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屈原文章

2022/12/08散文诗歌

屈原文章(精选19篇)

端午粽飘香

文/烛光心星

“五月雄黄酒,家家闻粽香”。

农历五月初五,为我国人民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门楣上插柳树枝、艾叶枝、菖蒲草,男女老少带花花绳、挂荷包,吃粽子,喝雄黄酒。南方农村还有赛龙舟的习俗。

据说,端午吃粽子始于22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是纪念我国伟大诗人、思想家、政治家屈原的。屈原楚国人,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公正、廉洁,有政治远见,主张革新图治,但他的政治主张得不到楚王和贵族们的支持,并屡受奸雄排挤。当公元278年楚国国都郢被秦国攻破,屈原看到祖国遭受国破山河碎的命运时,悲愤之极,于这年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当地老百姓打捞好久,没有找到屈原遗体,于是用菰叶裹米投入江中,希望江里的鱼虾去吃这些粽子,不要伤害屈原的遗体。传说,粽子投入江里后,被蛟龙所盗,于是楚人又摇快橹、驾轻舟争相驱赶。从此以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把柳树枝、菖蒲草、艾叶枝插在门上,人们带花花绳(彩色线拧和成的小线绳)、挂荷包、喝雄黄酒避邪防蚊虫。古人认为,屈原是被邪恶所害,插上这些东西,不仅是对屈原的怀念,而且是避邪降恶的象征。

粽子,最早是用生长在水边的一种叫菰芦的水生植物的叶子,包上黍米而成。后来才改用柔软香甜的糯米,包上茗竹的叶子。粽子由形状而得名。包好的粽子,深绿的颜色,四面椎体,棱角分明,特别是五个角尖尖的,样子酷是棕榈叶的中心部分,人们就用和“棕”字谐音的“粽”这个名字来叫它。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创造了许多形状精巧、风味各异,花色品种繁多的粽子。除了用糯米意外,还用茗竹叶将肉、栗、枣、柿干、银杏、绿豆、红豆等干果裹在糯米中做成锥形粽、秤锤粽、枕头粽、菱角粽等美观别致的特色食品。

在我国唐代,制粽的水平已很高,出现了名品“庚家粽子”盛行于长安,在《酉阳杂俎》上说它“白莹如玉”,因而备受人们青睐。在宫廷,端午节这一天要大宴群臣,粽子自然是必备之物。宋代四川的粽子也很有名,陆游在诗中说:“白白餐筒美”。他自注:“蜀人名粽为餐筒”。还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清人在《台海使槎录·风俗》中说:“五月五日……彼此以西瓜肉粽相馈赠送。”可见同是炎黄子孙,有着相同的民俗。

端午节的风俗,入画者甚多。画屈原、画杨柳、画荷包、画粽子、画龙舟竞赛。齐白石最喜欢画粽子,1954年他做的一副“粽子”中,以浓淡赭红色,用大笔涂出一个个三角形,或聚或散,分明是熟粽,再以浓墨画系粽子的绳草。为增添画面色彩感,在左上角画两瓣切开的盐蛋,桔红色的蛋黄使满幅画生辉,构图让人叫绝。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从春秋战国一直流传到今天,并且还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及东南亚各国。

诗意端午

文/马晓炜

艾叶青翠粽飘香。端午,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两千多年的文明传承中,经过风雨沧桑,依然保持着独特魅力,承载着华夏古老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历代文人雅士用充满真挚情感的笔调,写下了大量多姿多彩、脍炙人口的诗意端午。

端午诗里纪念屈原最走心。众所周知,屈原以他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也以他气魄宏伟的诗篇“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让许多仁人志士在端午节这天,为其歌之咏之。“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在《端午》这首诗中,用直白简洁的语言,为屈原鸣不平,对昏君奸臣进行了无情鞭挞和嘲讽。如今读来,让人倍感心潮澎湃,痛快淋漓。宋代赵蕃的《端午三首》诗云:“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何意更觞昌酒,为君击节一长歌。”宋代文天祥的《端午感兴》:“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这些诗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无比怀念之情,又抒发了作者拳拳爱国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

端午诗里龙舟竞渡最壮观。端午节赛龙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主要活动,唐代张建封《竞渡歌》:“五月五日天晴朗,杨花绕红啼晓莺……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渐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诗人以形象生动的比喻,活泼的语言,把古人过端午赛龙舟的盛大场景,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来:翻飞的棹影,响彻云霄的锣鼓,五彩缤纷的锦标,还有震天的吼声……紧张热烈的竞渡气氛,顿时跃然纸上,读来好不扣人心弦。而宋代黄公绍《潇湘神》:“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也绘声绘色描绘了龙舟竞渡的热烈场面,读来依然令人赏心悦目,其乐融融。

端午诗里吃粽子插艾蒲喝黄酒的习俗最盛行。唐代郑谷有“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宋代的张耒有“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描写的都是对粽子的别样喜爱之情。在端午节,老百姓除了要吃粽子,还要插艾叶、挂菖蒲、喝黄酒、吃桑葚等习俗,体现了端午避瘟保健、祈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在古诗词中更是屡见不鲜。“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松。等闲惊破纱窗梦。”宋代欧阳修的这首《渔家傲》,意境高雅,浪漫香艳,把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菖蒲美酒的美妙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无不让人心驰神往。清代李静山在《节令门·端阳》中写道:“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诗中说,过端阳节的时候,买了樱桃、桑葚、菖蒲,还买了雄黄酒,在家门口还贴上了黄符。这首浓墨纪实的古诗,生动勾勒了一幅普通百姓人家端午习俗的画面。

一首首端午古诗词,留存着先民独特的文化印记,如今徜徉其中,便会清楚地发现,其绵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早已潜移默化地滋养了我们的心灵、融入了我们的血脉。

端午读诗忆屈原

文/祝宝玉

端午将至,午后,独坐,临窗而读。历代贤达笔端的屈原形象坚毅铿锵,读愈深,情更痛,掩卷之余,仿佛看到汨罗江水滚滚,听见滔滔巨浪之声。

恰如唐朝诗人文秀《端午》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辽茫的诗句,给端午铺上了一层悲壮的色调。诗人看苍天,望江水,不禁感从心生,想到屈原,想到那一桩千古奇冤。

宋代诗人梅尧臣也曾作诗感慨屈子:“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读梅诗,悲情更剧,正因为屈原不惧谗言,不怕奸佞,他的正义坦荡才被后人所惦记。悠悠往事,千年逝矣。多少人多少事被历史淡退,独有真仁士才被历史铭记。

不仅仅我等凡夫俗子追忆屈原,连大唐皇帝李隆基也对屈原钦佩有加,他就曾赋诗一首,礼赞屈子:“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贤君思诤臣,可为明鉴,纵观李隆基的为政之路,虽说后期有瑕疵,但并不能掩盖他前期的政绩。他渴望有屈原这样的人臣辅佐左右,这便是一颗圣明之心。

自唐以后,忆屈原诗也有佳作。宋朝诗人许文通有《端阳采撷》云:“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另一位宋朝诗人张耒有诗曰:“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明代诗人陈子龙诗曰:“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但我还是比较欣赏近代大文学家巴金先生的一首诗:“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此诗虽无“屈原”元素,但诗境含蓄,我想,这正是巴金先生当时怀想屈原而生发的心情写照吧。

端午那天

文/蒹葭荷露

白天下了一整天雨,晚上出去吃饭的时候雨停了,换回一个吸一口都觉着清新到肺腑的空气。

灌进车里的风也有些凉,拉过丝巾浅搭一下,其实端午的风不会让人着凉。端即开端,午即正午,中医说端午后才可以游泳、吃点凉东西。

车载收音机每个波段都在讲端午,年年说就不在意了。忽然一个音量适中,吐词特别清晰的男性声音进入密闭的车内,使原本安静的环境更加静谧;那声音似把人带进一个专属通道,身心沉淀地听他娓娓道来。好相貌、好性格、好声音,好山水、好景致、好环境,好文章、好电影、好字画等等世间美好,你来或者不来都在那里,偶遇便是美好一刻。

