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过新年的文章

2022/12/07散文诗歌

过新年的文章(精选14篇)

春节的来历

文/夏荷听雨

在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受人们重视的要算春节了。腊月里,天寒地冻,农活较闲,人们有较充裕的时间,因而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比起其它节日来更为丰富,而且这些活动都具有特别浓郁的节日特色。

过去,在广大城乡圩镇,卖年画的,卖吊钱的和窗花的,卖灯和鞭炮的,卖脸谱和春联的……一片红红绿绿,年货摊一个挨着一个,喜气洋洋,充满着节日的气氛。

到了腊月三十日,时针移过午夜十二点(子时)的时候,鞭炮声立即响成一片,大家迎来了新年的第一个早晨。

春节古时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自商殷起,把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到了汉武帝时,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

据《诗经》记载,每到农历新年,农民喝“春酒”,祝“改岁”,尽情欢乐,庆祝一年的丰收。到了晋朝,还增添了放爆竹的节目,即燃起堆堆烈火,将竹子放在火里烧,发出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使节日气氛更浓。到了清朝,放爆竹,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更加热闹了。清代潘荣升《帝京岁时记胜》中记载:“除夕之初,夜子之初,门外宝炬争辉,玉珂争响。……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于朝野,彻夜无停。”

在我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春节,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则将整个春季称为春节。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这样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至今,人们仍沿用春节这一习惯称呼。

在澳洲过新年

文/艾乐

每年进入12月下旬,澳洲的广场街道便溢满了浓浓的节日氛围。圣诞树造型各异,大小不一。商场超市都在打折促销,当季漂亮的裙衫,价格低到只有原价的二到三折。街边的露天咖啡座,悠闲地吃喝着的人们,大包小包的购物袋就放在座位边。超市里,鸡蛋一盒12只,每只上都盖有红色数字标志,是生产厂家和日期的代码吗?大桶的鲜奶打折时价格竟然比相同重量的纯净水还便宜。所有肉类水产类都是分类分部位售卖的,没发现鲜活家禽和鱼类。做中餐的调味品藏身在亚洲超市里,工作人员普通话讲得十分流畅。

正午虽骄阳似火,但在浓密的树荫长椅下坐着,微风习习,倒也不觉得热。不过,商场和公交车里的空调,温度打得极低,穿着长袖还是觉得凉。当地人却穿得极少,吊带衫拖鞋沙滩裤,躺在婴儿车里的小宝宝也只穿着小背心短裤。也许,刚从寒冷的北半球赶来的我们,身体还没调整过来?

公园、咖啡馆、餐馆,人潮涌动。夜幕降临时,灯光璀璨,市政厅所在的广场更是如同白昼。因为有花车游行,有灯光秀,还有情景剧表演,好多家庭带着垫子铺在街边及广场上,小孩子有的抱在手上,有的扛在肩上,有的被大人高高举起,小屁股就坐在大人的头上,还有的在人群里光脚跑来跑去,在地上四处爬着,只有嘴里吮着乳胶奶嘴躺在婴儿车里的婴儿才有可能是安静的……迎新年庆典,广场街道简直就是欢乐的海洋,不管是否认识,目光触碰了,便笑眯眯地相互问候。

和老妈一路漫步到河畔,看穿梭的汽艇彩灯闪烁,岸上酒吧人头攒动,女士们先生们身着晚礼服翩翩起舞,街头歌手自弹自唱……逛的时间久了,老妈说要找洗手间。白天很容易在商场超市找到卫生间,此刻夜色下的河畔,好多宾客满满的酒吧门前都站着人高马大穿着深色制服的人在检查证件。不管三七二十一,我拉着老妈就进去了。洗手间里人很多,大家都主动排队。出酒吧的时候,发现几个青年男女被挡在门口,要求出示相关证件。原来澳洲对烟酒管控很严,未成年人绝对不允许进入酒吧,政府对未成年人的重视体现在方方面面,就连跨年烟花表演也是分两场进行,晚上8点半的一场,就是考虑到孩子们狂欢后要早点休息。

市政厅钟楼上的大钟即将指向零点,不知怎么,脑海中突然冒出了新概念英语里一篇课文中的话:“We waited and waited,but nothing happened.”课文里在钟楼前广场倒计时跨年的人们等了半天,也没听到新年的钟声敲响,因为大钟坏了。与新概念英语里的幽默故事不同,零点,盛大的烟花准时绽放,4.5万枚美丽烟花点亮了沿着河岸的星空,据说用了整整12千米长的布线,用18个电脑控制器控制连接。为了这场绽放,总监一年中去了中国多次,原来这样美丽的新年的背后也有祖国的影子。

置身在欢乐的人海中,一瞬间,很恍惚,今夕何夕?因为时差,镇江还是2018年岁尾,此地却已是2019年初了!

