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重待春风

作者: 刘文波2018年02月10日来源: 潮州日报现代散文

在故宫养心殿燕禧堂的槅扇上,至今还挂着一幅《九九消寒图》,题曰: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为何称为“九九消寒图”呢?那是因为《九九消寒图》上那九个字都是九画,从冬至交九开始,每天一笔,写完共需九九八十一天。从“伸不出手”的一九二九写到九九,便是“九尽桃花开”了。再往前走,九九加一九,就是“耕牛遍地走”的春分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也抖掉了身上的棉衣棉帽,扶犁下地,春耕开始了。

想那漫漫冬夜,夜永昼短,长夜难耐,枯坐斗室的人,如亭前的枯柳一样,咀嚼着难熬的岁月,什么是个尽头啊。幸好还有堂前的《九九消寒图》,“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如炉火,如暖阳,如嘱托,照耀着憔悴的人们,冬日里多了份亮色温馨。垂柳都能耐住寂寞,等待春天的消息,人还有什么怨言呢?气定了,神宁了,坐下了,写一笔,冬天不就过去一天,春天不就近了一天了。“珍重”二字,如恩师教诲,如春风化雨,语重心长。一笔笔写来,日子一路走过,生命也如灌浆的种子,经历风雨的历练愈加饱满坚挺,等着冬尽寒消。

“写九”消寒,始于清代道光初年。随着满汉文化的日益融合,作为填写《九九消寒图》这种岁时风俗,在宫廷中颇为盛行。道光皇帝亲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个双钩空心字,每个字都是九画(繁体),让大臣们逐日描红填写一画。填写完九个字,便“九”尽春来。据清吴振棫所著《养吉斋丛录》记载:“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图’,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字皆九笔也。懋勤殿双钩成幅,题曰‘管城春满’(据韩愈《毛颖传》解释:笔受封于管,号“管城子”。“管城子”乃笔之别称,寓“笔成春满庭”之意)。”内值翰林诸臣,每年冬季都要填写这种“九九消寒图”。先由宫中懋勤殿制成待填描的消寒图,该图四周采用木框插榫而成,并裱以纸绫。其“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寓迎春之意。每年冬至节前挂在室内,届时由室主人从头九第一天开始填起,逐日填廓,每字九笔,每天一笔,每填写完一字便过一九,句成而九九八十一天尽。

每日一笔,看似简单,但要坚持下来,那就不简单了。可以说练习“消寒图”,是对人耐性的历练打磨。闲了写一笔,忙了要写一笔;高兴了写一笔,郁闷了还要写一笔;身强体健时写一笔,头痛脑热时还要写一笔。笔笔都能坚持下来,而非一笔写完,那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这就如同负重登山,初极轻松自如,但及至山腰山顶,体力透支,力不从心,全靠毅力耐性来支撑了。坚持下去就是柳暗花明,一览无余;坚持不了,则是半途而废,一事无成。由此,这八十一笔就仿似玄奘法师历尽劫难,终成正果。任何路途都是初极狭,才通人的,但过来的都是虔诚人。

空寥乏味的一天写简单的一笔,简直是小口品啜佳醪,意犹未尽。因此,人们便在描完当天的一笔后,再用其他色笔在笔画的旁边再记下当日的天气冷暖,阴晴圆缺。如“亭”的第一笔记下“今日风”,第二笔记下“朝晦晚晴”,第三笔“先雪后晴”,第四笔“晴暖日”,第五笔“风骤雪疾”。风风雨雨,阴阴晴晴,就填充了每一个单调枯涩的日子,使时光饱满坚实,如粒粒新鲜果蔬,清莹可爱,而不再生涩板滞了。有记得更详细的,如:“春”字第五笔记下“终日凉风侵骨,小雪霏霏伴风来”,还记下“清晨阴冷,过午后方见日。祭灶天凉糖瓜入市,腊月正当廿四日天光阴冷万象更新。午后起寒风,尘沙扑面目”“今日晨炊,米羹犹香”“室童盈轩,童颜可悦”。则眼前的每个冬日又活色生香,日日澄明可喜了。犹如古人开微博,家长里短,不绝于耳,烟火世俗,暖气充盈。而记下“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时不我待”,则是古人在砥砺志节,惜时苦读了。

这样消寒苦趣中有了乐趣,冬日的蛰伏是修炼、坐禅,漫漫长日,荡尽了心性中的浮躁,返璞归真,内心坚定。正如“寒凝大地发春华”,一冬的枯坐卧薪尝胆,是为将来的化蛹成蝶,为来春的一树繁花。

九九消寒的方法传至民间后,有写作“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的,也有写作“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院庭春染幽巷草垂盈”的。都是谆谆的告诫,词诚意切的,而又都笔底含“春”,因为“春”是希望,是盼头,是寂寥严冬里熠熠的灯盏,能照亮来路的。有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在我们前面,还有什么耐不下心性,不内心温暖,激情充盈的呢?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