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关于美食的文章

2022/12/07散文诗歌

关于美食的文章(精选7篇)

年夜饭

文/林海

英国首相卡梅伦访问中国时,驻英大使刘晓明引了两句诗来形容卡梅伦的到访:“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这首诗出自史青的笔下。

一千多年前一个除夕的夜晚,“五步成诗”的史青在大唐帝国的金殿上,写下了这首除夕的景象。这也是他留下的唯一的诗篇,题目叫作《应诏赋得除夜》。“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摧。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史青眼里看到的只有后园的梅花,看不到的却是除夕夜的美食。

(一)

小时候,物资贫乏,在吃肉还需凭票的岁月里,一日三餐更难言惊喜。好在每到过年时,大人们总会像变戏法似的弄出些平常难见的美食来,所以我们对年的渴望是如此的强烈。那时住在宜宾的一幢筒子楼里,除夕的前一天,鞭炮声中,阳光灿烂了,大人的脸变得明亮了,家家户户也开始准备年夜饭了。

煮香肠腊肉、炸酥肉、炸丸子、炸年糕等,各色的美味香气弥漫在整个走廊,对于我们这群味蕾蓬勃、嗷嗷渴食又饿不死的小男孩来说,那是一种致命的诱惑。

我的外公曾是大厨,从小耳濡目染,母亲自然烧得一桌好菜。可最难忘的春节美食仍是母亲蒸的咸烧白:五花肉和宜宾芽菜在大碗中层次铺开,配上剁细的泡椒、泡姜和花椒,蒸好后还必须隔上一夜,第二天再蒸一次才能上桌。一夜时间的洗礼,芽菜在脂肪的浸润下变得更加缱绻,而渗入芽菜芬香的肉块晶莹饱满,颤巍巍地趴伏在最上面,夹起一块送入口中,满嘴的肉香在口腔内翻滚融化,那感觉,真是一生只为这几秒。

现在回想起来,如今这个不太符合饮食健康标准的食物,在那个肥胖和糖尿病绝迹的特殊年代,绝对是一种令人心尖发颤的极品美食。

(二)

每一方故土的草木风雨,熏染出每一方山水滋味的独特食物。比如我们达州——大山松柏连天,熏出的腊肉无论放多久,吃起来都有浓浓的松烟柏香,一入口中油水浸牙,豪放的感觉油然而生;而我的出生地——川南,温婉清秀,用竹叶、麦草熏烤的腊肉,自然味长香细,总有一种农家炊烟的气息,妙在口中的是那份轻轻袅袅。在我的老家福州,虽然不吃腊肉却仍有春节那味传统的食物——鱼丸。

说到鱼丸,在老家真是家常得到了乏味的地步,但大伯做的绝对是一道化平凡为神奇的年夜菜。

除夕一大早,大伯就开始在厨房忙活,深海黄鱼先刮骨去刺除去血丝,得到雪白的鱼茸,再和五花肉混在一起,为了让这两种不同食材中的胶原蛋白充分融合,得用木棒反复捶打,直到打成肉泥,这还只是第一步。由于不放芡粉等黏合剂,为了让鱼肉成形,放盐后还要用手顺时针方向不停搅拌半个小时,让鱼肉中挤进无数的气泡,而盐又加深了凝固,这时,松散的鱼茸渐成极其松软的鱼肉团,用手在肉团上一挤,一个漂亮的鱼丸掉进半开的水中。

除夕的夜晚,再配上新鲜的鸡肉、海虾、白菜、粉丝,加入骨头汤,在火上熬半小时,再热气腾腾地端上桌,一道精心制作的年夜菜大功告成。吃时,不松不紧的鱼丸颤抖在筷子尖上,却不往下掉,白嫩的一团,而清淡的白菜和粉丝就像水墨画一样,经过上面食材的层层晕染,鲜味也变得格外浓艳。

(三)

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而去,三百多天等待换来的区区三天转瞬即逝。

随着初一那张红色的日历被撕去,敏感的小孩开始变得忧伤起来。年渐行渐远,鞭炮声黯淡了;阳光也在黯淡中,大人的脸也逐渐乏味起来。

可对蛋白质的不懈追求,让每个小孩都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自我开发“美食”的能力,用没写过的作业纸包上蜻蜓在火上烤,虽然不敢吃,但四溢的香气也足以安慰在饥饿中成长的神经。当然最好的食物,是趁大人们上班后,将家里的香肠偷出来,在大火上烤。记得一次,烤香肠时将邻居家发火的刨花烧了个精光,结果,邻居回来后挨家挨户告状。那晚,小孩的哭声在家属院中此起彼伏。