新年第一天

文/周玉荣

新年第一天,还差一个小时二十分钟就要结束了。望着墙上的时钟,忽然起了心思,很想借用文字,说说这一天。

这一天,很好,睡到自然醒。冬阳灼灼,好上加好。起床,爱人打乒乓球比赛去了,女儿还在睡觉。念初三的女儿,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今天就让她好好睡一觉吧。于是放轻手脚,烧开水,洗衣服,干起了家务活。待女儿醒来,洗漱弄妥后出去吃早点。两人两碗面,她一杯豆浆,我一个鸡蛋早餐就饱了。

回家的路上,太阳照在身上,久违的日光浴,让人心生无比的贪恋。女儿说,妈妈,我们玩会再回家吧。于是,和女儿走上临河的一条路,散步逛街晒太阳。在一家花店前,一颗颗水仙,已经长有一手掌长,亭亭玉立,惹人怜爱,禁不住停下来看了又看。多年来,一直喜欢养水仙,也越来越觉得水仙适合我这样的散漫人养,像诗里说的“借水开花自一奇”。养水仙是一件省心省力的事情,只要隔一段时间往盆里注些水,假以时日,就会水到渠成地开出花来。心下打定主意,一会儿逛完街回来买。

闲闲地逛到路口,女儿说要回家做作业。于是她回家,我一个人逛。想起好友要我买的香菜已经买了,于是打电话给她。她说,正在娘家,马上开车来拿。不过十几分钟,就到了县城,还是那么风风火火。留她吃中饭,她说,好久没陪父母了,这顿饭得陪父母吃。还说,下午还要赶回市里,孩子还要上补习班。好吧,就不留了,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感同身受。

中午,女儿和约好的同学出去吃火锅,我原本打算一个人在家随便对付的,被老公拉着和他的一帮球友去一个农庄吃饭。一桌的菜,土鸡汤鲜美,蔬菜新鲜,满口生香。吃完,老公继续打他的比赛,我回家睡了一觉,看了几页闲书,下午的时间就这么走了。

晚上,文友爱人的布鞋店又开了一家分店,请我们吃饭。新年第一天,生意开枝散叶,自然是一件极好的事。布鞋店里,一双双布鞋,虽然都是棉布做的,花色,式样却是各各不同。那些女式鞋,不管是洋气时尚的花格子,还是蓝底子白花的民族风,款款吸引眼睛。架子上,两双婴儿鞋格外地招眼。一双虎头鞋,虎头虎脑,虎虎生气。另一双老鼠鞋,夸张的长鼻子,机灵的小眼睛。这两双鞋,穿在任何一个baby的小脚上,都是满满的惹人爱啊。还有一款黑灯芯绒方口鞋,就像小时候妈妈给我做的棉鞋一样。猝不及防地,那些过往的穿布鞋的旧时光,慢慢在眼前泛起。当怀旧,已经成为一种生命的常态,是否说明我们已经走入生命的下半场。在我,是这样。

一餐饭吃罢,友人把桌上的饭菜都打包了。友人说,父母心善,家里养着十几只流浪猫狗,还有人在往她家送。真是一对善良的老人,新年里,送上我这个小辈的敬意祝福。坐友人车回家,车内几支腊梅清香幽幽。带回家几支,一杯清水养着。无事,浏览日常关注的几个微信公众号。逛进老树工作室,一个男子,戴礼帽,着长衫,抱着一捧红梅,男子谦恭,红梅喜庆。老树还配了文字,过年老树无所赠,聊送一捧山中梅。春风已经在路上,估计很快就能回。 待到春风吹起,我抱花去看你。 说尽千言不是,有意总在心里。很喜欢老树的作品,收藏了他的博客,闲时总喜欢去看看。极尽廖廖的笔墨,家常话一样的文字,两者在一起产生的却是化学反应,是质的变化,总能抓住人心,让人沉溺。

就像我们过日子,生活尽管琐碎平淡,日子尽管庸常忙碌,却有一个又一个的明天,让我们期待,给我们希望,人生因此生生不息,魅力无限。

忽然想起来,水仙还没买,明天一准去。

新年舞会

文/暗香疏影

新年舞会

已经大三了,我却还从来没有去过学校的舞厅,原因有二,一是乐感差,三步四步听来一个样。二是与花容月貌、落落大方的学友相比姿容平凡的我害怕走进舞厅当“壁花”。然而当新年的钟声快要敲响的时候,这个惯例被打破了。

学生会主席燕子,非要扫什么舞盲,可怜我成了第一个“扫除对象”。在宿舍经过一个星期的强化训练后,所有的舞盲都要在今晚的新年舞会上亮相。一整天我的心就象揣了面小鼓。吃过晚饭,我一番梳冼妆扮后在五位舍友簇拥下,走进了舞厅。

一进舞厅,我的眼睛就被那五彩的灯光晃晕了,仿佛灰姑娘来到皇家舞会似的,我是那么的惶恐。我知道自己没有灰姑娘那般的美貌,于是找了一个角落站着,看着闪烁的灯光和摇晃的人群,我觉得自己似乎在一个梦幻中。舞曲响了,一位男生向我走来,朦胧中,他仿佛是骑在一匹高大的白马上。他做了一个邀请的动作,我的心怦怦直跳,站起身随他步入了舞池,心里默念:他迈左脚,我迈右脚……然而脚却不怎么听使唤,紧张得连手心都是汗,他侧过脸,看着我笑了,“第一次跳舞吧,放松就跟平时走路一样,我进你退。”我的心微有些放松,随着乐曲走着舞步,忽然,他放在我腰部的手一紧,我身子本能地一挣,正在这时,一对舞伴向我们这边旋转过来,我一个趔趄,刚站稳,脚上一阵剧痛,一个尖尖的鞋跟象根木钉似的踩在我的脚上。

“你没伤着吧,对不起”,那个旋转过来的女孩满脸歉意地说。“没什么。”疼痛至极的我强装笑脸。舍友们围拢来说,走走,看伤着没有,我走了几步,还行,刚准备向燕子告假隐退时,第二支舞曲响了,燕子一声令下亲自带我走进了舞池。身材纤弱的她哪能带起乐感不佳的我,一曲下来,她直喊,“妈呀,累死了,哥们儿,替我带她。”舍友们正在为难的相互对视之际,“请”,一位身着白衬衣的男生向我伸出了手。

