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轲的作文

2015年11月19日作文大全

篇一:荆轲刺秦列传

秦国正要攻打燕国时,燕国派出一位武侠,名叫荆轲。燕国君主为老百姓着想,就派出一名武士去刺杀秦王。荆轲想了许久,打听了许多人,知道秦王憎恨秦将军,因为他是秦国的叛徒,投奔了燕国。

秦国要攻打燕国,要燕国的地图,荆轲用一张丝绸在那上面藏了一个匕首。荆轲向秦王求见,说是有燕国的地图和人头,秦王不信让他进宫来看一看。荆轲进了宫,拿了一个木匣子里面装了一个人头,秦王才相信荆轲。秦王说:“燕国的地图呢?”荆轲摸摸后背,犹豫了一下,说:“等一下,我去一下洗手间。”荆轲想了想,想道:“该不是刚才上厕所的时候掉屎里去了吧?”荆轲去了洗手间一看果然在这里。荆轲到了皇宫,拿着带屎的地图给秦王,秦王没有注意,就让荆轲拿过来,秦王一看有屎,就说敢给我屎,荆轲一看事情不妙,连忙掏出匕首,直接刺向秦王,秦王一看是刺客,连忙掏出长剑,可是长剑太长秦王拔不出来,说时迟那时快,荆轲刺中了秦王,秦王的小命不保了。大臣都围过来,拿起武器围住荆轲,荆轲拿起秦王的剑,把剑一挥他们的小命不保了。

燕国君主用嘴说服了其他国,统一中国因为荆轲,全天下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荆轲也当上了一国之君。

篇二:也说荆轲

提起荆轲,人们自然会想到那句话:“风萧萧兮易寒,壮士一去不复返。”

荆轲因为刺秦王而使他家喻户晓,名垂青史。而易水送别那悲壮的场面成了千绝唱。

荆轲不仅武功高强,胆识过人,而且很读书,心系天下,是个侠士。正因为如此,他才担起了刺秦王的大任,燕太子丹为了让燕国再存活一些时间,选中了荆轲,并派他去秦国行刺秦王,为了使荆轲同意去刺秦王,太子丹竭尽全力满足荆轲的需要。荆轲很聪明,他知道秦王的性格,他需要的是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只有这两样东西,才能打动秦王,秦王才能召见他,他才有机会下手。

刺秦王的结果,当然人人皆知,荆轲以死来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即刺秦王失败。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当然其一就是夏无且的掷箱,这为秦王拔出长剑赢得了宝贵的几秒种时间;其二是因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潮流,阻碍历史潮流,必将会失败;其三是没等到荆轲的那位朋友,可以想象那位朋友一定也像荆轲一样勇猛过人,是个侠士。假如那人与荆轲、秦武阳一起去刺秦王,也许会得手;其四是秦武阳的胆怯,秦武阳的举动使秦王与群臣很惊讶,故没有让他上殿,使荆轲失去了一个有力的助手。

荆轲的失败,使秦王活了下来,但秦王也被吓“目眩良久”。这是秦王政一生中的第一次被行刺,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再后还有高渐离用筑行刺秦王政。荆轲虽然失败了,但他的侠义精神却留了下来,自秦王政着手统一六国,到秦始皇死在赵地,六国的人相继来刺杀他,这均是荆轲开的先例。

荆轲不仅为了太子丹,而且也为了燕国的百姓免遭战火。所以在百姓的心目中,荆轲就是侠士,是个不折不扣的侠士。因此,在今天我们仍然在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我们提到易水寒,仍然有一种悲壮的感觉;我们提到荆轲,仍会敬重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篇三:荆轲之死

长长的丝交织在一起,悄悄地飘落。竹林间,一间木舍里,我与他举杯对饮。窗台上焚着清烟??的檀香,我们对视着,却不说话,只是听着窗外的雨声。

我放下酒杯,捧起了身边的筑琴。忧郁深沉的乐曲开始飘荡在屋内。半晌,他笑道:“渐离,为何奏此悲曲?难道你对我此去就如此悲观?”我的手没有停,“你是我的朋友,我怎忍看你一去不回?让我去向太子说明吧。”

他仰天大笑,“渐离,你小觑我也,为天下百姓,我一人之命何足道哉?”

