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好的文章 > 正文

歌颂母亲的文章

2023/03/28好的文章

请欣赏歌颂母亲的文章(精选8篇),欢迎分享与收藏。

感恩母亲

文/周昕宇

1988年8月的一天,我要去青海省德令哈参加工作,这天一大早母亲给我收拾完行李,送我走出了家门。去车站的路上,母亲始终拉着我的手,千叮咛,万嘱托,让我到了工作单位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不要牵挂家里……

火车一声长笛,缓缓开动,母亲向我轻轻的挥了挥手,好像总有话没说完似的。望着母亲那既充满希望又饱含担忧的目光,不由我心头一热,潸然泪下。坐在车上,母亲那重复了不知多少遍的话语,总在我的耳边萦绕,我深感:儿行千里母担忧,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小时候母亲把所有的爱给了我,为我操碎了心,我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母亲的身边,而今我要去千里之外的他乡异地,寻求我的梦想,实现我的心愿,母亲怎能放心,她忧儿肌,忧儿寒,忧儿在外受人欺啊。

青海省德令哈地处祖国西北边陲,连绵不断的沙漠,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到处是一片穷山恶水的凄凉景象,看到这些,彻底击碎了我当初梦境般的向往。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单位周边地区,四面环山,寸草不生,荒芜一人,常年"风吹石头遍地跑".所在单位没有食堂,下班后还得自己做饭,买生活用品还要去90多公里以外的镇上去买。刚从学校毕业,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我,怎能吃这份苦,受这份罪?心中的希望顷刻之间化成了泡影,我欲哭无泪,心中茫然,彻底动摇了。没几日,我连续几封家书,向家人哭诉了这里的情况,乞求家人同意,我要回家。万万没有想到母亲收到信后,在回信中痛骂了我"儿啊,你是全家人的希望,你让妈伤透了心啊……,别人能呆的地方,你为什么就不能呆啊……,你遇到这么点困难就退缩,将来你怎么做事啊……".读完母亲的信我满脸泪痕,回想起母亲把我从小抚养成人所受的艰辛,回想起临行时母亲那满含希望的话语,我显得那么的渺小,心中充满了懊悔。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说过要回家,我不能再让母亲伤心啊。工作中的那些日子,我常想起母亲信中的话,尽管工作中遇到过许多困难,生活中有许多的不方便,我都挺过来了。青海十年母亲的谆谆教诲,伴随我克服了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是母亲给了我战胜一切的力量,是母亲使我学会了坚强,更重要的是母亲使我学会了做人。

我的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也没有精明干练的外表,超凡脱俗的气质,更没有一鸣惊人的能力,但她却懂得做人的道理,她把她一生的爱,毫无保留的给了她的儿女,她用她那勤朴的一生为儿女们树立了杰出的榜样。我深感没有我的母亲,就没有我的今天。

时光流逝,而今我已进入不惑之年,有了自己的儿女,我常用母亲当年教育我的言行,教育感染着我的儿女,让他们真正懂得人生的价值。现在我又回到了母亲身边,每次次回家,看到母亲一天比一天苍老,岁月无情的在母亲身上刻下了一道道烙印,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的伤痛。"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是伟大的,感谢母亲为我所做的一切。

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健康长寿!

母亲

文/易成

他是刚刚步及青春期的男孩,他渴望着独立。

那天,班上同学组织去野外过夜,炼炼胆子。于是,男孩也加入其中。男孩放学后偷偷从家里拿了被子,食物以及一些必需品。谁曾想刚出门便被母亲抓个正着,他无奈,拼了命向母亲解释乞求母亲的同意。可母亲担心,无论如何也不同意他和几个同学野营。面对母亲无可商议的态度,他不得不认输了,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哭。后来,同学们常常嘲笑他是"胆小鬼".从那以后,母亲做什么都无法弥补他心中的伤痕,他恨她。

时间无法让他忘却恨,他对母亲的态度是冷漠再冷漠,母亲却为他操碎了心,忧白了头。

十八岁,他在高三谈恋爱了,爱得"轰轰烈烈"、"海誓山盟".他决定在十八岁的成人礼上把女孩介绍给母亲,尽管他恨母亲,可是他恨母亲,但他仍然希望得到母亲的祝福。那一天,在众多同学好友面前,他郑重地把女孩拉到母亲面前给母亲介绍。母亲先一惊,然后收起笑容,对着他们一顿训斥,坚持反对他不好好学习。母亲的态度依旧无可争议,只是多了份沧桑也无奈。女孩哭了,挣脱他紧紧抓住的手便冲了出去。男孩怒火中烧,对着憔悴的母亲吼道:"你还是我的亲生母亲吗?您怎么那么狠心,以后我的事不用你管,我爱找谁就找谁。"男孩甩门而去,留下这个"伤痕累累"的母亲欲哭无泪。最终,他和女孩还是分手了,他带着满腔的愤恨努力学习,他想着有朝一日可以远离母亲。终于,男孩考上了一所优秀大学,但他始终无法理解母亲的做法,为什么他不能在这段美好的青春里留一段纯情的恋情。