他舞姿娴熟潇洒,行云流水一般,我在心底对他啧啧赞叹的同时,不由自主地追随着他,在婉转悠扬的乐曲声中舞步渐渐变得轻盈自如起来,事实就是这样奇怪,感觉再困难的事情,一旦用心去做,问题往往就会迎刃而解。一曲下来,我已掌握了基本的舞步,我对他笑了一下,他作了个OK的手势。下一曲音乐刚响,我就主动向他发出了邀请,他微笑着随我步入了舞池,找着了感觉就是不一样,在泉水般流泻着的音乐声中我开心极了,洁白的荷叶边裙摆波动着、旋转着、飘荡着……

从此我走出了心灵的贝壳,报名参加了系里的国标舞大赛和学校的卡拉OK比赛,身边渐渐有了鲜花和掌声,生活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我面前,这要感谢那次新年舞会。

一个人的年

文/俞苏青

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不绝于耳,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电视上春晚主持人开始倒数的时候,天地间仿佛顷刻开了锅,“噼噼啪啪”夹杂“轰隆、支溜”的各色炮仗礼花的鸣响,混成一锅粥的交响乐,没有节奏,没有旋律,唯有声音,唯有红遍半边天的华丽。

过年啦!

家家都在过年。人人都在过年。

我蜷缩在沙发上,过一个人的年。面前的茶几上,为自己做的四五个菜,每盘至少还剩一半,玻璃酒盅里,尚余一口白酒,而我,早已不想再动它们。不是因为饱,是没了兴致。

这样的年,不用屈指算,今年是第三个。自前年小年父亲突发脑溢血,在医院一躺就是两年多。母亲除了睡觉吃饭,几乎以医院为家,不肯离开父亲半步。我们兄弟不仅无处团年,团年的本身,也于我们失去了意义。妻子家倒是年年希望我回去,我也喜欢去,那里,不仅祥和安宁,亲情的温暖更有一番浓郁。但我不能去,照顾父亲的护工也要过年,我们兄弟必须轮班日夜守候在父亲的病床前,侍候植物了的父亲吃喝拉撒。妻子要留下来,一起照顾父亲,陪我过年,我谢绝了这番好意,坚决催促她回去。妻子在报社工作,一年忙到头,极少有时间回老家陪父母,而岳父岳母也是70多岁的老人了,哪个父母不想念在外闯荡的子女?哪个子女不希望多陪陪年老的双亲?

于是,三个年,我独自一个人守候。

值班的时候,我在病房里,和眼睛望着天花板而毫无神智的父亲过节,有一搭没一搭地、用装出来的正常神情与母亲聊天,为的使她不那么伤心,哪怕自己的心在滴血;不值班的时候,回家为自己做几个菜,斟杯酒,感受年的滋味。

第一年,歪在沙发上,边看“春晚”,边举杯独饮。电视上不断有回家过年、合家团聚的话语和剧情、唱词,我也就不断地伤心、难过。想想这之前的个个年,不是在父母跟前就是在岳父母身边,享受柔柔的亲情和快乐的年味,泪水便盈了眼眶。那时的父亲,身体极好,众多子孙绕膝,满眼是笑。父亲是个不多言的人,但好玩,听着一屋子的欢声笑语,只是笑,极少有话,和孙子孙女“争上游”、“斗地主”,同儿子儿媳搓麻将,偶尔耍下“赖皮”,得意地“嘿嘿”笑。母亲则忙里忙外,招呼这个安顿那个。待一桌子丰盛的晚餐端到桌上,一家人喜气洋洋围桌而坐,举杯同祝新春快乐,祝二老福禄常存。三杯两盏下来,说儿时事,忆旧日趣,欢声笑语不亦乐乎……

如今,人尚在,景已换。

妻子打来电话,问情况,祝新年。电话那头,杯盘叮当,笑语一片。岳父岳母、妻姐妻妹轮流传接电话,个个慰问,人人祝福,浓浓的关怀溶于只言片语间,我欲附合这氛围,却早已凝噎,泪如泉涌,说不出任何话来,电话那端,也传来妻子哽哽咽咽的声音……

去年除夕,我在病房值班,早早备了些酒菜,待万鞭齐鸣,恭敬地站在不知何为的老父亲床边,举起酒瓶,一遍遍大声念叨:爸爸,新年来了,新年来,您一定会重新站起来!陪您“斗地主”,让您盘盘赢……

可怜的父亲花白着头发、骨瘦如柴地依旧仰躺着,时而转动下眼睛,仿佛在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病室阔大的玻璃窗,斑驳地交错着鞭炮鸣响后的亮光,像是他杂乱纷呈的思绪。

现在,是父亲病后第三个年。鞭炮轰鸣中,电视上新年的钟声敲响了。

我蜷缩在沙发上,过我一个人的年。

妻子又打来电话,第一句话就问我:是不是又哭过?别太伤感啊。

我说没有,我很平静。

是的,虽然没有了阖家团年,虽然屋子里只有我一个人在过年,我很平静。我想我的父亲假如有思维,一定希望我不仅平静,而且幸福快乐。

于是,我起身端起剩余的酒,举过头顶,说:祝爸爸妈妈,祝所有善良的人们,也祝我……自己,新年快乐!

