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在空中一首歌

作者: 孙雁群2016年01月22日现代散文

“挂在墙上一幅画,飞在空中一首歌”。乐余风筝,不仅图案优美,而且哨声响亮。

这只直径9尺8寸的风筝,又名沙洲哨口板鹞,显然是冯太根家的镇宅之宝。9只八角的连体风筝,由厚薄均匀、宽窄一致的竹篾由里而外横连、竖接、斜串而成,用竖料9根,横料9根,斜料18根,短横料8根,共有9组8角72个三角形图案,“九串菱”由此而得名。

排列整齐的哨口,就是风筝在蓝天歌唱的乐器。这也是冯氏兄弟耗费一年时间用红木雕刻的哨口:1只直径35公分的低音哨口,2只具有弹拨乐效果的哨口,66只中音哨口以及99只高音哨口。大风吹起,这只五彩斑斓的大风筝扶摇直上,就可以在蓝天白云间发出浑厚动人的立体音响!

冯太根是乐余镇一个普通的农民,也是苏州非遗传承人。2005年,冯太根带着沙洲哨口板鹞“九串菱”参加了如东国际风筝邀请赛,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风筝好手同场竞技,并取得最佳造型奖和最佳放飞奖的优异成绩。

放鹞子既考体力也考技巧,当然还需要更多的团结协作。放飞之后,人们将鹞子绳缠绕在树桩上,让鹞子在空中翩翩飞翔。一边听着来自空中的交响之乐,一边围坐在鹞子户主的餐桌旁喝酒谈天。一直持续到月升中天,一直延续到东方发白。

虽然制作鹞子的工艺复杂,费工耗时,但人们仍然乐此不疲。扎制沙洲哨口板鹞一直是冯太根最大的热爱。后来,退休的哥哥冯太章加入进来,也带来他精心制作的更为趁手的工具,兄弟俩一有空,就在一起研究,一起劳动,扎风筝,雕哨口,是哥俩晚年生活的最大乐趣。

制作风筝先要绘图,然后用竹篾撘架、绑扎、裱糊、固化(纸张和绸绢布料都要用清漆涂抹,防止鹞面开裂或被雨水潮气渗透)、作色等等。竹架既要结实又要轻盈,既要美观又要实用,两兄弟在一起有商有量,其乐无穷。

院子里种着葫芦,小心摘下,这可是制作哨子的原材料。大葫芦可以做低音哨口,小葫芦可以做高音哨口,将其掏空后固化定型,涂上清漆防腐,然后雕刻哨盖,将二者黏贴,固定在鹞子的正面——越小的哨口个数越多,也越需要精细的手工。

绑扎好哨口后,还有一项重要的工序:系鹞梳(引线)。九串菱板鹞的鹞梳最多达49根,鹞梳的粗细、角度、长度与鹞身的比例都要恰到好处,鹞梳必须根根着力,不能有一根宕空,因为它牵涉到鹞子的驭风能力和姿态的稳定。

最后还要搓鹞尾(用蒲草或稻草,系在鹞身下用于稳定鹞子形态)、搓鹞绳、制鹞叉(用来拖住空中落地的鹞子以免鹞子和哨口受到毁损)等工作,每一项都要认真到位,要全力保障美丽的风筝能够一路高歌一路飞翔。

2015年,冯太根的“九串菱”风筝,再次斩获第十三届苏州民间艺术节金奖。

沙洲哨口板鹞2007年、2009年分别被苏州市、江苏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造型拙朴粗犷,哨口工艺巧妙,鹞面画面精美。

因为乐余风筝本身尺寸大、分量重(一般直径在2~3米),放飞时需要5级左右的风力,更需要多人合作。每次放风筝,几乎是全家人甚至全村人集体出动:有人抬鹞理绳,有人撑鹞指挥,有人分段拔拉,还有人鼓劲吆喝、围观欣赏。这种放风筝形式,促进了民风和谐,也演化成独特的地方民俗行为。

乐余风筝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仰望星空的权力,每一个团队都可以让梦想大声歌唱。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