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关于红色的文章

2022/12/09散文诗歌

关于红色的文章(精选30篇)

碎语闲话本命年

文/袁文良

所谓“本命年”,就是自己十二年一遇的农历属相所在的年份,也称“属相年”。比如狗年出生的人,2018年就是他们的本命年。

据史料记载,“本命年”这一说法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了,其起源于中国的十二生肖和人们的“崇红”心理。在中国古代,人们是用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天干地支的组合来记住所生的年份的,为了便于记忆和推算,人们就采用鼠、牛等十二种动物来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方法,每年用其中的一种动物来作为这一年出生人的属相。而汉民族的本命年就是按照十二生肖属相循环往复推出来的,它与十二生肖紧密相连。一个人出生的那年是农历什么年,那么以后每到这一属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

人逢本命年对红颜色特别钟爱,在民间都有在本命年挂红辟邪躲灾的传统。这一讲究起源于中国汉民族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崇拜。红色辟邪,红色吉祥,这种观念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在汉族的旧式婚礼中,红花轿、红色穿戴的新娘、红灯笼、红地毯、红蜡烛,一片红光笼罩。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尚红思想却没有变,新年贴红对联……不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要用红色来增添喜庆。汉民族把红色视为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的象征,尤其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

本命年人们崇拜红色,还有一种说法:逢本命年的时候,生肖守护神要去天庭参拜,并参加餐会,这个时候对人的保护力度就会减小,妖魔邪祟就会乘虚而入,而红色能够去灾辟邪,因此在大年三十,来年为本命年的人便早早地穿上红色内衣,或系上红色腰带、穿上红色袜子,有的随身佩戴的饰物也用红丝绳系挂,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这些为本命年辟邪的红色什物就是人们常说的“本命红”。

关于本命年的说法,并不是汉民族所独有的,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类似的说法。

按藏族旧的说法,每人均有凶日和吉日,这是按生辰算出来的。人们认为,藏历的每一个地支终了,第二个地支开始时是一个“朵”(意为坎,即凶年),所以每个人的十三岁、二十五岁、三十七岁……那年忌讳出门和同生人接触,只有多念经、多放布施,才能避免灾难降临。

对于我国的契丹少数民族来说,过本命年这一习俗最初是契丹人庆祝始生的一种风俗。在辽代,过本命年又称“再生礼”或“复诞礼”,因辽代时已经用十二生肖纪年,每十二年生肖轮回一次,到了属于每人出生生肖这—年,就要举行仪式纪念自己的始生,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至于说本命年穿红衣服、系红腰带等,也不单纯是为了辟邪,而已演变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红红火火的向往与追求。

红色的生日

文/韦秀琴

秋高气爽,一阵朗朗的秋风吹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祖国的生日来啦,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歌声嘹亮。学校的大门上插满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秋风中猎猎飘扬,展示着无比骄傲的心情。天宫二号成功飞天,是这个光辉节日最厚重的礼物,红色的火光映照着科学家们那满脸的汗水。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扬起国人的傲气。一个泱泱大国一百年来,蹒跚在艰难的道路上,终于能透出一口已憋很久的气。尖端的航天技术令一些国家刮目相看,他们不敢对祖国指手画脚,评头品足,以至于肆意妄谈。

校门上的红旗那么耀眼,鼓舞着孩子们努力奋斗,继续为国家为民族奋斗不息。我们需要一代代的聪明才智,才能彻底改变这落后的面貌。红旗把孩子们那一张张笑脸映红了,映成一个个红扑扑的苹果。那么甜蜜。他们是祖国的花朵,盛开着祖国的未来。红旗已经在他们心中稳稳插住,容不得半点泥沙的玷污。

走到大街小巷,一些重要的商铺都情不自禁地挂出了鲜艳的五星红旗,每一面都那么令人感动。一句话说,位卑未敢忘国。一天穿梭在繁忙的都市之中,为着生活忙忙碌碌,在这个美好的日子,谁都不会忘记亲爱的祖国。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如果没有当下安定的环境,我们的幸福生活从何而来?

想到刚刚过去的奥运会,每每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领奖台,嘹亮的国歌响起来,很多国人都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激动。高兴的泪水肆意流淌。是呀,那一面面五星红旗插在异国他乡,该是引起多少外国人心中无比惊讶。感谢那些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的娇子!你们心怀祖国,不顾自己劳累和伤痛,咬紧牙关,拼力夺冠。尽管有许多失败和泪水,你们依然赢得祖国人民一片诚挚的敬意。

红旗红遍祖国大江南北,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被这片红红的火燃烧着。没人不激动。唱起充满激情的红歌,让嘹亮的歌声冲破云霄,响彻大江南北。让歌喉婉转的百灵鸟也被红歌感染激动了,跟着唱起来,或者自愧不如,赶紧远走高飞。“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们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尽情地唱吧,尽情地跳吧。祝福祖国生日快乐!把我们赤诚的一片赤子之心奉献出来,成为庆祝生日最甜的蛋糕。

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没有人忘记这面红旗是用多少先烈的鲜血染红的。鸦片战争以来,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为了一穷二白的祖国,他们离家别子,在血雨腥风中穿梭,寻求祖国繁荣富强的道路。他们的头颅抛了,热血洒了。鲜血洒在了祖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赶走了外来的强盗,扫清阻挡历史前进步伐的黑暗势力,终于迎来光辉灿烂的这一天。

仰望着高高的纪念碑,端详着一面面浮雕,默念着一行行碑文,浑身热血沸腾,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我们要加倍珍惜,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路实力纷纷出现,谁都想在这个星球上争霸一方。国际社会风起云涌,我们没有理由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要加快改革的步伐,让中华民族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祖国的生日,一个火红的生日,激励我们不断奋勇前进。

秋风楼的红色印迹

文/李润涛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古建筑秋风楼,坐落于晋南万荣县境的黄河之滨。秋风楼的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因楼藏汉武帝刘彻《秋风辞》碑而得名。秋风楼高32.6米,凭河而立,姿态伟岸,气势恢宏,崇峻壮观。楼身三层,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楼底筑有高大的台基,东西相通。东门雕字“瞻鲁”,西门雕字“望秦”,南面为登楼之正门,周围砖砌花墙。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曾多次巡幸此地祭祀,公元前113年晚秋之际,汉武帝刘彻登楼,突感秋风萧瑟,人生苦短,即兴提笔挥毫所赋 “秋风辞”,留下千古绝唱:“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秋风辞》写得自然隽永,一气呵成,无斧凿矫揉之痕,诗情韵味浑然一体,立意高而笔法美妙,比兴自然,语言清新。

秋风楼依岭傍水,气宇轩昂,正殿建筑宏伟典雅、大气磅礴,两侧砖雕苍龙飞舞、栩栩如生,确为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1996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秋风楼下部的高大台基,凌空横跨于一条东西贯通的深沟古道上,秋风楼托地傍水,居高临险耸入云。传说这条东西古道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张仪出游列国时的必经之道,故称“张仪古道”。秋风楼下的古道立有纪念标牌“1937年秋,八路军经此古道,奔赴抗日前线。”当年八路军第115师、120师、129师三大主力在朱德、彭德怀等领导同志的指挥下,由陕西省韩城县芝川镇渡口登船,分批东渡黄河,在山西万荣县的宝鼎镇庙前村上岸。渡河登岸后沿张仪古道穿秋风楼,步行至侯马北上太行。秋风楼下的张仪古道是八路军踏入山西大地的第一站,在此留下珍贵纪念。

陕西韩城县芝川镇黄河渡口地理位置特殊,河面宽阔,水流平缓,历为兵家必争之地。1937年8月底,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于陕西三原誓师,开始从韩城芝川黄河渡口陆续渡河开赴抗日前线,掀开了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的恢弘篇章。八路军随即投入了平型关、雁门关、阳明堡等一系列著名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日寇嚣张气焰。115师旗开得胜,在平型关摧毁了日军精锐部队——坂垣师团,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八路军东征赴晋浴血太行,为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年轻时下乡的地方距秋风楼不过百里,很是欣赏这处不同凡响的名胜古迹。千百年来,诗情隽永的秋风楼默默矗立在黄河岸畔,终年伴随着中华母亲河的滔滔流水,无声地向人们倾诉着跌宕的过往岁月,无言地送走悠悠历史,并迎来一个又一个黎明。登楼远眺,三晋儿女的母亲河汾河缓缓淌入中华母亲河黄河的怀抱。我曾猜想:奔腾咆哮的黄河蜿蜒穿行在绵延千里的晋陕大峡谷 ,当年八路军是在哪里东渡黄河奔赴山西抗日战场的?看书得知是在陕西韩城集结后分批渡河入晋,日后游览秋风楼,方知当年八路军队伍就是通过秋风楼下的古道,脚踏祖国大地,肩负民族希望,奔赴抗敌战场。八路军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给秋风里的秋风楼涂抹上一层红色印迹,让我在萧瑟之秋感到一种奋发的力量。

裴家河的红色记忆

文/朱明富

裴家河,一条烙着红色印记的小河。雄立在小河之畔的天宝寨,是战争年代由鄂入陕南的要塞。这里曾是项强(字鸿国)带领游击队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地方;是1946年中原解放军李先念部突围后,为创建鄂西北革命根据地战斗过的地方;也是1949年解放军西进时,安康地委、专署和军分区驻扎并领导全区解放的红色根据地。

在白河县仓上镇裴家河流域,一直传颂着游击队队长项老八的英雄故事。项老八是旬阳蜀河人,出身富商之家,排行第八。他早年曾入西安一中和北平宏达学院求学,1939年春,他同几个进步青年到泾阳县青训班培训,后只身赴延安“抗大”学习,毕业后被派往河南确山县游击中队任指导员,在战斗中负伤。项强回蜀河养伤时,被人告密,遂潜避白河姐姐家,又辗转老河口等地。伤愈后,项强秘密回蜀河筹措经费,联络郧西、白河、竹山、旬阳的同志开展地下工作,这期间,国民党安康警备司令部一直没有放松对他的搜捕。

1946年8月,李先念部突围到商南,项强前往当向导,翌年7月,部队北上,令项强留下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并给他留下长短枪14支。项强组建了几十人的游击队,活动在旬白郧一带,裴家河的天宝、吕坪、杨家坪就是游击队活动的主要根据地。

1947年10月21日,项强写信策反国民党裴家保安队队长王仁才,要他带17人的保安队加入游击队,并相约在天宝塔凹相会。送信人误送信件导致泄密,22日,项强与其他4名游击队员在太平山下马家坡王坤元家开会,被旬白郧三县联防办事处主任彭碧岑获悉,彭碧岑随即调集旬白两县自卫队前往搜捕,激战中,项强等4人突围至庙垭牺牲。

项强牺牲后,当地群众无比悲痛地把他安葬于天宝三组一处向阳的山岗上,38年后,旬阳县人民政府举行隆重仪式,将烈士遗骸迁至旬阳烈士陵园。

1949年5月,解放军55师、57师在扫清鄂西北残敌后,沿汉江挺进陕鄂边城白河。25日,白河第二次解放。此后,中共白河县委、白河民主县政府、县人民武装部从原中共两郧地委、专署、军分区划归中共安康地委、专署、军分区管辖。8月初,安康专区党政军机关移驻裴家河,解放军一支先头部队亦进至裴家、天宝、吕坪一带开展清匪和整训。

在此之前,国民党“黄团”队伍也时而在这里驻扎或游弋,他们所到之处,抓丁拉夫,抢掠掳夺,姑娘媳妇不敢出门,童子老叟夜不能寝。听当地老人讲,曾经有一伙国民党散兵经过一农户家,发现有一只羊和一头猪,不由分说,逼着主人把猪羊宰了“犒劳”他们,主人不肯,便招来一顿暴打。当地老百姓恨透了那些无恶不作的国民党队伍,私下里都叫他们“刮民党”,见了穿“黄皮”的就携家带口四处躲藏。

在惊恐和黑夜中苦苦挣扎的老百姓像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共产党领导的队伍,盼来了家乡的解放。解放军在天宝一带休整时,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即使驻扎在老乡的院子,没有主人允许,也从不进入老乡内屋。部队烧饭的柴米,骡马吃的草料都过称入账,按价购买。贫农王绪银家有3间旧土房,一个班的战士在一间耳房打地铺住了7天,挤得转不过身来,王绪银看不过去,要把自己的睡房腾出来给战士住,班长拦住他说:“我们行军打仗的时候,经常是风餐露宿,有个地方睡觉已经很不错了,哪能再打扰老乡你睡不好!”见班长执意不肯,王绪银悄悄把战士们带的粮食用手磨磨了,让老母亲帮着筛整干净,班长知道后非要给工钱,王绪银一家自然不会收的。

那时候的粮食本来就少,加上兵荒马乱战事连连,老百姓的日子就更苦了。秋后是红薯当家的季节,农人家煮红薯、蒸红薯,烧红薯,变着花样一天三顿也离不开红薯。天宝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一吃红薯就胃痛,眼看廋得皮包骨了,部队首长知道后,让战士们拿细粮跟老乡换下红薯,老奶奶喝上稀粥调养几天,脸上有了血色,身子也硬朗起来。解放军西进出发的时候,老人哽咽着拉住战士们的手不放,就像拉着舍不得远行的自家儿子。这就是人民子弟兵,鱼水一家亲。

1949年10月初,解放军挥师西进,连克安康、汉中20余城,陕南彻底解放。11月25日,中共安康地委,专署、军分区机关撤离裴家河,迁往安康城。

虽没亲历过那段血与火的战争岁月,但先辈们走过的足迹,似乎就在眼前,那段红色历史也永远是激励后辈们向着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有几回,我和村里几个年轻人给队伍背运粮草弹药,把他们送到旬白交界的梨树垭,跟前面的人交接后就返回。有一次送到垭上,临分别时,一个排长模样的干部送我一个铝制行军饭盒,说是留着做个纪念,后来修田造地那阵子我一直用它带饭到工地,一看见饭盒,干活就格外有劲……”70多年过去,今年64岁的老党员王敦林每每回忆起父亲王绪银曾经跟他讲过无数次的红色故事,就心潮澎湃,精神倍增。

书的梦:红色的烙印

文/漫卷诗书

1963年,我8岁上小学三年级时,一次在邻居一个高中生那里,见到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从此我就喜爱上了看书。我父母都是战争年代当兵的,他们非常喜欢看革命战争小说,那时,我父亲单位有一个图书室,他经常借书回来看。从一九六三年到一九六六年“文革”开始这段时间,我看了大量此类“红色经典”小说,特别爱看抗日战争小说,如《吕梁英雄传》、《敌后武工队》、《烈火金钢》、《平原枪声》、《战斗的青春》、《铁道游击队》等。这些书中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丝毫也感觉不到战争的严酷、惨烈,让人振奋、神往。抗日战争以前的小说我不喜欢,它让人觉得革命的胜利还很遥远。

每年暑假,是我读书最多的时期。我家屋后有一条小河,河岸上有一片小树林,我称之为“快活林”。上午,我在林中扫出一块地方来,置一椅一凳,拿一把纸扇,捧一本书,凉风阵阵蝉鸣,小河潺潺流水,我沉浸于书中。春节,是我儿时最盼望的日子,每年春节,我都要找一本书,白天玩耍,晚上钻到被窝里看书,记得一九六三年春节看的是《三家巷》,一九六四年看的是《红旗谱》,一九六五年看的是《苦菜花》。

那些红色经典小说,对我的一生,产生了很大影响,幼时,它们就给我的心灵,深深地烙上了红色的阶级烙印。我从很小的时候起,就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仇恨日本帝国主义,仇恨国民党、蒋介石,这种感情的培植,与那时阅读这些红色经典小说,是分不开的。我对人民军队尤怀深厚的感情。她从雄伟的井冈山上走来,越过万水千山,历经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横扫中原,饮马长江,威震敌胆,英名远扬。那些战争题材的小说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民军队的英勇气概,让人景仰;所描写的部队生活,令我神往。我热切地梦想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终于在十六岁那年,如愿走进了军营。

那些“红色经典”小说,还描写了许多“革命爱情”故事,这些“革命爱情”也让我心动,如《林海雪原》中“白茹的心”,《平原枪声》中建梅的爱,《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银环的情。那是一种神圣的爱,圣洁的爱,纯真的爱。但是,也有一些书籍中,描写了一些三角四角的恋爱,朝秦暮楚的爱情,这些恋情让我看了很难过,就像是我的爱情受到伤害一样。记得那时看《青春之歌》,看到林道静先后爱过三个男人,心想,爱情怎么能是这样的呢?以后几十年,我一直不再看《青春之歌》。其实,作者正是要通过林道静爱情的变化,来表现她世界观的转变,就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中,保尔和官宦小姐冬妮亚的爱情一样,但那时我还小,又哪能理解到这些呢? 

