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关于写母亲的文章

2022/12/12散文诗歌

关于写母亲的文章(精选30篇)

味美黄鲫子鱼

文/李凤高

每年的麦季,都会有黄鲫子鱼集中上市。

这时候,母亲总会买一些鱼,剖好洗干净了,再加上调料腌制半个钟头左右,然后蘸上鸡蛋面粉糊糊,用筷子夹着,放花生油里以小火慢慢地煎炸,那香味儿很快就弥漫开来,把左邻右舍的馋涎都勾了出来。

村里有个光棍二叔,一个人生活怪可怜的,有时候我家地里的活儿忙不过来时,他还来主动帮忙,母亲就会把煎好的黄鲫子鱼用煎饼给他包几根。没想到他自己没吃多点儿,却拿着送人情……这是上世纪70年代在我的老家,我们吃黄鲫子鱼时的记忆。

因为我父亲遭遇矿难而早逝,我们母子、奶奶三人加在一起,每月共领24元的工亡遗属抚恤金,所以家里的生活条件相对于那些孩子多、靠微薄工分挣口粮生活的家庭来说,还是比较优越的。比如隔壁的二哥有困难,母亲就痛痛快快地借给了他20元,对门的三伯母也借给她30元。

但是借钱归借钱,助人归助人,吃的却很难共享,因为家家人口多,杯水解不了众渴。

母亲煎的黄鲫子鱼可谓外焦里嫩,我总是一边用手隔着煎饼捏着鱼,一边用筷子挑那金黄的鸡蛋鱼皮儿,香脆的鱼皮儿非常好吃。而那白生生的鱼肉,冒着热气儿,更是鲜香诱人。那黄鲫子鱼卷煎饼的味道,感觉就是直往肚里拽舌头的香。

如今,我已在外工作多年,母亲也去世多年。又到麦季了,家里堂姐邀请我回老家看看,她说这些年家乡富裕多了,但餐桌上的黄鲫子鱼依然少不了,现在冰箱里早就给我备好了,到家就给我做!我兴致满满,欣然前往,准备再尝一尝如今的黄鲫子鱼,看看还是不是当年的口味?

家风伴我成长

文/白伟时

国有国法,家有家风。人生22载,家风一直鞭策着我,伴我一起成长。

“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十四字家风赫然挂在我家的客厅,一家人每天清早起床,对着这十四个大字整理衣冠,开启一天的工作之旅。

父亲是一名军人,母亲是工作繁忙的国企员工,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作为标准的90后,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领着去公园、逛商场,而陪伴我的只有姥姥。当时心里很纳闷,爸爸妈妈都去哪儿了?

姥姥腿脚不好,一步一晃地照顾着我的饮食起居。每到儿童节,公园、商场都是人满为患,我实在不忍心再让姥姥去凑这个热闹,心里憧景着爸爸妈妈陪我过“六一”的样子。姥姥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她抱着我坐在窗边,说:“你看外面这些小朋友,他们玩的开不开心,正因为有千千万万你爸爸妈妈这样的人,默默坚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才有大家和谐的生活。”后来,我加入了共青团,才知道,姥姥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家风树立了我的三观,成就了我的品格。从小父亲就教导我做人要忠厚率真,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要始终坚守“克己复礼”,集体的利益永远高于个人的利益,这是每一名共产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坚守的准则。父亲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我。有一次放学,父亲穿着军装来接我,当时的情景永远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永远也忘不了周围同学投来的羡慕目光。作为军人,从士兵到军官父亲始终保持初心,从未丢掉荣誉和使命感。他做人坦诚,做事秉公廉洁。他对我很少说教,而是用自身的言行诠释着“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的家风的内涵。

家风磨砺着我的心性,也照亮了我的未来。每到了月末月初,母亲就会加班到深夜,精准的计算着各项数据,为公司的生产做好统计。在这些不会说话的数据面前,母亲三十年如一日,没有出过一次差错。母亲细心敏感,常常教导我做人要脚踏实地,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如果没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人,那就做好自己,做好眼前,做好当下,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有一次,在办公室陪母亲加班,看到她盲打计算机的熟练和速度,是我这个二十出头的大学生都比不上的。一堆堆数据,在她敲击键盘的节奏中,迅速且精准的生成一张张整齐的报表,平凡的工作做到一丝不苟,细致入微,便成就了平凡的伟大。

母亲对待工作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我。我上大学之后,无意间翻到母亲上学时的课本,上面做的笔记繁密且工整,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母亲可以在工作中具有这样的态度和恒心了。母亲核对数据时的“职业病”带到了家里,如每次关门都要锁两遍。检查购物清单,哪怕是家里的水电费也要看两遍,确保准确无误。严谨,这个词贯穿在母亲的工作中,也贯穿到了她的生活里。正是这样一个不会走“捷径”,甚至不懂得什么人情事故,埋头苦干的母亲,才使她一路走的那么踏实、有力量。

大学毕业之后,没有给自己休息期,我选择参加考试、面试——幸运的是,我一路过关斩将,成了母亲的同事。参加入职培训,当我走进党建活动室,看到党员风采展示照片墙上挂着母亲的工作照,我的心灵又一次被震撼了。“母亲同事”为我做出了榜样,我这位“职场小白”该如何将母亲的工作作风和精神传承下去呢?站在母亲的照片前,我暗自握紧了拳头。

家风家训并不只是拘泥于文字,其精神内核传承在长辈的言行中,像春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下一代人的心灵。也许若干年后,我的孩子也会苦恼为什么爸爸不能有太多的时间与他欢聚,希望到那时我也可以自豪地告诉他:因为爸爸是共产党员,是一名优秀的国企员工。就让我把父母赋予我的这份自豪延续下去吧,让他们以我为荣。

别敷衍一个真心待你的人

文/许小猫&刘小畅

1

能在人海里遇到彼此,已是很不可思议。能够遇到真心相待的人,愿意向你倾诉,时刻为你着想,这份情谊更是珍贵而厚重。遗憾的是,我们常常忽视了这份在乎,忘记去珍惜,把关心当成了唠叨,把等待变成了失望,把满心欢喜变成了不欢而散。

前不久,闺蜜小晶告诉我,她和相恋6年的男友分手了。

刚在一起的时候,男友总会买很多好吃的在宿舍楼下等她,会早早跑到自习室占好两个人的位置,可时间慢慢地走,好像也把这份热情和呵护带走了。

约定一起考博,男友却连续几天都未出现;说好一起吃晚饭,男友也总是各种理由消失不见。男友过生日,小晶准备了很久,带着蛋糕和礼物去为他庆祝,可他整个上午都没说一句话,一直打着游戏、忙着升级。小晶在电话里哭着和我说:“我满心期待地为他制造惊喜,他却视而不见、毫不在意。”

如果敷衍成了习惯,爱又该何处安放?心里从未期望过分开,可敷衍早已成为了真心的阻碍。

曾看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喜欢我,我将卸下防备迎接你的爱意;如果你又没那么喜欢我,我将会重新穿起我的层层保护壳。”彼此之间的爱,经不起敷衍,唯有用真心去换,才能饱满鲜活。

2

有人说:“我赠你三月春光,你予我四月桃花,世间真情能长存莫不因此。”无论怎样的关系,工作伙伴或知心朋友,想要长久地走下去,都离不开以真心换真心。

李文和王超,大学毕业就进到同一家公司工作,两人平时很要好,还在同一个小区做了邻居。既是老同学又是好同事,这样的关系让李文格外珍惜。家里煮好了饺子,总是多带出一份;给孩子买礼物,也总是惦记着王超的女儿……

王超接受着这样的照顾和帮助,时间久了便觉得理所当然。而他的敷衍和冷漠则亲手将两个人的情谊阻隔。李文出差要的报表,他迟迟未发拖了又拖;答应好帮着接孩子放学,他却因为酒局而错过;两家相约一起旅行,他总是在临行前推脱……

一个人付出、一个人敷衍,一个人在乎、一个人马虎。可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永远是相互的,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在乎换来的是敷衍的态度。

3

在一次培训中,老师跟我们分享了她和母亲之间的一段故事:年轻的时候,为了事业发展,她每天忙碌,穿梭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母亲从不干涉也不多说什么,只是要求她在每一次飞机起落的时候都发一条信息回来。可她觉得根本没有必要,就和母亲说:“如果我真的有事,你总会知道。”母亲听完,抱了一下她说:“等你成为妈妈,你就会明白我现在的心情。”

时隔多年,当老师已为人母,终于理解到母亲的爱有多深,她的牵挂和不舍便有多长。当母亲病逝,回想过去种种,老师懊恼没有好好珍惜母亲的真心与关切,甚至都没有来得及好好道别。

没有哪一种牵挂不耗费时间与精力:下雨天告诉你带伞,降温了提醒你多穿,夜深了催着你赶快去睡……父母的惦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而我们却常常只是一句“你烦不烦啊”便转身离去。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殊不知最让我们毫无察觉的就是逝去的时光。多给父母一点体谅与关心,别让自己后悔,也别让这份惦念换来的只是敷衍。

生命来来往往,每天都会有不一样的遇见,只有真诚地对待每一份感情,才会让彼此走近,不再疏离。希望我们都能妥善珍藏每一份真心,不让淡漠和耽搁成为自己后悔的曾经。

做好婚姻里的配角

文/孟祥菊

从我记事起,便不喜欢父母的婚姻模式。在我的心中,母亲身材高挑,长相漂亮,接人待物样样得体,深受左邻右舍的爱戴;而父亲,则是个面相黑瘦的矮个子,性格暴躁,说起话来声音不高,却威严得令人害怕。令人称奇的是,父亲除了挣得一份固定的薪水外,别无所长,但家里的大事小情全由他说了算,就连母亲的工资存折,也常年归他掌管。

年龄渐长,我开始为母亲在家中的“弱势”地位感到不平,并多次当着母亲的面向她声讨父亲的种种不是,并希望母亲能够站出来“反抗”。没想到的是,母亲每次听完我的牢骚话后,非但不生气,还总是轻声细语地向我念叨父亲身上的种种好处:父亲年轻时曾是一名优秀的武警战士,退役后因家里困难,自动放弃了考军校的机会,回当地政府当了一名核算员。父亲虽然是个军人,却是个过日子的好手,他把我们这个不太富裕的小家管理得井井有条,在吃喝穿用等方面从未出现过“赤字”。除此之外,母亲还总是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诫我,两个大人在一起过日子,并不存在地位谁高谁低、谁说了算的问题,只要夫妻两人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宽容,这个家便永远朝着有光亮的地方走……母亲的话听得我一头雾水,心中对父亲的怨怼则少了许多。

真正理解父母的婚姻关系,是在我临出嫁的头天晚上。当夜,我带着对未知婚姻生活的恐惧,故意赖在母亲的被窝里不走。母亲几乎一夜未睡,她絮絮叨叨地向我传授一些夫妻相守之道——婚后的两个人,总有一方处于配角的位置才好,那样的话,才不至于在大事小情上引发矛盾。便如咱们家,因你父亲擅长财务管理,对数字敏感,过日子又会精打细算,所以这么多年,我一直放心将家里的“财政大权”交由你父亲管理,你父亲也一直尽职尽责地完成着“爱家”“护家”的重任,先后供你和妹妹读完大学,又帮你在城市里安了家……

临了,母亲搂过我的肩,语重心长地叮嘱我:“身为女孩子,一定要懂得自律自爱,不可在家庭生活中太过强势,免得婆家人不待见……”

母亲的话直白透骨,如春水一般润泽了我的心田。日后的婚姻生活,受着母亲的影响,我处处以理性而谦和的态度与丈夫相处着,从不在语言和行动方面与之争锋,并从结婚的那天起,便把家里的工资存折放在一起管理。先生也是个知书达理、懂得感恩的文化人,年纪长我5岁的缘故,看问题和做事的角度均在我之上。二十几年的婚姻生活里,他自己身体力行,很好地平衡了我和婆家的关系,还为我的父母在市区附近购置了一栋低价房,解决了二老的养老问题。由于丈夫对家庭方面的付出较多,使我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做好本职工作,并在业余时间养成了读书码字的爱好,先后有近百篇文稿在各大报刊发表,成为县区内一位知名度很高的“文化人”。

