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餐证吃羊肉泡馍

作者: 董吉利2017年07月24日来源: 西安日报情感文章

上世纪60年代初正逢国家经济困难,西安市大部分日用商品统一实行票证供应,就连去餐馆吃饭都要“进餐证”和粮票。

我的故乡在西安城东农村。当时我在西安市第36中学上学;母亲和两个幼小的弟妹在家;父亲在甘肃省天水市工作,每年只能回西安探亲一次。我们村由于按上级分配的生产任务种粮、种菜,因此西安市政府有关部门每年给我村社员发“进餐证”。我们那的人过冬至讲究吃饺子、煮馍,期盼大人小孩过冬不冻耳朵。1961年农历冬至前几天,生产队给我家发了两张到西安市“一间楼”牛羊肉泡馍馆的“进餐证”。母亲拿着这两张“进餐证”左看、右看,惊喜又发愁。喜的是冬至这天咱农民也能进城享受西安有名的牛羊肉泡馍,愁的是从哪里弄粮票呢。农民吃的是地里长的粮食,国家不给发粮票。幸亏父亲休年假回到西安,并带回了20张一斤的全国通用粮票,才算解除燃眉之急。母亲又一思量,进一趟城十多华里,不通公交汽车,家中弟妹还小,无奈之下,只有让我和父亲二人步行进城去进餐。

这天,天未亮父亲叫醒我,一起疾步进城。当经过北大街时,许多商店还没有开门营业,过往行人稀少。父亲和我都穿着棉衣,里边的衬衣都被汗水浸湿了。

“一间楼”泡馍馆在钟楼旁西北角,其实也是西大街之首,窄窄的一长溜,为6间楼房,楼下是青砖铺地,楼上是木板结构的棚楼。我和父亲刚一进门,迎面一位老人满面笑容相迎,托着长音大声呼叫:“来——咧,请上楼!”陆续到此就餐的人,踏着门内有点陡、不宽敞的木楼梯登楼,发出“嗵嗵”响声。楼上整齐摆放着古色古香的木桌、木椅、木凳,擦拭得干干净净。楼上基本坐满了就餐的人。我和父亲找了一张靠窗户的木桌落座。父亲去交餐证、粮票和钱,拿回两个取饭的牌子。父亲讲,一份羊肉泡馍花费三角五分钱。

服务员送来一壶茶,两只茶碗,接着又摆上四只小盘,有葱段、香菜、红艳油汪的辣子酱、淡黄清亮的大块糖蒜,实在诱人食欲。然后又送来两只又大又深且精致的青花细瓷老碗和坨坨馍。父亲一边掰馍一边说:吃羊肉泡馍很讲究,馍要掰碎才好。我们费了好长时间才掰好两碗馍。父亲拿起桌上几支竹签分别摆在两碗馍上,并对我解释说:这是表示就餐人各自不同的口味和要求。不一会服务员端上两大老碗香气四溢的羊肉泡馍。我和父亲悠闲地吃着,感觉味道很香。吃完后,服务员又及时送上两小细瓷碗专门烧的清汤,漂着香菜、蒜苗和油花花,散发出香气。父亲和我一饮而尽。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