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

作者: 喻莉娟2016年01月21日抒情散文

上小学时候,忆苦思甜,吃忆苦饭,对其 “青蒿饭”,有特别的记忆。一天上午,学校召开忆苦思甜报告会,大大爷“诉苦把言声” 的报告讲完,大家唱着“天上不满星,月亮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言声……”走回自己班教室坐好。不一会,老师抬着一大锅青蒿饭进教室。开会时就听老师说了,听完报告会有忆苦思甜的青蒿饭吃。听说有吃的,大家激动地等待着。现在看到了这个青蒿饭,黑白相间,看得出来是米饭加蒿叶,飘来一丝丝清香。一个个围到桌边,排好了队。一种清苦香味直窜脑门。我望着老师手上的瓢,一瓢瓢,舀在碗里。我注意着,看哪一碗多一点,希望最多的能到我的手里,一瓢一碗,正好在我面前的那碗,老师一瓢下去,瓢上一个尖尖帽,好高,我有些激动,太有运气了,看起来比别的同学都多,暗自高兴。看看同学们,一人一碗端走,我正好端自己面前的那碗,碗边上还粘贴着几颗饭,黑里泛青,似乎油晶晶的,我迫不及待地把它们弄在碗里,可几颗总是粘在手上,不愿进去,只好放进嘴里吃掉,有点回甜。

同学们都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吃起来。一个同学那痛苦夸张的表情,让我惊了,刚才的兴奋,不见了。见他那样,我犹豫了一下,还是试着吃了一口,眼睛一闭,一口饭要吐出来,怎么这样难吃,好苦哦。

老师说,大家都要吃下去,咽下第一口就好了。没有那么艰难,你们看老师吃。说着,她吃了一大口。接着说,解放前这是最好的东西,还有很多人没有得吃。刚才报告会上,你们不是都听见了吗。今天的忆苦思甜,就是要让大家知道什么是苦,才知道今天的甜。都必须吃下去,不许吐。老师吃着,看起来还很好吃的样子。她吃得很快,没几口,那一碗就吃完了。她拿着空碗在我们身边走,看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进度。好像考试时的监考一样,看看有没有人作弊。

她走到我身边,我急着将想吐出来的那口饭又咽了回去。同学们在使劲地咽,看来都很艰难,实在是难吃。老师在看我,我知道她是要我带头。我这个班干部是应该事事带头,便埋着头猛吃两口,使劲咽下去。吃多了好像也不觉得苦了,一口口咽,不用嚼。最后还有一点实在是吃不下去了,这时候的教室有些乱,大家都在说话,趁老师不注意,我把剩下的一点用张纸包起来,准备往窗外丢,在那一刻,一个同学报告了老师。接下来,是在全班批评,全校批评,老师家访。我是抬不起头了,都是这个青蒿。

老师当天就家访,对爸说,姑娘平时一向表现不错,学习努力工作积极,成绩优秀,又是班干部,怎么在这个问题上经不起考验,大家都能吃,就她有这个表现。这说明我们平时放松了她的思想教育,在关键时候就出现问题了,幸好发现得早,她也还没有扔出去,不然我这个班主任也该挨批了,你好好说说她。老师说完对我说,你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把它包起来扔掉。我轻轻地说,什么也没想,只是吞不下去了,最后的那一点点,就想把它扔了。我错了,今后一定改正。

老师说,写个检查,每天交给我。说完又单独和爸爸说了几句,走了。老师走后,爸爸开始给我上政治课课了。他说,青蒿饭,是难吃一点,你也不能丢掉,在困难时期,没有粮食,能吃东西都找来吃了,现在还在吃蕨粑粑,那时候是它的叶吃完了,挖地三尺刨出蕨的根来弄成粉和吃,蕨根挖完了,就是青蒿,最难吃的就是青蒿弄的蒿子粑粑,蒿子加红子,捣成泥做出一个个的蒿粑粑是好东西,救了多少人的命。今天的青蒿饭就算不好吃,也不能丢呀,就是要叫你们这些从小没有吃过苦的娃娃体验一下苦。为的是记住今天幸福生活的甜,在这样好的条件,你们才知道珍惜,才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今天的事情一定要记住,青蒿的苦,是对我们有益的。

我低着头,含着泪,不敢看爸爸那严厉的的眼睛,那准备丢的青蒿饭,这时候已经被我捏成了饭团,成了青蒿粑粑,外面的纸已经变成了它的紧身衣,要脱下来已不容易了。我擦擦眼泪,拿着那退不下纸的青蒿饭吃起来。不知怎么,这时候的青蒿饭已经不那么苦了,我流着泪,咽下最后一点青蒿饭。

