒醒,到站了。”妈妈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一看钟,发现自己竟然一下子睡了三个钟头,我立刻下车活动,导游也下了车指着一条船说:“这里是游船码头,这是我们今天要坐的船,两个小时以后集合。”我迫不及待地上了游船,准备照相机拍照。我们在游船的欢乐中度过了第一天。

“丁零零……”电话闹钟准时地唱起了歌,我迷迷糊糊地睁开了眼睛,往手机上一瞧,才两点多。我立刻叫醒了老爸老妈,穿上了衣服,上了旅游车。哈,大家不知道了吧,我为什么要这么早起床呢?因为我们要去黄山看日出。这不,刚上车就听见有呼噜声了。不知不觉就到黄山了,我立刻蹦下了车往索道跑,我们排了三个小时,都七点多钟了,厚厚的云层像条毯子一样笼罩着大地,唉!看不到日出了,我美好的心情立刻跌到了谷底。咦?四周怎么白茫茫的?啊,我明白了,我们在一块云里。下面的树枝繁叶茂的,多漂亮呀!“咔——”,我们到了,一出缆车,我就吸了一大口气——山上的空气真新鲜呀!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一口气爬上了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从高眺望,美不胜收,用徐霞客的一句话形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青山绿水、云雾缭绕……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第三天,我们去了一些特产店,买了好多特产,真是满载而归呀!

黄山的雾

文/赵喆

久闻黄山雾的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刚到黄山,雾还不大。我极目四望,景物尽收眼底。但见峰峦起伏,在飘渺的云雾里,漂浮着一个个尖如子弹头的峰顶,又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座座岛屿。

等我们乘上缆车,四周开始变得白茫茫一片。蓦地,缆车冲出了大雾。四周皆是山峦,偶尔能看见几朵云在我们脚下飘过——这种快感胜过神仙的腾云驾雾。再回首,黄山仍被一大团一大团的浓雾包裹着,连轮廓都难以分出。怪不得在山上观景犹如雾里看花,只因刚才我们一直在雾中,只是自己觉察不出罢了,实乃:“不知黄山真面目,只因身在云雾中。”

下了缆车,我们的目的地是光明顶。在海拔1000多米的停靠处我们休息了一会儿,我不禁寻找起雾的源头。啊!是山下,只见山下白茫茫的一片,不见一亭一阁,一草一木,如同那烟波浩渺的大海,一阵风将雾带上来,就像是浪在拍击着海岸,风呼呼地吹动着挂在山崖的松,这是久违的涛声。我可以隐隐约约望见几个山峰,它们一会儿置身雾外,一会儿又被一波波的雾隐住,只略略露出一个尖角。多么奇妙的雾呀!

有人夸黄山的松长得妙,有人夸黄山的石生得怪,还有人夸黄山的云壮观,但我最想夸的是黄山那奇幻的雾。它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虚幻的世界,使得黄山更加巍峨俊峭,峥嵘秀丽。

黄山游记

文/缪浩文

余攀峰至险至危至秀者,黄山也。

旧时孟夏,有幸至于安徽,遂登黄山也。

此日朝阳奕奕,卯时乃升。初至山脚,晨霏低压,朝露润叶,云幕衔雾,黄岩微现;荣松隐没,云载雾乘;赤阳下彻,微纱透亮。微风阵阵,胜似深秋,暑气自散。仰望峰顶,薄雾遮眼,不可极眺黄山之极。但见山崎路岖,黄岩突起;岩山奇松,虽未觉荫翠,然觉生气奕奕。嗅之,可感野芳处处;聆之,乃觉山鸟鸣涧。云霏飘往不断,欲登峰顶一睹雄奇。

攀至山腰,与底大异乎。雾霭蒙络,足下难辨,扶壁挪移,缓行慎行,岩上苔藓,青郁翠嫩,触肤顺滑,颇有凉意。至于宽,数人并行;行于隘,须曲身独行。

复行,恰逢夏雨,气温陡降,如盆器倾倒,雷鸣如锣,雾气稍开,可见山石各异,雨冲石阶,如瀑泻下;奇松千态,或如舞女妙曼,或如军将傲立,或似弯弓蓄力,或似天柱扶摇。未曾久观,但觉雨水冰凉,彻心透骨。

乃至峰顶,雨渐息,无它物遮眼,阳光普照,人心欢悦。观足下经行处,胆颤心惶,皆行于崖畔,甚危。望极,欲览群峰之貌,皆若顶天气之柱,然黄山乃众峰之首,险极危极秀极。松柏处处可见,或密或疏,而无杂乱之章,险处而疏,坦处而密,错落有致,高低差互,皆若立于石上无根无须,摇摇欲坠。无源无土,矗立不倾,自然之奇观也!

噫!黄山之行,虽久仍恋,盖孕奇育灵之地也!

游黄山

文/刘昊东

暑假中,我随妈妈去了黄山。对于这次的行程我早就很期待了,我的语文课中有一篇文章是《黄山奇石》,这次我终于有机会领略它的风采了。

我们从杭州乘坐大巴出发,抵达黄山市后,在小镇上住宿了一晚,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做好准备跟着大部队进入山区。坐上缆车,当我们到达白鹅岭时,呈现出大片的云海,层层的云雾缭绕,仿佛置身在仙境之中;大风吹过,把云雾吹散开,又一番景象出现了……黄山真的很美呀!

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开始爬山,一路上我看到黑虎松、妙笔生花、雨靴石,还有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一线天、迎客松。一座座山峰形态各异。黑虎松很高大,它已经生长了800多年,像是黄山的守护神;妙笔生花就是一座孤立的石峰,像是毛笔向上的形状,笔尖上长着一棵古松,松枝伸展仿佛盛开的花朵,因此才叫“妙笔生花”。迎客松是黄山的标志,导游说来黄山没有看迎客松就不算是来过黄山,它伸展双臂,像是在欢迎天下的游客。

黄山有奇松、怪石、云海、瀑布。黄山被绿树环绕,云海包围。行走在山里,凉爽的山风吹过,让我们暂时躲过炎热的夏季,一阵舒心的凉意。一路上不时有可爱的小松鼠跳出来。导游还告诉我们有调皮的猴子会来向我们讨吃的,只可惜我们没有碰到。

我们还游玩了西海峡谷,看到了着名的九龙瀑。黄山的美景在这里不能一一介绍。我为我们祖国的美好河山感到骄傲,也为大自然的神奇感叹。大约两天时间非常匆促,等到下山的时候我已经累得腿都不像是我自己的了。美丽的黄山,我还会再来!

醉美在婺源

文/谈笑在指尖

挎着相机,开着车又一次走进婺源。这颗江南风景秀丽的绿色珍珠,位于江西的东北部,与安徽的黄山、浙江的千岛湖遥相呼应,构成了江南山水人文游览的精美图画。她用渴望的眼神不停地张望着北方的黄山,就像在外的游子,心中眷恋着故乡的土地,不舍造就了自己独特身世的徽派文化根基—黄山。在向游人展示秀丽身段时,它始终不忘讲述自己与黄山的血脉联系。婺源,原属安徽,后划为江西管辖。

到过婺源的人,都知道婺源的主色调是淡雅的水墨,无论是建筑还是自然,除了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便是掩映在翠绿原野的一排排徽派建筑,如今,那种“烟火千家,商贾四集”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斑驳的墙头。它历经千百年风雨涤荡,历史沧桑,依然保持原有的风貌,默默传承着历史文明,彰显她丰厚的文化底蕴。而婺源的山水则给婺源的水墨画上,添上了一笔浓墨重彩的清新绿色,让我们体会到别样的人间仙境。

在清晨的高地俯瞰,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着粉墙黛瓦的村落,炊烟袅袅升腾,在空中变幻着各种形状飘散开来,如一幅未干的水粉画。走进山清水秀的李坑、宏村,在村口最先看到的是一座精美的石雕牌坊,一条弯弯的山涧小溪,一座跨越溪流上的精致小廊桥。在这里,有河边浣洗的村妇,小河中有飘游的小舟,还有吱呀一声打开木门蹒跚而出的提水老人,以及昔日的商贾和缙绅们留下的宅院中的精美木刻,仿佛打开了一本久远的书,讲述着那远古的过去……

婺源的水态形形色色。有令人心旌摇曳,放荡不羁的飞瀑鸣泉,也有让人心如止水,静如处子,一脉温润的沟渠塘湖。岸旁参差清晰的倒影,莫非是对婺源水的美好质地作最为有力的诠释?我想,只要是婺源水,它们的特质就是温润、纯净、天然。记得,朱自清先生曾写杭州虎跑泉的水时用猫眼绿来形容过,可我不知道眼下写婺源水应该怎样去搜索枯肠形容?此时的笔下,感到从未有过的滞涩,甚至是些许的胆怯。我怕再用比喻去写它,会无端沾上丝丝烦人的俗气。

走进婺源,我不知多少次为婺源淳朴厚重的徽派古建筑艺术文化所震撼!青山绿水中,清一色粉墙黛瓦,勾檐斗角,鳞次栉比。村旁或以小桥流水、九曲回廊点缀,原野间杂以金灿灿绿油油的油菜花、麦苗衬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天人合一”在这里能得以完美展示。村中铺一条或数条幽深洁净的青石板路供村民出行,当脚下的皮鞋敲击着青石板发出一串“的的的”的略显低沉的回音时,会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在此伴奏之下,仿佛已渐渐步入幽深漫长的时光隧道,欣欣然,又仿佛是前去应约参加一场历史会晤似的。

这有雨的天气里,婺源清晰地展示着她最美的姿态,鸟鸣花香,滴答声中,满满地享受着另一个天堂的美好。婺源,如同一个美丽的姑娘,清雅温婉,含蓄却自然,山水之间,花海里面,有灵动的美,更有柔和的光芒。如果你是那个心动的游客,在秋日的静好中,交与你双手,和她一起在江岭奔跑。这便是那一个许诺,一个交代。南方的雨是温柔的,尤其到了婺源。婺源多有烟云,多有雾雨,雾和雨融合在一起,让人感到的是那样的缠绵多情。一场秋雨下过,让山更加青翠,枫叶更加透红,大地更加滋润。尤其到了清晨,云雾迷茫,山影重重,让人们很难看清远方的村落,更让人浮想联翩,诗意无穷。