这个声音说:端午到今天没什么新发展,虽然还是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蒿草,已经远没有古人对这个节日的敬畏了。不是不敬畏而是多数人不知道还有什么仪式可做。我邻居家每年端午门口挂艾蒿草,数年不变,给人日子平静安详的感觉,今年还包了粽子送给我。但他不知道我才看到的一个端午“新知识”:这天清晨起床后第一件事是在孩子手腕、脚腕上栓“五色线”,不可以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冲走,冲走的还有“百病之灾”。他家三代同堂五口人,三岁小孙孙太有必要大人们为其栓五色线,只是夏季第一场大雨不好掌握,第一次洗澡概念不明,天天得洗,洗完抛到河里很方便,我们就住在沙河边。

近水而居在诗经里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给自己起博客名字的时候用“蒹葭”,蒹:没长穗的芦苇,葭:出生的芦苇,苇子里的薄膜,关系疏远的亲戚。后来想换个名字,却再怎么也不如“蒹葭”的含义全面。

车的出风口卡着一只黑白小熊香水饰件,香味从那里吹出,淡雅满室。平时在家的时候总想营造出这样一种氛围,安静的,有书的,加上一杯茶,即便不读书那情景也是一种享受。播音员的声音像轻音乐一样,竟然令人想起咖啡,想起咖啡馆。我是喜欢那一隅的私密性,浪漫性。

此刻我们的车正经过沿河小路,五年前偶然路过这里被沙河美景惊呆了,细柳如烟,人在画中如梦如幻。生活就是这样瞬间集中所有郁闷,瞬间集中所有美好,来无影去无踪。15年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顺其自然”,契点由天把握,履行由人做。我们只需要懂得不要太过犟拗,跟着走就行了。今晚上天给的是惬意和浪漫,我们要去新家看看。

那里又是一处美好之地,虽遗憾少了一湾河水却有缓坡邱林。尤其夜幕降临,我看见街灯下偶或走过几个人,因为要上坡身子向前微倾,想起了欧洲寂静的小镇也是这样有坡度的,也是这样微倾上身走着;他的旁边是围墙,脚下小径使我想起了上海,一个人挨墙走过,周围的喧嚣已经被封闭,喜欢一处地方心会安宁,我心安处是家乡啊!

播音员讲到了屈原,这是端午必定环节,年年追忆,常忆常新。毛泽东说:“我们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屈原的故事神秘、肃穆,因为他投汨罗江。汨罗江好像天上的名字,落在人间只为等着屈原最终回归。学界一直怀疑历史上是否真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因为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之前至战国几百年间里没有屈原的记载。兴许司马迁也受了楚地巫风影响,用道听途说的故事编制了亦真亦幻的屈原。

但,楚辞对应诗经,黄河对应长江,诗和诗人,平原合唱到悬崖独吟是真实的。

屈原出生在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国自古迷信鬼神,宗教性祭祀和祈祷在民间盛行,丰富的神话传说加上泛神论,比如“东君(太阳神)”“云中君(云神)”“大司命、少司命(寿夭之神)”等,屈原投江后老百姓把原来祭祀东君的日子移到他名下,把他也当神祭拜。

既如此,屈原投江不是结束而是重生,我倾向余秋雨的说法:“对他自沉汨罗江不必投以过多的政治化理解和市井式悲哀”,甚至认为他活在当下,就在我们身边也未尝不可。

喜欢屈原是从余秋雨以现代散文形式翻译《离骚》开始的:“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出生在一个吉利的日子,父亲给我起了个好名。我既有天生的美质,又重视后天的修能,还喜欢把香草秋兰配饰在身”。“朝饮木兰的露水,夕餐秋菊的落英,只要相信内心的美好,又何妨饥饿憔悴?我总是长叹擦泪,哀伤着民生多艰。虽然从早到晚又被辱骂又被驱赶,我虽九死而未悔”。

尊崇他的高贵,欣赏他的“香草美人”更理解他从政治进入,体验一系列矛盾和分裂,例如:信任和被诬、高贵和失群、天国和大地、神游和无助、去国和思念、等待和无奈、自爱和自灭等等后落脚在文学。

政治上的障碍指引了文学通道,于是中国有了第一等级的诗人第一等级的诗。

这个端午似又看见屈原走来,他带着花冠,配着长剑,穿着奇特的服装,挂着精致的玉佩,脸色高贵而憔悴,目光迷茫而悠远。

香草美人

文/千里不留行

端午节到了,又是一个粽叶飘香的日子!

经过数千年的绵延传承,中华民族积淀下来太多的传统习俗。单就民族节日而言,除春节外,其它重大的节日春有清明,夏有端午,秋有中秋,冬有冬至,每个节日都有一套特定的风俗,折射出整个民族价值追求。端午节,要包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病人不求医,夫妻不行事,还有传言说当日所生孩子对父母不吉,因而或者送人,或者遗弃。所有这些习惯和禁忌,都有着十分久远的源渊。对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大体来看,应当是起始的宗教活动。按阴、阳之说,农历5月正是一年中阴气止,阳气升的转折时期,病毒、瘴气上升,虎狼虫豹等猛兽也进入繁殖期,对人的伤害最大。远古的先民们选择这个日子举行宗教仪式,驱毒祛瘟,祈求神灵,逐渐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在后来的发展中,端午节又与诸多的历史名人联系起来,文化内涵日渐丰富。与端午节相关的历史人物有不少,如伍子胥、越王勾践、孝女曹娥等,而最为知名的则是大诗人屈原!

提到端午,不能不提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深得怀王信任,为抗强秦,他修国政,章明法度,对外与齐国结盟,维护了楚国安全。后秦相张仪施反间计,利用小人,挑拔离间,致使屈原失宠,后被逐出郢都,遭到流放。屈原被流放后,楚国放弃与齐国结成的反秦联盟,反而与秦结盟,正中秦国远交近攻的圈套。没过几年,强大的秦国军队攻破楚国都城,怀王被囚,楚国灭亡。屈原得知这一消息,顿觉万念俱焚,于5月5日投江自尽。在长江流域,端午节要将一部分粽子投入江中,后来就有了这是为祭奠屈原的说法。屈原流放期间,作诗抒怀,创立了楚辞,开辟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先河,《离骚》、《九歌》等作品流传至今。在《离骚》中,屈原以香草、美人拟喻他与楚怀王,或者抒发失信于怀王的伤情,或者表达对怀王转念的希望。后来,人们便以香草美人比拟忠贞贤良之士。屈原的故事,与端午节的习俗一起,穿越浩浩的历史长河,一直流传到现在,千百年来,人们世代传称颂屈原的高风亮节,一点点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基本的价值追求。

香草美人,如此唯美的比拟,刻划出数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特点,也注定了中国知识分子必然的悲剧人生,余秋雨曾在其散文中透彻地分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奴性”,屈原便是这种“奴性”的开端!简单地讲,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以服务他人为旨,从未曾有过自己去创造某种伟业的愿望,“习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便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才高盖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服侍“扶不起的阿斗”,只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的结果。明代张居正,倾尽心血,造就了明朝中兴,却落得身败名裂,连道德人格都落上污点。明末起义军重要的谋士李岩,才高八斗,不仅未能建功立业,反而死于一介莽夫李自成的刀下。当初范文程设计杀死袁崇焕,领八旗大军直下江南之际,不知他是否想到过他自己的未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十分矛盾,如果得到君主的信任,便自以为获得了经天纬地的时机,生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美情怀,全然忘却了自己不过生活在别人的股掌之间。反之,刚经常浪迹于世俗之外,在纯粹个人的精神世界里追求着虚幻的满足。“采菊东篱下,幽幽见南山”,将自己全部的才华和能力,浓缩于一念之间。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就是在这种入世和出世的轨道中徘徊,在没有独立空间的地方寻求着自己的独立人格!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先祖-----屈原!仔细品味,《离骚》辞章不可谓不华丽,情感不可谓不细腻,但通篇到后,诉说的不过是一种冤妇情结!