希腊神话里有个叫坦塔罗斯的人,因为得罪了宙斯,他被罚站在没入下颔的水中,各色甜美的水果环绕其脸,但他却什么也吃不到。年少时的我觉得这个惩罚简直太残酷、太惨无人道了。不过,现在我不这么看了,如今美食环绕触手可得,生活自然少了许多乐趣。给女儿讲我们小时对“吃”的狂迷,对美食失心疯的追逐,在物资泛滥中长大、天天如过年的她会哑然失笑,她永远也无法理解,在我们饥肠辘辘的童年,会为了一片香肠或腊肉,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如今过春节的意义,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是对儿时伙伴的记忆;是一大家人聚在一起的守岁,是对所爱的人的深深祝福,是从日渐淡漠的人际中,重新感觉这个世界和生活的美好。至于,吃什么,真的已不再重要。

锅里见明年

文/杨忠明

转眼到了年底,唐人说:腊中离此地,马上见明年。我们今天要说的是:腊中忆美食,锅里见明年。

今年冬天特别冷,但进了家门,空调油汀一开,不至于冻得缩手缩脚。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人家,因为没有冰箱,很多美食夏天享受不到,只有利用冬天的寒冷做一番美食打算,同时迎新年。

那时过年外婆买条鱼来烧,不管是白鲢、花鲢、草青、乌青,甚至来自上海西边青浦淀山湖,或者太湖里的小杂鱼都是冬天里过年的美食,那年头连死白鱼都是很鲜很鲜的呀,因为全部是野生的。冬天里的红烧鱼汤汁经过一夜寒冷结成的鱼冻透明若水晶,好看又好吃。沪人烧小黄鱼时放点雪里蕻咸菜吊点鲜头,咸菜之鲜味深入鱼冻里,冻得柔软,入口就化,味道妙极了!

旧时过年,零下几摄氏度的结冰天气,是上海人做冰豆腐的好机会,现在有冰箱,吃点冰豆腐不稀奇,买来老豆腐放在小竹筐里挂在窗外,经过一整夜西北风的洗礼,早晨起床偷偷一看,呵呵,湿漉漉的豆腐变得晶莹可爱,还有许多冰花在上,外婆说,晚上烧三鲜汤吧,上海人家冬天喜欢吃三鲜汤,汤里有爆鱼、白斩鸡块、肉皮、冬笋、走油肉等都可以放进汤里,“三鲜”是多的意思,不局限于三种食料,各家做法不同,放入了像海绵一样柔软的冻豆腐煮到沸腾,那些食料中的鲜味直往冻豆腐的气孔里钻,吸足了三鲜汤汁的冻豆腐略有咬劲,一块入口,鲜汁马上涌出,一锅热气腾腾的冻豆腐三鲜汤,吃得你从头暖到脚底,连北窗上的冰花也热得融化了!

从前冬天,许多小孩会生冻疮,老人说,吃点羊糕冻不会得冻疮的。我家做的是红烧羊糕冻,是冬季防寒温补的美味之一,羊肉性温味甘,食补食疗两相宜,制作羊糕选用带皮的羊肉,略肥也可以,切块,放萝卜同煮片刻后捞起焯水,再入锅大火烧滚,放葱姜佐料,煮到羊肉半酥,要特别仔细剔除大小骨头,沉底的骨渣扔掉,继续煮酥,但切勿煮得太烂糊,要恰到好处,等羊皮中的膏脂全部溶解到汤里,多留些汤汁,放些陈皮,放酱油,但不宜太咸,最后收膏放糖这是关键,盛起装入陶钵中放在北窗口过一夜,面上一层是宛若羊脂白玉的软油,切成长条形装盆,羊糕冻色若琥珀,瘦肉躲藏在冻里,咬上去有弹性,羊油滋润带点甜,冬天里的绝佳美食。

