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的茶

作者: 彼岸蒹葭2017年12月13日来源: 四川经济日报散文随笔

当我在键盘上敲下这个题目,突然间有些犹疑:小满与茶,一个节气与一杯茶汤之间,到底有什么内在的逻辑联系呢?我不知道是哪一瞬间的感受,如电光一闪,让我想抓住这个题目和感觉,执拗地想把它记录下来。

二十四节气里,“小满”是一个颇具意味的节令。《太平御览》记载:“物之生长小得并满,故以小满为名也。”当此时,走在初夏的田野里,是极为享受的。阳光煦暖,小麦青黄相间,收获在望。菜园里的瓜果菜蔬,呈现出一年里最繁盛的景象。南瓜匍匐前进,悄悄吹起金色的小喇叭。长在地边的艾草,绿蓬蓬的香气格外醒脑。人站在地里,放眼四望,仿佛深陷于绿天绿地里,身心都拔不出。

小满,这名字起得很形象。所谓“小满小满,麦粒渐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逐渐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提醒农人不可懈怠,要当心照料好庄稼,不要以为果实即将收获就掉以轻心,也不要因为风调雨顺就麻痹大意,田沟里该蓄水的要记得蓄水,应变不时之需。蓄水如蓄粮,这个道理是每个庄稼人都懂得的。

有意思的是,二十四节气里有小寒大寒、小暑大暑、小大雪,却唯有“小满”而无“大满”。这个问题颇值得考量。是否因为“满招损”、“满则倾”?“满则损,盈则溢”,月圆,势必意味着接踵而来的亏损,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过错”是什么意思?过了便错了,过犹不及,凡事不过,刚好。想到这里,我不能不佩服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喝茶也是如此,小满即可。中国的茶礼仪上,有句老话叫“茶满欺人”,斟茶以七分为宜,所谓“留得三分人情在”,若是倒得太满,会被认为不识礼数——试想,茶满烫手,客人怎么端得住?在我看来,一杯“小满”的茶汤里,照见的不仅是传统礼仪,还有为人处世之道——不贪求圆满完美,只要小团圆。让我们掌握一个小满的尺度,才能活得朴素、从容、平和,遂有一种知足感与幸福感。茶文化里蕴含着如此道理,正好与“小满”呼应着。

小满的茶,盛在小小的茶盅里,精巧可爱。其中的茶汤,或碧绿澄澈,或金黄明亮,或橙红温暖……端起来,小口小口地品饮,细细感受或清雅或浓郁的香味和层次丰富的韵味。把玩手中茶盅,我常常想起诗人席永君的一句诗:“小就是大,芝麻就是西瓜。”

以前不理解,喝茶的杯盏为何几乎都是小号的?盖碗小巧,玻璃茶盏精致,闻香杯、品茗杯盈手一握,紫砂壶千姿百态,但都离不开一个小字。草莽之人拿了这玲珑的器皿,不仅他自己觉得尴尬作态,我们在一旁也觉得忍俊不禁。后来开始真正喝茶,才发觉泡茶的器皿是小得有道理的。大了,茶香散发得非常快。不仅是红茶、乌龙茶,绿茶也是如此。绿茶性淡,若是用大杯子,第三杯就已经寡淡如水了,但若用小杯子冲泡,五六泡尚有余香。《茶经》里曾言:“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淡。且如一满碗,啜半而味寡,况其广乎!”还有,杯子大了,水的热量过大,容易把茶叶烫熟,“从来佳茗如佳人”,妙龄佳人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沸水?岂不花容失色?又何来色香味美?杯盏的小,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也是对茶的一种珍惜与珍重。

小有小的好处,其中奥妙无穷。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胸怀大志,如今年过不惑才明白,所谓立大志、做大事,岂是容易的?终其一生,我们大部分人,不过是安心、甘愿做微小的部分,不求大,不求功业显赫,只要安心于那卑微,安心于脚下眼前,安心于把本分之事扎实做好。相反,对于大的、好的、光彩夺目、金碧辉煌的,我倒是心生警惕。越来越喜欢“小”,这小巧的茶杯,于我心有戚戚焉。手中杯盏小,茶里乾坤大,刚刚好。

清明、谷雨过后,春茶已经上市,爱茶的人可以把盏言欢了。适逢小满时节,窗外绿意葱茏,窗下置一方雅致茶席,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杯中的茶汤刚刚七分,不多不少,正是“小满”。一道铁观音,七泡有余香,金黄澄澈,正所谓“天地有金汤”,爱茶的人,若能品出这其中的真滋味,也算没有辜负这茶里的风云天地了吧。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