炊烟在白墙黑顶的马头墙后袅袅升起,村旁参天的红枫如火燃烧。石城在晨曦中遗世独立,宛如一幅恬静绝美的淡淡水墨古画。天边红霞渐飞,谷中越来越亮堂。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打进山谷的那一刻,古老的村庄顿时美如仙境。阳光如瀑,打在粉墙黛瓦间,原本静美如水墨画的村庄立即变幻成了流光溢彩、灵气四溢的水粉画,随着阳光角度的上升,顺着谷中云雾的流动,伴着屋顶炊烟的变化,画面变幻不定,奇妙无双,在光影流转中,山谷中的村庄每时每刻都是一帧帧截然不同的绝美画卷。

行走在婺源的路上总会有风景,尤其在那丝丝细雨中。雨滴滴落在静静的水面,敲起微微的涟漪。我看到远山、人家、野花、池塘,翠竹,小路,油纸伞,构成了梦一般的画卷,令人痴迷地走入追寻梦的畅想。

婺源是典型的中国古村古镇的旅游区。大山里,有着最美的乡村风采。坐在车上,远远的就看见一条蜿蜒的公路曲径绕进高山田野里,那是一种仿至画中仙境的美,晴朗天空下洗净铅华流露的最纯净的美。泼墨山水,任意一道都可以取景,抬头低头的瞬间都是收获。一路踏去,就似我打江南走过,恰若在青石的街道回晚,跫音响,归人回。这完全的符合全然的诗意。“大树千秋绿,清溪绕古村。墙高三尺巷,井老几街人。石板留苔迹,灰砖刻旧痕。小桥流水去,故事掩深门”。 千年的村子,就在这无数个日日夜夜里,用自己的羽翼呵护着每一个子嗣,又迎来送往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岁月的浸染,让她的脸上除了安详,已经看不出任何的表情了。如今,在忙忙碌碌的人流中,不管你是看婺源的景,还是在尽享着婺源的情,更多的是心底对千年婺源的膜拜,是心灵里对千年婺源难以割舍的情愫。

呵呵,说起婺源,我的心就要醉。

深夜,触摸自己的内心

文/仙岛石

深夜。静谧。孩子的呓语。总有一个无声在回响。熟悉的夜。熟悉的书写,离开键盘与屏幕的冰冷与闪烁,笔在一瞬间让我燃烧起来。十年,亦或更久。与秃笔的形影相随,在深夜中悄然游走。厚厚的书。厚厚的笔记本。静静地守候着,乌云密布的夜晚,很难与月相约。孩子的呼吸均匀平缓。内心深处,刹那间涌起一股柔情。那些鼻息与呼吸,还有不经意间伸出来的手或者腿,击中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恍然间,坚硬冰冷的外壳悄然瓦解,冰消雪融。

夜晚。真正的夜晚。被黑色笼罩着。伸手不见五指。龋龋独行的时候,眼睛什么都不看见,尽管张得大大的。全都是黑色。这个世界仿佛又回到了远古。仿佛混沌还没有初开。仿佛故事中的天终于塌下来了。仿佛小说中暗无天日的氛围已经降临。仿佛邪恶的势力已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占据了控股地位。有一些风狠狠地迎面劈来,让皮肤硬生生的疼。还有一些风在助纣为虐,把山上、路旁的草木都刮得呼呼作响。神话中的地狱大概如此吧。心往下沉着,脚步也跟着沉。秋的夜,在无声中喧哗着,已经慢慢接近了冬的脚步。

风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凉了下来。黄山的奇形怪状的石头、千姿百态的松树已经深深刻进脑海里去了,此刻什么都不存在了,只有夜风,缓缓地吹着。时不时有一点灯光自后而至。近了。更近了。内心已经没有惶惑与不安,只是一味的焦急。两条腿似乎已经迈不开了,似乎都不属于自己了。但是,往下的台阶仍然一如既往的陡峭。两只脚都是能侧着了,踩一脚下去,再不是脚的不舒服了,而是膝盖,踩一下抖一下,生怕自己就这样的滚下去。如果管道路的下面去了,也有好几米高,那该如何是好?一切似乎都在努力地牵引着我的思绪。风儿不知有没有吹动两边的树叶,我只听到耳边的呼呼声。下山的人不绝于缕,可谓是前赴后继。

这里是黄山,一座很多年前就知道的世界名山。当内心的某些愿望得到满足,当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画面在脑海里反复放映,然后在眼前渐次展出,当原本激动的心灵逐渐平静下来,我疲惫的身躯开始摇晃了,嘴唇已经变了颜色。在经历了漫长的心灵折磨之后,我的身体状况日益下降。但是我还是咬牙上来了。等待缆车的五个多小时中,我的体能我的耐心都已消失殆尽,遭遇如此的折磨,旅游已经失去了意义。但是后来的缆车风光、奇峰怪石、挺拔苍松,又一次改变了心情,虽然累了点,但还是饱览了一番。一次黄山之旅,堵车的辛苦,爬山的劳累,似乎都找到了价值。导游说这一天黄山游客超过了四万人。或许,有的人是冲着这奇峰怪石;或许,有的人是冲着这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名气;或许,也有人是被一个团体所裹挟而做出的无奈选择……但是,都值了。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是多么的渺小,一座山,一些树,一些石头,或许能改变我们人生的看法。

上山的路,有一半是缆车,所以后来的爬飞来峰、光明顶,都很轻松。儿子开始时总是叫,从来没有过的双腿运动磨练才刚刚开始,就叫苦不迭了。于是,像他课本里刚学到的内容一样,鼓励他跟着大伙往前冲,夸他是个小男子汉,复述他们课文中坚强的爬山者,他终于冲了上去。不管是开始的平缓,还是后来的陡峭,他还一路都叫了起来,从一开始的沉默喘气,恢复了他一贯的竹筒倒豆子似的不停说话。他找到了感觉。我却有点熬不住了。在飞来石的下面,我一屁股坐在了石头上,不停地流汗,不停地喘气,而那小子却已经忘记了刚才爬山的叫苦连天,拿着相机去拍飞来石了,上上下下,连着就是好几趟。哈哈,这下竟然不累了。我想上去抚摸一下那块传说中的天外飞来之石,却站不起来,更别说爬上去了。我知道后面还有更远的路。导游说要去的光明顶,那个据说是当年的国家领导光临时建立的一个大球形白色建筑,在爬山的起点时,看到是那么远,现在看上去,还是那么远,从大山里出来的我早已没有了以前的那个身体,真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到最后。然后就开始走了,接下的路要平缓多了,儿子一下子就不知道冲到哪里去了,我大声吆喝着,他的声音却在很远的前方传来,走了一会儿,再呼唤的时候,却是听不到他的声音了。崎岖的山路,已经被人工铺成相对平坦稳当的台阶——但也正是这台阶,让后来的下山增加了难度。来自大山的都知道,天然的山坡上山下山要舒服得多,反而是这台阶,下山会带来更多的麻烦,这也就为后面的下山之苦做了铺垫。

路上满是人。回头看,都是。往前看,都是。路边,拍照的,休息的,看风景的。一个方向往前爬的,迎面而来往下走的,男女老少的中外游客,都在兴奋地走着。这山,这树,这峰,这石,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似乎活了起来,似乎真的像导游讲述的故事那样鲜活。眼中的风光是多么的熟悉,好像不是第一次,好像就是老家屋后的那座大山,一抬腿就能上去逛上一圈。好像就是读中学时,学校后面的那座凤凰山,跟老师同学一起翻石头钻荆棘。但更多的是从书本上图画里欣赏到的,黄山的奇石,黄山的奇峰,黄山的奇树,黄山的奇景,黄山的奇雾,心目中,大脑中,黄山,就是天下最美的山,此生定当一游,现在终于来了。

终于来了。

一些树木在渐渐降临的夜色中模糊起来。风凉了。鞋底摩擦地面水泥的声音逐渐响了起来。拖着,拐杖慢慢地起了作用。然后就多了拐杖点击地面的声音。还有看不见的人的声音。喘息声。记不清走多久了。手机的信号依然没有恢复。两个小时?还剩下多少?内心里的焦急和双腿的劳累合二为一了。分不清楚到底哪个更重要了。这种情形就像看到的徒步沙漠的行人,原始森林的探险者,大海上的遇难者,战争中的幸存者……坚持到最后,就是心中唯一的念头。这就像每一个夜晚一样,一杯茶,一本书,或者一支笔,一段从来没有成功感的书写经历,我能做的就是在坚持着,为着一个目标。在有灯光的时候,我的眼睛望不到未来。在这黑暗遮掩一切的夜里,我却望见了前面的一缕灯光。然后听到了一些久违的嘈杂声,汽车的轰隆声。然后,我看见了许多人影,最前面的是一个矮小的影子,他冲着我跑了过来,他的叫声让我全身的疲劳瞬间消失殆尽。他,是我的儿子。

我感觉有泪流了出来。我极力掩饰了自己。我的夜晚刹那间被儿子的喊声叫亮了。在后来的车上,在后来的饭桌上,在后来的酒店里,我的目光不在离开他。当夜里他的小小的鼾声响起时,我轻轻抚摸了他的头。然后,我再睡去。

夜晚,又一次来临了。在一个临时租住的房间里,儿子和女儿的鼻息此起彼伏。台灯亮了,我一如既往地捧起了书。

明天,寒潮依然如故,但是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迎接光明。

丹青黄山

文/孙丽丽

对黄山神往已久,因为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有语:“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自然有着不寻常之处。

早晨六点准时出发,进入景区的路很窄,且蜿蜒起伏,车子忽而上下,忽左忽右。山上满是葱翠的竹林,杯口般粗细,竹与竹紧紧地挨着,挺拔如士兵。第一站翡翠谷,又叫“情人谷”。大大小小的池塘,盛着一汪清澈如翡翠的湖水,粼粼的波光在闪烁,这水清澈得似乎有灵性。电影《卧虎藏龙》曾在此拍摄。

拾阶而上,行百余级,到达玉屏楼时,迎客松好似黄山的主人,挥展双臂,迎接天下来客。迎客松下人头攒动,几乎人人都要与迎客松合个影,这似乎成了游黄山的目的。

据说黄山松只生长在海拔

800米以上的山上,平原难以见到,山道两旁的松树,有的高大挺拔,有的枝条蟠曲。我观察黄山松的根,它们全扎在石头缝隙里。导游说,黄山松破石而生,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凡有石头的地方一定生长着这种黄山松,这是黄山的一大奇景。

要说黄山是仙山,真是名不虚传,整日云雾缭绕,细雨蒙蒙。据当地人讲,雾天、雨天、晴天各占三分之一,就是当地人也很难看到黄山的真面目。难怪山上的

松树干上长满了青苔。

上黄山的路很陡,虽没有华山的奇险,但是导游还是不断地叮嘱游客: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一路前行中,会不时遇到挑山夫的身影,他们弓着腰,沉甸甸的担子似乎将他们压弯,神色好似木雕,他们多像坚韧的黄山松!