那些“红色经典”书籍,现在我还经常阅读,这已经成为一种情结。那神圣的人民战争,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那如火如荼的生活,那可歌可泣的故事,使我心潮激荡;那茫茫林海雪原,那一望无边的青纱帐,那广阔的冀中大平原,那峭拔的太行山,使我梦牵魂萦。这种情结往往是伴随一生的。

寻访红色初心地

文/余佑庭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近日,我随市委办公室退休党员干部赴阳新龙港革命旧址参加主题党日活动,身临其境感受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洗礼,重燃红色初心之火。

阳新龙港,历史长河在这里掀起过绚丽的浪花,红色书写历史,被誉为“天然的革命历史博物馆”“苏区文化艺术宝库”“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路走来,我深深感受到,这个曾有“东方小莫斯科”之称的鄂东南小镇,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血脉在老区大地永远流淌,散发着勃勃生机。“若此初心永不改,还须常至此重温。"

此行的第一站是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内收藏了文稿、书刊、信件、照片、壁画、烈士遗物等共500余件,那一份份历史资料,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历史遗物,一位位历史人物,书写了光辉的革命篇章,见证了先烈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听着讲解员的讲解,我的思绪如同长了翅膀,仿佛飞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随后,大家来到红军街。这里又被称为龙港老街,因当年鄂东南“四十八大机关”多设于此,革命旧址保存完好,亦称鄂东南革命旧址一条街。置身彭德怀旧居,一张旧木床,一张书桌,两把椅子,还有挂在墙上的 簑衣、斗笠,再现了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在彭德怀塑像前,凝视他忧国忧民的面容,我不禁吟起毛主席《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中的诗句“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顿时一股豪气油然而生。

出了红军街,怀着凝重和景仰的心情,步入龙港烈士陵园。缓缓迈上两百级台阶,在高耸的“鄂东南红军烈士纪念碑″前,我们分三排站立,聆听庄严雄壮的国歌,默哀致敬,并敬献花篮。紧接着,面对鲜红党旗,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传递不变的初心和使命、责任与担当。

讲解员引领我们绕行陵园一圈,只见纪念碑四周,一株松柏,一块小石碑,一个编号,对应着一位先烈。据介绍,当年鄂东南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牺牲了3011名红军,其中有名字的仅29位,2982位无名烈士只好用编号代替,以闪闪的红色衬托镰刀斧头为碑文,以无名碑为象征。尽管我无法体会当年那种枪林弹雨马革裹尸的军旅生涯,但此时的心灵早已受到莫大震撼和洗礼。那一刻,阳光洒满陵园,把烈士纪念碑染成了玫瑰色。一个“红”字象流泉一样融入我的心底。我想,这些烈士长眠于此已90余年,但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都值得被铭记,每一位视死如归的精神都值得被仰望。我轻声告慰先烈:你们用鲜血浇灌的革命之花,如今,已结满累累硕果!

新年你最俏

文/叶子

明天就是大年初一,提前道声“新年大吉!”过年好,穿新衣,戴新帽。谁不想过年时穿得时髦、得体又喜庆呢?过年除了逛吃逛吃便是走亲戚见朋友,怎么穿才能人见人爱,这还真是个难题。

中国人过年图吉利,服装配饰总得有红色才喜庆,可一身红好像刚从春晚录制现场回来也未免太过招摇,于是永保不出错的黑白灰就成了最佳拍档。若是担心过年颜色上不讨喜,别担心,只要搭条品质优良的红色围巾,丰富整体色彩的同时兼顾保暖还能讨得家里老人们的欢心,一举多得。

除了大热的中国红和黑白灰之外,娇俏的桃红、柔和的粉红,还有经典的浅驼色呢子大衣也可以作为年装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桃红色和浅驼色最好不要挑选过于暗沉的颜色,前者易显俗气,后者易显老气。持续大热的姜黄和焦糖色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松驾驭,冷色调的人建议还是绕道而行。

过年的新衣选择呢子大衣保证既有温度又有风度。高腰线A字形适合身材娇小可爱的少女型,收腰设计的长款绝对把优雅型的小女人衬托得特别有女人味儿,雍容华贵的大毛领则更适合高个子的浪漫型。除了大红色的呢子大衣,红格子呢大衣也同样适合过年穿着,无论是宽松版形的茧型款式还是收腰连衣裙的款式在喜庆之余还有些许文艺气质。时髦的红色斗篷式呢子外套高贵典雅,款式独特,特别适合气场强大的戏剧型,而下装则推荐搭配皮质短裤或短裙,更能彰显个性。

相对于毛呢面料,羽绒服上保暖度和时尚度上明显更胜一筹。大红A字版羽绒服搭配一条格子围巾,内搭蓝白条纹或黑白条纹高领T恤,下身配条黑色打底裤,满满的青春气息,这感觉仿佛已经等不及过年就要跑进春天了。

过年除了热情的大红色,低调的勃艮第酒红色也同样喜庆,长款羽绒服里面配条飘逸的连衣裙,高贵典雅,魅力相比大红色毫不逊色,冷色调的人一样也能红红火火过大年。还有今年火热的丝绒面料的羽绒服,独有的光泽感和复古风格让你在举手投足间尽显高贵和娇俏。

相对于穿什么,吃什么,玩什么,也许和谁在一起才是更重要的。过年是个团圆的日子,祝愿每个人都能回家团圆,只有人到齐了,心在一起,才是年的味道!

又到丹桂飘香时

文/张帆

操作室前的花圃中,有一棵枝叶茂盛的桂花树,它季季青脆滴绿,呈现出勃勃生机。

三十五年前,车间的老主任亲手在这里栽下了这棵丹桂树。

深秋的一天清晨,熬过了夜班的疲惫,我信步踱出操作室来到门外,一股浓郁的清香气息扑鼻而来,是那么的清醇,那么的沁人肺腑。循香而至,我来到了桂花树前,不经意地朝那脆绿的树丛望了一眼,忽然发现那常披绿装的桂花树上竟渗出了星星点点的橘红,一股新鲜而兴奋的感觉油然而生,“丹桂树开花啦”!我忘情地大声喊过之后,随之陷入往事的深深回忆之中……

昔日的一幕幕场景浮现在我的眼前,三十多年前的这块土地还是沼泽一片,只有一望无际的芦苇,在季风的胁迫下,耷拉着脑袋,全没有今日这般喧闹欢腾和厂房林立的模样。那时候,老主任是金陵石化指定对口支援安庆石化建设调过来的。在筹备开工最紧张的那些日子里,老主任带领着一群刚从南京培训归来的毛头小伙和黄毛丫头们,整日里忙着吹扫管线,查验各种设备,制定开工方案。记得是一次工休的时候,不知老主任从什么地方弄来了这棵桂花树苗,并亲手挖坑和我们一道栽下了它。老主任还说过,这是名贵的丹桂树,能开出桔红色的十字形花朵来。当时听了,我就不禁怦然心动,因为长这么大,只见过白色的碎米粒似的桂花,桔红色的丹桂我还从未见过。打那以后,我就时时祈祷着这树能早日开出那从未见过的花来。

然而,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始终未能见到丹桂树开花,我总是在期盼与失望的交替中满怀着等待,期望着桔红色的丹桂花在来年能开。而老主任却未能等到花开就退休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曾经为之出过力流过汗的这块热土。

今年的金秋十月,这树终于开出了满树繁花。在经历过漫长的等待后,我终于看到了那桔红色的花,闻到了那沁人的清香。遗憾的是老主任却未能享受到这些,他回山东老家已有十几个年头了。

立在树前,闻着花香,我怀着特殊的情感仔细地打量着这棵树,脑海里便浮现出当年老主任带着我们筹备开工的情景,便想起老主任挥锄栽树的那件往事。我不知老主任是否还记得他栽下的这棵树,也不知老主任是否还记得他曾住过的那间简陋的工棚……

每当丹桂飘香的季节,我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老主任,想起三十年前和三十年里那些创业的人们,想起第一次会战、第二次会战、第三次会战中那些曾经忙碌过的日日夜夜……

红尘中的那一抹红

说来也许与性格和喜好有关,记忆中,除了结婚曾穿过几天红颜色的衣服,好像再没穿红的经历。

一般情况,还是更喜欢穿黑颜色的衣服,所以衣橱里差不多除了黑还是黑。黑的大衣、黑的风衣、黑的衬衣、黑的毛衣、黑的长裤、黑的短裤……

据说,黑色主要表现了三种特征,即:高雅,悲伤和与众不同。而喜欢穿黑色衣服的人则给人以神秘、庄重之感。对照看自身,庄重不靠谱,本性就是一个自由散漫,随心所欲之人,不喜欢受约束,不喜欢随大流。至于神秘,细想还真有点儿,但也不是很严重。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名字好像叫什么《透明国》,大意是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中的人都是透明的活着,每个人不管干什么想什么,只要做了想了,不管何时何地,别人都能很透彻很明了的看清楚,所以,任何人没有秘密可言,人与人之间就两字——透明。或许,有人会说,这多好呀!但深想了,能好吗?当人人之间真的没有一点神秘,生活还有什么意思?日子过得还有什么劲儿?当然,我不赞成秘密成堆,但,彻底透明未必是好事。还是,该透明时透明,不该透明,最好还是留点儿神秘感。

黑色衣服一穿就是几十年。三年前忽然想穿红了,正好又快过春节,于是,心血来潮买回了一件红色的毛衣。结果,还没捞着穿,婆婆竟突然因病去世,毛衣也便暂时留在衣橱压底了。

可能真是老了,自我感觉穿黑衣服显得脸色也大不如从前好看,老气而横秋。今年,突然又想穿红。于是,从网上买了一件千元多的红色羊绒大衣,样式是有些守旧,但心里喜欢。这不,天渐渐转暖,又开始正式上班,所以,今天便穿上了。结果惊着了一大家子的人,开玩笑的,闹着玩儿的,什么样的也有。

没人时,偷偷照镜子看,感觉自己穿着也不错,大方而得体,虽说,不是很新潮,也赶不上时髦。事实上,最初就没想买新潮的,认为像样一点儿的大衣还是简洁大方些好,料子、质量和做工好就心满意足了。

红色,代表着喜庆,活力,热情、乐观,蒸蒸日上。据说,那么上年纪的女人大多喜欢红色。记得当年我的婆婆就特别喜欢红色。给我做的棉袄是红段子的,给孩子做的小被是红色的,家里每个房子里都挂着她亲手做的大红花。那时,看着红色的东西特别俗气,而现在却突然喜欢起来,难道,自己真的也老了?

但我更愿意相信喜欢红,那是因为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舒心。不过是想通过红展现出来而已。愿心在未来的日子里越来越美,越来越红。

走进井冈山

文/太行清泉

支部里的年轻党员占多数,从与他们平时的闲聊中,感觉到他们入党前的功课做得不足,红色历史知之甚少。为了加深大家的红色底色,所以这次十一月底的党日活动,我带领支部里的全体党员上了井冈山。

对我来说,井冈山是一个熟悉的陌生地方。身为出生于六十年代的人,有着足够的红色精神营养。关于井冈山的很多故事更是耳熟能详,但我却从未走进过这个神秘的地方。

七十年代,有一部红色经典的现代京剧戏曲电影叫《杜鹃山》,拍得非常成功。无论是舞美音乐、还是念白唱腔等各个方面的艺术成就,都达到了当时现代京剧的最高峰。就连女主人公党代表柯湘的齐耳短发,在那个艰苦朴素的年代里,也都成了广大爱美女性争相效仿的时髦发型。影片讲述的是受秋收起义的影响,一支湘赣边界的农民自卫军揭竿而起,在经历了三起三落,一团火眼见得柴尽烟消、濒临覆灭的紧要关头,多亏从井冈山派来的党代表柯湘, 及时扭转危局,并将其教育改造成为工农革命军,从而走上光明大道的动人故事。

因为入戏太深,喜欢究根问底的我,总想弄清故事中的人物原型是谁,还有他们后来的结局。这次在井冈山从几位当地老俵的口中,听到了很多更接近原貌的详实情况。然而,真实的故事远没有戏里那么美好。

影片里的那支农民自卫军,就是当年盘据在井冈山地区的袁文才与王佐的绿林武装。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带领的起义部队被追杀得无路可走,面对现实,毛泽东认为只有走“绿林好汉”这一条路,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部队到达井冈山后,毛泽东通过与袁、王结交,卓有成效地进行了统战工作,成功地收服并改造了这支农民武装。最后在袁、王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顺利地进驻井冈山。创立了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这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不仅为工农革命军提供了落脚点,而且还孕育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路,点燃了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

不幸的是,经过改造入党,决心献身革命,并为党的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袁文才、王佐,却于1930年3月在中共“六大”关于处置土匪"先利用,后剿杀"的教条影响下,被红五军错杀了。为此极大地伤害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感情,并直接导致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彻底失守。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宋祖英演唱的歌曲《十送红军》,深情凄婉、如泣如诉,艺术地再现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撤离苏区时,红军官兵与当地百姓依依不舍、洒泪惜别的感人场景。每次听到都会深受感染。其实有更多因错杀袁、王不能释怀的乡亲没有前来送行,甚至包括袁、王部下在内的很多人都反水或者逃离了。我们的红色文学艺术作品里讲述的故事,基本传颂的都是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主义赞歌,折射的都是革命历史正面的光芒。而革命历史背面的那些鲜为人知,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却都被单摆浮搁地弃置一边,上面落满灰尘,难得有人愿意伸手触摸。如果不杀袁、王,革命根据地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壮大,也许红军就不会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也许袁、王真会经不住革命的考验而变节倒戈,给红军带来更大损失,也许……

历史没有也许,无论如何,错杀袁、王无疑都是革命史上的悲剧。

和当下很多景区一样,井冈山的晚上也有大型实景演出,与其他景区不同的是,这里所有参演人员,都是当地的普通农民,他们自然真实地演绎着自家祖辈们的故事。或是惊心动魄,或是荡气回肠,场面非常震撼。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观众们的灵魂。

“如果我们的祖辈没死,我们的家也在北京。”这是演出刚开始时的一句台词,一句发人深思的大实话。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牺牲的几万红军指战员中,大部分来自包括永新、遂川、宁冈、酃县和茶陵等的井冈山地区,但这里却没有走出一位共和国将军。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可以用奇迹来形容,全国广大地区的人民早已过上了富足安康的生活,可是生活在井冈山红色老区的人民至今却仍未脱贫。他们渴望富裕,也羡慕北京、上海等地的都市繁华,但更让他们割舍不下的还是脚下这块浸透着祖辈们鲜血的土地,和山上那年年怒放的杜鹃花。