屈原主政时,几乎控制着楚国的大小事务,他自己本也是王室之后,如果你取怀王而代之,还会在后来有投江自尽的悲剧吗?读《后出师表》,不能不让人感慨诸葛亮的小智大愚蠢,真是不折不扣的“孔明”,这一点光亮,可以照耀世界?中国知识分子这种矛盾的人格,引发了多少“小人当道,运用不济”的感慨?造就了多少“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悲剧?所有这些曲折,回过头来又得要以芸芸众生的苦难作为代价!胸怀了抽象世界,却在现实的社会中形同浮萍!

偶然间,与同事聊起端午吃粽子的事情,有人说,现在的苇叶都是经过药剂浸泡过的,已失去了固有的芳香。在感慨当前社会食品安全问题之余,忽生奇想,现在难道不是需要一点别样味道的时候吗?

香草美人,可以休矣!

生日

文/陈鹏举

六十年前,我三岁,看见一只鸟停在窗口,通体鲜艳,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过了三年,我在杭州,看见玉泉里慵懒的鱼,碗口大的嘴,贴着水面开合,像在欢笑。又过了五十年,那天夜宿玉氏山房。临睡,主人关照说,如看见墙上出现大蜘蛛,不要害怕,那是喜蛛。也是在那里,主人在黄昏中浇花。这花开得烂漫、青葱。主人说,它叫梦花。这名字可能是对的。梦一样的鲜花,我怎么看它,都感觉像一群鸟。

之后,就来到了六十年后的今日。我的生日,我的母难日。慈母的恩情依然绵绵,而我,还有当初的诗情吗?

我生在端午后四天。端午难以忘怀,它和屈原,还有我,连在一起。端午是诗人故去的日子,一定有诗,也一定要有诗的。可惜很意外,历来写端午的诗,大都平平。谁的文字能够承载屈原的故去?原来真不能呢。

屈原是谁?都说他是诗人,谁知他不仅是诗人。他诗里的天问,精准地问着数十个问题。数千年过去了,他问过的问题,世界级的哲人,依旧在问。屈原真相大白:他是哲人。这真相惊到你了吗?我是被惊到了,被他问题里的火石光电、日月星辰惊倒了。楚有三户,亡秦必楚。楚哪里需要三户?一个屈原,一串天问,秦亡了,楚却不会亡。秦的政法早已化解,楚的天问依然无解。可叹屈原天赋异秉,竟然还写会诗。哲人写诗,从此,诗人难以为诗。即使是后世光焰万丈的李白和苏轼,也难以为诗。

总想见到屈原抱过的那块石头。端午时节,楚天之下,更想见它。我出生那时,门头的蒲叶、艾草,额头写的“王”字,雄黄酒,都提醒啼哭前来的我:这世上有楚辞,还有屈原抱过的那块石头。

长到二十三岁。无事。读了苏轼夜游承天寺的短文,趁兴去了玉佛寺。和年长的法师闲聊。他说我有佛缘,该出家了。我说,我还没结婚生子,还有诗酒流连,我不是贪婪,实在是贪交游。他笑了,不再说。

三十而立。靠诗文养家了。喜欢李商隐,他写的无题诗太好。还喜欢辛弃疾,他的愁滋味,我也有。前些天,看见李商隐写的墓志铭。字木讷,也很敏锐。看久了,感觉就该是他写的。辛弃疾的字前几年见过,有力量又有神采。想见他写美芹十论的时候,一定写得很爽。诗的指向总是家国。而家国事,怎

么说呢?落荒的男人,家国还是难忘。所有的难忘,到头来都写在纸上了。

今夜,家人为我庆生。沿袭多年的家风,就做一次略为丰盛的晚餐。歌和酒呢?都在想象里。总像听到了歌唱,又像豪饮了美酒,好温暖。家人都在,九旬老母也在。杜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苏轼呢?他四十来岁,就自称老夫。他不是玩笑,是真的感觉老了。古贤哪敢想象,人真可以百年到老。

夜色很亮,我独自等待子夜的过去。生日是生命的来时。来时额头写过王字的人,他的生命,和诗可能很接近。生日又不只是来时。总能相信,某些记忆来自前世。火石光电、日月星辰,你能确认是初见,还是如若初见?生命也是这样。

子夜即将越过,对生日又一次萌生感激。和诗接近的生命多好,和屈原接近的生命多好。最实在的好,是在生日里,能写一首自酬之诗:

“五月生人谁家子,灵均憔悴吟楚水。古寺老衲曾投缘,华筵美酒每披靡。歌赋无题如玉溪,经秋多事似青兕。家国山河无尽时,肝胆冰雪付一纸。起始今夜数曲歌,君且尽杯我醉矣。前三十年诗换酒,后三十年酒换诗,更三十年能何似?”

汨罗江畔叹屈原

文/徐学平

登上独醒亭,一览汨罗江,完全是机缘。那次旅行,随友人驾车从岳阳赶往长沙,途中发生意外,车子经过汨罗县时不幸抛锚,只好送维修站修理。适巧看见路边有个花木扶疏的公园——玉笥山,便招呼友人一同进入瞻观。黄昏近,一路疾走,两旁奇石、亭阁不及暇顾,匆忙走过石径回廊,忽然觉得眼前豁然开阔,独醒亭赫然屹立在渡口,脚下竟然就是气势磅礴、一览无际的汨罗江。从亭台上往下看,浩荡江水经此流过,近处有孤舟独横,远处有船帆若隐,一切都笼罩在熔金似的夕阳里。

相传,屈原曾在流放途中经过这江边,他披头散发地行走于荒野草泽之上,悲愤地长吟着,神色憔悴,身体孱弱。一位渔翁看到他,便问道:“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到这里来呢?”屈原的回答颇具文人特色,他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是一个忠臣,他有着文人独有的忧天悯人的情怀,他的爱国之情天地可鉴,忠君之心日月可昭,但同时他又是一个不容于当时政治的异端,他活在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里,不顾环境,不顾现实。作为一个忠臣与异端的结合,他的命运注定是悲哀的,最终只能怀着对国家的款款深情和对现实的深深失望,抱起一块石头愤然投入汨罗江中自尽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屈原之死,可以说是他文人性格的一种宿命,虽说后人把他的宿命都归咎于小人的暗算、馋臣的嫉妒,从而将他推上了神坛,其中的偶像意味也是不言而喻的。试想,以屈原之才情,潜心笔耕定可着作等身,传业授道亦可桃李满园……然而天意弄人,他抱着这种性格去从政,楚国的命运并不会因一个士大夫的投江而改变,涛声依旧的汨罗江哟,留给世人的或许只有那一声千年的长叹!

当我们离开时,落日已沉没,天边的霞光溢彩流金,蓦然回眸,一群归鸦正纵身飞掠过波光潋滟的湖面……我在刹那间领悟:在人生的舞台上,即使不能活得轰轰烈烈,但只要能时刻看清自己,适时调整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也算是没有枉来人世走上一遭了。

端午遐思

文/张梅

艾草

每一座大山深处,都隐喻着原始的恩情。从远古,到今世,不老的传说,或纯朴,一直在演绎,爱与被爱。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正如,端午莅临,善感的露珠,早早睁开眼睛。此时的母亲,已经步入第一缕清新,在山脚,蹲下来,用粗糙的大手,拔出一生一世的坚守,或眷恋,或传承。一只小鸟,展开翅膀,用风,与母亲交流思想。

空中,有香。眼中,有苦。心中,有甜。

手上,有纯净的水。脚底,有干净的泥。在水和泥中间,有风景,美丽如初。

当太阳刚刚露出脑袋,屋檐下,门框上,一棵棵艾草,已把小小庭院,装点得古色古香。

据说,端午清晨的艾草,能祛百病。有谁知道,母亲,正用一生的艰辛,祛除儿女的痛?!

