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场 青春盛宴

作者: 邵长军2016年01月09日优秀散文

“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匆匆那年》的这句话,像一个长镜头,静静地凝视着遥远的青春。看着同学聚会合影照那些不再年轻的面孔和毕业纪念册上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让师范三年的情景清晰如昨。或许,我只是舍不得那些旧的年华,那些青葱的往事,那些沧桑里的温暖。

1987年,我在中考时脱颖而出,进入了当地的师范学校。校园前不挨村后不着店,大门右边是一片苹果园,周围都是一块一块的田地,经常看到有勤劳的庄稼人在地里劳作。夏天还是很好看的,土黄色的田野里有着一块块绿色的斑纹,不过到了冬天就萧条得惨不忍睹。记得刚一入校的时候,班主任跟我们谈心:“这个地方虽然荒凉了些,却有着宁静和谐、进取向上的气氛,是个治学的好地方。”因为同学们大部分来自农村,对周围的环境并没有产生特别大的反应,都把随遇而安诠释得很好,近千个日日夜夜,也就在这片小天地间安然度过了。

就是这样一所偏僻的学校,却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师范的生活紧张而又丰富多彩,每周上五天半的课,早晚还有自习。同学们来自邻近的县城,刚入学都操着浓浓的地方口音,在学校推广普通话时闹出了很多笑话。但大家仍愉快地在一起读书、聊天、交流、分享。

对于一小部分学习刻苦、准备继续深造的同学来说,课余的教室成了他们的天堂。也正因为周边没有什么地方可去,图书馆、阅览室便是最安静最有人气的地方了。我们班两位同学借着这得天独厚的环境,最终考上了大学本科。

入学那年,校园里全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劳动周全校师生自己动手硬化路面,每个班级负责一段,经过两个周末的努力,结束了没有水泥路的历史。

因为离家比较远,再加上当时交通尚不发达,不少学生一个学期只回一次家。于是,漫长的课余时间便有了很多故事。在篮球场大汗淋漓地挥洒青春,去芒砀山春游访古,到陈官庄给烈士扫墓,帮附近的小学办黑板报,一个个场景如风如画。教室黑板上方的空间,在三年时间里被我们取得的荣誉——一张张的奖状,给填得满满当当。

校外的田间小路是最适合散步的地方,几乎每个黄昏,同学们都会三五成群邀约着一起去散步,直到暮色四合,才回到教室上晚自习。宿舍里没有电视电脑,也没有手机,但天天晚上都有“卧谈会”。那样单纯的日子是属于那个年纪的,那样的岁月和那样的心境,这一生再也不会有了。

那年的毕业季,校门口如同一个小小的站台,同学们紧紧握住手掌相互送别,各自拖着行李离校,再拖着行李去了异乡。

25年光阴荏苒,曾经的少女不再花容月貌,青涩的少年已是成熟智者。可时间冲不淡同学情谊的那杯醇酒,曾经的音容笑貌一直葱茏着我的心田。在年华明媚的浅唱里,那场无怨的青春盛宴永不散场。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