时间匆匆,转眼间他已人到中年。但是他对母亲的怨言依旧无法消去。他孩子也在慢慢长大,父子就父子,儿子的性格与他十分相象,他也从他儿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曾经。那天,他和儿子大吵之后心都碎了,头脑忽然闪过母亲的形象,泪水经过几十年再次疯狂地肆虐着他的脸庞。终于,他恍然大悟母亲曾经的那份爱,他对母亲几十年的不理解终于在这一刻烟消云散。后悔、自责、愤恨和爱顿时充盈着他的内心。他跪在母亲的灵前忏悔,回想起的曾经他是那样愚蠢,他赶忙赶到母亲生前的老房子,在他打开门的那一刻,他才发现原来这破旧的老房子中的一点一滴都是母亲的爱,他抱起那个母亲几夜未睡赶制的,而他却从来不用的书包,黯然神伤,泪水悄然滑过他的脸庞。他静静的感受那份饱受伤痕的母爱……

母亲的木箱子

文/石峰

母亲的房间里,有一个木制的暗红小箱子,刻着古朴而简洁的花纹,上面还有一个古老的铜锁。母亲说这是姥姥给她的陪嫁,也是当年跟父亲从家乡带出来唯一的家具。

虽然随父母搬过很多次家,有些不好携带的家具只能丢弃,而母亲的木箱却一直都在。父亲戏称里面放了母亲的"宝贝".

母亲的箱子一直都是锁着的,也从没见母亲往里面放什么东西。越是这样,我越是对那个神秘的箱子感到好奇,一心想知道里面藏了什么宝贝。有次,趁母亲出门之际,我偷偷打开了箱子,但却没有发现里面所谓的"宝贝",不禁有些失望。

事后忍不住对父亲说:"里面哪有什么宝贝啊?"父亲听了,却叹了口气说:"以前,里面真有宝贝。"父亲告诉我,当年母亲家境殷实,姥爷陪送了很多值钱的首饰。母亲跟父亲结婚后,遭遇了"文革"十年浩劫,母亲了解父亲忠厚的秉性,把首饰偷偷藏了起来,父亲催她上缴的时候,便谎称全丢了。

那时,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一个人在家扛起全家的重担,日子艰苦异常。母亲偷偷藏起的那些首饰,便成了全家救命的稻草。家里没有粮食,母亲就会偷偷拿出一件去找人兑换成钱。那个年代这些东西都属于"违禁品",所以价值很高的首饰,有时换回的钱也只能买很少的一点面。有次母亲被人举报,虽然说是捡的,还是被游街批斗了很久。

走出那个年代时,母亲的"宝贝"也已经全不见了。说到这里,父亲的眼睛里尽是感激的温柔。

我们长大后,母亲的木箱也显得越来越陈旧。母亲却像往昔一样很珍视,而每次擦拭上面的灰尘时,眼睛里都露出温暖的笑意。仿佛她的那些宝贝依然还珍藏在里面。父亲说要给母亲再买几件像样的首饰,却被母亲拒绝了。她说戴了首饰,不方便洗衣做饭。我知道,母亲不愿意父亲乱花钱,她老念叨说,钱应该用在该用的地方。

参加工作后,我用第一个月工资为母亲买了金项链和耳环,然后告诉母亲,这是补偿她丢失的"宝贝".母亲听了,却笑了,说:"我的宝贝没丢,一直都在啊!"

母亲说着打开了她的箱子。里面全是零零碎碎的小物件:有我和哥哥小时候玩坏的玩具、有我第一次为母亲买的木梳、哥哥每年送她的生日卡片、最多的却是我和哥哥的奖状……抚摸着里面那些陈旧的物件,母亲开始跟我讲述我们小时候的情景。

我发现母亲讲到以前的时光,她的眼睛里流露出异样的神彩。母亲幸福地笑着,我的眼睛却湿润了。因为儿女的一切,在母亲心里,才是真正的宝贝。

母亲的花背篓

文/谭高

岁月的风霜早已染白了母亲的头发,深深浅浅的沟壑爬满了母亲的脸庞,伴随她大半生的竹编花背篓,也被时光打磨得油光可鉴,显得更加古朴。这个高65厘米、用上等竹子编织而成的花背篓,是母亲的定情物,也是母亲爱上父亲的理由。

