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心灵的文章

2008年12月31日经典散文
  窗外的阳光在大山的另一侧透过斑驳的树影照进来,满目的阳光暖暖的。周五的下午,相对来说比较闲一点儿。

  在暖暖的阳光中读完找同事借来的于丹的《论语》心得,心生宁静,似乎更近于平和。这本书在间断中读了很长时间,一直想着读完应该可以记下点儿什么,想着读完一定要记下点儿什么,只是自己的文字过于寡言,过于平淡,无法来表露心灵中的那份思索。

  读完这本书,感受最深刻的便是整本书中贯穿始终的“如何获取心灵的快乐”。《论语》的真谛,便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书中说:“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而看心灵太少,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生活中,似乎有更多的人会用金钱来衡量自己的生活、衡量自己的人生、衡量自己是否快乐。在如今的现实社会中,虽然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但它并不是衡量快乐的尺码。曾经看见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非常非常富有,但他说:“我穷的只剩下金钱了。”可见,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它可以买来所有物质的东西,但它买不来任何精神上的东西。所以,我们宁可口袋空空,也不能大脑空空、精神空虚。曾经也见过普通的双双下岗夫妻,靠着自己的双手努力辛苦的做着事情,我想,他们的目标并不久远,也仅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温饱问题、还有子女上学的学费而已,虽然他们很辛苦,虽然他们收入微薄,虽然他们生活清苦,但每次看见他们,都感受着他们的那份丛容、感受着他们的那份满足、感受着他们的那份精神上的富足。真的,知足常乐!这或许便是他们用来宽慰自己心灵的密码,或许便是他们心灵上快乐的源泉。无论怎么说,我们应该善待自己,善待自己的心灵,善待自己的生命。多关心关心自己的心灵,在现实生活中承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应该尽量缓解自己心灵的压力,因为,只有心灵的负重是最可怕的,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乃至生命的质量。钱权乃身外之物,心灵和生命是自己的,且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善待它吧。

  书中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着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读到这里的时候,反复看着上面的文字,感觉心灵似乎多了一份淡定与坦然。确是如此,人的一生中难免有着这样那样的遗憾,很多是我们自己无法把握和掌控的。用宿命论来解释的话,一句话“命中注定的”。命运可以用来解释一切,一切都可以用命运来解释。宿命论是乎有一些悲观的成份在其中,但《论语》带给我们是积极的思想,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就便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这种态度并不是一味沉浸在缺憾中不能自拔,而是应积极去弥补、去改变。印度诗哲泰戈尔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这正是印证着《论语》所告诉我们的态度。“心灵平和,随遇而安”,一直是我崇尚跟遵循的。面对一切周遭,用宁静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并不表示自己是懦弱的、并不表示自己是毫无个性的,只是自己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而已。“随遇而安”,包含着当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时候,我们只能顺应着环境、顺应着事物的发展,并不表示就会用消极的态度来生活跟工作。相反,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到问心无愧;我会用积极的态度来生活,承担着自己人生中应该承担的每一份责任,无论自己的力量有多大,都会如此。

  另外,书中还引用了英国心理学女博士的一段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这段话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描绘的如此之恰当、如此之妥贴、如此之精辟,很愿意一次又一次的去读这段话,每次都有着不同的感受。当女儿呱呱落地的时候,她从我的身体中以一个个体分离出来,这是上天的恩赐,是上苍给予我们的天下最好的礼物。对于她的成长,一路伴随着走过来,乖巧懂事的女儿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喜与欣慰。用心守护着她的成长、记录着她成长的点滴……如何尽早的让她以一个独立的个体从我们的生命中分离出去,是如今值得思考的事情。如自己以前的一篇关于女儿成长的记录:必要的坚持,我们应该多一份必要的坚持,让女儿尽早的独立。做父母的,不可能守护孩子一辈子,孩子最终是要独立的。“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人的中间,也应该保有。”这是于丹对于处世之道的心语。

  感受颇多,笔调平淡,驾驭文字的能力有限……

  宽容仁爱,心灵平和,淡定坦然,自信笃定,我们独有的生命会更加饱满、更加充盈。世事的纷繁,尘事的变迁,于自己,无法改变,我们唯有:善待心灵与生命,做最好的自己,足矣。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