真是有缘, 我们来井冈山的第一天就在小井村巧遇江满凤。细心的朋友也许能记的她,就是曾经多次参加《星光大道》和心连心艺术团等节目录制的那位衣着简朴,看上去并不出众的山乡大姐。当我们走近她,表示想听她唱歌时,她便欣然答应,就在竹林下为大家演唱了那首她最珍爱的《红军阿哥你慢慢走》,依旧是饱含深情。

江满凤的爷爷是一位红军文艺宣传兵,1929年随红军主力下山后不久,便再也杳无音讯,留给家人的只有一本记录了30多首歌谣的歌本,并没有多少文化的江满凤却把它视为家中珍宝。哼唱爷爷记下的这些歌,成了她生活中最大的乐趣。《红军阿哥你慢慢走》正是爷爷当年创作的歌曲。

2008年大型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井冈山》来井冈山实地拍摄时,导演金滔被江满凤那回荡在山谷里的歌声深深打动,最后决定把那首《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做为电视剧的主题曲。还邀请她到北京录制歌曲,并承诺有数十万的报酬。在这个人们对财富的追逐近乎狂热的时代,能有几个人不为之振奋呢?但出乎意料的是,丈夫常年在外打工,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生活还处在贫困线上,自己只不过是一名景区保洁员的江满凤,却不为所动,分文未取。她唯一的要求就是在电视剧的末尾歌曲作者处,注上爷爷的名字,给爷爷一个最好的交代。

出名后的江满凤有过几次调换个更好工作的机会,但都被她放弃了,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自己这份景区保洁员的工作,在这里自己不仅能为游客们清扫出一条干净的山路,清理出一条清澈的溪流,而且还能通过演唱爷爷留下的歌 ,宣传红军的故事。这样的日子让她感到心安和充实。

井冈山山深林密,雾卷云飞,无限风光。但,令人倍加欣慰的是,最吸引我们支部里年轻党员的还不是这自然景色,而是那一处处革命教育基地。这应该是他们第一次身临其境地聆听红色故事。在两天的参观中,当年革命斗争形势的波诡云谲和血雨腥风,不断地挑战着这些年轻人的心里承受能力。在红军小井医院,听完那被捕的130名伤病员和10多名医护人员,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下,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没有一个人向敌人说出红军的去向,和藏匿粮食的地方。最后全部被敌人用机枪屠杀在一片稻田里的惨烈故事后,一位90后的党员问我:“书记,你说他们都那么年轻,最小的才14岁,难道一点都不怕死吗?

看着他一脸的不解,我笑了笑:“谁又会不怕死呢?蝼蚁也知偷生。但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为了保护红军主力的安全,他们别无选择。他们是一群有信仰的人。”

接着我也不避说教之嫌进一步深化我的观点:“一代人有一代人面对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现在的党员干部很难遇到生死决择问题,而面对的最大考验就是,我们的精神堤坝能否抵御的住各种糖衣炮弹的轰炸。”

在井冈山随处可见的,那一波又一波来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培训的党员干部队伍,也给景区增添了一道抢眼的红色风景。他们每人外面都罩着一身当年红军的装束,有的队伍每人还都背着一杆木头枪。只是搞不懂他们所属的番号和编制。因为里面都穿得太厚了,一个个看上去鼓鼓囊囊的,缺少军人气质。特别是那些明显营养过剩的学员,在山路上行走时,更是步履艰难、气喘吁吁,着实让人心疼。很难看出这些人与当年那缺衣少穿、身形矫健的红军官兵形象有多少契和度。真心希望他们能通过在这里的学习和锻炼,让身上多余的脂肪和脑袋里非分的欲望杂念得到充分燃烧。

我们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时间虽然很紧张,但导游还是按行业惯例为大家挤出些时间,安排了购物环节。不过这次大家并不抵触,因为导游推荐的购物超市就在离黄洋界不远的茨平镇,这里是当年革命斗争的中心。目前的经济还很落后,这个主要经营当地土特产的超市 ,是政府为了帮助村民们创收而建立起来的。大家的购物热情很高,都想通过多买一些土特产的方式,为老区人民尽点儿绵薄之力,也让两天来快速蓄充的正能量得到一些释放。就连一向崇尚节俭、屈钱不花、喜欢素游的老王同志也破例慷慨解囊,一脸荣光地拎着两小包红米和一支细竹筒酸菜从超市里走出来。一次本来普通的购物活动,被大家弄得很神圣,很抒情,颇具仪式感。

当我们乘着回程的大巴车下山时,大家的眼睛还是不住地望着窗外。连绵起伏的山峦,浩瀚无际的森林,满眼都是青翠。具导游介绍,这里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多达十几万个。井冈山好地方!这里不仅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而且还是一个清新世界, 是一处洗心洗肺的绝佳之地。大家都有个心愿,待来年杜鹃花盛开的季节,约上更多的好朋友再上井冈山,因为井冈山上的杜鹃花格外鲜艳!

2017年12月于苏州

粉红色的雨伞

文/秋月

我不太喜欢雨天,自很久以前就开始,人当少年,虽处逆境也是无忧无虑的,并不会由于天气的恶劣而使心情变坏,那时候不喜欢雨天是因为出门不方便。

其实,雨天外出带一把伞,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但我是一个素简者,出门不喜欢带着累赘的东西。

直到认识了龙,我的丈夫,我才发现雨伞原来是这么的动人而实用。与丈夫的相识也可算是一场巧合的缘份吧,那时我在一间公司当普通的文员,每个星期只是五天制,也没有加班费,工资相当低,这对于肩负着重担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烦恼,找了几次的兼职不能如意情况下,好友给我介绍了龙,说他对那个地方相当熟悉,换份工作对他来说是相当容易的,急着生计的我只得打通了龙的电话,问他能否给我找一份好工作。他很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及地点,但当时他工作很忙,而公司突然间接了新的订单,我的工作就有了新的转变,这件事就暂告一段落,我们都忙于各自的工作,似乎把对方都忘记了

直到有一天,他打电话来办公室,当同事霞问他找谁时,他支吾着说不出名字,原来我们一直通电话都没有告知对方的名字,而好友也只说我是他的表姐,所以他一直叫我表姐。可能是蹩足的普通话引起了霞的注意,因为当时办公室只有我一个人是广东的,她笑着问他是不是找一个广东的女孩子,他说是。我接了电话,他一下子听出了我的声音,他激动得大笑起来,“我的运气真好,我以为再也不到你的电话了,你那么久都没有打电话给我,我查了电话清单,打了好多个电话才找到你的!”突然间,有一点感动他的执着。

我们再次约好见面的时间、地点。

那天刚好是端午节,下了好大的雨。直到下班,大雨还没有停,我打通了他的电话,说雨太大了不能出去,他很着急的说他们全家人都在等我吃饭,不能让大家失望。后来,雨小了,我就坐车过去。下车了,地面的水还浸过脚裸,在靠近检查站的时候,我见到一大帮人站在那里。我开始找留意那把粉红色的雨伞,他说他会站在粉红色的雨伞下面等我的,但是我没有见到那把我们契约的雨伞,我也认不出哪个是他,越走越近了,我反倒有点不好意思,而那帮人都在笑着,顿时我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转头就想回头走。“燕!”我听到了一个陌生而有熟悉的声音,转身、、、、、见到了他,似乎和我想象中的没有什么区别。“我还以为你不敢出来了呢?”我戏弄着说。他红着脸说“大家都说要看一下你的胆色、、、、、我看到了他手中的粉红色的伞。

那年端午节,我过得很开心。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话题,难道是因为陌生而有点投机?我找不到原因,之后我们的恋情公开、发展。公园里、花前下都见到我们在伞下的甜蜜。似乎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我们也忘记了当初见面唯一的理由,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可笑之极。

婚后,那把雨伞一直被我珍藏着,但我再舍不得用。每年回家过年,我都要把它拿出来看看,然后回想当时的情景,倒觉得有点幸福。

昨天,我又把雨伞拿出来的时候,老公刚好回来,他抱着我说“你知不知道当时我为什么在那帮人笑过后才叫你的吗?”我摇了摇头,疑惑着等着他的回答,“我当时以为你很丑,你没有走近之前,我不敢叫你呀!哈哈、、、、、”我瞪了他一眼,似乎有点生气,但又有什么可生气的呢?“不过,我不是因为你不丑而疼爱你,是因为我喜欢你而从心里疼你的。”他又补充说,想想几年的婚姻生活,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也相当平稳。每天被他疼着的感觉我也不去想他初衷了。

稻草人之恋

文/伊米阳光

有一天,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天,一块平整过的土地上多了一个稻草人,这块土地方方正正,躺在一大片的土地中间,安安稳稳地睡在地上。稻草人立在地里,那是一个戴着草帽的农民伯伯依着自己的模样造出来的,稻草人头上戴着一顶破了洞的烂草帽,它想这帽子肯定是那农民伯伯的。稻草人脖子上有草缠绕而成的围巾,就像农民伯伯颈上的黑毛巾。它的衣服也是黑黢黢的,还有小洞,不过稻草人可不贪心,可以遮羞就好啦。

稻草人可不是没有用处的。它很有责任感,自从被安置在这块地里的时候,它就认真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许多麻雀儿老是惦记着土里刚下的种,稻草人撑开着双臂,做出吓唬鸟雀的样子,眼睛仿佛都是怒睁着的。有时麻雀儿们就真的不敢下口了,它们停在地边的一棵树杈上,蹦着、徘徊着,发出一阵阵惊慌而恼怒的声音。不过有些大胆的鸟儿为了口粮是很愿意铤而走险的,一只麻雀儿落在了稻草人的前方,一边翻土一边用眼瞄着它,紧接着两只、三只麻雀儿也跃跃欲试了。稻草人真是气坏了,它们竟然能忽视它的存在。仿佛它的身子都颤了颤,这时鸟儿一阵惊飞开了。

白天,稻草人吹着热风,晒着太阳,盯着那些鸟儿,日子过得也算快活。到了晚上,月亮爬上来了,星子眨眼了,虫子们也睡了时,稻草人就觉得它是这辉宇的唯一醒着的了。

不过,不管稻草人多么忠于职守,这土地还是被这些长着翅膀的不速之客弄得不太太平了。那农民伯伯不久又来了,不多时,它的正前方多了一个戴着帽子的粉红色稻草人,那是小人儿的冬衣。从那以后,它们两个就那样整日地对着,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一个眼神儿都躲不开。天亮了,又黑了。鸟雀儿来了,又走了。它们两个就自然地爱着了。这就跟他们人类一样,只要只有男人和女人,就必定会发生那叫着"爱"的化学反应。

稻草人现在可不寂寞了,白天有粉红色稻草人陪着它看鸟儿,晚上有它陪着看星空。它想告诉她天上哪颗星是北斗七星,哪颗星是牛郎织女星,但是你们是知道的,它开不了口埃它有时盯着对面的它,两个都不好意思了,不过过后,还是盯着,那是唯一的视线了,你们可不要笑它,你们都是有经验的,恋爱中的人都是傻子埃

有一天,路边走过一个小孩儿,他采了些像玫瑰一样的野花,大概叫什么就不知道了。他看了看,闻了闻,毕竟不是男孩子的玩意儿,随手扔在了这块方地上。那鲜艳的花朵舒适地躺在稻草人的脚边,任何人都知道,它多么想把花送给粉红色稻草人,它试着弯腰,可是怎么都不行。最后它想出来了一个办法,自己多看两眼,然后对着对面认真地眨两下眼睛,粉红色稻草人果然害羞地笑了,稻草人的心里也乐开了花。

不过,它们也会有争吵的时候。稻草人偶尔会捉弄粉红色稻草人,与飞舞的蝴蝶们玩一玩,和停在肩膀上的蚊虫逗逗趣,这些都让粉红色稻草人看在眼里,看到粉红色稻草人生气的模样,它就十分开心啦。所以它们的爱没有疏远,反而更加亲密了。

在这片安静的田野里,麦穗吊着沉甸甸的脑袋在风中摇摇摆摆,扬起一片青黄色的麦浪。豌豆角也开着紫色的小花儿,在麦子中间优雅地站着,像是在和麦子跳舞。稻草人羡慕麦子和豆角,如果它能和粉红色稻草人跳舞多好啊,可是他们只能在空空的土地里张开双臂,而对方却永远不能入怀。

稻草人心想,这是多么的遗憾啊!

这一阵,稻草人发现天上的太阳越来越恶毒了,还没到夏天,太阳就毒了起来,每天烤着皮肤都受不了了。脚下的土地变得干涸了,泥巴变成失血的干白色,没有营养。农民伯伯之前还时不时地挑水来泼地,现在只是叼着烟,望着地默默地哀叹了。

鸟儿还是时不时地回来,不过不知是不是土里的食物不对口还是已经死了,渐渐地鸟儿也离开了这片土地,到金黄的麦子上头去了。除了两个木愣愣的稻草人,土地寥落了。

一天晚上,喝饱了水的天空,突然在电闪雷鸣中下起了瓢泼大雨,天空黑压压的,看不到云,看不到光,只有闪电,刺啦啦地分割着这黑色的天幕,轰隆隆的雷声紧随其后,发出可怖的声响。这一夜就在这惊慌中度过了。

第二天早上,天空的乌云散开了,有锐利的光穿透湿润的空气,田野里还狼藉着。农民来到了地里,看到了不可思议的景象,稻草人和粉红色稻草人都被风刮在了一边,粉红色稻草人仰面躺着,黑衣稻草人趴在粉红色稻草人身上,两个衣衫整齐地合二为一了。

稻草人终于抱着粉红色稻草人了。

冬日的欢歌

文/段丽云

冬季,是一年四季的结尾。在经历春夏秋的斑斓夺目之后,冬季,以它独有的,冷静的姿态,让世界重新平静下来。它披着风衣,凝望大地,再一次转动时光的轮盘。

无论是日本的物哀美学、还是中国的唐诗宋词,在东方,四季都是带着颜色的。如果说,春天是粉色,夏天是绿色,秋天是金黄色,那么冬天是什么颜色呢?它握起这支画笔,在苍穹中、在心空里、在芸芸众生游走的大地上,用风、用雪、用流走无声的时光为颜料,留下了出人意外的鲜艳。

冬天的底色,是雪白色。那是边塞之上,忽如一夜春风袭来,千树万树上雪白“梨花”的绽放;千年之前,那一位如意郎君骑着白马,从“梨花丛”中飞驰而过,飘落的“梨花”落在他火红的披风上,写就诗词一般的美好;那是成片青翠山峦遥遥望去的“香腮雪”,冬天为山峦上妆,这初上雪花妆的山峦,像是娇羞的俏佳人,与君相望千里,相看两不厌;那是瀚海阑干的百丈冰,用那一丝萧索与寒冷,那一寸无情与决绝,衬托古往今来壮士的刚毅与倔强,因为有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才有万物竞自豪,才有那一串坚定的脚步,深一脚浅一脚,在白色的画纸印下骄傲。

冬天的颜色,还是绿色。嵯峨野的竹林直插天际,用那一抹翠绿欲滴的色彩直面严寒,用那一份坚定不移的傲骨直面凌冽,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坚定向天笑。细雪的舞动,琥珀色灯光的摇曳,都是这一抹翠绿的陪衬。北国的松柏,昂扬向上,在边疆,在荒山,在远离游人的远方,孤单是它们的气质,执着是它们的姿势,墨绿的色彩是它们傲然的军装,任凭天空蔚蓝或阴暗,它们是冬天那凝结了生命力的绿色,比春天的绿意更夺目,更动人。

