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闫家峪

作者: 高进2016年11月05日散文随笔

春分时节一个周末的上午,暖意融融,尘封的大地泛起久违的绿色,我和夫人及女儿、女婿带着一周岁另四个月大的外孙女,驱车去了一趟闫家峪,陪同前往的还有内弟一家三口。此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借温锅之名看望一下亲家的老母亲,二是感受一下近郊休闲游的乐趣。

从明水出发,沿着经十东路向东到韩家路口往南约五公里,大约十分钟的车程就到达了目的地。闫家峪之前是阎家峪乡政府驻地,现在归属官庄办事处管辖。由于工作原因,前些年去闫家峪的次数比较多,近几年去的明显少了。鉴于此次是专程前往又没有工作任务,有足够的时间重新审视一下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山乡小镇。

亲家的老家地处闫家峪小镇中心地段,当地居民习惯称呼为兴隆官庄。四面环山,门前有一条河道,大约有五六米宽,南北流向穿街而过。此河名叫巴漏河,是个季节河,夏秋季降雨多时,河水潺潺能流淌很长时间。近几年因天旱少雨,河道已经干涸,垃圾、杂物侵占了河道,看起来此河已有多年鲜有山洪经过。下游约一公里处的山坡上,矗立着盛习友烈士纪念碑。六十年代末期,就是在这条河里,咆哮的洪水把淌水过河的九名农家妇女冲走,当时在山上执行任务的解放军战士盛习友,为抢救她们献出了自己年轻生命。正因为这个原因,一直以来,我每到闫家峪,不由自主的就萌生出一种敬仰之情。

离吃午饭时间尚早,我们决定借此机会出门到街上逛逛,领略一下山乡小镇的风情。顺着一条沿河街道往上游方向漫不经心的走着,街道上比较清静,行人和车辆较少,是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街道。不远处有一排似曾相识的沿街商店引起我的注意,我一眼就认出这是闫家峪供销社。我和内弟早些年都曾干过商业供销,对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商店有一种莫名的情结。没想到在闫家峪这个山乡小镇,还能看到八十年代的供销社。像此处保持原样并且尚在服役的供销社,近年来我还是第一次遇到,亲切之感油然而生。还是当年的样子,砖混结构,外墙抹水泥灰装饰,与普通百姓平房相比,显得更为庄重。窗户罩用木棍支起来,露出透明的窗玻璃。门是双开式弹簧玻璃门,用绳子拉开固定,以方便客人进出。进门环顾室内,有四间房面积,光线较暗。屋内围着一圈玻璃柜台,柜台内及靠墙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商品,就连厅堂地面上也堆满了各种农资产品,显得比较零乱。看起来既像是过去的隔离式商店,又像是现在的自选式超市。两三个营业员在柜台内外随便站着,一位看上去五十来岁的大哥,见有人进门忙迎上来搭腔。通过简短的对话了解到,这位男店主姓栗,是本地人,之前是供销社职工,现在他是个体租赁经营。商品是自己的,房屋设施还是供销社的。谈起供销社,我们找到了许多共同的话题,他对前些年曾在此供销社任职的刘良伟等几任主任都很熟悉。时过境迁,原来意义上的供销社早已不复存在,我也为他的这份供销坚守充满敬意。供销社当年的辉煌早已成为历史,但那段曾经令无数人向往的风光,却永远的留在了供销人的记忆深处。当前,供销超市正在各镇街大量复制,完全是现代版的,全然找不到过去供销社的影子。我想,这也正是阎家峪供销社保存的价值所在。

告别供销社栗店主,往南走不了几步路,只见河道以南的山坡下,一座二层楼房看上去比较突出。因离路面有百余米的距离,没看见有门牌挂在墙上,凭我的记忆判断,这就是闫家峪卫生院。卫生院依山面河,环境静谧,四周没有院墙,通过楼前的一条跨河水泥桥与外界相连。远远望去,整个卫生院被满山的翠柏笼罩着,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眼前的画面,使我联想到了毛泽东的故乡——湖南湘潭的韶山冲。

从卫生院门口往南不远,是一个十字路口,路口有一座石桥,石桥旁边有一颗古槐,据说已有几百年历史,这也许是闫家峪现存最古老的活体标本。站在十字路口向四面望去,远处的山峦清晰可见,闭上眼睛深深呼吸一口空气,感觉清爽极了。山乡到处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街上有几个玩耍的孩子跑来跑去,给山乡凭添了几分活力。从眼前的画面可以看出,在这里生活的农民非常安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节奏感比起城市好像慢了半拍。但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祖祖辈辈过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这不正是令城里人羡慕的乡村慢生活吗?