黄山的秀丽风景,犹如一幅幅移动的山水画,尤其是那些神奇的怪石,像“仙女弹琴”“天狗望月”“猴子观海”。行走在黄山的景色里,近处曲径幽深,浅溪潺

潺,远处峰峦叠翠、怪石奇美,可谓鬼斧神工、惟妙惟肖。

远望鳌鱼峰一线天,像一条斜线,呈“之”字形,人如米粒般大小,顿时感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有的阶梯角度足有八十度,我索性双手扶梯,四肢并用,以最准确的姿势诠释“爬山”二字。最窄处仅容一人,身旁不是幽深的山谷,就是高耸的峭壁。

古人云:“登黄山而天下无山。”确实,黄山集天下美景于一身,秀丽雄伟,险峻奇巧。站在光明顶上,可观东海奇景,只见群山起伏,云海茫茫,气象万千,让人心旷神怡。

水墨徽味浓,丹青黄山美。登黄山,可谓一步一景,人走景走,景随步移。在黄山的风景里行走,有一种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自豪。

深夜,触摸自己的内心

文/仙岛石

深夜。静谧。孩子的呓语。总有一个无声在回响。熟悉的夜。熟悉的书写,离开键盘与屏幕的冰冷与闪烁,笔在一瞬间让我燃烧起来。十年,亦或更久。与秃笔的形影相随,在深夜中悄然游走。厚厚的书。厚厚的笔记本。静静地守候着,乌云密布的夜晚,很难与月相约。孩子的呼吸均匀平缓。内心深处,刹那间涌起一股柔情。那些鼻息与呼吸,还有不经意间伸出来的手或者腿,击中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恍然间,坚硬冰冷的外壳悄然瓦解,冰消雪融。

夜晚。真正的夜晚。被黑色笼罩着。伸手不见五指。龋龋独行的时候,眼睛什么都不看见,尽管张得大大的。全都是黑色。这个世界仿佛又回到了远古。仿佛混沌还没有初开。仿佛故事中的天终于塌下来了。仿佛小说中暗无天日的氛围已经降临。仿佛邪恶的势力已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占据了控股地位。有一些风狠狠地迎面劈来,让皮肤硬生生的疼。还有一些风在助纣为虐,把山上、路旁的草木都刮得呼呼作响。神话中的地狱大概如此吧。心往下沉着,脚步也跟着沉。秋的夜,在无声中喧哗着,已经慢慢接近了冬的脚步。

风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凉了下来。黄山的奇形怪状的石头、千姿百态的松树已经深深刻进脑海里去了,此刻什么都不存在了,只有夜风,缓缓地吹着。时不时有一点灯光自后而至。近了。更近了。内心已经没有惶惑与不安,只是一味的焦急。两条腿似乎已经迈不开了,似乎都不属于自己了。但是,往下的台阶仍然一如既往的陡峭。两只脚都是能侧着了,踩一脚下去,再不是脚的不舒服了,而是膝盖,踩一下抖一下,生怕自己就这样的滚下去。如果管道路的下面去了,也有好几米高,那该如何是好?一切似乎都在努力地牵引着我的思绪。风儿不知有没有吹动两边的树叶,我只听到耳边的呼呼声。下山的人不绝于缕,可谓是前赴后继。

这里是黄山,一座很多年前就知道的世界名山。当内心的某些愿望得到满足,当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画面在脑海里反复放映,然后在眼前渐次展出,当原本激动的心灵逐渐平静下来,我疲惫的身躯开始摇晃了,嘴唇已经变了颜色。在经历了漫长的心灵折磨之后,我的身体状况日益下降。但是我还是咬牙上来了。等待缆车的五个多小时中,我的体能我的耐心都已消失殆尽,遭遇如此的折磨,旅游已经失去了意义。但是后来的缆车风光、奇峰怪石、挺拔苍松,又一次改变了心情,虽然累了点,但还是饱览了一番。一次黄山之旅,堵车的辛苦,爬山的劳累,似乎都找到了价值。导游说这一天黄山游客超过了四万人。或许,有的人是冲着这奇峰怪石;或许,有的人是冲着这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名气;或许,也有人是被一个团体所裹挟而做出的无奈选择……但是,都值了。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是多么的渺小,一座山,一些树,一些石头,或许能改变我们人生的看法。

上山的路,有一半是缆车,所以后来的爬飞来峰、光明顶,都很轻松。儿子开始时总是叫,从来没有过的双腿运动磨练才刚刚开始,就叫苦不迭了。于是,像他课本里刚学到的内容一样,鼓励他跟着大伙往前冲,夸他是个小男子汉,复述他们课文中坚强的爬山者,他终于冲了上去。不管是开始的平缓,还是后来的陡峭,他还一路都叫了起来,从一开始的沉默喘气,恢复了他一贯的竹筒倒豆子似的不停说话。他找到了感觉。我却有点熬不住了。在飞来石的下面,我一屁股坐在了石头上,不停地流汗,不停地喘气,而那小子却已经忘记了刚才爬山的叫苦连天,拿着相机去拍飞来石了,上上下下,连着就是好几趟。哈哈,这下竟然不累了。我想上去抚摸一下那块传说中的天外飞来之石,却站不起来,更别说爬上去了。我知道后面还有更远的路。导游说要去的光明顶,那个据说是当年的国家领导光临时建立的一个大球形白色建筑,在爬山的起点时,看到是那么远,现在看上去,还是那么远,从大山里出来的我早已没有了以前的那个身体,真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到最后。然后就开始走了,接下的路要平缓多了,儿子一下子就不知道冲到哪里去了,我大声吆喝着,他的声音却在很远的前方传来,走了一会儿,再呼唤的时候,却是听不到他的声音了。崎岖的山路,已经被人工铺成相对平坦稳当的台阶——但也正是这台阶,让后来的下山增加了难度。来自大山的都知道,天然的山坡上山下山要舒服得多,反而是这台阶,下山会带来更多的麻烦,这也就为后面的下山之苦做了铺垫。

路上满是人。回头看,都是。往前看,都是。路边,拍照的,休息的,看风景的。一个方向往前爬的,迎面而来往下走的,男女老少的中外游客,都在兴奋地走着。这山,这树,这峰,这石,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似乎活了起来,似乎真的像导游讲述的故事那样鲜活。眼中的风光是多么的熟悉,好像不是第一次,好像就是老家屋后的那座大山,一抬腿就能上去逛上一圈。好像就是读中学时,学校后面的那座凤凰山,跟老师同学一起翻石头钻荆棘。但更多的是从书本上图画里欣赏到的,黄山的奇石,黄山的奇峰,黄山的奇树,黄山的奇景,黄山的奇雾,心目中,大脑中,黄山,就是天下最美的山,此生定当一游,现在终于来了。

终于来了。

一些树木在渐渐降临的夜色中模糊起来。风凉了。鞋底摩擦地面水泥的声音逐渐响了起来。拖着,拐杖慢慢地起了作用。然后就多了拐杖点击地面的声音。还有看不见的人的声音。喘息声。记不清走多久了。手机的信号依然没有恢复。两个小时?还剩下多少?内心里的焦急和双腿的劳累合二为一了。分不清楚到底哪个更重要了。这种情形就像看到的徒步沙漠的行人,原始森林的探险者,大海上的遇难者,战争中的幸存者……坚持到最后,就是心中唯一的念头。这就像每一个夜晚一样,一杯茶,一本书,或者一支笔,一段从来没有成功感的书写经历,我能做的就是在坚持着,为着一个目标。在有灯光的时候,我的眼睛望不到未来。在这黑暗遮掩一切的夜里,我却望见了前面的一缕灯光。然后听到了一些久违的嘈杂声,汽车的轰隆声。然后,我看见了许多人影,最前面的是一个矮小的影子,他冲着我跑了过来,他的叫声让我全身的疲劳瞬间消失殆尽。他,是我的儿子。

我感觉有泪流了出来。我极力掩饰了自己。我的夜晚刹那间被儿子的喊声叫亮了。在后来的车上,在后来的饭桌上,在后来的酒店里,我的目光不在离开他。当夜里他的小小的鼾声响起时,我轻轻抚摸了他的头。然后,我再睡去。

夜晚,又一次来临了。在一个临时租住的房间里,儿子和女儿的鼻息此起彼伏。台灯亮了,我一如既往地捧起了书。

明天,寒潮依然如故,但是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迎接光明。

茶饮毛峰

文/张梅

毛峰于我,像老友。

尚不懂喝茶的少年时代,每到岁末,父亲便会备好新年待客的茶,亮绿的袋子,鼓囊囊的茶叶,袋上写着字体飘逸的“毛峰”二字。到了年初一,嫩尖的茶叶被母亲放在胖圆的白瓷茶壶里,兑满满一壶水,每来拜年的亲友,总是要倒一小杯。暖暖地捧在手里,夹一筷切得细细的干子丝,好茶好干丝的夸赞总是要在农历新年的早晨被来客说上几遭。

毛峰,茶生黄山。提到名山,安徽的黄山屡被提及,就像提到十大名茶,毛峰也在其中。初喝毛峰时,并不知它位列十大名茶。

五岳中我只看过泰山,暮色中抵达,已见其雄浑。泰山去过才去黄山,虽然离黄山更近,不过几小时的车程。这个顺序暗合诗句“黄山归来不看岳”,不看岳,担心上黄山而无登其他山的兴致。黄山是视觉的盛宴,凡事一盛,回忆起来,倒说不上子丑寅卯。四绝中独喜云海,厚、逸、率性,有唐风,远胜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宋韵,飞云冉冉;还有魏晋之风,大隐隐于市,隐于市时茶不可或缺,我在皖地,不可缺毛峰。