冬天的颜色,还是红色。瑞雪飞扬,踏雪寻梅,那一抹并不艳丽的红,却因为苦寒而明艳;那一段并不奇特的芬芳,因为历经严寒的风霜格外迷人。梅花的美,因为冬天而存在,冬天的味道,因为梅花的绽放而飘向四方。而那追着梅花香气的,画着梅花姿态的,天南地北的游人们,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穿着红色的小马甲,像一个跳跃的红色小苹果,迎着粉色的梅花,在雪地之上,在芬芳之中,露出花朵一般的笑脸,那份洋溢的喜悦,感染了周遭每一个人,冬天的红色,比夏天更明艳,它种在心里,长长久久。

冬天,绝不仅仅是雪白的画纸,它是渲染了青色、红色、金色阳光的一幅水彩画。它从古人的诗词中走来,它从现代都市的节奏里走来,它有着韵味,有着坚强,它用雪白的底色,翻起斑斓的波浪,它的故事里,写满人类的无所畏惧,坚持到底和温暖传奇。

激情红土地

文/黄宝

湛江这片红土地总是让人浮想联翩。事实上,于前世今生,湛江人与红土地有着太多的千丝万缕。

先看湛江出生记:“那些四处冲撞的大陆板块,被岩浆冲破。岩浆像沸水一样汪洋恣肆,来自几百米深处的蒸气在空中自由地飞行。那一刻,巨大的轰响胜过所有的狂欢;那一刻,是绚烂缤纷,波澜壮阔,无比辉煌的”。

这一幕发生于14万年至16万年间。

或就是由于地下岩浆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地下水产生蒸汽引起爆炸,才从海底凸起湛江乃至整个雷州半岛,赋予这片土地热烈耀眼,激情如火一样的铁锈红。

2002年,考古专家在遂溪县江洪镇东边角村发现距今7000年前广东人先祖,那个坟冢,直径百多米,纵深一百米的层土全是铁锈红。

更宽面积的红色,我也见过。60年前,在鹤地水库主战场河唇,雷州青年运河200公里长的河床,挖出来的一片枣红。几年前,东海岛湛江钢铁和石化项目30平方公里基地实施地质勘探,从东西南北中每个勘探点取出的层土,一样的朱色。

铁锈红、枣红、朱红,整个雷琼地区,科学家称中国第四纪火山带,不论是火山锥、凝灰岩、湖泊,还是坡野、海滩涂,由于高地磁和地气的富有,最易生发红的果实,且红得勃然、生动。

雷州青年运河两岸,火龙果地理标志产地遂溪,“杨柑红”红红点点,层层叠叠,漫无边际。

大陆最南端北街岭头,是中国大陆最早红透荔枝的地方,那千枝万桠挂红,因享足南亚热带的阳光,有地下200米的火山岩裂隙洞水的浇灌,红得妖娆,甜蜜诱人。

半岛腹地徐闻“菠萝的海”,好几万公顷此起彼伏的菠萝像海一样延绵到天边,那千千万万像金色鱼儿一样浮游于茫茫“碧海”中成熟了的菠萝果,在艳阳下,散发着迷人的香味,逗你下“海”与它们一起嬉戏。

九洲江流域,中国红橙之乡廉江,举目远山,风展红旗如画。收获的季节,流动的橙色宛如一条飘带,从山上飘落公路,从公路飘至江里,飘到熙熙攘攘的市场。

南渡河边,二、三十万亩连片的东西洋田,稻穗熟了的季节,朝阳初照,灿灿奇华赤绮霞。一排排,一列列收割机开过,身后拉出秋实,宛如航展飞机的尾云,那是金灿灿的稻谷。

一年四季的西红柿、辣椒,被阳光吻得比任何地产的都红得鲜艳,连埋在地下的番薯、萝卜也被染得通红。

地红也映在江河湖。木棉树、凤凰树、紫荆树、杜鹃树,一朵朵、一团团、一簇簇的粉红、紫红、玫瑰红飘落鉴江、九洲江、南渡河、南三河、菉塘河,犹如跳跃的音符。

海湾的上空也被地红熏陶。东海岛湛江钢铁厂高炉的焰火,熏红了整个湛江湾的上空。人们在预料,全球最大炼油项目之一的湛江炼化基地,即将点燃的火光,还有莺歌海、南海的油气上岸,整个雷州半岛的湾、港、海、岛准是红彤彤一片。

红土地的基因,自然生长红色文化的意志,而且总是那么坚定和顽强。湛江自古人杰地灵。先不顾开雷先祖陈文玉,清代状元林召棠,清官陈瑸和外交家陈兰彬等。只翻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来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探寻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足迹。

遂溪县乐民镇敦文村青年黄学增,1921年参加共产党,1923年在广州第一期农讲所毕业后,投身南路、琼崖、西江、北江、广州和香港农民运动。这位广东农民运动四大领袖之一,也是广东南路、琼崖、宝安、花县中共组织创建者,以他浩然正气和铮铮铁骨影响大批青年,以他的青春碧血浇养他亲自播撒在雷州大地甚至是南粤大地的红色种子。当然播种者还有与此前后许许多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躯,包括从北京大学毕业,1916年隐于省立雷州师范学校(岭南师院前身),指导粤西革命活动的谭平山。

种子不辜负土地的希望,也如革命者坚信共产主义和真理。在近代史上才有许多影响湛江的人物和故事。殖民地时,广州湾商界大佬杨益三坐落于赤坎大通街66号,成了共产党人秘密活动的根据地。赤坎晨光小学校长许乃超听从廖承志的布局,将红色交通站设在该小学,开始把湛江与延安连在一线。张炎从吴川塘缀走向抗日前线,这位大将军“我以我血染风采”。正因为有这些,才有1945年9月21日粤桂南战区司令员邓龙光代表国民政府在赤坎中国大马路接受日本支队长渡边市藏递交的投降书。从那一刻起,这条由法国人命名的马路改为“九二一”路。也才有1949年10月15日西营发奎路(霞山民有路)半夜响起的枪声……

平时,红色原土是不随意裸露的,或被蔚蓝遮着,或被碧绿盖住,但这对她生命的活力完全不构成障碍,恰说明她生命力旺盛。由此,我遐想,当土地的欲望与人的追求邂逅,一定出现惊天动地。

几年前,与一位参与策划第十四届省运会开幕式的朋友闲聊中,当谈及如何表现湛江红土地的力量时,我几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鼓以雷霆,润之风雨”。后来,开幕式表演有这样一幕情景:烈日当空,大地干涸。虔诚的人们手舞足蹈,光彩夺目。随令旗一挥,牛角声起,锣鼓响彻云霄。震人心魄的鼓声惊动天神,天神抖落金色谷雨,润泽千里赤地。四面八方来人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千手将那面红色硕鼓擎起,再擎起!

直观是擂鼓求雨的情景,透出的是红土地人一种特质精神。多少年来,湛江人就是肩扛这种精神,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雷州半岛历史上是一片干涸、旱涝、赤黄、暴裂的土地。《雷州县志》记载,“自宋设县始便十有九旱,五年大旱,十年凶旱”。为征服千年的旱魔,于火红年代的1958年,30万雷州青年齐上阵,用318个日日夜夜垒起43米高的主坝,建成11亿立方库容的鹤地水库,开挖出200公里长的青年运河。架起1206米长29米高的东海大渡槽。1961年郭沫若身临其境曾诗叹:“三十万人齐努力,亿千方土起平川,移山造海千秋业,战地戡天亘古传”。须知,那个时代连汽车、推土机也没有,这一切几乎是用锄掘,肩挑,人力车推出来的。

在新世纪的第十四个年头,东海岛奇迹般地崛起一个现代化钢城,原本种芝麻、木薯的土地种起沉甸甸的钢铁。为了湛江钢铁梦,湛江人等了三十年,却以不足一年的时间,使梦成真。以钢铁掷地的铿锵之声,向世人宣告“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今天,湛江在建设小康,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征程中,遇水搭桥,逢山开路,仍然扛起这种战天斗地的顽强精神。

土地的富有,一个地方的财富,不仅在于有形的物质力量,更在于无形的精神和文化。这种精神或文化成为传统,传承与弘扬,自然就有雷霆万钧之力量和与苍穹比阔的境界。我留意过,湛江购书中心,设有“本地作家作品专柜”,湛江日报开办“振兴湛江讲习所”,在湛江45号美术馆常有“红土系列”画作展出,还有省内外有名的文学社团“红土诗社”。料想这些作者的笔均饱蘸红土的情怀才或写或画出湛江的诗与远方。

红土地虔诚、虚怀的基因和湛江人热情奔放的性格结合,激发出来的是另样的澎湃,譬如此起彼伏,犹如红色飘带的“人龙舞”:几十名头绑红绳的小男孩,仰卧在几十名汉子的脖子之间,手脚像纤绳手链,一节紧扣一节,组成一条“人肉之龙”。“人龙”走村串巷,时而腾舞戏珠,时而俯冲上扬,时而盘旋飞舞。每到一村,有人加入拉长“龙身”,而且越拉越长。呐喊声、锣鼓声回荡于村庄上空。凝聚湛江人和红土地热情的人龙舞曾舞进2008年北京奥运会鸟巢,舞出世界“非遗”,成为“东方一绝”。现在逢每年红橙节,中国(湛江)国际海洋博览会开幕等节庆日,湛江人都以热情洋溢、喜气洋洋的人龙舞,欢迎四面八方的朋友和贵宾。

湛江这片铁锈红,或由于是从蔚蓝中爆出来,或依仗南海,得助大道致远,海纳百川,吸取世界现代文明,更显鲜艳、生动、明快。或也留有历代流放墨人政客的烙印,即古代文明,又显得深厚、富养、纯朴和坚定。

不管是铁锈红、中国红,都是湛江红土本色,或许这就是雷州文化的底色。

祥云飘过圣地

文/肖娴

初冬的风,时而吹在道路两旁白杨树梢头金色的叶子上,时而吹在田野里那些绿意尚存的植被上。载着我们的车子在212国道上,疾速向着宕昌的方向一路行驶。偶尔双目投向窗外,感觉虽是冬天,宕昌的风却是金色的,黄金的金,带着祥瑞;也是绿色的,贴着地皮春天的绿,带着就要蓬勃起来的气势。地处岷山脚下的哈达铺,就被这些祥瑞的金风和绿风包围着,正在我们飞速的车轮中,缩短着我们朝圣的距离。

紧赶慢赶我们的车子到达宕昌县城时,夜幕已四合而来,在绚烂的灯火里,我看见了夜幕下,经过整合重建后的宕昌县城。那美丽的广场、宽阔的街道、林立的高楼,这一切都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使我几乎对十三年前这个与我匆匆而过、被一条河一分为二的古老县城不敢相认。也许是被县城的夜景迷住了,也许是疲于赶路我们4个人实在太累了,大家决定在县城找一家宾馆先住下来,第二天精神饱满地用最佳状态去走红色之旅、朝圣红军长征纪念馆岂不更好?然而躺在宾馆的床上却久久不能安睡。心里幻想着明天早晨,呈现在眼前的红色圣地会是怎样的情景?而脑海里却一如电影般回放着十多年前,第一次去哈达铺的那些片段。大约是2004年的秋天,我应当时陇南行署文化处之邀,到哈达铺参加一个文学笔会。从我所在的县城搭乘清晨最早的一趟班车,中午抵达陇南行署所在地的武都,在武都我们才换乘了一辆去哈达铺的班车,整整走了一天。我们赶到哈达铺的时候,也像这天到达宕昌县城的情景一样,夜幕四合、花灯初上。只是那时夜晚的灯火,远没有宕昌县城的这样绚烂。当时的那个夜晚,我只看见了哈达铺在夜幕下庄严的轮廓。那次笔会由哈达铺镇政府主办,除邀请了陇南八县一区有实力的作者外,还专门邀请了省上的三位着名作家:小说家柏原、诗人马青山和高凯。因为他们的到来使那次哈达铺笔会盛况空前。记得当时哈达铺的街上只有一家像样的旅社,我和我们县的其她两位女作者被安排在同一房间。由于路途遥远,一路颠簸。一觉睡去连梦也不曾做。第二天早晨醒来,第一个念头就想看看窗外的红色小镇,轻轻拉开窗帘,我看见了一条长长的柏油马路,以及马路两旁高高低低的商铺。和从商铺门前赶着羊群、牵着骡子走过的行人,一派勤劳、自足、庄重的陇南乡村小镇的印象。在这种印象里,似乎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精神,在冬天的风里潜滋暗长。

笔会的最后一天下午,我们参观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出了那条柏油马路向右一拐,一条仅有两米宽的土路便呈现在眼前,两排褐红色的房屋,像在哈达铺上空迎风招展的一面面红旗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不用问这就是当年红军经过和居住过的老街和房屋,一种对长征精神的敬仰一下子在心中激荡起来。我们迈着轻轻的脚步,徐徐地走过了那些当年红军住过的房屋。又怀着虔诚的心情来到了当年一代伟人毛泽东曾住过的“义和昌药铺”,一扇同样褐红色略显陈旧的木门被打开,我眼前出现了一张条形的桌子,桌子的两边是两把古旧的木椅,桌子上放着一只竹子编的,属于那个年代的暖水瓶,暖瓶里的水仿佛还冒着若有若无的热气。我踏着有几分潮湿、已被前来参观的游人踩得发亮的泥土地面,来到了里屋。里屋的一面炕上,一床有些发白的军用被子,叠得方方正正,一双同样也是洗得发白的黑布鞋,放在土炕下面的地面上。这一切似乎都在无声地向我们传递着,一支铁流就此确定了一个方向,经过雪山草地的红军,在毛泽东等领袖的率领下,从这里踏上了朝着陕北挺进的征途。中国革命,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每当我想起哈达铺,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那条红色的长街、那只竹篾外壳的暖水瓶、那一双洗得发白的黑布鞋,那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一个国家的精神。

第二天清晨,被一阵婉转的鸟声吵了醒来。窗外的天空一片晴朗,感觉连夜里做的梦也是红的,像朝霞染红的天空,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在街头的摊点上吃过早点,便和同伴驱车向着哈达铺的方向奔去。十三年前的那条坑坑洼洼、铺满黄沙的简易公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宽敞平坦的柏油马路,路旁时不时闪过具有哈达铺特有的民情风俗的房舍,和房前屋后挂着的红辣椒和金黄的玉米。初冬的阳光一路铺洒,我对又一次红色之旅的想象,也一如金色的阳光,充满了温馨的谒见之情。

不多一会儿,我们的眼前便出现了一排崭新的、红色与白色相间、建筑风格高古中秉承着民族传统特色的房屋。紧接着我们又看见了屋子最中间的上方,那几个金色的大字---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下了车,我们的脚步也不由得庄重起来。踏着铺满冬阳的水泥台阶进入馆内,我依序看到了当年红军用过的枪、穿过的草鞋、已经锈迹斑斑的水壶、豁了一个口子的粗瓷碗……在另一个展厅我又看见了曾经指引了长征方向、在中国革命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那张报纸。我看着报纸上那些发黄的文字,以及文字下面那些圈圈点点。这真是一张神圣的报纸!我不由得热血沸腾起来,脑海里油然产生敬意,心里默默地背诵着毛主席的七律诗《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我悄然走出展厅,展厅外面是红军长征纪念广场。阳光如水,把广场照耀得一派庄严明媚。我来到长征街上,当年的那条小街经过修缮,更加显得整洁而又庄严。中午的阳光把我的影子拉得又斜有长,我走进商铺,买了一顶红军帽,庄重地珍藏在了随身的包里。刚从商铺里走出来,一个老大妈操着柔和的宕昌口音说:“吃吗,红军凉粉”。我心里一热,于是坐在摊前,一碗白粉粉的凉粉上面,浇着油汪汪的红辣椒端上来,其实我不是在吃,而是在品。品的是一种精神。

离开哈达铺的时候,我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那一片湛蓝的天空,天空上飘着洁白的云,那云不是一朵而是一片,一如美丽的哈达,挂在哈达铺的胸前。哈达铺,祥云飘过的地方。

颜色

文/孟庆梅

一直不喜欢艳丽的颜色,尤其在衣着方面,更是如此。有生以来只有一次穿红色衣服的经历,那是我小学二年级时,随爸爸工作调转搬到了一个新的地方,第一天去新学校上学,手巧能干的妈妈为我和大妹妹每人做了一件大红的条绒上衣,娃娃领,肩部断开,加上蕾丝边,样子活泼又漂亮。很多年过后,仍有很多同学记得当时我走进教室让大家眼睛一亮的感觉。可是,等到我自己能做主买衣服的时候,几乎就再也没买过红色、粉色、金黄这样颜色鲜艳的衣服,结婚的时候我也不想买,还是一位长辈说结婚一定要穿红色衣服,我只好买了一件红色毛衫。

工作后,我所接触的内容都和艳丽色彩相去甚远,每天满目都是灰黑二色,单调而暗淡。在那样的环境中,我也就更不喜欢那些和环境反差很大的颜色了。后来使用QQ和微信,看到别人的空间、博客、微信头像都弄得五颜六色、斑斓华丽,也想学着做,可是弄到最后还是很素气。

其实,世界上的色彩是那样的丰富,多样的色彩装扮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合理地利用色彩,也会让人保持好心情,感受这个世界的精彩和美丽。比如张艺谋就尽可能地利用了一切艳丽色彩,在奥运会开幕式上,把最为精彩的中国形象呈现在全世界人们的面前,那是多么辉煌的画面呀,难道不值得赞美和赞叹的吗!