记得美女作家苏岑说过: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经营好自己,给对方一个优质的爱人。由此看来,在一桩合适的婚姻里,夫妻双方的地位没有高低主次之分,只要能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美满,即便是做婚姻的“配角”,也能与相爱的另一方,共同弹奏一曲“琴瑟和鸣”的华美乐章。

孝的境界

文/王国梁

经常与朋友们聊起孝敬父母的话题,大家都认为,父母老了,是该我们尽孝的时候了。

同样是尽孝,但方式各有不同。我私下总结了,其实孝也是有不同境界的。

朋友坡子这些年做生意挣了不少钱,他把自己归入“土豪”一类。他做生意忙,孝敬父母的方式就是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坡子吩咐老婆,留心父母需要什么,随时给他们买买买。吃的,穿的,用的,都要讲究品牌和档次。有这么一个有钱的儿子,坡子父母也蛮自豪的,经常跟邻居们炫耀坡子买回来的高档货。有一次,老父亲生病了,坡子忙于生意没空照顾,就请了最好的护工,把老父亲照顾得妥妥帖帖。

不过,我以为,这种孝只能算第一层境界。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让他们衣食无忧,充分享受物质极大丰富时代的幸福。这种形式的孝,只要条件允许,一般人都能做到。

再说我,我不如坡子那么有钱,但我在尽自己的能力满足父母物质需求之外,还会关照他们的精神需求。我经常说,赡养老人,别忘了精神赡养。多动点心思,心细一点,想方设法让父母精神愉快。周末时,我会带着老婆孩子回老家看望父母,多陪伴他们,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有空的时候,我还会带他们出门旅游。去风景优美的地方走走,对老人身心健康有好处。生活中,我会留心父母的爱好,为他们买戏曲光盘,陪他们去邻村看村戏。父亲喜欢下棋,我有空就跟他下一盘。母亲喜欢跳广场舞,我非常支持。她参加广场舞比赛的时候,我陪同她去,还负责为她录像。我的做法,父母很满意,逢人便夸我孝顺。

这种孝,也只能算是第二层境界。只要我们有心,也能够做得不错。

朋友大冯的孝,才算得上孝的第三层境界。大冯在北京有份不错的工作,而且很有发展前途。他打拼多年,终于在北京扎下根了。正当这个时候,大冯的母亲得了重病。大冯有心把母亲接到北京治疗,然后跟母亲一起生活。但老人说,别人老了都往家乡跑,想落叶归根,她不愿意老了还去异乡。习惯了家乡生活,到哪都觉得别扭。好说歹说,母亲就是不肯去北京。

让我们都没想到的是,大冯毅然辞掉了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陪伴母亲。尽管母亲不同意他这样做,极力劝阻,因为这种工作不好找。可他执意回来,他说,好工作以后还可以再找,可“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他不想失去最后陪伴母亲的机会。一晃两年过去了,大冯母亲的病情还算稳定,他在小城做着一份简单的工作,无论收入还是发展前景,都远不如在北京。但大冯很开心,因为他觉得这样做很值。

我以为,不是人人都有勇气像大冯这样做的。你肯为了父母,放弃自己的前途,甚至是一派光明的人生吗?我觉得我做不到。大冯把父母放在第一位,为了父母宁肯舍弃一切。一般情况下,父母能为儿女舍弃一切,做儿女的很难做到为父母舍弃一切。为了父母能够舍弃一切,是孝的第三层境界。

为人子女,我们都在尽自己的能力尽孝。但我们做的都不够完美,再多一些爱,多一些耐心,努力做到更好。一边尽孝一边成长,不断完善自己,提升孝的境界,才能给父母最大的幸福!

家总在节日里芳菲

文/刘喜臣

节日是季节的花期,总是在季节的和风细雨里绽放。家是节日的花絮,总让漂泊者追随和惦念。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节日都是一个团圆的期盼。小时候如同一只候鸟,随着家人而迁徙,长大了就成为留鸟,固守着某个角落的风景。无论是家贫还是家富,总是溢满温馨,藏着暖。平时,我们总在忙碌中度过,寻找理想的栖园,仿佛一个过客浏览着大千世界。不管是留鸟,还是候鸟,最高的蓝天永远不是归途,最广阔的海域永远不是堤岸,旅途虽然有幸福的闪光、轻灵的自由,但家那个最初的起点才是精彩的回忆,徘徊着永久的温暖。

当我们还是幼鸟的时候,是家哺育了我们,给了我们一个巢穴。当我们学会飞翔的一刹那,是家给了我们支点,让我们展翅。当我们真正迈上人生的征程时,家便成了搁浅困顿的憩园,一个栉风沐雨的港湾。在每个节日的尽头,家的思念便如潮来袭,思绪像风筝的线牢牢地牵着归心,家人开始静静地等待你的归来,即使你不能为他们带来什么,家人也翘首盼望,那种团聚相逢之心真真切切地牵绊着你。你像暗夜里的一盏灯,是家里每个人心里明亮的闪光。

因此,我们最不能忘记的就是家,最割舍不下的也是家。除了与我们朝夕相处的亲人之外,还有那些养育我们的土地,葱绿的麦苗、弯弯的谷穗、蜜香的荞麦,它们拴住了我们久违的心思,放飞着儿时的点滴快乐。每逢佳节,听到放假的消息时,那种归心已经越过时空的界限,飞越地域的阻隔,到了那个通往家乡的小路上。那只驻守岁月的狗儿记性很好,总是远远就认出了你,尾巴跟个刷子似的扫着岁月的浮尘,眼睛里满含热情,撒着欢儿向你奔来,吻着你的手、你的身子,亲昵地告诉你寂寞的岁月。终日操劳的母亲,这天变得格外快活,一大早就为儿女的到来做准备,那只最心疼的下蛋母鸡,此刻已经成为母亲招待儿女的盘中餐了。为了儿女她什么都舍得。一桌子丰盛的饭菜等你归来的那一刻端上,清香化为满屋子的浓情,母亲看着你吃得越是专注,她越高兴。她坐在一旁,不时地为你夹菜,还责怪你在外没有照顾好自己。那时我刚毕业,在外地找了一份工作,与家的距离远了。每每到了节日,总有一个电话如约而至:“过节你回来吗?”母亲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她惦记的不是我能不能回来看她,而是要及早做准备,怕我回来又是“点火”的功夫,留下遗憾。其实我知道为了这个节日,她已经几个昼夜没有休息好了。她一定想着法儿为我们做好吃的。

后来结了婚,有了孩子,母亲每次来电话,都希望能带着孙女回来。女儿每次回老家,都被乡间那些朴实的小物件感动得睁大眼睛,乡村的花草树木都是她生活的标本,扎根心灵深处。母亲总是欣喜地拖着孙女的手,找出为她留存的水果,女儿更加开心了,离开时还对老家一切念念不忘。老庄子依然那样沉静,像一个饱经沧桑但又精神矍铄的老人。因为政府又对老家进行危房危窑改造,免费为农家安装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等现代设备,看着这些“新客”让人心里暖暖的,那些充满乡土气息的院落更加精神起来。在这样安闲舒适的环境里团聚,那种温暖的气息,会化解一切烦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越来越好了,但曾经的那种温馨的感觉依然让人怀念。即使有了网络能够零距离接触,但仍然不及那时候长途跋涉回一趟家,一次合家团聚的浓情让人感到温暖。家就像一朵盛开在心底的夜来香,总是在节日的那头芳菲,牵绊着一路馨香。

不评价他人的人生,是基本的尊重

文/ADC

听过这样一句话,“并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阈值,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若用自己的经验随意去评价他人的生活,只会给彼此带来麻烦和困扰。

我老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有一年,村里有个孩子考上了大学,虽然只是一所普通的大学,可在当时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孩子父亲特意叫了亲戚朋友一起庆祝。

有个外地回来的远房亲戚问孩子父亲:“你儿子考的什么大学?”孩子父亲刚说出学校的名字,那位亲戚就用轻蔑的口吻说:“那个大学并不怎么样呀……”孩子父亲的神色一下就黯淡下来。

其实,每个人对幸福的感知都不同,没必要按照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去定义别人的幸福。

很多时候,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足以摧毁别人来之不易的快乐。

不轻易评价他人的人生,是对他人的尊重,也能反映出自己的修养。

有位姑娘带着母亲去旅行,担心母亲坐飞机不习惯,她综合考虑后选择了火车卧铺,既方便照顾母亲,还能带母亲欣赏途中风景。这是她和母亲的第一次长途旅行,两人都格外开心。

母亲在微信群里和人分享这份喜悦,有位亲戚知道后,嘲讽地说:“你们怎么不坐飞机去呢?坐火车要坐好几天,多累呀!”

母亲连忙解释,说自己年纪大了,害怕坐飞机。但对方并没有听进去,自顾自地说起自己坐飞机的体验,还一个劲儿劝说她们坐飞机。

母亲看着手机,沉默许久。后来在旅行途中,母亲也不怎么说话,眼睛一直盯着窗外看。

原本期待已久的旅行,笼上了一丝阴霾。直到快下车的时候,母亲才突然试探性地问女儿:“假如我想坐飞机去旅行,你会同意吗?”女儿立马点点头,母亲这才释然地笑了。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有时一个人脱口而出的话语,在不经意间就会打扰到别人的幸福。

人,各有各的经历和不易。一些人嗤之以鼻的东西,或许在别人那里就宛若珍宝。

人活着,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

看过一则公益短片。深夜,一栋居民楼下,一对环卫工夫妇坐在长椅上吃馒头。黑暗中,他们手忙脚乱,不小心将一些咸菜撒在了地上。

楼上的女主人正好开灯去阳台收衣服,看见了这一幕,于是就一直将灯亮着。

女主人的丈夫下班回家后打算关掉阳台的灯,却被她拦住。她悄悄带着丈夫来到阳台上,看见楼下的环卫工夫妇正在灯光下享受着温馨的晚餐。两人相视一笑,转身回屋,留下阳台的灯,照亮并温暖了他人。

还有一位网友分享过他的经历。他自幼在小地方长大,很多东西都没见过。上大学后,第一次和朋友去吃烤鸭,他直接吃起了面皮,当时很多人都用奇怪的眼神看着他。

有一个朋友开口说道:“你也喜欢只吃面皮吗?我也喜欢单吃面皮。”说着,直接夹起一张面皮塞进嘴里。

随后,那个朋友又拿起一张面皮,将黄瓜、大葱、酱和烤鸭包在面皮里,默默地给他演示了一遍正确吃法。多年以后,这位网友对这件事一直记忆犹新。

人生路漫漫,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无助、尴尬的时刻,但也总会有那么一盏灯悄悄温暖我们的心。

真正的关心,应该如春风拂面,沁人心脾,亦如冬日暖阳,不炽热,但恰好温暖。那些不动声色的关心,才是最高级的善良。

“放手”与“牵手”

文/孙依婷

在成长历程中,我与母亲之间有过一场扩日持久、难舍难分的“争斗”。主题是:牵手,还是该放手?

年岁渐长,我想脱开妈妈的手,去走自己的路。反之,妈妈则总想牵着我,多走一段人生之路。我们俩为了是“牵”,还是“放”的问题,可以说是纠结过无数次。

最终,在现实的伟力和光阴的飞逝间,母亲也终于不得不选择了妥协,选择承认——人生这场逆旅似乎是无边无垠的,谁也不可能一辈子守护谁。我赢得了“胜利”,坚决扞卫了自己的独立精神和自主权利。回首看去,这场善意的“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颇耗精力的拉锯战,弄得双方都精疲力尽,疲惫不堪,也给母亲带去了一种“娃长大,不要老爹老娘”的失落感。

如果说,我是本场“战争”的发起者,那么,我并不后悔这个决定。人生在世,不破不立,所谓成长或是蜕变,注定要在失去中才能有所斩获。

回眸四顾,细细体察,暗暗揣摩,诸如此类的纠葛,并非个例,并不鲜见。有形形色色的主人公,演绎着相似的故事架构。

遇见一真人真事:公司招聘员工,一个稚气未脱的应届毕业生前来应聘。或许是初出校园的缘故,他身后还跟着惴惴不安的父母,聊以陪同。应聘候选人队伍缓慢地挪动着,一丁点一丁点地缩短距离。男孩的父亲等得心焦不已,终于忍不住走到面试间的玻璃门前四下张望,左顾右盼。这一反常的举止,立即引起了公司负责人的注意,并责令人事经理去了解情况。原来是父亲“牵着”儿子来参加面试,可想而知面试还未开始就已彻底搞砸了。

此后,有意与数位企业家朋友谈及这一话题,想知道他们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可以尝试着让他实习。如果不给他尝试的困难,我很怕以后的孩子们几乎都是由父母陪着来的。”

“不管怎样,应该给他一个机会吧。我们应该给每个愿意劳动的人、想实现自我的人一个平台。”

“不能仅凭父母陪同面试,就把对方看作是无能者,还是要综合地去评价吧!”

