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针线线都是情

作者: 宋晓雨2016年01月22日抒情散文

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有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 ,舍生忘死救伤员,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大家亲切地称呼她们“沂蒙红嫂”。

然而,新时代的齐鲁大地,依然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大娘,30年如一日心系人民子弟兵和烈士军属,免费为他们裁剪、加工衣服18000多件,为战士做鞋垫20000余双,义务修理缝纫机、锁边机1000多台,她就是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陈北村村民魏希英老人。

话说1982年,魏大娘在镇上办起了全镇第一家缝纫店——海鸥缝纫店,由于技术过硬,服务热情,深受街坊四邻的好评。有一天,魏希英刚开门,一位穿着略显破旧的老大爷拿着一块布料走了进来,他要做件衣服,魏希英叠叠布料就应承了下来,并让那位老大爷过两天来取。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就是不见那位大爷来取衣服,因为没有登记老人的家庭住址 ,这可把魏希英急坏了。直到两个月后的一天,当时正下着鹅毛大雪,刚吃完午饭的魏希英正在忙碌着,这时进来了一位浑身是雪的老人,魏希英定神一看,正是两个月前来做衣服的老大爷。“大爷,您怎么才来啊,衣服早就做好了,等您好久了。” 魏希英说。大爷有点难为情,连忙从怀里掏出皱皱巴巴的九毛钱,递给了魏希英。原来这位大爷是个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送来衣料后没钱来拿做好的衣服了,后来还是他攒了点鸡蛋拿到集市上去卖,才凑够了来拿衣服的钱。魏希英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急忙把钱还给了大爷:“大爷,这钱俺不要了,往后您老来做衣服就行,俺分文不收。”看着瑟瑟发抖的老人,魏希英心想大爷肯定还没有吃饭,就到厨房下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端给了老人吃。事后,魏希英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思来想去今后得为这些老人做点什么。没过多久,魏希英就挂上了赫然醒目的招牌“凡孤寡老人、烈士军属一律免费加工衣服”,此举受到周围群众的交口称赞。

孤寡老人、烈军属做衣服一律免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全镇符合拥军条件的人可不少,单单敬老幸福园就有近百名老人。为了掌握全镇各村军属、孤寡老人的衣服尺寸,魏希英跟随镇民政办的同志,挨家挨户逐人量体,早出晚归一连跑了好几天,终于给这些军属和孤寡老人建立了一份制衣尺寸的档案。在为军属孤寡老人免费加工衣服的同时,为了保证缝纫店的正常经营,魏希英每天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地工作。她还为烈士军属、优抚对象的子女举办培训班,手把手传授裁缝技术,包教包会,让300多人掌握了一技之长。

工作之余,魏希英还常常去镇敬老院探望老人,并同老人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年四季的衣服,啥时候该更换了,她总是想在前头。逢年过节,她一定会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们,从不间断。哪位老人要过生日了,哪位老人生病了需要照顾,她更是了如指掌。

有人不理解,有人说她傻,甚至还有人说她大把年纪了还要出风头。每当听到这些,她总是说:“没有解放军在前线保家卫国,哪有咱们的安乐窝,给孤寡老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应该的,人得有良心啊。”别人的不理解甚至是指桑骂槐,始终没有动摇魏希英为民做好事的信念。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魏希英,在每年的“八一”建军节和春节前夕,依然还会缝制大量的鞋垫,寄给祖国边陲的子弟兵。她说:“这是我有生之年为社会贡献的一点力量,微不足道,只要身体还能行,我就要继续干下去。”

30年的坚守,30年的奉献,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魏希英老人用她的质朴、坚韧和善良,铸就了新时期高尚人格的丰碑。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