梆、梆、梆……一阵急促的敲梆声,打破了山乡的宁静。不知何时,一位中年妇女出现在十字路口,手里拿着木梆子有节奏的敲打着,身边的小推车上放着一大块用绒布包裹着的豆腐,热气腾腾的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如此卖豆腐的场景,我已有很多年没见到了。外甥女更是第一次看到,好奇的张望着,我们急忙抱着孩子凑过去看热闹,有几个村民正在等着买豆腐。也许是经不住豆腐香味的诱惑,我们也产生了购买的冲动,忙掏钱称了二斤豆腐,待中午尝尝新鲜,也想鉴别一下山里的豆腐与城里相比,味道究竟有什么不同。

告别豆腐大嫂,由路口向东走几百米,路北侧有一处宽大的院子。院子里有几排平房,修缮一新,杨柳成荫,这里过去是乡政府驻地,是闫家峪小镇最好的位置。现在改造成了敬老院,成为无保老人颐养天年的场所,我为当地政府的这一善举和爱心点赞。敬老院东侧是邮电所,沿街门头房改造成了邮政储银行,装修的非常豪华,与城市的银行门面别无二致,但在山区乡镇就显得格外现代。如果说之前的感觉是乡村慢生活的话,在这里就能体会到城市的快节奏,仿佛城市的发展并没有把山乡小镇遗忘

就这样走走停停,东张张西望望,好像出门多年的游子又回到了故乡的怀抱,试图从这变与不变中找回童年的记忆。由此,我对闫家峪这个山乡小镇产生了兴趣。要想更深入的了解它,我想还的走进背街小巷,也许在那里才能真正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闫家峪。有了这个想法,我们决定不再原路返回,而是由此穿街过巷,绕个圈子再回到起点。小巷街道较窄,一两农用拖拉机勉强可以通过。地面已由水泥硬化,但路两侧的房屋基本上还是原来的样子,墙体大多是用一块块方形青石砌成的,大门为砖石结构,房顶由红瓦覆盖,看上去厚重结实。整个街巷的房屋大同小异,但建筑工艺都很讲究,并无粗糙之感。街巷也并非正南正北,而是随地势起伏错落,幽深清净,看起来比较流畅自然。从建造特色上不难看出,石头在其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这也正是闫家峪小镇的建筑特色。细心的人或许会注意到,有几个弃用多年的石磨盘底座,斜靠在沿街房外墙根上,既像是装饰,又像是加固,其实都不对。我似乎读懂了其中的寓意:它好像是在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又不希望这个时代走得太远,由此折射出主人对过去生活依依不舍得情结。不知不觉又绕回到了亲家的老家门口,似乎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其实也难怪,这次只是欣赏了其中的一处街巷,我想,比这条街巷更有特色的也许还有,但时间已近正午,肚子也有点饿了,我们只好遗憾作罢。

如此这般溜达了一圈,我已被这座山乡小镇深深吸引。这里有保存完好的特色民居以及原始意义上的生活方式,这里还有医院、学校、邮政、通讯等现代生活功能设施,这里贴近自然,远离城市的喧嚣与浮躁,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世外桃源版的特色宜居小镇。如果说朱家峪是一处被遗弃的古村标本,那么闫家峪就是一处正在运转的扩大版的古镇标本。每个到访的人,都可以在此摆脱世俗烦忧,放平心态,穿越时空隧道,寻找从原始到现代留下的烙印,感受风月的恒久和岁月的沧桑,让沉默的大山触及灵魂深处,从而找回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份纯真。

身临其境,感慨万千。这变与不变,传统与现代,在闫家峪体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体会更深。由此我想到,现代城市发展的快节奏,丢掉了好多过去不认为珍贵的东西,现在想想需要反思的实在太多太多。当前,我市正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应该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不能一个模式大拆大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建筑风格也应与当地的山水自然相融合。同时,还要留住乡村古迹,延续乡愁记忆。目前,全省正在规划100个特色示范小镇,闫家峪的风格,不正是政府倡导的特色小镇的模样吗?这里群山环抱,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民风淳朴。古桥,古道,古宅,古庙等乡愁记忆保存完好,应该把它列为特色小镇的示范点进行整体打造,使之成为我市继朱家峪之后又一处旅游景点,为市民休闲、仿古、探幽开辟新的去处,期待一个独具匠心的山乡小镇早日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