听了这些话,我内心涌动着深沉的感动,为他们的宽容、友善,更为当今社会的多元与开放。谁都有年轻得如同一张白纸、璞玉无华的时候,愿意在白纸上画下重要的第一笔,愿意花费精力,雕琢一块良莠未明的璞玉,真是一种可佩可敬的胸怀。

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的社会不需要完整而独立的成年人。走上今日的街头,处处可见成人的躯壳里勉强装着一颗未长成的、原本应属于青少年、甚或是儿童的心。用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话讲,就是在成年期的生活里,他们依旧牵系在母亲的围裙带上。

毕竟,人的宽宥和忍耐都是有限度的。初出茅庐,初出校门,初入社会,初在岗位之时,大家可能会给予一定的包容和理解,重头开始的概率也很大。这也不失为年轻人的一种幸运。

可如果把幸运当做幸福,不思改进,不思成长,不思变通,紧紧抱住残缺不全的人格与心理状态不放手,紧紧缠绕在父母的围裙带上,死死地躲藏于父母的掌心,那么,命运终有一天会不留情面地亮出残酷的底牌,令人撞得头破血流,无处可逃。

不攀比,才快乐

文/刘亚华

小时候我生活在农村,我有一个伙伴叫小玉,她只比我小一个月零四天,是个乖巧、美丽的女孩。因为我们两家距离不过一里路,所以小时候的记忆里,我和小玉一块儿打猪草,一块儿用石块砌房子,一块儿摘野果子解馋,可快乐了。

自我懂事起,母亲就教导我:“你一定要努力,绝不能输给小玉。”如果我做的事母亲不满意,她总是说:“你看人家小玉,比你小还考得好!”“你看人家小玉,长得比你还高,你要多吃点!”“你看人家小玉,都会帮妈妈煮饭了。”“你看人家小玉”几乎成了母亲的口头禅,我也在母亲的潜移默化下,开始对小玉有了排斥思想,什么都要和她攀比一番。优秀的小玉各方面都挺不错,我偶尔能超过她,之后又落后了。

初中时,我作文很好,小玉总是偷偷地模仿我的作文,以至于我一段时间和她差点绝交,而小玉数学极有天赋,为了赶上她,我强迫自己,早上五点起来,背定理、背公式,做那些恼人的试卷。那时候,我们几乎是没有什么可交流的,你防着我,我防着你。虽然两家相隔不过一里路,我们也很少在一起玩过。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都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这样一比,竟然十多年。后来,我们因为志愿不同,天各一方。心突然像卸下千斤重担,没有对象攀比,真轻松、真快乐。再后来,我只能从母亲口中得知她的消息:毕业了,工作了,结婚了,去越南上班了。

前两年,我在微信里遇见小玉,此时,我们都是奔四的人了。聊及往事,她说:“年少不知愁滋味,回想童年那些日子,真开心。可越长大,越不快乐。你不知道,你当时给我的压力多大,我妈总是说:‘你看人家小华,比你厉害多了,你不能输给她。’因为总是想着和你比,我很不快乐。”我这才恍然,小玉和我的境况是一样的,我当时努力地追赶她,实际上,她也咬着牙在追赶我,我们无形中成了彼此的参照物,虽然在攀比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进步,但是,我们却失掉了很多快乐。如果当初我们不攀比,而是每看到自己的进步就给自己一点掌声,那该是多么快乐呀!

后来看到一本书上说:两朵浪花,一朵比一朵高,前面一朵浪花说,为什么你要比我高?后面的浪花说,不过只是一瞬间,也许再一瞬间你就超过我,即使超不过,我们还要归于水。我突然觉得,我和小玉就像这两朵浪花,溅得再高,也终究要归于各自不同的生活。

生活里,不攀比,才快乐。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令人叹服,单看一个“比”字,你就会知道“比”很残忍:两把匕首并肩走,左边的藏在刀鞘里,杀机四伏,右边的明晃晃地亮出来,让人心惊胆颤。生活中,跟别人攀比,会比掉自信,比掉幸福感。

不与他人攀比,才能活出快乐的自己。

泪水

文/梅朵

在所有的液体中,只有泪水最具有人性,且给人以最大的感动。

世间的一切酸甜苦辣的味道最后都会变成香,而香是属于精神的;人的一切喜怒哀乐的情感最后都会归结为泪水,而泪水是属于精神的,是人情感的一种升华。

水发源于大地的高处,人的泪也发源于生命的高处。泪水来自于心底,流经双眼的喷泉,从而成为人情感世界的一条小河,穿越并滋养人的生命。

流泪的时候,眼睛就成了一条快乐的鱼,痛苦的鱼,委屈的鱼,忧伤的鱼。泪水来自人的心,只用来洗涤人的灵魂。

眼睛在泪水里变成世界上最圣洁的雨花石,常常因为泪水的滋润而晶莹剔透。

泪水与疼痛的肌体无关,泪水只与心灵的疼痛有关。因肌体疼痛而流泪,这是生命的本能,甚至一颗树都会因此而流泪。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最最热爱和平,健康,平安与美好,母亲是佛的化身。在母亲心中,男人是她的,儿女是她的,整个世界都是她的。一个普通的母亲,有着对整个世界的牵挂,有着最敏感的神经,来自于整个世界的幸福与痛苦都会给母亲带来心灵的疼痛,所以,流泪最多的是母亲。作为儿女,在成长的岁月里,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或真理:你幸福时母亲会流泪,你痛苦时母亲会流泪,你进步时母亲会流泪,你退步时母亲会流泪,你走错路时母亲会流泪,你走正路时母亲会流泪。母亲就是那碗满满的水,轻轻地一晃,她就流出泪水。母亲流泪与坚强无关,也与脆弱无关,母亲流泪只与爱有关。母亲的心就是一片爱情海呀!母亲的泪,不用品尝,我们就能知道,它是咸的,有着大海的味道。只有母亲的泪水才是真正的泪水,也只有母亲的泪水才是泪水最好的诠释。母亲的每滴泪水都是灵魂的一次开放,都散发着爱的芬芳。

善良是人性的太阳。只有一个善良的人才配流出泪水,也只有一个善良的人才会流出健康的泪水。大地上的水折射太阳的光芒,人性的善良只折射美丽的忧伤。一片湖水会淹没一片蓝天,而一滴泪水却淹没整个世界。任何一滴善良的泪水都会有着比一片无边的大海更大的力量。当一颗比天空和大海更大的心脏包不住一滴泪水的时候,它就喷薄而出,成为液体的善良的太阳。

记得一位诗人写过一首诗《泪水》,他说:

不知得多少忏悔才能医治遗憾,

不知得多少祝福才能支撑月圆,

不知得多少泪水才能养大爱恋。

馍香人生

文/张颖娟

馍,是我们关中人餐桌上的主食,也是我的最爱,我和它有着很深的情结,和它之间更有着许多说不完的故事……

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我,谈不上缺吃少穿,但当时家里确实很缺粮,奶奶蒸的高梁面粑粑和杂粮馍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尤其是那黑红黑红的高梁面粑粑,吃了它就上不下厕所,曾让我痛苦不堪。

因此好长一段时间,母亲都把我和弟弟寄养在条件稍微好一些的外婆家,后来我们都依次到了入学的年龄,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家中。外婆心疼我和弟弟,隔三岔五让俩个上初中的小姨给我们送馍,那时我最最盼望的就是舅舅家来人,因为一来人我就能吃上外婆烙的那粘着芝麻的白面锅盔(锅盔易保存)。

印象中我们嚷嚷着要吃外婆送来的馍时,母亲总会关上门把我俩圈在炕上,给我俩一人一片,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把馍袋子锁进柜子里,生怕家里人听见或看见(那时我们一大家二十多口人住在一个院里)。

而我的心态则恰恰与母亲相反,总想拿上我的白面锅盔出去炫耀。记得有一次,我趁母亲不在意时偷偷地溜了出去,恰好奶奶在院子里,我激动地给奶奶说:“婆,这锅盔馍是舅婆给我们拿的,好吃得很!”奶奶没好气地说:“你们娘儿仨个高级么!”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我那时的炫耀简直就是打奶奶的脸!唉,那阵太小了,不懂得生活的无耐!

后来条件渐渐地好了起来,母亲做的馍越来越白,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了,包子、花卷、馒头、锅盔、油饼……应有尽有。甚至在母亲不得已或农忙时我自己也偶尔动手做馍。

记忆中我第一次动手做馍是我上初三那一年,母亲刚把发好的面倒在案板上,就接到外婆病重的消息,母亲哭着赶往医院。看着摊在案上的那一大盆面,我心乱如麻左右为难,无奈中我只能照着母亲平时蒸馍的程序把面先揉光,然后再切成大小相等的许多小剂子,一个个地揉了三箅子圆馍,完了后端到院子里的太阳下晒了一小会儿,再上锅蒸。

可能是那天的面发的刚到火候的原因吧,我蒸的馍又胀又大又亮,和母亲平时蒸的相差无几!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我缺乏经验,还剩下一点面,怎么办呢?蒸是肯定划不来了,还是烙吧!我心里想。

于是我就把剩下的那一点面擀开上锅烙,大家都知道烙馍的时候要翻个,记得翻馍时,由于锅太烫了,我想尽了一切办法都翻不过来,最后不得不用铁铲把馍一分为二才解决了问题。晚上母亲回来后,激动地说她压根儿就没想到我自己能把那一盆生面弄成熟的,而且还是又蒸又烙!从那次开始,我就能自己做馍了,在农忙或母亲不在家时,我也能自己动手,不至于让一家人都饿肚子。

上高中后,我每个星期都回家背馍,为了便于储存,母亲大多数时候都给我烙的是锅盔,那时候正在长身体,一大包锅盔等不到礼拜四五就见空了。记得我一个同学的父亲说过:“一个高中生三年吃下的锅盔能堆一座锅盔山。”现在想想确实也是,我那几年到底吃了多少锅盔连我自己都难以数得清!

后来上了大学进了城,大多数时候吃的街头买来的蒸馍,吃起来没味道更没感觉。自从怀上了俩个女儿后,婆婆就来照顾我,这八九年中勤快麻利的婆婆变着花样给我们做馍,可真是饱了我的口福了!

苜蓿下来了婆婆给我们烙苜蓿馍,韭菜下来了婆婆给我们烙韭菜饼,隔三岔五还给我们烙烫面油饼、摊煎饼,自从婆婆来后,我们家几乎就没买过馍,婆婆她周周都蒸馍,而且一蒸就是三锅,往往是一锅馒头、一锅花卷、一锅包子。

我最爱吃婆婆蒸的油面包子,香香的油油的特别好吃,小女儿爱吃菜包子,大女儿爱吃糖包子,婆婆她都一一满足。每周一般是星期四或星期五,婆婆早上五点就起来发面,吃完早饭后开始蒸,等我中午下班回家的时候,一盆各式各样的馍已等着我们……

每每吃着婆婆蒸的又酥又软的热馍,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回味起馍香伴我一路成长的许多故事!

