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灯罩

作者: 罗文2016年11月04日情感散文

由于电力的普及,即使在偏远的乡村,现在用油灯照明的也越来越少了,恐怕在有些地方已经彻底消失。可在我上学读书的那个年代,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煤油灯的亮光陪伴下度过的。

乡村的夜晚黑得透彻利索,静谧而安逸。当家家户户的油灯驱散黑暗的时候,我的小油灯也亮了起来。出于省钱考虑,煤油是极少用的。柴油便宜,灯亦简易,随便找一个墨水瓶,用薄的洋铁皮卷个小筒,塞几缕棉线作灯絮,倒进些柴油,即可点起一豆灯火来。只是柴油灯烟大,闪动的桔红色火苗上端,突突地冒着浓黑的烟,在灯下久了,脸上、头发中、鼻孔里、就会积下一层灰,次日清洗半天还弄不干净。

也许是看到这样在灯下读书写字太辛苦,不久,父亲给我买来一盏煤油灯,高高的灯脚,亮晶晶的玻璃灯罩,看了就叫人喜欢。当时,如能有一盏崭新的煤油灯,在村里可是高级别的待遇呢。那时,刚过门的新媳妇,陪送的嫁妆里都少不了一盏煤油灯。而一个小孩子有这样一盏灯,在村里有些人看来多少是奢侈了。

煤油灯的亮度显然比柴油灯要高得多,而且油烟明显减少了。玻璃灯罩闪着明亮的光芒,温暖而惬意。除却了烟熏火燎之苦,我的心里甜蜜蜜的,别提有多高兴了。我知道父亲这样做,是想让我的学习有所进步,却没有体会出父亲对儿女的成长寄予的希望,更没有看到作为父亲对儿女教育的良苦用心。直到长大后走上社会,才发现这是天下父母对儿女的纯真情感,是难得的不言之教。

过不了两天,煤油灯罩变黑了,总是父亲过来,把灯罩取下,轻轻地一遍一遍地擦拭,使黑了的灯罩重新透明起来,让每一个属于我的夜晚,都在一盏明亮油灯的照耀下,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父亲上学不多,高小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上初中,可没上多长时间,就不得不离开他心爱的学校了。对此,他一直觉得十分痛惜。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有时根本无法带口粮到学校去。有一次,祖母不知道从何处弄来几把粮食,后来却发现拌了鼠药,若不是及时处理掉,说不定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父亲坐在课堂上,肚子里叽哩咕噜地响作一团,眼前直冒金花,黑板上老师写的字全部变成了小蝴蝶翩翩起舞。后来,实在没法坚持下去了,父亲只能回家。是饥饿断送了父亲的学业。

世间事,越是得不到的越显珍贵。父亲自己失去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因而他对儿女靠读书成才的愿望越发强烈。无论在生活中经历过怎样的磨难,他都顽强地挺了过来,唯一不放弃的就是对儿女的教育:不管多难,都要上学!这在全村所有的人中,除了他,是没有任何人能做得到的。

我们兄妹五人,只父亲一人在县城上班有微薄的工资,母亲在家劳动挣的工分,从来不够定量分到足额的粮食,每年要养一头猪卖掉,再拿出父亲的部分工资来换工分,分粮时才会不至于跟村里其他人家有太大的差距。家里原有三间草房,后来想扩建两间,土墙垒了半截却没有力量一口气建起来,隔了近两年时间,才架梁缮草,算是新屋落成了。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兄妹几个上学用钱,从来都是要多少给多少,暂时没有,哪怕去借,父亲也从来没有心疼过。小弟上大学时,因为改革了教育制度,学生要负担一定的学习费用,家里的开支一下子增加了许多,父亲常常捉襟见肘。有时,父母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一开学就会一下子被拿光还不够,只好到邻居家去借。直至我4年大学上完、小弟参加了工作,父亲才长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可以放心地歇一歇了。

倾心培养子女读书的父亲,一直坚定地认为知识就是财富,他不遗余力地坚持了20多年。当5个儿女中有人考上大学时,他就会高兴地拉响他喜爱的板胡,欢快的琴音在小村飘荡起来,久久不肯散去。

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工人,如今已年届古稀,他一生最大的骄傲就是5个子女有4个上了大学,其中一个还读了博士。一个虽然没上大学,却从不言弃,通过自学获取知识,照样成了单位的业务骨干,并且获得了高级职称。而且,他的孙辈也出了两个大学生。这在方圆数十里的乡村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几十年过去了,煤油灯的光辉仍在我的心灵深处闪亮,而父亲擦拭灯罩的身影,也时时浮现在眼前。父亲是在为儿女擦拭着灯罩吗?是的,他擦掉的是黑暗,带来的是光明、是希望。那明亮的灯光,是父亲擦出来的,永远也无法泯灭。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