我喝毛峰,喜欢用杯子,或者壶。

杯和壶的状态是一种期待,我们在心灵之杯中盛情绪之水,情绪是流动的,倒入杯中的水也是流动的。我常常独坐,不是独坐敬亭山的独坐,诗仙有山为伴,我独坐时,隔着窗棂看远远的天,也无抱负,也不怀人,也不思古,那段时间,心灵空空荡荡,如无茶的空杯。

取茶叶,泡了茶,坐在一杯毛峰的茶香里,我的心灵之杯渐渐灵动起来,喝着茶,看着书,写着文,有茶入口,至少少了些疲乏。漫天凉月,一壶好茶,不比东坡居士“把酒问青天”的意境差。茶是水中的诗,文是心中的茶。我习惯将文字采摘、杀青、揉捻、烘焙、拣剔,以求好文字。

有一年我从黄山下来,用饮料瓶装了一些泉水,到宾馆用来泡茶——水嫩滑,茶翩翩,如佳人遇青年才俊,一见钟情。

古人对泡茶之水多有讲究,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是陆羽的提法。更讲究的,汲泉扫雪用来烹茶。平常喝毛峰,也就用煮沸的水泡,粗放地喝,虽然觉得委屈了茶叶,但在世俗烟火中的相守,彼此珍重,也算得上相濡以沫吧。

如今将毛峰作为日常主打茶,无需等到年节,春四月,藏茶如藏书,封好口,放在冰箱中,在节气的变更中保持青碧。

毛峰泊在水中,散发着幽幽的茶香,也有淡淡的清苦气息,如药。我走马观花看《本草纲目》,那些药气扑面,挟带而来的,还有草木独有的青葱。李时珍惜墨如金,文字古朴,他的字少,意赅,但有地气,读起来踏实。毛峰喝起来平实,所以作为家常茶比其他合适。

将进茶,以茶打发时光,贪杯无虞。诗仙说,借酒浇愁愁更愁,与其相比,借茶,无需有此担忧,茶入肺腑,内心澄明。

毛峰的前称叫雪岭青,如同武侠小说中的侠女,英姿飒爽。据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一日行至国子监,有厨人进茶。朱元璋品后曰:“此等好茶,莫不是徽州雪岭青?”来自歙县的厨人闻言答曰:“正是。”国子监一贡生闻知此事后,常吟云:“十载寒窗下,何如一碗茶。”而我寒窗远不止十年,一直寒窗,一直喝茶。

黄山奇松

文/邵汐璘

黄山松树都很奇特,可大多数人只知道: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饱经风霜仍郁郁苍苍的“迎客松”;如同一个绿色巨人,陪同游人观赏美丽黄山风光的“陪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带有“天然盆景”美誉的“送客松”。可别以为它们三个是名松就代表所有黄山松树的翩翩风度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连理松、孔雀松和双龙松。

连理松:它颜色红里透白,是两棵松树连在一起的,分也分不开,像两个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姐妹,它屹立在高高的山顶上。连理松枝繁叶茂,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紫艳紫艳的。太阳下山,彩霞和连理松在一起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真是个惹人爱的“大家伙”。

孔雀松:它一只脚着地,一只脚腾空,它的头高高仰起,好像在自豪地说:“看我,多美啊!”它的树枝是向后生长的,形成了“尾巴”,远看仿佛一只孔雀在蓝天下翩翩起舞。

双龙松:它没有孔雀松、连理松那样迷人、优雅,但却非常壮观。它有两个龙头,身体往外侧斜,快要腾空飞跃的样子。

连理松告诉我:亲情是珍贵的;孔雀松告诉我: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双龙松告诉我:解放自己,给自己一片天空飞翔!

探险天都峰

文/吴子

暑假里,我和妈妈一起去了黄山,爬上了黄山的最险峰——天都峰。我站在天都峰的脚下,望着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天梯,心中不由地担心起来:这么陡的台阶我上得去吗?而此时,妈妈手里拿着一根捡来的竹竿,充满信心地对我说:“走吧,咱们出发!”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上路了。通往天都峰的路都是依山而凿的石阶路,又陡又窄很不好走,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想想放弃山顶的美景,又十分可惜。所以既来之,则安之,爬!更意想不到的是,一路上连个休息的地方都没有,好不容易找到一块空地,人早已累趴下了,想不到通往天都峰的路原来这么陡呀!

经过三四个小时的艰苦攀登,我们终于可以看见天都峰的顶峰了,可是,最后的也是最吓人的考验,在天都峰的山脊上有一条长十几米的石阶通道,仅容一人通过,两边是被风吹得“咻咻”作响的绳索,底下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悬崖,这一段路无疑是一段要人命的路,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悬崖。当我踏上这条通道时,我的腿一直在发抖。风“呼呼”的吹着,好像随时都能把人吹下悬崖。此刻,我的眼睛不知该往哪儿看,看两边,万丈悬崖令人胆战心惊,往前看,攀登的路是那么遥不可及,真让人心里没底呀!后面的游客也在不断地鼓励我。终于,我在妈妈的带领下,成功走过了这条通道,到达了天都峰的顶峰。心里真是无比激动呀,想一想一路上多少次想放弃,而现在我却征服了黄山的最险峰——天都峰,真是值了!在山顶稍作停留,便开始了下山的路程。

俗话说的好:“上山容易,下山难!”在我们沿着原路下山的时候,看着近乎六七十度山路,我的腿更软了。下山时,我完全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坐着下的。当我又一次站在天都峰的脚下时,我看着那险峻的山路,真佩服自己有那么大的胆量去征服天都峰。

雨中登黄山

文/荷梦

特别声明:此文为荷梦原创作品,原文地址:荷梦的新浪博客

年轻的时候读过李健吾的散文《雨中登泰山》,体会到作家对齐鲁文化的热爱,不因天公不作美,依然跋涉在五岳之首陡峭艰辛的石街路上,写出富有生命感悟的文章,确实称得上是“仁者”了。李老先生执着的追求,给自己生命的足印扫清了遗憾,每当回忆,也该坦然了。如今,我也拥有了一回雨中登山的经历。

出发前已略知黄山梅雨天气,几次想打退堂鼓,但不甘心。登黄山没有回头路,重重压力之下,起程了。

爬山时先坐了一程汽车,又坐了一程缆车,实际我要登的黄山第二高峰:光明顶,也就是海拔一千八百六十米而已,等于我要走的山高只有二百米左右。

黄山导游是一个二十出头的本地小姑娘,娇小的个子,圆圆的脸蛋,脚拖着一双凉鞋,很难想象她怎能胜任黄山导游这工作,但她却始终领着我们三十一位团友,打着旗走在前面,令人肃然起敬。每到观景台,蜿蜒的队伍就停下来赏景。一番喘气后,探头出去,只看到茫茫一片,除了雾还是雾。眼前深不见底,仿如将人带着了一个飘渺的世界,很有把握不住,似真似幻,似虚似实的感觉。雾气一动不动,似缺了点灵气,想耐心等风吹开云雾,却丝毫未见动静,景色多少有些单调。黄山的真面目却半点不露,真有“不识黄山真面目,只源身在此山中”的感叹了。这时天下着瓢泼大雨,一路蹒跚而来,鞋套破了,鞋,顿成雨鞋;几层的衣服裹在两件薄薄的雨衣之下,夹着汗臭与雨水,也粘乎乎的;背上的行囊不轻,压得腰快弯了。更狼狈的是,一心想拍几幅美照回去,却连相机也拿不出来,只好眯着蒙蒙的双眼,扫描一下传说中的名山——黄山的魅力了。雨中的黄山的魅力何在?是山的秀气的若隐若现吗?是景的奇丽与人的距离感吗?是雨的拦路与梯级的陡峭给人生命极限的考验吗?是历代文人在黄山留下的痕迹与诗文吗?我为什么要知其难而进?难道仅仅为了感受黄山的云海滔滔吗?黄山的精彩始终没有捕捉到,筋骨的疼痛,路途的艰难却折磨着我。

只有沿途棵棵奇松,慰藉着疲累的心灵:株株紧靠在一起的团结松;树枝全长到向阳一边,像葵扇一样展开的凤尾松;枝叶婆娑,杀气腾腾的黑虎松;情意绵绵,双双偎依在一起的连理松;迎风翘首,独自挺立的迎客松……

望着满山的奇松,一时兴奋起来,浮想连篇:黄山松,雨中你仍然以最美的姿态迎接客人,履行山主人的职责,让登山的人无论何种境况下不至两手空空而归,你的生命追求里,除了顽强,除了傲骨,除了脱俗,也该有松的信念吧?面对满眼高矮各异,粗壮不一,形态有别的形形色色的松,我真想跪下双脚,双手合十,仰松朝拜。学习松的气度、品格、精神、内核……

往前走,路遇几个挑山工,两条扁担在肩膀上压出一条深痕,身体摇摇晃晃,两边是超过百斤的物品,走在天雨,路滑,陡峭,狭窄的山路上,真有一不小心就摔下悬崖的危险。我赶忙让到一边,感慨千万,他们生活是多么不易。比起我这样的旅行者遇到的困难,他们的路险阻得多。我只是为了寻找乐趣走到这雨中的黄山,他们却为了谋生而面对这漫长的山路;我只有两天的考验即可离开这个艰苦的旅途,他们却可能要一辈子用肩膀和双脚去丈量这人生的旅程。但我为什么没有看到他们痛苦的样子?也许是别无选择?也许是已经适应了生存的环境?如果黄山松有让我匍匐下跪的感觉,黄山挑山工却有让我嚎啕大哭的感觉,他们生活挺难!