我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文/九满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感恩的不可遏制的渴望,对他人遭受困难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情感支配着我的一生。

我向往美好的生活。童年,那是我人生中最开心最幸福的日子,撒尿和稀泥,与小伙伴们在藕池河边放牛、砍柴、捉迷藏,那时的我,像春天田野里盛开的小花,开得朝气勃勃,开得无忧无虑;少年,我带着童年纯朴的步履,渐渐走向成熟,我努力探索宇宙的结构和运行的规律,在求知的路上孜孜不倦,立志不虚度年华,要为解放全人类而贡献自己的整个生命和精力;青年,我走出了象牙塔,告别了寒窗苦读的学生生涯,从此,我沐浴在阳光下,悠悠地在时光的隧道里漫游,用轻狂舞动着自己的年少。

一九九四年,单位分配给我一套房子,让我这个从洞庭湖里飞出来的“小麻雀”,终于在大都市广州有了一个“窝”;一九九八年,我在妻子的老家建造了一栋“乡村别墅”;从此,我便飘飘然起来:只要不发生战争,只要不发生大的动乱,依托这些财产,我的后半生应该衣食无忧的了。于是,我不再追求金钱的积聚,悠哉悠哉的步入那淡泊飘逸、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生活中,我越来越善待生命中的每一个黎明与黄昏,小心翼翼地关照自己的身体。无聊时上上网,听听音乐、欣赏美文,码砌文字;兴趣来时带上妻子,一起潇洒去远方,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细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走累了,停下来息息,看夕阳西下……

我以同样的热情渴望感恩。我自降生于这个世界之日起,受到了来自各处的恩惠,可以说是亲人、朋友们的帮助才成就了我的今天。

感恩母亲,是她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我的成长和这份工作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也是母亲言传身教的。感恩妻子,我单身一人来到广州,离不开妻子的照顾,吃、穿、住、行凝聚了妻子多少心血、情感。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我都将会和她一起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相互扶持,相濡以沫,一辈子不离不弃。感恩女儿,她来到我的生命里,成全了我做父亲的心愿,带给我许多欢喜和希望,让我的生命更完整。感恩低谷时扶我一把的人,感恩大雨中为我遮风挡雨的人,感恩落寞时鼓励我的人,感恩悲伤时安慰我的人,感恩绝望时默默抱紧我的人……我要尽可能地给他们更多的关怀,通过我的帮扶让他们能享受更加温馨与幸福的生活。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感恩的不可遏制的渴望,那都是出自人的本能,但对他人所遭受困难的同情则把我引上云霄。

我的四哥,从娘肚子里一生下来,身体就很虚弱,在他十五六岁的时候,还时常遗尿在床上。由于体质差,整个身板瘦弱不堪,一些调皮的同龄人,时常把他当作戏弄或欺凌的对象。村里有个叫徐光明的,就经常羞辱他。有一次,徐的尖刻言语伤害到了我的父亲,四哥一回到家,残暴的父亲便把他推倒在地,用脚乱踩。一股寒气从我的心底迅速崛起,瞬间传遍我的周身,并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底,成了我永远不能触及的伤疤,一碰便滴出血来。所以,在我的兄弟姐妹中,我最关心、最挂念的就是我四哥,我不能听到他的一点不好,不能看到他受苦受难的样子。

2003年7月,妻弟考上了长沙一所大学,为了让他安心学习,也为了减轻岳父岳母的生活压力,我主动承担了妻弟上学期间的全部费用。四年后,妻弟完成了他的学业走入社会,在广州一间银行工作;走上工作岗位的妻弟,努力拚搏,省吃俭用,没几年,他便购置了自己的私家车,过上了体面、尊严、幸福的生活。看到妻弟脸上荡漾着自豪且幸福的笑容,我也偷偷地乐开了,由于他的努力和我这个做姐夫的帮助,终于改变了一个农家子的命运。

2011年8月,当我看到妻妹成家后,一家三口还挤在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旧房子里的时候,我便毫不犹豫地将我那栋预备自己安享晚年的“乡村别墅”让给了她,让她们一家住上了大房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自己的人生碌碌无为,我们每个人都想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那么,我的一生将如何度过呢?我想,我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我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不会因为一生生活清贫而羞耻,不会因为心胸狭隘愧对亲人和朋友而悔恨,也不会因为自己缺乏对他人遭受困难的同情而愧疚。这样,在我临死的时候,我就能够自豪地说:“今生,我酣畅淋漓地享受过、爱过、恨过、哭过,我无怨无悔!”

都在,就是幸福

文/菊心

中午下班到家,母亲在厨房擀面条,灶台上,一锅羊汤正在翻滚,满屋飘香。脑萎缩的父亲在他的房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小侄儿一个人在客厅,一边看动画片,一边把几个杯子垒得高高的。

我走进卧室脱了外套,挂在衣架上,一扭头正好看见了地板上那盆水仙,窗外阳光正好,随手把它递到窗台外,细看那花,有几枝已露出花苞。阳台一角的桶里,养着一捆葱,新发的叶子绿得青翠闪亮,拔出一棵择净,又从桶里的泥土中,扒出一块姜。

母亲下面条,我洗葱和姜。母亲盛饭,我剁好葱姜。早已腌制好的酸白菜,是母亲晚上做酸菜饼要用的,拿出来把水分挤干,晚上不耽误事……

父母老了,肠胃不好,牙齿也不好,日常最喜软软和和的面条。羊汤面又细又薄,母亲拿出一个小碗和勺子,把面条捣碎,每次只给父亲盛一点儿,吃完了再盛。

小侄儿眼睛不离电视,顾不上吃饭,一勺饭,母亲要好半天才能送进他嘴里。我忍不住逗他:“那饭咋就找不着你的嘴呢?”嗤的一声笑,父亲忍不住喷了嘴里的饭……

放下饭碗,父亲就忙着要收拾桌子上的碗,其实,他连自己也照顾不了。我把碗筷收拾起来,母亲说:“放到厨房,你别管了,我一会儿洗。”我一边应着,一边走向厨房,很听话地把它们放进水池里。然后,拿出一些干辣椒,开始炸。先用水冲洗了辣椒,再放到锅内烘焙,趁着小火烘焙辣椒的空隙,洗好了锅碗。一盘炸好的干红辣椒端到客厅时,小侄儿也顾不上他的动画片了,围着那盘辣椒看稀罕,一边忍不住说:“好香啊……”

父亲的脾气近来好了许多,不再急躁,偶尔还会笑一笑。前几天,我和弟弟惊奇地发现,他竟然还会写字,虽然笔画并没有写到位,但我们还是看懂了。

父母在,不远游。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都在,每天,和母亲围炉做些好吃的……我想,我是贪恋这样的时光了。

爱无需刻意

文/马亚伟

同事小园参加完同学母亲的葬礼后回到办公室,悲痛地对我们说:“世上最悲哀的事,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我同学今天都哭晕过去了,她这些年一直忙工作,没有陪母亲,现在只剩下后悔了!”

接着,小园一字一句地说:“从今天起,我要好好孝敬母亲,做个好女儿!”还马上把新24孝的标准找来,说要严格按照其标准来做。

接下来的日子,小园开始了“孝心大爆发”。她先是利用周末,给母亲安排了一次盛大的生日宴。生日宴选在高档饭店,邀请了亲戚们参加。宴会上,大家都夸小园是个孝顺女儿。小园母亲接受了大家的祝福,也很开心。但是生日宴结束后,她狠批了小园一顿,说竟然订那么贵的饭店,不会节俭过日子,白花冤枉钱。

这只是小园表达孝心的一个序曲,接下来,她每天都给母亲打电话,嘘寒问暖。要知道,以前即使是母亲打来电话,她也没耐心听完,总说“忙着呢”。如今可好,有空就跟母亲煲电话粥,还说这在新24孝里叫“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小园不仅经常给母亲买很多好吃的,还给母亲买了保险,又陪她拜访了一次老友。大家都看得出来,小园对母亲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也都被她的孝心感动了。

谁知,有一天小园突然对大家说:“我那老妈呀,不知道心里怎么想的!昨天我回家,她竟然问我:‘是不是我上次体检情况不好,得了什么不能治的大病?’我说没有呀。她说:‘那你怎么对我这么好?’你们说,我这老妈是怎么回事?”大家听了后忍不住笑了起来——小圆的孝心,竟被老妈当成了“临终关怀”了。

同事问小园:“你现在这样积极尽孝,你母亲真的感到幸福了吗?”小园认真想了很久说:“其实呢,我严格按照新24孝的标准去做,虽然孝心大爆发,但老妈并不高兴,批评我多少回了!”

大家都沉默了。过了一会儿,小园似有所悟,说:“我明白了,表达孝心,不一定要按照某种方式,用父母能接受的方式爱他们,才是真正的孝。”

是啊,爱无需刻意,应该用彼此舒服自在的方法表达。如果父母都是含蓄的性格,不必非得把“我爱你”说出口,默默地爱他们,给他们一个暖心的微笑或者一句轻柔的问候或许就够了。如果父母喜欢节俭,不要非给他们买昂贵的东西,一点他们喜欢的小礼物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爱。昂贵的营养品不一定合口味,亲自下厨为他们做一碗面条或许足以让他们感到幸福了。

爱,真的无需刻意。当爱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所有的做法都是爱的表达。

远敬衣衫近敬人

文/一池月光

很小的时候,母亲说过一句谚语“远敬衣衫近敬人”。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在家门口的大树下玩,一个衣衫褴褛的人过来问路,又讨水喝。我带着他走进院子,高声喊母亲。母亲从屋里走出来,见到讨水的人,问了几句话,回屋从大水缸里舀出一瓢清凉凉的水。

那人走后,我怯生生地问母亲:“妈,他穿得可真破,会不会是个坏人呀?”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远敬衣衫近敬人’,他穿得虽然破,但是衣服洗得干干净净,一定不是坏人。”

母亲的话,让我觉得,做人,就该做一个内外兼美的人。

对于任何人来说,优秀的内在是必要的,但是,外在美也不应该被忽视。

庞统是三国时期一位极具才华的谋士,人称“凤雏”,与“卧龙”诸葛亮齐名。徐庶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赤壁之战后,孙刘两家都在招贤纳士,按说声名正盛的庞统,本可以扶摇直上,建立一番功业,然而,他的不修边幅,葬送了难得的两次“面试”机会。

第一次面试,在芜湖,考官是孙权。鲁肃举荐庞统后,孙权大喜过望。庞统前来拜谒,孙权见他“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老大的不高兴,加上庞统言语中轻视周瑜,就随口说:“先生回去吧,等用你之时,再去相请。”庞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但并没有因此吸取教训。

第二次面试,在荆州,考官是刘备。可惜很不巧,对庞统知根知底的诸葛亮视察四郡未回。见到依然不修边幅的庞统,刘备的反应和孙权一样,只给他安排了一个耒阳县县令的官职。

着装打扮虽是个人生活习惯,但也或多或少反映一个人的内心。尤其在求职面试的特殊场合,考官又是孙权、刘备这等猛人,如果仍不注重,就有点不知轻重了。毕竟,衣着言谈举止是“第一印象”。

庞统后来被器重,得益于张飞。

一次,张飞去耒阳县巡视,听说庞统每日喝酒,不理政务,立马就到县衙找庞统算账。见庞统“衣冠不整,扶醉而出”,张飞很生气,可这时,庞统抓住了显示自己才华的绝佳机会,一百多天积压的公务,他只用半天时间,就处理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只把张飞看得目瞪口呆,回去后,极力向刘备推荐庞统。刘备这才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如果庞统能在第一次面试失败的时候,就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那么,他可能早就被刘备看中,建立更多的功业。

反观诸葛亮,则大不相同,刘备第三次相请时,诸葛亮装睡,可当童子说刘皇叔已等候多时时,孔明赶紧起身说:“何不早报!尚容更衣。”立马走进后堂,过来半天,才“整衣冠出迎”。诸葛亮对仪表的注重,既是对刘备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叔本华说:“人的外表是表现内心的图画,相貌表达并揭示了人的整个性格特征。”芸芸众生,有美就有丑,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是不能形容邋遢;我们可以不漂亮,但是不能举止猥琐……

如果,你连外在都懒得去经营,谁会关注你内心的丰富与善良?如果你连外在都不注重,谁愿意花过多的时间、精力,去了解你是否具有真才实学?

