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优美的散文文章

2022/12/11散文诗歌

优美的散文文章(精选30篇)

旧丝绸的味道

文/王祥夫

读桂桃的文章,往往让我想到年月弥久的旧丝绸,质感与花纹都在,却有着新丝绸没有的那种温婉和美丽。

认识桂桃已经有几十年,最早惊艳于她的新潮小说,其文字之讲究与妙好令人吃惊。如若她当年一直写下去,真不敢让人说会发展到何种地步,也许可与残雪争锋,但这也只是也许。总之,到后来她忽然停下了她的小说,给喜欢她的读者留下一些遗憾。小说虽然停下不再写,她的散文和随笔的写作却春风桃李般地开放起来。数量虽然不算多,却红红紫紫煞是好看醒目。桂桃的散文随笔,是心性的,或还可以再加上“诗性”这两个字。她的这些文字都很短,是千字短章或不足千字的小文,她笔下的散文与随笔取材都是随性的,身边琐事,片光零羽,都会被她拿来做文章材料,却一如妙手裁衣,刀尺所到,皆是地方。散文与随笔的写作最怕的是让人感觉到行文转折处有吃力的地方,而桂桃的散文随笔却恰恰是在这一点上表现了极好的收放自如。

桂桃深谙散文随笔写作之道,比如《葵花》这一篇,开头是这样:“秋风开始吹着的时候,一些葵花上市了。它们被从颈上割下,圆圆地躺在平板车上,运往城里,委身于街市的果蔬之间。它们终于谢落了它们的梦,过不了多少时日,那金黄的花边便委顿下去,绿的葵盘也渐黄渐枯了。”这样的开头,一如高手弹古琴,松松的开始,这里只一个松字便不容易。再如这一篇《那些年轻羞涩的日子》是记写人物的,开头是这样:“上中学的时候,有位教音乐的老师,中年,男性,忧郁的面庞,磁性的嗓音,讲纯正的普通话。指挥大家合唱的时候,右手会把卷起来的乐谱轻轻舞动,打着节拍,左臂每每横卧胸前,手指抚摩着上衣的一枚木头纽扣。婉转千回。眼睛深黑,探视着远处,总是这样略显忧伤的神态。小女生们歌声荡漾,穿越礼堂屋檐,覆盖干燥空气。心里是有一点湿润的黯然,似要分担老师莫名的伤。”以小说的底子来写散文,人物的情态几笔就出来,而且散文随笔写作最重要的情感也随之而来。

桂桃于日常生活之间隙中的写作,就像一个人在那里唱歌,是练唱性质的,是早晨起来,站在树下,忽然兴致来了唱几句的那个意思,不是唱一整段,是吊嗓子般地来一句,当然是她最喜欢的某一句,或再来某一句,所以是只重韵味,而并不苛责于“主题”或“思想”,唯如此,反而得散文之精髓,所以在情感上和文风上有“春兰秋菊不同时”的美,所以好看,最适宜没事拿起来随便翻看,枕上厕上,信为阅读良品。而如果把所有的文章放在一起总体看来,即如我前边所说,是旧丝绸温婉的质感,那种经过岁月风尘的美是无法替代的。纸上的蝴蝶不可能再“蝴蝶飞南园”般地转瞬不见,也不可能会忽然翩翩飞落在你的怀里,岁月那水般的流动,与纸上蝴蝶的凝然不动的美放在一起,我想,这就是桂桃的文字精魄。

生活,如散文

文/美妙印象

生活,如散文,或叙事,或抒情,或言志,或写意。

前一阶段,什么也不想,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忙于工作和家务,疲于应付生活。有时甚至怀疑自己的年龄,感觉未老先衰的特征很明显,心理疲惫、慵懒。于是,上班时完成任务后就想着回家,回到家还有女儿的学习需要烦心,很累得上床,连电视也不想看了。在报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大人是最大的骗子。”这话是小孩说的,似乎在总结所有的大人行为,是这样吗?不说别人,就说自己,反思一下,也是,在孩子面前坐着,似乎自己真的很勤奋、敬业,其实懒惰、懈怠就是我现在的状态。叫孩子别看电视,临睡觉了还要拿着遥控器不停地调台。想想很可笑,我虚伪地做着孩子的榜样,实不知孩子整天不知疲倦地学习时,还要责怪她怎么不知累,到晚上十点还不想睡觉?其实,孩子在做着我的榜样。这样的生活,感觉写得有点虚。

到了结婚纪念日,老公很愿意跟我探讨如何过得有意义。可是我却因为女儿的学习没心思想这些,“就这样过,正常上班,正常吃饭,不必费心思。”干干的话儿当然是打退了老公的积极性。于是,在该纪念的日子里,日子就平淡地过去了,没有鲜花,没有美味,没有了纪念的回味。现在想来,有点后悔,毕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而且老公还喜滋滋告诉我:是水晶婚。我当时还回了他一句:“那你给我买水晶来。”其实水晶很容易买来,我会稀罕要?只不过是一个纪念品,而我错过了。现在的生活,已经不懂得什么叫浪漫,写出的散文有点平淡得没味了。

有点挂念大学时候的生活,跳舞、逛街、看电影、上晚自习,去扫雪,晨跑,一顿晚饭能吃三个肉包子。现在回忆起,想着如果放在今天,我还会去做吗?也曾经有过一年的回到大学再学习的机会,就再也没有这样美好的青春回忆了。内心有点失落。是的,我不得不承认,我的心已开始衰老。我的沉稳和一定的阅历阻挡了我的激情和浪漫,尽管内心还会时时涌出,只不过是心动而已。

记得去年有一部大片上映,我和老公很想到影院去看,就趁着女儿上学的时候,买了票进去。刚一进影院,就有一种不好意思的心理,因为四周走动的大都是年轻人。幸好影院里光线较暗,于是很仓促地找了位置坐下来,好像跟老公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似的,到快要结束时,就催着老公赶快走,怕被熟人看见。很奇怪这样的感觉不自觉地就会出现,总以为年轻人的圈子我们已经不好再踏入了。于是,灰色的生活里没有了笑声,我甚至不知道我在什么时候肆无忌惮地大笑过,要有,也是矜持的,或者微微的。这样的散文,估计没人看了,孤芳自赏时也觉得自己活进了象牙塔里。

有时候也想我不是这样的人啊!怎么会这样沉静在自己的生活里?

其实我还是那个我,单纯的生活,从学校到学校的命运,也决定了我的生活就是单调的,单纯的,一直到平淡无奇、波澜不惊。这就是我给自己写的散文,不精彩,但现实;不浪漫,但存在。

散文有许多种,我的只是其中一种,平淡而真实。

爱上你是我的错,我只希望你幸福快乐!

文/美仑美奂

在远方那个城市,我有一个朋友叫k儿。从没见过他,不知道他是什么模样。但他却随着他那优美而略带忧郁的散文走进了我的心里。

看到他的散文纯属偶然。一次,我去了一个平日不常进的文学版块圈子,在那里,无意中看到了一篇署名为“k儿”的散文,散文题目是:午夜我来看过你。这篇散文被加酷并置了顶。我怀着好奇的心仔细地阅读了它,文章那恬静的构思,深情的低诉和在静夜里漾出的淡淡忧郁,令我感动也令我心痛。在阅读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一颗寂寥的心,在那深长的不眠之夜里唱着的低低吟歌。

我喜欢他那弥漫着忧柔约婉和略带凄美的文字,他的散文打动了我。因此,以后凡是他的散文我都不放过,一一仔细阅读。每次阅读,都似乎看到他穿着一身蓝色的外套,在阳光下,静静地坐在草地上,低低地叙述着他心中的忧愁。在文字里,我还感受着他的那份沉静的思绪,也体味着他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每每看他的散文,犹如手中捧有一杯香茗,香气扑鼻,入口后甘苦有余……

我们成了好朋友。在此后的日子里,我们毫无拘束地聊着,说着对各自文章的看法和想法。我说他似乎是太忧伤,他也对我写的文章说出肯定的意见或是毫不客气的否定。我们还谈生活,谈社会,谈对爱情的看法,谈人的感情思维。他说话的语气很温和,谈吐也很文雅,在交谈中,他的忧郁静而沉稳。我虽然劝解和安慰着他,但在我的心里他却是一棵大树,挺拔地站立着。

有一次,在聊天时,我开玩笑地对他说:LL,我想托一只蚊子去看你,希望它告诉你我很想你,并且让它亲亲你。因为,我无法亲近你也不能爱上你。你千万不要点蚊香哦!它下午已经出发了,现在该到了,请你接受它的吻。他听后哈哈哈地大笑了,我也笑个不停。此刻,忧郁的LL那笑声,是不是发自内心那开心的笑呢?!我但愿他开心每一天。如果那笑声真的是发自他内心的快乐,我想,那天他穿的一定是件红色的上衣。

我和他没有生活在一个城市,路途遥遥,但再远,也远不过友情。人生的最大快乐,就是在社会上受到尊重、说话有人倾听、困难有人帮助、欢乐有人共享、平安有人道福。一个人能拥有这些是多么幸福呀!!这些,都是我作为一个真诚朋友所企望和所想给予他的全部。

亲爱的朋友,你是我心中蓝色的精灵。

让我的思念伴着深秋的风悄悄地环绕在你的身边,让我的祝福伴着叶子纷纷地洒落在你的身上。我想念的朋友,愿你快乐每一天!!!

母亲的花散文

花都开好了。

想让母亲开开眼,散散心,便接母亲来城里看花。

回来的路上,母亲说,那些花都不认识,看过就忘了。怎么看,怎么觉得都不如自家园子里的花好看。

母亲一向不喜养花,主要是没有时间养。忙忙碌碌一辈子,可曾有一日闲得下来?一直担心母亲一个人在家,会很孤单。接她来城里,偏又不肯。听说她开始有了自己的花园,有了自己的花,心间一喜。不想七十岁的母亲,竟也开始学着养起花来了。

回家,直奔母亲的园子去。母亲正在给花们浇水。

篱笆外,见到几株菊。菊有黄花,一下子吸引了我,并让我想到陶渊明。我开始羡慕起母亲来。走近,才知是母亲的菜园子。菜园,母亲偏说是花园。远看,却也是花园,隔着篱笆就能看到许多花儿,一齐向园外开。黄瓜秧爬满架子,黄黄的小花开得粉嫩。茄子开着乳白紫,一大朵一大朵。椒子每一枝都开得满满的,花小而碎密,朵朵白。豇豆花开得最好看,就像一个个浅紫色的小蝴蝶……母亲说,这园子里的花,比你城里好看多了吧。我的城?听来实在是别扭。许是很少回,母亲早把我当成外乡人了。

母亲说,园子里开春时栽的都是油菜。母亲说我喜欢油菜花。我是说过,好几次跑去南方看油菜花。清明时,想你今年肯定要回来给你父亲烧纸。我连门前也栽了油菜。不想,那天你去了横店。我没有说话,只认真地听母亲说。我似乎觉得那一次没有回,母亲很伤心。我对不住母亲,更对不住父亲。这个清明,我辜负了他们。

园的西北角,有几棵桃树。母亲说,它们粉红粉红地开了很久,可好看了,等你们整整一个春天。清明来看山的人,好多都来油菜花里和桃树下照了相。那天好多好多人,有的说话一句都听不懂。看穿戴,多数都是城里人。桃子快熟了,放假了就把孩子一起带回来。看那树上坠折枝的毛桃,口中有股股甜蜜,心里却又有股股酸涩。

今年放假,要是忙就别回来了。我不知如何去回答母亲,这一个忙字,说得让我惭愧。我连忙说,放假都回来,回来吃你树上的桃子,吃你园子里结的茄子、黄瓜、西红柿。母亲似乎很高兴,一边忙活着,一边滔滔不绝地又说起她的花。过几日,土豆就开花了,园外那几棵向日葵也都要开花了……

母亲园子里的花,都是我小时候常见的花。小时候从没觉得,这些花有多好看,就觉它很普通。那时,一直羡慕城里那些花开得好看。后来进了城,还是觉得城里的花好看,譬如大丽花,广玉兰,栀子花,木芙蓉……这一次,偏觉母亲的花开得好看。就连篱笆帐下那一窝窝麻雀屎,开出的小花都别具一格。

看了那么多年的花,我可能是只看了它们的外表。也许,只有这些普通的美好,才是我想要的。

母亲说,城里的那些花都是谎花,光开花不结果。看看咱这些花,那一朵不结出瓜果来?母亲说得极是。看过那么多鲜艳奇特的花,都没有母亲的花来得实实在在。那些花,看过就看过了,几乎没留下什么太多的印象,好多早不再能叫出名字。只有母亲的花,看了才觉得十二分的亲切和踏实,且一辈子都不曾忘。

母亲摘了一大盆黄瓜和番茄,端给我吃。看你城里菜摊上的那些瓜果,胖头紫脸的,哪一个是真正的熟。多多吃,都吃下去也没事。一没打药,二没喂化肥,它们都是天生的。走时带一些去,吃完了再想着回来取。

回城时,我绕道又去看了一眼母亲的花。母亲的园子里的花,真好看。母爱如花,永远温暖着我的心。

评龚舒琴:半地碎影

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女作家更难,如果还要再加上一句,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既然已经从政却仍然执着于写作的女性,那是难上加难。女散文家龚舒琴就是这么个“难上加难”的女性。她曾在行政单位担负一定职务,但几十来年,硬是与文学不离不弃,创作不缀,最近更是拿出了她的散文精粹合集《半地碎影》(中国文联出版社)。细心品读,感觉篇篇皆为用心之作,有不少篇什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龚舒琴的散文叙事稳健扎实,既有那一份细腻的散文心性,又含着几分阳刚味道。可能与性格有关,生活的中龚舒琴就是一个风风火火的人,说话嗓门大,办事麻利痛快,让人很愿意与她打交道。当然,也许有人并不喜欢这种直来直去的性格,也许直来直去会得罪人,如今只有“绕来绕去”的人讨人喜欢,如果是女人再多一点女人味,那就不是一般的讨人喜欢了。自然女性写作者,通常人们看到的多是温婉的、安静的。也正因为龚女士并非如此,所以她的散文才有别具一格的气象。读她的散文你可以想象她的内心,感觉这是个不安于市俗生活而渴望探知更多的女性,那些点点滴滴的感悟可能不经意间就已然打动了你,使你觉得活在这世上的美好。