粽子

母亲的粽子,是用黏米做成的。很黏!像亲情,永远黏在一起,不离不弃。

端午未到,母亲的心,就开始发甜。所有的心情,都从手中,传递到米上。

每每这时,窗外的风,都会把阳光,搅拌成五彩的微笑。

宛若,吃粽子时,母亲总会给我们,加点糖。这是生活必备的佐料。一如我们脸上,甜甜的阳光。

这么多年,每年端午,母亲包的每一个粽子,里面都有一颗红枣。

红的是心!日子,早出晚归。太阳,从早晨,红到傍晚。

这样的境况里,一个又一个身影,给回家的路,增添着厚度,或温暖。

龙舟

故乡缺水。

湖,在千里之外。河,在梦中流淌。

只有龙舟,还在。坚忍,执着,不畏风雨。

每一个走出家门的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船啊!

每年,当粽香,弥漫整个村庄,父亲,定会荷锄而立,他眼中的庄稼,茁壮在远方。而母亲,定会独坐窗前,默默地,想着一条江,泛起的浪花,让一尾小舟,有了龙的图腾。

风,是号子。柳,是浆。

当阳光给正午的炊烟,涂上一抹纯粹的蓝,父亲和母亲,就会把一朵云,想像成舟。海呀!你这思念的波涛!

天空多大,子女的路,就有多宽。

水,轻柔于时间内部。舟,行驶在岁月深处。

屈原

当我品读屈原的时候,父亲手中的锄,像一柄剑,直抵大地的内心。

一只鸟,鸣叫着历史的锋芒。

而母亲,正安静地坐在火炕上,包着年复一年的粽子,面容祥和。

蝴蝶落在窗台上,一双翅膀,轻轻地,舞动阳光。

父亲不知道屈原,他只晓得,这一天,要锄掉田里的杂草,给每一株禾苗,拓展一片干净的土地。

母亲也不知道屈原,她只是想,等粽子煮熟了,飘游的子女,定会回家,并欢快地,喊一声——香!

万事万物都有内质的联系,就像父母和屈原,中间虽然隔着历史,但穿过时空隧道的风,都在抒写着——家国情怀!

大也好,小也罢,活着,并成为历史章节中,一个小小的标点,足矣。

彩色端午

文/马学军

在我儿时的印象里,端午节是一年中最美的节气:驱邪的艾蒿是翠绿的,饱满的豌豆是浅绿的,成熟的小麦是金黄的,酸甜的杏子是鹅黄的,晶莹的樱桃是鲜红的……一切都是缤纷斑斓。不过,色彩最艳丽的是五彩线、香包。

端午前夕,母亲会用红、黄、蓝、绿、紫等5种颜色的线做成流苏,系在香囊上,再把这五根线混在一起,搓成一条细细的花线,绑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脖上。过节那几天,小伙伴们个个都美得心花怒放,不停地比谁的五彩线好看,谁的香包更香。我曾好奇地问:为什么端午节要系五彩线、带香包?母亲说:五彩线是长命缕,香包是去秽包,带上它就会一生平安。

当然,孩提时端午节最吸引我的除了这些饰品,更多的还是吃。那时农村条件不好,自家养的家禽下的蛋舍不得吃,都拿到街上卖掉换油盐酱醋了。但每年端午节前,母亲都会悄悄积攒下一些,攒够了,就用盐水和成泥巴把蛋包裹起来腌上。等端午节一到,就可以放开肚皮大吃一顿了。虽然后来我走出故乡,品尝过各具特色的端午小吃,但我觉得最好吃的还是老家的柴鸡蛋、柴鸭蛋。剥开蛋壳,雪白的蛋清裹着油亮的蛋黄,那沙沙的咸香味至今想起来依然唇齿留香。

端午的饰物、食物都是有颜色的。这种种颜色散发出的不仅是浓浓的香味,还有浓浓的乡情。

像我父母亲那一代没有读过书上过学的农村老人,对这个古老节日也是一知半解。他们不知道屈原是哪朝哪代人,不知道他的政治理想,不知道他会吟诗作赋,他们只知道屈原是个清官,因为遇到了一个昏君,报国无门就在五月五日那天投江自尽了,所以我们要在这一天祭奠他、纪念他。口口相传的故事中饱含的情感却是真挚而深远的。

长大了,才渐渐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刚正不阿、志洁行廉的屈原要行君子之道,修明法度,救国治乱,然而真诚的梦想敌不过权臣的谗言和君王的疏远,当一腔抱负付之东流时,他便让理想主义的悲情色彩在个人身上做到了毫无保留的践行。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屈原悲愤难抑,写下“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汨徂南土……”(《九章·怀沙》)后怀石投江,以身殉国。志不达,毋宁死,这是一种何等坚定、毫不妥协的精神?原来,端午的底色是白的,这是骨头的颜色:坚贞不屈;这是人格的颜色:高洁无瑕。

我老家地处伏牛山区,种的地都是旱田,没有芦苇、没有水稻,所以没有包粽子、吃粽子的习惯,也没有激情飞扬的龙舟比赛,但有清晨到河里沐浴的习惯。当山村还笼罩在晨霭之中,就有年轻人跳到河里游上几圈。据说嫦娥姐姐夜里已将杵好的药撒入井里、河中,用此水洗浴可祛毒气,治百病。我至今犹记得当年那种感觉:冰凉、刺激,有种仪式般的庄严。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感念祖先给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融个人生命与家国情怀为一体的节日,它内涵厚重,延绵不绝,成为一种照亮世道人心的火红的颜色。

可我们不无悲凉地发现,端午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正渐渐失去蕴涵,沦落成商家的促销噱头,孩子们似乎也感受不到这个节日承载的文化和意蕴。更不堪的是,竟有人不断拿端午说事,拿屈原开涮,甚至有80后作家妄言屈原“在今天不过是‘三流网络作家’”“根本不值得用一个传统节日来进行纪念”,因为“屈原性格方面有缺陷,文学成就被高估,业务能力很一般,思想觉悟待提高,炒作无度不靠谱……”

老舍先生曾说:“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放在这里或许言重了,但这确实是我听到这些妄言后心中首先响起的声音。如此轻狂无知,破坏的何止是公序良俗?它亵渎的是中国人的爱国情怀!

水深则流缓,多难能兴邦。屈原忠于故国的高尚情操、心系民瘼的仁爱情怀、纯美无瑕的人格魅力,正是我们追梦征途中必不可少的品格。我们怎能让屈原这样的民族先贤蒙受那暗哑的灰尘呢?

要过端午了,让我们虔诚地追思汨罗江中的那个英魂,聆听诗人2000多年前的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国殇》)——这才是那光耀千载的精神之火,润泽心灵的最为浓烈的颜色!

让我们再用屈原《招魂》中的话道一声:“魂兮归来!”

西河,诗一样的河

文/何炳文

朋友告诉我,郴州西河风光带是一个绝佳的去处。所谓风光带,是在原有西河自然流经的堤岸上修建了一条漂亮的游道,游道为彩色混凝土路面,与清清的河水一道,像一条优美的彩带蜿蜒地伸向远方。河床保留了原生态的树木、藤蔓、花草植被,游道两旁有很好的经济、园林树木和花草绿化。每隔一定距离,还有相应的休闲设施。经这么一打扮,原来娴静美丽的西河,愈加变得妩媚动人、魅力非凡了。这条游道从桂阳大溪一直修到了永兴塘门口入便江处,长达一百一十公里。

我们出发游西河时,正值秋季。

栖凤渡至湘阴渡路段的西河,像一位盛装的少女。河床之外是大片金黄色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在阳光下泛着金灿灿的光泽。游道的内侧是成排种植的美人蕉,大红和鲜黄的花朵显得格外娇艳。游道的外侧则种植着一些观光树木,隔一段距离往往会有一株高大的木芙蓉,树上缀满了大朵的粉红色芙蓉花。近游道的田埂上,偶尔会有一簇簇人工种植的开得正艳的波斯菊。这种花与稻谷奇异的共存,好似一场“精神”与“物质”的艺术秀。

北湖区同和与苏仙区荷叶坪这一段西河,却又像一个从山里奔跑出来的健壮小伙。这一带山峦叠翠,地势险要,常有激流险滩。我们漫步时,正飘着细雨。在湍急的水声中,看秀峰山岚,看石桥卧波,看横溢的河水从水坝上急泻而下,感觉真好!