八宝饭是我先父从前过年的保留节目,他用料讲究,豆沙自炒,五颜六色蜜饯切成小块配色,糖猪油要用猪板油去膜撕成小块,先半个月就用糖腌制好,为什么盆里的八宝饭油光光晶晶亮呢?原来做时先要在小碗里壁涂上熟猪油,碗底放好各色蜜饯、核桃仁、瓜子仁、糖猪油铺上放了点糖的糯米饭,中间放豆沙,最后再填满糯米饭,还有一个窍门是豆沙要沿着碗壁故意露出红色豆沙的“冰山一角”这样蒸好后盆子合在碗上一翻身,拿去碗,糖猪油透明、金桔黄、青梅绿、红枣艳,一只光彩夺目的杨家老上海八宝饭问世啦!

美食濯水

文/刘昌勇

相机、背包,说走就走的旅行;相约、独行,想走就走的外出。濯水古镇,一个可以免费发呆的地方。

后河古戏、风雨廊桥、阿蓬江湿地的白鹤;青砖黑瓦、石板老街,土家阿妹的油纸伞。加上我,悠然散漫步濯水,放松下来,把心情安放在这个宁静而古朴的小镇,和着麻糖叮叮当当的敲打叫卖声,老家的感觉似乎触手可及。

我一直觉得风景与美食便是呼唤我们行走的理由,好的风情,饱眼福,令人感动、兴奋了大脑,而食之有味的美食,愉悦味蕾、舒缓情绪、净化心灵。在享受美食的时候,生活中那些扰人的思绪每每都会被平复下来,令人忘却原本的起伏不定,感受幸福的滋味。

如果你是一名食客,走到一处,都需要静下来,听听当地人的讲说。濯水的美食,至今保留着太多原始的粗糙感,无论是刀工、装盘、还是味道。取名也土,“五腰台”“三腰台”“九盘十大碗”“五品四衬”,全是口水话。而“吃刨汤”的说法,更是土家人杀年猪时对于热闹场景的直接描述,来源于生活,大俗大雅、幽默直接,可以看出濯水的菜,自成一派,与川渝一带江湖上的其它菜系也就少了很多瓜葛。

听老人们说,“五腰台”,就是吃一顿饭要五上五下,喝开胃油茶汤、吃凉菜、喝酒热菜……五个场次下来,需半天功夫,有四十余道菜。“三腰台”,要求三上三下,主辅菜有二十余道。“九盘十大碗”,讲究九个盘子,中间一个大品碗,“五品四衬”,则是五个品碗四个盘子盛装九道不同菜品,每一道菜都有要求,上菜排位也颇为讲究。以致于后来说讲排场都用“腰不倒台”来形容了,这些菜品也讲色香味型营养,蔬菜都留有一席之地,比如胡萝卜,后来菜品江湖上的“没有胡萝卜都成不了席”就出自于此,老人们的描述很有场面感,可见其曾经关于吃饭这件事在小镇是何等讲究。

阿蓬江在麒麟盖与五福岭之间穿行,与蒲花河在小镇相遇,似久别的情人。阿蓬江属于这大山的男子,穿越千山,倒流800里,蒲花河蜿蜒含蓄似柔情女子,轻盈而美丽,他们的相逢造就了两江两山濯河两坝。当地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食物也必然多样:山民们烟熏火燎,有了腊肉飘香;河里人打渔摸虾,河鲜与水的味道,扑面而来。而乡下的人们,千百年来,更是在“腌”“鲊”上下足了功夫,“腌”、“鲊”本用于食物保存,结果让食材有了酸香可口的独特味道。

有菜还得有酒,60度的泉孔酒,土家人称“苞谷烧”,像山民一样烈的个性鲜明,用此酒作为拦门酒,一碗下肚,放倒无数人,这气势。

吃饭喝酒,再平凡不过的事情,却是生活最真实的写照,油鼓、酸鱼、茴香炸货、香草芭、马打滚、绿豆粉这些小吃则是当地人正餐之外的补充。老街上的阿婆的年纪好象被凝固了一样,几十年一直在街边做这些简单的小吃,忠诚的保持着老街的味道。

老街从一路风雨中走来,当风景与美食相逢,便在这里生根,发芽,沉淀积累,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们,感受美食,轻抚蒲花河,泛舟阿蓬江,好想遇见你。