《半地碎影》中比较喜欢的是关于东乡的几篇,说到这里,我不得不亮明与作者的关系了:我的母亲与她的母亲均为东乡王巷人,亦为正经表姐妹,于是我与她,也算是表兄妹之类?怎么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与她确有血缘关系,而且我从她的脸上确切地看到了我母亲的模样,甚至还有人从我们彼此的脸上看出了彼此的相像,这实在是血缘关系的神奇所在。还有更为相像的,我们居然都同为写作者,这一点我不知该为彼此高兴还是惋惜,因为至少在我今天的意念中,一生为文,甚至有点不幸。作家的一生,除了清贫之外,仅仅留下了一堆文字,这多少让人有点落寞。如果

真有本事,干点什么不好呢?当然,欣慰也就在此:岁月无痕,而文字留存。龚女士、龚妹子的文字把我扯向遥远的过去,扯往那些与我俩东乡共同祖先有关的思绪,令人转瞬间陷入较为深沉的那一面。镇江东乡是一个大题目,我父母都是从那儿走出,童年在他们所说的那些故事和俚语中长大。我的一个长篇小说计划也计划了近二十年,总想着有一天能写出东乡曾经的波澜壮阔,不知未来是否有这笔力来完成此心愿。这一点龚女士先行了一步,她的散文中,已可嗅出东乡历史和文化的气息。至于散文集中《彼岸花开》、《鼎石山怀龚自珍》、《最后一抹温暖》等篇目,已显现出大散文的迹象,这的确是坚持的结果,也是才气逐渐洇扩壮大之必然。

《半地碎影》中游记类散文写得也很扎实,放得出去,收得回来,体现了作为散文作家的基本功力,具体到对景物的描写则准确生动,对游人心态的把握也很到位。如果直来直去真要提一点建议的话,我觉得龚女士的散文在格局和行文上还可以再洒脱些、自由些、放纵些,另外进一步磨炼语言的精准和韵味也是必要的。好在未来之路还长,龚舒琴女士成为散文大家的某一天,我将带酒去祝贺她。

文字的灵魂

文/喜闻乐见

早春2月,淅淅沥沥的冷雨把窗外的那棵香樟树清洗得更加干净,站成一排的松柏显得郁郁葱葱,枝头布满着春的暖意。

打开散文网、散文吧、必读社的网页,名家散文、经典散文、优美散文、情感散文、故事、诗歌、杂谈、随笔、游记、小小说、日志等一条条文章目录映入眼帘。

坐在电脑桌旁,将鼠标轻轻一点,读着一篇篇美文,就像打开一扇在岁月中成长的烦恼,堆砌封闭自我的心墙,放眼辽阔的心窗。

溪水叮咚,小草生长、露珠凝光,生动有趣的语言,引领我们把在日常生活中的沉淀,能够感觉到日子的闪亮。

文字硧实神奇,可以将干瘪的人物变得丰满,将尘封已久浩如烟海的历史案卷复活,将支离破碎生活中发生的各类事件及其细微末节串连起来。

总结生活,对他们赋予血肉,投以情感,把时光存储在永恒的文字里,多情的文字让作品有了灵魂。有了喜怒哀乐,有了得失成败和感恩,有了沉稳与张扬,有了 儿女情长!

散文网、散文吧、必读社的作者风格各异,在同一历史时期文苑舞台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在相互契合而又矛盾中完成了他们的创作。为读者留下了诸多智慧和可以评说的话题。

我们的情感随着作者的思想而起伏,时而欣喜,时而唏嘘。

作者来到读者中间,让今天的我们和昨天的他们促膝谈心,交流人生感悟,探讨国家兴衰,总结生活经验。以文字为亲情,以文学为血脉,文字成了代表友情与忠诚的中介,共同煮字,共同探讨世界和人生的奥秘。

读书使人明智,我便觉得聪明起来,走出狭隘的生活圈子,来到开阔视野的生活广角。

我不知道文学是如何形成的。只觉得自有人类以来,冥冥中有一个灵魂在地球上站在大众之中,身同感受,将这里发生的一切记录下来,开始编纂。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用纸笔将曾经的现实进行再创造,于是便有了诸子百家,有了纬书经学,有了史记汉书、四库全书以及历代史稿、四大文学巨著等垂名之作。

让历史凝固在一扎扎简策尺素、让文学印在一页页蔡侯纸张之中。文学的灵魂便是这般不断地延续下去。

人类的文明智慧大部份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累叠起来的,推动历史进步,建树人类文明,影响社会发展靠的是文化。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身边最近的顾问,是饥渴心灵的甘泉,是身心大脑的养料。多读书,可以开阔一个人的视野,提升一个人的气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在散文网,散文吧,必读社这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苑阵地上,有很多好文章可读,吸引了许多读者。抛开工作压力的烦恼,辞去一些不必要的应酬,静下心来座在家里读电子书,让枯燥的生活凭添一点味道。就像在吃一顿满汉全席大餐。

我突然感到文学的力量,文字的魅力就像樽酒的可贵和岁月的永恒,在黄金白银中让社会繁荣,时代进步。

爱好文字的人把自己的灵魂融入文字的灵魂。进行“形气转续,变化而嬗”的蜕变。由个体灵魂羽化成文字的灵魂,涅槃闪光。

这就是文字的灵魂!

散文 是不是春天来了?

文/鬼谷云梦

关掉手机,关住一扇通往外界的窗户。这个日子,我只想静静地读一些东西,思考一些东西,回味一些东西,消化一些东西。浪漫已经属于久远的相思,激情已经化作温存的过去,我像午后的骄阳,虽然热烈,但少了些轻狂,只想轻轻地滑动,并不想惊动已经疲惫的飞鸟和树叶。

今年冬天,雪来得又晚又短。没有雪,冬天留下的记忆是那样淡薄。记得下雪那个下午,我急急地跑出屋子,来到旷野,来到山边。虽无“原驰蜡像”,也不见“山舞银蛇”,但苍苍天色,点点片白,还是让我找到了一点儿时的感觉。

对于自然界的爱恋与日俱增。除了秋冬之风,挟沙土搅黄天日,无不欢喜造物之丰富。犹其喜爱清澈之碧水,藏空之白云,太行之嶙岣,广茂之树林。

每当夏季,当水流经眼前,都有一种要跳进水中的冲动。这是想拴住岁月,还是想唤回童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美好总是越来越少,过去并不懂得怜惜的东西,如今竟是这样主贵。

年轻的时候,我不大理会亲情。总觉得亲情就像家中的老屋,在那摆着,什么时候去她都会接纳你,容忍你,为你挡风遮雨。并不知道,老屋其实也会在风雨中老去,并且还会透风漏雨。原来,老屋也是需要修补的!很多东西,你总觉得是你的,并不急于去抓住她,但是,这种忽视,或者这种习惯性的为我所有,到头来却是一种错误。

每当想起风烛残年的父母,我脆弱的眼泪都会刷刷流出来。几十年来,他们给予我的太多,而我却没能让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享受到有尊严的生活。

人这一生,就是活个尊严。伤心也是为了尊严的失去,痛苦还是为了尊严的远离。尊严与温饱与衣着并不相等。尊严其实是一种价值,是一种认可,是一种目光。父母这一生,一直在为找到尊严而奋斗。他们找到了吗?

我想到孩子,想到他们的未来。孩子出生这个多情的日子。他注定与这个日子一起,成为爱的空气,爱的河流。但是,我给予孩子的又是什么?

我的工作在平静和艰难中走过。这个时候,可能理解就是尊严。我感谢理解我的人们,我感谢所有的理解让我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事业在没有长成大树的时候,已快枯萎。这是一个人最为遗憾的事情。我知道我需要做的还很多。但是时间却在让我又是紧迫,又是迷茫。有时,我竟然没有了方向。我感到很害怕。我怎么了?

阳光在窗外洒得遍地都是。突然觉得,是不是春天来了?

以痛为穴,燔针劫刺

文/王春鸣

有一年春天,我特别不舒服,碰到哪里哪里疼,连头发都疼,浑身都是痛点。各种化验、B超都正常,情绪于是特别坏,几乎到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地步。中医让我针灸试试。他打开针灸包,一枝枝银针亮得扎眼,又点起酒精灯,这么长!这么多!都要刺进去?还要烧烤?中医一边在我的经筋上循按,一边点点头,我吓哭了,想到《飞狐外传》开头:“胡一刀,曲池,天枢!苗人凤,地仓,合谷!”一身冷汗,瞬间痊愈。

真心觉得点穴诊脉之法有如巫术。于是沉迷在古医书里,看得懂的少,看不懂的多,但是渐渐爱上李时珍、孙思邈,还有蝶谷医仙胡青牛、诊脉圣手平一指。看到《灵枢经筋》里的“以知为数,以痛为腧”,隐然明白扎针的医理,和自己的病因了:敏感,喜怒哀乐都大于常人,浑身都是阿是穴。

《千金要方》里说:“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 即得便成痛处,即云阿是。”这些特殊的痛点被称为“阿是穴”,也叫不定穴。在我青春期的时候,浑身都是“阿是”,这世界随便刺我一下,我就会跳起来。但是人都会慢慢地完蛋,要么是痛入膏肓,要么是金刚不坏。怎么办呢?

于是写作的动机越来越单纯,不为宏大叙事,只当做疼痛时的燔针劫刺了。

除了文字,还有月亮,穿过同质而空洞的时间,我因为月光的照耀,而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旅人。

月色溶溶的黄昏特别容易沉溺,并无梨花院落,只是在狭小的空间里,身上覆一条薄薄的毛巾毯,熏衣草精油滴落在脸上那些因为笑、皱眉、说话、注视而疲倦的毛孔里,刮痧棒轻轻碰动,帮我推拿的女子说:你的眼下有点滞,推不动。她的手重了一些,我深深地呼吸,浅浅地睡去,那些累、疲惫和衰老,不知道被推到哪里去了。

不管是怎样的夜色迷离灯红酒绿,不管怎样的逆旅奔波,只要看见月亮,就会一缕感伤浮出麻木日常。早已不为这世界所动,全仗一缕月色,我才得有回忆,年少的诗,月光一样的爱,夜色里踩断一根枯枝的声音,手拢着的烛火,冷冷的梅香,刚听完的一支音乐……奇怪这些东西里,怎么就没有一点欢愉,但是,又珍贵无比。

除了月亮,还有家园,和年少时并不珍惜的父母。

坐在屋檐下,看木盆推开波浪,轻轻晃动在水面上,弟弟采菱,螳螂趴在凌霄上餐英饮露。鸟儿吃遍枝头的果实,竟然还飞到地里去吃微辣彩椒。一颗小花生明知在秋天投胎是没命,还是没命地发了芽,它的好朋友是一棵沧桑的小青菜,它们长在河边。一条火黄色的野南瓜藤迤逦而来,告诉我们远处的草丛里有更大的秘密。这是秋天的院子,我与它近在咫尺,仍然思念不止。面对这块方寸之地,我的愿望越来越小,只想能把自己种在土里,多长几片叶子出来晒晒太阳。所以我出发写得少,归来写得多,我不再奔跑,只想谛听从过去传来的一切回响。看到阳光里河坡上一簇灿烂的野菊花,越发厌倦星期一和不愿开工的论文。当黑格尔称现代为“散文味的时代”时,他是把“散文”当作贬义词的。但是,这未必公正,散文意味着足够的光阴和真正的闲适。好的散文总是散发出懒洋洋的气息。我只愿过散文味的生活。

此外还因为莫名的丢失和寻找。

我养了一只猫,它孤独而贪玩,把自己当成自己的朋友。早晨它玩腻了蜘蛛,采来一朵茉莉,闻了又闻,百无聊赖,钻到了床底下。我也想躲起来。可是,每天,一次次,我不断地被自己找到,喊来拖地、备课、对电脑发呆、洗一只洗不干净的包、把白衬衣从洗衣机里翻出来、吹头发、喝药、头疼……我被自己找得狼狈极了,我想像它一样。

多年前听过的两句戏词,经久不忘:月亮圆时不喝酒,情深最怕闲时候。还记得唱戏的东北大汉,声音像二锅头一样哧啦着火苗。我有太多的闲时候,在火光里想着这一路丢失的许多东西:为一首古诗流下的眼泪,说给谁听的一句我爱你,关心世界和人类的幼稚文字……它们离开我,像风离开树梢,肯定都去了最好的最适合它们的地方,它们在哪里呢?如今只剩下些无处可去的,将我的青春、单纯、美,从身体和灵魂里撕出来扔掉,然后,另外有一些什么住了进去,我照照镜子,我不知道都收留了些什么,让自己变成了今天的样貌。

躺在沙发上,听市声远远如潮水,看人间灯火次第亮起。新的一天,又有一小块我不知所踪了,不知道是个什么动物,在哪里细细地撕咬那一小块我,好吃吗?在微茫中感受世界里的自己,再写下自己感受中的世界。古诗里说:风吹花落,落花又被风吹起,大约就是燔针劫刺后生命的样子。

殷墟漫笔(散文诗组章)

文/徐慧根

殷墟与酒

在殷墟,肯定有什么比太阳醒得更早,比如那一声划破黎明前尖锐的鸟鸣,那枚挂在妇好出征前的酒爵与旭日,几千年了,被酒水熏蒸得还是那样的气韵芬芳。

肯定有一朵点燃的莲花,在暗夜里把日出提前演练了一遍。在古之正气蒸腾的地方,这初升的太阳就是一朵最红晕灿然的莲花,即便是凋落,也是另一种辉煌在开放!