而马头岭到栖凤渡这一段和吴山、招旅、三合这几个点,西河又变幻成了一位高深、幽静的隐士。这一带河岸边有很多原生态的古树,一些樟树和柏树竟有数百年的树龄,它们肃静而又伟岸地站立在河边。河里有沉鱼,树上有飞鸟,河堤上有几个安静的垂钓者。栖凤渡的岗脚村、华塘的吴山村,已将河道旁的低洼地开发成了湿地公园,树林和花草之间,修建了木质或仿木质的栈道和休闲亭榭。整日忙碌的人们来到这里,这满眼的绿色和满世界的负氧离子,不但可以洗却疲惫,还可以使躁动的心在这清幽的意境中安顿下来。

湘阴渡的夹口到永兴塘门口是西河汇入便江的最后之旅,有十多公里。这时候的西河,便温情得像是我们的家人。这一带河道地势较低,游道没有紧靠河堤,离岸堤约有几十米远,大多是依山麓、山脚而行。山上,大部分种植了甜橙,此时满山黄橙橙的果实挂满了枝头。沿河的两边,散落着一些民居。村庄上空偶尔有几缕袅袅炊烟,也不知是煮食还是取暖烧的柴火。尽管已近响午,村里仍可闻断续起伏的鸡鸣声,似世外桃源慵懒婉约的鸣唱。

西河便在这些择水而居的村寨之间缓缓流淌,与这里的人们朝夕相伴。我们就这样温情脉脉地走到了西河口。河水经过西河上的最后一座桥,汇入了更宽广的便江。没有热烈的撞击,只是平静地融入,河水变成了江水,继续北流,沿途流入湘江、长江、东海。没准,最后又变成水分子,飘荡到西河的上空。上善若水,水是智者,水是永恒。

我不知道,郴州这条西河已经流淌了多少年。我想,我国伟大诗人屈原,二千多年前一定是在一条类似西河的河畔行吟漫游,才写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篇《离骚》、《九歌》。走在开满鲜花的游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是多么浪漫的情怀;面对河水汤汤,落叶缤纷,才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的感慨;而当我们栉风沐雨,追本溯源来到桂阳官溪,时令已是冬季,衰草寒烟,我们更深刻地领会了“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的沧桑和无奈了。

西河,是一条诗一样的河。

端午节,缅想的日子

文/秋园

浩荡西陵,悠悠万古,有一个不朽的灵魂恰与之交相叠映,风骨相契。在西陵峡口左岸,有一条著名的支流----香溪河。香溪河平静轻柔,它曾哺育了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诗人、楚国政治家屈原。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某一天,年轻的屈原身背行囊,吟咏着他那篇托嘉树而喻其身志的《橘颂》,从峡山腹地的乐平里踏入了楚国国都郢的宫殿。自此,他"图议国事,把问朝纲。"居廊庙间,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使楚王甚为倚重。

屈原生逢七国争霸、天下大乱的战国时代。楚的北面,强秦压境、虎视耽耽。一部春秋战国的大戏,数百年间精彩纷呈、波澜壮阔。春秋战国本无义战可言。其时,七国诸侯各怀心事,时而盟,时而战,无常反复、变化万端。其间,仇恨与阴谋交织、挑战与机遇并存,足以改写中国历史的诸多因素与契机稍纵即逝,善谋与伐者,即可钳制对手而把握主动。因之高下立见,结局已定。屈原本为文人气质,书生本色,又不擅长构筑足以防御暗矢飞来的屏障,怎敌得住争宠而擅谗谄者的曲邪之害,不仅草拟的《宪令》流产,还被昏惑蔽明的怀王怒疏,三闾大夫终被放逐发配。屈原的不幸源于楚国的不幸,也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不幸的屈原是在男人的舌箭和女人的祸水夹击下而遭到流放的,那深不可测的宫闱历来就充满着诡谲与罪恶。历史上,大凡命运多舛的遭际往往能孕育 造就出卓尔不群的伟人,更何况这是一位心怀坦荡、腹笥丰赡的才郎。于是,如椽大笔下便诞生了大气磅礴、逸响伟辞的《离骚》、执着竭忠而情系苍生的《天问》……这些辞章有如铿锵激荡的交响在西陵的峡谷叠嶂、素湍绿潭间响彻,千年如斯让人为之倾倒沉醉……

在我的脑海中,定格永远的是诗人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清癯身影。想那襟袖间生吐出的应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怆和激愤。孤清孑冷的迁客广袖长袍、翘头履上绉褶如破箐冷流,原本是身佩宝剑的腰间,却时时悬荡着一根弯曲瘦削的拐杖。诗人卜居本有心系国运、体悟民胞的仁爱心怀;他这样一位博闻强志,明于世事的仁者智者,应该深谙"君有道则仕,君无道则隐"的箴规之言了,而他还眷顾楚国,心系怀王。在困顿焦灼之下,诗辞原是可以安顿心灵宅宇的。于是,诗人胸中喷涌出华美冠绝的辞章便聊可自娱、柔曼曲折的潭波亦能拂去他烦乱的思绪、抚慰他心灵的创伤,使他忘却眼前的酷烈纷争;诗人苦苦问天,可是大厦将倾,苍天已然染病;诗人坚守高洁之志,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朽誓言千百年来激励着仁人志士们去追求去奋斗。楚国的山水若有记忆,应该记下这位儒者贤者孤寂苦寻的身影。

我曾经怀揣着一颗景仰崇敬的心来到诗人乘一叶小舟而行出深山峡谷的香溪河。河水妩媚幽深,两岸奇峰竞秀。我很欣慰,前来瞻仰和游玩的人群不少,但这里商业的意味居然很淡,不像许多人文景点喧嚣浮躁借历史名人而大发其财,弄得游客心中的风景荡然无存。在河的支流七里峡深谷中有诗人一尊方正高洁的庙宇而屹立数百年,那正是诗人屈原的诞生地---屈原镇。香溪河水清澈碧绿,倒影两岸一脉苍翠;七里峡间绝壁入云,自然神工清荣峻茂。我恍然悟到,诗人屈原的辞章之所以绚丽多姿、文采飞扬,由不得不让人一咏三叹、浅唱低吟而回味绵长,皆因这峡江的山水所染,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数百年间,鲜有能与之比肩者。或许,历史的烟尘已然埋隐去他沉思苦吟间的踽行足迹,我就站在峭壁间他一定曾跋涉过的崎岖山路上,期盼眼前这条曾经哺育诗人成长的香溪河能启开她涵咏久远的文化尘封,期盼有上苍的神助能让我思接千载、晤对忠魂……我久久伫立,被这里的神奇和灵秀深深感染,平添的声色与情致让我一会儿涌入满脑辞章,一忽儿脑海异常空落,不知不觉胸壑中又倏然生发出一串串无端的喟叹和真切的感怀。于是,缅想的情思被缓缓流逝的溪河水拖曳得悠远绵长……我蓦然悟到,古往今来各色人等俱皆有着对生命最本能最朴素的拥守,生命何其美好和珍贵!而诗人却弹冠振衣宁赴清流。也许,他纵身投江之举不单单饱含对楚王的无奈与哀怨、对世俗的激愤和反抗,那濯尽尘世污垢、葆有皓皎之身的生命绝唱同样闪烁着人性中悲怆壮美的光芒。让人心慰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诗人已经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而忠魂也早已成为一代代 中国人心中虔诚而由衷的拜谒,它昭示的乃是文化精神蓬勃生命的熠熠光辉。