我不喜欢穿着艳丽色彩的衣服,是性格所致,但是不能说我的内心是灰暗的,我渴望见到花开时的美丽,雨后彩虹的艳丽,阳光普照大地的明丽。希望我的内心世界被斑斓的色彩充填,愿我的生活能被最艳丽的色彩涂抹,因为我热爱多彩的生活!

无言 无奈——粉红色的爱情

曾经有一位女孩爱上一位与自己很不配的男孩。他们在学校天天见面,可却从没说过话。

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女孩得知男孩的QQ.周末的晚上女孩走进男孩的QQ,可是南海没理会无奈之下女孩用另外的QQ,用陌生人的身份和男孩聊。那晚他们聊得很开心,很投缘。似乎全世界多变成空白,只剩下眼前的那台电脑。聊天的时间过的好快。在下线的时候他们约定往后的日子在来,不见不散。

下网后的女孩满脑子多是男孩,可一想到自己在欺骗他,怕他知道后不再理会自己而不知所措,女孩退了骗他的勇气。每次上网多给男孩或多或少的提示,让男孩知道是自己在和他聊得这么投缘。就这样一个“骗局”维持了2年。他们的高中生涯即将结束,面临着各奔东西了,也意味着女孩和男孩很难见面,或许10年,或许一辈子多见不到了,在毕业晚会上女孩哭了。在着个喧闹的晚会上,女孩安静的坐在角落里看着男孩。她想跟他说明白,自己就是和他聊了2年的网友啊!可是他不敢。于是女孩写了一张字条:“对不起--(你我都是傻瓜)网名。”女孩拿着纸条鼓了平生最大的勇气,准备给男孩。可能是上天也同情女孩,突然停电了,谁也看不到谁,女孩很快走向男孩,凭着知觉,女孩提起男孩的手,将纸放到他手中。男孩在漆黑的夜里什么也看不到,只听到同学们的疯喊狂叫。他的第一反印就是拉住了女孩的手说:“谁?这是什么?”女孩没回答,而是很快掂起脚吻了男孩,然后消失在人群中。电来了,女孩又回到最初的位置,最初的样子,看着男孩疑惑的眼神在人群中扫射。手里拿着那张小纸条。男孩走了,他似乎明白了什么。

女孩回到家,将QQ打开,给男孩留了言:“对不起,我不是有意欺骗你,不管你怎么想我多不怪你。我是真的喜欢你,我不奢望你能原谅我。我以后不陪你聊了,祝你永远快乐。--爱你的女孩”在那晚女孩将QQ永远的封闭起来,藏在心里的底处。

多年以后女孩有了新的QQ,在陌生栏里有个叫缘起缘灭的男孩对她说:“无言的结局可能胜过一切的结局。”对呀!女孩恍然大悟,自己寻了这么多年的结局,就是着句话。早在毕业的那天就在女孩和男孩间画上了句号。

在冬季的早上窗内一片雾,女孩在窗上写上了:重新开始。

红海滩

文/孙培用

是什么,吸引我?从万里之外,从千里之外,从百里之外,从十里之外。

辽河口,生长成片的水稻、大豆和高粱,还有芦苇、鸟儿和辛劳的兄弟姐妹。

太多不肯凋零的季节一个接一个,簇拥岁月的苍茫。

游客的脚印踩遍了海滩,踩弯了小桥,踩实了小路。湿了云彩的衣裳,湿了眼神里的影子,湿了你的柔情,湿了远行人的呼吸。

是红海滩。全球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湿地资源,以世界最大的芦苇荡为依托,是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海河相融,水天洁净,百万亩芦苇荡中,鸟类与稻浪为伴,红海滩与丹顶鹤相映。

红色,是主色调。

一簇簇红色火焰,正在湿地上激情燃烧。

只是瞬间,那大片的红色滂沱落在辽河口湿地上,红海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红色滩流上有一层薄薄的水,生长着那些喜水的植物,它们在水中摆出形态各异的造型,有的婀娜多姿,有的苍劲挺拔。一株株碱蓬草如盆景般伫立水中。

是谁?把上天的红色墨盒弄翻?

那由突发的兴奋与狂放形成的骚动,成为平面、立体、多维空间上的寂静。红色缓缓在世界上、在视觉里,凝固。

我不列举那些红色的名目,因为,在红海滩,我不相信谁能把颜色说清楚!

是大自然。不再长久注目于偶发的创造。

光有红色是不够的。

还要有蓝色的大海。

海以博大的胸怀、细微的情思依恋我们。所有沉重变成了轻快在海上滑动。最豪放的旋律、最深沉的语言如一种思念,拧不尽、晒不干的一片蔚蓝。

海水也载不走这些欢乐。谁能分辨小小的水滴,倾听喜忧。万物生长在岸边,质朴的人们注视着生长。漫漫水声,将无尽的岁月敲响,构成勃勃生命的春夏秋冬。

还有绿色的芦苇。

有花朵和泥土的气息,天空中有翅膀飞翔。

一伸手,我们便握住了春夏,感受阳光、感受雨露、感受色彩的流动、感受这世界所有美丽美妙的事物。感受生长、感受生命、感受自己。

还有黄色的水稻。

稻抬起头,追逐太阳。金黄的语言渲染一片天空。惬意地做一个圆满的梦。一长串具体的单词谱写成一种向往。行囊中,盛满沉甸甸的目光,凝成深层次的愿望。它用谦虚的礼仪向给予它恩惠的太阳倾诉成长,向农人倾诉成熟。

我看见不远处,农人的马车留下两行平行的车辙,伸向家门口,一直抵达高高的稻垛。到那时,米饭的清香弥漫盘锦的大街小巷,弥漫辽东湾的农田和院落,弥漫到大家快乐满足的心里,抵达我们香甜的睡眠和美妙的梦境。

还有黑色的石油。

一扇旷古未有的门开启,千万年的压抑喷涌而出。颤动的大地被感动、被软化。欣喜围绕每个人,延伸到躯体和思想,眼前的气息,把目光引向另一高度。只是隔着一道门,却不停地流淌。奇观出现,何况昼与夜。最灿烂的花,经久地开放。在眼中,在心中。

颜色只是一种显示,需要的是阐释,不只是被看到,重要的是被听见。

不同的红色相继呈现,相互浸染,斑驳陆离,织就一匹艳丽的绝世锦缎。随着视角的移动,色彩也在不断地变化,一步一景,变幻无穷。清风过处,红色泛起阵阵波澜,海滩之色随之波动,璀璨明艳,恍如燃烧的海洋。

一只鸟,飞在高处。莅临这红色的海滩。阳光在云缝之间穿过,折射,光与水,色块与线条,审美与落差,组合成七彩的魔幻,构思出一种多变的视角。

一簇簇碱蓬草、一株株芦苇,一粒粒大米,一只只绒螯蟹,一群群丹顶鹤,迎接湿地的慕名者。

一切都赶趟儿般涌来。

红海滩,以横渡或突围来完成自己的跋涉,精彩纷呈!

洒脱的行走迷倒高空白云,迷倒河风滚涌的速度!

白云,在天空作画;色彩,在视野作画;四季,在大地作画。

红海滩以自己不变的意念如影随形,淡定相守。

不要说上游奔涌而来的仅仅是河水,那是整个流域奔涌着的生命气息!

在红海滩,我被色彩熏染。从此,其他的地方,我不会再有相同的感受,也不会再有如此敏锐的视觉。

花开花落,梦和传奇都在湿地深处开满鲜花。

插画 董昌秋

沙洲春节别样火

文/吴从惠

我在老家汝城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过年,深切感受了沙洲别样的新年气氛。

春节期间,天天太阳朗照,春风送暖,春天早早来到沙洲。

我每天早晨迎着和煦朝阳步行到沙洲村广场。摆摊的村民我都认识,道声“新年好,发大财。”大姐大妈报以微笑。我说春节也不打烊?他们回答更有艺术,“天天都有游客,不给游客提供优质服务都不行哦。”管理人员更是忙得不亦乐乎,有的连团圆饭都顾不上吃。

这一切变化,都因为一个故事和总书记的关怀。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深情讲述了发生在沙洲村的“半条被子”的故事。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亲临沙洲村调研,从此,沙洲就再也不是偏僻南岭深处的古村落,而是全国闻名的初心教育网红地。如今,进村“打卡”、休闲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节假日每天平均达到5000多人次。

广场前的果园,李花桃花已是花开成海,红白相间,姹紫嫣红。那蜜蜂蝴蝶,逐花采蜜,嗡嗡嗡嗡,纷飞繁忙,热闹一片,到花前留影的帅哥靓女笑声不断。河对面的芙蓉学校工地更是机器轰鸣,昼夜灯火不熄。工人们为了赶工期,春节也安排了上班!

其实,沙洲村广场年前就开始一片忙碌,数十名工人在搬运设备,安装灯光、音响,布置大舞台。原来,是村晚节目在此现场录播,村民提前就享受了高质量的文化大餐。

要讲变化大,还是村容村貌。原来坑坑洼洼的巷道,破烂陈旧的民居全部不见踪影,180栋民居外立面全改造,37栋瑶族特色古民居实行保护性维修。河道治理、雨污分流、电网改造、安全饮水、垃圾集中处理等工程相继完工。新建磐石公园、民俗广场、纪念广场、村民活动中心、养老休闲中心等。绿化、美化、亮化,人居环境大为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19年底,沙洲红色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沙洲村既有红色故事,又有绿色生态,还有古色民居,且距厦蓉高速路口只两公里,发展乡村旅游资源条件得天独厚。红色景区虽不收门票,但游客来了食宿消费、购买土特产等都会给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我来到徐解秀老人的孙子朱小红家。朱小红和妻子利用自家房子开起了土菜馆,经营的“沙洲土菜馆”因位置好,物美价廉,生意特红火。总书记到访后,生意更火了。他一边掂勺,一边与笔者聊天,实在忙呀。他的女儿朱文萍也在村里当景区讲解员,2020年底,全家人均纯收入接近2万元。

离开沙洲广场返家途中,笔者看了看新游客中心建设现场。地面已推平,部分停车位已竣工使用。山上立有宣誓标语“苦战六个月,沙洲谱新篇”。入口平地两旁树立十几幅规划图板,展示了未来景象。停车场已初步发挥作用。游道建设、省道改线、红军公园建设等也将陆续开工。沙洲红色文旅基地将以崭新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让更多游客到这里来感受“半条被子”的浓情暖意。

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在短短几年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可喜可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起步之年,只要同心同德,老百姓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

荡漾的红围巾

文/田一辛

凌晨的水汽缭绕成了一片灰雾,在一日车流开始熙熙攘攘之前,在喧嚣尚未鼎沸之时,那个女人却早已起身,离开那个晦暗的房间。在雪白的雾霭中,她裹了裹自己的衣襟,把围巾拉得更紧。那条红围巾在风中显得尤为惹眼,在风的无数声色里,如一尾锦鲤,荡漾在寒风里。

她带着她的报纸骑着车去过这条街道的任何一个角落,我想她大概是这条街里最有诗意的一个人了。她见过桃花成为细雨中的火焰,见过彩虹在楼下池塘边悉心梳洗的样子,见过曦和驾车而来,又飞快地去,见过爬山虎从一株成了一堵墙。每次去过菜市场后,她的车前篮子里的大把菜叶皱巴巴的脸颊像被受了虐待,在风中摇得厉害;赶着送报时,后座墨绿色的报袋,沉甸甸的报纸似是把车子翘起来。她喜欢把报纸整整齐齐地叠好放进报箱里,就像一叠叠好的毛巾,这叠毛巾上全是刚出厂时的温热。有时什么事也没,她裹着那条暗红色围巾在小区里转悠,和在剪枝丫的园丁大爷打招呼,和楼下大妈闲聊。

以前刚搬进那个小区的时候,她就敲门来问过我的父母,要不要订报纸。自然是要订的,她听闻后整张脸都舒展开来,本来有一丝皱纹的脸却因听到这句话而明亮起来。眸中闪着光,暗淡的红色围巾却因她的神情而变得鲜艳。她搓着手,嘴角微微上扬,舌头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用微微嘶哑的声音说:“那个……我是负责这个片区的送报。”她支支吾吾,似是有些话说不明,最后她提到:“对了……这是我的电话号码。”她想起什么似的,在背后墨绿色的大报袋里翻找,找到一张烟盒里的锡箔纸。她的脸上滑过一丝尴尬的神情,问我们有没有笔。我随手递了一支过去,她把纸垫在门上,一笔一画地写,写得很专注,像小学生在练字。她写完,将笔连纸一起递给了母亲,我接过那张纸,字迹很模糊。

“那个,我走啦。”她再次搓了搓手,往手上哈了口热气,把那条围巾裹得更紧,仿佛裹得越紧就越有安全感。她轻轻地为我们掩上门,然后转身离开,离去时我看见她灰布的棉袄和红色的围巾,在嘟嘟的机车后,那一抹红色在风里飘飘,舞出了像她字迹一样的轨迹。

有时候报纸丢了,许是调皮的孩子拿去叠飞机玩了,问她可不可以补。她开车送来报纸还有些雨渍,她穿着雨衣,却满脸是雨水。我母亲对她表示了感谢,想留她一起吃顿便饭,她笑了笑摆手谢绝了。我看见她的围巾被拿下来塞进了报袋里,上面还有氤氲的水渍,他们应该被保护起来的。由于种种原因,不再订报纸,她打电话来问是不是不好看。才觉得这样认真的人着实太少。我们后来就把报纸又订了下去,或许只是为了关心这个在风雨中独自闯荡的女人。

