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大足石刻

作者: 黄承钧2016年04月23日现代散文

2016年1月10日,我们由重庆主城驱车到达大足宝顶山石刻景区。

宝顶山,沟壑纵横林木挺拔山形俊朗,刀砍斧劈般的山石,一些突兀横亘在旷地,一些半遮半掩在丛林。那些幽深的石窟,石窟上的菩萨和众生便生长生活在这片仿佛与世隔绝又直通天宇的风水宝地里。

我们到达这里时,天气阴沉,云遮雾绕,时不时还洒落几颗细雨。便有了朦朦胧胧的山林朦朦胧胧的山道和朦朦胧胧的石窟。好像这云雾是为这般景致而来的,小雨是为这番景致而下的,有雨有雾才有朦胧,有朦胧才更让人感到神秘,神秘才更能使人产生遐想。

公元1174年—1252年,时称“六代祖师传密印”的大足僧人赵智凤,承晚唐川西柳本尊创立的佛教密宗教派,选定这里传教。那时,四方僧俗云集赵智凤座下,各路匠人聚集宝顶山石崖,清苦锉磨70余年,造佛万尊,建成了中国佛教密宗史上唯一一座大型石窟道场。

70余年,人的一生,时光的大半世纪,陨落多少仁人志士,流转多少日月星辰。没有信仰,没有毅力,没有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哪有这流传于世、享誉古今的巨型石刻杰作。

赵智凤乃高僧,高人也。选了这片灵气之地,才有了天设地造的石窟摩崖,有了它的鼎盛和久远,有了值得后人敬畏和思考的地方。

岁月的风刀雨剑虽然剥离了一些石窟雕塑的外在面貌,但天地灵气已经驻进了他们的身躯,国学精髓已经注入了他们的血脉,所以这石窟里的每一尊佛都应该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而且灵魂闪烁灵魂永存。

走进大佛湾,你就不能不被这宏大而有血有肉有典故有生活的石刻场面所震撼所感染。石崖上刻画的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华严三圣、佛教故事、释迦涅盘圣迹图、雷音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地狱变相、柳本尊正觉像等等。这些群像的寓意,涵盖个人身心、人伦道德、人文精神,乃至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林林总总。所要告知人们的,也正是人们所要自觉,但同时又是人们所迷茫所困惑所冥思苦想而难寻答案的东西。

那些石刻中的人物,有些慈眉善目,有些面目狰狞;有些辛勤劳作,有些坐享其成;有的孝顺父母哺育孩子,有的忤逆不孝枉为父母,人间百态尽显其间。而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在六道、三界中,其因果一定是一一对应的。

为什么?石壁上挂着一面镜子一杆秤,这不是照表象秤重量的,而是照内心秤良心的,这天地间的一面镜子一杆秤,对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公平的。所以,善良的人们信因果愿善行,他们追求的是佛的心灵抚慰,是自身良心对自己行为的担当。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离地三尺有神灵”,这些话,传颂了几千年,影响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善良的人是信的,有一丝良知的人也应该是信的。因为信,才有了善良有了美德,有了对恶的憎恶和掣肘。

来来往往的人们往往想到了来生,“如果有来生”成了挂在人们嘴边的话,他们把美好的期盼放在了天体的那一边。

“一切众生,由有种种恩爱贪欲,固有轮回。”其法则就一定是因果报应。因为,在每一类列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

佛讲:“业”,即人的身、口、意三业。身业即行为,口业即语言意业就是思想意识。业力当指人的“三业”表现所导致的对当前及今后的影响力量。所以,“善恶终有报”是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当下未报甚至今生未报,只是“时间未到”而已。

生死轮回,给人精神上的寄托。人们相信,在无穷宇宙中,一定有一个严格而铁定的法则,控制和影响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这个法则一定不会让坏人得势好人吃亏,这是做好人行善举的人的祈求和愿望。生命的轮回,还给人的心灵盖上一座房子,在遮风挡雨之外,也约束净化人的心灵,让有情人不会像赌徒那样,不计后果的押注,恣意挥霍人生。大足石刻所标榜的也正是人们所希冀的。

大足石刻用既生动又生活化的栩栩如生形象和娓娓道来的叙说图文并茂的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如何看待死”,这样一个人人都会面对人人都不可逃离的命题。这个命题在佛那里是有明确答案的,但对众生来说,却要用一生一世去感知去体悟。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