悠悠厚土被这么大片古贤的绿叶衬托着,这日出,这酒香,也会信心十足地怒放。

那些草顶的房屋错落有致,多么像时光淡淡的心事,散发着意味深长的气息,一位旷世古人的名字比时间更沧桑,比一缕风更加悠然。

如果一个人不能像一朵莲花一样,把自己干净地打开尽情地呼吸、仰望,你就辜负了这世上最淳朴的美、最醇厚的酒清洌的气韵以及最简洁而神圣的乡土意象……

当杜康终于把自己修炼成一泓清澈的流水,那些数不尽的莲花就开成了天堂的样子,而阳光轻轻裹住他安详的身躯,人世的多少风尘都被大地的水汁不动声色地一一淘洗……

且不说那些黎明的鸟儿在古都、在洹河,每一滴水都会唱歌。你听,它们正唱着辽阔的寂静,那些树木也在轻轻吟唱着悠长的小调,不经意间就泄露了一个人内心的秘事。

那么多如织游人的匆匆脚步,探访着古老中原的乡土情结,走进了古老帝都名人辈出的地方。

都说月光如水,而在殷墟却是阳光如水,那么多耀眼的阳光,汇成一地金色的亮晶晶的梦……

意象中,一朵洁净的莲花高过我的额头,像是一个人的面孔,那烈酒飘逸的醇香,仿佛都是阳光不老的结晶……

羑里城

羑里访古,使我纵情地流连忘返。

悠悠一派古迹,朗朗一片新色,青青灼灼之间,西伯姬昌的叹息微如散丝。

几株古柏,在秋风中记载着历史的沧桑,坚韧的柏根,驻扎着金戈铁马、刀光剑影、鼙鼓声声的西周往事。

我不相信这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国家监狱,我不相信这是中国五经之首《易经》的发祥地。

而刀凿斧琢了的历史却在你面前呈现——

一座碑文,一行铭言,一部《周易》 。

一个人的厄运和辉煌,凭我独自瞻谒,凭我神思迢递,让我陶醉,使我大悟大彻。

万佛沟

走进那片净土,让我虔诚地注视:一尊尊破损的佛龛,一片片写满历史的残石,一些历史的手指抚摸过的纹路,一些秦时的明月照过的泥土,一些汉时的风吹过的声音……

好一座万佛沟!日月的光华,聚于其上,文化的精髓,锲于其中。一千余年的风吹雨打,一千余年的霜欺雪压,一千余年的雷轰电击,一千余年的日出日落,一千余年的几枯几荣……敢问古往今来,有谁历练过如许峥嵘岁月?

青山苦孕众生,自然之骨开凿成龛龛佛身,一站就是千余年。

山站了成佛,佛站成了山。

人世间的烦恼苦难,如同天风撒籽,不可胜数。万佛静承着善男信女们的顶礼膜拜,洞察微观世界,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度尽众生。

山在云里,寺在雾里,佛在心里。

我双手合十,默默祈祷:不朽与不灭,涅槃与再生。

小南海

一幅静谧的中国画。

水的清湛,山的朦胧,与摇曳的人影相融。

远眺,大山生命的起点上生出了灵性光芒,跳跃成一尊思想,沿着河水流淌的方向,逶迤向前。

河,倚在山的怀中;山,映在河的心里。山环水,水吻山。山水相映,渲染出色彩斑斓的诗意。

温馨,弥漫所有的情愫……

出类拔萃的依山“三窟” ,阳刚之气蕴于山,柔媚之气藏于水,具雄奇之魂,兼秀美之韵,展示着昔日的辉煌。一锤锤,一錾錾,叮叮当当,在金与石的火迸中,镌入血肉,雕刻灵魂……

背靠莽莽苍苍的青山,面对碧波万顷的洹水,如诗,如梦,如幻,如悟。

你得到了尊崇,得到了奉祀,成为芸芸众生心灵中的圣地。

你饱含沧桑地告诉世人:山之高大,在于山的永恒;水之无垠,在于水的心境。

重拾书本的悲喜

最近闲来无事,找同事借了两本诗集,想无趣的生活增添点乐趣。诗集的作者,叫做安意如,一个我不认识的人。可以说我之前从未听说的,再写她名字的时候,我还拿起了诗集确认下的。可能是我太久没有看书了,久的我自己都忘记了。

记得以前的我,还算是一个文艺小青年的,手里和包里还总放着一本薄薄的书籍。虽然只是一般普通的诗集,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散文,但是那种感觉还是很让人怀恋的。记得我很久很久以前,我也不看诗集和散文,只看侦查和悬疑,以及考古方面的书籍。可是因为她,一个静若处子、动如脱兔的女子,我接触到了散文和诗集。而她如散文般的优雅自然,也让我深深的着迷、沦陷。到现在为止,我也不知道,是因为她我喜欢上了看散文,还是因为看了散文而喜欢上了她。可能正因为如此,我对她感情也是如此,到现在想起也都泛着淡淡的忧伤,连快乐的记忆也如此。我和她的感情,更明确的说是我对她的单恋,虽然没有什么撕心裂肺,但是确实实在在让我好好的心痛了一会。也让我慢慢的开始回避一些东西,不自然的由心而发的,改掉了很多习惯。不知道是因为她而远离此类书籍,还是因为这些文字中的那种淡淡忧伤,我见不得、看不了。即使是愉悦心情的文字,在我眼中也变得充盈着悲伤,很有一种悲从中生的感觉。慢慢的,我就不在看书了,送走了所有的书籍,留下一个只会傻笑的自己。慢慢的,我也习惯了这种生活,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拒绝欣赏别人的世界。

可是今天这个寒冷的夜晚,当我拿起这两本诗集,我心中有了一种熟悉而陌生的感觉。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居然让我有了丝丝兴奋。慢慢的翻开书本的扉页,开始从第一行读起,默默的感受久违的感觉。诚然,这两本书的确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太过于柔情悲伤,看到是一个女子对古往今来或悲或喜的女子的点解。可是不知为何,明明是如此悲伤和哀怨的文字,确让我有了丝丝愉悦。

我真得不知道,这能不能算文字给我带来的愉悦,还如久别多年后重逢的喜悦。

山重水复疑无路

文/化佛刀客

去年底,韩小惠哭丧着个脸说:“散文创作的颓势,来了。”

看完我就泪奔了。作为千千万万散文爱好者之一,作为爱韩小惠的“亲们”之一,这真不是个好消息。小心脏有些受伤!

从2005年起我买作协创研部的散文年选,至今刚好十年。坚持下来真不容易。我感觉韩小惠对散文创作现状并不满意。她有时说“七八个星天外”,就是说散文好的太少了;有时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就是说,还有几篇有点创意的;今年却说“遭遇又一次失望”,连文章标题都懒得了,一个“跋”字了之。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并不知道这种“王小二过年”的格局,经她一说,顿感秋风萧瑟,风雨凄凄。

我不认为“颓势”是近年才开始的,从苏轼就开始了。或者干脆说,子成就没有出现过散文的高峰时代。伟大的散文作品,需要语言大师、思想大师才能生成。像《赤壁赋》《滕王阁序》《兰亭集序》之类的伟大作品和作家,大概几百年才有一个吧。所以不必失望。有了以上两个条件,也未来必有伟大作品留下来。鲁迅、周作人、郁达夫、沈从文、林语堂等人,到现代余光中、余秋雨、史铁生等人,都具有上述两个特征,但都没有伟大的传世作品,至少我能背出来的篇章没有。原因呢?不清楚。伟大作品需要时间来淘洗,需要不同时期不同思想的人的认同,这一点太难了。新时期30年散文有过高峰吗?我在思考中。韩小惠说,没有出现过像“我与地坛”那样的经典作品,她用的是“经典”这个词。是的,没有。

我还顽固地认为,十年来没有什么经典散文。但也不必气馁,小名家的小精品还是如群星璀璨,足以满足如我这样的没吃过多少好东西的人。至于有的年头好一点,有的年头差一点,完全是正常的。这正如农民种的“雷响田”,雨水好的年头多收点,干旱的年头少收点。不必计较——淡定。

近年关于散文的理论问题,也争吵不休。甚至说,散文“至今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更没有章法”,是吗?我在思考中。“形散神聚”之说,是60年代提出来的,并进入中学教材,至今未变。它影响了多少啊,我们自觉不自学地用它来指导阅读和写作。我个人认同这个观点。要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才能写好散文吗?不是吧。可以继续争论,使之完备。这个可以有。但不能把它说成是没有经典散文的原罪。

颓势的原因,韩小惠也说得很清楚,我是完全赞同的。但我感觉到,和政治靠得太近,和时代热点挨得太近,怕就难有伟大作品甚至难有经典作品了。经典作品需要对社会、人生作哲学的思考。还要文质兼美。所以不可能随时产生。

我读韩小惠的“年选”十年,也只挑着读。先读她推荐的,然后再读其它,我认为好的再读一读。也有很多都没有读过,太浪费了。感觉这个“年选”,太考虑时政因素了。有的散文,读起来不顺畅,语言没有那种荡气回肠,令人齿颊生香之感,思想也没有很高的普世价值,尽管它们是很优秀的。

所以,“柳暗花明”那一天会来的。现在唯有等待,唯有坚守、坚守、坚守!

灵遁者散文:吵架的艺术

文/灵遁者

导读:跟女孩相处,记住一点:少说过去,多谈未来!

下笔写字,文章就有,对一个作家来说是难的;可抬腿伸手,步步是生活啊。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人情世故,是嬉笑怒骂,是点点滴滴。

今天就说这一个“骂”字,这里面的“艺术”可深着呢!不能说外国文化不丰富,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总之停留在影片中的那几个词“谁特”,“法克”,“必吃”“安斯”……总是略显单调。而观中国,那“骂人”的词汇和语句都宽泛得很,文化语言的丰富性和强大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细细思考,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不是一句空话

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我就“惊了”,名著里怎么出口有“脏”。甚至我以为曹雪芹就是陕西或者山西人,因为他作品中的那些粗口方言,我是熟悉的。

相对于男人而言,女人更擅长“骂人”。我出生在农村,“有幸”见过不少村里的村妇吵架,那场面,我就不描述了,大家心领神会即可。为何呢?不知道心理学家是如何研究这种生活现象的。以我个人之见,这是文化现象的反应。因为男人被冠以“山”,高大威猛,有阳刚之气;女人被冠以“水”,那么叽叽喳喳似乎也可以理解。倘若一个男人像女人一样骂街,多数会被耻笑,认为有“妇人之舌”,不男人!

大蒜和咖啡哪个文明?这是出自周立波和郭德纲互怼的梗。显然我们很清楚,生活需要咖啡,也需要大蒜。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在咖啡馆喝咖啡,在面馆吃大蒜,这就是文明。

骂人的粗口,可以写在名著里,这就是作品。这种作品反而更接近生活,更形象,从而更深刻。但也不能满篇脏话,过了那个度,那就是“喷子”,就是“泄粪”,不是写作品了。

细细思考,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不是一句空话

我打小不擅长骂人,原因是口吃。你想啊,别人机枪似的“突突突”“哒哒哒”地攻击你,你气得半死,才憋出来一句话。自取其辱,这事咱不能干。那咋办,见情况不对,该出手时就出手。可是人长得瘦,家里穷,吃饭也没啥营养,自然从小没力气,所以多数时候,挨打多。

后来慢慢长大了,读书多了,话少了,写文章多了。从一个急性子,慢慢变成一个慢性子。有时候家里人总说:“你咋慢的杂家呀?”【翻译过来就是,你这么慢性子,可愁死人了。】

后来长得很大了,30多了,还没有结婚。但我妈总跟人家介绍我说:“我大儿子性格好,好得很,也乖。女人嫁过来绝不会受气。”

人家也总说:“性格好就行,包容好啊。”今年我结婚了,我媳妇总跟我说:“性格太好了,慢死了。”总说我:“你能不能快点,你能把我急死。”

细细思考,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不是一句空话

我跟我媳妇呢,倒不是互相骂人,毕竟她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争争吵吵是有的,她说话快,我说话慢。

如果有人问我,和女人怎么相处才好?我就一个观点,少说过去,多谈未来。前几天抖音刷到一个视频,大概就是男女互相诉说过去呢,结果女朋友掀桌子了。下面一个哥们的评论很精彩:“我跟我媳妇前几天晚上聊天,两个人都发誓不论对方说什么,都是过去了,绝不吵架。结果那天晚上,打得不可开交。啥话脏拿啥骂我呢,简直就是泼妇。”看看那上万的点赞,和其他的几千评论,你就懂了。为啥“少说过去,多谈未来。”女人是情绪动物,情绪上来了,嫉妒心上来了,她才不管刚才发啥誓了。

但你要问我男人面对女人骂人怎么办?我只能说你就受着吧。假如你不还嘴,沉默,她情绪发泄不出来,后面将会有更大的“暴风雨”;假如你还嘴,跟她讲道理,理论理论,也会激起她的反感和好胜心。再假如你满口承认,我错了,我错了,她可能会说你敷衍,每次都敷衍。会反问你:“错了,你改了吗?”所以呢,没好办法,如果是新婚夫妻,那就抱住她使劲亲,别让她有开口的机会。如果是老夫老妻了,那这招我估计也悬。

中国夫妻都挺有意思,女性往往爱“反讽”一下男人,比如你对比一件事呢,她说:“那很好吗!”“那你赶紧去。”“你现在大忙人呀。”……诸如此类的话,如果是刚学会中国话的外国人,估计都要遭殃。但中国人男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不光听,还看对方表情或者眼神,一看,再结合话语,立刻心领神会了。往往会解释说:“没有,没有。”“就是说一哈而已。”“没有你漂亮。”……

中国还有两句俗语,第一句是:“有理不在声高。”还有一句是:“先声夺人。”就是没理,也得有“气势。”有人天生说话就像吵架,声大如雷,我一个亲戚就是这样的。

究竟哪一句俗语适合你,我也不知道。我无法教会你如何生活,但生活本身会教会你生活。你得慢慢去品味生活。于我而言,声大不了,“先声夺人”也不是我的性格。气势大,有时候看似是压了别人,更是“反压”了自己。

我母亲和我父亲吵架,我母亲总是声音很大,面红耳赤,看似她占了“上风”,其实呢,伤身体。心火大,吵完架心思不宁。我总是劝她:“妈,你今年都50了,还没有你儿子我通透,吵啥呢,吵不解决问题啊,还把自己气得。”

有一部分人有皮肤病或者其他诸如高血压,心脏病之类的病,一急,往往加重病情,要了自己的命。可是他们控制不住自己。我妻子就是,她就说我控制不住自己发火。其实事后,她都能意识到自己发火了,下次会注意。

人这一生,骂人与被骂,你喜欢哪个?我希望你哪个都不要选择,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生活确实有不能控制的时候,所以性格决定命运有时候不是一句空话。