和邻里聊天知晓她的丈夫早些年送货时在路上出了车祸,成了植物人。我突然明白了她像男人一样赚钱养家的原因。而如今我离开原来的住处有多年,也不曾再见过她,甚至连她的姓名也不再记得。她每日送走了千千万万则信息,可是我对她的信息一点也不清楚。曾经我看见她的背影在风中有些疲惫,却依旧拼命挺直了脊背,许是我听了她的身世后内心觉得她是一个值得疼的人。她的动作很坚定,她的行走把她的皱纹雕刻成像她红色围巾般纯粹的样子。

她在这个社会里踽踽独行,他们穿朴素衣裳,在风雨里忙忙碌碌,他们的眸光更纯净。在阵阵的风声呼啸里,红色的围巾竟在这灰色水泥森林里酿造了些许温情。

本命年里的红

文/郑丽环

《本命年里的红》,看着这个题目足足一年了。神奇的是,每次看到这个题目,便能看到许多许多跳跃着的红,那些鲜亮的红,总是以不同的形和意,幻化在我的心和目里,葳蕤生动,盛大凝重。

生命原本就充填着层次丰富的诸多色彩。在我的心观里,红,是我们生命的底色。那一年那一天的那个时辰,母亲温热殷红的鲜血里托出一个小小的生命。当我们与母体分离的那一个瞬间,那稚嫩的生命幼体,犹如披着一道红色的霞光,照耀了每一双殷殷期盼的目光,那一刻便注定了我们今生与红结下了神秘之缘。诞辰日,满月酒,压岁钱,结婚喜帖,喜庆宴等等等等,所有的一切好事和喜事,无不与红紧密相依,喜悦相随。

本命年,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意味。本命年,俗称属相年,十二年一个轮回。在中国传统习俗里,本命年里穿红戴红,能化险为夷,视为吉利。一直觉得,生活需要一点仪式感。在我们家乡,步入本命年的那个除夕之夜,净身沐浴,穿上姊妹送来的红色贴身内衣,以求来年吉祥平安好运。这种颇有仪式感的穿戴红色,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一种美好的暗示,更是一种虔诚的生命祈福。记得去年临近大年三十的那个清晨,妹妹给我送来了全套的红色内衣。展开的那一刻,那喜庆的红便铺陈在眼前,同胞姊妹血脉相连,那种绵柔的温情和贴心的呵护 ,洋溢周身,温暖心窝。

人生一世,色彩繁复。所有的生命形态和斑斓颜色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隐喻。记得24岁的那个本命年,欢欢喜喜给自己添置了红色的新衣,红色的腰带,还有红色的礼帽。火热的红,青春的笑靥,还有那看世界的目光,热切而坚定。人生真如白驹过隙,转眼又走过了二十四载。这个48岁的本命年,似有某种承上启下的神秘纽带,把许许多多丰富的生命体验,串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让我看得具体又真切。

一岁年龄一岁人,有怎么样的年龄,就应该有怎么样的处事心智和人生使命。到了这个年龄段,你便会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次机遇和每一次拥有。这个本命年于我来说更是格外看重。生活上,本本分分做人。工作上,兢兢业业,把握好每次机会,忙碌一点辛苦一点都是分内之事,都值得期待。公司厂庆日的那天,当双手接过公司领导颁发给我的红红荣誉证书和充实的红包时,内心对自己是肯定的。作为多年来努力工作的嘉奖,这个年初和年末有了两次出境观光学习的机会,长了不少见识,也收获了旅途中的许多美丽。记得圣地亚哥返回洛杉矶的那个美丽黄昏,窗外的景象瞬息万变,那火红的彩霞,燃烧了整片天空,令人震撼。还有那天感恩节在圣地亚哥风情小镇,一阵大雨过后,抬眼遇见了美丽的彩虹,除了惊喜,心生感恩。那一刻突然明白,对人生境遇的理解和把握,很多时候心态决定了它的成色。年幼年少那纯净的白和清新的绿、青春华年那鲜亮的红和明丽的橙,成熟阶段那温暖的黄和深邃的蓝,不惑之年那典雅的青和神秘的灰,如彩虹般汇聚在眼前,有一种无法言喻的美丽,让人兴奋,让人着迷。生命的色彩如此丰富,也只有人生过半,经历了风雨,摒弃了浮躁,学会了包容,懂得了珍惜,淡化了得失,拥有宁静的心怀,才能深刻体会到。

年末了,闺蜜同学群里也异常活跃起来。因为都是本命年里的同龄人,总想着在这个特殊的年里留下更多值得记忆的东西。那一天,七个女生相约在美丽的楠溪江,有趣的是大家多半穿红戴红,那种不约而同的默契和关照,让人温暖和感怀。上个周末,大家又相聚一次,一是去探望生病刚刚痊愈的一个老同学,二是正好赶去参加农历十二月廿二中普陀寺分岁素宴活动。心与佛亲近,虔诚地点香跪拜祈福,为家人,为亲朋好友,也为自己。当一盘盘做得精美喜庆的素食呈上桌时,当我们翻阅伍灯禅师《百福同享》的书法墨宝时,当我们这些相知相惜的姊妹共同举杯为其中一个闺蜜祝福生日时,我们的内心升腾着无尽的欢喜和感念。那一刻,让我们看到了,本命年的红,在岁月的轮回里以另一种鲜明的昭示,呈现出生命的盛大和圆满。

红色土地启示录

文/麦浪

河南省光山县北向店乡,一个在中华历史上默默无闻的小乡村,却在1947年因刘伯承在此遇险,而发生了一起惨烈的遭遇战,从此名扬天下。

1947年8月,中原野战军在刘、邓率领下,出敌不意,挺进大别山,将战场引向蒋军腹地。经3个月的艰苦战斗,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建立起了根据地。

1947年12月,为扩大根据地,建立战略纵深,刘伯承率领的指挥部,跟随1纵前往淮西。

根据当时掌握的敌情,指挥部和1纵选择的行军路线,是取道敌人围攻部署的空隙处,基本上没有敌情。没想到,就在指挥部和1纵离开大别山不久,敌人竟然察觉了中原野战军的一部分,想要北渡淮河的计划,并且派遣“五大王牌”之一的胡琏整编第11师,抢先赶往光山县北向店,并在此东北方向的菜园地区设伏布阵。

12月13日晚,1纵在开进途中,派出的警戒分队发现了整编第11师的行踪,纵队司令杨勇得知后,立刻感到大事不妙。

因为整编第11师部署的阵地,正是刘伯承率领的指挥部在当日将要宿营的地方。

当时,由于部队为躲避敌人侦察,采用晓伏夜行,且一纵的电台故障,刘伯承率领的指挥所对敌情不为所知,还是按照行军方案抵达了菜园。当警卫排长带着部分人员进入村子探查情况时,立刻发现情况不对,随即带领人员退出村子,并将敌情上报给刘伯承。

刘伯承临危不乱。立即带着指挥部,转向赶往2旅的宿营地域--北向店,并令2旅尽快做好战斗准备,抢占有利地形,与敌人打遭遇战。

此时,初升的日头驱散了晨雾,部队综合各方情报。发现遭遇的敌人不止是“五大王牌”的整编第11师,还有罗广文整第10师,同时,在阵地的西北和西面,还有2个团的敌人正在赶来。

原来,白崇禧发现一纵动向后,感觉面对的部队非同一般,并判断出中原野战军的指挥机关应该在此。于是,蒋介石下令:得刘伯承者 赏洋两千万,并严令白崇禧亲自督战。

当我警卫部队部署阵地完毕,敌人的炮火就倾泻而下。因为是遭遇战,没有纵深让2旅部署,旅指暂时也无法后撤,刘伯承就留在了旅指不远处。

北向店战斗,戴润生率领的2旅,面对三倍于己的蒋军精锐,在临时占领的小土丘上,死死坚守了10多个小时,硬是没有让敌人前进一步。战斗最激烈时。刘伯承亲自蹲在阵地后数百米处指挥,并鼓励战士道:“前方将士同命,我决不后退,我就在你们身后”!

北向店一战,其惨烈程度,据称只有上甘岭战役可以相比。虽自己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但也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傍晚,支援部队赶到,刘伯承闻知指挥机关已安全转移,随即与掩护部队安全撤出。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此战29年后的1976年,我满怀流淌着的红色基因,以知青的身份,从喧闹的城市来到这里,在这片鲜血染红的土地上,历练了两年多,切身感受到了农民对脚下土地的依恋,对革命先烈的感恩,和与天俱有的纯朴和善良,从中品味出了中华美德的深刻内涵。这也是我人生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并由此走入部队,走进工厂,走向自我奋斗的远方,……

那年我十八岁。

时光又流转了45年,禁不住大半生对这片土地的魂牵梦绕,和那对昔日乡间亲情的朝思暮想,我又踏着那熟悉的乡埂小道,回到了这里,回到了这第二故乡……

面对物是人非的秋黄田野,我一个人默默地望了很久,走了很远,心潮跌宕着,浮想联翩着,最终却无法释放出积淀许久的情愫。因为在半个世纪的生涯中,我的人生积淀了太多的情感,太多的冷暖,太多的厚重!

我曾多少次想过,要去报答那些对自己有过恩惠,有过情义,甚至在我磨难时对我温馨一笑的人!但面对这片厚重的土地,面对那些依然健在的或已经逝去的乡亲,我却无言相对,不知从何做起。

因为无法报答,内心总有一种歉疚!

夕阳中,我遥望了很久,很久,……

遥望中,不经然想起了一句话:人间的真情是纯静的,是不计功利的,真情是不求回报的,真情真爱就像太阳照耀万物一样,是无私的;爱的唯一期待,就是让每一个被爱过的人,让爱在自身滋养,长成参天大树,然后为万物遮护风雨,哪怕是一片落叶,也要随风把情爱带向四方!

这句话是谁说的,忘记了。

写于2021年终

粉红色的回忆

文/九满

高三的时候,我们班来了一位新同学,她叫蔡虹。

看她的第一眼,我就沦陷了。一双美丽的大眼睛,闪烁着迷人的光彩,像子弹一样瞬间击中了我,只用了零点零几秒的时间,她就成功闯入一位怀春少男的心扉,让我不落俗套地沦为她的粉丝。

那一年,她17岁。不止是我,我们班上的男同学都喜欢她,这样,她就轻而易举地成了寝室文化的焦点,从此,她的各种新闻便源源不断地被推送到我的耳朵里。

“据说,蔡虹是县人民医院院长的千金。”

“你们知道吗?蔡虹打羽毛球可漂亮啦!”

“这次英语测试,蔡虹分数最高”。

不知是巧合,还是命运的安排,调整座位的时候,蔡虹飘落在我的前排。

一瞬间,兴奋、激动、紧张、害羞,各种感觉一跃而出。

没想到,没想到,我真的没有想到!原来,天堂离我只有一步之遥。

纯真、漂亮、迷人……

她解不出题时会用手轻抚秀发,若有所思;攻克难关后又悠悠地靠在椅背上,满足地把头一甩,大辫子便从胸前跳到脑后,温暖的阳光懒懒地撒在她的身上。

此刻!我可以肆无忌惮地欣赏她,可以自由地感受她的气息……

仿佛,她是属于我的。

因为她,我因此喜欢上了蔡琴的《读你》。因为,我喜欢里面的歌词:你的一切移动,左右我的视线,你是我的诗篇,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我,不仅喜欢读蔡虹,而且很喜欢看蔡虹。我喜欢她清澈的双眸,喜欢她长长的睫毛,喜欢她腼腆的微笑,甚至喜欢她躲闪地不知所措的眼神。

有时候,她的秀发无意中触到我的肌肤,一股暖流便从那里向我的周身奔涌,顿时,我所有的感官都是晕乎乎的,好像有微弱的电流在刺激我,让我沉浸在一种类似幸福的感觉中。

她不经意间的回头,嘴里吐出美妙绝伦的气息送到我的鼻腔里,这时的我,就像挨了电击,身体都要往下塌了。

她的眼睛看看这个,又望望那个!此刻,我的全部心思都陶醉在她的目光里,而她,一眼都不看我。我却看到了,她笑起来很温暖,浅浅的酒窝若隐若现;大大的眼睛躲在厚厚的镜片后面,楚楚而怜人。

这气质,这外表,这魅力……

课间休息,她在沉思之余,抑或会与同桌的女生说上几句悄悄话。微微开启的小嘴,活像一颗熟透的红樱桃。薄薄的芳唇,特别富于激情,轻轻将我体内的荷尔蒙从酣睡中唤醒,让我无法抵抗那熟透而又充满诱惑的小樱桃。那一刻,我所有的感官都激动到了极点,心脏像打了兴奋剂,不听话的狂跳。时间停顿了,空气窒息了,整个世界都消失了,我甚至千百次起了去亲吻她的念头!可是,纯洁无邪的她,全然感觉不到这些细微的举动使我受到多大的折磨。

蔡虹与同桌交流的每一句话都使她脸上现出新的魅力,闪烁出新的精神的光辉。在她的谈吐之间,我偷偷地欣赏着她活泼鲜艳的面颊,她那双乌黑的眸子简直把我的整个灵魂都吸引住了,让我完全沉醉在她言辞的精辟的底蕴之中,往往连她所用的词都没听见!

煎熬,痛苦,自悲……

蔡虹不在的时候,我甚至想捡起她丢弃的垃圾珍藏起来,那样,我就拥有一份曾经属于她,后来却属于我的东西。

悲惨世界……

我喜欢蔡虹蔡虹,时刻关注着她,甚至连她的衣衫鞋袜更换的规律,我都了如指掌。

课间操时间,我能于广场上千百人中一眼找到发着光的蔡虹。做广播体操时,她的整个身体非常和谐、轻盈、飘逸潇洒,仿佛广播体操就是一切,除此之外,别无所想,别无所感。我被她逍遥自在的魅力所吸引,便跟随她的舞姿跳转,我的动作也似乎从未如此怡然轻快过,仿佛臂中拥着她这个世间最可爱的造物,我带着她像清风一样飞舞。

我敢保证,蔡虹是我从小到大所见过的女生中最令我动心的一个!可是,我们,从未说过话,我甚至连跟她打招呼的勇气都没有!只有单恋,没有故事。又忧伤又甜蜜,又忧伤又美妙。

——就这样,我小心翼翼地喜欢,懦弱地喜欢,甜蜜地喜欢,遗憾地喜欢着蔡虹。让忙碌而紧张的中学生活变得色彩斑斓。

红色岁月里的少年风华

文/轻风流水程维

我们这一代人,身上都有着深深的红色烙印: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红色辉耀着我们的年少岁月,激荡着我们的青春时光;导引着我们的成长道路,照亮了我们的奋斗征程。

我深深地记得,1965年,一个蓝天白云、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进了休宁海阳一小幼儿班。在那里,我和我的小同学最先认识的字,就是 “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我们学唱的第一首歌,就是《东方红》。梳着两条麻花辫的年青美丽、温柔可亲的陈老师,指着墙上的领袖画像教我们认识毛主席和刘主席。她亲切地教导我们,要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我们一双双大眼睛望着老师——这些话犹如种子一般,一粒粒地播撒在我们幼小的心田里。

然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倏忽而过,一场疾风暴雨铺天盖地,神州大地陷入了史无前例的动荡岁月……

风雨如晦持续,风云变幻无常。

“革命”不断演进,我和我的同学们也“在战斗里成长”:小学毕业进中学,由“红小兵”而“红卫兵”……

风雨雷电,总得有作也有息。

“复课闹革命”了。伟大领袖毛主席说,学生以学为主。既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 因而我们义正辞严地“批判读书无用论”,理直气壮地“为革命而读书”。不过那个年代读书,自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小学课本无论语文算术,都以毛主席语录领衔。中学课本亦是如此,数理化几乎每一章节前都会引用毛主席语录。至于那时的语文课本,除了毛主席和鲁迅的一些文章外,再有什么,的确记不得了。依稀都是那个时代的“革命文学”吧;古今中外经典是绝然没有的:那正是“文革”要“横扫”的……

回想那个年代在海阳中学读书,的确很“轻松”。学校和老师很难管也不敢管我们,头顶利剑高悬哪:动辄“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正待找活靶子呢!特别是1973年年底“一个小学生的来信”事件之后,读书就更“轻松”了:考试一律开卷——后果可想而知!此后,“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落脚点就几乎完全在于“劳动”二字上了。劳动特别多,成了那个年代学校生活的一大特点。

那些年,春天里会放农忙假,我们都要卷起铺盖进山采茶;暑假中也要冒着酷暑奔赴城郊参加“双抢”;深秋时还要到附近田间地头支援“三秋”。同当时很多学校一样,我们海阳中学也有农场,先是在秀阳晓角,后来搬到了川湖三里亭。我们一年到头都要去劳动,春播夏耘秋收,施肥开镰打谷,样样都曾经手。

体力劳动当然又苦又累,不过孩子天然的野性却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野外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和山光水色之间,总比在教室里开阔多了,自由多了,奔放多了,甚至可以狂放不羁。多少年来,我的记忆中里一直留存着这样一组“镜头”:高一那年,有一次由晓角农场回县城办事,三四个男生“一伙”,骑着 “二八”自行车,后座上还架上了一辆板车,一路疾驰,畅快无比!尤其是驶过下汶溪桥向左一拐冲下那段斜坡弯道时,犹如猛虎下山呼啸而过,其畅快之至简直难以形容…… 那样的情景,现在想来不免有几分后怕;那时的种种生活,如今回味起来则五味杂陈;然而那个岁月里,我们确曾享有过那样一种自由和快乐!

