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菩提烦恼种中看菩提

2012年07月22日情感文章

前 言

何谓烦恼?烦者烦热,恼者恼乱,烦热恼乱身心是谓烦恼。

就是这烦恼,令多少人痛苦不堪,又是这烦恼,令多少人为它葬送性命,亦是这烦恼,导致无穷无际的生灵,长劫沉溺于三途,头出头没漂泊于苦海,无始无终流浪于生死。烦恼啊,你是多么可畏!故佛在小乘经中喻之为毒蛇、垢染、枷锁、緾缚等。然又奇怪,同是这烦恼,佛却又在大乘经中喻之为幻化,烟云、菩提、佛种等,是事云何?   

佛道就在烦恼中

在凡位,种种烦恼如条条毒蛇緾绕着我们的身心,令我们恐怖不宁。修途中,诸多烦恼障又似道道悬崖,横阻于前路,令我们寸步难行。又是这一堆堆烦恼,经过修炼,一转成为清净庄严的宝座金台,把我们化生为超凡大圣。

佛道在哪?就在这无边无际的烦恼中,所谓:转烦恼为菩提是为真修道,化黑暗为光明是为归故乡。比如四颠倒为众生烦恼,而修行人以正智观照,了达诸法性空无有自性,化四颠倒(常、乐、我、净)为四念处(苦、空、无常、无我),便是转烦恼成菩提了。又如我们好心助人,别人却骂我们虚伪讨好,作为凡夫无不伤心,而修行人为除烦恼,便以正智观察诸法实相,观种种毁骂唯是名言等假合,缘聚而生,缘散即灭,所谓:雁过寒潭而不留其影,风吹疏竹而不留其声,观一切法,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如幻化般无有实体可得。又观这能骂的他、所骂的我,以及自己被骂后所产生的烦恼,种种皆是假缘所生,求其自性了不可得。如是观察,渐渐心朗,眼前烦恼便如烟云散去。暗去明来,无明去则法身显,转烦热为清凉,是为真修道,道在烦恼中,除此更无道。

尘世纷纷,人生苦短,烦烦恼恼,纠缠不休,多少人由之倒下,跌跌撞撞,又有几多人因此站了起来,一举成为出人头地的贤圣。佛道无路,它就在这堆烦恼中,在这片无明黑暗里。所以智者修行,不仅不避于烦恼,更将自己置身其中。所谓“引蛇出洞”,烦恼一旦伸出头来,正是根除的好机会,趁此用智慧之光照破它,进而将空性之水溶化它。比如我们被人所打,疼痛之下,嗔恼顿生。这时我们会发现嗔毒之蛇从心里爬了出来,方知自己心中原有此烦恼。今既发现,正是拔除歼灭的好机会。便以正智观照,此嗔心无有来处,唯由此“打”缘而生,若无疼痛,嗔亦不生。众缘之中缺一不可,缘聚则生,缘散即灭。既是缘生之法,了无自性,故亦无有一个不变的打体可得。同时这能打的他,及所打的我,亦不出缘生之法,皆无自性。如是观察,烦恼渐渐消失,心中也越发明悟。所谓:“断一分烦恼、证一分法身”,佛道就在烦恼中转,烦恼断尽时,法身自然圆成。

修行并非艰难,难就难在不明路,不懂得道就在自己的脚下,在生活点滴中,在这片无明妄念里。这片无明,就如暗无天日之长夜,漫漫长夜,须我们以正念智光去点亮,一旦光明显现,方知此地原来是故乡。故乡并非夜阑外,亦非出于光明后,原在其中,早在其中,不垢不染,本自光明,光明不现的原因,是我们这对沾满尘垢的凡眼,这个癫倒迷惑的妄心,覆盖了真如令不得显,隔住了光明令不得见。一旦眼明,原来到处皆光亮,一朝心开,方知何处不故乡。   

六道中的浪子们,快快醒来,勿再醉生梦死,流浪迷茫。所谓:“苦海茫茫,回头是岸”,令你漂流生死的是这烦恼苦海,令你登上彼岸的还是这烦恼苦海,烦恼原是一个,但认识的方向不同,故有凡圣之别。   

离开烦恼不可成佛

凡夫修行,往往忽视了烦恼在修程中的作用,多少人初出家,便想躲到深山古洞中,以为如此用功,便可成道证果。殊不知欲离烦恼而求菩提,了无是处。《维摩诘经》曰:“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是以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修途中亦复如是,若不与外界碰撞,心中无量烦恼种子,无处生起现行,清净轻安境界容易获得,但一迈入尘烟,遇缘生心,则种种烦恼又滚滚而来,才知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一个。   