做一个内外兼美的人,为自己,也为那些赏识你的人。

每一朵花都不会错过春天

文/龚德位

初中毕业时填志愿让我犯了难。家庭条件不太好,母亲希望我早点帮家里分担经济压力。没有多考虑的余地,我“顺理成章”地成了一名师范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做了一名乡村语文教师。

回到村里,我一边教学,一边继续学习,心中的大学梦始终难以忘怀。母亲身体不大好,还要下地劳动,想念大学的事只能深深地埋在心底。母亲特别爱花,在院中种了许多花花草草,家里用坏的坛坛罐罐都被母亲收集起来栽花。我空时也给它们浇浇水,除除草。这样的日子平淡无奇,一天天过去。后来母亲看见我每天除了干活,还不忘随时看书复习,就问我是不是还想去念书。我知道瞒不过,就告诉她我真实的想法。母亲指着院子里的坛坛罐罐喃喃道:“你看,只要努力,院子里每一朵花都不会错过春天的。你如果想,就再加把劲儿,我支持你继续念。”

我清楚记得母亲越支持我,我心中就越不安,于是就拼命地学。我的英语只有初中水平,参加成人高考英语是我的“拦路虎”。为了攻克难关,我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一些生活费购买英语书籍和磁带。遇到不懂的语法,我就打电话请教老师,实在不会的就记一些“死方法”。不知多少个夜阑人静,我房间的孤灯依然明亮。经过两年准备,我终于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课堂。由于喜欢文学,我开始给报刊投稿,慢慢地也有“豆腐块”陆续发出,这对我坚定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是极大的鼓舞。

后来,我通过考试来到城里教书,把母亲接来一起生活。母亲在阳台上栽种了许多花花草草,那些不起眼的坛坛罐罐里竟然开出了好多花,有迎春花、腊梅、吊兰,还有些不知名的野花。母亲一生爱花,她对花的理解更是让我对一生认不了几个字的母亲打心眼里是满满的佩服。

一天,我与母亲讨论起小时候放牛时在山上偶尔看到的野百合让我再一次有所领悟。母亲说野百合往往生长在山沟沟的深涧处,无人观赏,可它依旧一丝不苟地开花,而且开得十分鲜艳。事实上,野百合从来都没管过是否有人观赏,都是顺着自己的天性去绽开美丽的花朵,每一朵花都不会错过春天,它从来没有奢望过能得到人们的赞赏和夸奖,它只是顺着自己的本性努力开放而已。

在之后的人生中,我经历了很多次风雨,可每一次我都没有气馁过,因为母亲让我明白:每一朵花都不会错过春天。想到母亲的话,我的心里就充满了能量,让我一路朝前。

山坡是主人是客

文/唐泽洋

猴年的正月十四,五家人分乘3部车,又到了顶效老街背面的椅子山脚,逐座坟墓为逝去的亲人亮灯。

这是一年一度必须举行的祭祀活动之一,在这一片现已规划的墓区,既有我唐氏老祖祖的双坟,又有我去世24年的母亲、去世14年的父亲,还有我的胞姐、堂兄、内侄……时间,真是一味冲淡一切的稀释剂,年复一年,对亲人的思念渐趋理性,如潮的眼泪已如东逝的流水,从咆哮、奔涌、缓流,至细弱、干枯。为父母恭敬地点了香烛后,坐在坟旁的大石上,环视四周的土坡、山峦、树木、河流,似乎一成未变,山自高大水自流,树仍挺拔坡自斜,而我,自小牵着父母的双手,为祖父母亮灯、挂青,大有一瞬间,昔日的小儿已年过半百,轮到我呼儿抱孙为仙逝的老人们上坟了。

于是乎,右手两指间夹着的香烟,一下惊恐得掉下地:在这无限的大自然里,山坡等自然界物体才是主人,而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时间的历史长河里,仅仅是匆匆的过客……

在我的直系亲属中,一九六五年,年仅十四岁的胞姐——小长弟,因害白血病而被病魔夺去了如花的青春年华,我和妹妹小满长大成人后,寨中老人往往会在我们背后议论:这俩姊妹,长得差他们的长弟姐太远了。令人惋惜的是,乡亲们也仅能描述长弟姐的刍形:一根油亮粗大的独辫子在腰际拖着,皮肤白白净净,对寨邻老幼都嘴甜地打招呼,成天背着弟弟帮父母勤快地做家务……遗憾的是,长弟姐未留下一帧那怕是劣质的黑白照片,我们对她的怀念仅凭一些零碎的记忆去幻想、构思,组合她短暂的一生。

一生命苦、瘦弱慈祥的母亲,在她含辛茹苦地带大我和妹妹后,于一九九二年因心脏病过世。谢世时,好强的母亲年仅六十岁。迄今,我们难予想象,体重从未超过一百斤,贫苦瘦小的母亲,是如何哺养从小营养不足的我们兄妹,又带大孙子的。母亲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身土布衣服哪怕洗得发白,一年四季总是干干净净;头发用一个丝网盘在脑后挽个发髻,哪怕用木梳沾清水,一天到晚总是一丝不乱般光光生生。与同寨的妇女显得很不一样,虽瘦小,但却打眼。

老实憨厚的父亲是二○○二年十月离世的,八十八岁的高龄,一百四十多斤的身坯,结实得如头牯牛。有时高兴,要我陪他喝酒,两爷崽干了两瓶,我都舌头打卷、眼神迷茫了,他还高声喊再干一瓶!并埋怨母亲舍不得我去当兵,否则,就不会文皱皱般软弱,缺乏男子汉顶天立地的气魄!年轻时,曾经给国民党区长当过警卫员的父亲,会熟练精准使用两把二十响手枪;解放后,又贩云鼠(免子)、贩牛到云南、广西,来往奔波,赚取那可怜的血汗钱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儿女读书的费用。父亲是无疾而终的,平静得没能留给儿女一句话,只是,在清理遗物时,才发现父亲枕下压着一把磨得锃亮的牛角刀!

就这样,母亲、父亲先后十年离我而去。如今,我已在县城工作了三十余年。没有了父母的抚慰,失去了故乡的愁绪,成了精神上名副其实的孤儿——融不进城市,回不去故乡,便成了一只在城郊荒野间迷茫无措的野狼,一只唯能暗处舔伤、仰头失声的孤狼……

在母亲坟墓前的大石包上,我吸了大半包香烟。不知不觉间,夕阳隐退,夜幕降临,亮灯的人群亦断断续续地离去,只有沿山的坟包前,还有残存的香烛、灯笼里的蜡烛还在闪着红火,似一个电压不足的偏僻乡村那样静穆,那样与大自然和谐共存。

有人说,乡村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城市是商人种出来的,此言极是。

我一边低下头下山,一边还不时停下来,回望一下父母的坟堂。父母是孤独的,在那似乎一成不变的山坡杂草中;父母又是热闹的,邻居有那么多亲朋旧友朝夕相伴;作为独儿的我,是不孝的,一年仅有那亮灯、挂青的点滴时间陪父母默默相对,静静交流。我想,世上若真的有灵的话,那父母一定会像俩老在世那样,一定会并排站在老屋前,踮起脚后跟,依依不舍地倾情注视着他们的儿女的……

年过半百,该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了,撇开“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重大哲学问题,仅就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减轻人生的缺憾呢?就普通的一介书生而言,一个人的一生,不外乎低头夹尾在天地间匆匆一刹那而已,至于时间长短,我们无法把握,仅仅是一位匆忙火急的过客而已。农村人爱说:一样生来百样死。知生不知死。今夜将袜子脱了,不知明早能够穿上不,还要另说等等,这些话,虽直白浅显,但要言不繁,道出了人世间的无常与无奈,真情与残酷,侥幸与铁律。

于是,敬畏天地、自然、父母,珍爱生命、友情、爱情,传承桥梁、纽带、渡船的神圣天职,无疑是我们每个世间凡人该做和该思考的重大命题了。

山坡是主人是客。其实,对于世间平头百姓而言,天、地、自然万物,它们才是这宇宙的真正主人,我们除了敬畏、仰视、沉思外,还想怎么样呢?又能怎么样呢……

好吃不过“柴火饭”

文/何龙飞

我们吃过电饭煲、电磁炉、液化气、天然气、柴火煮的饭,虽说都是饭,甚至是香喷喷的饭,但比较一番后,觉得好吃不过柴火饭,只因那里面飘香着母亲的味道。

母亲嫁给父亲的理由,除坪上坡坎较小外,就是柴方水便。这柴啊,是烧火做饭的重要燃料,有木棒之类的柴,有蕨柴之类的毛毛柴,更为催火的是棍棒柴、木棒划成的块子柴。为此,母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母亲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家庭煮妇”的职责。早上五点钟,她就起床了,先划燃火柴,点燃灶膛里的干松毛、青杠叶或蕨柴引火,把锅烧得“噼噼啪啪”响。再加水进锅里,把米淘净后下锅,盖上锅盖子,待煮涨。

毕竟毛毛柴火力不够,那就得加入棍棒柴或块子柴助力。母亲看得准,照办后火势大起来了,而且持续时间较长。由于猛火,不出十分钟,锅里的水便涨了,“咵咵”直响,在锅盖与锅的缝隙,还冒出青白水汽,弥漫在空中。那清香,醉了母亲,也醉了我和弟弟、父亲,吞咽口水就在所难免了。

得铲锅了,火要适当小点,不然要遭糊。母亲掌握得当,确保米粒被煮熟。要是吃干饭,就得煮到七分熟,再沥米,让米粒和米汤分离;要是吃稀饭,就得把米粒煮烂熟,当然,融泛更佳。

沥米冷却的间隙,锅就空出来了,但灶火未熄,那就炒菜。母亲很会统筹方法,麻利地炒出了白菜、萝卜等菜,油渣香味扑鼻而来,怎能不令我们垂涎欲滴!火势依然旺,洗锅后,烘饭的次数最多,但火要小点了,只因为文火就可把饭粒烘熟透。本着稳妥起见的考虑,母亲往往会渗点冷水到锅内沿,防备饭粒被烘糊。这样一来,烘饭就喷香,尤其是揭开锅盖的刹那,母亲深呼吸起来,灵魂都快陶醉了。我们也享到了这样的福,心情倍爽,直夸母亲能干、会煮。而母亲总是谦虚地说:得益于柴火的功劳,熟能生巧罢了。她越这样说,我们就越佩服她。

倘若吃甑子蒸的饭,那就得猛火烧蒸,一点不能含糊。母亲把柴火烧得旺旺,锅里的水欢快地唱起了歌儿,水汽升腾着迅速扩散开来,还夹杂着饭粒的清香,实在诱人极了。

于是,不管是稀饭、烘饭,还是甑子蒸饭,还是荤素菜,都在母亲的操劳下,成为了我们家的美味,无不令我们大快朵颐、开心不已。自然,在论功行赏时,我们一致点赞母亲。可母亲还是那般低调,归功于柴火来得起。其实,我们也明白:柴火固然火力大,炒煮而出的饭菜确实色香味美,如果没有母亲的付出,就不堪设想。所以,我们感激柴火,更感激母亲,是母亲的柴火饭让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吃出谈笑风生,吃出一家人的温馨,吃出无尽的动力。不仅如此,母亲的柴火饭还受到了客人、亲朋的表扬。她,照例摆摆手,指指灶门前或屋檐下、地坝边的那些柴。客人、亲朋们明白了,打心眼里景仰母亲。

时光就这样溜走,家里的一日三餐全靠母亲的柴火饭作为保障,激励了父亲在地里多干活、争取好收成,激励了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力争早日出人头地。事实上,我们也挺争气的,不断努力后,最终实现了愿望。

离开母亲、到城里读书、参加工作后,我们很少吃到母亲的柴火饭了,很是怀念与渴盼。特别是在外吃柴火鸡、下乡吃到柴火饭时,思念的乡愁就会越发浓烈,以至于魂牵梦萦。好不容易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母亲身边,边聊天,边享用美味的柴火饭,那美丽的心情、快乐的情愫、欣慰的神态就不言而喻了。

不经意间,我们顿悟:吃过山珍海味,吃过大酒大席,吃过西餐或自助餐,可还是饱含母爱的柴火饭最好吃,此生幸也,足也,必须珍惜、祝福才是对母亲莫大的慰安。

生命的源头

文/王丽

未曾再向上探寻,只知碧波悠悠、穿城而过的螳螂河,就是沂河之源。第一次听说时,竟有莫名的激动,因为老家的那条小河竟与它一脉相承,儿时的我就是在她的怀抱中长大的。她在我生命的源头流淌。儿时的她,是那样的丰腴。儿时的记忆,也因与她朝夕相处而丰盈润泽。

最喜欢她的夏季。一放暑假,她就成了我们小伙伴们的天然泳池。总是打着放鸭子的旗号,从爹娘眼里跑出来,鸭子未到河边,我们却早已“扑棱扑棱”跳下了河。老远一看,一拉溜几个黑黝黝的小光腚在浅水里追逐着,奔跑着,踏起的水花把阳光溅得七零八碎。河水、阳光、沙滩,是我们最好的玩具,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激发着孩童的想象力,让童年的故事如河滩的水草般葳蕤。

太阳西下了,鸭子嬉够了,早耐不住性子结伴回家了,我们还在河里捉鱼摸虾;炊烟升起了,听到爹娘远远地在岸上唤我们回家吃饭了,才恋恋不舍地从河里拔出脚来,把一串用草稞串起的小鱼提的老高,讨好似的看着生气的娘。

不知不觉间,城里的汽车多了,人拥挤了,一个一个工厂在招工扩建,高耸的烟囱悠然地吞云吐雾,烟雾弥漫之处,房屋、庄稼披上了黑罩衣;一个个排污管道得意地肆虐流淌,面目狰狞地将癌细胞注入沂河的胸腔。沂河痛苦地痉挛着,抽搐着,变得不再清纯,变得不再生机盎然。久别后,一见到她,我总是管不住急切的脚步,飞奔过去。但她的肤色,她的体味却让我不敢亲近……

女儿闹着非要到河里去捉鱼。我告诉她河里没鱼。天真的她仰着小脸说:“妈妈骗人,小河里都有鱼!”执拗不过,我领她来到河边。别说没见到一条小鱼,单是被河水染黑的脚趾就洗了好多次还不干净。

沂河啊,你怎么了?你脉管里奔腾的血液怎变得这般污浊?