曾国藩为什么被多人推崇,就是因为他能控制自己的性格和行为,从而在30之后,仕途扶摇直上,终成晚晴“四大名臣”之首。

曾国藩年轻时候,不怎么节制自己,而且口出狂言之类,容易得罪人。还暴饮暴食,有一次重病之后,父亲告诫他:“节欲、节劳、节饮食。”曾国藩在日记中也说:“接家信,大人教以保身三要,节欲,节劳,节饮食……小子读之,悚然!小子一喜一怒,劳逸疴养,无刻不萦于大人之怀也。若不敬身,真禽兽矣!”所以曾国藩有一句名言:“不为圣人,便为禽兽。”

吵架,骂人是一种生活现象,你我他都有经历。我的标题是《骂人的艺术》,似乎是有点矛盾。难道骂人还是“艺术”?骂人还有讲究?我旨在告诉你,当骂人成为“艺术”的时候,你心境就变了,就不再是骂人了。骂,争吵,辩论,诉说,阐述,文章——这就是一个过程。

生活需要发泄的窗口,你一定要找到更有益于身心的方式,去赢得生活和另一半。就好比,男人喜欢漂亮的女人,但更喜欢和悦的女人。一个漂亮但满口爆粗的女人,多数是不招人喜欢的。真正的高雅和长久的高雅,来自内心的修养和强大。就像一句俗语所说的:“如果吼叫能解决问题,驴将统治世界。”

写给自己的一篇“自恋"散文

文/莫文泽

或许这是我最后一篇自恋散文吧。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开始写有关于爱情之类的小说和散文、慢慢的自己也不相信自己写出来的故事、自己也不相信、自己会真的走出来、人们都说时间距离可以让人忘记以前、我做到了、

[生活]

当自己在堕落中的时候那种感觉没有人能懂、不在让自己堕落、所以就在堕落中挣扎、死死的和寂寞孤独等等的作对、时间长了自己也不在折腾了、原因很简单自己累了、想要一个人静下来休息、但时间不长、应为还有好长的路让自己去走、和自己的竞争对手慢了一个节拍提醒自己失败的距离就和自己进了一个节拍、生活就是这样一个战场同样有很多角色、但不是你主宰、努力地去争取、去追求、争取让自己做上一个有着自己的主宰权。

[爱情]

在爱情中我挣扎过、翻天覆地的挣扎就是想让对方知道我有多爱她、以这样的方式来证明我对他的爱、呵呵呵、你们说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傻很傻、为了爱一个人、为了让对方知道我有多爱她我对她说过我要死在他面前、但最后为的是什么就是我想知道在他的心里我到底是不是最重要的一个。当然现在对我来说已近无所谓了。重不重要不是死来衡量的、是用你的心来衡量、闹也闹了、吵也吵了、到最后落下什么、呵呵呵什么都没有落下、反而自己呢、呵呵、真的觉得自己好可笑、好可笑、简直就是赤裸裸的犯贱、呵呵、不要脸、现在走出了那段时间、离开了那座伤城、我想我但愿我永远也不要回去、虽然在那座伤城里呆的时间不是太长、但自己的心里还是很内疚、应为哪里住着一个女孩子、他留守在哪里并不是说要等谁。而是她累了、不想四处奔波、想找一个地方静静的没有任何人打扰的把自己内心里的伤痛养好、现在他告诉我他有了男朋友、我很失落同时也为他感到幸福、失落的是我没有珍惜过。幸福的是他现在有了自己的爱情、所有的所有都与我无关、其实我也累了、比你们想象的还要累、我不知道我这样伪装还要多久、我羡慕、我开始羡慕下班后能有个女孩子给我电话、问我累不累、等等等等、但这些我只是自恋的想象、我要学会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应为自己毕竟是一个人、没有人再会问你今天有么有按时吃饭。再也没有人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和你赌气、再也没有人和你一起逛街、慢慢的自己的左手右手都开始插兜、慢慢的再也感觉不到你吻我抱我的感觉、慢慢的对爱情冷淡了、是我把自己的心门关起来了吗?我真的不懂、那谁。或许你也不懂吧。丹、

[心论]

我不爱去想爱情、不在去思念、也不在去打那些无聊的电话和废话的信息。很直接的就不用手机了、2011年这一年我这辈子也不会忘记。也不会忘记那座伤城。这一年自己知道的太多的事。想通了太多事。悄悄的走进了散文和小说的时间。说是打发时间吧。其实也不是、是不想不自己的故事遗忘、所以换了个角色写了出来、用散文来总结了自己对爱情的解释、有时候我莫名的有一种想法就是找位女友、想法没有多大的强烈、只是有时候想想、但最后发现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爱我自己我不想我我对我我的爱和别人分享。我现在怕对方痛。更怕自己痛、但也不代表我一辈子都不找女友、这样的生活只是暂时的。

[目标]

为自己的以后、和家里人的幸福、我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在东奔西跑、不在让爱情困惑、活出现实中的自己、以前的自己、用一个平常心来对待所有的困难、一条路、一颗心、走下去。就这样、和自己的思绪灵感说再见、散文小说的世界里真的不适合我、我文采不够格。写不出那华丽感人的字

情爱散文:唯有你留住记忆

文/单眼老表

才歌枫林透红欢,又说银杏叶翩跹,

唱不尽春秋风云曲,道不完日月轮回迁。――题记

我爱银杏,是因为银杏是我童年的欢乐和梦境。

记得老家的院子里有一棵银杏,它高高大大的与后院中的腊梅遥相呼应。阳春三月,乍暖还寒,一夜之间,银杏树光秃秃的枝桠上似有若无地缀满了不易察觉的新绿,随着春姑娘的脚步,嫩叶渐渐地绽放。许是大地的寒气也喜欢上了这嫩叶,悄悄地凝起露珠,晶莹地挂在银杏的叶尖上。

打银杏叶像鸭掌一样张开时,我总是望着银杏树问爷爷:“爷爷,它什么时候才能开花啊?”爷爷也总是摸着他的白胡子说:“哈哈,小馋虫!你做梦的时候它就开花了,等你睁开眼啊,那花就飞到太阳公公那里去了。”“那为什么不让我看呀?”“它要把你的好梦告诉太阳爷爷。”“嗯……,我没有梦呢?”“那银杏花一定是晚上跳舞跳累了,和太阳爷爷睡觉去了……。”反正,直到现在我也没见过银杏花的模样,所以,一直就把爷爷的话当真。

五月里,在初夏的阳光中,密匝匝的银杏叶间开始现出了一咕嘟一咕嘟的绿色果实,奶奶 说:“白果要是熟了,就会自己落下来,到了冬天,你就有炸白果吃了。”不知道为什么老家人把银杏果叫白果,但是白果却成了我们儿时的玩具。那时我们女孩子谁的口袋里都会鼓鼓囊囊地装着胖呼呼的白果,三五成群玩抓子游戏。玩时,每人出五颗白果,用石头、剪刀、布来确定谁抓子,抓子的人,把大家的白果一把洒在桌上,然后把一个小沙袋高高抛起,在小沙袋落下的一瞬间,用小手抓扫一下桌上的白果,还要准确无误地接住小沙袋,于是,抓在手中的白果就成了战利品,接不住沙袋,手中的白果洒回桌上,再用石头、剪刀、布确定抓子的人。这个游戏成了我们儿时的最爱,在白果成熟的季节,使得老家小院中响彻了“石头、剪刀、布”的欢叫声。

伴着秋风的口哨,秋虫的呢喃,天高了,云淡了,秋季如约而至。院中的银杏树,那翠绿的叶片,也渐渐地变成金黄。先是叶的边儿镶上了黄色,那黄色由暗到明,由点及面,慢慢地覆盖了所有的绿色,此刻的银杏树现出了它最美丽的容颜。这时,我会从树上摘下最大最漂亮的叶片,在奶奶的帮助下,用薄薄的稀面糊将它粘到旧布上,再放在厅堂的过道中风干。奶奶会把风干后的布块按银杏叶的模样仔细地剪下,教我穿上美丽的丝线沿着银杏叶边锁边,几个小时后,一枚枚漂亮的银杏叶书签就做好了,这些书签一直陪伴我到小学三年级。

当初冬的寒风呼啸而过时,银杏叶似天女散花,像蝴蝶飞舞,飘飘洒洒,无怨无悔地扑向大地,密密的在地上铺上了厚厚的一层。好似碎金般的地毯。这时,我们家的花猫喜欢躺在银杏叶上晒太阳,我也喜欢躺在上面,随手举起一枚叶片透过阳光看经络。有小伙伴来家玩时,我们会在银杏树下,捧起一捧捧的银杏叶洒向空中,让金黄的叶片飘得满身都是,嘻嘻哈哈的笑声,赶得初冬的萧瑟不见了踪影。

等到满树金黄色的叶片落完时,一个真正的冬天就到了。冬天的银杏树全是光秃秃的枝干,干干净净,阳光一泻到地。这时,我会拥在奶奶的怀中,看奶奶在炭火盆上炸白果。奶奶在一个铁丝编成的小笼子里放上一把白果,烤上一小会儿,就抖一抖小笼子,直到听到劈劈叭叭的炸裂声,白果就飘出了银杏特有的清香。这时,我会咽着口水和奶奶讨价还价,想多讨几颗白果吃,奶奶始终坚持原则,每天只给六颗,从不多给,她说:“白果有小毒,吃多了是祸害。”她还告诉我:“这棵银杏是爷爷的爸爸种的,要不然现在还没有果子吃呢。”一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奶奶其实道出了银杏古老的结果秘密,怪不得银杏也叫“公孙”树,那意思就是爷爷种树,孙子才有银杏果吃!

随着我们的长大,爷爷奶奶的故去,老家的院子清寂荒芜了,只有这棵银杏依旧挺拔傲立,每年洒下金黄的叶片,每年落下成熟的果子,似乎固执地等着我们归来。今年,堂弟回到了老家,深秋时,他在电话里邀请我:“姐姐,你回扬州看看吧,我把老家的房子修好了,那棵银杏树依旧蓬勃,好像还记得我们儿时的笑声呢……”

是啊,是要回去看看啰,去看看银杏,看看有着吉祥称号的菩缇,相信,当皓月当空,所有的欢乐会在菩缇的脚下聚会!

感悟:相爱容易,相处难!婚姻所需的不只是爱情,更是一起愿意奋斗坚守的心态。但爱情面临现实,往往都是脆弱不堪的。当你对你结交到的男人还不是非常了解的时候,迅速了解他的方式,就是仔细地观察他的父亲,在他父亲身上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当然这样的问题不是所有的都会出现在你想交往的这个男性的身上,但至少这些问题都是有可能会出现在他身上的,并且有可能影响他的思维方式。

岁月的彷徨

文/山叶

“以前你的苦是什么滋味,你的乐是什么状貌?你曾经在成功的顶峰还是失败的谷底?你曾经为爱兴奋还是为恨伤怀?你曾为做错过什么而痛悔?为忽略了什么而失落?……”这是罗兰散文《为了这春天》中的一段小语。

二十年前,作为金城的一名过客,带着跳出农门的喜悦阅读这篇散文时,并不觉得生活有什么惆怅滋味;二十年后,作为县城的定居者,听着天籁之音纯音乐,翻开岁月的黄历品读这篇散文时,至感至深,热血沸腾的心扉与岁月拉伸的神经紧紧相扣,罗兰这位文学哲人在海天之外为我们提出了一连串的设问。的确,站在时代与人生的交汇点上,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自己是岁月的幸运儿。

日暮朝夕四时更,夜半鸡鸣不需惊,人生忧怨恨匆匆,红尘路上雨打萍。面对败寇成王的逻辑和物异人非的境界,人生又不免有些更多的赊欠。萍水相逢,有多少爱能在岁月易老情未了中演绎成缠绵肺腑的琴音;狭路相见,有多少恨能在岁月已逝剑未损中抒发为刻骨铭心的豪情;羔羊跪乳,有多少恩能在岁月染发母丝银中报答的至真至诚;杜鹃啼血,有多少怨能在郁郁而逝猿哀鸣中唤醒梦牵魂绕的醉翁。

人生如同一瓶没有品完的美酒,随着岁月的推移,越显得厚重绵柔。进入“不惑”之年,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自己似乎“大智若愚”,不惑其解。岁月的彷徨黯淡了生活的爱与恨,苦与乐,一切历历在目的往事曾因灵透的悟性如同含羞草一样躲进自己身躯里,更显得时光的阴沉,世俗的繁华与浮躁,我身临其境却置若罔闻。在春花烂漫,芳草遍地时,我以一枚柳絮的风姿,无奈地随波逐流,目睹云卷云舒,浸入泥土接受大地的恩赐;在烈日当空,寒蝉凄切时,我以一头耕牛的身躯,肩负拉犁,用坚毅的步履度量生命的旅程,用汗水心血体尝劳作的艰辛,用冬寒抱冰、炎夏握火的意志完成岁月的耕耘;在云淡风清、秋高气爽时,我以一只候鸟的本能,追逐时光流逝的脚步,接住季节传递的落叶,读懂叶脉的情思;在漫天飞雪,冰河成凌时,我以一条游鱼的习性,用睡眠的方式远离喧嚣的浮尘,泥沙作席,用犹存的余温安享生命的尊崇……

遇见,也很美

文/草原雀儿

突然放假,竟然不知道做什么,有些茫然。

给自己找事做吧。于是先收拾书柜,平时看书,随意摆放,书籍的归类已经凌乱不堪。

在书柜下面的橱柜里,找出了还没有开包装一套书,惊讶之余,看邮寄的地址,方才醒悟,这是我五月份在“孔夫子旧书网”拍的一套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行者无疆》《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山居笔记》,四本书仅用了25元钱。因当时去市里参加中层干部培训,先生取回来放在这里,我们竟然都忘记了。

打开包装,最上面的便是《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曾有过,后被朋友借走并被其弄丢,一直可惜着,也曾痛恨其借书不爱惜书的行为。

打开散着墨香的书,随意翻着,竟然翻到一枚很雅致的书签。只见很多页码的一些句子下画着波浪线,旁边空白边缘写满密密麻麻的小字,字体娟秀,清晰,细细看去,都是对划线句子的感悟和质疑,文句雅致,内容客观。细细品味,温润心灵。

游走于一页页的文字里,于是,怦然心动。

我想:他(她)是一位耄耋老者,还是一个孜孜以求的少年?这一定是这个素不相识的读书爱好者留下的思想痕迹,抑或是他(她)千淘万漉后的欣喜,也许是柳暗花明时的感慨?现在已经无从考究了,只是觉得此时此刻在书本里遇见,该是多么美丽,多么幸运的事情啊!

