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镜子的反光

2010年08月03日来源: 网络文章经典散文

那时正是高三,风华正茂的年纪。我开始对文学有了渐浓的兴趣,同时与几个同窗好友激越而幼稚地指点现实,思考社会,态度带着轻狂和自以为是的虚弱。对于究竟怎样才是真正的文学,文学与人生的深层关系,概念却是一片模糊。

一日,我在父亲的书桌上见到五本小开本的书,觉得很精致,拿来一看,原来是巴金的《随想录》五集。其时我还未曾读过巴金先生的《家》、《寒夜》等着名小说,但对他的盛名和经历却是有一点了解的,想想这几本小书读起来应该不费时费力,于是抱着学习和急于窥探的心情,开始了一场所料不及的阅读盛宴和风暴。

我一颗年轻的心一次次被巴金先生深挚、朴实而沉厚的情感和语言打动,一次次被文中“大爱大真”的精神潮汐猛烈冲刷。在五本小书里,巴金先生以作家的良知和极大坦诚,反思十年“文革”给中国带来的人文与精神领域的伤害,勇敢地解剖自己、批评自己,提倡大讲真话,热烈而坚定地追求真善。当读到《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等回忆爱妻故交的文章时,我触摸到巴金先生那充满着人世巨大的爱与痛、悲与喜的沧桑灵魂,以及在暴风雨过后呈现的一种达观、深邃的平静之心,一种痴情不改的赤诚信念,不由使我潸然。

那段时间,这五本被誉为堪比《忏悔录》的伟大散文作品,我慢慢读了很久,反复陷在巴金先生文字的大海里,随浪涛起伏与翻腾。渐渐地,我意识并看到了自己年轻的浮躁与浅薄,对生活、文学有了惊醒的羞愧和尊敬;而《随想录》中文字的质朴、厚重和深刻,叙述和思想发出的灼人光芒,也使我心里发生了不易察觉的变化。从这以后,我越加趋向于内心的思考与真实,不再注重事物表面的虚张,也越来越喜爱这类具有深沉人生境界、朴厚生命蕴涵的篇章了。

在《探索之三》这篇文字里,当最后巴金先生说要做一个“善良些、纯洁些、对别人有用些”的人时,我禁不住内心不可抑制的震颤,仿佛竖起了一座伟大的雕像。我立即在这句话下面划了一条线,在这一页折了角。之后读到几篇文章,这句简单而无比深刻的话也反复出现,验证着巴金先生可贵、真诚、热烈的内省精神和纯净情怀,也由此深深镌刻在我心里,成为我人生的座右铭。记得那年高中毕业,一位同学拿着留言簿要我写点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写上这句话做真切的互勉。

这句话看起来如此简单,可真正要达到它的境界谈何容易?从那以后到现在,我历经了生活的风风雨雨,一路蹒跚着走来,从一个风华少年走成“四十却惑”的中年人。其间遭遇了现实的摧折和讥讽,承受了自己不可逆转的错误和惩罚,也弯曲了内心最初的一些美好信念。当我偶尔在内心用这句话来检点生活,发现自己离这句话竟是越来越远,越来越不像当初记下它时,那个眼中闪着纯净光泽的少年……

前些时候安宁下来,想重读一些书,于书橱里搜寻,手不由自主摸到了《随想录》的书脊上。我知道,这是一种巨大的影响再次召见,是不可割舍的情感和影子在那里等待。于是,翻开,缓慢地读了起来,竟还是那样激动,二十几年的现实生活并没有将我完全改造成俗世想要的样子,没有能够将我心灵深处的森林彻底摧毁。当随手翻到《探索之三》这一篇,当年的划线还在,那宛如青春的折痕还在,再看到“做一个‘善良些、纯洁些、对别人有用些’的人”这句简朴的话时,突然觉得心中涌出许多泪水,许多芒刺,竟是不堪面对。

我想我被泡在咸涩的盐水里了,却还是可以拯救,因我仍有一颗自省之心,仍然渴望纯真与干净,仍然为着巴金先生的文字而冲跃起向善、真诚的火焰。或许穷尽我一生,都不可能抵达这句话的大境界,但我可以尽量靠近,尽量将自己置在这面镜子的反光照耀之下。重温《随想录》的博大与辽阔,重温文学与人生的纯粹真义,这似乎是神降赐我的心灵意旨。就让我像个孩子,重新纠正自己的发音和脚步;并牢记少年时代美丽的初衷,在深夜里不时轻轻扣问:你做过的事,是否离善良、纯洁近了,是否真的对别人有用了呢?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