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致青春

作者: 董保延2017年03月27日来源: 云南网情感散文

电影《致青春》走红了,因为青春,因为青春的风采,因为人一生中最钟情的莫过于自己曾经有过并且终将逝去的青春,因为它迎合了一个善于怀旧的民族的心理。

当80后的青春期以两小时多一点的速度在我眼前经过时,我似曾相识又略感陌生,于是就有了些惊讶有了些感叹,有了些一拍即合有了些同病相怜,有了些思绪飞扬有了些跃跃欲试。电影看过一个多星期,那些关于青春的律动依然在我心中恋恋不舍,我甚至有点自嘲: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竟然还会对这样一部并不是最好的青春片耿耿于怀?

一直怀念着电影镜头中那些青春的颜色,它是绿的,绿得如同春天来临时树上刚刚发出的嫩芽,青涩中的生机勃勃,懵懂时的无所畏惧,无论他们(80后)与我有着多大的年龄差距,但是青春期的轨迹是何等相似乃尔。在我的视觉中,时代的差异只是一个背景,电影的想象力和人物的创造力成就的蒙太奇足以让所有围观者不得不叹为观止:啊,青春,我们也曾经这样!

一直难以忘掉郑薇、陈孝正、林静、阮莞、张开、徐开阳等一个个特征鲜明的人物,这些形象是真实的,真实得如同我们身边曾经有过的你我他,学校的放荡无羁,社会的残酷无奈,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会童话一会现实,学子的年少轻狂很快被生活的滚滚激流卷走,青春的悸动过后接踵而来的是苍凉感伤,原来梦境与想象毕竟是虚幻。爱情的美好和个性的张扬才是真实的自我,它们一样需要拷问磨砺锤炼。片中有两场戏尤其发人深思,一是郑微和林静在林父墓前忏悔;一是张开在阮莞墓前道白,如果说前者是对青春的祭奠,那后者何尝不是对青春的反省呢?“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在影片进程中,这类彩照常常会与留在我脑海中的黑白底片重叠在一起,上面的青春物语如此一致:我们也曾经这样!

《致青春》,可以是致敬,也可以是致谢,是致以。我不十分清楚赵薇的意下。但是我看到了女主人公在经历了与陈、林等人的感情波折后女人对男人的超越。在一个对爱十分专注的女人面前,男人却暴露出自己心灵空间中的阴暗(包括赵世永之类)。我力挺郑微,至少她的青春是真诚的,是值得她和我们去“致”的。

电影里有句经典台词: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怀念什么,仅仅是爱情么?我在观看赵薇们演绎青春故事的时候,心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影响过我们那代人的青春片,想到过我们的青春岁月。那是有爱情也有激情的青春,是属于自己也属于事业的青春。无论是《青春之歌》里林道静们坚守的理想,还是《大浪淘沙》里风云变幻的青年弄潮儿;无论是《青春万岁》中百业待兴时代关于“所有的日子都来吧”的呼喊,还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非常年代里还能够看到的青春纯真,当然,我们的青春影像上还有《战火中的青春》的奋斗与浪漫,有《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本色与朴实,有《年轻的一代》的志气和坚强,有《高山下的花环》的献身与悲壮,有《万水千山》的跋涉与信仰……因此,我们的青春有爱也有恨,有仰望也有追求,有眼前一热心头一软,有对老歌的模唱和对未来的发声。流金岁月也好,蹉跎岁月也罢,经历太多见识得也多,现实固然必须面对,理想却不可以一点没有。我们心里一直萦绕着多少年后都泯灭不了旋律:青春之歌不仅仅只是爵士只是摇滚,不仅仅只有小桥流水只有花前月下,而是在自我释放的同时也融入了关于祖国、命运和人生的交响。

因此,我“致青春”!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