昔有一住山比丘,于山中静坐,数年功夫,心觉清净,疑是见道,便向人说。一日下山乞食,遇见女色又心生爱染,方知还有烦恼,圣果未证。问佛是否犯大妄语,佛曰不犯,是多增上慢人。是故修行,不可逃避烦恼,烦恼之污泥,能长养佛果故。如莲花洁净,却出于污泥,泥不污则花不茂。《维摩诘经》中文殊菩萨曰:“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如是,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一块土石,欲将其塑成一尊庄严的佛像,要经过无数次的敲敲打打,何况一个修行人,要将无常臭秽的凡躯、烦恼污浊的妄心,转成超越万相的法、报、应庄严三身,岂可不经受在烦恼烈焰中的千锤百炼。若把佛智比作高山之巅峰,烦恼则是登峰之阶梯,无阶梯则颠峰不能到。在修程中,每一个烦恼就如这层层登峰之阶梯,每当我们降服一个烦恼,便如在这条趋顶阶梯之上又踏上了坚实的一步。在凡而言是少了一个烦恼,在圣则是又高出了一地风光,渐渐烦恼断尽,果位自然圆成。圣景高高,原靠这堆烦恼托着青云直上,最终攀上了大觉之位,是故成佛路上,又岂可逃避烦恼。烦恼是成佛之因,如来之种。在《维摩诘经》中,维摩居士问文殊师利菩萨:“何等为如来种?”。文殊师利菩萨答曰:“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嗔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为佛种。”由此可见,烦恼于修行道中,其地位竟是如此之高,故不可逃避烦恼,众生也正因为有烦恼,方可修行成佛,草木没烦恼故,不能修成佛果。行者们:让我们把每一个烦恼都利用起来,沿着这条烦恼荆棘之路,我们可以登上大觉佛位。   

认识烦恼即是如来

烦恼如来截然不同。若能观心实相,本自空寂,因缘无性,心相非有,则实相法中哪有烦恼如来之别,同时心相非有,亦是非无,因缘之法有无同体,因为同体,所以说有说无,有即非有,无则非无。有即非有,故说心相皆空。无即非无,故说如幻如化。作如是观,便无分别,烦恼如来,原是平等。若能识得,如来即在烦恼中。又烦恼是三界有相有漏法,如来则是出世无漏法,有漏无漏相对成立。但能了知法性平等,则无有有漏,也无无漏,平等一如,不执有相见,不执无相见,如来烦恼一如平等故。

烦恼,它是性地上之幻相,是真体上之妄用,摄相归性,摄性归体,烦恼空性即觉性。永嘉大师曰:“无明空性即佛性,幻化空性即法性。”此如水与波,水相波相虽有动静之别,但二者其性无非是湿。所以见了无明实性,也就离了一切执着,不仅烦恼无所破,就连佛相也无所取,不落有无数量,超过寻思,烦恼如来等无差别。故曰识得烦恼即是如来。

烦恼之法,实非可畏,它如一座迷宫,是那么神秘而又恐怖,东撞西转困不得出,一旦辨明方向,又是那么清晰了然,出入自如。路不在外,就在迷宫当中,就在你的脚下。迷宫也非迷,迷者自迷;烦恼亦非烦,凡夫自烦。所谓修行,亦非有条实在的道可修,只是纠正凡夫迷妄之心。所谓烦恼,它就如随形之影,躲避烦恼之人,就象在躲避阳光下自己的身影,越是逃避,烦恼却逼他更紧,若能不惊不怖,镇定下来仔细端详,烦恼原是自身之虚影,一切恐怖便如云烟远去。其实,令我们恐怖的并非这烦恼虚影,实在是这错觉之心,这个错觉之心,便是无始以来覆盖我们真如本性的无明,把这片无明揭破,真相大白,方知烦恼即是法王身,烦恼即是菩提!   

结 束 言

所谓:“不到虎穴,焉得虎子”,同样的,不到烦恼之烈火溶炉中去锻炼,何能造就一位真人来。烦恼其实并非可怕。虽然吓倒了多少门外汉,但却成就了无数圣贤僧。生死迷途中,烦恼就如一位大善知识,硬把迷子逼上道岭;漫漫修程中,烦恼又如一位好道友,互相携手到觉城;现实生活中,烦恼虽如一滩污泥令人厌恶,却能孕育出我们的法身慧命来。

行者们:勿被这幻化之法吓倒而畏缩不前,请把你们的法船从避风港处开出来,到大风大浪中遨游搏击,否则,何能将法船开到安稳的彼岸?风平浪静的避风港,就如培育娇花的温室,温室中的娇花,永远见不到星星月亮和太阳,所以它经受不了寒暑风霜。修行人亦复如是,不经受寒暑风霜的考磨,就不可能长成一颗参天大,顶天立地屹立于人间,为亿万生灵遮风挡雨。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