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买香瓜的

作者: 田霞2016年05月18日情感散文

下班途中,常路过一家干果店,那里炒出的板栗、葵花籽离老远就能闻到扑鼻的香味,吸引着很多人排队购买。那是个寒冷的冬天,晚上九点多钟了,老板娘在认真地筛选着刚出炉的炒瓜子,旁边还有一位白皙的少女也在帮着筛选。丈夫正忙着给顾客称干果。我走过去,还未说话,老板娘先开口了:这是俺闺女,放寒假了,在河南大学读大一呢!语气里满是自豪。老板娘来自北方农村,早听说这个能干的农村妇女靠做干果生意,供女儿考上大学,还买了汽车。

“这么冷的天,还选呢?”我说。

老板娘连声说:“是啊是啊,都是老顾客,吃习惯了我家的干果,有瘪的坏的必须捡出来,不能让顾客花冤枉钱。老顾客都知道我们每天晚上10点打烊,不能让来买东西的顾客失望。”老板娘的语气让我想起多年前的一件事。

那是暑假里一个炎热的夏天早晨,父母都去上班了,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接连不断地卖香瓜的声音。我跑到院子里,打开院门,看到一个40岁开外的农民,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绿色胶鞋,古铜色的皮肤闪着汗珠。他推着一辆旧自行车,车的两边驮着两大筐香瓜,香瓜装得很满,都冒出筐沿,那大大小小的瓜上有黄色条纹,有的还带着瓜秧沾着泥土,很是新鲜。我一边选着香瓜一边与卖瓜的聊天,才知,他家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这两年专门留出一小块地种香瓜,卖了换点钱贴补家用。他一边帮我选香瓜一边介绍说:“放心,这瓜个个甜,自家种的,刚刚从地里摘的。全家早上四五点就起来下地摘瓜,装好筐,赶着到城里来卖”。“家远吗?”“不远不远,20多里地就到了”。

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刚现雏形,无论城市农村物产远没有现在丰富,北方的农民除种粮食外,还只是靠着种点土特产换些油盐酱醋钱。我付了钱,卖香瓜的继续吆喝着香瓜卖,声音越来越远。回到厨房,忽然看到桌上有粮票,在想,这个卖香瓜的人说早上从地里直接赶着进城来卖瓜,一定没吃早饭吧。我追到院外,连喊着卖香瓜的等一等。卖瓜老乡耳朵真尖,向着我喊的方向,应声答道:“来了,来了”。推着自行车一路小跑,自行车还没站稳,他语气中带着些许歉疚,急切地问:“是不是算错了,我不大会算账,少了补上补上……”他的态度倒让我始料未及,赶紧说: “没错没错。”拿出粮票对他说:“您还没吃早饭吧,这有粮票,买早饭时用吧。”那个年代吃饭是要粮票的,卖香瓜的有点不知所措,一边连声说着谢谢,一边随手从筐里拿香瓜说:“再拿几个香瓜吃吧”我说:“不用了,我买的6个大香瓜足够吃了。”

我不知粮票是不是妈妈计划要用的,我如实说了拿粮票给卖香瓜的了。妈妈只“噢”了一声,表示知道了。第二天发现妈妈又在餐桌上补充上了粮票。不知怎么这件事,很快姥姥知道了,原来是妈妈把这件事当成美谈讲给了姥姥听。当时感到这件事受到家长表扬心里是很得意的。

时隔多年,我不知当时给了那个买香瓜的人多少粮票,早饭用上了没有?但,他那因误解我的喊声所反应出的歉疚的神情,那一边连说谢谢一边拿香瓜的那双古铜色的手,是我对农民的第一印象,买香瓜的让我看到了农民的质朴、勤劳、厚道,且影响着我一直以来对农村的认知和情感上的亲近与敬重。

现在粮票已成为记忆,农民生活也富裕起来。那个卖香瓜的农民和眼前卖干果的妇女或许是我恰好遇到,但我相信他们的质朴与勤劳是一样的。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