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惊蛇”趣话

作者: 许亮生2016年06月11日哲理散文

早期时《三十六计》只是一册中国古代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抄本,何时何人所作至今不详,也难以确凿考证。清朝以后,被学界多次编撰成册。三十六计之第十三计为:“打草惊蛇”。原文为: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译白话文为:怀疑有敌情就应叩问虚实,先侦察清楚后再行动;反复侦察,是发现暗处隐藏之敌的好方法。

打草惊蛇的典故不少,较早的故事可追溯到三国,一次诸葛亮曾亲自率军伐魏,他先是佯攻,尔后佯退诱敌,并在木门道伏兵接应,随时准备痛击上当的魏军。但魏都督司马懿也不是个头脑简单之人,他刚追击一半,就疑心诸葛亮有诈。于是用“打草惊蛇”之计,先派张合带领小部队继续追击,以探虚实。结果张合中伏,被全部歼灭。司马懿损兵折将后,后续部队马上改变路线,从而避免了魏国的全军覆没。

在日常事务中,凡事若能多问几个为什么,作一些负面的假设,是十分可取的。在时来运转的顺境,更容易得意和麻痹,更要好事多磨,不妨学学司马懿,多给自己一个疑问。有些好事,谁说就不是“陷阱”和“埋伏”呢?学一学打草惊蛇,以探虚实,可以防范于未然。

打草惊蛇有很多变招:唐朝时,王鲁在衙门做官,常暗受贿赂。一天,有人递了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王鲁看后不禁大吃一惊:状纸上所告的受贿情形,与他自己受贿的细节几乎相同。王鲁暗忖:这不是在说我吗?他惊慌失措,一时糊涂,批文时居然在状纸上错批成:汝虽打草,吾已蛇惊。那批文传下去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了,意思是说他王鲁自己就像条蛇,这不是不打自招吗。如今,贪官多,胃口也大,说不定大家几年里挣的血汗钱,在某些贪官的舞弊和暗箱操作下,瞬间就会被他中饱私囊、挥霍干净。这些贪官却有着很强的隐蔽性,恰如一条条草丛中的蛇。你打不到他,却可能惊到他,使之如王鲁般受惊,结果暴露出来。因此,定时、隔时下派一些专项检查组或廉政监察组到基层,做好部门的定时考核、培训,加大媒体防腐倡廉的廉政宣传,曝光阴暗面,不仅可以查堵一些漏洞,也将起到“惊蛇”作用,蛇们就不敢太胆大妄为,甚至会投案自首。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