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书之乐

作者: 刘少军2016年06月07日哲理散文

人无“癖”不乐。淘书便是这样一桩可以让人深迷不已的乐事。十多年来,淘书渐渐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几成“不可一日无此君”之势。何以若此?盖因淘书之乐,其乐悠悠,得入其门,便会徜徉自得,乐而忘返。

淘书之乐,乐在一种执着。但凡爱书人,皆愿怀“穷其一生而后快”之志,效苦心搜求罗致之力,因为爱书人心知,天下之书浩如烟海,惟有勤敏不辍搜淘,方能集腋成裘、渐入佳境。我有一位书友,虽已届耄耋之年,但每周末西安八仙庵的旧书市,是逢集必到、寒暑不避的,他的这份执着,我辈只有自叹莫如了。其实像我这样几天不逛书摊、不去书店便心里不踏实的淘书人,很多时候会被周围人目以“另类”:为这些书,至于如此耗费精力和时间吗?每遇此场景,我都会淡然一笑处之,正所谓“雨落花心,甘苦自知”,淘书本来就是一件苦乐自为的事,只要自己能深味其中之乐,纵使旁人多有不屑和非议,也大可不必念兹在兹,毕竟这种执着之乐并不是人人都能体味和消受的。

淘书之乐,乐在一种收获。淘书若能每有所得,确也是美哉乐哉,但这只是淘书人的一己美愿而已。有时蹲在“泥沙俱下”的旧书堆旁,挨个翻拣一遍,半晌工夫却终无一获,真叫人起“披沙拣金”之叹。当然也有欣喜若狂的时候,在令人目眩的书架前无意一瞥,竟发现一本久淘不得之书,却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淘书人经常挂在嘴边、引以为乐的就是“捡漏”,大抵如“这种稀见版本,竟然只开价十几元”之类,我自己也常因“捡漏”而窃喜不已。诚然,淘得心爱之书和“捡漏”所带来的收获感,足以让人乐此不疲,但淘书若只囿于此境,便终是小获、小乐,于淘书当深明“有无相生、多少相对”之理,多几分“有之亦可、无之亦可”的平常心,少一些“志在必得”的机心,不因得藏而过喜,不以错失而常憾,专心尽力为之,才会有大获、大乐。

淘书之乐,乐在一种寄托。记得秋雨先生说过,书房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这话我是深信不疑的。每每忙碌一天下来,回到书房,眼见那一摞摞、一架架书,之前即便再烦躁再沉闷的心情也能顿归平静,心想:“这么多好书等着去啃,岂能因俗务而乱耳劳形、虚耗韶华?”于是,在书房中爬索便成为我每晚的必修课,正所谓“无事此闲坐,有福才读书”。每当小心翼翼地翻开那已历几十年流光、略微泛黄变脆的旧书,品读字句间,故人之精气神跃于纸上。有时忙里偷闲,翻检整理淘来之书,如晤旧友新朋,感知那书人书事,心境自然敞亮豁达。游心于书,心气自华,便能摆脱诸多的物役纷扰,自能风轻云淡地静观世事。

淘书之乐,乐在一种传承。书籍的存毁聚散关乎文脉传承,郑振铎先生当年费尽苦心,搜罗抢救大量珍贵文献古籍,为的便是让国家民族之文脉不至于断滞。我当然不是什么藏书家,更不敢以前辈藏书家自比,但心中还是常萦文脉传承的意识,每于旧书摊见到民国或更早的残本散卷,总会自觉地捧在手中,稍感有以存其念者,便不论价格贵贱,都要一例收入囊中的。每翻旧书,我都会特别留意那些当年购书时的题识、读书时的感发和批注,那字迹斑驳的片言只语,不正是沧桑岁月的存照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当年购书人得藏此书时,是否也同我一样喜不自禁?当年他挑灯夜读时,是否也同我一样舒心惬意……,书籍就这样在一代代爱书人的呵护下传承。然而令人叹惋的是,这些年淘书人的处境渐形逼仄,偌大一座城,竟鲜能找到几家引人入胜的书店,就连摆旧书摊的书商也不住地感慨,“好书是越来越难碰到,越来越难收到了……”。古往今来那么多藏书人,虽深知天下书不能穷尽,却仍孜孜以求、不曾倦怠了。

至乐常从苦中来。其实,又何止是淘书,世上的事,只要有一份心、专一份心,有一份力、尽一份力,又有哪个不是乐在其中、其乐融融呢?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