读余秋雨的散文,是需要有思想。他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的散文因融进了历史的思考而独树一帜,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因而读他之人定会有思考,定会质疑。与余秋雨的文字遇见是一种仰视,而与这样认真的读者遇见则是一种亲切,一种感动。

遇见,可遇不可求,它随心,随性,不需要预约,不需要脚本,亦不需要寻觅,就像你百无聊赖的心无处安放,忽而一缕阳光携带着清新的气息,透过窗户扑进室内,柔柔的,暧暧的,让你神清气爽;或者春寒料峭的时节,猛一抬头看见枝头上的一抹鹅黄,不期而遇,让你欣喜娟然。

就如这网络,茫茫中你就与这几十人或几百人相遇网海,不曾谋面,不曾寒暄,唯有文字,让彼此惺惺相惜,造就了一次次意外地心灵碰撞,在这里,谁是谁的过客,谁是谁的风景已经不重要,只要文字相遇,天涯咫尺,便是永恒。

人生漫漫,我们都会遇见很多人,一次擦肩,咫尺陌路,一次遇见,也许就会掀开故事的扉页,故事未必完美,一定会有留白和断章,便成就了文人墨客笔下的或凄美,或圆满的结局,这正是美丽的补遗和点缀。

在姹紫嫣红里,在对的时间里,我们总会遇见一个人,他(她)的到来,点亮了我们眸中的明媚和美丽,我们就会关上心门,为这个人低眉于烟火人间,合奏出完美的人生乐章。

不管以什么方式相遇,期间都蕴涵着禅意。那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又是预料之外。正如此时与这样一段段文字相遇一样,天工巧合,顺理成章。

抚摸着这娟秀的小字,心里默默地祝福这位读书人。淡淡的相遇,因文字,坐拥着一份幸福。

人活着,就是奇迹,人生晴暖,保持心静若素的心态,不管以什么方式相遇,都是传奇。

相遇在文字里,相遇在提笔落墨处。于是,我用温馨的词章,记下这生命的片段,浅喜,默念,不管是清浅还是蚀骨,也美丽,也温暖。

心念之间

文/抱月吟风

从2009到2015有多远?从阅江楼到蓉园宾馆有多远?说远很远,说近很近,只不过心念之间。

从高亭乡到永兴县有多远?从永兴县到郴州市有多远?说远很远,说近很近,敌不过心念之间。

得到市作协推荐,且获得省作协认可,成为了省散文协会首批会员129人之一,乃我之荣幸。相比众多出过专辑,受过毛院老师专业培训的会员来说,我是山寨版,是白痴。当听到同去参会的袁姐姐说:“你就像一个住在象牙塔中的女人!”时,我为自己的单纯、不谙世事而感到羞愧。但就个人来说,笨得还能静下心,还能动笔,总算没辜负这份愚钝。

文学的爱好,不是叶公好龙,需要戒除身心的浮躁,需要拥有一片内在的净土。文学的坚守,与功利无关,纵然卑微地活着,也要能梦想到最美丽的远方。否则,纵然相近,亦是相欺,不善而终。漫步在省委大院,思绪万千,汩汩滔滔。一路走来,诸多的人、事、景就像一幅绵亘的山水画卷,放电影似地在眼前一一显现。欣喜,叹惋,迷惘,憧憬在心底击撞,得得失失,沉沉浮浮,像数学中的抛物线,像奔涌的海浪在心头翻腾……

流年似水。在尴尬的岁月里寻觅挽救心灵的稻草,幸与不幸,都与文字同病相怜。文字、抑或书本,是大众化的情人,可以陪伴孤独者度过落寞的时光,可以让快乐者分享幸福的衷肠;文字,乃化妆的道具,能帮人放大生命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亦能美化心灵的空间;文字,是菜羹,是佳肴,咀嚼品位中让人感受到活着真好。

执着,乃人生之痴愚,乃有所成之阶梯。活着,有些努力是为了让自己的脸上多一点朝气,还有些努力是为了不让那些总在默默关注的眼神暗淡,由此,执着坚守也是人生路上的一大乐事。记忆不是一根烟的雾,轻挥而逝,而是一根殷红如血的线,过去,当下,未来,越扯越深远。于是,就有了忘却,忘却那些欲罢不能,欲说还休,执着地怀着理想主义往前冲——

一路走来,有些人,有些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却打住了;有些人,有些事,感谢之意挂在眉梢,却无言诉说;有些人,有些事,感恩之心依然,却无处追寻。似指间的流沙,错过了众多怡人的风景,遗失了诸多生命的本真。确切地,意阑珊,心如故,字还在。

很奢望迷失在文字腹地那段时光。常常想,从2009至2015,如果有一颗恒久耐磨的心,那该多好……可惜生命中没有如果。逃避做生活的奴隶的人,活生生地被生活奴役了,是迷失了方向,还是生命太仓促?

当走进熟悉而陌生的省城,再次邂逅一场散文盛宴,与其说我是一个参入者,不如说我是一个旁观者,又见证了湖南散文界的一段精彩的故事。那些平实而生动的细节激起我沉寂已久的思绪如浪奔涌,有许多“不应该”像成堆的蚂蚁在脑后纠缠,疼痛瘙痒得紧要处眼前豁然开朗: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珍惜当下……

子夜抒怀,心还在,念已远。权当悬崖勒马,救赎迷失的灵魂。

岁月的彷徨

文/山叶

“以前你的苦是什么滋味,你的乐是什么状貌?你曾经在成功的顶峰还是失败的谷底?你曾经为爱兴奋还是为恨伤怀?你曾为做错过什么而痛悔?为忽略了什么而失落?……”这是罗兰散文《为了这春天》中的一段小语。

二十年前,作为金城的一名过客,带着跳出农门的喜悦阅读这篇散文时,并不觉得生活有什么惆怅滋味;二十年后,作为县城的定居者,听着天籁之音纯音乐,翻开岁月的黄历品读这篇散文时,至感至深,热血沸腾的心扉与岁月拉伸的神经紧紧相扣,罗兰这位文学哲人在海天之外为我们提出了一连串的设问。的确,站在时代与人生的交汇点上,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自己是岁月的幸运儿。

日暮朝夕四时更,夜半鸡鸣不需惊,人生忧怨恨匆匆,红尘路上雨打萍。面对败寇成王的逻辑和物异人非的境界,人生又不免有些更多的赊欠。萍水相逢,有多少爱能在岁月易老情未了中演绎成缠绵肺腑的琴音;狭路相见,有多少恨能在岁月已逝剑未损中抒发为刻骨铭心的豪情;羔羊跪乳,有多少恩能在岁月染发母丝银中报答的至真至诚;杜鹃啼血,有多少怨能在郁郁而逝猿哀鸣中唤醒梦牵魂绕的醉翁。

人生如同一瓶没有品完的美酒,随着岁月的推移,越显得厚重绵柔。进入“不惑”之年,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自己似乎“大智若愚”,不惑其解。岁月的彷徨黯淡了生活的爱与恨,苦与乐,一切历历在目的往事曾因灵透的悟性如同含羞草一样躲进自己身躯里,更显得时光的阴沉,世俗的繁华与浮躁,我身临其境却置若罔闻。在春花烂漫,芳草遍地时,我以一枚柳絮的风姿,无奈地随波逐流,目睹云卷云舒,浸入泥土接受大地的恩赐;在烈日当空,寒蝉凄切时,我以一头耕牛的身躯,肩负拉犁,用坚毅的步履度量生命的旅程,用汗水心血体尝劳作的艰辛,用冬寒抱冰、炎夏握火的意志完成岁月的耕耘;在云淡风清、秋高气爽时,我以一只候鸟的本能,追逐时光流逝的脚步,接住季节传递的落叶,读懂叶脉的情思;在漫天飞雪,冰河成凌时,我以一条游鱼的习性,用睡眠的方式远离喧嚣的浮尘,泥沙作席,用犹存的余温安享生命的尊崇……

久违了,我的挚爱

文/1131799829

久违了,散文,我的挚爱!

似乎很久,远了,或许你不曾知道,其实你一直荡漾在我的心海里,依偎在我不知疲倦的梦中,奔腾在我流动的热血里,深植与我的灵魂中,任谁都无法动摇我对你的情有独钟,挚爱真情。

忙碌的日子,带着一天的疲惫,与夜晚枕着你的名字,拥着你的温馨入眠,带着美好与惬意,轻轻地走进你的世界,我心灵的家园,徜徉在你海洋般的怀抱中,缠缠绵绵或忧忧怨怨,情思切切或爱恨交融,激情豪迈或柔肠百结,青山碧水,美景如画,深深的令我陶醉其中,一份痴心,一抹情怀,尽情的感受着你带给我一份心的愉悦,精神的乐土,休憩的港湾,心灵的世外桃源。

然,我却不能与你天天为伴,时时与你为舞,而你带给我的温馨时光,如梦如幻般的优美境界,真真切切的萦绕在我的心怀,挥之不去,更无法放下对你的痴恋。于此时思念在心间再次泛起,忘记了疲惫,忘记了时间,不得不执笔倾诉衷肠,我的散文,我的挚爱,我真的好想你!想你,独坐海边,远离城市的喧嚣,世俗的纷扰,没有忧愁,没有烦恼,静静的依偎在你的怀抱,任思绪飘飞,醉梦般聆听着心的独白。

久违了,散文,我的挚爱!

似乎很久,远了,或许喜欢真的不需要任何理由,而我也记不清是什么时候与你一见钟情,就这样痴恋于你文字的海洋中,沉醉于你如画的境界里,痴痴怨怨,婉约优美,如丝如缕的心意,诗意浪漫的情怀。爱你,把你深植与我的心灵深处,悄悄的为你抒写我的一己情怀,一帘幽梦,或喜或悲,或苦或甜,生活里的五味杂陈,生命中的人生百态。我没有唐宋散文家的笔势雄健,风格独特,内涵深广以及精炼生动,耐人寻味,也没有当代散文家的从容与睿智,细致与考究,温厚与朴实,以及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可我就是喜欢这样静静的守望着你,守望着你的未来,我的梦想,耕耘着属于我唯一的快乐,守护着我的心灵家园,精神的乐土!

我喜欢你,喜欢你丰富的内涵,蕴含的博大精深。喜欢你优美的境界,奇思妙想。喜欢你似潺潺流水,鸟语花香,令人浮想联翩。喜欢你胸怀广阔,使人温馨如醉。你如一缕和熙的春风,融化我心底冰冷的温柔。你如夏日清凉的细雨,滋润我干涸的心田。你如秋天的落英缤纷,满载我的思念,时时呢喃在我的耳畔,弥漫于我的心间。你如冬日的一缕暖阳,明媚我每个日出日落。

落寞的日子里,一抹心事,任泪水涟涟,与你相伴,一纸笔墨,任愁肠百结,倾诉与你。闲暇的日子中,一笔素笺,任思绪满盈,抒写着人生的感悟心得。我不在乎与你一起能飞得多高,我只想在我生命的余年里,与你相伴同行,珍惜与你相知的每时每刻。亲爱的!谅解我最近缺席的无奈,理解我迟到少去的问候,我的挚爱,感谢有你陪伴的日子,那些温馨美丽的时光,丰富了我的生活,愉悦了我的精神世界,开阔了我的文学视野,以及知识写作的提升。是你带我走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交流的平台,如一面镜子,让我时刻能看到自己多方面的不足与瑕疵。同时,也令我感受到文友们的真挚和温暖。我的散文,我的挚爱,感谢有你,如一道彩虹将生活染饰得五彩斑斓。

久违了,散文,我的挚爱!

似乎很久,远了,静溢的夜,空气中弥漫着思念的味道,满屋积满了想你心事。独坐屏前,轻轻的走近你,看着你的名字,感受着你的气息,一缕芬芳溢满心间,一份感动回荡在心田。键盘声声,敲击着我对你的思念。只是因为在书海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梦想着有一天能与你长相伴,从此我开始孤单痴恋,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约,今生的相遇不会再改变,宁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

我的文学情缘

文/兰若

不知从何时起,我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许是四年级时,爸爸给我订的《小学生作文报》,我被报上一个瑞士小孩的连载故事吸引,至今仍记得故事中那个瑞士小男孩是多么淘气和搞笑;或许是在14岁那年寒假,去三姑母家玩,无意中发现了大表哥有十几本世界名著,震撼惊喜之余,那个寒假我“贪婪”地读着,记得最深的就是《嘉莉妹妹》,这本书至今仍是我的最爱;或许是曾经那些年的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本本语法、文学作品赏鉴、写作等书看下来,我最终真正加入了文学爱好者的队伍。

文学体裁中,我痴迷过宋词,特别是每次品味《蒋勋说宋词》,蒋勋对宋词的见解,字字句句如春雨般滋润心田。我也曾爱慕过小说,废寝忘食地爱过,前苏联的、美国的、欧洲的,最崇拜的是福楼拜、莫泊桑和德莱塞,喜欢他们的冷静和深刻;中国的《红楼梦》是心头最好,张爱玲的也很不错,她的语言风格有《红楼梦》的影子,她的小说永远关乎人性,写得很深刻。然而我最终还是“醉倒”在散文这棵树下。说起散文,初中时,我根本就不曾关注过,记得语文老师说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言情散文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当时听了只觉得头大,尤其是归有光的那篇《项脊轩志》,全文絮絮叨叨,如老妇般啰嗦,尽说些平淡无味的话,老师却说这是一篇著名散文,作者的写作手法达到了散文中的最高境界,朴实无华,在平淡中见真情,感人至深。还记得老师说这些的时候,我听得似懂非懂,半信半疑,而且从此对散文的印象除了漠然外,还感到畏惧,认为散文是最难写的文学体裁。