爸爸那天说完我的事情,接着说了一件事,让我难忘。他见我吃完那坨青蒿饭,接着说,青蒿是好东西呀,饿饭那些年间,有点青蒿吃就能活命,青蒿救了好多人的命。我的爹妈,你的公婆,当年要有一点青蒿吃,也不会死。那是已经断粮好多天的日子了,家里能吃的东西都弄来吃了,山上能吃的草,叶也都没有了,青蒿、红子这些要算是最好的山珍了。一个村,一个寨的人都在刨根问底,还有那蕨,它的叶吃完了,挖地三尺刨出蕨根来吃。现在人吃蕨根是把它捣碎,弄出它的淀粉,用淀粉来加工成各种食品。那时候是要把蕨根的全部,磨成粉做粑粑,难吃是难吃点,有得吃就好了。只是最难的事情,是吃这样的蕨根,红子,拉不出屎来,那才是叫人难受。那时候经常可见小孩子撅着屁股,要大人给他一点点的抠出来。到后来,那么多人要吃,蕨根没有了,青蒿、红子也没有了,饿得人要往死里去了。

一天公婆看着几个饿得没有形的孙子,拿出最后一点青蒿粑粑,那是又黑又干,不知是哪天弄了,放着没有舍得吃的。婆从怀里摸出来,一群孙儿围上,一双双眼睛都在那一点青蒿粑粑上,没有一个上前要,他们知道会有得吃,只是等着。这时候,婆并不急于分给他们,她舀一瓢水,倒在碗里,招手让孩子过来,最小的一个三四岁,一摇一摇地走过去,其他几个也跟着,婆让每一个孩子先喝一碗水,再瓣一点青蒿粑粑给他们吃。分到最后的一点点,应该是公婆的了,可最小的那个吃完了,又慢慢地走过来,守在他们脚边,婆含着泪把最后的那一点递给了他。公婆慢慢坐下,婆递了一碗水给公,自己也喝了一碗。看这一群孙子还在屋里等着,不想离开,他们努力地站起来,试着再去屋里找可吃点东西。

那时候,家里可吃的东西哪里还有啊,那是地里山上找不到吃的了,没办法,只有再找找家里了。一会,他们在床下老角角,发现一个坛子,一推,重重的,里面肯定有东西,那一定是可吃的。两个老人一下兴奋起来,爬在地上,吃力地把它弄出来。坛子外面是一层灰,一层霉。公用衣袖扫了扫上面的灰,说,这不是我们前年做的糟辣椒吗,那年辣椒好,做了好几坛,这一坛跑在这里面,忘了,没有发现它,现在我们可有吃的了,度过这个冬,开春了就好办了。我准备过两天去后院坡上种点荞子,要不了两个月,就可以有荞粑粑吃。再种些牛皮菜,那是好东西,长得快,一两皮叶子就有可以做一碗,我们有救了。他们说得很幸福,准备去叫那一群孙子进来给他们吃一点点。婆说,不叫他们,这点东西也要慢慢吃,一下给他们吃了,后面的日子又怎么过。公觉得有道理,不叫他们,以后的每一天吃一点,可以拖些日子。这是糟辣椒,应该怎样给吃,两个老的商量着,最后决定还是一天两瓢糟辣椒,把它做成汤,好吃又能顶事。

商量好了,两个老人最后决定,自己还是先吃一点,已经是饿得不知道饿了,只觉得迈不动脚。他们颤巍巍地解开坛子上面的封口,一股酸霉味冲出来,他们还是迫不及待地凑上看,里面黑黢黢的,也看不清楚。婆伸手进去抓了一把,稀稀的,真是糟辣椒,只是糟辣椒的红色基本没有了,乌黑上有一层白。这是坏了,婆说。坏了也应该能吃的,公在一边说。两个老人说着,就抓着吃起来。没吃两口,婆说,不行,老头子,我肚子痛。我也痛了,如刀搅。话还没说完,两个老人倒在地上滚。外面的孙子们听到动静,进屋一看,两个老人在地上滚成一团,吓得他们嗷嗷叫,大的个哭着,跑去叫来大人。大人们来了,两个老人讲着刚才的事情,说着说着,就不行了。

听爸爸说这事,我很难过,一直就不明白,那时候,怎么会就没有吃的呢,公婆他们当时要有一口青蒿饭有多好。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时候,也有青蒿事。我们下乡那里是高山地区,天高地寒。山上的树木,都没有了。有的,是一个个方桌一样大的树桩,我们叫疙兜。山上还有的就是黄泥巴,也不爱长庄稼。包谷长得就拳头大,我们叫它“鸡脑壳”。说是这样的土壤适宜茶树的生长,于是那里办起了茶场。