屈原沱水软温柔,汩罗江清波粼粼。五月的三湘大地秀美柔丽,灵秀的南国水乡处处蕴含着无尽的生机。千百年来,作为屈原化身的汩罗江,每逢端午节,那里因屈原而龙舟竞发、百舸争流。端午,早己演化成为华夏民族传统的民俗节日,更是作为一种浓缩了历史沧桑的文化符号深深地镌刻在世代中国人的心坎上。因而,人们的心绪就会由汩罗江而接续西陵峡,从姊归延伸到香溪河上的屈原祠。这是一条独特的文化长廊、精神传承的纽带。政治家的屈原、大诗人的屈原已然与端午一起辉映神州、万古长存。由这一点看来,端午节,不仅仅只有缅想。

话说端午节

文/刘昌谷

2018年6月18日,即农历戊戌年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本来称为“端五节”,端就是开端和“起初”之意,故初五可称为“端五”。又因按十二地支纪月,五月是午,即五月又称为午月。因此,五月初五亘古以来就叫端午。

端午节的起源在民间有多种说法。山西一带 说是纪念介之推,而吴楚一带 则说是纪念伍子胥,江渐一带说是纪念曹娥,道教说是纪念“地腊”。但这些说法都只限于某一地区。最普遍的说法还是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仅次于宰相的“左徒”,他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战国时代,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主要有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大诸候国,其中秦国较强大,而且更富野心,屈原早就有洞察。他建议楚王不要被秦国的虚情假意蒙蔽,但楚王根本听不进屈原的忠告,反而将他流放。后来,楚国都城被秦国攻破,屈原痛不欲生,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纵身跳入湖南境内的汩罗江而亡。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渔夫泛舟赶来打捞,但一直未打捞到屈原的尸体。于是渔夫用竹叶和糯米来包成粽子投入江中,为的是让鱼虾蟹吃饱了粽子后不去伤害屈原的尸体。从此,留下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这些传说,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热爱和怀念,但这并不是端午节真正的由来。据近代学者研究,端午节原是祭祀龙的节日。中华民族的老祖先以龙为部族标志,伏羲、女娲、大禹都是龙族着名领袖。龙是法力最大的神灵,而端午节这天就是举行祭龙盛典的日子。照此说法端午节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

端午节的习俗世代相传,内容不断丰富。除赛龙舟、吃粽子,还有在门外插陈艾、菖蒲、饮雄黄酒、戴香草、驱五毒等活动。而上述活动,除饮雄黄酒、戴香草外都传承了下来。民间还有一种习俗,端午节远天无论是青草,还是藤蔓都有药性,清早起来头不梳,脸不洗就去割回。有的晒干存放,有的当即熬水洗澡,说是驱五毒的最简便方法。这种习俗虽然有些神乎,但爱清洁,讲卫生还是值得称道的。

念屈原

文/张少恩

这个日子,我们仰望上苍,频频问;这个日子,我们喜诵“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史将这个日子打了一个结,将滔滔不息的汨罗江打了一个结,将一个诗人高朗的情怀打了一个结。

一代一代的人在这个结上叹惋、追思、盘桓……这紧致的结,五彩的结永是我们的伤与痛、爱与恨、思与行……

一个忠诚的,有着高致情怀,明慧目光的人,即使献上坚执与决绝之心,依然没能唤醒昏聩的楚王,挽救他危难的祖国,艰困的人民。

汨罗江只收下了他的躯体,他的灵魂被放在春江花树的岸上,漫开,用辽阔的国土去盛。风在,阳光和空气在,人民在,他的灵魂则在……代代相传!

永恒的照耀与吹拂。

他没有死,真的没有死。他托意深微的《离骚》在呼吸,《九歌》《天问》在呼吸,一个民族的道义精神、爱国情怀在呼吸。

每一个有良知的心都是他的丹阳,是他悲伤的香草,是怀抱着他梦想的汨罗江……

我相信他的恒久,呼吸的不朽。民族不败,希望不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历史打下的那个闪烁的“结”,是对后人永远的提醒……

他应该看开一点,去远游,或者卧薪尝胆,不该用死殉他的梦。怀石沉江,并没有将楚王惊醒,换来国泰民安。虽然他集合了女鬼、林中君,唤来了山、川、云、日的神,但还是没挡住浩荡的秦兵。

汨罗江,你不该收下他的肉体,带走他的智慧,你应该抵制他的决绝,躲开他的眼睛。他投向你时,你应该彻底干枯,一滴水也不剩;你应该是围拢的胳臂,抱住那忧郁的腰身;你应该像一片云,托着他飘飞到秦国的上空,看看那生机勃勃的气象;你应该带着他去泰山之顶,去观日出、荡拂磊落的胸襟……

哦,汨罗江,他的死没有挽留辉煌而壮丽的郢城。多么无助啊!那双忧郁的眼睛,透着悲愤的心,香草美人的魂……

我在曾经的楚国土地上游荡,用双手抚摸那草、那树、那风、那月光和寂静。

我听到了他的声音,找到了他的脚印,看见了他孑然一身,深情的回眸。寻寻觅觅,思无涯际。

我是如此喜欢楚辞、凤舞、荆楚八音……灿烂的楚文化啊,源远流长的文明,让我找到了一个灵魂的出处,历史悠久的根。

诗人啊,你是莲,是菊,是高歌的燕,孤独的鹰,你是“木兰之坠露,秋菊之落英”,你是“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谁能读懂你呢?只有天空和大地,还有忠诚和善良的人民。

屈原啊,历史感念你,我们感念你,所有摇曳的草木,枝叶峻茂的芳物都怀有对你虔诚的膜拜、崇高的致敬。

心与日月同质。我们都在你灵魂的辉光里,传布着人间道义的芳菲。

端午遐想

文/冰天

捧着翠绿的粽子,它体态丰盈、姿势优美,飘溢着糯米与绿叶的馨香。

很想低头轻吻,苦涩的雨伴着凄厉的风传来了汨罗江的叹息。

耳边骤然响起宏亮的涛声:“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我思绪万千,抬眼望向远方,一位渔父正在拍打船板,口中吟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三闾大夫、怀抱石头纵身跃入江中的情景,映入了我的眼帘。那凛凛傲骨的诗魂,伴着他的青衫与发须在波光粼粼的江水中漂流······

顿时,《离骚》中的名句,在江中排成了行,随着滔滔江水不停涌动,豪情万状,气势磅礴!

我心潮起伏,真想高呼,屈原他怀抱的哪是石头啊!他怀抱的是对国家衰败的失望,他怀抱的是对当时黑暗势力的嘲讽,他怀抱的是一种无言的反抗与斗争,他怀抱的是对后世的一种警告!他把忧国忧民的满腔热血带进了波涛汹涌的汨罗江,把汨罗江与他的历史定在了农历五月。

千年过去了,万年过去后,屈原仍然在江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是,他除了披肝沥胆的《离骚》外,他什么都不会要,他对《离骚》的信念很坚定。

一颗闪亮的星星虽已陨落,岁月的风风雨雨却没吹走人们对他的敬仰,朵朵浪花荡漾着无数悲壮的讴歌。

迎着被雨沐浴过的晚霞,呼吸着伴有柳叶味的清新空气,我漫步于遵义湘江河畔。想把醇美的粽子,赠给伟大的诗人,却怕蛟龙鱼鳖龟虾来争来抢。

于是我用渔火点亮星空,搭建一叶轻舟,再斟一杯甜蜜的美酒、扎一束清热解毒的艾叶,摆上一桌丰盛的宴席。

拜托美丽的乌江水、神秘的赤水河,请把这桌香喷喷的美食,载去远方的汨罗江,就算穿越风暴千万里!

我双手合十,默默地告诉浪漫、清高的屈原:“这是我为您精心准备的礼品,尽管吃饱喝足吧,美酒里没有雄黄,只有真诚的悼念!”