声音之大,竟吓了自己一跳。

春节的味道

文/宇逸

春节的味道

每到年底,走亲访友是少不了的,拜个年,道个喜,携一点礼物敬长辈。我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也就没有去哪位领导那里觍着脸行贿的必要,没有了繁文缛节的尴尬场面。

回家过年是千万客居他乡者的心愿,回家过年也是游子的大考——几多欢乐几多愁:发财者盘点着囊中的钱包,开着轿车到处招摇,脸上写满了自豪;打工者,手摸囊中的钞票,盘算着一年的开销,聚会的餐桌上,躲避亲友们的探讨。

如果说还在年少时,春节挨近,内心充满期待——蒸年糕、置年货、购糖果,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还有压岁钱等,这些令人兴奋。

如今人到中年,不再有小少时的激动,不再有不切实际的梦想,内心分外的恬淡。我常年在家守着一个店面,体念不到游子归心似箭的心情,体会不到久别重逢时的激动!没有别离的伤痛,也就没有团聚的喜悦。过年于我如流星般从空中划过,并没有留下印痕;过年于一个游子,就好像人生的一个驿站,记下他(她)的足迹。

过年了,午夜,敲响了蛇年的钟声,整个夜空银蛇舞动,四面村庄鞭炮齐鸣。抖动的夜空摇醒了浅睡的我,飘荡的硝烟使我感受到新年的来临。躺在床上,无法熟睡,时稀时密时近时远的鞭炮声在夜空中爆响。

天亮了,起床开门,新的一天开始了。整个街道空空荡荡,这是一年中最为冷清的一天。充盈眼帘的是满街鞭炮碎屑,不时的嘭——啪——的炸响,嗅到的满是火药味,这就是新年的味道。我暗自遐思,假如过年没有鞭炮的燃放,是悲是喜?是文明的进步还是国粹的丢失?

大年初一的小镇分外的冷清,如果你喜欢搓麻将或者打牌的,还可以找到几个赌友打发时光。可是我缺少这样的雅兴,唯爱看书,苦乐自知。假如说看书使我感到生活充实,那么网友的短信使我快乐,。新年了,放下手中的一切,我向网友送去新春的祝福!

如意与遗憾

文/程乃珊

告别本身是一种遗憾的感情,幸亏还有相逢的希望在安慰着我们。

日历只剩下那么薄薄的几张了,这意味着,我们将向这位忠实的老朋友告别了。每次告别旧年,总有那么一种依依难舍、感叹时光无情之感。然而那本厚厚的崭新的日历,又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一切都可以从“新”开始。因此我们又几乎带着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迎接新年的到来……这就是生活,处处有遗憾,然而处处又有希望。希望安慰着遗憾,而遗憾又充实了希望。因此,在这送旧迎新之际,在清理自己过去一年的生活时,你必然会发现你竟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和遗憾。你想考一张文凭,遗憾的是时间不够或年龄已大。有一个好朋友,遗憾的是他却离你非常遥远。事业上有了成就,遗憾的是却也因此引来一些冷嘲热讽。

你真心实意爱上一个人,遗憾的是对方却不爱你。你在某个方面确有专长,遗憾的是那偏偏不是你的专业。如此种种……别恼火,别抱怨,要知道,这就是人生。尽管我们一再希望和祝贺:新年如意!但希望是一回事,生活又是另一回事,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我并不讨厌遗憾。我认为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它为生活增添了美感和深度。

有个遥远的好朋友,你会更着意精心地去培育这朵友谊之花。年龄大了还得考文凭,这正是锤炼你的意志的机会。成功之后遭人冷语,正好给你泼冷水,不致使胜利冲昏你的头脑。另有爱好却不是专业,可以使你业余生活更加丰富。至于你爱上了他,他却不爱你,那么过若干年后,这将是你生命史上很美很富有回味的篇章……别嘲笑我这是以“阿Q精神”自慰。事实上,我以为,与其顺顺当当地在生命的航程上滑翔,不如多点遗憾多点挫折来充实和丰富我们的航程。

从另一方面说,遗憾本身是我们人类对现状和自身表示不满足和改革的一种呼号。正因为如此,许多科学发明才能不断完善,犹如最初的留声机进化改良到如今的立体声唱机,煤油灯发展到小太阳灯,刚问世时价格昂贵的青霉素,现在已是普通的药品……遗憾还可以说是测定我们内心稳健与否的一根公正的杠杠。须知,并不是所有的遗憾都可以或者都应该得到满足的,它还必须从属于民族的利益、国家的法律和道德的准则。有许多遗憾是无法避免的,假如我们在心理上战胜它了,我们的责任感会因此更强一点了,我们的肩头就更结实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内心更稳健了,我们在走向成熟,在人生之路上又跨前了一步。

告别了,旧的岁月,我们有点难舍,但我们并不怅然。青春在悄悄逝去,我们有点遗憾,但我们并不悲观。在兴致勃勃地挂上新年日历之际,年轻朋友们,我不想说:新年如意,一帆风顺。我谨祝贺你们:新年进步!

新年滋味

文/邓迎雪

每年元旦,我和家人都是在飘香的美食中迎接新年到来。

这两年,儿子喜欢上了吃火锅,于是元旦家宴就以火锅为主了。

我提前做好胡萝卜丸子、水氽丸子,在菜市场买了新鲜的牛、羊肉,让店家加工成薄如纸片的肉卷。又准备了海带、豆腐、粉条、鸭血,还有几样青蔬,再用半个上午的时间熬制了香辣牛肉锅底,至此,所有吃火锅的食材都准备完毕了。

元旦这天,全家人围桌而坐,在火锅的氤氲香气里,一边享用美食,一边闲话家常,说说新年的打算,回顾一下过去一年的收获和不足。火锅越吃越有滋味,新年的努力方向也越来越明了。

新年第一天,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蕴含着人生希望。在这充满喜庆和憧憬的日子里,饮食与往日相比自然丰盛了许多。

