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种地

作者: 张叶2017年11月18日来源: 四川经济日报短篇散文

苏轼的豁达、幽默、善良是众所周知的。在他因“文字狱”遭人弹劾,被贬黄州,官位降低,充团练副使后,有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务农生涯。这对疲于宦海沉浮、尔虞我诈的苏轼来说,未必不是好事,何况他是个对万物性灵及其敏感的聪明人,他在哪里都能找到生活的乐趣。

苏轼在农村的日子,居处简陋粗糙,但在他的札记里,便是“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又说“临皋亭下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他就地取材,穷日子即使计算着过(将钱分成小份挂于梁上),也不改诗魂傲骨。最惬意的日子,是芒鞋竹杖,雇小舟与樵夫为伍,常微醺于乡间,亦常过江去看望友人。他生性自由不羁,却又绝不懒惰。苏轼早年曾向往田园生活,但没有想到此番却是被迫务农,他从此以“东坡居士”自称。平常的日子里,苏夫人缝衣做鞋,东坡便在自己的竹林中寻找光滑的竹箨供做鞋衬里用。他在居处周围筑了水坝,建了鱼池,从邻居那里要来了苗,还从老家带来了菜籽。吃到了自己亲手种植的五谷,尝到了体力劳动所得带来的酣畅香甜,从而也开辟了精神境界的又一片天地。他在诗中写道:“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惯常的劳作晒黑了他的脸,也涤荡了他的心。“腐儒粗粝支百年,力耕不受众目怜。”这个做过大官、能书能画的大儒,力求自力更生,绝不企望他人垂怜施舍。他和农人们打成一片,将耕作的感想融入了民歌并教农夫吟唱,农人的淳朴善良感染着他,使他心满意足。他曾写:“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身在村野,苏轼不清高,没架子,还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因此,他所到之处,农人们都是将他当作朋友的。曾经因为才学过人,易遭致嫉妒诋毁,屡次被贬降,他似乎也看淡了世事难测,反变得无所畏惧。他用豁达的心与一切相处,始终未丢弃本性里的“善”。用他自己的话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每离开一个久居的地方,那里的百姓都会流泪相送。

林语堂先生曾作《苏东坡传》,他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一念清净,染污自落”,无论被贬被捕被谣传,苏轼始终秉持磊落无愧的人格,富贵清贫,一笑对之。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