继续朝前走,脑海里满是这个想法:挺住,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你去面对,不管是你愿意还是不愿意——过程的苦,也许会换来结果的甜。不是说“黄山归来不看岳”吗?至少这过程我参与过了。

遗憾的黄山之旅,也一定是这辈子铭心刻骨的灵魂洗涤之旅。

寻芳“黄山姊妹园”

文/张永昕 耿英

在我国,有“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足见黄山的崇高地位。在美国,有一座与黄山结成姊妹园的国家公园——约塞米蒂(又译为优胜美地)国家公园,也是美国最优美的国家公园之一。公园位于旧金山以东400公里处的崇山峻岭中。为了一睹公园的“芳容”,儿子提前20多天就预订了一座小别墅作为我们一家客居之所。

2014年7月上旬的一天,我们驱车3个多小时才抵达公园。这是一个占地达3100平方公里的大公园,以许多山谷、瀑布、内湖、冰山、岩雕闻名于世,而最为精彩的观赏地是全长15公里、宽1~2公里的狭长山坳。在这里,蜿蜒的梅塞德河贯穿其中。我们沿河前行,首先吸引我们的是两边奇特雄伟的山岩,着名的约塞米蒂大瀑布从山岩顶部倾泻而下。溯河而上,大片高耸入云的红杉林展现在我们眼前,这种树树干挺拔,粗壮有力,不少树都是两三人才能合抱,有的树两棵紧紧相依,枝桠连理,酷像夫妻,有的大树根部长出小树,一样的笔挺粗壮,犹如母子,还有的三棵紧挨,间距只有十几公分,可称“三兄弟”,令人称奇。

在不远处的南山,我们走进了着名的“蝴蝶森林”。这里除了红杉外,还有黑橡树、雪松、黄松木等,其中有株名为“巨灰熊”的巨杉,令我们眼前一亮,那高大粗壮的树干、古铜色的树皮、苍翠的虬枝,巨人般地矗立在森林中,给人以鹤立鸡群的感觉。据说,这棵树已有2700年的树龄,是世界上现有最大的树木。在“蝴蝶森林”,还有两棵与“巨灰熊”类似的巨树,当年公园为吸引游客而在树干根部挖洞,让马车从中通过,可红杉树虽然长得又高又粗,但根系却非常浅,人车经常踩踏导致泥土压紧,影响根部吸收水和养分,1969年初,一场大雪压倒了巨树致其死亡。现存的另一棵也是这样被挖了洞,只是不再允许车辆通过了。我们有幸看到这棵同被称为“世界爷”的奇树,其树根部一个穿透的大洞足有2米多宽,一辆小型汽车可以从中通过。但如今已被法律严格保护,游客只可以观看和摄影留念。人们已经意识到,一棵“世界爷”的健康长寿比吸引游客更为重要。

离开“蝴蝶森林”,已是夕阳西下,我们登上观景台之一的制高点,此时正是欣赏山岩的最佳时刻,凭栏远眺,眼前是最为着名的船长峰,这是一个由岩底垂直向上高达1099米的花岗岩壁,形似半个圆月的“半月丘”。在晚霞的映照下,它被染成了桔红色,显得分外醒目和壮观,而这个景观仅仅维持2~3分钟时间,此时,其余的山峰、岩雕都沐浴在霞彩中,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宏而又分外妖娆的山水画。傍晚,游客们仍依依不舍地坐在山顶上,习习的凉风使人感到一阵阵寒意,我们穿上外衣,还要在这里观看星空,因为这里视野开阔,是一座天然的天文观测台。精通天文的工作人员在这里义务为游客讲解天文知识。由于这里位置优越,我们凭肉眼可以清晰地看到已命名的众多星星。晚上9点多钟,我们才返回住地。一路上,我们借着车灯,不时可见到野生动物,出现最多的是鹿和松鼠,偶尔看到狐狸穿路而过。可以想见,这里既是人们游览的胜地,又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见证最美黄山

文/张俊玲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前人已对黄山景致做了最好的总结。却也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想象千姿百态的山峰,想象清澈见底的溪流,想象如梦如幻的云海

……

山是美的。当我站在黄山脚下,这里早已人山人海。透过缆车远眺:周围杂草丛生,溪水潺潺,左右两边,几百米的高山悬崖拔地而起。缆车每上升一点,车厢里的人群都会对窗外景色惊呼!一边欣赏着身边的美景,一边层层拔高,整个人仿佛就要坠入云端了。都说“不到光明顶,不看黄山景。”这更激发了我登顶的决心了。艰难的跋涉之后,终于到达顶峰,环顾四周,群山尽收眼底,登高之妙尽在其中:山中奇峰汇聚,峭壁千仞,拔地擎天,峥嵘崔嵬。青松在悬崖上争奇,怪石在奇峰上斗艳,烟云在峰壑中弥漫,霞彩在岩壁上流光,自然的美在这里汇聚,升华。上天赋予黄山超凡脱俗的品质,塑造出它威武雄壮的气概。在这里,时空变得狭小,沧桑变得平淡,这一刻,在黄山之巅,我竟甘心化身其中。

树是美的。不管在悬崖峭壁,还是穷壤缝隙,随处可见一棵棵松树挺拔而起,伸展矫健的身姿,交集苍劲与秀妍。它们稳稳立足于坚固的岩石上,风摇不倒,雪压不断,根深叶壮,四季常青。与日月争辉,与清风白云嬉笑,与狂风暴雨抗争,又是何等的壮美。试想一下,如果将这种不屈不挠的意志力赋予我们身上,如果每个人身处逆境时,如同黄山松一样保持着坚持不懈,毫不气馁的精神,那一定可以在逆境中重生、奋起!

水是美的。潺潺的水声,引导我们在黄山谷底行走。一路上,一个小石潭接着另一个,镶嵌在山中。水色清澈透亮,伴着绿树蓝天的掩映,又有不一样的绿不一样的蓝,在潭底,就碧绿得如同翡翠。看得见潭底石头上的缕缕彩纹,轻风乍起,吹皱一潭碧水,水面的波动与石头的彩纹飘动起来,仿若天仙迎风起舞的彩带,遗落在人间。山间空气湿润清新,溪水甘冽,小鱼穿梭其中,清晰可见;而溪潭边的树林烟雾迷离,仿佛沉梦未醒。不禁让人想起“山以雾洗梦”。

黄山之美,美在灵性,苍茫不失婉约。离别的夕阳,在沉与未沉之间;归程的车轮,时快时慢;回望黄山,在暮霭深处,从千年至今,人群来去,时光交替,都只为见证他的美。

黄山落日

文/徐明发

“登山情满”。原总觉得到黄山去,必须看到黄山日出,才算不虚此行。所以每次到黄山,看日出的念头总是顽强地存在。放弃其它活动,养足精神起早去苦苦等激动的时刻到来,便成了多次黄山小住的主要内容。在凌晨时,我身披租借的棉袄,时儿花上根火柴照路,摸石穿林从西海宾馆赶路到北海的至高点,心里总有种特别的感觉,好象自己正在办一件庄严、神圣的事情。黑的夜色,陌生的石径小道,对我匆匆的前行毫无影响,仿佛是一个朝圣者带着与生俱来的那份虔诚,要走向一个新的世界。

可是,也许总是那么不凑巧,一次次的守望,一次次的失望,四次光临,却毫无收获,只有其中一次略有希望,但光盘刚一露头就被烟云吞没,使同行者都产生恨大自然的无情,也格外敬畏大自然的迷人魅力。

那天傍晚,雨过天晴,我独自在西海不远的幽静小道上散步,静心品味青松、翠竹;倾听清泉流淌的韵声,让心回归真朴的世界。无意的回首间,一片灿烂阳光迎面射来,好象要透过我身体一样。这时的夕阳,已在远山之后,它正将金色光芒超过起伏的山恋,穿过千叠的云层,投向了东方。顿时,我三步并两步地快跑奔至附近的排云亭,这里挤满了人群,我急忙找了一块立足之地眺望,只见那夕阳,放射出万道金光,天空流云溢彩,群山的脉络变得格外分明,茫茫云海好似披上了桔红色的缕纱,在群山峻岭中升腾,这时的山与云,云与天,在夕阳的照耀下,好似一副不是画卷胜似画卷的天然国画,真是气势磅礴,伟岸绝世。我连声呼唤:美哉!壮哉!在渐渐沉落的夕阳下,山峰显得越来越高大、雄壮、沉稳;白云更是显得宁静、浓融、纯净,夕阳慢慢地与山与天与云融为一体,变成黑蓝色版画,随着波光的消逝,由远而近地又化入夜色之中。

夕阳最后沉落了,云山与夜色融为一体,分不清是山和天空投入了夜的怀抱,还是黑夜闯进了山与天的世界。依旧清晰的是那巨幅壮观的大自然画面,依然是清凉的是山那边吹来的袭袭微风。此时,无论巨大或微小的形象,无论辉煌或平淡的色彩,都回归到一个原始状态,一个酝酿新的形象和色彩的状态。

黑夜到来时,太阳把辉煌收敛,群山把宽阔掩藏,而在夜晚的另一端,太阳与云山还将为世界奉献更壮美的早晨。

黄山日出,是激动人心的,它的雄浑、壮阔和不可阻挡的气势,仿佛是新世界诞生的宣言。但是,黄山落日,让我们感受到希望的力量和奉献的意义,更信令我对大自然的真挚敬爱。

谁是我的山水

文/一切与风有关

前几年的大街上,随处可以听见“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的唱调,庞龙先生特有的音质,金属般地撞击着许多人的爱情梦想。也正是因为这句歌词,我常常想象着春暖花开的某个日子,有蝶有花的梦境之中,再有相爱人的人在身旁,终是幸福之极的快乐。也正是因为这首歌,我常常沉缅于“漫步”这个词的美好状态,漫步于温暖的午后或是朦胧的清晨,漫步于山水之间,也漫步于文字之间,写着大美大爱,也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山水佳境。

几十年的生命历程,走过了诸多的山水,却鲜有让我愿意再次登临的,唯有九寨沟例外。

我喜欢九寨,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被誉为九寨沟“五绝”,单看这些景色的名字,已让人神往,更况实景的美仑美奂。但我更喜欢的是九寨沟的水,姿态各异,妖艳参差,或如流盘弯月,或如翡翠珍珠,即使再小的水也称之为“海子”,这便有了些对月撒娇的味道。九寨沟的水无色,又有色,无色到透明,透明及至静止;有色到可以称之为墨或者是彩,这些彩、墨或浓或淡,在轻风中舞着摆着,如含羞少女,更像婀娜飞天。那些侧卧在水中的老树新藤,让我们弄不清谁是谁的根,谁是谁的叶,那些纠缠与撕裂是生命演变、时空转迁的象征,自然的鬼斧神功似乎改变了乾坤定律,也改变着此时与彼时之间的生命感受。在九寨沟,如在仙境,没有人间烟火的俗陋,只有神游九洲的渴望。

