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

作者: 赵凌云2017年01月06日来源: 荆州日报短篇散文

昨天晚饭后,出去散步,经过昏暗的楼道时,看到在四楼楼道里,一个小女孩委屈地蹲在门外,估计是被家长撵出来反思的。每有响动,小女孩身体就会因惊吓而明显的抖动一下,眼睛惊恐地四下张望。看到那惊慌、恐惧的神情,我内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的痛。我用手轻轻抚摸了一下小女孩的头以示安慰,然后敲开了她家的门。并给她还存余怒的母亲说,孩子太小了,无论犯什么错,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不合适,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弄不好还会把孩子吓坏的。

为人父母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愿景,就是希望自己能培养教育出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可见“有出息”是每个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最终目的。“有出息”可以定义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孩子身体健康成长;第二层次是孩子心智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然而,我们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时常会在教育的细节性问题中迷失了教育的目的。上述小女孩的母亲就是典型的一例,这位母亲的初衷可能只是一时之气吓一吓孩子,让孩子改正某些不好的习惯,但试设想一下如果小女孩因胆小,在受到惊吓后留下了心理阴影,那小孩的心智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这位母亲可就得不偿失了。或者孩子一赌气离开家,等母亲怒气平息出门再找时,可能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而且即便孩子找回来了,下次孩子就会用同样的方法来要挟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今后的教育可就无法正常进行了,就更不要谈教育目标的实现了。因为我们教育的是要把孩子拉入自己怀中,健康成长,而不是推出去。

教育是个细致活,任何情绪化的行为和决定都可能导致教育目的的偏失。有许多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我们姑且不论孩子的效仿能力导致今后的暴力延续,单就“棍棒”教育就有很多父母因失手,导致自己孩子致残致死的悲剧而言,这种教育方式是最不适当的,因为它连教育的初级目的“让孩子身体健康成长”都不能实现,就更不用说实现“心智的全面发展”了。

教育是个渐进的过程,任何拔苗助长的行为都将欲速而不达。有人比喻教育孩子就如牵着”蜗牛“散步。”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进度去要求孩子,就想我们用自己的速度要求”蜗牛“一样。我们生气是因为我们没有认清教育规律,做了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事。我们抱怨是因为我们自己耐心不够。我们灰心是因为我们对孩子还爱的不够深。我们失败是因为我们在孩子身上功夫下得还不够深。

教育的目的很简单也很明确,可是教育目标的实现却是需要一个持之以恒的坚持。它需要我们能历经艰难不忘始终、需要我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需要我们不断成长身先示范。总之,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爱心、耐心、恒心。如果我们做不到就不要怪孩子不听话。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