25年前,26岁的父亲已是邻近几个村庄有名的篾匠,擅长编制背篓、簸箕、竹筐和撮箕等日常生活竹制器具。因为父亲技术过关,经常受到乡邻的邀请,为他们编制各种农用和生活竹器。

1987年,父亲受外婆邀请,到外婆家编制簸箕和撮箕。父亲见母亲背的背篓有些破旧,便为她编制了一个花背篓。这个翠绿色、泛着竹香味的花背篓打动了母亲的芳心。

外婆知道此事后,极力反对。因为当时父亲的家庭条件很不好,26岁了还未成家,外婆担心母亲嫁给父亲后会吃苦。但母亲始终不听外婆和家人的劝阻,她也一直用"天干饿不死手艺人"来劝说外婆,争取自己的幸福。最终,外婆拗不过母亲,便答应了这门婚事。父亲和母亲婚后的生活并不好。奶奶体弱多病,爷爷已去世,还有两个兄弟未成家,随着我的出生,境况不好的家显得更加拮据。为养活一大家子人,父亲在外拼命做蔑匠活儿,母亲则在家种蔬菜贩卖补贴家用。一年四季,母亲菜园子里的蔬菜从未间断过,始终充满着无限生机。因此,母亲的卖菜之路也从未间断过。每个赶场天,母亲都背着父亲编的花背篓,背着晨雾而去,背着露水而归。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卖菜就是在"做贼".母亲想多省点钱,不愿缴市场管理费,就像"贼"一样东躲西藏地卖菜。有一回,母亲正在为顾客称菜,没注意到市场管理人员走过来。来不及逃跑,她被工作人员逮住了,当即没收了蔬菜。母亲苦苦哀求:"蔬菜你们拿回家吃,但求你们别带走花背篓。"工作人员不肯,说:"不行,不收了你的背篓,你下次还会背蔬菜来卖。"

等工作人员中午下班回家后,母亲壮着胆子跑进市场管理处,偷偷拿回了花背篓。第一次做贼偷东西,母亲惊慌未定,逃回家的途中崴了脚。晚上,父亲轻揉着母亲的脚,心疼地埋怨:"何必呢,不就一个背篓吗?没收了,我再给你编一个新的就是。"父亲哪知道,这个花背篓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此后,母亲再也没背父亲当年送她的花背篓上街卖菜了,而是将它珍藏起来,害怕再次被人没收。

如今,母亲已不再卖菜,但每次上街,她还是喜欢挽着父亲,背着父亲送她的花背篓,即便是不买任何东西,她也背着。我多次劝她,上街别背它了,坐车很麻烦,可她偏不信。她说,背着背篓,就是背着幸福。

捡垃圾的母亲

文/在天堂里哭泣的九指半

母亲在父亲去世两年后来到上海做保姆,服侍瘫痪在床的老太太,来接济在合肥求学的我和家人。其实她那时已五十多岁,出来时怕年纪太大无人要,特意借了妹妹的身份证。起初住在拥挤窄小的民房里,捡垃圾并未上瘾,只是小打小闹地看到就捡,别人丢弃的塑料瓶,饮料罐呀什么的,杂乱地堆在一角,等积累多了再卖给上门收垃圾的。如此过了六年,她已六十岁了,旧房拆迁,她随东家搬到新建的住宅小区。因为小区门卫不许收垃圾的脚踏三轮车入内,小区又大,这样垃圾堆和桶里总是很快就塞满了垃圾,其中有不少可回收的,常有不菲的完好的旧货被丢弃,甚至有全新的,象鞋子、衣服什么的。每当捡到这样的东西,母亲总是很开心地给我看,说给我攒着等以后没鞋了再给我穿。因为捡得多,母亲就直接推东家的自行车驮着去收废站卖,价格要高一点。她看到收废站给与纸板浇水增加分量,但母亲却从不屑这样做。

这给母亲带来了额外的收入,不多但足够让母亲上瘾,只要有空她就要去放垃圾的地方打探一番,捡来后就堆放在阳台和小院内(住的是一楼),到一定时间就去整理一下。这让东家颇有微词,但也无可奈何,毕竟找到象母亲这样能吃苦的人不容易,何况做了这么多年,彼此都习惯了。东家给母亲加了点钱,但母亲还是会偷偷地瞅空就跑出去,白天不行就晚上去捡。