小时候,每到元旦,母亲总会在这一天,精心包顿饺子。在母亲心里,元旦的饺子和春节的饺子一样,都有喜庆团圆、吉祥如意的意思。吃了饺子,一年会有一个好的开端。母亲往往在元旦前一天就从菜窖里拿出贮藏的青皮萝卜和芥菜疙瘩,擦成细丝,在开水里焯一下,挤出水分剁碎。然后放入肉馅和盐、葱姜末、花椒面、酱油、香油一起搅拌调制。萝卜肉馅的饺子是最普通的农家水饺,咬一口,入口鲜香,带有萝卜独有的清香。

我在洛阳读书时,每年元旦都过得极其热闹。元旦晚上,班里组织有联欢晚会,同学们风华正茂、多才多艺,歌曲、小品、相声应有尽有。不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元旦聚餐。学校食堂在这天以寝室为单位给同学们发放聚餐菜肴,大家拿着干净脸盆,喜滋滋地去食堂领菜。聚餐菜品样数不少,有油炸花生米、凉拌腐竹、红烧茄子、白菜海带炖豆腐,还有凉拌耳丝、烧鸡、蒸鱼。我们寝室的碗碟齐上阵,把桌子摆得满满当当,小小的房间里香味四溢,让人垂涎欲滴。那时,同学们天天吃大食堂,饭菜缺乏油水。面对这桌美食,大家兴高采烈、大快朵颐,这也成了我多年后最难忘的回忆。

在我对元旦美食的记忆里,难以忘怀的还有邻居陈阿姨做的美味元旦年糕。

陈阿姨是父亲的老同事,对我像女儿一样慈爱可亲。每到元旦,她都会在家做年糕。陈阿姨说,在她豫北老家,有元旦吃年糕的风俗,年糕有“年年高”的寓意,吃了年糕,新的一年会事事如意、生活步步高。那些年,每年元旦前,陈阿姨都会给我送来年糕。那些糯米年糕质白如玉,粟米面年糕色泽金黄,用油煎好后,外焦里糯、细滑甜香、滋味悠长。

后来,陈阿姨回乡下养老,我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元旦年糕了。如今十几年的时光过去了,不知她现在一切还好吗?

我的老同学云说,她家每年的元旦聚餐都是放在晚上,我询问原因,她说,虽然正值寒冬,农田里没有什么活计,但她闲不住,又在镇上找了份临时工作,中午没有时间做饭。所以,就把元旦这天的丰盛饭菜放在晚上做了。我能想象到,在那个宁静的冬日夜晚,一盏温暖的灯火下,菜香酒浓,她和家人围桌而坐,聊着天,说着新年的打算。农家生活因为有了希望而美好,因为有了美食,日子也变得活色生香起来。

过了元旦,春节的脚步就越来越近了,一年的工作生活又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元旦这天,让我们在香味缭绕的美食里,好好享受生活的安宁和美好,积聚能量,重新出发,迎接新年的到来吧。

寒假生活-过新年

文/蓝蓝

一转眼,新年过去了。

似乎,根本就没有过年。一切照旧。没感到一丝的新意。连件新衣服都没有买,连个鞭炮也没有去买。

来来往往,一帮一帮拜年的人群,在告诉人们----过年了。

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人影,连小孩子都没有。 履行完拜年的仪式之后,都各忙各的去了。或者包饺子,或者看电视玩电脑……

看着婆婆的照片,只想流泪……看着婆婆还插满花圈的坟头,强韧泪水……也许,没有了亲人,就没有了年味吧。

外面拥挤的大床,不再拥挤。儿子占据了奶奶的位置,和爷爷作伴,睡在里间床上,很温暖。

天还是那样寒冷,冷的难受。弟媳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家务,让我很是感激。

小侄女梦雪长大了,懂事了,很是可爱。不像去年那么缠人了。

不吃馒头的儿子 ,却很喜欢吃婶婶包的甜甜的粽子 。去年就想,一定也尝试做上一些,现在年都过了,也没有去做。有米,有枣,可是不知道去哪里找粽叶去啊?没有粽叶的香味,粽子还甜吗?

初二姐姐姐夫外甥外甥女弟弟侄女们都来了,好热闹……

天不好,路不好,就不去给母亲拜年了,但愿母亲不怪。

一年又一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祝朋友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祝天下父母健康长寿!

新年之旅

文/谢观荣

人生就是旅行,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某个时间段到另一个时间段。在每一个人的人生旅行当中,都会遇到很多次新年,每个新年都是让人难以忘怀的闪光景点。我们总爱探究人生的意义,我们总想知道自然的奥秘,让我们从每一个新年开始,去感受旅行当中的幸福和烦恼,快乐或忧伤。

新年之旅仅仅只是又一个起点,这个起点处在人生的何种位置都不重要,我们要的就是这个开始。新年之旅的出行方式很多,步行、骑车、乘车、驾车等等。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喜好,选择的旅行方式也不一样,但人们的心情是相同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都希望满怀欢喜地完成旅行。我们出发时心情可能不同,有的人平静如水,有的人兴奋如潮,还有的人忧心忡忡,但是很快,我们的心情就趋于一致,这是旅行者的本能,也是旅行者的福气。一个普通的旅行者说过,每一天每一时刻都是新的起点,这句富含哲理的话说得极是,但却也不能因此否定新年的意义,它总是我们生命旅程中光芒闪耀的特殊记号。