追忆屈原

文/张铭扬

他,在遥远历史长河的上游,开创了中华文化的“楚辞”,创造了流传至今的诗歌。虽然命运使他坎坷一生,他却在人生的低谷弹奏出华美的乐章;重重困难也依旧挡不住他爱国的忠诚和耀眼的光芒。他就是屈原。

屈原早年间,为民改法,连齐抗秦,得到了民众与楚怀王的信任,风光一时。但是,同一个时代有伟人,自然也有小人。奸诈之人无法任由他发展,野心勃勃的秦国也无法容忍他的存在。连屈原视为灵修美人的楚怀王也要驱逐屈原。楚怀王竟无视他的忠言于不顾,被张仪、郑袖等小人蛊惑,使屈原流落江北。这使楚怀王自食其果,不仅失去与齐国的联盟,还在子兰的花言巧语下投入了秦国的圈套。屈原并未因此失落,他再次上书襄王,但再次被子兰、靳尚所陷害。

屈原被襄王流放江南,终于灰心于政。在流放路上,他写下了《九章·哀郢》,哀悼郢都沦陷之事,但从中依然可以看到屈原那颗爱国的赤诚之心。

在流放中,屈原并未停止过他的志愿。在流放中,他探索着富兵强国之道,时不时叹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壮志和不弃。被主上的贬落,却还是无法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正是最好的证明。为楚国服务,不求回报是屈原一生的愿望,“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表达了这一切。

然而,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但是却无法让君王重用。从“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可见屈原的无可奈何。心怀壮志,带着一腔热血,却无人可以理解,“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可以看出屈原的悲愤。

天阴着,雨下着,浇透了屈原的理想,传来了历史的叹息。

岁月悠悠,时光更换。子兰的衣襟已然消逝,郑袖的舞袖不再挥舞。然而,汨罗江的水,依旧清澈见底,一片蔚蓝,不时传来鱼儿的“扑通”声……

闲话端午

文/玉兰客

记忆中小时候的端午节,既是盛夏的大节,更是春节后的又一个隆重节日,充满童趣。那时,除了几个老秀才,没有几人知道端午节的来历,至于屈原和汨罗江更没听说过。

如今提起端午节,就必得怀念屈原,文必汨罗,诗必屈子。好像不如此,就是不懂历史,不爱祖国。

亦闻原始的端午节就是一个农事节,人们庆丰收、祭黍神。巧的是,屈原在这一天选择了离世,选择了献身警世,为端午节增添了几多伤感与崇高。

屈原是伟大的,精神可歌可泣。从公元前278年算起,汨罗江又流逝了二千二百九十六年,屈原的英灵也在江中生长了二千多个春秋。

端午节,对于文人来说,有了一年一度抒怀的时机,欣欣然;对于百姓来说,在庸常的劳累中得到丝缕的清闲,乐陶陶。这些都赋予了端午节存续的必然性。

历史自当尊重,先贤亦应敬畏;饮水当思其源,经过且记来处。要纪念屈原,就要过好端午节。只有端午节的具象符号真实地存在,节日的风俗才有依托,民族的魂魄才不致飘散。

中华之泱泱,风俗之各异,不能也不可能求其同。昆仑天山,兴安长白,三江源头,天涯碧海……无论以何种方式过端午节,都是对屈原的纪念,对节日的传承。

粽子、艾叶、菖蒲、花花馍、雄黄酒,这些都是端午的具象符号;竞龙舟、打露水、悬艾叶、颂诗章,都是过节的方式,不一而足,不厚古,亦不非今。

踏晨浸露,摘叶拂尘,掬风醒怀,未尝不可;享受美餐,举杯庆丰,敬畏上天,未必不对。

我追怀屈子,吟诵爱国情怀,思慕粽子龙舟,渴望香草加身,也愿意在端午节里打露水,寻艾叶,觅莓子,喝雄黄酒,吃花花馍,更加希望夏季里的端午节,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永远闪光,在传统的节日中永不失色。

端午小思

生活,在平静中静静延伸,平静的像是醉酒后的清晨,像是午后的酣睡。微风不时拂过曾经的琐碎,像是童年记忆里池塘,只留下多情的蜻蜓的吻过的涟漪。

今年的夏天,感觉来的特别早,甚至我还没有感觉到春夏的交接,当女孩的衣服越穿越少,当大街上小贩开始卖粽子,我才恍然,端午到了。

每个节日,都要有一个传说,正如同每个心灵,都要有个归宿:

两千三百年前,有一个人,年轻时就表现出惊人的才华,得到了其大王信任,官至“左徒”,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致力于自己的人民幸福。可是,他遇到了一个极为厉害的对手,更麻烦的是,他的主人,该诸侯国的大王却不够机敏,在他屡次进谏后,嫌他麻烦,将他流放。两千六百八十八年前,他的祖国被灭亡后,悲愤之余,他抱石投江自尽。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后世感动于他为民的赤心,在这天来悼念他。

那个人是屈原,那个诸侯国是楚国,那个大王是楚襄王,那条江是汨罗江,那个对手是纵横家张仪。当然,左右楚怀王的还有王妃郑袖,宠臣上官大夫等人。

屈原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者,还是伟大的诗人,他开创了楚辞的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比如李白,就深受他的影响。两千多年的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算短暂,可是尽管大江东去,尽管暮往朝来,屈原依然留在人们心间。他的精神和作品同样永恒。

他的忧郁触到生命的某种深邃和悠远。当这种忧郁不断积聚,当悲愤的情愫击穿底线,他的思维在那一刻走向了一个死结。他无法解脱,或者是为了解脱,选择了结束生命的存在――因为他挚爱的国家已亡,汨罗江成了他的归宿。

一个人离开,其作为人的物质内涵也随之消失。作为一种存在的延续,他的精神照耀后世。他的所作所为对人们的影响还在继续。在追名逐利的芸芸众生中,构建着自己完整的人生。

皇天无道,民离失散,他深深地感到同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悲江介之遗风”,只有穿越时空去感受。

宦场沉浮,凶险莫测,“深林杳冥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他还是不愿变心而苟从俗世间的浑浊,坚持到底,甘心苦难。

生命总会要面对一些荣辱和成败,潮水般涌来,又潮水般退去,是谁,在这湿漉漉的岸边拾贝?

能记得清么?多少次聆听燕子衔来春的消息,多少次寂然于蝉儿吟唱里孤独的数着夏的热烈;多少次目光跟随长雁滑过秋天明亮的天际飞向更加遥远的远方;多少次惊叹于皑皑白雪的封锁中梅朵盈晶冬的冰骨。

然而,简单而又崇高的向往,在庸庸碌碌的世俗中总会显得孤单,可笑,甚至被践踏。格格不入的寂寞被包围,无处逃生。屈原仰天长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

生命继续,黄昏和黎明依旧轮回,一条被讥讽的鱼朔流而上,是谁,跳过龙门后却迷失了方向。

自混沌洪荒,人性也在千万年的进化中一再分裂,清着上升为天,浊着下沉为地。下沉的构成坚实的陆地,上升的只是虚无飘渺的天空。多元的价值观在冲撞,却激不起千年沉淀一丝波澜,最少自屈原那个年代。古往今来聚之且凝的那些哲思,庄重肃穆,曾经曳曳翔入梦的那一只蝴蝶,是庄周,还是那个曾任蒙漆园吏的庄周本就是蝴蝶?

流浪,是忘却,也是抵伤;在陌生的流放地,提炼灵魂升华,也顽强固守着渴望。诱惑的芳香,来自于一再的精神的打击。独自一个人聆听风雨,惯看日月,寻求突围。屈原毅然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有一个惊喜与感动与危险与渺茫的幻想,云开雾散之时——会有玲珑的花朵欲歌欲舞;会有轻盈的飞鸟翔入梦境;会有泠洌的月光润然如珠;会有淋漓的情愫磨亮苦难。

而那,却是虚拟的花朵。尽管一再尽情的绽放,也经不住一次无情冰冷的严霜。

在这个最平凡的夏天,在这个夏天的下午,在这个下午的黄昏,在这个黄昏的残照里,虽是酷暑,我却感到刺骨的寒冷。忧伤的句子撒落一地。

一朵花忽隐忽现。什么样的开合,能令我呈现出最初的芬芳?什么样的晚风能让我心灵的如歌,去凝视天边紫色的晚霞?

