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寨印象

作者: 季玉2017年04月17日来源: 云南网现代散文

正是金秋时节,我们登上大巴奔赴有“中国第一村”之称的山西大寨。

大寨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火爆一时,改革开放以后曾一度冷落,据说后来大寨人审时度势,在原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带领下改变经营模式,走市场经济道路,如今已经重新崛起,但究竟变成了什么模样,对于我们这些从未去过大寨的人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

用过午餐以后我们即去大寨参观。

还没进大寨村,寨门上那鲜红的字———“大寨”已经映入眼帘,寨门墙上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八个大字依然鲜艳,这个在无数图片中出现的招牌字已成为大寨的标志性建筑,它和大寨一同经历着风霜雪雨,一直走到今天。

走进今天的大寨,你会发现,在寨门的两侧,大寨土特产店、大寨纪念品店、农家饭店、农家旅店的招牌错落有致,不时还有村民热情地上来招呼客人。走进寨门,一排别致的现代化新房出现在我们面前。

现在的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层层梯田庄稼葱绿,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大寨村窑洞整齐,街道干净、清洁,人民热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讯等基础条件已经大有改善,是一个成熟的农业旅游区。

今日虎头山上已是绿树成荫、佳木覆盖,满山苍翠而静穆,散发出一股清灵之气,蕴含着一种自然美的神韵。

山麓有“大寨展览馆”,是一座平面呈倒“山”字形的民族式仿古琉璃瓦建筑,四周松槐柏柳相间,极为雅致洁静。馆内在“农业学大寨”的金色大字下,展览了建设新大寨的全过程。展览分7个单元,从思想领先、自力更生起直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用许多照片、实物展示了一代大寨人的思想境界。

展览馆前有大地之子陈永贵雕像,栩栩如生,那种朴实坚强的性格,显示出农民政治家的伟大魄力。沿山势步步登高,两旁梯田式的花坛内,松柏亭亭玉立,百花争芳斗艳。经过4层台地,登上228级青石台级,前有墓碑,上书“陈永贵之墓”,碑上镌刻陈永贵传略。碑后建墓冢,圆形平顶,高1.5米,上饰一桃形石墩。墓的三面依山筑成靠背式的墓圈,圈里花团锦簇,绿草如茵,实现了“我死后就埋在虎头山上,好亲眼看看大寨变化”的生前遗愿。墓左侧百米处,有郭沫若纪念碑,着名作家孙谦墓依次建在虎头山下。

陈永贵故居也是寻常的农家院落,两孔窑洞,三间小瓦房。陈永贵睡的炕头,引人注目的是一个老式电话机,这意味着他身份特殊——从一个普通农民,走进中南海,又复归于平民。1986年他过世后,魂归故里,一半骨灰撒在农田,一半安置在虎头山上。

在陈永贵简陋的卧室里,我们见到了陈永贵的孙女陈红梅,她现在昔阳县教育局工作。今天,她听说西南知青宣传访问团参观大寨,特地从县城赶来和大家见面。团友们争相购买《我的爷爷陈永贵》一书,请陈红梅签名留念。此书是陈红梅的姐姐陈春梅写的。

陈春梅,陈永贵孙女,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2006年赴瑞士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学习,2007年到泰国参加国际行政法院院长会议,同年到新加坡、香港等地考察,2008年随亚洲青年领导团东渡日本访问。

《我的爷爷陈永贵》一书是她花费多年心血写成,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陈永贵从普通农民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人物传记,读后能给人许多启发。

站立在陈永贵故居前,我不由想到:作为一种由于政治需要而树立起来的样板或模式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销声匿迹,可大寨人所拥有的那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却永远也不会过时,这正是大寨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好解释。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