童年美食

文/何海芳

母亲节刚过,又即将迎来端午节,我想我是有口福了。每逢端午粽香飘,我却寻找不到儿时特有的味道。

每年此时,最让我忆起的是童年的美食——鸭母粽,那永远忘不掉的味道。

“鸭母粽”,雷州特有的美食,清香可口,造型独特,形似鸭母,儿时非常喜欢。除了它的形状非常吸引人之外,它的粽叶显得更加特别,不同于一般的粽叶,而是由一种橹罟刺代替,饱含清香。最有特色的是,里面的辅料由当地特有食材蛤蒌叶,经过切碎、炒香,装在里面,味道非同寻常。当舌头滑过它的馅料,口水不约而同地滴出来,连呼吸都有它的香气。

记得小时候,我是一个嘴馋的人,经常让母亲包粽子,而且非得是这种“鸭母粽”才行,母亲都拿我没办法。“鸭母粽”,我对它情有独钟,觉得很新奇,既可以吃,又可以玩,而且充满着人生百味中最好的味道。

在雷州半岛一带,都有“五月五,提鸭母”的习俗。以前每到端午节前几天,农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去野外摘橹罟刺 。每次我都跟着母亲去,想着能够吃上美味香甜的“鸭母粽”,口水都禁不住往外流。

有一次,母亲摘回橹罟刺叶,让我撕掉叶子上的刺并且洗干净,我可乐意了。我慢慢地撕着叶子,小心翼翼的,怕叶子的刺伤到手,嘴里时不时还念念叨叨着“鸭母粽”、“最爱的鸭母粽”。一会儿,母亲把馅料准备好了,开始把粽叶织成“鸭母”形状,再往里面装入糯米、猪肉、腊肠、香菇、虾米等馅料,最后放在锅里蒸煮。“鸭母粽”的清香缓缓地从锅中溢了出来,我贪婪地嗅着这一丝丝、一缕缕粽香,垂涎三尺。

有时,母亲做的“鸭母”形状多了,就约上几个小伙伴,把它当成玩具放在盆里游,貌似鸭子在游水;母亲做的“鸭母粽”多了,就拿一两个和小伙伴分享,你一口,我一口,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甚至“鸭母粽”粘到手上都舍不得浪费,舔得一干二净,“吧唧吧唧”的声响穿过每根手指头,至今回味无穷。

“鸭母粽”,儿时最忆的美食,最美的味道,是那永远挥之不去的甜美记忆。我想我忆的不是端午,而是快乐;吃的不是粽子,而是心情。

家乡的年味

文/冯瑶

家乡临海靠山,北边山区,南面临海,地处热带亚热带之间,长夏短冬,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境内河流纵横交错,丘陵连绵起伏,各种咸淡水的鱼虾蟹贝海味应有尽有,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物产资源,孕育了家乡独特的饮食文化。

家乡人在除旧迎新的年庆里,不但要贴对联、张灯结彩来扮靓居所,还要制作美食来庆祝,比如打粉酥(炒米饼)做酥角、煎咸水角、浦煎糍、炊发糕等小吃美食,都是过年的节庆美食。其中打粉酥、做酥角、煎咸水角等,纯粹是为了一饱口福的节庆食品,而浦煎糍、炊发糕,则还兼作祈福起愿之用。家乡的煎糍有两种,放馅、个小的称为煎糍仔,不放馅、个大的称为大煎糍。用花生、芝麻、白糖和椰丝(有的还加入叉烧粒)做馅的煎糍仔,脆皮甜香爽口,风味独特。直径约10厘米的大煎糍,则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般用于敬神。“年晚煎糍,人有我有”、“煎糍辘辘,金银满屋”,家乡人因煎糍的形状“圆满”、油水充足,有团圆美满和有“油水”(发财)之意,而十分喜爱煎糍。发糕则取其发字,寓意发财,以寄望新一年家庭美满幸福、大发其财。

家乡坊间的炒米饼一般用炒米粉、花生、芝麻、白糖、鹅油、猪肉等材料,制作成款式为圆形、椭圆形,之后炭焙而成,有鹅油咸香粉酥,夹肉粉酥等。酥角,则用面粉、猪油或鹅油、花生、芝麻、白糖等材料经油炸而成。最地道美味的酥角和粉酥,可在城里的环城南路购得,整条街都在摆卖以酥角、粉酥、煎糍为主的节日美食,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香味,让人直咽口水。在我的家乡阳江,这算是一条最具年味的老街之一,一些聪明的阳江人,则把炒米饼、酥角等家乡美食做成产业,一年四季经营,远销市内外,成为阳江一张著名的美食名片。