人们常说,“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这句话的后半句我是信的,对前半句却深为不屑。几年前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字,发誓今世不再登黄山,原因两条,一是管理混乱,不配名山的地位;二是以己之短示人,有些东施效颦的味道。黄山的美在于她的自然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恣肆,云的恬淡,松的奇巧。如果拿她的历史或者文化去作宣传,无论如何是比不过泰山的。而黄山的经营者们却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非要拿黄山的文化说事,这便有些弄巧成拙了。在石门峡景区,一个大大的“缘”字刻在一块巨石上,问及作者,说是本地的一位着名书法家。本地再着名,也着名不到能与黄山相配吧?本是有水有石的天然之作,却用近乎张扬的红色,写了一个丑陋的大字。如此,便显露出是管理者的无知以及书法家的浅陋。

我由此也想到了泰山的种种,比如历朝历代的皇帝,来泰山封禅或是祭祀,他们都是以神灵眼中的一个卑微灵魂来朝拜的,祈求的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沿诸皇帝封禅的中路拾级而上,似乎每一块砾石都闪着历史的光辉。那些被磨得没有棱角的石块,有多少只脚走过,贫穷的或是富裕的,木屐或是赤脚,皇辇或是土车,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生命的虔诚走过,都积累着历史的厚度,也让每一丝光滑,变得更加神秘而亲切,譬如无所不在、求签则灵的“泰山老奶奶”,仅这一句称谓,就让你近且远着。加之过往的山路上,那些随处可见的历史遗留,比如“虫二”,谁能想起这是“风月无边”的奇思妙想?

但泰山缺水,缺常年不断的水,似乎便少了些灵性。尤其是冬季,那些树木张开焦渴的双唇,感受到的也只是干枯的山风。

北方的山与南方的山,最大的差别在于水,有水则灵性四溢,无水则寒颜抖瑟。作为泰山一子,也不得不为泰山的冬季缺水遗憾着。

曾经与朋友谈起,何处是最美的山水,他说了句最简单明了却是最真实的观点:所谓山水,如同爱情,无所谓“最”,都只是在路途中间,所有的寻找只在一时一地,如同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绝对。这句话让我沉思许久。前不久曾有朋友嘱我写一篇关于大海的散文,直至书最后定稿之前,我才把稿子交上,不是因为忙碌或闲散,而是不知如何动笔。别人笔下的大海无论怎样生动,在我,却总有一些隔膜。我对大海的认知和感受,不足以让我写出动人的文字,不如不写。面朝大海,春明花开,多美的意境和构思,对我,却虚幻得如风吹月影。朋友催得太急,我只好绕笔而行,我写一片海滩,写一串笑声,写大海之外的人间烟火,写绽于床头的一枝玫瑰,虽然这些与海的阔远无涉,却让我更能理解大海是与生命相连的诗情画意。

一个人独坐的时候,我经常时不时地想,到底何处是最美的山水,谁又是属于我自己的山水。这些明明没有答案的问题,让我伤感重重。落寞之后,我常常细析自己的占有心态,最美的,还要属于自己,这是不是普天下的人都会有的占有欲望?对美的渴望和追求,会不会让我们遗憾终生?而独占独有的私密性,似乎更让美的存在失去了理由。

偶有一次去泰山的三阳观,这是泰山上极小的一个寺观,山路不长,风景也说不上极美。但在踏进大殿之后,我浮躁的心似乎在瞬间平复下来,静得如同一泓止水,净得如月光清影,所有的奢望都凝于指间,融化在最虔诚的长长一拜。只此一拜,也似乎让我寻到了天下最美的山水,三阳观也在那个瞬间,成为我生命中最美的灵山,光彩流影地闪射着生命的灵性光芒。

由此,我终于明白,天底下最美的山水,只在自己的内心。而属于自己的,便是与生命等长的对爱的追求与渴望。

还有什么,能比生命的山水画卷,更美?

黄山胜景记

文/钱良胜

晨曦初现,观光缆车一股脑儿把我们送上玉屏站,刚经过迎客松,就见前方莲花峰一片紫霞橙光,彩云缈缈,眨眼之间,红光闪现,一轮红日冉冉出彩。

哇!太美了!终于领赏到黄山日出,我们无比兴奋。小杜跳起来大喊一声:黄山,我爱你!回过头来对我说:“黄山如此迷人,可惜我对她知道得太少。”我微微一笑,告诉他,黄山古称黟山,传说黄帝在此炼丹,得道升天,才改为黄山。以奇山、奇石、青松闻名天下,迎客松是黄山地标风景。

旭日东升佛光照,伸手摸天好逍遥。遂登百步云梯,直上光明顶,沿途的风光宏阔壮美。光明顶以武侠云集比武而闻名,站在光明顶上,不只是猴子观海,所有游客都因云海的壮观而惊叹。四处山峰浮现,蔚为秀丽俊俏。狮子峰是群山的绝佳处,俗语:不到狮子峰,不见黄山踪。始信峰更是黄山最美之景,景色奇绝。曙色中的飞来石像一只雄鹰,正在舒姿展容,振翼奋飞。

凌顶众山小,饱览山上瑰丽,山下村落茫茫。来之前我便做了一些功课,知悉黄山下古村落个个有特色,我们便生出在徽州多住几日的念头,与它们亲密接触。原来,它们都是有来历的。古代徽州人口逐渐增加,人多地少,考试不中者,他们就经商。徽州广出木材、丝、茶各类城里人需要的物品,水系又发达,直达江浙,就贩卖到江浙,还可将城里人的先进技术带回来。徽商由此得名,不管经商的、为官的,挣了钱就带回家乡,修房建宅院,门、墙、栏杆、屋顶花园用木、石、砖,雕花造型,美丽无比。

下得山来,西递村前小桥流水,宏村则山水一体。住在宏村,可谓神清气爽。流水无声,春和景明,倚窗可观流水过,抬眼尽是雕花阁。曲水流觞,真有王羲之会稽山阴之兰亭之美,每天早上八点以前人们依次取水,八点以后,洗衣作浆,声悦于耳。房屋密集,却从来没有发生过火灾,就是这曲水流觞之功劳。

好山好水,钟灵毓秀。龙川胡氏宗祠,是大明朝兵部尚书胡宗宪的故居。鲍家花园,是鲍家的私家园林,现存中国最大最美、最具特色的私家园林和盆景观赏地,与苏州拙政园、留园齐名。相传鲍家是春秋鲍叔牙之后,多为盐商,富可敌国。

最后游玩水上画廊新安江,人在画中走,江在心中流。一路风景一路画,山水常住你我家。新安江山水丰饶,自然人文底蕴丰厚。徽班名人四喜,带四大徽班入京,就成了京剧。詹天佑,修建中国第一条铁路的设计工程师;黄宾虹,中国著名国画家;朱熹,教育家、理学家;毕昇,中国活字印刷发明人;陶行知,中国近代教育家;张小泉,杭州剪刀大王;胡适,三十多个博士头衔。品过山水,看过名人,心中是满满的赞叹,真不虚此行矣。

徐霞客有“黄山归来不看山”之说,一点不假。虽然山各有奇特绝妙之处,华山有华山之险峻,青城有青城之秀,武当山有武当之奇,但停歇下来一想,真是如此。游过黄山,哪儿也不用去了,归来之后,难于卧眠,激情仍在,吟诗一首:雾遮云缥缈,红日破晨晓。曙色飞石亮,奇松雪霁俏。石猴观大海,天狗望云霄。掀起红纱盖,沉鱼落雁姣。

冬游黄山

文/周到

黄山,其名如雷贯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果真如此奇妙吗?是的,这次我终于领略了它无与伦比的风采。

下午,我们乘索道到玉屏站。经陡峭的好汉坡到达了依山而建的玉屏楼。玉屏楼前有个面积不大的广场,这里聚集了不少拍照留念的游人。迎客松就长在广场旁石壁上,它一侧靠着峭壁,主干从岩石中挺立而出,直指天空,而两根旁枝平行向外伸出,宛如张开双臂的主人拥抱客人。

观赏完迎客松,我们开始向鳌鱼峰进发。天公不作美,下着蒙蒙细雨,四周白茫茫的,黄山躲进了莫测的云雾中。沿山道缓步前行,渐渐觉得两腿酸痛。

休息片刻后,下一个目标便是光明顶。沿途,我们见到“海豚石”、“鳌鱼吃螺蛳”、“龟蛇守云梯”。这些奇特的山石,美不胜收,让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到达光明顶已是下午六点了,光明顶山庄是我们的住宿地。第二天一早,天空中竟然飘起小雪。我们便冒雪开始了一天的行程。在白鹅岭,雪更大了。积雪覆盖下的松树显得格外挺拔。

很快,我们来到了北海的“梦笔生花”。一石耸立挺出,像一支书法家的毛笔。峰尖石缝中,长有一株奇巧古松,实为黄山胜景。极目远眺,座座山峰犹如块块翡翠,秀美的山川仿佛是一幅惊世画卷。

接着,我们来到黄山最秀气的山峰——始信峰。这里以奇松而着称,有秀美的探海松,有粗壮的连理松,有奇特的黑虎松……小心地登上峰顶,我向远处眺望,真可谓千里江山尽收眼底。云海绵延不绝,仙境一般,难怪古人云“到了始信峰,方信黄山天下奇”。当你俯瞰云雾缭绕的壮丽景象,怎能不心潮澎湃呢?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黄山四绝”。虽然这次我没能如愿去体验温泉,但是隽秀奇美的黄山奇松,鬼斧神工的黄山怪石,蔚为壮观的黄山云海,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陪父母去旅游