河水也变得小了,水草一个劲地疯长,成了放羊的好地方。每每看到羊儿啃着青草,竟是揪心的痛。河床像是满面污垢、衣衫褴褛的母亲,本已是衣不遮体,却还有不懂事的孩子在撩弄那不能遮羞的布缕。羞愧感蚕食着我的心灵,曾几何时,这河水里流淌的爱抚濡养我长大。作为她的孩子,眼看着母亲蒙羞受辱却束手无策,无能为力。我实在看不下去,只有远远地逃避。

忘了是哪一年的春天,春风依旧桃花绚烂,我和朋友们去郊游,“近乡情怯”地从离沂河岸远远的地方走过。“桃花次第开,玉带相映红!”看着美不胜收的春景,心头竟冒出两句诗来。咦?这玉带?这不就是沂河吗?这才几年,常居城里的我没想到沂河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不,比原来更绿了!我欣喜地跑过去,甩掉鞋子,奔入其中。哦,久违的清凉!清水濯我足,水清可掬饮,魂牵梦绕的期盼,竟一下子呈现在我眼前,抚摸我的肌肤,浸透我的心灵,那顺滑的清凉让我知道这不是在梦里!放眼望去,一道道沉稳浑厚,自豪挺拔的拦河坝,一片片平滑似镜,润泽如缎的水面,刚柔相济,浑然天成一般!欣喜中又有几多惭愧,面对沂河母亲的困境,我选择了逃避,而那些仁人志士却殚精竭虑,身体力行,让母亲重见生机,又展华姿,再塑尊严!

哦!沂河,流淌在我生命里的、润泽我一生的母亲河!

求人不如求己

文/沧江鱼

那个年代,由于生活所迫,母亲刚上了3个月一年级,就被外婆从教室拽进了田里,娇嫩的双手过早地接上了外婆的班,无奈地把一生美丽的梦想编排在了穷苦山村“典型农村妇女”的生活节奏里。读不了书看不了报的母亲,用一辈子的汗水给我们总结了一句哲理:人生一世,求人不如求己。

小时候,我很是感到委屈。每次摔倒在地,母亲别过脸:不要看我,自己跌倒自己站起;每次鞋子衣服换下,母亲板着脸:求人不如求己,自己衣服自己洗;每次饥肠辘辘回家,母亲也冷漠地说:别找我,想吃饭自己煮。

在母亲的“冷漠”里,我“委曲求全”逐渐长大。学生时代,我成了同学钦佩的最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学习偶像;工作后,我的自力更生更赢得了同事的好评。

尤其看到自谓“人脉资源”丰富的身边人祈求别人时的低声下气,碰壁后的灰头土脸,没落后的世态炎凉,我暗自庆幸母亲当年的“冷漠”。

看三国,有个故事留给我很深的印象。年轻时顽皮的曹操和袁绍,无聊中玩起抢新娘的游戏。两人偷偷潜入新婚人家抢出新娘,结果被追打。逃跑中,袁绍跌落荆棘丛里出不来,眼看追兵将至,曹操急中生智高喊:盗贼在这里。结果,袁绍一急,潜力迸发,自个蹿出荆棘,得以逃命。事后,曹操向恼怒的袁绍解释:当时如果我停下来帮助你,我们两人都逃不了,关键时刻,还得靠自救。

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人人都责任在肩急事在手,没有义务担任你的专职助手,也没有使命永远庇护你躲灾避难。靠别人的火取一次暖,但取不了第二次第三次;蹭别人吃饭吃一餐,但吃不了二餐三餐。相互间团结互助是美德,但“获取”却要有个度。帮是人情,不帮是本分,谁也不能绑架别人的“热心”。

与其相信命运,不如相信自己;与其相信变数,不如相信自己。救命的稻草,只有捏在自己手上,才真正能救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

踩藕

文/熊仕喜

“踩藕去喽!”村子里的人们相互提醒着。男人们各自带着铁锹与篾箩朝村口的三亩塘走去,跟在后面看热闹的多半是些汲着鼻涕的孩子,我也是其中的一个。三亩塘里的泥好几年没有清理了,我看到挖泥的人脚深陷泥中,每走一步都很费劲的样子;一锹下去,挖起来的泥黑乌乌的,真想象不到我们平常吃的雪白的藕曾安家在淤泥中。无论谁挖出一荷又长又粗的藕,我们这帮孩子都会惊奇地叫个不停。

时近中午,人们陆续把踩回的藕带到村子里共用的稻场上,至今我还模模糊糊的记得当年分藕时的热闹景象。土地分到户后,父亲在自家的稻田里秧过几分田的藕。有一次,临近中午,一位外地的同学到我家来玩,母亲让我到田里去踩藕做菜。

“踩藕?”同学一脸不解。“踩藕其实就是挖藕呗!”我边走边向他解释。

至于真正弄懂为什么叫踩藕,并且深深地喜欢上踩藕这种劳作,也就在那个中午的田间。

我卷起裤角,下了田,好在泥不是很深,走起来并不费劲。藏在泥中的藕,眼睛肯定无法看到。哪儿有藕呢,我小心地在藕田里踩着,忽然我感觉到脚下有一个圆圆的、长长的、硬硬的东西——藕。我满心欢喜,第一次把踩到的藕挖了出来。那一年,我家田里的藕收获不少,除了卖出一部分,还挑选一些好点的送给了左邻右舍。至于为什么总是把好的送给别人,母亲的解释很简单,送给人家的东西就要送好的,自己家里吃的差点也没有关系,你送的东西是好的歹的人家都知道,把自己不喜欢的送给别人,自己也不会心安。

“大粑送隔壁,小粑家里吃。”母亲教我的童谣我依然记的,只是家里的藕田早已荒芜,踩藕的乐趣也只在记忆中闪光了。

莫等亲不待

文/张梦梦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尔雅》中这样写道:“善事父母为孝”,孝就是子女对父母慈爱的一种回报。

人人言孝,而孝在质实,不在于饰貌。在我看来,人类的爱常常是向下的,人们习惯于去把爱传递给下一代,把目光聚焦在晚辈身上,却忽视了对长辈们的关怀。身为父母的人才顿感父母的操劳和辛苦,开始体谅父母的艰辛,感恩父母的呵护,但总而言之,终究是爱孩子多一点的。曾经看到一张图片,颇有感触:在炎炎烈日之下,一辆电动车上,一位年轻的母亲在给孩子遮太阳,而坐在后座的老母亲用扇子给年轻的母亲遮挡着太阳。烈日炎炎,然而爱意永恒。我们总是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带给我们的爱,却忘记了回头看看烈日之下汗涔涔的父母。

印象中,母亲常常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回家看望外婆,而我却常常去外婆家。母亲是很爱外婆的,只是常常没有时间,总是急匆匆的。我告诉外婆,想女儿了就给她打电话,外婆却总是说:“不用,***妈每天那么辛苦,忙忙碌碌,闲下来歇歇也是好的。”可我分明从她的眼里看到了思念。再后来啊,外婆老了,开始变得像小孩一样了,会给妈妈打电话要吃好吃的,会催妈妈去看她,会说想我们了。以前啊,她总是怕麻烦我们,现在这样我们倒觉得很开心,外婆终于开始大胆袒露她的需求了。

可是,外婆老了,也生病了,在外婆生病的日子里,母亲猛然惊觉原来外婆并不是一直都会在我们身边的啊!从前母亲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爱外婆,会给外婆买各种生活物资,会给外婆留钱去买需要的东西(可是外婆从来都舍不得花),但在这些爱的方式里,唯独缺少了陪伴,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或许这就是成年人的无奈吧!各种繁杂琐碎的事情割裂他们爱意的完整表达。母亲开始放下手中的一切事物去陪伴外婆,在外婆生病的日子里日夜陪伴着,带外婆出去游玩,给外婆洗脚,夜半与外婆在床头私语,那段时间母亲过得很开心,这也许也是母亲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但终是遗憾,外婆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病痛折磨着外婆瘦小的身躯(生病前的外婆可是白白胖胖的),外婆肾脏器官逐渐衰竭直至死亡。母亲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却又无能为力,直至外婆生命的最后一刻母亲都一直守在外婆身边。我清楚地记得,那时桃花初开,万物复苏,而我的母亲却永远失去了她的母亲……

母亲常常告诉我做人要孝顺,要懂得感恩,并且在平时她也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只是我们都太放松了,时间都太琐碎了,打散了母亲的爱。母亲在外婆最后的时光里尽力弥补着自己过往对外婆缺失的陪伴,母亲何尝不知最好的爱是陪伴,只是生活并不总能如人所愿,母亲为了家庭奔波,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稀释了与外婆的相处时间。母亲说,如果在外婆最后的时光里她没有放下一切去陪伴外婆,带外婆去游玩,听外婆谈心,与外婆朝夕相伴,她会后悔一辈子的。在外婆去往别处的前几天夜里,外婆还与母亲在床头窃窃私语,嘱咐她留给我们的几样东西,外婆到闭眼都还在惦记着我们,她的孩子们。母亲给的生活费她也留了下来,分给了我们,外婆手上的镯子也留给了我。

在外婆离开之后的日子里,我深刻地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含义。人人言孝,而孝不可待。孝道与感恩应当存于当时当下、一点一滴、一针一线、一问一答、一回一应……只愿天下所有父母都得以善待,所有儿女都孝有所担。孝有所依尚可挽,莫等别时空念远。

生活如同“打地鼠”

文/张君燕

那段时间应该是欢子最难熬的日子。因一次工作失误被老板炒了鱿鱼,和她相恋三年多的男朋友也离她而去,母亲偏巧又被查出患了肿瘤。欢子一边打着零工,一边到处投简历、找工作,还要带母亲一趟趟地去医院检查。那段时间,欢子忙得不可开交,我们几乎一周也难见到欢子一面。

后来,欢子终于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母亲的病也被确诊为良性,做了手术后恢复了健康。“终于拨开云雾见太阳了。”一个朋友在替欢子高兴的同时,也颇为感慨:“生活有时候也真是残酷,乱七八糟的事情接二连三而来,哪怕一个个来,也能给人喘口气的机会呀。”欢子却笑了笑,平静地说:“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呀!”

