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市巷

作者: 林椿2016年05月05日现代散文

皮市巷在杭州上城区,南接解放路,北连庆春路,宽八九米,长约千米,是个闹市区所在。我在此地出生并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直至少年时才搬离。

我刚出生时,还是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听老辈人说,皮市巷之名始于南宋,东面与它平行的巷叫马市街,细细玩味,觉得古人真是实在,干什么营生就叫什么名,南宋时皮市巷大约是皮革市场。在我儿时的眼中,这是我生活玩耍的天堂,皮市巷大多是墙门房,解放后虽被分割成“三十六家房客”,但这些建于清朝民国时期的深宅大院都是富贵人家的房子,大门、前厅、厢房、天井、花园俱全。有的虽经改造,痕迹犹在。于是光滑的青石板和水磨砖地是我们“拍洋片”、“擂铜板”的好地方,曲折的甬道,宽大的天井可“滚铁环”、“躲猫猫”,花园的泥地可打弹子。花园有花有树,也有些樟、枫之类的大树,居民们爱惜,浇水修剪,春天时,也便有了些“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意境。

皮市巷虽不大,但还派生出许多更小的巷子,互为勾连交错。由南而北分别有大塔儿巷、小塔儿巷、清吟巷、小营巷、杨棱子巷、新开弄、冯山人巷等等,从巷名看,都是有故事的。当年的皮市巷早已不经营牛马皮革,已颇有些文化底蕴,是个藏龙卧虎之地。杭州着名中医余步卿居住在此,小学有三所、中学二所,其中杭州十中(前身为宗文中学)聚集了好几位名师,在当时全市中学界赫赫有名。我自己也是在杭十中读完初中和高中。

岁月随时光远去,儿时的印象逐渐模糊,但因皮市巷而记住的人和事中,卖棒冰老人的形象却始终印在脑海,挥之不去。每逢夏天的中午或下午,他会准时到来,身材高瘦,是个瞎子,手拿一竹竿探路,穿着补丁累累的衣服,背着木制的棒冰箱。他虽穷困,但衣服和木箱却干净,连盖着棒冰的棉垫也缝上纱布,不见尘土。他的吆喝也有特色:“棒冰味道白糖棒冰啊,白糖棒冰卖3分啊,赤豆棒冰卖4分。”来来回回,抑扬顿挫,悠长而苍老。此时,一些小孩便飞快地奔出家门,买上一支或两支,我也如此。可能是当时大家都较穷,老人来回转悠,直至天黑尚未卖完,那吆喝声就变了,疲乏、焦灼而嘶哑,却又坚持着。母亲就会叹息,我那时尚小,但注视他的背影,会呆上好几秒,心里有种莫名的忧伤。此时,心善的大妈们会买上几支,劝其回家。如此日复一日,直到秋季。

后来我们搬家了,但对于这出生之地,常会来转转,老墙门早已不见,触目所及,都是些外表呆板的楼房,灰白而了无生气。云层压得低低的,连空气也是灰色的。蓦然,小巷里又传来卖棒冰老人的吆喝,依然是那么苍凉悠久,抑扬顿挫。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