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那座城

作者: 毓新2016年09月13日情感散文

童年的印象里,北京如宝石般光鲜,太阳般明亮,“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不仅歌曲这样唱,年画中的天安门城楼,也在中国红喜庆的背景下,闪闪发光,金辉四射。

而真正零距离感知北京,是儿子高考结束那年。我带儿子去北京旅游,游览了故宫、颐和园、定陵、八达岭长城及北大和清华等,还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观了人民大会堂,瞻仰了毛主席遗容。京城的天绝没高原的蓝,太阳绝没高原的艳,天与太阳白蒙蒙一体,但游人都打了伞。游故宫那天,光喝饮料,我跟儿子花了二十多元——在当时的老家,这些钱能拉贮满满一大窖水,节约一点,够全家半年用度呢。

我们抽空去了儿子将入读的大学。校园学子朝气蓬勃,楼房高大气派,草坪郁郁葱葱,花木姹紫嫣红,令儿子相当满意。

这次旅行北京留给我的印象,有故宫般的厚重、草木般的生机,还有更多无法游览无法感知的广阔与神秘。身为农民后代,普通教师,能将孩子送进这样的城市读大学,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世事远非想象的简单。如今有更多学子,心怀五彩梦想,闯荡喧嚣京城,经过无数辛酸锤炼,创造了一个集体性词语——“北漂”。汉语实在太奇妙了。“北漂”,典型的动词中心语,整体却是名词;说名词,又给人荡船般的动感,其中“漂”字,写尽了外地人在北京无根的打拼。

好多年,儿子被置于这状态中。读本科,读硕士,想方设法找工作,可关键是那个“居”字。辛苦的收入多半花在了租房上。而租赁的房子不由自主,今年在这儿,下年不定得挪窝儿。求东家,找中介,谈价钱,签合同……

幽燕故里,六朝繁华,山川形盛,四季风物,不再引我注意了,注意力集中在儿子如何走出困局。只能在担忧中关注北京了。关注飞涨的房价,关注拥堵的街道,关注红色的雾霾,当然也关注奥运会,关注APEC蓝,关注时事风云变化……

偏偏几年之后,女儿又进北京读大学了。一段日子之后,我去北京看女儿,同时也另有任务——儿子与一女孩确立了恋爱关系,准备买政府补贴房。儿子在欧盟学习,一时半会赶不回,有非办不可的手续,儿子让我去处理。

想到儿子和他恋爱中的女孩将在北京拥有温馨小家,从而结束无根的“北漂”生活,再想到正在大学读书的女儿,心里前所未有的安详。一场持续数日的雾霾刚刚散尽,夜幕初临,飞机从空中缓缓降落,北京城如宝石般晶莹透亮。数不清的灯,温暖而黄色的灯,按各种程序——公路、街道、建筑或许多无法说清的形状——串珠似的,将整座都城装饰得容雍华贵,富丽堂皇。飞机越降越低,地面驰行的车辆,也无不闪着晶莹的黄色,在黄色的串珠之间缓缓移动,使温馨的北京更具诗一般的生机了。

儿子的恋人,一个文静而朴实的姑娘,到机场接了我。简简单单聚会后,合力办了该办的事,我便将住处挪到海淀,专门陪伴了几天女儿。

天飘雪花,落地成雨,显见温润的北方初冬。除了必要的坐车,女儿和我选择步行,自由自在随心畅游。北京的好地方实在太多,什刹海边的王府和故居,南锣鼓巷的胡同和酒吧,地安门外的钟楼和鼓楼……我们无视重新聚拢的雾霾,不戴口罩,瞻仰圆明园遗址,抚摸铭刻在伟大废墟上深重的屈辱,站立学清路立交桥,观赏夜晚的车灯川流不息,踏足小月河岸边,倾听潺潺流水和嚷嚷市声的奇妙弹奏,穿行学院路,领略着名学府迥异的风姿,不止一次踏进女儿在读的校园,感知每个角落的新鲜和美好……

这样的时刻,我们有理由相信,北京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