文/刘在明

父母已近古稀之年。趁他们身体尚好,能走得动,从几年前开始,我每年都坚决抽出几天时间,放下手头的工作,陪着父母去旅游。父母对这件事非常期待。我也觉得,祖国之大,山河之壮美,父母一直等到老了才有了出去看看的条件,机会岂容错过。还有,外出旅行虽不过就几天的时间,却能够与父母朝夕相处,看风景,品美食,啦家常,机会难得,实为人生之一大快事。经过半年多的筹划,2014年6月底,我们终于踏上了南去的行程。

安徽宏村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它是徽派民居的典型代表,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是着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江泽民、胡锦涛、乔石、朱隆基等先后到过宏村旅游考察,陈复礼、琼瑶、陈凯歌等也曾到宏村进行艺术创作。在宏村,我们品尝了雪菜烧饼、五香豆腐干、石耳炒鸡蛋、笋衣烧肉等美食,还吃到了央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提到的毛豆腐,小酒馆里的杨梅酒味道也格外清爽。那天,虽然天空中不时飘着细细的雨丝,但小村里依旧游人如织,到处都是扎堆写生的学生和摄影爱好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画里乡村名不虚传,让我们一开始就心情大好。

看完宏村,我们直奔黄山。十年前我曾去过黄山,这次之所以故地重游,是因为黄山是我所见过的山中最美的一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但凡陪同父母出游,我总是尽量选择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认真做好旅游攻略,这样不但心里踏实,还能保证质量,说到底就是要对父母负责。可惜我们去的不太是时候,正赶上了梅雨季节。凡事有失必有得。我们一家都喜欢清静,因为下雨,没有了人山人海乱糟糟的场面,反而感觉更好。说实话,我们几乎没怎么看到远山,只是在上山的索道上短暂看见了几幅如画的美景,画面亮丽鲜活,青翠欲滴,尽管瞬间即逝,但也算是没有留下遗憾。莲花峰也是短短出现了几秒钟,象悬在半空中的一座仙山,或者更象是一幅如梦似幻的画,还没等我举起相机,就变魔术似的踪迹全无。黄山之美,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在山上,我们沿着北海、光明顶、天海、螯鱼峰、百步云梯、迎客松这条路线,共走了5个多小时,时间和体力都刚刚好。最庆幸的是,山下下的是大暴雨,山上却只下了点小雨,真是菩萨保佑,我们有福。

到黄山屯溪老街徽菜馆品尝地道的安徽小吃,也是我们行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华灯初上,我们来到了“老街第一楼”旁边的“美食人家”。这里的一切,还是我十年前来的时候那个样子。这次我们坐了靠窗的位置,点了臭鳜鱼、徽式土锅、绩溪南瓜包等十多种特色菜点,照例陪着父亲喝了一瓶55度的“二锅头”。盘子光了,肚子也饱了,总共才花了200多块钱。吃完饭,我们悠闲地逛了逛老街的各色小店,买上点纪念品。父母说,这顿饭吃得真是熨帖。

从黄山到了南京,我们先去了夫子庙。原指望在夫子庙好好地品品小吃,逛逛夜景什么的,没想到没见到什么景,满眼的全是人。来来往往的人象在赶大集,比肩接踵,一片嘈杂,干什么都跟抢似的。还有神往已久的秦淮河,原来也不过如此。我们只吃了点臭豆腐,稍微转了转就赶紧离开了,晚饭也没有吃好。有趣的是,在我们入住的宾馆碰到了一个人,听他口音,我就毫不犹豫地断定他是章丘人。果不其然,接连又碰上了几个熟人,甚至还有我宿舍楼上的一个邻居。他乡遇见故乡人,真就那么巧!我不禁想起了一桩趣事:两个章丘老熟人,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一家酒店洗手间里不期而遇,当时俩人都惊呆了,半天没敢打招呼。

我们最后看的是总统府。我这个人很老土,一直不用手机上网,因怕返程误了点,事先发短信让女儿和哥哥查一下总统府的开放时间。女儿说是早7点,哥哥说是早8点,问出租车司机,说是早9点。三个人三种说法,结果开放时间是7点半,谁都没有说准。总统府最吸引人的,要算是蒋介石斜摆的办公桌了。导游讲的很有意思,说有四种可能。一是为了光线好,二是躲开窗户避枪子,三是出入侧室方便,四是盯紧斜对门里的李宗仁。说到第四个可能的时候,大家被逗得哄堂大笑。---究竟蒋介石是咋想的,肯定没人敢问。不过,蒋介石这个人特别讲究倒是真的,如照相的时候,必定是站在台阶下的平地上,为的是避讳“下台”。从这点上看,他办公桌斜摆着,一定大有深意。

一路走来,父母让我很受感动。不管走到哪里,他们都一切由着我来安排,从不提半点不同意见。不仅如此,父母还执意要分担所有的费用。推辞的时候,父母说,你们是专门陪着我们出来旅游的,我们已经很知足了,你们的钱是我们的,我们的钱也是你们的,都一样。还有从宾馆走的时候,我不小心洒了水,把电视机插头弄湿了,母亲用干毛巾擦了又擦,我说差不多就行了,母亲却说,咱不把水擦干净,别人用的时候触了电怎么办?直到彻底擦干净了,她才放了心。在回来的动车上,两位都带着孩子的乘客抢占了我们靠窗的座位,而且丝毫没有让出来的意思。父母坚持不让我跟他们计较,说她们都带着孩子呢,咱坐在哪儿都一样。父母的善良和宽容,值得我们年轻人好好学习。

回到家来,见了同事倍感亲切。三五个朋友,一杯美酒,让我的心醉了好久,好久。

黄山之旅

文/沈宇阳

去黄山的前天,妈妈告诉我:“黄山海拔1860米,山顶云雾缭绕,山路崎岖不平,非常难走,你可能爬不动哦!”我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一定能爬到山顶的。深夜,我躺在床上难以入睡,迫不及待地想出门旅游了。

第二天清晨,天空中飘起了小雪,我们兴致勃勃地出发了。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不知不觉中,6个多小时的车程过去了。当我们到达黄山脚下的时候,雪越下越大,变成了鹅毛大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已经披上了厚厚的羊皮大衣,显得十分壮丽。

晚上,我们去泡温泉。温泉的名字叫“黄山飘雪温泉”。我本来身体冷得瑟瑟发抖,泡温泉的时候却感觉热乎乎的,泡了一会后我就一点不感觉冷了。

第三天早上,我们一起床就直奔黄山。我看见山上白茫茫的一片,我以为还在下雪。我们往更高的地方爬,我仔细一看,原来是个大好晴天。我们在雪地里爬山,脚上穿着钉鞋,发出了“咯吱咯吱”的响声。再往高处爬一点儿,我看到了迎客松。它那展开的树枝就像人的手一样,好像在欢迎我们到黄山来游玩。转眼间,我们到了光明顶,看到了云海。云海就像大山的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云海把大山藏了起来;而当我们走的时候,云海又把大山像孩子一样放了出来,显现在我们眼前。然后,我们兴高采烈地下山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想:我们从汤口镇到山顶,黄山的四大特点“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都一一展现在了我的面前,真是太壮观了!

我爱你——雪中的黄山!

幸福一家游

文/王凌云

去年8月,老公调入家朋上班。于是,“家朋”这个词便频频在我们的谈话内容中出现:“家朋那山,好有型!”“家朋梅干岭的梯田,无与伦比的美!”“家朋山云岭的云雾,堪比黄山!”“家朋的水街,很有文化底蕴!”……老公对家朋的溢美之词不绝于耳。我却不屑,这家伙,十足个性情中人,到哪都觉得好!

一日,听毕,突问:喂,你老说家朋的景色美,那和障山(老公的老家)相比,谁更甚?虽这么问,却毫不怀疑他会回答后者。不料,这家伙稍思片刻,回答:还是家朋更美一些。这短短的一句话八个字顿时勾起了我的无限期待,家朋,究竟有着怎样的美景?

终于,一个晴朗的周末,我们全家踏上了去家朋的路途。春寒料峭,一路只觉寒气逼人,再加上山路十八弯,昏头昏脑,美,在哪儿?真是笑话!车子进了一座大院,下了车,才知这就是老公上班的地方。女儿一下车便叽叽喳喳,第一次来老爸的工作单位,很是新鲜!老公俨然成了导游,办公室,食堂,卧室,简单走了走看了看,觉得挺不错,起码比想象中的好许多。

吃过中饭,我们一家子正式开游。车子沿着盘山公路行驶,两边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没睡醒似的,山间云雾迷蒙,雾气不停的升腾着,扩散着,令这里的山更神秘、静谧,山峰就像在雾里飘着一样。鸟瞰山下,一道山泉倾泻而下,泉潺山更幽啊!心境突然间明朗了,人也来了精神!“哇,好美呀!黄山的云海是不是就是这样的呀?”女儿天真地问道。“对呀,不光是云海,这里的山也很像黄山的山,看,我们今天就当免费游黄山啦!”老公笑答。的确,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雄伟山峰,有的像巨人,有的似骆驼,有的如骏马,形态各异,险峻陡立。我们在“笔架峰”前驻足,“像笔架吗?子涵。”“有点,但更像仙人指路!”可不是?那山就像一位骑着马儿的仙子,手中仿佛还扬着马鞭呢!我们不约而同拿起手机,从不同的角度去拍下这人间美景,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呼吸着绝顶新鲜的空气,欣赏着如画的美景,聆听着潺潺的山泉,看着老公和女儿如马儿般奔逐,幸福,愈来愈浓,弥漫全身!

黄山游

文/柳欣怡

自从学过课文《黄山奇松》,我就对黄山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一直期盼着能亲自领略集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陡峭、庐山的云雾和雁荡山怪石于一身的黄山奇景。

在登山索道上举目远眺,拔地而起的山峰连绵起伏,层层叠叠,蔚为壮观。这里的山不同于寻常的山看上去满目苍翠,它的山岩部分裸露在外,呈黄色,我想这是不是就是黄山名字的由来呢?

