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正能量读后感

2015年11月21日作文大全

寻找正能量读后感范文一:

闲时翻阅了被誉为“英国大众心理学传播第一教授”理查德·怀斯曼撰写的《正能量》一,颇有感触。

当今社会中,无处不在的竞争、不断加快的节奏,以及其他林林种种的因素,会让人产生很多“负能量”,导致对个人及家庭乃至社会的一些不良影响。而很多时候,想立竿见影地改变外在不太现实,更多时候,自我排解和应对就显得格外重要。实践证明,以消极的态度去面对正面的事物,也有可能产生消极的结果;而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哪怕是完全负面的东西,也有可能产生积极的结果。

正如这本书的书评中,毕淑敏如是说:“能量有正负,应用需智慧。葡萄糖和汽油是能量,炸药和海啸也是能量。大脑和心灵,需要源源不断正能量濡养,否则人生将变得灰暗无序。……当正能量持久稳定地制造并储备起来,有效使用,你就能驱散能量的黑暗,人生不断走向精彩。”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当“不如意十有八九”时,如果用心去寻找身边的快乐能量,学会对抗负面情绪,不仅能让自己的生活透射进更多阳光,而且能打造超级意志力,最终获得心理健康以及丰富人生。

特别是,阳光的人,不仅会让自己愉快,也会带给别人带来快乐。尤其作为一名老师,怎样首先让自己成为阳光的人,继而成为一个阳光的播撒者,用自己的“正能量”感染和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必修的课程。

寻找正能量读后感范文二:

从实习到实践,几个月的光阴好像离学校很远了,转头才发现,我将回到学校。无论是在报社的实习还是在昌盛房产工作,每次都从艰难度日到舍不得离开。每到一个新的环境中,总是会有很多的不适应,但我尽量让自己融入进去,成为其中的一员。我想尝试自己究竟有多大能耐,估摸着我有多少的实力、能力,我能做到怎样的努力程度。 看过了《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后,触动我的就是当何晨光、王艳兵、李二牛离开铁拳团时说的话。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次告别,而每一次告别,都会伴随着阵痛,这种阵痛,叫做成长。”离别最是难受,特别是和一同欢笑、一同奋斗、一同忧愁过的朋友们,虽然没有达到惺惺相惜的默契,但浅浅的友谊也足以让我珍惜。分别的代价是伤痛,伤痛之后的我也应该成长了吧。

瓶座的我渴望自由,我不知道毕业之后的我会做什么样的工作,因为没有什么既定的目标。我不想活在回忆中,那会让我变得多愁善感;我也不想活在未来,那会让我迷茫;唯有生活在现在是最踏实的,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所以,我喜欢这种活在当下的充实感。总是想去其他陌生的城市看看,觉得自己还年轻,不能一下就把自己束缚在一座城市中孤独终老,有梦想好的,我希望十年后的自己能在一座陌生的城市立稳脚跟,拥有一种归属感,而不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凄凉感。

现在很多朋友都问我,以后要做些什么呢?想去那座城市工作?每每这时,我总是摇头,感到很是迷茫,因为我思前想后还是找不到问题的答案。我总是对自己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要相信自己,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之所以现在还没有看见前进的道路,那是因为我还没到绝处逢生的时候。谁说90后的人是脑残一族,我觉得我年轻,不去闯荡,我干嘛去呢,年轻吃多大的哭也不算苦,我已经做好了尽全力奋斗的准备,可能已经过了靠劳力吃饭的时代,但必须正视的是那份对待工作的责任感。

我呢个去呢,我青春我怕啥呢,我的青春我做主。加油,相信自己就可以的。释放自己的青春正能量吧。

寻找正能量读后感范文三:

从接到《正能量》这本书后,我发现这本书最近似乎很热。孩子学习班的书橱里新增了《正能量》,孩子的老师发给家长的信息有“正能量”。收听收音机过程也时不时能听到播音员讲到“正能量”。《正能量》一书心理学家们试图通过实验手段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积极向进,有些人则得过且过,甚至自暴自弃,并且通过实验引导人们体内产生正能量,从而更好的开展学习与生活。

“正能量”为何如此火热?我想这也许这与这个知识更新迅猛、物欲横流的社会导致的激烈的竞争形态而伴随产生之大量精神亚健康甚或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极大的关系。