与我们的少不更事不同,当年的老师和家长都为我们“在学校里学不到东西”而忧愁着急。那时的人们,对当时的这也批判那也批判的“政治”,满是厌倦腹诽。尽管环境氛围那样艰险,而我们的老师们依然还是备课上课尽职尽责,讲解辅导耐心细致,批改作业绝不敷衍。当家长的,依然看重孩子的成绩单:评语如何,成绩如何;而且有的家长抓起孩子的学习来,要求还是非常严格的。

其实从我们自身来讲,脑子里也还不乏“进学校总是要读书”这种朴素的传统观念,也还是或多或少地晓得要讲点学习。比方说班上选团干部班干部,你如果组织办事活动的能力再强,而学习成绩不好,大家也不会选你。再说当年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也都考了一下的。初中升高中,成绩“作参考”——还有“群众推荐”。同学群众是否推荐某人,也还要“参考”一下他的成绩。

正因为如此,后来时代“风向”一转,机遇一来,我们也还是有一批同学先后考进了大专院校,参军后进了军校;还有不少人考进了干部队伍,考上了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

——岁月蹉跎,而少年风华依然铸就。

铸就少年风华的,还当推那个时代特有的“课外阅读”。学习负担不重,看看课外书就有较为充足的时间了。当时我们的读物,有学校图书馆书架上的;而更多的则是同学之间“地下”传来传去的。前者如《艳阳天》、《金光大道》之类,无疑是“上得了台面的”;后者如《青春之歌》、《红岩》、《林海雪原》、《暴风骤雨》、《创业史》,还有《香飘四季》等等,就基本是“禁书”了,属于被批判的“毒草”。这些真正的红色文学经典,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文学的魅力,弘扬着正义正气和革命英雄主义,揭示了生活的本真,展示了生活的美好,启示着我们该如何认识社会,该如何感受生活,该追求怎样的人生。这一点,我是有切身体会的。我父母远在外地工作,对已经在读高中的我自然倍加关注。那两年几乎每次来信都同我谈“人生”,告诉我将来立足社会要有“一技之长”, 引导我用心读书。我清楚地记得,1976年夏天,父亲在一次来信中工工整整地抄录了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那段著名的话语来激励我,并让我去认真地读一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正是从那以后,“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头脑里,成了我走向正确人生之路的航标。

铸就少年风华,那个年代里那么多优美动听、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红色歌曲,也有着独特的作用。当年,我们就是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北京颂歌》、《红心照我去战斗》、《情深谊长》、《毛主席的光辉》这样一些抒情歌曲长大的。当年这样的歌曲有一大批啊!我印象深的,还有像《创业》、《海霞》和《难忘的战斗》那样一些电影里的片段音乐、主题歌和插曲。至于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那就更加脍炙人口了。这些电影,从政治上讲当然都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时代痕迹”;但应当肯定,正能量无疑是其主流。尤其是那些动人心弦的音乐旋律,或气吞山河般雄壮豪迈,或山间泉水般流畅悠扬,的确好听;相应的银幕画面,或全景展示气势恢宏,或局部凸显意味深长,的确好看。当年的红色歌曲,有很多确实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极富于感染力。这些歌曲,唱出了亿万人民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无比热爱,对党和毛主席的无限深情;唱出了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奋发图强的巨大热情,改天换地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的伟大创造力;因而能够历经岁月的淘洗而流传至今,久唱不衰!同那些红色文学经典一样,这些歌曲对我们的教育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那个年代里,一些朝鲜电影歌曲,像《卖花姑娘》里的歌曲,也挺好听的;还有南斯拉夫电影《桥》里那首歌曲,以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那段主题音乐——都是电影一放,歌曲音乐就迅即流传开来。我到现在还记得当年读高中时,几个女同学们课间聚在教室窗口学唱朝鲜电影《金姬和银姬的命运》里一首歌曲的情景,——那动听的旋律,道出了成长在那个特殊时代的我们内心深处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四五十年过去了。

于我们这一代而言,少年风华早已远去,青春岁月也已不再。然而追怀既往,人之常情。回溯曾经的或喜或悲,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感情寄托。无论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到头来都会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正是我们的成长历程,正是我们受过的教育和锤炼,教会了我们该如何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昨天过好今天,该如何科学地正确地把握明天展望未来。

于后代而言,展示我们的成长经历,对于他们从一个侧面了解我们这个国家的一段历史,从中汲取正能量;对于他们选择并走好正确的人生之路,追求积极向上、健康幸福的美好生活;对于他们书写有梦想、有追求、有奋斗、有成就、有价值的诗意人生……都应当是不无裨益的吧。

大红色的情绪,慵懒的心

过了很久不再连续的关注一些我会关心的事,只是猛然有一天突然发现,哦,原来这样子也行。

生活进行的很快,正如大家都那么说的,有人走,有人来,有人生病,有人离开。

对于看着同龄人的离去或者即将离去春春也真的开始领悟其实能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

立夏过了很久,我依旧还是会穿着毛衣,好像再强大的夏天都阻挡不住它的风带给我的胆怯。

下雨天,因为被滑倒过的自己变得不再灵活的右腿也已经渐渐的恢复的七七八八了。

生活没有改变过我很多,我也没有改变生活,还是老样子,好像是很努力的下定决心去改变结果也就这样子。

也不再很经常性的联系很多人,就好比如说师兄,回来了因为大家的忙碌也错过了见面的时候。

很多人不见还是会惦记,有些人即使天天见面却又像是路人一样。

你会擦肩而过多少人,你又会遇见多少人,还是有多少人会在你的生活里留下一些什么。

那天路过那里,看见他们还在忙碌,他说好像见过你,我笑了,然后说好像。就没有了下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就厌倦了要去应和或者迎合别人,春春都说我这个人真坏,什么时候都是看心情。

我想我唯一庆幸的是,幸好我的世界里还有我存在着。

最近也很忙碌,可是又很悠闲,每天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打开淘宝,我想我只是换了一种态度。

感觉找到一种依托,或者找到一种我想要的生活,好像就是那么一刹那所有的都差不多齐了只是欠了我。

就让我有一颗小女人的心吧。

其他的让你们去争取。

我跟春春说我不怕老去,就是怕时间不够用。她说,傻不傻的。

我不怕我的未来到底是需要让别人羡慕还是让别人唾弃,我只想我还是能做我自己想做的事。

女同事说起她的朋友一个人暑假要去旅行,坐火车,开到哪里停到哪里。

我说你怎么不去呢?她说她害怕。

然后我想起我是有多久没有这样一个人出去旅行。

那天回来之后我重新看了一次陶立夏的分开旅行,跟第一次相比我竟然可以大不同。

我突然发现我长大了,好像也是那般老去的样子。

今天把自己的指甲涂满了大红色,真好看的样子,真妖艳,真青春,真张扬,好像是涅盘重生的火凤凰。

越发的开始有一颗淡定的心,不再张扬,也不再妖艳。

我想成长不是把一颗心慢慢的打碎了去,而是把一颗原本稚嫩的心变得强壮粘补的更加完美。

你心中最向往的是谁?又是哪里呢?

要是让你遇见你会想遇见谁,你又会想跟谁牵手前进?

你还会惦记自己吗?那个指固执前进的人?

在一家小店吃东西,然后遇见了你朝思暮想的人,你会怎么样,会激动吗,还是只是假装淡定?

如果是我只是会假装走过。

生活总是很耀眼,你可能会一下子就被刺伤了眼,也可能看见点点星光。

哦。

我只是记起,好像跟花花约了说去吃东西。无止境的内心。想到的总是吃,也正如春春说的又吃的了什么呢?

夜晚FM有个咖啡的频道,不清楚唱的是什么,却是这种内心正好漫到了腰间。

浪漫的法语,说不清楚的慵懒。

脑海里浮现起一张脸,靠近又远去,拉近又离扯。

许下希望

文/霍铮

过年的新衣是件橘色的棉外套,透着喜气。我每每怀着虔诚之心挑选新衣,极像为自己挑选未来,不敢有丝毫怠慢。

“过年穿新衣,来年顺顺利利。”小时候的日子过得紧巴,妈妈想尽办法让我们穿上新衣。那些亲手缝制的新衣成了我儿时最美好的回忆。

她把布料对折平铺在桌上,左手拿木尺,右手拿画粉,边量边画,前片、后片、袖子、领子,都画好了就用剪子裁成布片。随后,妈妈拿着码好的布片走出门去。家里没有缝纫机,得借用邻居家的。我常会站在缝纫机旁,看着她熟练地踩着脚踏板,发出有节奏的“噔噔噔”的声音,如高山流水般悦耳。总是在我没看够的时候,妈妈就会拿着新衣让我试穿。她用缝衣针把领口和第三个扣子处固定,用手摸摸我的肩头,再捏捏腰身,比比袖长。偶有不合适的地方,她就用画粉标注记号,再重新修改。每每想起这些,心里温暖无比。

至今都喜欢那件玫红色的上衣,不只是看着就心动的彤彤红色,还有妈妈在前胸和后背处压着的两条荷叶边。除夕那天,七岁的我迫不急待地把它穿在身上,从院子最深处的家里走到院门口,有点模特走台的味道,耳边传来“啧啧”的夸赞声,真是美到骨子里……还有件橘黄色的新衣,妈妈在腰间用松紧抽出褶皱,还搭配了方形的缀着“红宝石”的纽扣,特别俏皮。那件大红色带白色暗格的新衣,也让我兴奋了许久……

人们说,新衣很像穿在身上的春联,表示对春天的庆贺。妈妈为我们置办新衣的虔诚,不仅仅是让年幼的我们高兴,更多的是她对未来的期许,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妈妈身上,我发现憧憬是那么美好,可以在心里萌生出自强不息的力量。不知不觉中,我也承袭了这一讲究。

十几年前妈妈糖尿病并发脑梗,我们担心她上街发生意外,给妈妈置办新衣成了我的份内事。再后几年,妈妈痴呆得厉害,扎上液体自己拔掉,血流在床单上她都没有感觉。可说来也奇怪,每每让妈妈试穿新衣,她总是乐呵呵的,一点儿都不糊涂,总会满意地说:“好、好、好。”就像当年看着自己做的新衣穿在女儿身上一样的满足与开心。

妈妈喜欢暖色,仿佛越温暖的色彩越能带来好运。妈妈还喜欢中式唐装,有盘扣、立领的。妈妈喜欢的我也喜欢,每年都会在春节前一两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寻觅妈妈的新衣,担心买晚了,心仪的衣服让别人挑了去。2012年过年的新衣是红色的锦缎薄棉衣,领口处有个大而圆的盘扣。妈妈喜欢。大年初三,我们特地去照相馆拍了全家福。2013年过年的新衣是大红色的呢外套,下面是黑色的宽边。新衣红得彻底,妈妈穿上特别喜气。2014年过年的新衣是玫红色的绣花唐装棉衣,黑色丝绒立领,复古的一字盘扣,同色的立体绣花。妈还是喜欢。大年初二,我们扶她坐在沙发上照相时,妈妈张开干瘪的嘴笑着……妈妈是开心的。只是没想到,这张笑意满满的照片凝成了永恒!

妈妈是带着希望去的,走得安祥。有人说,希望是个好东西,或许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好东西从来不会消失!新年的新衣,就是妈妈许下的希望,她总能让希望照进现实,引领我们心向阳光。这份希望,值得我们一生惦记。

红映青狮潭

文/康乔华

桂北的年如约而来,炮竹声声,青狮潭的年里更有了喜庆的味道。那些门前挂着的红灯与贴着的红对联,显示着一种喜庆与吉祥。于是,大街小巷、乡村角落、每家每户,都因了这红而耀眼起来,映染我对它那份独特的情怀,让我有了来年的愿望与期盼。

漫步在青狮潭的街道上,就像沉浸在一片红色的海里,感受幸福,并由此延伸无尽的向往与崇拜。那些喧闹的声音让整个街镇更有了浓郁的年味,仿佛到了年底我们就可以上天堂了。而年景的天堂又会把一切阴霾扫光,内心在此刻被阳光过滤,人变得透明起来。我被满街的红簇拥着,有了一种鲜活、温暖的感觉,由此变得轻松、自在起来。我在大街上买了两个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自家房屋的门前,享受着红灯丰盈的光照。

整个春节,我都被这种光笼罩,进门和出门时,总感觉有一种暖流浸润着我,更觉得因那红灯的光而渲染一种亲切、和谐的气氛。我经过它们的时候,背景却又被光一一亮了出来,仿佛看到了背面的时光。于是,红灯成为我的春节生活里不可或缺的装点,它让我感到一种独有的诗意、风韵和美感。

由于有了红灯,老家的春节就有了鲜明的色调,那红映照着门前的青山绿水,映照着人们不约而同的欢笑脸庞。我站在村子里,看晚晴中亮起的一盏盏红灯,像是青狮潭孕肓出的一串串早熟的果子,夺目得叫人屏息。它们挂起来,艳艳的,穿透远暗,我在它们之间穿行和游走,像在寻找和抵达一个致美的过程。年,于是有了梦,亲情在红灯里暖过冬雪,暖过陋室。让屋内屋外成了龙年的世界,它们被红灯散发出来的光浸透着,湿漉漉地鲜活,恰似那漓江的水,淡淡的,拢着雾,拢着岸,漂白,洗着水面的色斑,着出点点滴滴的色,流泻不完,原来,青狮潭春夏的绿走到此时,该是一季的结束了。由它换来的色谱暖怀,贴切如衣带之脉,赤诚如血,点亮心情,沸腾了生活。这就是年的滋味,年的龙景。入夜,淡烟轻绕,光影摇曳,红灯渗出的光线,融融的,柔柔的,绵延漫溢,把楼房、村廓点缀得错落有致;清风吹过,飞红点点,更衬出一片嫣然的风韵,多看几眼,不知能消了心中多少积垢尘俗。

