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剃头匠

作者: 李双2017年12月15日来源: 四川经济日报短篇散文

传说,清代雍正年间,剃头匠罗姓真人,被尊为剃头匠的祖师爷,称罗祖。农历七月十三,是罗祖的生日。剃头原来叫剪发,清朝开始叫剃头(剃头匠叫待诏),民国后叫理发,再又叫美发,接着叫造型;叫造型后,理发店就改名了:人民发院,飞发走丝,发改委等等。剪发,剃头,理发,美发,造型,有区别的。剃头属于打扫卫生。这里只说剃头。

农闲时,有汉子背着洗白了的挎包,来到村子里,选定一个长发小孩,喊他拿出大碗、板凳。小孩坐下后,汉子将大碗盖上其脑壳,举刀刮尽外露的头发。小孩不付钱,只需去邀人。另一种人则提着黑包,拿着铁夹子,走村串寨,用捏动铁夹发出的吞吞声,宣告他的光临。这铁夹,就是“报君知”。

很快,大人小孩便来了一群,正式开干。有讲究一些的,端来一盆热水。汉子不等水凉,啪地一掌,将人家的脑壳按进水里,烫出一串“哎哟哎哟”的叫声。然后,将锋利闪亮的剃刀搭上脑门,哧——,一路刮到脖根,中途决不停歇。剃刀是木头柄,或牛角柄,可以折来折去;刀背很厚,刃口很薄,看上去怪怪的。剃刀来往多次,头发便被刮光,头皮青红皂白相间,像半生不熟的西瓜。被刮的大人直说:过瘾!过瘾!

罢了,都不说话,下一个自动坐上板凳。又按,又刮。村里人说,一般的剃头匠不要手艺,只需胆大。其实不然。刮得平不是手艺吗!手艺最高的,是那种顺带修脚,取耳,医落枕的剃头匠。有人落枕了,就请剃头匠“提肩膀,端脑壳”。只见剃头匠先给顾客做一阵推拿按摩,然后左手托其下巴,右手托其后脑,将手中的头左右摇几转,猛然间“嗨”地一声,把头提。顾客惨叫完毕,头就端端正正,且又“转得过来了”。其实,这种毛病不弄也会自己好,只是要等好些天,一天好一点,最后才好完。祛病如抽丝嘛。有的剃头匠会杀猪。杀法本和刀儿匠(屠夫)的一样,单是取下猪头的路数,不同。这就有点意思。他不砍,只用尖刀旋一圈,割断所有皮肉,然后像“端脑壳”那样,一端,猪头就下来了。

前面说到的那一小盆水呢,不敢洗淋水头,统统洗泡水头,直用到最后一人。

剃头匠数着钱走了。脑壳刮得净,半年之内,他决不再来。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