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的立春

作者: 张雨义2017年05月10日来源: 邢台日报现代散文

农历甲午马年会出现我国传统历法中的“一年两头春”现象,分别是在正月初五和同年腊月十六立春。按照传统的排序方法,立春乃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喻示着春天的到来。

我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对于时序更替是极为敏感的,他们往往不吝溢美之辞,纷纷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美好春天的热爱与褒赞,吟下了无以数计的佳构妙制。

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唐代诗人罗隐作有《京中正月七日立春》诗:“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再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立春后五日》曰:“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白日斜渐长,碧云低欲堕。残冰坼玉片,新萼排红颜。……”两首诗均用白描的手法,细腻刻画了春色渐浓的过程,对大地复苏的愉悦跃然纸上。

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元代散曲作家、维族诗人贯云石曾作《清江引·立春》:“金钗影摇春燕斜,木杪生春叶。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热。土牛儿载将春到也。”这支元曲用“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的五字作为每句之首,且每句均用到“春”字,中间三句又从树梢、水池、地气等方面渲染出生机初绽的春意,可谓巧妙至极,读来有春风扑面的感觉。读这两首诗,我们仿佛看到立春时节,河堤有嫩如金色软如丝的柳条,泥土中蠢蠢欲动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面对如此大好春光,又有谁不心动呢?

喜迎大地回春是立春诗中最常见的主题。唐代卢仝的《人日立春》诗云:“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从今克己应犹及,愿与梅花俱自新。”全诗明白晓畅,一句升华意味的“今朝方始觉成人”,表露出何等欢欣的心情和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苏轼在《减字木兰花·立春》中写道:“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写出了人们梳妆打扮,喜迎春天到来的场景。宋代李时在《十二月立春》中写下这样的诗句:“东风昨夜到疏篱,早被游蜂探得知。花子又从今日好,人情须胜去年时。盘装荠菜迎春饼,瓶插梅花带雪枝。劝了亲庭眉寿酒,旋裁春帖换新诗。”此诗前四句说明,从今天起,不仅鲜花将迎春盛开,连人们也会精神振作,奋发有为;后四句则通过具体行动的描绘,揭示出人们迎接春天到来的无限喜悦心情,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人们“心同草木乐春天”的精神面貌。南宋中兴名相张浚之子、湖湘学派集大成者张栻在其《立春偶成》中如此吟咏道:“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立春是一年之始,诗人紧紧把握住这一感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到人间的动人情景。大地回春,天气渐暖,冰化雪消,草木滋生。于是,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那碧波荡漾的春水,也充满着无穷无尽的活力。此时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踏青寻春,体会那奇妙无比的春意。从“草木知”到“生意满”,诗人在作品中富有层次地再现了大自然的这一变化过程,洋溢着饱满的生活激情。

而陆游的一首《立春日》则表现了随缘自适、旷达豪放的人生态度:“江花江水每年同,春日春盘放手空。天地无私生万物,山林有处着衰翁。”虽名为“衰翁”,实则契合了其名号放翁的姿态,加上前句“天地无私生万物”,从中能够体味的是类似陶潜般怡情自然、归去来兮式的自得。

其他的诸如“迎春正启流霞席,暂嘱曦轮勿遽斜”(唐中宗李显《立春日游苑迎春》),“休论残腊千重恨,管入新春百事谐”(南宋·朱淑真《立春古律》),“冰自解围回木色,花能传信满梅梢”(南宋·胡安国《十二月立春》)等等,无不对立春进行了热情歌颂。

立春,某种意义上是一年之发端,希望由此肇始,万物欣欣向荣。品读这些千古华章,仿佛一个花明柳媚、莺歌燕舞的春天正缓缓向我们走来。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