我一开始很反对她捡垃圾,认为很脏,也很丢面子,质问她多要那么点钱派什么用场。母亲几乎不花钱,连头发都是姐姐定期帮她剪,她所有打工的钱都散给了我们,包括哥哥的大儿子没钱了就去找奶奶,母亲总是尽量多给一些。她身边的人,特别是上海人,都劝诫她攒钱防老,以免老无所依,但母亲最终还是我行我素。渐渐地我读懂了母亲,母亲是心中有太多苦涩:我的永无出头之日的病,哥哥的懒与穷,姐姐的婚姻不幸,母亲娘家的败落,都让母亲揪心。在捡垃圾中,她的苦闷得到缓解和释放,总会有意料不到的惊喜和盼头,还能多挣一点钱,这点钱也许会救点急。这一切给母亲带来了精神安慰和快乐,还有扭转命运的希望,尽管是杯水车薪。

理解这一切后,我不再激烈反对,有时看到了还告诉她,或是捡回来,有时还想帮她一把整理废品,但母亲拒绝了我的参与,说太脏。

现在家境好转,母亲业已回家多年,但她还是保留了这一习惯,将家中废品堆积一起,到一定程度就叫上我一起用车推到街上收废站去卖。因为担心没有我作帮手的母亲独木难支种地砍柴的重负,不久前我准备出来上海打工时就曾动员她等我安顿下来明年随我到上海,她却担心她年岁已高,身体越来越差,在高消费的上海会给我带来累赘;我半真半假的笑着说:"你可以没事捡垃圾呀,说不定可以挣到伙食费呢!",她说现在废品不比以前值钱了,很多地方还不许捡,零星捡一点根本不济事。我无语,母亲说的是事实。

现在我出来了,母亲跟姐姐通电话说很是挂念我,姐姐也动员她来上海,她同意了。可最近在规定的日子里她的手机还是关机,联系不上,真的很担心她的身体。不知道她现在堆积的废品是卖给上门收垃圾的还是送到收废站呢?

又欠母亲一顿年夜饭

文/刘椿山

刚进腊月,母亲便打来电话,让我这次无论如何也要回家,和她们一起吃顿年夜饭。

掐指算来,我已有六年没和父母在一起吃年夜饭、守岁过除夕夜啦。不是我不想回家和她们一起过团年,实在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无法脱身。

我在公安机关工作,有句俗话说得好:"群众过年,公安过关。"为了让老百姓过上一个安全、祥和的春节,我们很多人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而不能回家与父母亲人团聚。

我不忍心拒绝母亲,却又不知道该怎么给母亲说。我握着电话,沉默了。最终还是母亲先开口说话了:"实在忙的话,也没关系,那就年后再回来吧。""嗯,忙完这阵子,我就早点回来。"说这话的时候,我的心里一阵酸楚。挂断母亲的电话,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真的不想让母亲失望,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我决定请求领导给我调调班。想不到的是,领导听了我的想法后,居然同意了我的请求。于是,我又给母亲打电话,告诉她可以回家和她们一起吃年夜饭啦。听我这一说,母亲在电话那头乐坏了:"那就好!那就好!"腊月二十八那天,当我值完班收拾好东西,正要往办公室外走的时候,却听同事说,领导并没有给我调班,而是将我的工作任务分给了另外一位同事,这样一来那位同事就承担起了两份工作任务。之所以领导要这样做,实在是没人可调。想来也是,要是能调的话,领导早考虑到让我们轮流回家陪父母过年啦。

春节期间,本来我们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已经很重了,再加上我的那份工作,可想而知那位同事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又该有多累。我犹豫了。又是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最终没有跨出办公室的门。我回到位置上,掏出手机又给母亲打了个电话。

那天,我不知道,我是怎么在电话里给母亲说的。但我知道,母亲听了我的话以后,一定很失望,很难过。但母亲并没有表现出来,反而在电话里安慰我:"没事,这次不能回来团年,那就明年再说吧。"

听母亲这一说,我的眼泪"涮"的一下滚落了下来。母亲一直在守望"明年",可多少个"明年"过去了,她却一个"明年"都没有盼来。而明年是否又能如母亲所愿?我却无法给她一个温暖的承诺。

妈妈,对不起!又欠您一顿团年饭。其实,儿子欠您的,又何止是一顿团年饭?您放心吧,我欠您的,我都记得。等我有时间了,一定加倍还给您!