知识更新之迅猛令不少人焦虑无措,物欲横流令不少人不安彷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于是为应对未知之将来,为寻求将来之“幸福”。于是不少人疯狂地敛财,无道德无人性可言。为官者贪而不知耻,为商者奸而泯人性。不安之社会,导致民众不安之心理。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安之家长,无奈地逼迫着本应天真烂漫之孩子不断地“偷跑”、“抢跑”。婴儿学小学的知识,幼儿园学小学的知识,小学学初中的知识,初中学高中的知识,高中学大学的知识。各种补习机构如后春笋般普及每个街区。哦?原来现在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强了,我们得进行课改了!要把课程内容加深,于是孩子们不断努力着,不断去学习更深更难的知识。

人类的知识增加了,生活改善了,但这一切都在迫不及待地将人类的精神进行摧残,于是人类的神经变脆弱,人们不幸福了。患精神病的人数大增,自杀的人数大增。这本来就是个竞争的社会,适者生存,没有人会同情弱者,人们麻木了,却从未想有一天这不幸也会来到自己的身边。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的一位学生在一年前自杀的情况。虽然当时我把他的生命救了下来,可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拯救他的精神。可是我发现他的生活中还是缺少正能量,我觉得他活得并不愉快。我常常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产生这样偏激的举动。这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庭不和,工作福利、待遇减少、缺少朋友、缺乏有益的兴趣与好、不爱运动。一个人不可能在生活中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不少不如意的事情。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这些事情。书籍能给人带来心理的慰籍,我们的学生热爱看书吗?把书看明白吗?学习能给人带来自信。我们的学生热爱学习吗?生命在于运动,是宣泄负能量的良好途径。我们的学生热爱运动吗?记得谢敬仁司长说过教育聋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他们做人。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是否热爱学习?有没有后继学习能力?能否适应社会风浪的跌宕起伏?能否一直坚守着遵纪守法的为人底线?

目前大部分的残疾人的生活比较困难。到底是生活的难?还是精神的难?哪一个难更让人难以承受?社会上对残疾人的关怀主要表现为对他们所犯错误予以宽恕,这导致他们对错误认识不足,进而向犯罪的道路越走越远。或对残疾人的关怀以物质的居多,殊不知他们空虚的精神世界也同样需要慰藉,残疾人在社会上还是得不到足够的尊重,他们的心理问题同样需要正确的疏导。

正能量是人的精神支柱。作为教师,我们除了不遗余力地教育好学生,使其有能力在社会上立足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教会他们在社会中如何寻求生活的精神意义,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不但要自己拥有正能量,还

寻找正能量读后感范文四:

还记得去年底学期末的时候,我们的谭组长发来一条短信通知,内容大致如下:“请你在×月×日前上交×××表、×××表和×××表的电子版和纸质版,上交完后到某某某老师处领取新年礼物一份。”这份新年礼物,就是富有启聪特色、全校人手一本的假期读书作业——《正能量》。

这真是一份相当讨喜的新年礼物,相比于以往那些什么《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学校的挑战》等等一板正经的教育专著,这样一本光是听到书名就足以让人精神一振,充满自信、活力与希望的心理学通俗读物,实在是很应新年喜庆欢乐、万象更新的景。激发正能量,塑造新自我,真好。在准备放寒假的那些天,常常看到老师们双手横抱《正能量》于胸前,昂首挺胸大踏步地走在校园里,眼里满是对美好假期的热切期盼与憧憬,让我仿佛就看到一股“正能量”正从那本包装鲜亮醒目的书里汩汩发散而出。原来真的就如书中所讲,微笑,大踏步走,抬头挺胸,这么简单,就足以传递正能量,提升快乐和自信心。

但是,实话实说,一个寒假过去,这本《正能量》我真的没有好好看完。刚发下来那几天,我试着翻了一下前面几章,我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沉下心来好好地看。光是浏览一下那些小标题,什么“大笑吧,像不曾受过伤一样”、“如果你想变得快乐”、“真正的爱”、“寻找真爱的历程”、“快速爱情试验”、“如何收获爱”等等,我就觉得这完全不符合现阶段我的阅读兴趣和心理需要。我觉得我当下的生活不乏快乐,已经为人妻母的我也不再需要费心费神去学习如何寻找真爱、收获爱情,对什么“快速爱情试验”也兴味索然。再翻看一下那些不时出现、特别标注的红色字体的内容,什么“将大的画像挂在家中显眼处,小的画像放在钱包或钱夹中,让它们时时提醒你记得微笑。催生正能量,就是那么简单。”(P16),还有“实验参与者表现得越快乐,快乐的情绪就会越来越强烈,正能量越积越多。那些微笑的人感到更快乐了,而那些大笑的人简直是兴高采烈……”、“正如微笑能让你感到快乐,表现得像发生了什么开心事一样,也能让你得到与真心大笑同样的效果。所以,请笑起来吧,像不曾受过伤一样,只要嘴角轻轻上扬,体内瞬间就会充满正能量。”(P30),诸如此类,我就更感觉这类心灵鸡汤式的文字不对我的胃口。