这样的红,是过年,我的家就是用红色来装饰的。清扫一新的房间用温暖的红色精心装点,在这个寒冷依旧的季节,营造一隅爱意的天堂。红色的插花,可人鲜嫩;红色的床铺,温馨舒适;红色的“福”字,暖心深情;红色的灯光,宁静安祥。一家人,或聚餐、或言欢、或嬉闹、或安眠,皆在这满屋的红色中享受着美满与和谐。

小年来临,母亲就开始忙碌起来,端上桌的年糕热乎乎的,厚实粘软,喷香诱人,密密点缀着颗颗火红的大枣,长者是知道年色的,连食材都点缀上色彩,明快,寓意厚实,锦上添花。白亮亮的元宵盛在碗里,直吊人的胃口,轻轻咬一小口,慢慢的细嚼,便有嫩软的皮儿裹着红糖枣泥馅料滑进口中,甜甜蜜蜜,嚼出火红的味来。我为此神清气爽,笑意盈盈。就这样,青狮潭里,年尾热闹的气氛长长地延续着,便被这些乡间的风味与乡情所带动,感染。我们笑着,闹着,有喜庆模样的青狮潭也因此像披了绚丽的彩带,扯在池塘边,扯在水田里,在阳光明媚的一月里,肥了土地,美了庄园。

一月的青狮潭多半是酒,是笑靥,晕着,醉着。炊烟不断,升界到天堂,告知那年,那月,那日子,我还在一季的行走里,找到了家的气氛与色彩。鞭炮声传过来,是他家的,也是我的,这声亲切,长长的年音,清脆,多福,谁在找呢,我有时在想,还走吗?那市井,那远足,模模糊糊总也看不清楚,一个海浪就会冲洗得干干净净,无影无踪。淡淡的愁,牵着衣襟,似泪又似风,我是过往一个无序的游子,只有此刻,踩着家乡的高跷,我才足足的高韬,尽兴。不多的乡事都已忘记,沉浸在我的桂北,沉浸在我的乡里乡亲,我才找到乡里的年音,年景。拜年的时候,相互间议着亲事,论着家长里短,又是一岁,饱和了,酒意浓浓,都放下了沉浮,轮回在红色的年景里。牵扯到青狮潭,哪个地方去旅游或休闲,话着远景,话着脚步,这一程,惟有年,是我们的共同话题。更有甚者,为了不同的目标,东西南北,好与坏,成与败,连着家,喋喋不休,争论不休,那阵势,像巴不得年后马上就要去付诸实践似的。

青狮潭看着,清醒的很,对此笑而不语,就仿佛乡民们的那些无意义争论与他无关似的。青狮潭依旧披着鲜红的联,嗅着浓浓的鞭炮香味,偶尔笑着,发出孩童般灿烂的欢笑声。而我与他仍是聚在一起,感知这年,在有灿烂阳光的老杏树下面,在青石板的街巷里,相互聊着,各自老去父辈的身影。老家还在,在大红灯笼里,在迎亲娶进的洞房烛光里,和着你我的笑谈,嫁出娶进,出门远行,回乡省亲。这就是青狮潭的大事,年年景景,存不住,如今只是多了出行的人,到了年后,就会再次上路。

就这样,乡间的青狮潭,还在演绎着故事,过年的年事越发地浓了;过年的脚步越发地远了。我亲历着,亲近着,说也说不完的亲切,浓郁。年味,总会记忆在心间,挥之不去。龙灯,龙年,龙子,一地的灯火,一地的鞭屑,该是生个龙宝宝的年成了。筹划一下吧,为远行,为繁衍,乡村的灯火一夜未曾泯灭。河源在上,桂北乡亲,一直延续到元宵节里,远远的,是一个梦,在家乡,也在远方,念着,想着,惟有此时可以实实在在的把握,不会再有匆匆假日的烦恼,更没了繁华城市的喧闹与浮躁,而我依旧鸣放着的鞭炮,沉沉的,炸响在浓郁的乡村年味里,抱着很美的向往,简单、实在,却又快乐……

家乡的红色印记

文/焦目祥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着《绝命后卫师》:镜头重现了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期间,红三十四师作为红军的后卫部队,担任着在长征路上掩护红军主力部队突围的重任。广大红军指战员与国民党反动军队浴血奋战,展示了闽西儿女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赤胆忠心,在中国的革命史上留下了气壮山河的壮烈篇章。该剧传承和弘扬的长征精神,吸引了众人的关注,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由此,我想起了家乡的两处红色印记。在皖南山区石台县的最西边,焦家和马屋施之间有一处偏僻山凹,杂木丛生,极为平常,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它却有一个令人恐怖的名字,叫“杀人凹”。在这个山凹的北端有一处山岗,叫红砂子岗,因为山岗上面的砂子是红色的。据老一辈人的口口相传,我知道了红军留下这两处红色印记的事迹,原来我的家乡也曾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成就了一段红色的传奇。

在中国土地革命陷入低潮时,1935年的夏天,中共江南特委进驻了马屋施,从此,家乡就成为贵(贵池县)、秋(秋浦县)、东(东流县)红色政权的心脏。马屋施北靠施家大山,绵延数十公里,翻过山是源坑,可直抵东至、安庆、贵池;东通石台县城;往南是莘田和东至高山;西与东至的青峰岭比邻。优越的地理位置,进退自如,易守难攻,加上当地的老百姓拥戴工农红军,江南特委很快就在我的家乡站稳了脚跟。

在特委书记周成龙的领导下,红军和游击队势如破竹,很快就创立了“贵、秋、东”革命根据地,横跨东流、至德、贵池、石台、祁门五县,方圆百余里,人口多达八万之余。国民党反动派十分惧怕江南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极力遏制,大肆进行破坏。恶霸地主和国民党特务活动十分猖獗,革命队伍内部也有人被收买叛变,给革命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加强肃反工作,特委决定由倪南山同志任肃反大队长和红军典狱长。

对于那些罪大恶极的敌人,经审判为死刑的,由倪南山同志负责执行。为了节约子弹,死刑犯都用很小的刀子处理。马屋施南面的这处偏僻的小山凹,就是当年处决反动派的法场。从此,这个本无名的小山凹,就取名为“杀人凹”。肃反工作给反动派以强大的震慑,“杀人凹”的地名越传越远,让方圆几百里的敌人闻风丧胆。

革命斗争是残酷的,敌人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攻打马屋施这个年轻的红色政权。从初秋到年底,这短短几个月时间里,红军独立团和游击队同敌方的各种势力进行了大大小小几十次的战斗。越打越频繁,越打越激烈。红军和游击队队员以昂扬的斗志,顽强地阻击了敌人多次的疯狂进攻。在诸多的战斗中,最惨烈的一场是施家大山保卫战。那天,一股敌军从源坑翻山,来到马屋施的靠山施家大山准备偷袭马屋施,与红军的守卫部队遭遇,爆发了一场激战。

据家乡的老人回忆,当时村里的群众躲在后山的一处山窝,枪声炮声喊杀声响成了一片,硝烟弥漫了整座大山,子弹射得树叶簌簌直落。战斗一直持续到中午时分,枪声才稀落下来。守卫部队和“绝命后卫师”一样,战至最后一个人,流尽最后一滴血,为特委机关的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敌人如狼似虎般地扑进了村子,一会儿,只见火光冲天,浓烟裹挟着一个个火球,接连不断地吐出来。村民们远远地站在山岗上,能清晰地听见瓦片爆炸时“噼哩啪啦”的声音。突然,有人指着地上喊:“血,血流到这里了!”大家低头一看,真的是血流成河,整个山岗的砂子很快就被鲜血染成了红色。从此,这个山岗就叫做“红砂子岗”了。这个小山岗是施家大山的余脉,成了这场惨烈战斗的永恒纪念。

家乡历经了岁月的洗礼,留下的这些印记,此情可待成追忆!

红军将士们众志成城,顽强拼搏、舍生忘死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家乡人民勤勤恳恳地建设美好家园。

暖心的年

文/曹昌琼

从疫情暴发到现在,由最初事不关己至心碎落泪,再到惶恐中充满坚定,我的内心犹如经历过一场生死博弈后归于平静,明白了健康是一切跌宕生活的起点,更多的是自己多了人性的收获。

这一夜风雨所带来的“寒潮”,蔓延之迅速,让所有沉浸在年味中的人们毫无防备。所幸国人历来的大爱传播,不逊色于病毒的“蔓延”。足可以载入史册的2020年,因为有了白衣卫士默默的付出和红色力量坚强的支撑,让冷风景中的年有了暖心的色彩,我深深记住了这个“白色”“红色”的年。

相信这个年,“白色”不仅是我一个人眼中的景致,也不止牵动我一个人的心弦。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数次白衣卫士冲锋陷阵,却没有像今天如此震撼我的心,因为这次多了许多真切感受。

三万多白衣人,逆行而上,数千医务人员被感染,一千多人被确诊,还有很多以身殉职的英雄。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让人有喘不过气的悲痛。可见这场不扛枪、不扛炮、无硝烟的战争打得有多么艰辛。那些护目镜后深深的印痕,那些布满血丝、疲惫却微笑着的脸,那些毫不犹豫剪掉长发的姑娘,因为疫情改变了模样,可也因此折射出人性光芒。那位面向家的方向三鞠躬、向母亲告别的护士,那位因战友病危而泣不成声、却没有放缓脚步走进病房的医生,那些相聚咫尺却无缘见面的夫妻,哪一个不令我们眼眶湿润。那些倒在一线的英雄,有的几个家人被感染,有的累到爬起再继续,有的身带重病,但他们从没离开抗疫战场,而是用生命完成了他们最后的坚守,最年轻的仅仅28岁!这些舍生取义、心怀大爱的英雄,谁不希望他们依然能够平凡地活着?

身居的小城,虽然没有火神山、雷神山那样跌宕起伏的惊险,但白衣卫士们同样日夜奔忙在一线。他们挡在病毒和我们之间,病毒才失去了嚣张气焰,朴实的他们用行动担起了大任、诠释了责任。那位隔离病房的护士10多天不能回家,打电话与家人交流时,听到孩子的呼喊,“狠心”的妈妈果断挂掉女儿的电话,止不住的眼泪没能动摇她留在病房的决心。

如果没有钟南山带领的专家团队,如果没有那些义无反顾的白衣勇士,我不敢想,还有多少人会倒下。为了战胜这场疫魔,他们放弃了天伦之乐,逆行在战“疫”路上与病毒搏斗,经历了难以言喻的伤痛,才保护了我们的安康。

这个年,“红色”一样是感动的色彩。红色是坚定的颜色,也是胜利的颜色。大敌当前,除了冲在前线不论生死的一线人员,还有不计其数的红色力量。

“我是中国人。”这是一个中国人不远万里从国外送回口罩,回答民警的话。多么暖心而自豪的回答。“如果我没有回来,你就朝武汉的方向磕三个头。”这是一位奔赴火神山工地的农民工临走时给儿子说的话。像这些铭记自己是中国人的人,怀着一颗中国心,用10天时间,创造了火神山这样的奇迹。这不是奇迹,是7000名建设者为了生命而争分夺秒、日夜鏖战努力赶出来的“诺亚方舟”!还有国人心疼地较着劲:武汉也是我的家乡,也有我的兄弟姊妹,你能不顾一切,我就能舍我仅有,宁可暂缓买房、结婚,放弃原有计划,也不能丢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性格——这,就是真正的慷慨;这,就是平日里念叨的中国力量。

县内一群年轻的交警面对疫情,坚定地递上了入党申请书,豪迈而深情地喊出“我们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请组织考验!”一位年轻女警多次摁断两岁宝宝的来电视频,不顾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喊,坚持在寒风中站了24小时。当全县客运班车停运后,那些没有私家车需要透析的病人为难了,志愿者们自发组织接送,没有耽误77位肾透析病人的治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关键时候,他们捧出了自己那颗红心,让悲伤中的人们有了希望,家乡才会安然无恙。经历过这些感动,流过太多的泪,有无数值得铭记的人,心底不免追问自己,生在这样的国度,还有啥不满足?

红色的蝴蝶

一大片的阴影,走出来的是潮湿,走不出来的是黑暗。或者需要搀扶,在沉迷的时候,支离破碎般的渴求。然而,退去了终究会平静的,只需要和以前一样的残缺……

她的右脸颊上有一只红色的蝴蝶,那是与生具来的伤疤。她总是用浓黑的刘海遮住那只诡异的蝴蝶,没有谁看见过她的全部。她从不和周围的人沟通,没有语言,她是那样的安静,走过她的身旁,你会闻到忧郁和寂寞。

他流浪到这个城市,已经忘记了自己行走的初衷,没有爱情,或者受伤太深。放逐的日子长了,他开始疲惫。于是在那家酒吧停留了下来。深夜属于那些迷失的灵魂,他不屑任何人的表情,他只是想暂时的休息!

她习惯了走夜路,在凌晨的时候独自的漫步,常常去离家不远处的一家超市买酸奶,途中会经过一家酒吧。她从来没有留意过那里的灯红酒绿,只是知道酒吧的名字叫[红色蝴蝶].

他凌晨下班,租的房子离酒吧不远,于是他开始散步回去。那天忽然感觉肚子有点空荡,看见那家小超市,走进去,拿了酸奶和面包,转身的时候忽然看到一个女孩,那种气味让人不安。女孩轻步的朝他走过来,拿了酸奶,然后离开。他看到了她的刘海,那么浓密的遮掩着她的右脸,暗红的连衣裙好象凝固了的血液。他感到一种窒息,清醒的时候,她已经消失了。那晚他作了一个梦,一只红色的蝴蝶……

已经6天了,她发现他总是去超市买酸奶和面包,在凌晨!她和他擦身的时候,她闻到了他身上散发的烟草和酒精,还有孤单的味道。

已经6天了,他总是做同样一个梦,一只红色的蝴蝶……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下班后总是去那个超市,不是为了饥饿,或许只是因为那个刘海,还有凝固的血液。他发现自己被一些什么控制了。他甚至想要去揭开那浓密的刘海,抚摸那柔软的暗红。她应该是个美好的女孩!

她还是出门去走夜路,拐过酒吧的时候,她看见他走出来。她没有停留看他,径直朝超市走去,但她听的见他的脚步,有些慌乱的如同自己的心跳。超市的柜台上,只剩下一瓶酸奶,她伸手去拿,又缩了回来。因为她知道他也会买酸奶。犹豫中,她转身,他的眼神那么直接的触碰着她,她立刻低下了头,刘海覆盖了整个脸。他那样的冲动,伸手想要去揭开她的刘海,可是她条件反射般的挡住了他的手。

他紧紧的抱住了她,那一刻他失去了理智,面前的这个女孩在他的怀里那么柔软,他感觉到她的战栗,感觉到她的刘海的延伸,开始缠绕自己的心,那似乎很久以前已经疲惫的心。

拥抱停留了片刻后,她挣托了他的双臂,可是没有挣托掉他温暖的唇,她的眼角开始潮湿,但是她始终紧闭着双眼,她害怕看见他的眼神!

他发现她要挣托,于是深情的吻住了她的唇,那么细腻的线条,他睁开眼睛,一只红色的蝴蝶,他被自己吓住了。他立刻放开了他,然后迟钝的站在那里。他的眼前突然一片空洞,看不见任何。

她突然被他放开,她看到他惊讶的站在原地,下意识的触摸了一下自己的右脸,然后泪留满面,然后转身,飞奔!

第8天,他还是去超市买酸奶和面包,可是她再也没有出现过。他还是在做那个梦,一只红色的蝴蝶……他觉得那种不安的气味一直在萦绕,他觉得他需要继续的放逐。没有爱情,或者受伤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