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之后,不要等到下个九九才想起他们

作者: 豆汁儿2010年10月18日来源: 网络文章原创文章

今年得知重阳节到来还是在十六日的凌晨,过了夜里十二点,打开百度主页的时候,一副曼妙的LOGO映入眼中,当时还没有反应过来,点进去之后看到关于重阳的若干篇文章之后,才猛然意识到——该回家了。

虽然与父母同在一个城市,我比其他的子女要幸福的多,也安心的多,可是忙起来,彼此间隔几十公里和几万英里是没有差别的,我也不见得比那些身在异国他乡的子女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多上多少。很惭愧。

心中有了重阳这个节日还是近两年,准确的说,是从去年过后。在父母双双退休的那一刻,操劳了大半辈子的他们欣然的喘出了一口气,好像完成了历史使命的革命任务一样,将重重的包袱卸了下来。也就在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几年前的那个还可以任性一些,洒脱一些,飘逸一些的孩子,奔向而立之年的我,如我一样被时光冲刷的还有他们——慢慢步入老年的亲人。

抛开一切浮躁的东西不谈,出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不太容易。回忆起多年之前,还在上高中的时候,在一次和父母的争吵中,他们习惯的用自己年少的苦难与我的“幸福”相比,我则以“社会是进步的”予以反驳,并举出了“原始社会”的可笑佐证。静下心来的时候,发觉身边充斥着年轻的我们诸多的苦难的话题,我们被各种各样的压力包围着,如蚕蛹中的孩子,丧失了挣脱的力气和意识。而这些各种各样的苦难(房贷问题、工作问题、爱情问题),我始终觉得,一半是我们用心中脆弱的凹凸镜观察放大之后的结果,一半是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不得不面对和面临的压力。

每个时代的人都要面对那个时代赋予他的使命和责任,使命与责任的背后便是对应的苦难与压力,我虽不是学历史出身,却也有追溯先人、与先人同感的瞬间。将我们这一代今日的压力与苦难,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六七十年代的青年若何?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之中的青年若何?一九一九年的青年若何?洋务之中身处内忧外患的青年又若何?

其实看一看历史,我们已经是很幸福的了,不是么?我想,这绝非什么阿Q精神。

话又谈远了,重阳的菊花香淡了,是时候该回家了。

别人认为总不归家的儿女无外乎两种,一种是真的事业忙到不可开交,一种是没心没肺。其实前者也有后者的因素在内,不然就算再忙也能抽出一天时间。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我是不认可这样的见解的,因为我每次想到回家的时候,大多数的情况是“身未动,心先行”,最后牵扯着无法回去的并非那颗拳拳赤子之心,而是已经疲倦衰颓到遍体鳞伤的身子。

偶尔闲下来的时候,恨不得自己有分身之术,将自己划为几份,一份长期陪伴父母左右,一份忙于事业工作,一份全身心的去爱已经亏欠太多的恋人,一份去徜徉于久违的洒脱之中。可惜,我不能。无奈的是以上的各项又都舍弃不掉,舍弃不掉的结果便只能将自己割裂开来,一一应对。累得很。

最累的还是上述各项全无交集。甚至相斥,若身体头脑不协调,便有火药合成之势。

还好,毕业之后学会了在中国的大学学不到的东西,便是头脑身体协调,左右逢源到炉火纯青。于是,拎着大包小包,欣然归来。

今年的重阳,给自己定了个小小的计划,便是想在一年之内,将妈妈的好厨艺用文字、摄影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帮着父母开一份博,微博他们是搞不懂的了,这是我迄今为止发现最难以向父母教授的东西。老爸自学成才偷菜,我却无法在整整一天的口若悬河之下讲清楚微博为何物。

还好,不了解就不了解吧,并不影响什么。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