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

作者: 徐志强2016年12月26日来源: 襄阳日报情感散文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在焦枝铁路线上一个叫胡集的小站当养路工,那年是我上班后第一次感受“春运”。为了回家,我白天到段上开了探亲票,当天夜里,我从胡集站上的火车,记得那是从宜昌开往武昌的一趟绿皮车。

上车时,同事先帮我从车窗里翻进去,再把行李递给我。车上一个座位都找不到,整个车厢严重超员,到处黑压压的人。我只好在车厢门口处,用自己的行李当座位,伴随绿皮车体晃荡前行。

在火车上人挤人整整挤了一夜,连上个厕所都不方便。第二天早上天蒙蒙亮才到武昌,我又接着赶汽车回家,好在汽车上有座位,天黑之前,我终于到家了。唉,千里故乡一日难还呀!这是一种甜蜜的痛苦!

离家在外的20多年里,我多次亲身参与了最常态和最草根的春运,我也是和众多旅客一样,无数次地扛起行李回家过年。虽然我的春运与大多数乘客比起来还是顺利一些、舒适一些,但其中的艰辛和酸甜苦辣的场景我是有切身体会的。每当我在报纸、电视上看到带着大包小包、携妻带子冒着风雪赶路,或者挤在狭小的车厢里、手捧碗面,以及冒着严寒连续排队几个小时等待买票的情景时,心里总是隐隐作痛,为他们心痛,尤其为其中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揪心。记得有一年腊月二十九,我们一家三口不愿拥在人挤人的火车里,决定开车回家过年。天气也很会作弄人,头天夜里下了厚厚一层雪,早上高速公路全线封闭,没办法,我们只得沿着国道,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往家的方向前进。平时我只需要5个小时就可以到家,那天我开了18个小时,从早上6点出发,一直到晚上12点才到家。路上,我们见到了太多的“风雪夜归人”,路途再遥远也阻挡不了我回家过年的脚步。

这些年来,我的工作一直与春运有着密切的联系。前些年的春运期间,我经常上车添乘包保,与旅客混为一体,见证了最初的“棚代客”到后来的“绿皮车”,见到了太多为了生活背井离乡的打工族,他们带着“掘金”的梦想来到非亲非故的陌生土地上,出卖自己的体力、汗水甚至尊严,为的就是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让贫穷消失。无法常回家看看兄弟姊妹们,一年到头的劳作就盼春节这个时候回去跟亲人们团聚、倾诉,好把在异乡一年的艰辛和痛楚,化作乡情来好好洗涤和梳理。几百人挤在一节车厢里,时常是挤得水泄不通,当时有人戏称坐火车为“站”火车,还得穿个尿不湿。车厢里的人那只能用亲密无间来形容,无论男女,好在当时谁也顾不上在意,都在为自己的幸运暗自高兴。故此,每年春节前人们候鸟一般涌向车站,不管回家的路是多么遥远,多么泥泞和多么漫长。就在这股候鸟般的人流中,也有我自己的身影,也有我归心似箭的期待。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如今我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再也不用体会春运回家过年的辛苦了。儿子在外地求学,在今年春运的第一天,他自己从网上轻松购票乘高铁回家,满脸的笑容根本看不出路途的辛苦。

从儿子这一代人身上,我感受到了家不再遥远,也感受到梦想在一个一个实现。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