欢子说,小时候,她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父亲挣钱养家,母亲照顾她和哥哥,一家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欢子记得读高二那年暑假,她想像往年那样和同学们一起外出旅行,母亲竟然拒绝了。此前,父母从来没有拒绝过欢子的任何要求。闷闷不乐的欢子拧不过父母,最终没有成行,但为此很长时间都对父母爱答不理。

直到上大学后的某一天,欢子才在无意中得知,原来那段时间正是父母最艰难的时刻。欢子的父亲下了岗,为了挣钱养家去当了建筑工人,日日起早贪黑,特别辛苦。有一次,父亲累得晕倒在工地上,住进了医院。一直赋闲在家的母亲就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找了份在饭店洗碗的工作,支撑一家人的花销。尽管一天下来累得不行,但面对父亲和她时,母亲总是开心地笑着。这让他们觉得家里一切如故,一副现世安稳的样子。

“有时候我们觉得生活美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承担了生活的压力和不幸。其实,真实的生活永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我们常常玩的‘打地鼠’游戏,游戏开始后,我们就没得选择了。困难和挫折都会如地鼠般在你毫无准备时,一个接一个来。这时你唯一的办法就是告诉自己,这是游戏规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然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一件件地处理好面对的问题。”欢子说。

是的,生活就如同“打地鼠”,一个还没瞄准,另一个就出来跟你招手了。所以我们要全神贯注、手眼并用,也许我们会紧张、会感觉很累,可闯关成功后的成就感和充实感,不就是生活的意义吗?当我们想到自己的付出可以给亲友们带来安全和幸福时,那不就是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吗?

娘在年有味

文/马德

年的最初记忆,是从母亲那里开始的。

记得小时候,每到年三十晚上,屋檐下总要挂一盏马灯,尽管照得院子影影绰绰的,但至今忆来,那就是年的光芒,幽暗却美好。屋内昏暗的油灯下,母亲挥着菜刀,在菜板上“当当当”剁个不停,不等我问,母亲总是跟我说:儿啊,等馅儿剁好了,妈妈给你包饺子。

那个年代,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饺子。过年究竟要干什么呢?儿时的记忆,就是妈妈要给我包饺子吃。这个温暖的画面,也成了定格在年三十晚上的永恒背景。

现在,母亲越来越老了,依然愿意为一家人操持包饺子的事。她再没有年轻时候,挥着两把菜刀在砧板上上下翻飞的气力。她细细地剁菜,再一点一点地剁肉,她剁得声音很轻,仿佛不愿再跟那块砧板较劲,她似乎更愿和时间角力,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她似乎并不觉得累,眼看着进门出门玩耍着的孙辈,眉眼里都是笑。

我们要替了母亲,她哪里肯。母亲说,你们忙了一年了,多歇歇吧,今年的饺子馅呀,咱们争取和得香香的。——母亲每年都要重复这句话。说完后,她依旧不紧不慢地挥着菜刀,街里不时传来爆竹的声响,母亲的头发在灯光下,白得有些晃眼。

记得小时候,每每捏完饺子,母亲都要在煤火上提前为我煮几个。然后,捧着冒着热气的饺子,看着我吃完了,才放我去跟小伙伴一起熬年儿。现在,她把目标又转移到了孙辈们的身上。等她包好了十几个饺子,就赶紧吩咐我,快点给孩子们煮了吃。那口气,那动作,一如许多年前,绵亘着母亲的温暖,以及,家的幸福。

近两年,母亲的气力愈发衰微了,她开始同意由我帮她剁馅。尽管嘴里还是念叨着让我去休息,但明显愿意让我厮守着她。然后,一边捏饺子,一边把过往岁月发生过的一切,拿出来翻来覆去地说。

这年味儿,就在饺子里,就在与母亲的厮守间。

我为什么而活着

文/九满

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从青涩到成熟,成长中的我,在一次次考试结束后捧回的奖状,在一次次得到肯定和赞赏的眼光中,都会领略到成功的滋味。那时候的我,连想都不会去想:我为什么而活着?

后来,我结了婚。婚后的日子,我和妻子一起风雨兼程。生活中,她处处替我着想,家里大部分的活都是她在干,我只用傻傻地去上班,傻傻地去应酬。当我在外奔波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她端上来的一杯热茶,递过来的一双拖鞋,一股暖流就会涌上我的心头,让我感到家的温馨、爱的呵护,也让我不止一次地立了心愿:一定要照顾好妻子,以慰籍她那颗饱经沧桑为我们这个家操劳一辈子的心,让她领略什么叫做“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所以,为了妻子,为了尽到呵护妻子的责任,我必须活着。

女儿是我自己造就的,她的人生如何,肯定需要我这个做父亲的帮助,我必须抚养着她走入社会,我必须尽到教育她的责任。况且,从女儿懂事起,她就陪着我走过风风雨雨,一路带给我欢乐与欣慰,点亮了我生命中最灿烂最精彩的那一页,她从小就孝顺、努力、进取,承载了我的全部希望。无任是学习还是生活,她都让我省心。从上幼儿园到读小学,从上高中到去悉尼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从来都没有靠过关系,也没有用金钱去开路,完全靠她自己的努力,让我有太多的幸福和成就感,让我不太在意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中的诸多得失,正是因为这样,更多的幸运便降落到了我的身上。所以,为了女儿,为了女儿健康的成长,我必须活着。

尽管我混的不尽人意,但我的成长和这份工作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也是母亲言传身教的。在那些贫寒的日子里,母亲总是把吃饱穿暖的机会让给我们兄妹。每次吃饭,母亲都把好一点的饭菜留给我们。她似乎没有任何食欲,我从来没有见过她对哪一种食品有特别的欲望,她总是默默地先尽我们享用,剩下的她随便吃一点。青黄不接时,晚餐就是喝点粥,不够分配,母亲自己就是喝点锅巴糊。这时的母亲,因为饥饿脸浮肿、惨白,我常常觉得她和那个“没有任何食欲”的她对不上号。高二那年的寒假,我刚进家门,母亲一看到我,就摸摸我的衣服,惊讶地喊起来:“九满!你怎么穿得这么单薄!”我鼻子一酸,说不出一句话。母亲又摸摸我的手,再次惊呼:“我的崽啊!你的手这么凉!”我低头不语,强忍住泪水。她二话没说,一把脱下自己身上的毛衣让我穿上。穿上还带着母亲体温的毛衣,温暖的感觉瞬间把我包裹得严严实实,我的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现在,我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己经小康,而母亲正日渐衰老,需要我躬身扶一扶了,正如当初她扶我。所以,为了母亲,为了尽报答母亲的责任,我必须活着。

作为一个凡人,我有许许多多的欲望。多少城市,多少山川,还在层层遥望中。我想去敦煌看看,因为我爱敦煌舞,所以我想去千佛洞看看那些壁画;因感动于描述西藏的文字,我想去西藏高原看蓝如宝石的天空,我想在布达拉宫感谢生命的犒赏与馈赠;我还想去英国的斯特拉福特小镇,去那个莎士比亚终老一生的地方,漫步在那鲜花绚烂的小道上;我还想去去南非的开普敦,与那些野生的海豚坚守一次不顾风雨的约会;我还想去去希腊的罗得岛,感受世界上最美丽的蓝色,享受童话般的美景。所以,为了实现我未竟的理想,为了饱览世界风景,我必须活着。

我是一个收藏爱好者。在我的钱币收藏里,我还在苦苦地寻觅着生产于1963年的五分硬币,因为那年,平地一声春雷响,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为了纪念我的诞辰,我收藏的钱币里,怎能缺少它;我还在寻找一饼1994年生产的老班章普洱茶,因为那年,我和妻子经过三年的长途跋涉,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为了纪念我和妻子结婚的日子,我收藏的茶叶里,怎能缺少它;我还想寻梦一瓶2014年出厂的52度产自故乡的南州大曲酒,因为那年,我的母亲去世了,为了纪念母亲,我的酒收藏里,怎能缺少它。所以,为了实现我未竟的理想,为了我喜爱的收藏,我必须活着。

兴趣来时,我喜欢码几行小字。虽然,我的文章《故乡的炊烟》、《故乡的灯火》已经成为省市级考试的阅读与理解试题;虽然,我的文章《烦恼复发》闯进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室;虽然,我的文章活跃在“喜马拉雅”、“小红书”、“荔枝”等电台;虽然,我的文章登上了杂志、报纸、网络。但是,我许多的往事、经历、故事都还在急切地等着我去把它们码成文字。所以,为了实现我未竟的理想,为了我喜欢的文字,我必须活着。

为了母亲,为了妻子,为了女儿,为了实现我未竟的理想,我必须珍惜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着,哪怕容颜衰老,哪怕苦不堪言,我也必须竭尽全力地活着。

陪伴是最好的爱

文/冯兆龙

一场大病之后,父亲突然变得像个孩子,以前表情非常严肃也不爱说话的他爱笑了,话多了,有时还总爱和母亲论个理,母亲说东他说西,母亲赞成他反对,母亲无语了,他好像胜利似的笑个不停。医生说,脑梗塞病人的后遗症就是记忆力下降,或者个性突然改变。病后的父亲让母亲无奈更让她心疼。

父亲住院的半个多月,我们兄妹轮流在医院陪护,而他的一日三餐都是母亲在家做好,让人送来。每天午后,母亲还会蹬着老人三轮车来医院看望父亲,陪父亲一会儿。我们心疼她,劝她不要来,可母亲说,不来看一下父亲,她在家也是放心不下。母亲快八十岁了,右腿还因十多年的骨增生,走路一瘸一拐,同病房的病友看到母亲如此的关爱父亲很是羡慕,对父亲说,你老有福啊,父亲听后只是微微一笑,但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幸福感。

我不知道,已经走过金婚之年的父母曾经有没有爱情,但我知道,在六十年的婚姻家庭生活中,牵挂、惦记、理解、关爱、陪伴始终是他们生活中的主旋律,他们的婚姻,没有海誓山盟,也不惊天动地,有的只是一日三餐,有的只是嘘寒问暖,但他们的婚姻却成了我们儿女们最羡慕的婚姻。

母亲比父亲大三岁,他们的婚姻是当年双方父母包办的,很难想象两个在此前没有任何交集的人,他们的婚姻会有幸福可言?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父亲一直在城里教书,一年到头见不了几面,母亲生活在乡下。那时候,因祖父是地主,外人的冷眼、旁人的欺负,都得母亲独自去面对,家里老的老小的小,一年到头总是为吃穿犯愁。在我幼年的心灵里,我只知道母亲是个勤劳能干的人,在地里,她像男人一样下地劳作;在家里,则是洗衣做饭缝缝补补。我很少听她抱怨,也很少见她流泪。我不知道那时的父亲是否知道母亲的苦,我只知道那时的母亲就是我们家的天。

人总有命运转机的时候,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家摘掉了地主的帽子,随父亲“农转非”到了城里,父亲母亲终于结束了那种聚少离多的日子。可随之而来的问题又让父母愁容满面。母亲来城里这年已经五十岁了,没有工作,父亲一人的工资要养活全家七口人,还要寄钱给乡下的爷爷奶奶,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那时,有家单位招临时清洁工,母亲就让父亲去给她报名,说不管工资挣多挣少总能贴补家用,可父亲却以各种理由拒绝母亲。他说:“那些都是很苦很累的活,你去了适应不了,你把孩子和家照顾好,我少抽点烟就是了。”“我就是乡下人,清洁工有多苦,能苦过种地吗?”母亲还是想去。其实,父亲不想让母亲去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知道母亲是个要强的人,自尊心极强,他怕刚进城的母亲去了遭人白眼,受人欺负,他不想让母亲受委屈。可一辈子勤劳的母亲哪能在家吃闲饭,她对父亲说,不去干清洁工也行,那我得工作,总不能吃闲饭。后来,父亲就找到校领导,安排母亲在学校的食堂做了临时工。那时候老家乡镇企业生产的奶粉是紧俏的热销产品,为了弥补家用,母亲便托人在老家的乳品厂批发了许多奶粉,下班后推着自行车一条街一条街地找小卖部去推销。有一次,晚上10点多了,还不见母亲回来,着急的父亲不停地在门口张望,快11点的时候,父亲坐不住了,就催我和他去找母亲。初冬的街道冷冷清清,寒夜下的行人包裹得严严实实,焦急的父亲却敞开外衣和我一条街巷一条街巷地去找。附近的街巷转遍了,仍未找到母亲。父亲不停地嘟囔,埋怨母亲不该晚上去推销这些奶粉。就在我们折回即将到家的时候,看见母亲推着自行车慢慢地走来。原来是母亲骑的那个自行车坏了,又找不到修理的地方,她只好推着回来。看到母亲,父亲只埋怨地说了一句:“这么晚了,不见你,把人能急死。”说完,便赶紧走过去接过了那辆坏了的自行车。