长大后,独在异乡,工作、成家、生子,起初几年,心理上一直以“异乡人”自居,感觉很孤寂,有时候心境也不澄明,先是疯狂地恋上了三毛,后来不经意间翻起林清玄的菩提,就慢慢地迷上了散文,其春风化雨般的文字,让人渐渐学会放下,而后席慕蓉、琼瑶、琦君、余光中更让人学着放松,尤其是琦君的散文,让人完全融入,也让我真正领略到散文的魅力,记事的、言情的、写景的,都是下笔从容、娓娓道来,不疾不徐,语言虽朴实无华却触人心扉,思想淡然让人感觉恬静,尤其是她们散文中不声不响流露出对中国的山河之恋、故国之思,让人凄然。而今,我终于懂得了《项脊轩志》,也品到了散文的滋味。于无声处却有声,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果说小说是夏天的暴雨,猛烈又刺激;诗歌是秋雨,绵绵而多情;那么散文就是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这样的春雨,却又滋润着心田,感受妙处时,不知今夕何夕。

素影流年,岁月沉香

文/肖娴

在这个快餐式的微阅读时代,各类体裁的文学创作,早已被网络时代的洪流,冲刷到了社会的边缘。文学仅仅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或寂寥之时打发时间的一种工具。于是,许多热衷于文学创作的人沉寂了,又变换着另一种姿势去追赶经济的潮头。但还有一些人却一直坚守在文学,这一片圣神的土地上,虔诚地用文字的犁铧,耕耘着心中的这一亩二分地。王新瑛就是这样一个文学坚守者。她将自己对生活、人生、生命独特的感受与体验真诚地诉诸笔端,在这个无雪的冬天里,又为我们捧出了她的第三本散文集《素影流年》。一如这本书素净雅洁的封面,在我所在的这个文学圈里,落下了第一场让人感慨而又欣喜的雪。

这本文集共分四个小辑,收录了王新瑛近两年来创作的六十三篇散文。无论是叙事追忆、借景抒情、还是在异国他乡旅途中的感怀,较之于她前期出版的那两本散文集,从抒写的娴熟到所写篇章思想的深度上,都进入到了一个较高的层面。收录在第一辑记忆乡愁中的《生活的琴弦》,是以陇南山区的农村,在春节来临之前制作手工挂面的场景,为整篇文章的切入点,写出了那个特定的年代,包含在一把挂面里质朴的乡俗、浓浓的乡情。以及她在孩提时代,父亲做挂面时的那份身与心的投入。王新瑛这样写道:“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情感也被一把把、一根根挂面连接起来。这样的习俗从正月初二,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这期间,平时难得走动的亲戚得以围着炉火嘘长问短,问候老人,闲聊收成,或者议论一年中家里是否添家进口,是否养了牲畜,是否盖了新房……”。在作家细腻而又质朴的描写中,陇南特定地域中的乡俗、民情、文化,便在乡村浓浓的年味里呈现出了它特有的祥和与温馨。这其实已经不是平常的走亲戚串门子,而是村与村之间、家与家之间、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欢会。写到这里王新瑛又笔锋一转,回忆起了父亲在每年的腊月里,做挂面的情景:“等面揉得既劲道又软硬适中时,给和好的面盖上厚厚的棉被,这种发酵的过程就叫醒面。同常这个时候,父亲就会擦掉额头上细密的汗珠,坐下来煮上一罐茶,一边烤火,一边喝茶抽烟。”读到这里不由得让人会心而笑。当父亲细心地作完做挂面的这些前期工作后,开始悠闲地一边喝茶一边抽烟时,一个农人的生活智慧、对小日子所感到的、一如他喝的那罐茶一样的滋润,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做挂面在我们陇南山区,称得上是一门乡村手艺,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我们常常会在一所农村人家的小院里,看到宛若琴弦的挂面,但是这种乡村手艺却在现今的农村正在慢慢地失传,但这篇《生活的琴弦》,却给读者带来了艰辛岁月里,生命的另一种回甘。《摘瓢子》同样是一篇乡村特有的美好物事,但它不同于劳作,在王新瑛的笔下,农村夏日的山野其实是孩子的伊甸园,在山野里摘瓢子成了农村孩子放羊、扯猪草时放飞飞心情的又一种娱乐方式:“那密密麻麻簇生着瓢子的山坡,成了孩子们的伊甸园。大家先是边摘边吃,吃饱了,顺手摘一片荷包叶,两头对折,用一节蒿杆儿固定两片叶子,就形成一个杯状的容器,一手掌着荷包叶,一手摘瓢子,很快荷包叶装满了,把荷包叶里的瓢子倒入篮子,再继续采摘,小伙伴们像展开比赛一般,谁都不服输。”多么美好而又富有野趣的童年,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乡村的孩子是正真属于大自然的,他们就像随意地徜徉在山坡上的小马驹,这种粗放式的童年生活,使乡村的孩子正真体验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然而王新瑛并没有把她手中的笔停留在,对乡村童年美好的回忆里,她在结尾这样写道:“就在人们满心欢喜地晃着日益发福的身体去减肥、去锻炼时,哪些属于大自然的孩子们,正在忍受这扒皮抽经的疼痛,或许,它们的家庭还来不及繁衍生息,就已悄悄走向了消亡。”看到这里我不觉心中一疼,是的,若干年后我们的生态却在遭受着人为的破坏,摘瓢子、吃圈圈馍那些美好的童年时光,已经退到了时代的另一个角落。就像她所写道的成了“生命中的精神呓语”。随着作家的笔触我们好像听到了大自然,疼痛的呻吟,也由此使我们滋生出了对大自然深深的忧患意识。以及保护自然的忧患意识。

除了这些富有深意的叙事追忆文章,王新瑛还善于用她灵动的文笔去扑捉,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常,其实却能让人心生静气、引发共鸣、产生哲思的那些美好或无奈的场面。《茶缘》是收录在本书的第二辑,素日闲笔里的一篇散文。王新瑛先写父亲喝茶,再写自己由于参加工作后,因为认识了几个懂茶道的朋友,蹭朋友茶的机会多了,自己开始对茶也略知一二。一次去异地看一个朋友,五个朋友聚在一起喝茶的场景:“淡淡的茶香萦绕在房间里,有人扯起什么话题,也不急着回答,偶尔想起了,便不紧不慢地回应一句。时光仿佛凝固在那一束斜进来的阳光中,用两指尖衔起一盅茶,轻轻抿、慢慢饮,便觉满嘴生香,全身上下筋络通畅……”在现代人忙碌而又紧张的生活间隙,一杯茶使时光突然慢了下来。岁月如幕,心中的浮躁、尘世的欲望,也犹如渐渐落入杯底茶叶,沉到了心灵的某个角落。随之而来的是充盈在心头的那份宁静。王新瑛笔下这篇看似信手拈来的《茶缘》,却让我们品出了时光的禅味、生活的静美。《寻找春天》也是一篇非常娴熟的、描写在季节的变换中去寻找春景的一篇散文。几年前王新瑛在金城有过一段时间的栖居,金城的春天是迟到的,但是迟到的春天却总是无法阻挡寻春的脚步。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王新瑛和朋友来到滨河北路的河边,想在这里寻到金城最早的春色,然而下了车后却发现,河滩的杂草像患了皮肤病一样,心中怀带着的那一丝美好的渴望,突然就被眼前的苍凉击碎了。然而在她曲折迂回的文字里我们却读出春天的柳暗花明:“然而,当我无意中转身时,突然看见一坨烧黑的草丛中有星星点点的浅绿,我飞快地走近了蹲下来仔细观察,原来是一丛新生的马莲。那娇嫩的新芽在烧焦的母本中刚刚探出头来,玉色的翠芽带着出生的羞涩,似乎想再探探头。但仿佛又害怕耳边呼呼的风声。”在王新瑛,细腻从容的抒写中,一段用她独到的文笔刻画出的不经意的一点悬念,使春之希望虽然星星点点,却给我们带来春天的安慰。这也充分体现出了她散文抒写中,细节勾画中不容忽视的深厚功力。

在我近几年对王新瑛散文的阅读经验里,她的叙事写物散文和风景游记散文,皆有独到之处,都能让人体察出在她文字的不断成熟中,她散文中的思想性也上升到了一个不可小窥的高度。第四辑浮光掠影里,共收录了王新瑛的八篇游记散文。王新瑛除了是一个文学的坚守者,她还是一个勤奋的摄影人,近几年她除过寻访祖国的山山水水,她的脚步还曾跨出过国门,收录在这辑中的最后一篇散文《西欧日记》是她游历罗马、米兰,等国家的所见所闻,像她的许多游记散文一样,她没有把她的笔墨的重点放在,异国他乡那些美丽的风景、神奇的建筑上,而是以她扎实的历史知识、敏锐的思维、以把她来自另一个国度里生命个体,深重的忧思也写进了这篇厚实的散文中。

王国维在《人间话语》里说到:“散文易学而难工”。一篇好的散文,除了文字的流利、抒写的娴熟、细节的细腻外,一个作家的思想深度、对生命体悟程度的高低,是决定一篇好散文的真实的标杆。正因为王新瑛的这本《素影流年》里有着这些散文最根本的元素,所以我们才能从她的这本集子里,读出了她文字所带来的精微和奇妙。素影流年、岁月沉香,正因为这样她的散文之路才走得如此的宽阔与从容。

沐浴在七月相聚的日子

文/桔乡诗雨

七月,氤氲一场文字奇缘,五湖四海于京华相聚,绽放的微笑掩埋陌生,握手言谈诗歌散文的一路心得,彼此间的问候其乐融融相逢的歌中,为第二届诗歌散文邀请赛写序。

大巴载着喜悦行驶在银杏、花草的大街,太阳爬上窗玻火热的与我紧张跳动的心律一路陪伴抵达钓鱼台。青翠的松树、湖边的垂柳、绽放的花朵、嫩绿的竹,神笔轻落古朴典雅大气中,欢迎一群执着文字中的华夏儿女。喷泉边,一张大合影精彩记录文学梦开的笑颜,雄壮的国歌振奋起激动澎拜的思绪,为自己是中华儿女而自豪。

慈祥的笑容,温和亲切的声音,简短的问语,凝聚着专家,老师们的鼓励祝贺;热烈的掌声抒写盛会高潮,剖析有力的讲座纵横诗歌散文的写作技巧,聆听中受益匪浅收获颇多,沐浴在北京大学论坛讲座里,陶醉从古至今的墨韵精彩,阅读的理念在一点点剥开,前方的灯光那般的明亮,牵引着起步的我向前。

酒杯里盛满相聚的喜悦,热情洋溢在芍园的上空,知了唱个不停,似乎在为这一场文学酒会举杯助兴的歌唱。温馨快乐中似曾相识,久违的感叹围绕圆桌亲和畅谈,无论是来自何方?我们都是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里,抒写亲情篇章。

行走在灿烂文化历史的走廊,从古代陶器到景德镇到盛世唐朝,智慧的先人形象无意中走进思想,赞叹之余无不为走进亲临目睹了解中华悠久历史而兴奋不已。

烟雾弥漫的战场,雪花飘舞的雪地,趴伏的战士,激烈的战斗,一幕幕上演;城墙的弹孔、留下的残墙、陈旧不堪的衣帽……无数墙壁上镌刻的先烈名字,湿润眼睛,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么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我们生活在国泰民安中,缅怀先烈的同时,笔尖更有一种凝聚的正气喷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执笔;与我们的母亲一道并肩抵制任何名义上侵害我们领土民族利益的侵犯而万众一心。

联欢晚会上,歌声、笛音、舞蹈、大冒险的活动,展示着老、中、青各代的精彩,笑声,掌声,缭绕京燕的夜空,难忘今宵的歌声,一直在耳畔萦绕,仿佛未曾离开相聚的日子。

清晨的风清凉的送着来自海内外的文朋诗友,拥抱中的姐妹情缘泪花闪烁,一声声再见散落在北京的街道,随着地铁一路带着珍重消失在模糊中。我们带着久违后的思念,在火热的七月,质朴一首相逢的诗歌。

有人说我这么大的年岁还假装学习写作,如今的学者满街皆是,我能踢起什么土来。我不赞同周围人的看法和说辞,我们的生活要在不断学习追求中体现自我完善自我修养的品德中去。忘不了颁奖现场石祥老师的鼓励话语,乃至高尔基的学习永远不晚;应当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读散文打发寂寞空虚

文/苏冠生

每个人都会有陷于一段寂寞空虚的时候,此时的人们往往显得很无奈、惆怅、彷徨,甚至沉沦犹如一个年华垂暮的老人一般,精神萎靡,郁郁寡欢,诸如此类的人群会选择酗酒、K歌、打牌、赌博、吸毒等等,不能自拔,敢于堕落。今年春节就有耳闻好几起因为过度醉酒撒手人寰,乐极生悲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上演了一幕幕人间不应该有的悲剧,撇下年迈的双亲和年幼的孩子,撇下无助的妻子,留下的只有亲人无尽的思念和悲伤。

而我,不善言谈,不爱交际,也经常遭遇寂寞空虚的日子。我则喜欢独处一隅,把自己封闭起来,静静地手捧一本散文集,让自己的思绪任意倘佯在那浩瀚无边的书海之中,那脍炙人口的佳作仿佛从历史的长河中款款走来,心烦意乱的我,马上觉得豁然开朗了,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情跃然纸上了,顿时心情好了许多。或者当读到某篇散文的一些章节时,联想到平时想不明白的道理,又有了茅塞顿开的意外收获。长此以往,不亦乐乎!