所以,这个寒假里,《正能量》就这样被我束之高阁了,直到开学前两天,迫于开学集会当日“现场随机抽取分享读后感”的压力,我特意躲进佛大校园冷清的自习室,埋头苦读,以超乎我平常阅读速度的高效率,看完了书中的第四、第五和第六章,并且奋笔疾书做了几段笔记。

与前面的章节相比,后面三章我感觉还算比较有味道。贯穿全书的“表现”原理,“行动影响信念”的观点还是比较让我有所感触。回想过去的一年,我特别感慨于我自身的一个变化,那就是我突然爱上了读书,见缝插针的读完了好几本书,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的事。看了《正能量》中“行动影响信念”这一理论,我蓦然发现我的这一个转变,其实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理论。我就是在不知哪一天的哪一节空堂上,突然决定不再上网瞎逛不再挂着QQ漫无目的地流连了,不如打开电脑里下载已久的那些电子书看看,或者翻一翻放在办公桌的屉子里一直没来及打开的那几本书,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越看越着迷了。原来,网络不是必不可少的,走进书本会有更充实丰厚的收获;改变惯性的生活方式,建立更加积极健康的习惯,也并不是那么难,只要行动了,就会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换一种方式的生活竟有别样的乐趣。这一个寒假里,家里人来人往不断,小屁孩哼哼唧唧身前身后绕,没想到我却抓着那些滴水难进的时间缝隙,硬是把一本400多页的高尔泰的《寻找家园》从头到尾看完了,再加这看了半本的《正能量》,也算成绩不俗。Action, just action。行动影响信念,真的就是这样,我现在简直觉得,要是一天里没看上几页书,这一天就像是没有好好活过一样。

联系到我们的工作,我想道理也同样是相通的。对于那些我一直想要下点功夫去琢磨研究的课堂现象,那些时常浮上心头不得其解的特殊学生的行为表现,那些应该有更好的方法去改善的教学效果,诸如此类,与其总是在想我需要积累更多的日常观察和实践素材才能开始研究,我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更多的经验才能更好地去改善教学,不如随时投入行动,不要给自己找借口,用行动去观察,记录,思考,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反复试验和探索,如能这样,我相信自己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会有全新的认识,对工作的过程会有更加积极正向的体验。

寻找正能量读后感范文五:

用了整整两个星期的时间终于看完了《正量能》一书,作者怀斯曼引用了许多实验案例来浅显易懂的讲述身体行为影响情绪的观点,还通过简单明了的实验,还有非常与众不同的结论真的颠覆了我们一直固守的观念。

以前听人讲,微笑改变世界,或者哈哈改变世界的提法,我大概也只是不以为然地听听而己,并不往心里去。但怀斯曼对快乐的正能量的论证,对控制情绪秘密的揭示,让我看到哈哈可以改变世界的可能。身体先有动作再有感受情绪,也就是即使再理性和自我控制良好的人,首要反应的还是人的本能。所以,行动改变情绪。故而微笑可以让人更加快乐,愉快地与自我的内心对话也能让自己更加快乐。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说,“我祈祷了二十年,但是一点用都没有,直到后来我以双腿为注进行祈祷”。也如琼-贝兹的名句“行动是绝望的唯一解药”。

常识告诉我们,某些事件和想法会让你产生某种情绪,而这种情绪反过来会影响你的行为。比如我们有幸福的感觉,我们就会微笑;我们感觉害怕,我们会逃离。我们常常无奈的说,我笑并不是我真的开心。但是当我舒开眉心,嘴角上翘,心情会微妙变的好起来,于是变成“我笑了于是我开心了”。快乐可以是自找的!