从那一次,我才真正的知道,平时从不善表达的父亲,其实在心里是多么地在意和牵挂母亲。

父亲出院后,母亲就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照顾着父亲,几点吃药,几点睡觉,几点下楼活动,母亲都严格监督并督促父亲执行。病后的父亲虽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时不时的还是做出一些让母亲不快的事。有一次,他很严肃地对我说,如果我惹***生气了,你劝劝她,说我不是故意的。又说,***腿不好,年龄也大了,你们一定要多体谅她,有时间了多回家看看。看着人生暮年的父母依然这般惦记、牵挂、关心、恩爱,我高兴也感动。在我看来,婚姻就是陪伴,能相互陪伴一生就是最好的爱。父母在一起的这几十年,像是完全融入了对方的生活一样,他们怨而不悔,嫌而不弃,爱而不言。他们也许没有因为爱而结婚,但他们却真真实实的因为生活在一起而产生了爱,这种爱经历了生活的磨炼和考验,它少了爱情的自私,多了亲情的纯粹,他们的爱就像一杯白开水,看似无味,却是那样的至真至纯。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就没有天生适合的两个人,而只有慢慢磨合的两颗心。

父母的婚姻简单却那么真实,平淡却那么幸福。

别“拆散”父母

文/马亚伟

去年,母亲从老家来帮我带孩子。父亲一个人留在老家,打理那几亩庄稼。开始我并没有觉得这样安排有什么不妥,母亲也乐呵呵来到城里,她觉得老了还能为女儿做点事很开心。

那天,我发现母亲有些闷闷不乐。晚上,她去阳台给父亲打电话,我悄悄跟了过去。我听到母亲说:“你这几天胃口好点了吗?多做点自己爱吃的菜,别忘了吃降压药,田里的活儿别着急干,等闺女休息了我回家帮你干……”我忽然明白了,这几天父亲身体不好,母亲怕我担心一直瞒着我。而且母亲和父亲大半辈子形影不离,他们突然分开肯定不适应。原来母亲是故意做出高兴的样子,为的是让我安心。父亲也总是报喜不报忧,每次我给他打电话,他也总说一个人过得很自在,吃得好睡得好。

我没有立即询问母亲,而是把这种情况告诉丈夫。丈夫说:“都怪咱们做儿女的太粗心。两位老人被这样‘拆散’,怎么能吃得好睡得好?一个人吃饭就是不香,有时做饭也糊弄。爸的胃口一向不错,才过了多久胃口就不好了,肯定是不习惯一个人。妈也是一样,别看她整天笑呵呵的,其实她很不放心爸。咱们不该把两位老人拆散,他们彼此都习惯了对方在身边,分开对他们的身心都不好。而且实话说,父母年纪都大了,彼此陪伴的时间越来越少,即使天天陪伴又能陪多久……”丈夫的话还没说完,我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周末,我开车回老家接父亲,想要让他也跟我们一起住。没想到父亲百般拒绝:“我在家真的没事,***一个人在城里就行了。”我劝父亲说:“城里房子大,您去了家里显得热闹些。您和我妈年纪都大了,应该在一起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你们这样‘两地分居’,我们的心也不安。”父亲笑着说:“我去了,庄稼就没人管了。”我告诉父亲:“田里有活儿,放假的时候我们回来一起干。等这茬麦子收了,咱们的地让我叔种。您和我妈身体都不是特别好,田里的活儿干不动了,早就该歇歇了。”父亲还是摇头,不肯跟我回城里。

我只好请母亲去做父亲的思想工作。父亲这辈子最听母亲的话,只要把母亲的工作做通就行了。我清楚,父母都是怕给我们添麻烦才选择“分居”的方式,只要我真心劝说,他们会同意的。我告诉母亲,我最喜欢三代同堂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而且在这样的家庭对孩子成长也有利。一番思想工作后,母亲终于答应了。

几天后,父亲搬来,两位老人又团圆了。如今,家里热热闹闹,欢声笑语,幸福满屋。

常怀思念之心

文/杜学峰

思念,即想念,指恋人、家人或朋友分离一段时间后产生的情愫或牵挂之感。因相隔时间之长,看不到对方的容颜,听不到对方的声音,而又特别想念,牵挂。

每个人总有属于自己的思念,也各有不同的思念,对恋人,对父母,对姐妹,对兄弟,对朋友,思念越长,情感越深,思念越久,情谊越浓。

恋人因种种原因,不能结合,而又特别相爱,又各自成家,相隔千里,难以见面,心灵深处,不思念是假,思念是真,而且这思念之情,又不能言表,只能在心中默默思念,这种思念之苦谁能体会?只有当事人知其苦。

这种思念含有对对方的牵挂、关爱、相思。恋爱间的思念,往往还未走向结合,或不能结合,这种思念情愫,都带苦涩味,有时并非欢快,以伤感为多,特别未结合时,一种苦苦的思念,情感真切,用文字表现出来,总能感动对方。

对父亲母亲的思念则与对恋人的思念就不同,同样思念,这种亲情思念,带有回忆、怀念、感恩等多种情感,懂得感恩的儿女,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亦厚重。

我曾在一位患精神疾病的青年老师的妻子那里了解到,她老公是个孝子,他很爱母亲,母亲去世后,他总想念着母亲,这种思念之情达到一种什么程度,她无法用语言形容。

凡母亲用过的物品,他没事时就拿在手上久久看着,痴痴想念着母亲生前对他关爱的点点滴滴,就这样患上精神疾病,对母亲的思念之苦让他难以释怀。母亲在世时,他是个很听母亲话的好儿子,也非常孝顺母亲。

一位同事,他父母去世后,是哥哥把他抚养大的,哥哥无微不至地关怀他,有好吃的先让给他吃,哥哥因一次车祸丧生,他悲痛欲绝,多年后,他病重离开人世时,口里还念叨着哥哥的名字,可见他内心对哥哥的思念之情多浓厚啊。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而思念就建立在爱字上的,恋人没有爱,不成其恋人,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世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兄弟情是手足情。

因爱而思念,有思念的人生才是充满血肉的人生,思念二字离不开心,上了心的事情,就令人思念。

做一个被人思念的人,是个有意义的人生,成功的人生,我们能时时思念起恋人、亲人、朋友,我们内心则有着善良和美好的品质。否则,我们就不会去思念。

思念,是情,是爱,是人世间之美。我们要拥有思念,更要做个被人思念的人。

婚姻需要修修剪剪

文/刘改徐

那天,她气冲冲回到娘家,大声嚷着说:“这日子没办法过了,我要跟他离婚!”

她和丈夫是恋爱结婚,婚前也曾有过花前月下的甜蜜,等到真的牵手走进围城,却发现生活有那么多的不如意。比如吃饭,他喜欢辣,她却喜欢甜。比如做家务,她喜欢把房间收拾得窗明几净,他却喜欢乱丢东西,地板脏了看不到,臭袜子随意扔在沙发上……

两个人开始不断地吵架,从小吵到大吵,隔不了三五天就要爆发一次。她实在受不了了,干脆跑回娘家躲几天。

母亲听完她的抱怨,淡淡地说了一句:“又耍小孩子脾气了!先不要想这些事情,跟我到果园里去一趟吧!”说着,母亲拿了两把剪刀,拉起她就走。

母亲喜欢种地,尤其钟爱各种各样的果树,总是精心打理自己家小小的果园。这样,她每年秋天,总能吃到母亲亲手种出来的苹果、梨和柿子等水果。深秋了,果树上的叶子几乎都落光了,母亲拿着剪刀,动作麻利地修剪着枝条,她跟在后面,却茫然地不知如何下手,只好讪讪地问:“园子里的这些果树,年年都要修剪吗?”

母亲笑了:“当然要修剪了,果树通人性呢,如果长期不理它,树就会长歪,结出的果实也歪歪扭扭。不信,你看一看那边……”母亲说着,指了指旁边另一家的果园。这家果园的主人长期在外地打工,果树都长得乱七八糟,被围困在又高又密的荒草之中,看起来十分荒凉。

这时,母亲又说:“修剪果树也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不一样的树,什么季节该修剪,如何修枝剪叶,都是一门学问呢,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乱剪一气,非但对果树不利,反而会害了它们,说不定来年结不出果实呢。”

她愣在原地,忽然明白了母亲执意带她来果园的目的:夫妻之前的关系不也像果树吗?长期不修剪的果园会变得荒凉,长期不修剪的夫妻关系同样如此,而最好的修枝剪叶,应该是心和心之间的沟通,而不是一味反复地唠叨。沟通让人放松,唠叨只会让对方产生抵触的情绪……

那天从娘家回来,她改变了许多,虽然仍然避免不了偶然和他吵架,却不再把“离婚”两个字挂在嘴边,当然,他也感受到了她的变化,开始自觉改变不讲卫生的坏习惯。他们的日子仍然并不完美,却在彼此认真的修修剪剪之中,比从前融洽了许多。

母亲教会我节俭

文/陈德琴

川东的深秋已有了阵阵凉意。太阳懒洋洋地照耀着大地,给人无比温暖的感觉。母亲坐在阳台上的秋阳里,飞针走线地忙碌着,定格成一副暖色调的油画。

我问母亲在缝什么,母亲说她在缝床单。

母亲将早年纺织厂用作代发工资的白棉布拼凑起来,缝制成床单给我们用。母亲向来喜欢整洁、干净,白棉布已被她浆洗得干干净净,经了太阳的烘晒,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我同母亲说,如今商场有成套的床上用品出售,花型、质量都很好,你用得着如此辛苦一针一线地缝制?即使缝制,找巷道里的裁缝铺不是更省事?

母亲说,商场里是有成套的床上用品出售,买来用方便又快捷。可这些白棉布质量好,铺在床上同宾馆里的床单没两样;睡在上面既柔软又舒适,有何不可呢?放在家里不用实在浪费。

母亲是印刷厂的退休工人,现在每月领着两千多元的退休工资。家庭开支我们基本不用她出,她又无打麻将、旅游、买保健品等烧钱嗜好。一到年底,她的存折上都会有一个五位数的存款。孙女、外孙从外地回家过年,她每每都很大方地以千为单位给他们零花钱、压岁钱,说年轻人在外面闯荡不容易,消费高、用度大,没钱可万万不行。

母亲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初,经历过战争年代、三年自然灾害闹饥荒时期,艰难苦境遍尝,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节约、节俭已成生活常态。但她对孙辈们的慷慨又显得奢侈大方。

母亲在日常生活中鲜少悲情地跟孙辈们进行忆苦思甜,她觉得那些苦难的日子是对身心的一种摧残,应该一去不复返。如今日子好了,理当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不过,她经常告诫儿孙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日子、好生活,要感谢毛主席给我们打天下,要感谢共产党让我们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她从不给孙辈们买廉价的地摊货,亦从来不买菜市场即将下市的质量不好又不新鲜的蔬菜。

我对母亲自制床单依然不解。母亲说,节俭就是不浪费。有着高小文化的母亲知道我不懂其义,解释道:比如,去餐馆吃饭,节俭不是叫你少点菜点便宜的菜,而是根据各自喜好和用餐人数点适量的菜,使所有菜品都物尽其用。

物尽其用!在母亲心里,物尽其用成了节俭的代名词!在此之前我没将之进行关联。所以,几十年前的老白棉布便是物尽其用了!

所以,儿子洗手,常常大开水龙头冲洗许久不关,母亲便常常喝斥其浪费;所以,家里常常是人走灯灭;所以,洗手后不得用纸巾擦手。

以前,总以为母亲是为了节约水费、电费,不让我们“大手大脚”地用水用电,现在才知道,节约水、电、纸巾,就是节约资源!母亲告诉我们,纸巾是砍伐木头造的。一棵树从小长到大,要三五年时间,甚至更长;可我们用掉一张纸,却是分分钟的事。母亲还告诉我们,电视上说,海平面逐年增高,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所以,擦手得用毛巾而不准用纸巾,上街买菜用环保袋,尽量不使用塑料袋。

我渐渐发现,母亲是一个有钱的老太太,思想奢侈、生活节俭。她的物尽其用理论被我当成生活的准则加以践行。该用的,一分不抠;不该用的,一分也不多花。

节俭就是不浪费!

我将母亲缝制好的白棉布床单虔诚地铺在床上,在整理抹平的过程中,指间流过阳光的暖流和母亲智慧生活的熨贴。尽管它与我上千元的被套看上去不那么友善、协调,但睡在里面的舒适度却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