五千年泱泱中华文化,风霜雪雨中沉淀的精髓,如琼浆玉液,闻之,清香扑鼻,品之,甘冽欲醉。读累了,合上书本,眯上双眼,小憩一会。看,那空灵的笔调中,有文人的忧伤,有君臣的惆怅,有仕女的哀怨,有贫民的苦痛,依稀浮现,跌宕起伏。其间,有天地的博大,有岁月的煎熬;有怀才不遇的愤恨,有国破家亡的感慨;有古色古香的神韵,有青春现代的朝气。“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慢慢品味,如沐三月春风,如坐轻舟荡漾,此时此刻脑海中竟然有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意境。物我无间,天地自在。

借用一位诗人的话:读一篇好的散文,如同坐在微风和熙的三月阳光下,暖暖的感觉从心间慢慢荡开,笑弯了嘴角,温柔了双眸。读一篇好的散文,如炎炎的夏日收到了一份凉爽,触手冰凉,却能让清爽在唇齿间回荡,仿佛那如火的骄阳已经藏匿了它的光芒。读一篇好的散文,如秋日里走在落叶缤纷的大街上,虽然看似凄凉,却有着难以言喻的诗意,让我们轻快了步伐,美丽了心情。

我觉得读散文以打发寂寞空虚的时光,犹如面对躁动在母腹中即将临盆的胎儿一般,充满无限生机,无限希望;又如遇见一位许久不见的挚友,为你奉上满腹经纶,为你带来开心快乐,与你分享那经典文化带来如痴如醉般的乐趣。靠近它,你会忘却白日里琐碎的烦恼,沉溺于这片刻的宁谧,还心情一片晴朗。靠近它,你会觉得自己似乎已经脱胎换骨,思想得到了升华,还心灵一片净土。

之前读散文,改变了我许许多多。我将一如既往恣意地欣赏着这片美丽的景色,一路轻松愉悦地走下去,我坚信,如此这般,我的精神将会更加富有,我的人生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我与大哥

文/忧伤如诉

十二月的天很冷,清瘦的我身上没有一点脂肪,所有的冷都是熬过去的。喜欢冬天里温暖的事物,比如火苗、热水,比如那些静悄悄占满心房的感动。庆幸生命里多出一个大哥,隔着冰冷的手机屏幕,他暖暖的,一直走向我。

三年前的一次投稿,我接触到了《新锐散文》,这是一个优秀又不失水准和档次的散文平台,也因此汲取了很多来自于文学的熏陶和影响。读到那些灵魂与情感碰撞的文字,我沉默的喜欢,将孤僻的自己远离喧嚣。我在文字里游走,也在文字中相遇。

在众多刊登的散文里,透过充满生活和深情的文字,我注意到了新锐散文的一位作家,他的文字像一条涓涓细流温润着尘世的心,他侃侃述说着烟火岁月,他把暗淡无光的生命活得熠熠生辉,他的文字不做作、不牵强,他对世界充满感动和感恩。我记住了作家的名字——李东辉,廊坊师院教师,中国作协会员,盲人。发表小说散文三百余篇,百余万字。散文随笔集《黑暗中的触摸》获全国盲人优秀文学奖,廊坊市第七届“文艺繁荣奖”,散文集《在看不见的世界中》获浩然文学奖,廊坊市第九届“文艺繁荣奖”特等奖。多篇作品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征文比赛一等奖、河北省第一届散文大赛第一名。其作品被一些省份选编初中语文辅助教材,被选为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他是黑暗中用心书写的作家,他让我充满敬慕。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悲悯着世事沧桑。忽然生出一些冲动,我有话想对那双二十三岁就看不见的眼睛说,我想把真诚的问候和祝福给他。酝酿的心绪推到笔尖,一篇《看见》成文了,我写下来了结心愿,算是不辜负曾遇见他。热心的主编刘莉老师亲自把此文转给了李东辉,一切发生在意料之外。

我记得那是一年前秋天的深夜,刘莉老师转来李东辉的微信原文,他真诚致谢,没有一丁点疏远和冷漠。他像记忆里熟悉的故交老友,他加了我这个最平凡的小粉丝。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各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偶尔有交集。

上个月是女儿的十六岁生日,由于工作和时间冲突,我没能给她准备生日礼物,作为母亲我是遗憾的。十天前趁着休息日,我去了新华书店,想给女儿补上迟到的生日礼物。书店的书实在太多,向工作人员咨询却不如人意,她们推荐的书要么女儿已经读过,要么已经添置在家。两层楼的书店竟不知道该买什么?忽然灵光乍现,不如问问李东辉老师。是的,相识以来我一直这么叫他。消息发出去,却并不抱希望他能回复,也许我的信息早被他的众多书友淹没,也许他并不能想起我,也许此刻他还在午休,也许我有些唐突和冒昧。算了吧,我继续在书架前寻找,首先选定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史铁生的书其实我没读过,但曾在李东辉老师的朋友圈浏览过,我下意识的记住了他多次提到的史铁生。

手机的提示灯闪了,李东辉老师很快给来回复。“雅心,方便语音吗?”我礼节的回过去:“可以,我听您说。”语音通话的铃声想起来,接通时听见了他真实的嗓音,那声音很温和,让我提起来的忐忑和不安慢慢缓下来,老师说:“很难得有人喜欢到书店买书,无论你是给女儿还是自己挑选,我都非常乐意推荐,我们先聊书吧……”从史铁生到余秋雨,再到卡尔维诺,我们聊书、聊写作、聊生活。老师没有一点儿架子,我告诉他女儿并不信我,不信我能认识一名真正的作家,他在电话里笑得很爽朗,他说下次出书时一定亲自署名给我寄来,那样可以向女儿最好的证明。他还说认识我并不以一个作家的身份,我们该是千万人中没有错过的缘分。如果我不曾注意过他的文字,不曾留心一个盲人,如果我没有写那篇《看见》,如果刘莉老师不曾转给他,如果他没能及时的读到,如果还存在很多变数,我们都将无法相遇。当老师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在我眼里真不像一个作家。我相信人格的魅力,像此刻我们该是相互吸引的,这种情愫干净而圣洁。东辉老师提了一个要求,他希望我们可以兄妹相称,喊出“大哥”的时候他已经是我一辈子的兄长。哥说过几天是他新书的作品研讨会,会上的发言只想说一件事“我的写作无关名利……”。忽然想起曾读过他的一段文字:“真正的写作,是内心的呢喃,是心魂的投奔,是自我修炼的过程,自我修炼的过程不是昂首挺胸,勇往直前,而是在左右苍茫间拨开迷雾,为生命的行走明确一个方向;真正的写作,是在虚无与绝望中给生命找出活下去的理由,是在现实与梦想,黑暗与光明,怀疑与信仰之间为自己寻出一条路来……”是的,我坚信,命运蒙上了他的眼睛,却赋予他格外通透的内心。

短短的82分钟语音通话结束了,哥说他此刻正在书房,天气晴朗,阳光暖暖的。挂电话时哥说了最后一句:“世间最美的线条不是画出来的,而是流淌出来的……”我琢磨着,哥何尝不是那根生命流淌出来的线条?我又忘了刚才他推荐的书名,他说一会儿重新发来,想着暗示他发语音,他却大咧咧说发文字也不麻烦。这通电话打破了我们之间所有的疏离,我眼里的他没有作家的光环,他只是我的大哥,一个眼盲心亮的人。

生命的温度

文/李蔚兰

源于内心的召唤,我投身文学。纸在左,笔在右,生命在句子之间蜿蜒。这是美好的人生之旅。多年以来,我对散文情有独钟,散文创作已成了我灵魂栖息的一种方式。我把这种抒写当作一个擦拭心灵尘垢、显现生命本真的行为;当作良知与手艺的自然苏醒;当作心和心相互取暖的交流;当作精神或意志彼此增援的方式。这样的日子过得是很惬意的。

其实,我喜欢上散文是在上中学的时候,朱自清的一篇《荷塘月色》,让我对这位独步荷塘,带着淡淡愁绪的散文作家心生敬仰。后来读他的《春》《背影》,更被他充满灵性,清隽细腻的笔触折服。在先生的每一篇文字里,都闪耀着永恒的人性之光。他打开生活的每一扇门,让清风、明月、荷香透进自己的小舍,浸入大众的心扉。自那时起,我便一下子爱上了散文,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字,还有了文字以外的融合着自然与生命和谐的种种感悟与启迪。

再后来,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散文,才了解到,散文相对来说,是一种偏重心灵性情的文学样式。它的写实和任性而发的自由,那种沉思的品质和悲悯情怀常常让我叹服不已。散文表面上很随意,但不妨它的严谨;散文内容上很宽松,但不悖它的哲理;散文情意深绵,但也不乏凛凛寒光、大气磅礴;散文篇幅短小,却能表现悠远的历史和世态的炎凉。它可以像诗歌一样直接抒发作者的强烈感情,但不用讲究韵律;也可以如小说一样叙述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和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又不用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它还可以同戏剧那样表现矛盾冲突,但又不求时间和空间的高度集中;还可以跟论文一样说理和议论,又无须运用抽象概念来进行推理和论证。

这个无拘无束的文体不正是切合我心灵的文学样式吗?是她给我提供了无限的文学空间。散文写作,在我看来,是在保持心灵自由状态下进行的写作,心灵的自由指的就是在写作时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和文字作一次真正的交流和接触。完全是随心所欲的,顺着思绪让文字奔跑。记得我在创作《文人的孤独》一文时正生病在家休假。身边堆满了屈原、司马迁、阮籍、陶渊明、李白、辛弃疾的作品,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漫不经心地阅读古人,一切仿佛在不经意之中积累着。人人都有孤独的时候,只是孤独特别青睐文人。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们在其作品中所展示的价值取向、心灵历程和人生追求给我直抵灵魂的震撼,直到出现了一个突如其来的顿悟——一曲孤独,万声叹息。文题应和着我的心声一起在那个多雨的季节里流淌。

内心的真实和感动,是散文的出发点。只有真正让自己感动的东西,写出来才可能感动别人。没有内蕴的感慨和赞叹难免失于苍白和空洞。在写作《父亲的嗜好》《来生我做大哥》《永不褪色的记忆》等这类亲情、友情的散文时,可以不让人看到人物的活动,却一定让人能感到有一颗鲜活的心在跳动;一件平凡的小事,一个不经意发现的场景,常常会牵动我感情的神经,让我感慨万千,激动不已。我喜欢以打动自己内心的细节,悄然、舒缓地打动读者。

一个写散文的人,我觉得是因为品尝到了某种人生的滋味。我写散文,每每是要做到灵魂在场的,有自我的血泪参与,有自己的心跳,精神的痛苦,以及人性的冲突与升华。那是一个无休止的认识自我,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漫漫炼狱之路。

寂静之夜,橘色灯下,铺开纸张,生命的现在是令我兴奋的舞台,思想在纸上飞翔,杂乱是它的音符,另类是它的节奏。任思绪尽情驰骋,轻舞飞扬。任快乐萦绕心中,其乐无穷。徜徉于散文的世界里,犹如投入一次全身心的精神旅程,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喧嚣,没有烦躁,有的只是宁静,是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我学会了以一颗简单豁达的心看待周围的一切,多了几分洒脱与坦然。生活是一幅画,快乐是一种心情,春望桃,夏看柳,秋观菊,冬赏梅,月圆是诗,月缺是画,散文这个文体很自然地嵌在我庸常的日子里,激活种种经验,赋予文学形式。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突然来临的感悟,一个瞬息即逝的心灵火花,都可以用它快速地记录下来。我时常听到人们感叹,文学正在边缘化,正在逐渐脱离这个社会。这也许是事实。但是,我并没有太多的伤感。对于我个人来说,情况恰恰颠倒过来:由于散文写作,文学与生活比任何时候都要接近。而我的思想更加敏感,我的内心世界已经通过文字面向更广阔的域界打开,其间,我看到了意象独特的画面,也触摸到了流动其中的时间。

初冬逼近,雁声正远,阳光也失去热情。但这个冬天很温暖。这源于文学给我的感觉,在我的脑海里,只要文学存在心里,就有一种抵御寒冷的力量。这个冬日,尽管冰冷凄清,但我们将不再寒冷。因为文学,它给了我们属于冬日的温暖。

咸咸海的味

文/夏夜的橙橙菌

“小时候~妈妈告诉我~大海,是我故乡~大海啊大海~使我生长的地方~海风吹~海浪涌,随我漂流四方~”似乎,生长在海边的孩子都会自然而然的唱起这首歌,这首歌,伴随着我们的童年。

在书城闲逛的日子,偶然间发现一本书,白色的封面,一条蓝色的鲸大半身在封面,一条似掀起了巨大浪花的鱼尾在封底,用的是环境友好型纸张,小小的一本书,夹杂在众书之中。随手翻看着一本样书,厦门、涠洲岛、东屿……一座座小小的岛屿,耳边,似能听见涨潮时奔跑前进的哗哗的浪花声,“翻开这本书,你会闻到海的味道。咸涩微凉,是海水,还是被风吹凉的眼泪?”

很久,没见到以海为主题的文章或小说了,很干净,很沁凉。似能感受到海水的涌动。

这是一本献给母亲的书,作者曾在此书中提及:她曾告诉我她喜欢读我写的小说,并非我写的多好,只是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我写的文字,就感觉我正坐在对面和她交谈。六篇散文,六篇小说。适合在夜深时阅读的文章,静静地,只听得潮水在涌动,是在涨潮?还是落潮?是窗外不远处的海潮声?还是内心翻涌的潮水?