――无法企及,因为二千多年前的悲剧,因为悲剧已经发生,因为大量的悲剧被隐埋,因为悲剧还会继续。悲剧使人崇高,可是:

“谁愿意做流星,或受难者冰冷的雕塑?

看着不息的青春之火,在别人手中传递!”

虚空扑落无闲地,却向沧溟驾铁船。盘古开天辟地,共工战败怒撞不周山,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已经远去了。远去了,两千年前汨罗的江水;远去了,操戈披甲的逐鹿;远去了,诘问苍天的呐喊;远去了,曾经的角鼓争鸣刀光剑影豪情壮志,曾经的欢悦忧伤功名利禄荣辱沉浮溪水般远去了。

今夏,残阳如血,紫红色的阳光将一切装扮的浪漫无比。

而思维之花,却以一种邃阔的平凡与不平凡,以一种耐得住寂寞与贫穷的安然,以一种歌之即在与不歌亦艳的光荣,凛凛然然,润润澈澈,开放在时光的庭院。

多彩的端午节

文/倪继贤

在诸多的传统节日中,端午节算得上一个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亲情友情、医药卫生、饮食文化等方面,又富有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的一个重大节日。加之时值仲夏,花团锦簇,气候宜人,又在夏收前后,丰收的喜悦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欢乐和喜气,因而深爱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端午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代吴越族每年五月五日的图腾祭,而广为流传的则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相传战国时期,楚怀王不接受大夫屈原关于联齐抗秦的主张,被张仪骗到秦国软禁,逼他割地献城,楚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不久便死于秦国。这一消息传到楚国,忠贞的屈原悲痛欲绝,上书新继位的顷襄王,望其近忠远奸,选将练兵,为怀王报仇。谁知顷襄王宠信奸佞,将屈原削职逐放。秦国一看时机成熟,便立即出兵,在很短的时间内,楚国便失地千里,百姓尸横遍地,屈原看到自己的国家被侵,人民遭难,心如刀绞,但始终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身死,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到了宋朝,朝臣追封屈原为忠烈公,把每年的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并让人们佩带香袋,表示屈原品德节操如馨香溢世,流芳千古。

在韩城各地,端午当日,家家食甑糕,户户插艾蒿,人人佩香包,小孩手腕脚腕戴五色线镯等已成习俗。凡有出嫁不久的女儿,娘家一定提前准备,端午之前给女送节,送去端午串串、簸箕馄饨、粽子、以及给女方长辈衣物礼品,女方则把送来的粽子分发给左邻右舍,以增添友谊,并给邻居小孩送去香包之类的小玩件,欢乐无比。

端午节的甑糕、粽子都是先一天做好以备端午当天早饭食用,同时食用的还有精心制做的酸拌汤,这样一热一凉,一酸一甜,搭配恰到好处,既能增进食欲,又有保健功能。同时于清晨日出之前采取艾蒿,或插于门柜、或置于门脑,使其药味熏杀蚊虫,净化空气;有的家户父母还用艾叶蘸上雄黄酒涂于小孩耳鼻之处,以防蚊虫叮咬,既体现了爱幼之心,也有一定的医学道理。

多彩的端午,多彩的人生。如今社会大发展,人民生活大改善,粽子、甑糕虽不是稀罕之物,但端午食用意义深远,爱家爱国精神永传。端午节的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与人为善、讲究卫生、注意保健的传统美德和美好的心愿,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盛,人民生活像甑糕、粽子一样香甜。

又到一年端午时

文/只道是夏雨缠绵

曾几何时,股股粽香带着欢愉的小情调,在弦歌悠扬而又注定是别离的六月,飘满了初夏的校园。在六月阴雨霏霏而又略显冗长的尾部,它以最为诱人的姿态,尽情浸染着属于它的别样年华。那一刻,心底有个声音告诉我—又到一年端午时。

手捧香粽时,突然想起了那个汨罗江畔,满腹情仇为国丧,泪洒江水永不悔的屈原。在战乱玷污了和平的年月里,鼓角争鸣似乎胜过一切滔滔不绝的说辞。因着胜利,因着扩张,即使在黑夜里也能清楚的听到,骨头因血液的扩张而疯狂的鸣响。无论是扩张者,还是保守者,都期于在国的保存中而得以苟活。而屈原在对国家的忠贞中,远远的忽视了在墨地找准时机,置自己于死地小人们的暗算。当流言放逐了真相,即使百口,谁又能说得清盗跖和颜渊究竟谁黑谁白。“香草美人”浮华一世,莫说丰功伟绩,到头来只道天凉好个秋。万般无奈中,绝望渗入身体的每一个毛孔,尘世对他不公,他倒来个爽快,带着对祖国深深的爱,亲手埋藏一段沉沦的爱恨纠葛。

很难想象,一个人,走在人生的末路时,又感叹着怎样的世事无常。汨罗江畔还残留着屈子的叹息,即使历经尘世的雕琢,其缘由依然不改初衷。也许,他恨小人的暗算,恨楚王的昏庸无道,但除了恨之外,也许更多的是对楚国的爱了。是世事无常,还是命中劫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能否保全,人民能否免于战乱。曾经暗算的小人,可怜的楚王,昨日还于灯红酒绿中戏谑人生,听着高枕无忧的亡国之音。而如今,一切幻归幻灭,怎叫屈子死得瞑目。也许世事本就这般无常,根本不值得理会那些小人,我们能感慨的就是珍惜当下所拥有的。

端午时节,吃着粽子,不免也想到龙舟比赛时此起彼伏的呐喊声。比赛时,经常被分为好几队。等到哨声或者是枪声一响,早已准备好的参赛者使出浑身解数,迅速的划动着木桨,向终点进发。岸上的呐喊声、擂鼓声响成一片,也许屈原看到这一幕也该高兴吧!据说赛龙舟是为了吓走鱼虾等水生生物,还屈原一片安宁。赛龙舟历经千年的文化积淀,在对屈子的敬仰中,逐渐变成了后世的一种非物质文化,代代相传,永不衰绝。

端午走在六月的尾部,多少来的有点伤感,无论是对屈原,还是对毕业的青春年少们。走在偌大的校园里,看着一辆辆写着“中国邮政”字样的车子,把陪伴了学姐学长们四年的点点滴滴一次性的打包,冒着黑黑的烟雾,就这样一溜烟的消失在远方的公路。

四年,无论是喜欢或者不喜欢,终归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过往,如流年躲进了海绵,用手一挤,青春就被打上了匆匆成熟的烙印。每到毕业的季节,总有人拿着喝过的啤酒瓶子,在夜晚潜伏着躁动的寝室里,慷慨的砸着永远也砸不玩的酒瓶,仿佛那一地的破碎足以给他们留下些什么。这个时候最好来上一首歌才足够煽情,兴许会有人在那里抱着笨重的吉他,和关系亲密的人高歌一曲,一曲歌罢又来一曲,直到嘶哑的声音成为了主旋律。

在这样令人伤感的六月,吃着端午的粽子,恐怕不免有些酸楚。还有一种纪念的方式就是相片了,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相片里的人是那般的呆滞。上课的时候总会看到学姐学长们,穿着老气笨拙的学士服,用一张张写满各种姿态的照片续写那段以往的记忆,拍完之后宣告学生时代的终结,青春也随之一晃即逝。

在家乡,每至端午总要喝雄黄,戴香囊。据说,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喝雄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因此喝雄黄在幼年时变成了一种端午民俗,但是雄黄味道浓烈,而现在似乎都不太重视了。香囊,似乎都是小孩子佩戴,或者是热恋中的情人佩戴吧!而现在香囊,几乎成了端午必卖的一种饰物,其商业性令人啧舌。但是不管怎么说,香囊都成了端午文化的一种象征。

关于端午的来源,除了纪念屈原已被公众颇为赞赏,此外还有迎接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迎涛神、龙的节日这样的说法。

又到一年端午时,汨罗江畔仿佛那个身着一袭长衣的屈子还在,风渐渐卷起他的长袖,他高歌吟唱着属于自己的《离骚》,在六月的尾部定格一段过往的凄美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