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河上的桥

作者: 李胜利2016年10月10日现代散文

“八水绕长安,灞桥占了三”,这是人们对拥有流经西安市灞桥区的浐河、灞河、渭河三条河流资源的赞誉之词。其中又以灞河最为出名,流经灞桥区境内长达32公里,标志着灞桥区地名、域名的由来。

灞河,位于西安城以东约12公里处,由南向北流经灞桥区的原毛西乡、洪庆街道、席王街道,在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街道以东的光泰庙附近汇浐河水后入渭河。

灞河由来已久、川流不息。架桥过河,势之必然。迄今为止,灞桥境内的灞河桥共有十多座,绝大多数都保留并正在使用中。

老灞桥,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该滋水为霸水,水上有桥谓之霸桥。新莽地皇三年,改名为“长存桥”。隋开皇三年置南桥,即今灞桥。隋文帝复改滋水,加水为灞。

因历代河流侵涨、沙石填淤,冬春则架木为桥,夏秋则借船以渡。直至清同治年间,咸宁知县易润芝改建石桥,旁设石栏。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西安市人民政府于1958年利用原址,建成钢筋混凝土桥,计长400米,宽7米,两侧栏杆高1米,安装了路灯。这座桥因建造时间较长,当地人称老灞桥。

新灞桥,位于老灞桥东1公里处。由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陕西省公路局第一工程处二队施工,1983年10月开始修建,1984年10月1日竣工,桥长439.26米、桥宽11米、桥高5.56米。新桥的修建大大减轻了老桥的交通压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备战桥,位于洪庆街道田王村西边的灞河上,连接着洪庆于纺织城两地。建于1967年,为钢筋混凝土桥,长402.2米、车行道宽8米,两边人行道各宽1.25米。柱、桩基础、共24孔,最大跨径25米,由于该桥建于文革时期,本地人叫备战桥。

灞河铁路桥,位于陇海铁路里程K1067+70M处。1935年建成,原为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桥墩桥,1948年曾被国民党炸坏,以后历年修复。1965年起,又修成复线,加高桥台、加固胸墙,改造成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桥梁。

污水渡桥,位于灞河右岸的新筑公社。1975年3月,西安市郊区革命委员会组织施工,1978年5月建成,主要是引入西安市污水至新筑地区,解决灌溉问题。桥面上可供小型车辆及行人通过,底下隧洞流入污水,该桥后因水源不足于1985年废弃。

新筑灞河大桥,位于未央区草滩镇以东,灞桥区新筑街道西航花园以西东风路跨越浐河处,1996年建成。桥宽26米,长486米,为双向双车道。

广运大桥,位于东三环北段,南接安邸立交,北接谢王立交,2007年建成。总长961米、宽33米,跨越灞河,主要由主道桥和辅道桥组成。五跨钢管拱主桥跨越灞河,每跨为50米,最大跨度80米。主道桥梁全长837米,分左右幅,每幅宽16.5米,共双向八车道。起初命名灞河特大桥,后因位于广运潭风景区而更名为广运大桥。

灞河2号特大桥,位于浐河生态区,大桥东接广运潭生态风景区,西接浐灞半岛,是浐灞大道跨越灞河的控制性工程。建成于2008年3月,为扁平流线型混合式细箱斜拉桥、主长485米,桥宽29.6米,双向六车道。主桥长240米。最大跨径145米的钢筋梁,为双索面拱形单斜塔斜拉桥,半梁浮体系。桥塔为拱门式钢结构主塔,高78米,倾角75度。钢塔自重约1621吨,是我国第一主塔倾斜式斜拉桥,属西安市的“地标”建筑。

地铁3号线灞河大桥,位于广运大桥以西28米处,毗邻世博园。全长540米,宽10米,共有7个大型桥墩承台,最高处距水面15米,与广运桥平行为邻,2013年12月建成。此种模式不但可以节约施工成本,还可以与城市景观相融一体,增加看点,为西安首条高架地铁线。

此外,灞河上较大的桥还有西安绕城高速路东西桥,南北桥,西临、西蓝高速路灞河桥,西康铁路“s”形大桥等。随着经济和建设的发展,未来的灞河上,将会根据需要,充分论证,续建更加靓丽、多功能的新桥。

综上可知,从滋水到霸水,再到灞水,物是人非,改朝换代。灞河水,历经沧桑,新桃换符,悠悠数千年,生生流不息。灞河,已不只是普通地理意义上的名词,而是跨越时空隧道,带有浓厚历史、大美文化乃至生态元素的“母亲河”。

从《白鹿原》中的滋水县、灞桥区村史读物《灞河怒潮》、《屠夫状元》中的“灞桥认母”,再到“折柳送别”、中国桥梁史上较早的千年隋唐灞桥古桥遗迹(址)的发掘与保护,都为灞桥(河)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盛会世园会的召开和世园会遗址公园的永久保存,灞河湿地公园的建成和续建,最新设立的“灞河新区”,都让世人看到了灞河的永久魅力和文化价值。

水润灞桥,源远流长。东部新城,跨越发展。得天独厚的灞河水、依河而建的灞河桥,必将为国际化大都市东部新城——54万灞桥人的明天带来福祉!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