高中毕业,响应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七八个,十七八岁的热血青年,来到这个茶场,我们是第一批,第二年前后又来了七八个。

说是茶场,能见到茶树的就几亩。其他的都在规划之中。我们的劳动,关于茶的事情没有多少,更多的是做一些养活自己,生存发展的事情。其中,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要吃饭,吃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燃料。这地方没有发现煤,煤要从外面拉进来,那很贵,我们烧不起,哪来那个钱呢。燃料问题,就是柴火,山上的柴火也不多,要到很远的地方去砍,一天就只能弄一趟,还要起早贪黑。我们住的山上,有的就是灌木,这里面也有半人高的青蒿,夏秋时间,可砍来烧了驱蚊子。平时只能砍一点丫丫柴,回去引火。不过丫丫柴下面,是那好大好大的圪兜,那是砍伐了参天大树后的树桩,把它刨起来,煮饭烤火就靠它了。

到了茶场,都在场长的带领下劳动。场长带着我们七八个知青,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圪兜”,把圪兜从地里挖起来,我们说,这就是刨根问底。每天,个人的任务是规定好的,完不成任务公分被扣,大家都担心,怕完不成任务。只有跟着场长,在他帮助下才能完成。

场长带着我们,望着现在这一个又一个的圪兜,说,小时候,这山我们一般是不敢来的,那时候是深山老林,上面的树,基本上都是,要一两个人才能合包的大树,常有“野物子”出没。他说的野物子,指的是,、野猪什么的。在大炼钢铁那些年,我也跟着大人一起来这山上砍树,砍来大炼钢铁了。没两年,慢慢地就砍完了。炼出一堆钢疙瘩,山上留下的就是这些树圪兜。现在我们只能把它刨出来,烧火煮饭,还要准备一些冬天烤火用,这里的冬天冷死人了。

这些埋在地下几百年上千年的老树桩子,要把它们从地里刨出来很不容易,根深蒂固。场长一边示范一边说,要把树根的土挖掉,全面掏空,泥巴一点点抠出来,根须全部亮出来,再从四面,一条根一条根地砍,先用斧头,砍在外圈的根,到最里面,下面的根,斧头是砍不上了,那就是用锄头,对着根部挖。说着场长丢了斧头,拿着那用得亮雪亮的锄头,掌心吐点口水,稳稳地拿着锄头,挥起,在对准下面的老根,用力,一下,只听见,咔,清脆的一声,主根断了,我们好羡慕哦。大家上前一起推,这个老圪兜出土了。

我们开始的时候要想独自打出这样的圪兜是很难的,必须场长的帮助指导,才能完成。一个力气好的男同学,对着一个圪兜挖得差不多,正在较劲,最后的几个根,长在底部,又粗又硬,周围都挖出了好宽一个坑,斧头这时候不好使了,砍不着。他跑到那场长那里,要了那把雪亮雪亮的锄头,学着场长的姿势,对准圪兜,一下,一下挖。还真给力,最粗的根就快砍断了。他是我们中间第一个独自打下这样大的圪兜的,难免有些激动。就是这根最主要根一断,这个圪兜,就翻兜了,大家都围过来,为他叫好。见大家看着,吼着,他也很有点表现的样子,挖得特别卖力,就是最后的一断了,一锄头下去,根轻轻的就断了,锄头上的力气还满满,惯性让锄头,朝他顺势而来,他身体一让,锄头正好从他的左退上晃过。正是夏天,就一条单裤。这下,肯定伤着了。他一撩开裤脚,腿上一条白口子,如红嘴唇翻着露出白牙,一下,鲜血汩汩流出来。大家都蒙了,不知道该怎么办。茶场是红药水这样的东西都没有,都必须去区里的医院,那是要走十多里山路,一时也解决不了问题。

只见场长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找来了一大把青蒿叶子,放在嘴里嚼,他急促地摆弄着牙齿,那青绿色的浆液从他的嘴角溢出。大家焦急地看着,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只见他把嚼烂了的青蒿,吐在手里,一把盖在那冒着血的伤口上。他上下捏了捏伤腿,说,还好,没伤着骨头,忍着点,不要紧的,青蒿能止住血,又能清火消肿,管用。你们年轻,几天就没事了。说完,扯了一块腰带给他包扎好。没有几天这个知青的腿伤好了。现在我们知青聚在一起时,谈到当年,谈到场长,就会想起青蒿。

最近一段时间,青蒿,一下众所周知,那是因为2015年的诺贝尔医学化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她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成功用青蒿提取了青蒿素,治疗疟疾,为世界的医药事业做出了贡献。

青蒿,我为你感动着!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