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游荷德法

作者: 李新生2016年07月19日现代散文

今年4月,来自中国大陆11个省、市的45名骑行爱好者,应邀参加“国际骑游文化节(欧洲站)”。笔者忝列其间,在荷兰、德国、法国过把骑行瘾。

骑行始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阿姆斯特丹阿姆运河带。

运河带建成于17世纪,160条河渠、1281座桥梁构成了75公里长的运河网。水面上泊有2500艘船屋。

穿行于一座座古朴的桥梁,河面上是风格各异的船屋和游船。白云轻吻着纤尘不染的蓝天,海鸥在船屋与楼宇间飞翔,清风徐来,水上泛起阵阵涟漪。

一字长排,一样的面孔,一样的骑行行头,45人的自行车队穿行于街头巷尾,成为阿姆斯特丹一道流动的风景。荷兰人那好奇的目光,惊讶的神情,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之诗意油然而生。

阿姆斯特丹有“建在树桩上的城市”之谓。因为阿姆斯特丹地势低于海平面1~5米。当年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地基原本是一片沼泽。荷兰人将一根紧靠一根的成排树桩打下地基。

骑行至荷兰丽瑟小镇附近的库肯霍夫公园,正赶上每年3至5月公园举办的“郁金香节”。占地32公顷的库肯霍夫公园,拥有700万株珍奇花品。

这是大快朵颐的郁金香盛宴。花坛、花柱、花球、花带,800多种不同种类的郁金香竞相绽放,姹紫嫣红,绘就一幅幅赏心悦目的春的画卷。

今年“郁金香节”的主题是纪念荷兰画家梵高逝世125周年。公园为此专门设计了用郁金香等鲜花组成的梵高自画像和《普罗旺斯新乡村》、《向日葵》等梵高的代表作。流连在梵高自画像前,我真切地感悟到,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弃自行车而驾驶私家车上下班的时候,荷兰、德国、法国,却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骑车上班族。

荷兰自行车的数量比人口还多。目前,荷兰自行车交通已占总交通量的30%~50%。90%的学生骑车上学。

德国每1000名居民中有814辆自行车,其中38%的人骑车上班。自行车数量达到7000多万,是轿车的1.6倍。德国与荷兰一样,在各主要城市还专门建有“自行车高速公路”,为城市间自行车骑行所用。

德国骑自行车也有相应的交通法规。比如,禁止酒后骑自行车和骑自行车打电话,自行车要按规定装有前后灯,8岁以下儿童须在人行道上骑自行车,等等。

骑行在德国莱茵河畔,收获着美丽心情。小巷深处的人家,曲折有致的街道,悠闲散淡的行人,比肩林立的商店,或是迎面而来、或是擦肩而过的骑车人。间或还有那缓缓骑过,挡泥板碰车轮发出咯咯响的自行车。突然间,有种久违的感觉涌上心头,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骑自行车穿行于合肥大街小巷的惬意。

法国骑行路径是欧洲单车游6号路线。这条线路沿着与卢瓦尔河平行的堤岸开辟,沿途香波堡等城堡,宛如翻开的史书,令人手不释卷。

荷兰、德国、法国都建有双向自行车道。荷兰的自行车道长达2.9万公里,是其高速公路的10倍。德国3.8万公里道路中,近一半建有自行车专用道。巴黎在主要干道、环城地铁线和塞纳河沿岸整治700公里长的自行车新车道,目标是到2020年,将可骑自行车上班的车道从目前的5%扩大到15%。

骑行欧洲三国,既享受着不同的自然风景,也为一道道人文“景观”所赐教。骑行中,无论是都市还是郁郁葱葱的德国黑森林,无论是小镇还是僻远的乡村,骑车的,开车的,步行的,各行其道,相互谦让的情景,真的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法国则是一次次富而不奢的感触。

历史名城奥尔良,下榻的旅馆早餐是配给。主食两个小面包,不够仅可再加两个。有的旅馆餐厅不大,一次就餐仅能容纳十来人。早餐,出一人,方能进一人。鸡蛋得自己煮。

沿途旅馆、餐厅并非都有WiFi,少数旅馆还收费2欧元。

法国骑行所饮矿泉水不但付费,漂亮的女导骑每次还只倒半杯。同行戏称,这是法国版的“望梅止渴”。

荷、德、法三国骑行,由于导骑的劝阻,日均不到80公里,虽然不过瘾,却也只得客随主便。骑行三国,沿途多为乡村小镇,途中鲜有餐馆。笔者大都在超市买点面包、蛋糕,再配以牛奶,就是中餐或晚餐。牛奶买的都是500毫升的,既解渴又充饥。这样的配置,比在国内便宜许多。值得一提的是,那牛奶真的让人好想念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