家乡人过年,是从一锅美味的汤圆开始的。因为除夕这天,家乡人每家每户都要煮汤圆,来寄寓一家人团圆齐整过大年。家乡的汤圆讲究汤底用料,最常见的汤底有鸡汤、猪瘦肉、瑶柱、干虾仁、鲮鱼松、腊鸭粒、萝卜粒、蒜苗等,把所有用料准备好,预先煲好鸡汤,然后起油窝爆炒鲮鱼松,直到鲮鱼松炒成微黄的散状体,装碟,趁热洒些味极在鱼松上面备用,再炒香蒜苗、萝卜粒,然后倒入鸡汤及其它一应用料,待萝卜粒熟透,放下汤圆,放下锅盖盖严,猛火烧,待汤圆一只只浦起来,就算是大功告成了,撒些葱花、香荽,这样的一锅汤圆上桌,一屋浓香钻鼻,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享受着美味的汤圆,这就是一张祥和、温馨而生动的年庆场景图。

家乡春节期间的节庆菜式,则兴吃鸡品鹅,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几乎每家每户都吃鹅。我的家乡盛产黄鬃鹅,黄鬃鹅皮薄肉厚,甘香不腻,誉满南粤。五花八门的烹鹅技法中,最普遍的是炊鹅。炊鹅用料简单,但必备蒜苗,适量花生油、精盐、砂糖、生抽、料酒、大茴等,有的直接买现成的炊鹅酱抹在鹅身上再加蒜苗,按个人喜好,有的还在此基础上加上咸话梅等,放在锅里盖严隔水炊,具体制作程序是:将黄综鹅宰杀除毛,剖开清出内脏洗净晾干备用;用搅匀的配料均匀地涂抹在鹅身内外表面,腌渍30分钟,然后盛在大铜盆中,放在锅中隔水猛火蒸40分钟之后便可以斩件上桌了。这样制作出来的炊鹅,清香不浊、浓淡相宜、食而不腻,吃后唇齿留香……

在阳光下

文/温婉

玻璃隔开的办公桌渗透着一股被水浸过的油漆味,当我忙碌的拿抹布给桌子脱水时,同事手舞足蹈的列举着街上哪家店里的衣服上了新品,哪个街角新开了一家咖啡馆,哪个小巷里的美食不如以前好吃了。

生活的样子在阳光下,闪进我的眼眸里似泪光。

听她淋漓尽致的描述,笑点不怎么高的我也能听到笑泪。

几分钟前我刚把一份打印好的文件放在桌上,这是我辛苦了一上午的成果。绞尽脑汁的挽救拖延症带来的麻烦,也没什么可抱怨的。但当我从书架上抽书时,一杯无情的速溶咖啡将我的桌面变成了水汪汪的镜面。

浓香的咖啡从键盘的空隙里缓缓流淌,打印好的纸张绵软无力的被淹没了上面的字迹。

“你帮帮我好不?”

“哈哈哈,这怎么弄的?”

“撒了。”

同事笨拙的从抽纸里取出一叠纸,把桌上的咖啡往地上推。

“不用拖地么?”此时的我,笑起来像哭。

等我们终于把一切都搞定,太阳已经向一点的时间偏去了。

“去吃火锅怎么样?”

“……好啊!”

下午还要上班,中午注定会吃到睡着。

油腻腻的空气里飘杂着令人饥饿的香味。闷着头吃了半天,才想起来要聊点什么。

“我吃饱了。”这不是我想聊的。

把浪费降到最低值,买了单,出了门。

阳光懒洋洋的在围巾里摇曳,在阳光下,烦恼被晒化了,似乎没什么会比美食和阳光更能治愈人心。

深巷里的美食:羊杂碎

文/张同武

羊杂碎,就是羊的“下水”,之所以称为“杂碎”,大概是觉得这些东西品类繁杂、七零八碎,故有此简称,也是谐称。

食物意义上的羊杂碎,是将羊的下水蒸煮后,或烩或拌或炒,然后大快朵颐。吃羊杂碎的地方很多,大约有吃羊肉习惯的地方都吃,吃法各异。西安是吃羊肉的主要地域之一,吃羊杂碎也很盛行,做法丰富、味道鲜美。