这里的山峰真怪啊!瞧,大山顶上一只小猴正聚精会神地观望着千变万化的云海呢!没错,这就是着名的“猴子观海”。咦,那不是一个人伸着一个手指指向天边么?哦,那就叫仙人指路,真是栩栩如生啊!最值得一说的是“梦笔生花”和“笔架峰”。梦笔生花,顾名思义,就是这座山峰形如一支笔,但绝的是笔尖上还长着一棵伸展树枝的小松树,犹如在笔尖上开了一朵花。据说,如果小朋友在这里和“梦笔生花”拍照合影,在学习上就能妙笔生花,才思敏捷。看,旁边一座巧夺天工的山峰如伸开的手掌,又如早已备好的笔架,“笔架峰”因此而得名。远处光秃秃的山顶上,两块巨石如天外飞石粘在悬崖上,这就是飞来石的由来。在这里,只要你去想象,每一座山峰都是一处奇景,都有一个神奇而又美丽的故事。

这里的松树可真奇啊!黑虎松郁郁葱葱,连理松相互依偎,团结松紧抱成团……我们经过鳌鱼峰的险峻,百步云梯的陡峭,一线天的狭窄来到了玉屏楼,终于一睹了迎客松的芳容。她真不是徒有虚名的,我被它的美深深地震撼到了。笔直的树干一侧长着错落有致的树枝,犹如好客的朋友在迎接着五湖四海的宾客。

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美得让人心醉。我深深感受到了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罢黄山后“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心境。

冬游黄山 快乐过大年

文/董若涵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由此可见,黄山聚集了五岳的特点:雄伟、险、幽、俊、秀。这个春节,我们一家有幸来到了黄山,一睹黄山的风采,那里的风景果然名不虚传。

我们先乘索道来到了笔架峰,笔架峰位于群山中间,是个小小的山峰,可奇特的是那山峰像支钢笔竖立在那儿,上面尖尖的,还长着一棵大松树,远远望去,真像笔尖开花了,怪不得人们把它称为“妙笔生花”,不一会儿,四周的云雾把笔架峰团团围住,我们眼前就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了。

我们沿着曲折蜿蜒的山路继续前进,四处的松树也很怪异,树冠和普通的松树一样,但下面的枝叶就有所不同了,长在南边的枝叶非常茂盛,而另一边却是光秃秃的。这些松树有着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他们都是从坚硬的花岗岩石里长出来的。它们长在峰顶、长在悬崖峭壁、长在幽谷,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了始信峰。在峰顶,一览众山小,远处群山连绵起伏,云雾弥漫,那云雾轻轻地、慢慢地,给秀丽的群山蒙上了面纱,也给黄山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翻过几座大山,我抬头一看,一块巨石直挺挺地立在山顶,像天空落下的一颗陨石。听妈妈说,这就是黄山“飞来石”。虽然此时的脚已有千金重,但我依然加快了步子,想走近瞧瞧。好不容易登上山顶,看到这块“飞来石”大约要一二十个大人张开双臂才能围住,差不多有两层楼那么高,游人纷纷驻足留影,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奇松、怪石、云海……美丽的黄山以它的神奇与独特,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

雨中黄山行

文/犄角旮旯

那是九月中旬的一天清晨,我们结束了对杨子石化教育的考察。处长带着各校书记、校长和科室长离开了南京前往黄山游览。

车在路上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司机师傅指着前面的一个镇子说,那就是当年新四军遇难的地方。我默默注视着前方:镇子被一条小河从中间分开,阳光下,小河宛如一道绮丽的彩虹。

到达黄山的第二天早晨,老天爷淅淅沥沥地下着雨。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在雨中攀登黄山。天气雾蒙蒙的,能见度在两三米之内。虽说无法眺望黄山的美丽景色,但大家仍然很开心,雨中的黄山有雨中的乐趣。

我们从黄山的背面往上走,不多时就到了鸳鸯松和鸳鸯桥。瞧着鸳鸯松和鸳鸯桥,一个个像找回了初恋的感觉,脸上的笑意显得天真可爱,似乎一下子从复杂回到了单纯。

由于是在雨中,大家继续往山上攀行,头脑中想象着莲花峰的奇妙。当我们登上了莲花峰,莲花峰的意境却消失了。浓重的雨雾索绕着山峰,人在云雾中,难以看到惊险、奇美、峻峭的黄山。无论你往哪里瞧、往哪里望,看到的都像是北国的冬季,一片皆白。这样也好,雨雾为游人提供了安全的视觉,站在莲花峰上,不会觉得是站在悬崖峭壁上,没有任何恐高的心理反应。

莲花峰上的松树倒是依稀可见,但不见挺拔之势。树梢平滑,枝形如帽,虽显低矮,但形状独特,枝蘩叶茂,横向伸展,即使在雨雾里也能感受到佳木秀而黄山美的妙境。

莲花峰峭壁的栅栏上,被游人锁满了连心锁。同行中的两位校长大姐,在摊架上用心挑选着自己心爱的铜锁,将其奉为圣洁之物。她们竟然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早已离开莲花峰的同事们,在锁链上寻找吉祥的空隙,带着耐心,带着虔诚,专心至致地将锁挂在长长的锁链之中。我不清楚她们在锁什么,也许是想把什么锁住吧。我是个男士,不晓女人心事,但我能猜测出,此时此刻在二位大姐的心中肯定是开辟出一块圣洁的天地,头脑中闪现着一串串圣洁之辞,为子女、为丈夫、为家庭、为自己、还有未来……

雨开始大了起来,我在雨中感受着黄山的情意,想象着黄山的秀美和那在云霭之中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我脱去了雨披,让自己沐浴着黄山的风、黄山的雨,攀行在充满芳香的石阶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看一看、摸一摸杜鹃树,还有许多我从未见过的稀有树种,令我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在雨中不知不觉来到达了“大块文章”。“大块文章”四个大字凿刻在神刀砍削一样的峭壁上。我站在那里看了有些时候,我不知道这是谁的字迹,但这字迹让我感觉到黄山本身就是大块文章,有多少诗人、文人、画家、乃至帝王将相先后到过这里。

往前又走了一段路,然后下了几个石阶就是一线天。狭窄的一条缝,像是天斧劈开的一道深渊,游人也如同天外来客,像甲壳虫似的一个接着一个从石缝中爬上来。我从另一侧石梯口下去,立陡的石梯令人胆颤,我小心翼翼的向下伸着脚,惟恐有一点闪失。下到最低点,这才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然后又向着光明顶攀行。

到达光明顶时天空忽然风雨大作,气温骤然下降,身上的汗水雨水顿时冰冷起来。光明顶是游人在此观看日出的最佳地点,若不是赶上风雨天气,在这里住上一夜,说不上明天一早准能看到云海日出的壮丽景观。一阵疾风暴雨扫过去,天气又变得细雨斜风。此时有几位广东游客坐着轿子上来了,显得阔气、富态和发达。

在轻柔的小雨里,我走近了迎客松。迷茫中的迎客松真像一位好客的施主,热情地伸出双手迎接慕名而来的游人。也许由于长久的迎接姿态,迎客松的双臂出现了残疾。站在迎客松面前,隐隐约约的可以看见有一根吊带斜拉在树干上,令树木怜惜,令观者惋惜,令黄山叹息。

下山的时候仍然是在雨中行进的,但只有我们几个人徒步下山的。顺着石蹬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下蹾,这时才体验到什么叫上山容易下山难。往下蹾了几分钟,天空出现了一道云缝,一束阳光亲昵地洒下来,天都峰的雄姿出现在眼前。我们仰望天都峰,抒发着不虚此行的感慨。因为天都峰是黄山最高最险的山峰,峰形如同神仙赐予的一把宝剑,直剌翻云弄雨的苍天。

雨停了片刻,又劈头盖脸地下了起来。我们带一种满足,一种愉悦,一种胜利往山下踮儿。前面的几个人突然停了下来,原来是迎面上来几个挑夫。挑夫挑着沉重的担子,口中喊着号子,扁担一上一下的颤悠,脚步随着扁担的节拍上着石阶。大概每上十个台阶就需喘息一会儿。每天早晨五点钟出发,晚上方能到达山上的宾馆。山上的给养就是靠挑夫挑上去的。挑夫迈着极其艰难的步子,机械地,周而复始的挑上、挑下;我想他们大概不会觉得黄山的美妙吧。

我们终于回到了黄山脚下。路边几棵高大的桂花树,黄花满枝,香气扑鼻,令人陶醉,令人难舍难离。黄山,美中之最。

初游黄山

文/吴博扬

二年级语文课上,我学习过《黄山奇石》一文,书中描写的黄山美景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特别想亲自感受黄山的壮观,亲自见识黄山之美。

今年暑假,我终于和爸爸妈妈还有好朋友一起,游览了期盼已久的黄山。

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它不仅奇、险,而且还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黄山之美始于松,没错,在黄山我看见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奇松,探海松、黑虎松、灰熊松、迎客松……探海松把它长长的树枝伸入云海,就像是一位巨人把手伸入云海里;迎客松的枝叶在风中摇动,好像在向我招手,欢迎我的到来。当我走出黄山后,又会看到送客松在向我摆手,好像在说希望你下次再来。迎客松和送客松就像是黄山的主人,让我感到黄山是那么的亲切。

黄山怪石以奇取胜,以多着称。从课文中我知道,黄山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处,其形态可谓千奇百怪,令人叫绝,我知道的有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仙人指路、天狗望月……还有很多很多叫不上名字的怪石。我看到两块巨石拔地而起,这就是合掌峰;还看到仙人晒靴和仙人晒鞋就像是一对双胞胎,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它们的区别呢。

黄山的云海就在我的身边,走在黄山的小道上,我有种飘飘欲仙、腾云驾雾的感觉,仿佛一伸手就可以摸到云雾。黄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刚刚还是一匹白马,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座漂在北冰洋上的冰山。黄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有的像美丽的天马,有的像系在山上的大围脖,有的像戴在山顶上的大帽子,还有的像美丽的白天鹅……

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好朋友游走在黄山中,完全陶醉在黄山的美景里。突然,路边跳出一只小松鼠,大大的眼睛正看着我,我轻轻地走近它,看见它毛茸茸的,太可爱了。我拿出瓜子给它吃,小松鼠捧着瓜子认真地吃着,我更高兴了。一路上,我还看到了好多叫不上名字的植物,真的感觉黄山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藏着不少宝贝呢。

我爱黄山,爱这个物产丰富的地方,爱这个宛如人间仙境的地方,以后有机会我还要再次游览美丽的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