新年之旅有两种形式,一为独行,二是结伴出行,不管哪一种,追求旅行的极致快乐才是最重要的。有的人喜欢独行,喜欢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旅行,这样的人并不惧怕孤独,但也渴望有心灵上的朋友。他们或许有颗强烈的好奇心,对旅行好奇,对未来好奇。在旅行当中,总会遇到别人,能否交到知己朋友就要看其造化了。有的人喜欢结伴出行,或举家外出,或邀亲唤友,或跟随旅行团。喜欢集体行动的人并非心中没有安全感,也不是内心害怕孤独,相反,他们都是热心人,喜欢在人与人相处中体会自我价值,以及体验集体的强大力量。新年之旅,如果能有一次巧遇或一场邂逅,那真是莫大的福分,但你首先必须在新年之际行动起来。

新年之旅,既要追寻风景名胜,也不要忽略身边常见的景致。人们旅行的通病是,怀着一种热切的心情,直奔旅行的目的地,辛苦到达之后,又觉得名过其实,旅行变得无聊乏味。其实,旅行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在我们每一步前行中,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来看花草树木,水土山石。世界上没有两株完全一样的花或树,也没有一模一样的山和水,如果你能看出它们的区别,也就是旅行的收获了。新年之旅途,不奢求如同仙境让人流连忘返的景致,只祈求在不经意的一瞥中,能够看出植物的心思,能够发现飞禽走兽对人的一份小小信任。

说到底,新年之旅是时间强加给人们的旅行,它可不管同意与否,已经强拉你上路。尽管我们可能没有充分的准备,但请把这场旅行看成是我们文化的传承,是每个人自己亲手缔造的幸福生活的一部分。

虔诚迎年

文/陶根阳

五十春秋早虚度,百半人生悟年迟。

住进城里年头越多,我越发觉得与年之间隔了一道无形的墙,如同置身于钢筋水泥包围中,只听见夜深人言语,不知是谁起五更一般苦恼。且不说平时家住对门人不识,就连逢年过节,相互都不串门,更何况过年还听不到那喜庆悦耳的鞭炮声!

城里人的年,就是一个时光节点,就是多了一个可以自由休息与游玩的长假,从没有倾城而出的盛大欢庆。那么,水荡人又怎样过年呢?

小时候,我有幸常听几位邻居老人围坐一处谈古论今讲故事。至今,我的脑海里还留存“先打头”水荡人过年的记忆碎片。

确切地说,从喝腊八粥开始盼年,到腊月二十四“掸尘”忙年,这仅仅是水荡人家唱响的喜迎新年前奏曲。水荡人迎新年,是从年三十的“辞先”开始的。等烧过纸、祭过祖后,人们才能贴门对、贴喜纸。在印刷品对联问世之前,不少人家都要请村里书法比较好的“先生”撰写对联。当下,在外做生意、腰包鼓起来的老板,格外重视过年贴门对,请人写对联时,都要带上一两包上好的香烟答谢“先生”。记忆中,过了腊月二十四,老家的“薛老先生”就越发忙碌了。“薛老先生”不是教书先生,可他字写得龙飞凤舞、力透纸背,而且能依据乡邻的家境和需求,因人而异撰写对联内容,所以登门求他写门对的人络绎不绝,成为大潭湾过年的一个特有文化符号。

华灯初放时分,水荡人迎新年的重头戏浓情上演。

一家人欢天喜地团坐一桌,吃团圆饭,喝压岁酒。此情此景,其乐融融。

吃完团圆饭,男主人便开始做大年初一早上开门迎年的相关准备。女主人一刻不闲,先搓好大年初一的“早茶”——大圆子,再找出孩子们的新衣新帽新鞋子。安顿他们上床睡觉时,拿出用红纸包好的糖果、糕点之类,放到宝宝的枕头底下,把进入腊月就训导的过年禁忌又重复了一遍。叮嘱他们,天亮时听到爆竹声响,不准乱说话,自己吃些糖、果子之类,这一年全家人的日子就会甜甜蜜蜜。等孩子们睡着了,女主人就将所有人的新鞋子底面朝上放在床头,让大人小孩睡得一夜香甜无噩梦。等忙完这些,女主人就将家里角角落落再打扫一遍,一是要将旧年的晦气全部扫出大门外,二是因为新年第一天不作兴动扫帚,以免扫走全年的鸿运和财气。

“结灶”的时刻到了,女主人端上煮好的小圆子敬菩萨,祈祷他“老人家”保佑新年风调雨顺、家人幸福安康。此时,男主人也将点燃的火盆端到堂屋里,等女主人收拾完锅碗,放好用来“压锅”的生圆子后,就跑到外面燃放小鞭,一年一度的“守岁”就此拉开序幕。

参加“守岁”的,都是家里的成年男子。水荡人为何在这天寒地冻的除夕夜不上床睡觉?也许是人们为了图吉庆,怕夜里睡觉做噩梦;也许是院中正燃着斗香,家里点着蜡烛,水荡人家几乎住的是草屋、睡的是草铺,家前屋后又都堆着柴草,男人守夜或是为了防火免灾;也许是难舍流逝的岁月,父子兄弟围坐在火盆旁,喝着茶,嗑着香葵,回顾过往的得失成败,畅谈来年的生计打算。可这种世代相传、令人费解的“关目”,至今没有人能说出精准的答案。

火盆烈焰舞动,屋里温暖如春。三更天刚过,外面的鞭炮声渐渐地轰响起来。男主人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赶快叫一同“守岁”的老少爷们上床去睡“元宝觉”,自己则拿出一挂短鞭,点上一支烟或一炷香,神情严肃地打开主屋大门,小心翼翼地点燃鞭炮捻子,猛一挥手,将“开门鞭”抛入院中。只听得一阵“噼噼啪啪”的清脆声响,庭院里簇簇火星飞溅,缕缕青烟腾地而起,幸福的家门在这新年的第一个黎明中顺畅打开,一场喜迎新年的神圣而庄重的庆典正式启动了。男主人就像掌控这一年之中最为盛大的庆典司仪,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地闪亮登场了。

