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寺的天王殿

作者: 贾小勇2016年01月30日现代散文

一道灰瓦红墙隔开了繁华喧嚣。寺内苍松翠柏,层楼耸峙,时有钟磬悠扬,时有云雾弥漫。宁静的庄严,澄澈的肃穆,浸润着心灵,洒脱着自在。都说深山藏古寺,这里却处在繁华都市中,这就是正定隆兴寺。

隆兴寺第一重殿照例是天王殿。天王殿初见于净土宗寺院,两宋之后,中国佛教出现禅净双修的先河,随后,在佛教寺院中第一重殿往往是天王殿了。

隆兴寺天王殿始建于北宋初期(公元982年-988年)。那时的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是开国皇帝赵匡胤之弟。皇帝之位传给弟弟的例子极为罕见,这段历史仍是一个谜。然而,时过境迁,发生的种种事件钩沉了罢。虽然皇权争夺血雨腥风,但对于佛教的尊崇却是不争的共识,无论王朝如何更迭变换,佛,还是千年的那尊佛。

护法的四天王位于天王殿两侧,依次为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分别手执琵琶、青云剑、青蛇、混元伞。作为护法使者,四天王的形象广为人知,深入民间百姓,并且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寓意。东方持国天王手中的琵琶,是将弹奏的天籁之音传递人间?还是在对待做人做事上要像琴弦一样松紧适度,方可奏出圆润的音符;慧剑断烦恼断贪嗔痴,日日新苟日新的增长进取是不是增长天王的启示?青蛇在手,变化无常,只有多看多思掌握变化才能从容应对,是不是广目天王无言的暗喻;一把伞,可抵御风雨,在人生路上多闻解惑方能拨云见日,这是不是多闻天王的隐示?默然中不得而知。除了四天王护法之外,传说中的十八罗汉、鬼子母、韦陀都是保护佛法的尊者。在佛学普育拓展下,对于虔敬三宝、所有修行的众人,也都作为护法之称。这大概是众擎易举、齐心协力、团结奋进的合作精神吧。

大肚藏世界,一笑吐乾坤,大肚弥勒佛尊奉在天王殿正中,在寺院天王殿中已成为定制。大肚弥勒佛的形象不再有法身佛像那种庄严凝重的宗教意蕴,变得随和贴近生活,这是佛教融入生活的典型之例。这是完全汉化的一尊佛像,形象来源于五代后梁时期的契此和尚,又称布袋和尚。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这“布袋”放下才会自在,“布袋”是贪嗔痴的执念?捧腹大笑又是何为?也许从耳熟能详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对联中找到答案吧。

大肚弥勒佛慈颜善目,大腹便便,笑容可掬,如春风满月,形象贴近生活,警言拨点迷惑,富神奇于平淡,示美好于憨拙,显庄严于诙谐,蕴哲理于平俗。寓教于乐,启迪心灵。转身,门外繁华纷扰在这里化为淡然一笑,计较和喧嚣在这里熨帖为达观从容。这能容的大肚是哲学的,常笑的慈颜是启迪啊!

走出天王殿,咣然听到一声脆响,回头看殿角悬挂的风铃,却纹丝不动。是风动,还是心动……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