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树犁黄牛背

作者: 尹文策2017年04月26日来源: 衡阳日报现代散文

“今夜曲中闻折柳”的春季,何人不起故园情?我想起了小时候我家乡一年耕作之始启幕的农耕市场。

木犁市场是首屈一指的当家花旦,那整齐排列的整架木犁像长虹卧波,让读了几句诗的我,想起“杉树犁弯枫树枷,黄牛背起笑哈哈”的言语。

铁耙和木耙,它们与犁一样是农民耕耘田地的三大件,上百架的铁耙排列在一起,就像队列排序整齐的士兵,而背着铁耙的农人也像古代的将军,背背倚天剑。木耙立于交易场内,俨然今日的跨栏,远看身材伟岸,近看英姿飒爽,它传承着公平公正的美德,将稻草平整如镜,让禾苗生长的环境一致。

对于农耕的人们,蓑衣、斗笠是他们的必备工具。一堆堆的斗笠,叠得比人还高,棕树纱片编织而成蓑衣围成一道屏风。人们用手掐掐斗笠,看笠顶是否坚硬,斗笠圆边的花纹是否好看和扎实,瞅瞅蓑衣的针线是否绷紧和整齐,棕片是否有脱落和掺假现象。他们动作麻利,交易快速,只见叠得老高的斗笠和蓑衣像远去的巨人,身材逐渐矮小。农民不是政客,丝毫没有“蓑衣斗笠罩坏人”的感觉,反倒觉得斗笠蓑衣像古代武士的头盔铠甲。

卖锄头和铁指耙的摊位像一条长龙,商品琳琅满目,选货的人们先看商品的外容,衔接的地方是否注死了火,是否有断裂微坼,再用铁敲铁,用耳聆听发出的金属声音是否纯脆和悦耳,用以验证钢铁的纯洁度,那声音此起彼落,活脱脱的一场音乐晚会。谁也想不到这“长龙”如其他农耕的产品一样,很快地各逢其主,找到了“宜居”的新家,短短几个小时,长龙便归大海,消失了踪迹。

牛是农民的宝贝。丘陵地区尽梯田,没有牛和犁,梯田就无法整服,就会渗漏。人们对牛市的牛粪的臭味毫无介意,他们来到市场,远远就用目光搜寻牛群中自己喜爱的耕牛,说来也怪,这一天牛群的牛显得驯服,人们不时掰开牛口,从牛牙来判牛的年龄,看看牛的长长脖颈,并用手摸摸,判断套枷的地方是否容易溃烂,再用手摸摸牛肚,判断人是否赶草赶料(牛的饮食能量),再看看牛的整个架式形象,然后,再将手伸向对方或中介人的衣袖中,俗称“掐手”议价,就此完成交易。牛自然也由旧主人换了新主人。

天下农民是一家,农耕市场就是农民相聚的家。我的家乡的农耕市场,无论是本土农民的“妈咯”声,还是祁东农民操的“昵格”的口音,间或宝庆农民的“摸咯啰索”的长韵声(均为“什么”的意思),都是春天里最原生态的音符。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