喜庆的鞭炮声中,男主人从家里捧出一份“钱量”、一对“拜烛”和三张“黄元”。他点亮了一对红烛,焚烧着钱量和黄元,然后伫立院中认真地整理衣冠,双手合十,虔诚地对空鞠躬行礼。

我曾就此事问过许多老人,其中也包括我的父亲,此时此刻祭拜的是何方神圣。父亲他们回答说不清楚,还说“心到神知”就行。我从父辈们含糊回答问题的神情中,似乎读懂了这“关目”的内涵与外延。无需多问,这是上代传下代的规矩,存在即合理。试想,在那刀耕火种的岁月,靠天吃饭、朝不保夕的祖辈们,在困境中就需要用神话作为精神支撑。他们祭拜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水荡人捧着一颗敬畏而感恩的心,借助某种仪式,拜谢天地的恩赐,祷告神灵庇护天下苍生,祈求新年风调雨顺,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

想到此,我似乎明白,水荡人之所以这样做,不单是为了过一个丰衣足食的年,而且要把自己的梦想演变为虔诚至极的跪迎仪式。你看,男主人已拿出用红纸包裹起来的柴把子,在火盆上点燃了。他用熊熊燃烧的火把,依次照亮了自家的堂屋、房间乃至庭院和厨房,照亮了生活的角角落落,目的就是驱赶邪恶霉运,祈求新年的日子红红火火。

等做完这些“关目”,他又乐哈哈地给家人端上一碗红糖茶或果子茶,寓意新年生活的幸福甜蜜。家里若有新婚不久的儿子、儿媳,他还要特意准备枣子茶,祝愿小夫妻早生小娇儿,家里再添新人口,自己早抱大孙子。

大年初一,水荡里的女人是不下厨做饭的。除早上煮圆子外,一家人中午和晚上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熟饭熟菜。一年之中,妇人只有过年这天是享福的,而男主人也只是这一天掌勺当厨。究其原因,还是跟过年的习俗有关。因为旧社会的妇人没有地位,是不能参加拜神祭祖的。试想,平日里不做饭的男人下厨后,能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迎接新年的压轴戏,就是敬菩萨。男主人煮好了大圆子,点亮一对大红烛,敬上三炷香,盛好三碗“圆子茶”,端到家神柜的中央,摆上三双红筷子,然后作揖拜请,祈求诸位菩萨享用。不一会,男主人就搬出长长的鞭炮和一捆爆竹,兴冲冲地来到院中燃放。

爆竹声声辞旧岁,笑语盈盈迎新春。从这时候起,此起彼伏的爆竹与踩街舞龙的喜庆锣鼓遥相呼应、声声唱和,芦荡水乡一派欢腾,洋溢着喜庆、欢乐、祥和的新春气息。

当一轮红日从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的时候,大人们欢欢喜喜地领着孩子,去给宗亲长辈、亲戚邻居拜年……每当想起这些温馨感人的画面,我就会为之动容。什么时候,我带领家人重返故里,与乡亲们一起,像我们的父辈那样,以水荡人特有的虔诚,用极富厚重感的“关目”,去迎新纳福,将神圣而庄重的迎年盛庆得以世世代代传承……

新年思语

文/微山湖上

灵羊归隐去,金猴呼啸来!

转眼之间,我们就自觉不自觉的翻过了2015年,迎来了新的2016年。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既有成功的收获,也有失败的教训,更有这样那样的遗憾!但梦想与希望同在,只有追求不断,才能梦想成真。

新年新气象,新年新起点,新年新姿态,新年新感觉!

把过去一年的烦恼抛在九霄,把新年的希望播在心间。让我们满怀激情,对未来充满激信心,从一个起点走向另一个新的起点,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放飞新的希望。

人生的高度,并不取决于有多大的实力,而在于你追求的起点和付出的汗水。就像攀登一座大山,并不完全取决于你的身高、胖瘦、体力,而完全取决于你是否有攀登高山的毅力和勇气。人生有时就像登山,只有不断攀登,才能把高山踩在脚下,极目远眺,视野开阔,感悟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人生有时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扬起理想的风帆,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创造出人生的奇迹。

最后,祝各位博友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再见,2015年,展望。2016年!

隔篱灯影贺年人

文/高鸿

不知不觉中,新年的脚步近了。新年是孩子期待已久的狂欢,是亲情集结的牧场,是守望村庄的老人幸福的时光。

回家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回归和旅行。故乡的腊月是农村一年到头最绚烂的日子,集市上的年货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鞭炮、窗花、对联红红火火,大门上的红灯笼高高挂。村子里杀猪宰鸡吹响了年的集结号,所有年货的准备都紧锣密鼓。孩子们撒欢儿地在人流中窜来窜去。

节日是一场热烈的盛宴,人们总要用红色来增添喜庆,大红的色彩表达着人们对新年的憧憬,喜悦从红红的喜气中散发出来。

此时要是能来一场大雪就好了,给草木盖一层厚厚的棉被,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堆雪人打雪仗。忙碌一年的打工者向故乡奔来,带着一年外出的酸甜苦辣,回到家,那一串串熟悉的乡音让人陶醉,看着这熟悉的街景、熟悉的人,道一声:回家真好!