我的手拨动着琴弦,我的心也随之起伏,“你要好好考虑……”“不用多说了,我心意已决,以我一人之命,换天下之宁,值得了。”

我无奈的叹口气,将一个木盒捧给他,“盒中之刃名为寒月,上有剧毒,见血封喉。”

他接过,打开,凝视着。

我的手继续在琴弦上拨动。他又笑了走出了屋子。雨,依旧在下……

接下来的日子,我弹琴,他练剑。终于,那天……

“高大人,荆大人今天去往秦国,太子在易水与他搞别。”

我急忙坐上车,向易水赶去。远远地,我看见了他。

我下车,与他对视,依旧没说话,可我从他眼中看到了炽烈而又坚定地光。有人送上两杯酒,我接过,他也接过。一饮而尽,我席地而坐,弹起了怀中的琴。他引吭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歌罢,他收好了寒月,裹紧了衣服,提起了装着樊於期头颅的木盒,义无反顾地转身,踏上了不归的路。

仍是竹林,仍是木舍,仍是细雨,仍是檀香。可是,人只剩下了我一个。

我的手仍在琴弦上拨动空气中充满了淡淡的哀愁。“嘣”地一声,弦断,曲止,“兄弟,你还好吗?”

时间流水般逝去,可我却没有时间再去思念他,也不能悠闲地弹琴。

因为,秦国越过国界,他们的铁蹄已经踏在了燕国的土地上。

最后,王死,国破。我流落到了秦国。

在高大的城墙顶上,我看到了他头颅。我抬起头,凝视着他,就如我们平时对视一般。

他的脸上仍留着走时那坚毅的神情。良久,我席地而坐,弹起了怀中的破琴。断断续续的琴声飘散开,空气中又充满了淡淡的哀愁。我仰头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篇四:刺客荆轲

历史上最著名的刺客,当属荆轲。多少英雄像他那般高喊“一去不复还”血战沙场,为国捐躯。多少人被他“独向虎狼秦”的大无畏儿震撼,他的确是一个刺客。

面对必死的结局,他留下的,只是易水边那个模糊的背影。荆轲一己之力,阻挡不了秦国扫六和而一统的历史大势,阻碍不了旦暮渡易水的虎狼之师。历史的车轮在前进,荆轲如那只螳螂,奋不顾身抵住车轮,在霎时,他的生命终结了,他的身躯被碾压,化成粉,飘落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也许是螳螂挡车,也许是飞蛾扑火。但在那一瞬间,“飞蛾”得到光和热,离开了这个世界,也终不再留恋这个世界。没有秦宫的刀光剑影,他留下的,也仅仅是那个易水旁的背影。

我真挚的怀念荆轲,我却不想为他高唱一首赞歌。无疑,淡然走向死亡的人比淡然走向胜利的人更伟大。

我相信史实绝不会想张艺谋《英雄》般诗情画意,荡气回肠。秦王也并不会拔剑给“荆轲”。如水之交的君子何其少,更何况会发生在行刺者和被刺者之间呢?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刺秦失败后,面对秦师,燕王斩下太子丹的头颅以谢罪,但终逃不过王国的命运。五百年雄厚积淀的秦帝国亦二世而亡,渴望和平统一的人民又一次陷入浩荡的起义大潮。荆轲在另一个世界,看着这一切的一切,他又会想些什么,他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吗?他会后悔与太子丹的交往吗?

荆轲不单是一个刺客,他更像一个隐士,他没有隐于山野,他大隐隐于朝。也许有些牵强和片面,但我的确感受到了他勇士胸中难掩的心境,即不怜生、不惜死。我认为荆轲刺秦的主要原因乃“壮士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太子丹的厚禄与宠信没有消磨他的信仰与英勇。看到心灵的真挚,他便没有眷恋的去了。

历史的神巧便是那个同行者秦武阳。这不仅仅是一个助手,而恰恰是一个对比,两个人灵魂鲜明的对照。没有信念,即使年十二杀人的秦武阳也会恐惧。而微笑刺秦的荆轲更如一封郑重的国,他的表现就是内容,他挥刀拼杀就是风骨的展现,他宁死不屈就是庄严的宣告,致壮士于死地的刀斧,又怎是仅仅砍在他自己身上的呢?

斯人已逝,浩气长存!