像是日记体的散文,自己所闻、所见、所感,融于寥寥几字间,却包含了一路走来的坎坷与欢笑,包含了许多想说而未曾与人诉说的话语,包含了渐渐长大,站立起来所见的视野。不论散文还是小说,总带有一丝海味,一丝哀愁,写了几篇关于同性恋的小说,虽说反对同性恋者,却也是第一次见到把同性恋写得那么美的,那么地……悲凉。

合上书,印象最深的仍是散文,不过两三页,却更令人感动。小说部分的前两篇很细腻,总透着一股冰蓝色的哀愁,时不时地似针刺着自己的泪腺。许是自己亲历过厦门的海吧,白天随着人流踏入公车,由着其兜兜转转地沿着环岛路缓缓而行,大海、游人、远处的岛礁。公车驶入大桥,夏日的阳光下,白色的大桥由这端沿着湛蓝的海伸向那端,海水迎着阳光,反射着粼粼波光,似有许多宝藏愿与人分享,捧至你眼前。行走在环岛路,行走在厦大,寻找情人谷,走过幽静的沥青路,无限的绿山,巨大的水库,沿山而建的游廊,三两人影正栖荫垂钓。

夜晚更是热闹,环岛路两旁的路灯起来迎接人们,曾厝垵的小巷交错拥挤,中山路的游人如织,西洋建筑沿路而立,不宽的道路曲折蜿蜒,房屋在目之所及似连为一体。鼓浪屿隔海而望,自有其一番天地。夜晚正涨潮,提着凉鞋踏入层层向前扑的浪花,感受着浪花夹带着泥沙的凉爽与自在,卸下一身疲惫;感受着一层又一层浪花褪去时携走的脚底的砂砾,仿佛要深陷沙滩,又仿佛将被浪花连同带入无尽的、在夜光下灰白的海面,夹带着泥沙。尽兴将归,公车无站立之处,迎着海风,在橙黄的灯光下,缓缓走回住处也自得其中。

所有的声音都会被海浪所淹没,所有的不安和小情绪都能被大海所包裹。

王晋文散文之涟漪

文/晋文

读书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一入神心就静了,仿佛昄依佛门,上得九天,下可潜海,思接千古忘记今昔是何夕。芬芳了时光,心灵还有了憩息地。精彩的内容,享受语言的魅力;精湛的情节,品味生活的真谛。书无语,领会的是箴言,面前无人,恰似圣贤在身旁。看到动情处,心中浪涌波翻,掩卷后依旧涟漪阵阵

读书改变不了命运,但能教人勤于思考,多了沉淀,借助他人的智慧帮助自己升华思想。以人生阅历和现实环境,结合书中内容总能感悟一些什么,发现隐含的某种深义,从中受益。

一部《西游记》少时用眼阅读,只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几十年后的今天重读,用心欣赏,用心感悟。不单单喜欢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的敢作敢为,一双火眼金睛辨真伪识善恶,力保唐僧的忠贞。也喜欢名不见经传、没有背景,不能呼风唤雨、不能上天入地的老猴子。

老猴子是小角色,论能力没有过人的本领,难以彰显自己,台上没有一席之地,也就不为形象束缚,不为名利所累,逍遥自在,不是神仙强过闲汉,无事幕后默默无闻,事来指点江山,胜似神仙指路。猴王初来世上,不甘平庸想轰轰烈烈一生,奈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是一个通背猿猴指点迷津,才有远离花果山,“漂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一段不平凡学艺历程。 学艺归来为保卫家园,猴王训练众猴苦于没有兵器,又是四个见过世面老猴站出来说出一番见解,才有猴王孙悟空傲来国界施法术显神威: 拔一把毫毛,入口嚼烂,喷将出去,念动咒语,变作千百个小猴搬动兵器的壮观场面,解决了燃眉之急。

喜欢老猴子平凡不平庸,熟悉身边环境,了解身边事,是一个有本事之人。本事不仅仅是技能,渊博的知识闪烁睿智光芒。正当猴王哀叹自己手中没有遂心如意兵器时,四老猴道: 我们这铁板桥下,水通东海龙宫,大王若肯下去,寻着老龙王,问他要件什么兵器却不称心。话不是绝对真理,却是箴言,梦想路上能走捷径,猴王不必远渡重洋,自己家里直达东海龙宫。从此一根如意金箍棒指天扫地,搅得天翻地覆。

猴王将那四个老猴封为健将,将两个赤尾猴唤作马、流二元帅,两个通背猿猴唤作崩、芭二将军。将那安营扎寨、赏罚诸事都付与四健将维持。根基稳固,猴王每次闯世界不如意回至花果山,但见旌旗闪烁、戈戟光辉,四健将率众猴在那演练武艺。喜欢老猴子年老有担当、能负责。没有冲锋陷阵闯天下建功立业的本领,一心一意把好关、守好业、看好家更需要能力。无论猴王孙悟空在外面混的怎么样,花果山都是坚强后盾,进退自如,没有后顾之忧。

老猴子太普通,头上没有光圈,只配轻描淡写,每每寥寥数笔,但是不绕过去。就像流星,会留下一闪而过的光芒。

人要有自知自明,年长不争勇,把自己的学识发挥到极致,将超凡脱俗,一样卓然与众人之上。既然不是栋梁之材,成为一片绿荫惠及别人,成就自己,同样彰显魅力。所以不要看轻自己,发挥所长,都是上天的骄子;别把自己看的太重,谁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离开别人的支持帮助一样渺小。

普通不自卑,凭借见多识广的阅历经营好自己,不碌碌无为就好。平凡不可悲,以文化充实自己,开阔视野,有作为就好。手中一卷书,倾心品读,生活有意趣;仔细品赏,有滋味,口齿生香,熏陶灵魂,做一个有文化涵养的人,做一个有文化底蕴厚重的人。纵然自己人小言轻,投身身茫茫人海,那一晕涟漪也是自己具备的能量。

幸福的因子

文/梦桃郑

每当从笔下写出一个个亲切的文字,一句句生动的文段,一篇篇具有美感的文章,我内心洋溢着一种美,感觉到一种舒畅,体会到一种柔情。对写作,对散文,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品尝到一种鲜美的味道,值得我用一生品味。

白纸黑字,传达情感的工具。在心灵里,对文学,对散文,我感觉到一种姣美。一种静好随着笔端挥洒,一股热情随着笔尖飞扬,一种唯美随着心灵激荡。我以行云流水般的感觉,对生活经历加以提炼,加以感悟,对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蓝天白云、星星月亮、花草树木等等进行描写。在写作中,我不时发现了美,认识了美,描写了美,甚至创造了美。

我用文笔抒情写意。我在创作中,用自然而优美的文字来写无止境的散文。对追求,我永不松懈;对书写,我持之以恒。我创造原汁原味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我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创造“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情意。在散文里,我不只是堆砌词藻,不矫揉造作,用文字发展自己的文学创作,用自己的想象提升生活,尽力做到独到且有自己的特点。

虽然我的散文创作水平,不敢说已登大雅之堂,不敢说能陶冶性情,不敢说能净化灵魂。我的散文笔触尚处在起步之时,但对散文能用心思,能用真诚书写内心的真情实感。我尝试用多种形式,用丰富的内容,以情入理书写散文。我尽力对文字刻画入木三分,表达流连于笔端的觉悟。我以简约委婉,灵巧的双手来创造出有自己特点的散文,抒发爱情,写意友情,表现亲情,随着心意写出短小精悍的文句,写景,写人生,写自己的审美情趣,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虽然我创作水平普普通通,但是我在散文的创作领域里执着耕耘。在浩如烟海的散文里,我站在岸边,用笔描绘,用心剪裁,时而心态平静,时而激情澎湃,悟出人生的许多道理,品尝生活的多姿多味,感觉人情冷暖的各种滋味。

在业余生活中,阅读着一篇篇具有灵性的散文,我爱不释手,我流连忘返。我用心与散文搭桥铺路,连通灵思的桥梁,在里边品试,在里面神游,在里面和文字交流与沟通。我也曾发现一些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真知灼见,让它们在脑际闪光发亮,照耀着我的人生,为我指路,让我坦然,让我欣喜,也让我感动,甚至忧伤。每一份情感,每一个心灵的角落,每一次增加的信心,都让我对散文产生衷心的喜爱。真诚的投入,真挚的心意来品尝犀利独到的散文,画龙点睛的议论,欣赏散文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写散文,是一种幸福的源泉,是一种幸福的因子。在散文里,在文学艺术里,我置身于里面,深深沉浸在里面,深深为散文优美的文笔所叹服,以至于无法自拔,用青春的激情表达自我,用敏感的文字言说感情。在现实,在梦里,在生活中,我用喜欢的散文展示自我,表达快乐的情思,表达形式多种多样的喜怒哀乐。

散文,亮在我的眼里,成为我坚持的追求;散文,陶冶我的情操,成为我渴望的牵挂;散文,醉在我的笔下,成为我幸福的感觉,是我一生孜孜以求的目标,是我一辈子不断攀登的高峰。

留白是一种境界

文/屈绍龙

宜居之地,是当今人们关注的话题。居城市,交通、噪声、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像道道绳索捆绑着你、束缚着你、包裹着你,让你得不到施展,像生活在一个囚笼,又好似活在一个钢筋混凝土的盒子里。居乡村,已不是往日的山青水秀之地,无节制的开采,无节制的滥伐,无节制的毁田,山不再是绿色,水不再有声响。

偶尔,闲暇在门前凝望发呆,葱绿的麦苗上,早已蒙上一层细微的粉尘,逶迤连绵的凫山系,伏在地面,像一只难以飞翔的凫。看上去,是那样的疾首;看上去,是那样的痛心;看上去,是那样的撕肝裂肺。

山系日渐萎缩,像老人的血管,在干瘪,在枯萎,在缺少往日的弹性。

自从开通微信后,圈子里有几位好友,有的爱好书法,有的爱好绘画,他们的作品,时常在微信上更新,书法作品,风格迥异,绘画作品,色彩鲜艳。

好友秋寒,一位工笔画家。她的山水画,就像大地上山川秀水,房屋几舍,房檐高低有致;人物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仕女画,姿态各异,婀娜多姿;牡丹画,富贵吉祥,妙若仙子。在工作小憩之时,我凝视片刻,一种美的感觉,美的享受,美的激情,在不停地流动,仿佛看到山的绿,听到水的响,闻到人的语,嗅到花的香。

对于绘画,我是一个门外汉,但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爱好者。她每有新作展示,我第一时间,欣赏、赞叹。

我,对于散文也是从一种喜爱开始,而今,到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程度。

从稚嫩的零星散文,到一点一点的零乱散文,到现如今的散文,走过一步又一步的流逝岁月。是喜爱,陪伴我一路走来,有哭,也有笑;有失败,也有成功;有过放弃,也有过不舍。磕磕绊绊,二十几年,有过艰难,也有过坎坷;有过欢笑,也有过悲伤;有过喜悦,也有过失望。

一路悲欢,有人鼓励,也有人嘲笑;有人鞭策,也有人讥讽;有人相信,也有人怀疑。而自己,是一个爱走黑路的人,在黑夜中摸索,在黑夜中寻找,在黑夜中探索一丝光亮,哪怕是一点点的微光,也不放弃,像田野间的蓝色磷火,我也没有害怕的感觉。

妻子睡下,儿子不在闹了的黑夜,一个人,静静地,在油灯下,爬格子。一种清贫,一种寂寞,一种悲伤,一种孤独,一种说不清的感受,溢满心中,溢满方格稿纸之上,我也曾无数次叩问自己,成功,在何方?成功,在何处?有过徘徊,也有过彷徨。

在乡村,坚守着这个阵地的人,似乎微乎其微,只有我在孤军奋战,曾经血流不止,也曾经泪水涟涟;曾经茶水不思,也曾经饭难下咽;曾经像个异类,也曾经像个神经病,在苦苦追寻。

当然,我如今依然是一个散文写作者,依然在追寻,依然在迷茫。人们常说世间有三个境界:第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是水。第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高境界是,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我深深感到,现如今,我依然没有达到最高境界。依然没有感受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多年来,我写散文,却不像我做事那样实实在在,而是,在多处文段中,含蓄行文,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给人留下一双想象的翅膀。

如我的散文《月光不锈》中开头就这样描写:“在冬日,月光显得格外皎洁,也显得格外明亮。树木在秋天时落光了头发,田野在秋天时失掉了青绿的衣裳,河流已经冰封,山丘冷得发黑。大雪飘飞的时候,他们都高兴了。树木的枝干白白胖胖,田野成了纯净的地毯,河水盖着被子偷偷地流动,山丘有神秘的盖头。在月的布光之下,每一片雪花的落地,都是一个音符,连同遥远犬吠,树木折枝,容器冻裂,合成一段深远的音乐。

古代的寺庙是一个容纳游子过客的驿站。大雪之日,这些漂泊的人们终于停下来,在一片雪光与月光的朦胧中,开始想念故乡和母亲,写一些伤感的诗歌,狂欢地饮酒,然后醉醺醺地将诗句题于壁上……”

对于散文的写作,我正如好友秋寒绘画那样投入,投入精力,投入情感,她曾对我说:“画起来就难以控制,画起来就要命。”她的话语,也道出我的心声,绘画,与写作有很多相通之处,我们都称之为艺术,当然也包括书法,同样也是艺术,同样要有张力,同样要有空间。

我在《月光不锈》临近结尾处,这样写道:“乡村像一个熟睡的孩子,在月光里安详地睡着,春天的月光下,乡村有萌动的梦;夏日的月光下,乡村有成长的梦;秋日的月光下,乡村有成熟的梦;冬日的月光下,乡村有温馨的梦。”

梦本身就是虚幻的,是飘渺的,是有想象空间的,是可以伸展的,而乡村的梦,在我的字里行间,显得有温度,又有热度,也有可信度,更有信任度。

显然,是我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正像好友秋寒留白一样,正因为她善于留白,她的画才能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其实,留白是一种境界。

梦里家山是故园

文/李淮

眉山的周闻道先生一行人,几年前创立了散文作品的“在场主义”。他们在2015年把备受关注的华文散文奖---第四届在场主义散文一等奖,授予了高尔泰先生的自传体散文《寻找家园》。这本书的腰封上这样写道:“一代学人的心灵史,关于苦难的艺术之书”。它的风格:“沉重如山,灵动如水”。评价:“当代散文最美的收获”。有以上这些个铺垫,我决定要好好地把这本书读上两遍。

一本在人生漂泊中写作的书,自然有种种人生印记和足迹。我喜欢这本书的卷一“梦里家山”。16篇文章,全是童年和故乡的题材,而这些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都是我最爱读的文章。

作者从故乡“高淳”开始写起,故乡的老街、水市、七孔石桥、固城湖、山脉、灌木、淡紫色蜜糖罐小花,无不细致入微,生动再现;而后,祖母的摇篮曲:冬夜,祖母“枯硬粗糙如同树根”的双手,把手炉里用砻糠烤好的栗子、白果,给了妹妹平平一个,福福一个;民间宗教色彩的“大刀会”,老大方庆,“矮、瘦、龟背、胸部微凹、脖子细长,又爱剃个光头……”。魂牵梦绕的故乡,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故乡,是自己的家园。

1958年夏天,作者的父亲因身份问题参加改造。某天,背着刚出窑的砖块,从跳板上跌下来死了。二姐因为为父亲收尸时大哭被划成了右派。感同身受的我,看见这些文字,禁不住流下了热泪。

这些真实的故事,是那些年人们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有着时代的脉络和历史大事件的痕迹。从一个人,一个家庭,可以寻觅到社会变革的轨迹。这是高尔泰先生对生命的苦难、对人的尊严叙述写作的成功,是历史的温度和心跳,真实记述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酸甜苦辣,是对人性的深层揭示,是对灵魂的深度挖掘,真正在场主义的经历和记录。这本书会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生活、人生、故乡、家园,苦难与美好,曲折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