西安羊杂碎的做法是将羊杂碎清理干净之后蒸煮,之后再切片加汤烩制。由于西安回民多聚居,加之绝大多数都从事餐饮,所以内部已经形成了明确的分工,比如卖胡辣汤和羊肉泡的店家并不打烧饼,而是由专门的作坊现打现送;而卖羊杂碎的店家也不从事清洗和蒸煮的活路,另有专门的集中加工场所,店家只需要到这些地方去趸回半成品,自己架火烧好骨头汤,再备好各味调料,比如葱花、香菜、食盐、味精、胡椒、油泼辣椒之类,便静等食客上门。

清晨时分,戴了白帽的店家守着热气腾腾的汤锅,大声吆喝:“羊杂碎,热乎的!”“来了,请坐!”食客们会根据喜好告诉店家多要什么、不要什么,随后店家便会大声招呼:“一位!免肝、免肺,辣子多!”请您注意这声吆喝,店家绝不会说不要心、肝、肺之类的话,而是非常婉转地用了一个“免”字。另外,说食客的人数一定会用敬语“位”表示,而不会用生硬的“个”字。回民和气生财在此可见一斑。店家吆喝过后,便会手脚麻利地为食客加工,先从事先切好的杂碎中抓取适量放入大碗,再舀取热汤浇入碗中,再滗出,再舀再滗,如是三四次,杂碎已被浸热浸透,再加汤放调料,一碗热气蒸腾、香气四溢、五味杂陈、内容丰富的羊杂碎就成了。食客接过来先喝口鲜汤,顿觉通体滋润、温暖舒适。遂慢慢边吃边喝,细细咀嚼,品味那肠肚的筋韧、心肝的绵软,吮吸骨汤的鲜香,体味咸辣浓烈的味蕾刺激,五脏六腑为之浸润,郁气化解,热汗渗出,酣畅淋漓!实在是简单实惠、属于平民草根的莫大享受。

西安人做羊杂碎,除过上面常态的品类,还可将其凉拌或爆炒。比如凉拌:把蒸煮好的羊杂碎切丝切片,佐以各色调料,油泼辣子、蒜泥、陈醋、食盐、味精等,一道酸辣鲜香的拌羊杂碎即成。在比如爆炒:急火热锅,佐以大葱、蒜苗、干红辣椒等重料,味道浓烈刺激,佐酒下饭,都是上品。

羊杂碎看似易做,实际很不简单,单是原料处理起来就非常讲究,费工费时。单说羊肚这一项,如果没有经验,连泡带洗,干上一天也不见得能完全处理干净。所以自家做得很少,一般都是集中加工、统一配送,分散开店经营。另外,羊杂碎一定要用新鲜的羊下水来做,用冷冻的味道可就差多了。

羊杂碎,如同别的肉食的“下水”一样,本来都是不入法眼的,一般会弃之,但总有穷苦的人们捡来当食物,不经意间,竟创造出许多美味来。如南粤的肠粉、鄂地的鸭脖乃至京城的卤煮火烧,无不是“下水”,但都成了美味。所以,在这里引用一句“人民创造历史”,当不是附会。西安的羊杂碎,大抵同于此,原本弃之不用的原料被精心炮制,为人类饮食文化又添了一笔。

在西安经常吃羊杂碎的以男人居多,大抵是男人的口味更喜刺激浓烈,而鲜有淑女时尚者光顾,大概是惧怕其中的腥膻。很长时间我都认为这是西北汉子的专利,但一次上海朋友来,几位操吴侬软语的男子女子,竟主动要吃羊杂碎。惊愕之余领去,心中惶惶,原以为会浅尝辄止或半途而废,不想几位大快朵颐,兴高采烈。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机会去尝一尝,估计不会让你失望。想想这样的场景——冬日的清晨,寒气凛冽,在西安的回坊街头,红红的炉火蒸腾着香醇的羊杂碎,那热乎、那香味,一定会给你热乎与滋润,会让你在寒冬里感知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