当我们弯着身子窝在椅子里的时候,觉得疲劳与心情低落。我们认为这是精神状态不好的正常表现。但会不会是因为这样的姿势使得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呢?如果我们坐直身体,上调电脑显示屏,这样微微抬头的看着屏幕,一副很自信与胸有成竹的样子,然后,我们的精神状态变好了,感觉正能量在充斥进来。

这一切的案例都是证明了,行动可以改变一切!如果行为上改变的多一点,我们的正能量会更多一点。我就瞧着这观点去验证一下,首先我想改变我赖床的行为,放假这么多天,我天天一挣开眼,都是差不多11点了,很多次都跟自己说明天要早点起来才行,但第二天还是那样日照三杆,总想不起以前8点上班的时候是怎么熬过来的,甚至为了不让女儿早起床,每次在她有“动静”的时候,宁愿疲惫地用手不停的轻轻拍抚她,告诉她“女儿,现在还很早,你继续睡吧,还没有到时间起床了。”就这样搞到女儿一天三餐都变成了只有午餐和晚餐,每想起这点,悔疚感就冒出来了。我要改变这一切!!于是从起了改变懒床的念头时,我就把房间的遮光布卷起来,迎接第二天的晨光,以前上班的时候我总是调4个闹钟叫起床的,现在都关掉它,让自己留点“心事”的睡觉,而且很多晚都约父母第二天一早喝茶,这样一来更帮助我有动力要早起床。从那天开始,我每天在8点前就起床,我发现没有闹钟的日子,我更能一早地醒来,自己身体变了闹钟;没有遮光布的日子,我第二天更精神奕奕,精力充沛。时间多了,可以完成的时候更多了,现在家里还养了只宠物,每天一早起来给他们喂食,生活变得更充实,女儿同样也跟这我早起了。和家人相聚的时间也更多了,整个人都出现了变化,变得更有责任感了,变得更健康,我的真实感受让我认同了“行为改变一切,微笑改变世界!”这一观点。

在生活的改变让我相信在工作上也能同样可以改变的,把以前的坏习惯一一列出来,给自己定个目标,把自己想完成的事情,也同样列出来定个目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你觉得这句话听腻了,那还有这样的一句话:韩国人经常都会说:“世上没有丑的女人,只有懒的女人”,只要你真的想漂亮,你会不断地打扮自己,展示自己漂亮的一面示人。同样主要是你真的想做的事情,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只有行动才能真正帮助你。“停止空想,立即行动起来吧!”

寻找正能量读后感范文六:

现实往往叫人绝望,我们像被上紧发条的机器人一样,疲惫地奔波于梦想和生活之间。房价太高、物价飞涨、老板难伺候、养老没有着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这样焦虑的大环境下,“正能量”备受推崇也就不足为奇。

有一所不大但能让人心安的房子、有一份看上去体面的工作、有一个不对自己天天挑刺的爱人、有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这大概是绝大部分中国人最朴素的愿望。而现实往往叫人绝望,我们像被上紧发条的机器人一样,疲惫地奔波于梦想和生活之间。房价太高、物价飞涨、老板难伺候、养老没有着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这样焦虑的大环境下,“正能量”备受推崇也就不足为奇。

而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正能量》一书,可谓来得正是时候,“坚持正能量,人生不畏惧”是他写给读者最温暖的寄语。“如何在混乱的时势和焦虑的当下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如何将源源不绝的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是这本书所探讨的核心主题。之前很多激励大师和商业领袖经常向人传播这样一个理念: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就要先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而实际操作时,这种方法往往行不通。怀斯曼则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理念:只有改变我们的身体和行为,才能进而改变我们的思维,行为才是决定我们情绪和内心能量的关键。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点“正能量”

理查德·怀斯曼身为“英国大众心理学传播第一教授”,他十多年来孜孜不倦地研究人的行为与情绪之间的亲密关系,《正能量》一书里的观点彻底颠覆了“性格决定命运”“乐观主义者是天生的”等惯常认知,它严谨又趣味十足地讲述了正负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揭秘了什么样的行为模式,会真正影响到我们的信念、情绪、意志力。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既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而如何才能将体内的正能量激活出来?怀斯曼提到了很多实质性的方法,而且通过一个个看似怪诞的实验,去揭示我们思维上的盲点和误区。比如在教人如何快速减肥时,他推荐了一个“推拉”的心理暗示游戏:在你要进餐时,尽量将高热量的食物推离你远一点,并试着将就餐的灯光调亮,或者对着镜子进食、关闭电视等外在干扰源,这些行动,能让你不再做习惯的俘虏,激发前所未有的能量。再比如在研究着装是否能影响人的情绪时,怀斯曼惊奇地发现,喜欢穿深黑色衣服的人,往往容易专制、具有攻击性,而喜欢穿颜色鲜亮衣服的人,则常常表现得很宽容、乐于助人。这些都展示了我们的行为模式对于内在能量的决定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