仰望星空,烟花璀璨。诗书在手,故园依旧。思归当归,年味扑面而来,是心底蕴藏了太久的那一缕清香。正如唐太宗李世民在《守岁》中写道:“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红烛点燃,烛花盘绕,喜气洋洋。唐代杨巨源的“一片彩霞迎曙日,万条红烛动春天”,将万道霞光比作万条红烛来描绘佳节,何等壮观。宋代姜夔《鹧鸪天(丁巳元日)》诗:“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元代诗人赵孟頫在诗中写出了家家爆竹、户户焰火的红火景象:“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豗似火攻。”宋代席振起在《守岁》中写道:“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红色的蜡烛烘托出节日的气氛。

老一辈革命家林伯渠的诗:“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写出了对国泰民安、百姓幸福生活的礼赞。

新年在唇齿间荡漾,在内心深处徜徉,像一把火点燃满眼春色。新年是切换到童年时代,吃得饱睡得香。与亲朋好友相聚,酒逢知己千杯少。一张圆桌,两三瓶好酒,四五人言欢,六七碟小菜,围炉闲聊,觥筹之间,将新一年的好梦成全。

走过漫长的冬,追逐翠绿的春色,邂逅一捧瑞雪,从城市涌向乡村,走进一潭久违的乡愁。雪是新年的馈赠,期许一场大雪,雪花使大地多了氤氲之气。雪夜或灯窗课读,或着书染翰,或交朋会友,或品茗论道,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瑞雪丰年,田园风光,寻常人家。

新年仿佛设置在人生路途上的一个路标,我把灵魂留在了故乡,无论飘向何方,也不会忘记行囊里故乡的泥土。作家冯骥才说,不管一年里有多少失落与遗憾、自怨自艾,但在大年三十晚上坐在摆满年夜饭的桌旁,必须笑容满面。脸上无忧,来年无愁。

迎新年杂感

文/汪晓佳

最近,我生活的小区附近,大面积房屋拆迁,出行经过此地,不经意间很快发现原来烟火气很浓郁的生活区域内,人去楼空,举目望去,残墙破壁内外,丢弃的东西比比皆是、林林总总,犹如一场残酷的战争过后的遍地狼藉。一些陈旧的生活用品随处可见,如鞋子、木板、桌椅板凳、书籍报刊、衣服、箱包、帽子以及锅碗瓢勺等等。这些东西,倘若不是搬迁,笃定是仍在使用着或是在家里的各个角落堆放着,即使没有多大的用处,也是舍不得丢弃。

时光流转,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将临近。这些搬迁户又有了新家。新家必定是置办了一些新的物品装饰,为了新的生活开始,不能再把那些破烂不堪的旧的杂物带进新居,于是,他们将那些可用可不用的东西在搬家时就不带了。可想而知,他们的春节一定会是在一个崭新、舒适的环境中度过的,无形中提高了生活的质量,享受了新春佳节的家庭温馨。

过日子,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能用的尽量用,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地什么东西都舍不得丢弃,比如:破旧的鞋袜衣服、缺胳膊少腿的桌椅板凳、门窗板床、已经歪瘪了的空纸箱子、沾满油渍灰土的空瓶坛罐以及一些实在是没有保存价值的书报杂志等。殊不知,这些东西放在家里,没有用了越发没有用,觉得尚还有点用的,搁些时日也就没有用了。特别是老年人,屋子里有用无用的东西堆得多了,必然会造成居室凌乱、拥挤不堪,生活环境不舒适,也会造成走动时的磕磕绊绊,倒不如仅留下能用的生活必需品,保有一种空间美和一份好心情,好好地活在当下。简约,不仅适用于做文章,而且也适宜于过日子。

再往深层次说,话题则有些沉重了。据我多年来的所闻所见,老年人去世了,他们在活着的时候认为有用的东西真的存放了不少。诸如日记、文史资料、中外名著、一本本相册,甚至结婚证书、毕业证书、委任状、获奖证书等等,而这些在老人眼里很有价值的东西,在老人去世后有的孩子们则大打了折扣:书籍被卖了,日记本、各种证书和相册等虽然还放在那里,但却很少去翻看,日久天长,一摞摞的上面布满了灰尘,大大地失去了原本的价值和意义。物是人非的景象显得无比空寂和凄凉。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去世老人的后代会继续珍藏那些父母亲留下来的遗物,以缅怀抚养他们成长亲人的生前影像,但这种知情达理的后人毕竟是少数……

国人一直有着“干干净净过新年”的传统习惯。进入腊月,各家各户,那些勤劳的主妇(男)们便开始瞅空收拾起了房间的卫生。平时舍不得,或者来不及扔掉的废旧东西,这些时日,都要逐一地进行梳整、清理,有用的,摆好;无用的,丢掉。然后再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地把室内外的灰尘一一拂去,这些事情做完了,也就该置办年货了,试想,这样的年还有过得不舒适、不愉悦之理?

不过我以为,这种突击营造过年幽雅环境的做法固然值得提倡,难能可贵,但倘若把那些几近妨碍平时正常生活的废旧杂物和灰尘污垢随时清理掉,不仅能够使人们日常生活得甜美幸福,还能够省去了年终集中劳累的繁缛——良好的习惯,要靠平时养成才行。

近日读了孙欣的一篇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的短文,文中谈到了如今流行的“断舍离”生活理念。文中说:“尽了用处的物件就该放弃,不能尽用处的物件更该放弃。人是物件的主人,应该通过主动掌控物件的支配权来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让内心的烦躁和焦虑通过杂乱无章堆积如山的物品折射出来……整洁的家才能让人休息放松心情,乱哄哄的空间只会让人厌烦,想要逃离。”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当今社会中,要想尽享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提高生活的质量,就应该删繁就简,把复杂的日子简单过,潇潇洒洒度人生。

逢年过节就更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