我真挚地怀念荆轲。

篇五:荆轲

剑光,划破长空。残阳如血。前方,存留的,是什么?真理,正义,以及,那充满死亡的荆棘。还有,地狱。夕阳西下,倾听,那属于你的挽歌。

——题记

他,是一个普通的卫国人,出生于普通的家庭。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一直都是。他亦有一个普通的名字,叫作,荆轲。

论剑术,他与盖世神剑盖聂不分仲伯,甚至比盖聂还多了分沉着及冷静。

燕太子丹选中了他,从此,他便跟着太子丹,完成那属于他的,历史的使命。易水边上,高渐离击筑,荆轲随之歌唱。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拿着樊於期将军那还带着温热的首级,跨过易水,身旁跟着秦舞阳。残阳。如血的残阳布满天空,他回首,再望了望眼前那名燕国女子。他知道,这一去,便不能回头,等待他的,仅死亡而已。通往秦宫。踏着飘扬的风尘,带着浓浓的杀气。

献上樊将军的首级,他终于见到了那个王者的面容,秦舞阳不自觉颤抖,而他,依旧镇定地献上一份地图。只有他和秦舞阳知道,地图中,藏着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匕首上涂了剧毒,被他一刺破皮,就必死无疑。

这是生死交锋,不可有任何差错。一步走错,全盘皆输。这生命的赌注,可输得起?

编了个理由,慢慢展开地图,一寸寸的,然后,银光一闪,图穷匕见。荆轲拿起匕首,直刺秦王。侍卫们全部涌了上来,越来越多,荆轲终于抵挡不住,受了重伤。生命的最后,他用尽力气将匕首扔向秦王……然而,终究只差了那么一点点,仅仅,是几厘米甚至几毫米的距离。夏无且救了嬴政。

就这样,荆轲,绚烂地倒下,眼中带着不甘。

别了,太子丹,高渐离,还有,那名燕国女子。他最终,未能完成任务。闭上眼,静静地,沉睡。再也不会醒来。

乘坐历史的马车,车轮转着,不知碾过多少世纪的尘土。

海平面,太阳依然东升西落,每一天,每一年,每一世纪。

又是新的一天呢,只是人不知,一个伟大的人,已不存于世。

易水之滨,萧萧木叶下,叶,飘然零落。

曾经,就是在这个地方,他开始了他的使命,只是如今,结束了。

是的,结束了呢。

纷飞,剑客的宿命,因剑而生,死于剑下。他,做到了呢。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一别,再不复还。

篇六:我眼中的荆轲——读《荆轲刺秦王》

近代杰出诗人臧克家曾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历朝历代都有许多的爱国志士,对于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对荆轲给予肯定的人也很多,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我们大家赞颂与学习的。

在我的眼里,荆轲是一个爱国志士、勇士与智士。

西谚曰:“叛祖国犹舟人自穴其舟也,可不戒哉。”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一句足以将他的爱国豪情展现出来。在这国难当头,他的反应不是退缩与投降,而是抛头颅,洒热血,愿以一死以换国之存。1911年编纂的小学课文,向孩子们这样讲述“爱国”:“国以民立,民以国存。无民则国何由成?无国则民何所庇?故国民必爱国。舟行大海中,卒遇风涛,则举舟之人不问种族,不问职业,其相救也,如左右手。何者?舟为众人所托命,生死共之也。国者,载民之舟也,国之利害,即民之休戚。”荆轲的确做到了这样,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现了他的爱国壮举。评价他为爱国志士是毫不吝惜的。

孟子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荆轲也是这样的。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勇士。这不仅表现在他毫不畏惧地进入号称虎狼之国的强秦,更表现在他与秦王的斗争上。从他“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一句可以看出他的勇敢。常言道:“士可杀不可辱”。其怒叱太子,表现出了他刚烈的性格。“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句,颇有些壮举,但也透着淡淡的感伤。正所谓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所以,他是一名勇士。

有些人认为,荆轲之所以刺不成秦王,是因为他有勇无谋,其实不然。荆轲刺不成秦王,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此次秦国之行有信,使秦可亲,他向太子丹提出“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的要求,这是他智的表现之一;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并说服樊将军自献其首,此为其智的表现之二;既至秦,厚遗秦王宠臣蒙嘉,此为其智的表现之三;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秦武阳,一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更是表现出他的智慧……总之荆轲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侠义之士。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为,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爱国志士,勇士与智士!我只想给予荆轲八个字——

“生亦辉煌;死亦辉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