母亲的红薯粥

文/徐光惠

气温骤降,寒气逼人。回家推开门,爱人已做好晚饭,从厨房端过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薯粥,说:"快趁热吃!"红薯粥散发着浓浓的清香,软糯的米粥,香甜的红薯,就着可口的小菜,我一口气喝下一大碗,浑身暖和了许多。

我是喝着母亲熬的粥长大的。那时生活贫困,家里兄妹多,父母为了一大家人的生计奔波忙碌。母亲生下我后奶水不够,我日夜啼哭,母亲精心熬制小米粥,一勺一勺喂我。

母亲有一双巧手,会做各种粥,玉米粥、青菜粥、绿豆粥、南瓜粥、红薯粥,每种粥有滋有味。在农村,几乎家家都种红薯,父亲每年也会在屋后的地里种上一些红薯,红薯不娇贵,好伺候,是救命根,能填饱肚子抵御饥饿。

冬天,母亲从地里挖来又大又胖的红薯,去皮切成小块,再淘点碎米,掺在一起放在锅里熬煮。母亲通常会往灶膛里添两把柴禾,火一下燃得很旺,火光映红母亲瘦削的脸庞。不一会儿,锅里沸腾了,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灶屋里蒸气四溢,氤氲在一片朦胧的热气中。母亲用大勺在锅里来回搅拌防止粘锅,然后改用小火慢煨。

熬粥不能图快图省事,要有耐心,锅边不能离人,先用旺火后改为小火慢慢熬制,这样熬出来的粥才不失营养,味道香浓醇厚。一锅香喷喷的红薯粥熬好了,冒着滚滚热气,香味扑鼻,在屋子里四处弥漫,我和兄妹们早已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盛一碗端起来就喝。我呼噜呼噜一阵狼吞虎咽,常常被烫得直吐舌头。母亲心疼地嗔怪:"慢点儿吃,烫!锅里还有很多,够你们吃呢!"

那时的冬天特别冷,手脚冻得像冰棍。一家人围坐在饭桌边,开心地吃着笑着,无论怎样的天寒地冻,只要喝下两碗热乎乎的红薯粥,瞬间就能感觉甜到心坎里,浑身暖融融的。

红薯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物质,营养丰富,有一定医疗价值,具有补血、活血、化食、暖胃、清热等功效。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岁月,母亲的红薯粥温暖了我童年和少年时的胃。而今每次回家,母亲还是会为我熬上一大碗红薯粥,那久违的味道依旧和从前一样,醇厚香浓,甜蜜绵长。那是故乡的味道,亲情的味道。

母亲的口头禅

文/绮岸

父母年纪大了,每次去看他们,那目光的混浊、行动的迟缓、衣襟上的饭渍,都会让我心田腾起的迷雾浓得挤出水来。然而仅仅是很短时间的悲沉,母亲就会声音抬高几度:"身放下,心放宽,自自然然凭着天,生老病死谁也改变不了。"母亲的话颇有拨云见日的力道,我们做子女的心略略舒展些。

母亲和父亲同岁,几十年的操劳中,母亲从来都不惜体力。年已八旬的他们,生活中总是母亲照顾着父亲,也让儿女轻松了不少。春末,父亲又说自己全身不适,我和爱人就带父亲去看医生,母亲也同行。医生望闻问切,又看看刚出的心电图,说没有什么大碍,比同龄的老人状况好多了,要保持乐观。

我搀着父亲下楼梯时,父亲仍旧呻吟,跟在后面的母亲又说:"身放下,心放宽,自自然然凭着天,哪有身体零部件不生锈的。"前头一位中年人迅速扭回头,笑着对母亲说:"婶儿,把你刚才的话再说一遍,我觉得挺有道理的,我回家跟俺爸妈学学。"惹得母亲也笑起来:"那都是我平时随口说的,人得自己会宽心才行。"越说,那中年人越赞叹母亲的豁达。

母亲爱劳动由来已久,就是现在也勤劳不辍。村里有很多家庭小作坊,为了降低成本,有些活儿就让歇不住的老年人干,母亲就是出勤率最高的"工人".做子女的嘴皮都要磨破了,母亲不仅停不下来,倒让我们的耳朵又牢记了一句话:"活赶人,人干活,赶来干去人才活。"

假日里,我陪母亲坐在大门楼下,帮人家加工毛线帽子,街上走来的老街坊停下来"数落"我俩:"你都是挣工资的人,手缝露一露,都够老婆儿花销了。看那老婆儿,都熬成老奶辈儿了,还恁见钱眼开,想挣座金山嘞!"虽然我知道这是乡里乡亲的调侃,可脸还是像被太阳暴晒了一般:"活赶人,人干活,赶来干去人才活,这话难道你们没听说过?"

"哈哈哈……"围过来的几个老年人都笑起来,末了,又有人说:"就是,赶来干去身体好,走,咱也寻活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