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精选
必读社 > 散文 > 现代散文 > 正文

赖有濂溪衣钵在

作者: 刘辉华2021/09/17现代散文

蒸水河畔,柘里桥头东,沿着蒸水南路路标北行,侧卧着一条绿色长龙,这便是香江水岸新城蒸水风光带。如果说珠江合创大桥两岸风光带热闹大气,充满现代都市气息,那么此处更显幽远静谧,更多了些故土人文氛围。这里依势而筑的风光带林,绿树成荫,曲径通幽;最让你惊喜的,必是这里新建的濂溪文化公园,它将不知不觉带你走进历史,让你接受岁月的考问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近距离触摸周敦颐的灵魂。

沿“故乡之路”北行,行人道边侧立着一块黄蜡石石碑,上书“濂溪文化公园”绿色大字。濂溪文化公园是我市纪念周敦颐文化的主题公园,也是唯一一处位于风光带的开放式园林。二0一五年建成以来,她犹如古时待嫁闺中的少女,知道的人不多,认识的人更少。石碑往北不远处,屹立着一座三孔大理石牌坊,十分抢眼。牌坊正上方横梁,“濂溪第二故里”几个苍劲大字,让游客刹那间明白:衡阳是周敦颐的第二故乡。牌坊四柱正面,分别刻着清代王船山和王闿运所撰的两副楹联。两侧的那副是:“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拾级而上,过牌坊,迎面扑来的是一老一少大理石雕塑,长者白须飘飘,右手指天,少年席地而坐,双手捧书,目视前方。他们气定神闲,似是在谈经论道、穷天究地。石雕下刻有“甥舅情”三个大字,周敦颐幼孤投舅,其舅父是北宋衡阳祖孙五进士的郑向。甥舅俩“舅爱甥亦子亦徒,甥敬舅亦父亦师”的经典传奇,虽已凝固成衡阳的历史,但终究成就了北宋一代大儒,石雕背后的恩舅廊,详细地记载了这段甥舅情深的故事。

石雕正前方,你的脚下,是一片用鹅卵石铺成的黑白太极图。太极图是周敦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革新,太极图图式最简单、内涵最丰富、造型最完美,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图案有如此深刻的内涵,它可以概括宇宙、生命、物质、能量、运动、结构等内容,可以揭示宇宙、生命、物质的起源。《太极图说》是周子的主要哲学著作,它区区二百四十九字,奠定了周敦颐中国理学的鼻祖地位。立于太极图上,真为周子博大精深的太极学说叹服!

瞻仰完“甥舅情”,往北一百米,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一进三间砚山马头墙建筑,红柱青墙,白檐灰瓦,立于粉色条石基座之上。房屋正中,“周子祠”鎏金大匾熠熠生辉。周子祠是当今衡阳唯一保存完好纪念周敦颐的专祠。那一日,我有幸碰到门庭大开,周氏后人正在进行祭拜,观瞻完他上香、烧纸、敲钟及跪拜整个流程,我也忍不住磕了三个响头。周氏后人告知,周子祠本位于开发区祝融小学大门附近,因族人争取和政府支持,整体搬迁且拆旧如旧在此重建,周氏族人约定,每天早晨和黄昏轮流前来祭礼。我深为周氏后人敬老爱祖的精神感动,更加仰慕周氏“宗传姬旦家声远,学绍濂溪道脉长”的祖训。祠堂进门左屋,是一间展览室,里面悬挂着周敦颐巨幅画像和周恩来、鲁迅的照片,陈列着一些历史文物。周氏家族,英才辈出。周敦颐五世孙周洪,官南宋吏部右侍郎,与子同朝,因宋幼帝宋端宗病亡,跳海自溺伴驾,以孤忠伴孤魂,葬今市一中境内。此后仅留文天祥的《侍郎公墓志铭》,立于周子祠西南侧忠义亭前,亭内文天祥撰“千古忠义之首,百代绝学之倡”,名联长泣忠魂,浩气直冲云霄。

周子祠正面,有一座小石拱桥,桥两侧半圆形荷塘内,盛夏荷花竞相怒放。千古名篇《爱莲说》,文以莲传,人以文名。周敦颐笔下的“五不”莲花,早已成为君子象征。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不可亵玩的“五不”家训,培育了一代代周姓伟人。二00七年,周恩来堂侄周华瑞先生特为先祖第二故里送来四件墨宝,分别为周恩来书“爱莲堂”堂号,启功书《濂溪阁》阁号,雍正帝书《爱莲说》帖,乾隆帝书中南海西花厅“不染亭”照片。悠悠故土情,谦谦君子心,咱们,可不能忘了周子先贤遗风。

拜毕周子祠,沿左后侧青石路上坡,有一条小径,初升的太阳,透过层层树枝,在小径上留下斑驳的暗影。小径尽头最高处,蓝天白云下,一青顶飞檐的阁楼建筑若隐若现,等你迫不及待走近,一栋三叠檐六角亭巍然矗立。阁楼最上方,“爱莲亭”三字赫然在目。沿瞻仰主道前移,两侧守望的十个狮顶方柱,像卫士列队夹道欢迎。亭的最底层,康熙大帝御笔“学达性天”庄严雄浑,似是在褒奖先贤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与古人相对左图右书,偕造物者游仰观俯察”楹联分立两侧,为乾隆御笔亲书。亭内正中央,立有一文字碑,上刻《爱莲说》全文,是雍正皇帝亲笔行书帖。光是这一亭三帝的气势,足见周敦颐在清朝被推崇至极。亭内四望,四周茂竹修林,亭内“千年道统新吾宋,万世儒家首此翁”,“道冠群儒,太极亭前春不老;名垂后世,光风台上月常明”,分别为朱熹和张拭对周子的崇高评价。面对周子,几百年前的先帝圣贤,竟是如此谦恭,作为我等凡夫俗子,必增高山仰止之心。沿亭内楼梯登顶,透过中式窗棱,亭外风光尽收眼底,只见滔滔蒸水穿城而过,巍巍高楼拔地而起。晨曦中的濂溪文化公园,背靠蒸水,侧朝东方,似乎是在守候,守候衡阳这片静土免受洪水肆虐;似乎是在等待,等待你相约前来;更似乎是在呼唤,呼唤我们加快对衡阳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