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儿童散文短篇

2022/12/06散文诗歌

儿童散文短篇(精选30篇)

引蜻蜓

文/孙鹏航

夏引蜻蜓真好玩,无有诱饵犯了难。

采片苇叶编蜻蜓,照样引来一大片!

昔时每到夏秋之际,儿童多玩“引蜻蜓”的游戏。

其时湾里各种蜻蜓特多。最多最常见者为马蜻蜓,色青个大,神气十足。另有红蜻蜓、灰蜻蜓,个较小,各以其身之色得名。最大者为“官官里娘子”,亦为青色,而身上的花纹较多,为蜻蜓中的巨人,但数量最少。

儿童在引蜻蜓时先采一枝苇子,将捉到的蜻蜓绑在苇子梢上作诱饵。若无真蜻蜓做诱饵时,则采一片苇子叶编成蜻蜓状,绑在苇子梢上以充蜻蜓。引蜻蜓时,一边摇动绑有蜻蜓的苇子,一边口唱引蜻蜓的歌谣。自由飞翔的雄性蜻蜓往往会在此歌声的诱惑下,扑到苇子梢上所拴之蜻蜓或“苇叶”上。此时,引蜻蜓的儿童即紧张地、快速地旋转身子及手中所持之苇子,转一阵以后,认为蜻蜓头晕了(实则自己头晕了),即将引有蜻蜓的苇子迅速平放地上,左手迅即扑上去将蜻蜓捉住……

儿童将引到的蜻蜓有的用线拴起,看其在空中飞舞以取乐,有的干脆在引完以后立马将其放归大自然,并不对其残害,其乐趣乃在引蜻蜓的紧张筹备过程及充满欢乐的引蜻蜓过程,故引蜻蜓的游戏始终充满童趣与化机,不杂有任何功利之目的,使人觉人与大自然浑然一体,能引起儿童极大之乐趣。

成人也需要儿童节

文/高茵颖

那天傍晚回家,在小区里看到一群孩子在玩耍嬉闹,在小广场里滑旱冰、骑单车,你追我赶,互不相让。也有三三两两,躲在梧桐树下看蚂蚁搬家的,聚精会神,仿佛那是一等一的大事儿。那时节正值樱花开放的季节,纷纷扬扬落下来的花瓣和着孩子们的笑声,飞出很远很远……

我站在门口的合欢树下,呆呆地看了半天,这样无忧无虑的笑声,这样肆意挥洒的快乐,这样童真无邪的举动,我也曾有过,在来时的路上,在岁月的深处,依稀可见。

那时候,没有动漫可看,没有电脑游戏可玩儿,不用上这个特长班,不用上那个补习校,大人们忙着上班,没有时间管我们,剩下我们几个孩子,跟在大孩子的屁股后面疯跑,折一支葵花拿在手中,在风中招摇。

那时候我们玩得最多的游戏就是“老鹰捉小鸡”,是由孩子们扮演的老鹰和小鸡,互相追赶与躲避的一种群体游戏。类似这样的游戏还有很多,比如跳格子、打沙包、跳皮筋、捉迷藏等等,每一种游戏都让我们尽情与痴迷,心思单纯而透明,笑声能飞到天外。

那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与烦恼无关,与快乐有染,满心满眼惦记得不是第二天吃什么穿什么学什么,而是玩儿什么,和谁一起玩儿,怎么玩儿。

时光如飞,日子过着过着,我们就长大了变老了,人木讷了,心思复杂了,那些游戏,那些快乐和笑声,早已丢失在岁月深处,一路走,一路丢,终于把内心里深深眷恋的小幸福小快乐都丢光了,变成一个赤贫的人,穷得只剩下烦恼与抑郁的穷人。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每日行色匆匆,穿行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职场的竞争越来越残酷,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只扬不抑的物价,人事的纷争,俗事的袭扰,让每一个人都变得纠结,丢失了快乐,却拣回了烦恼。

晚风中,我看着孩子们嬉笑玩闹,突发奇想,我们虽然是成年人了,但是不是也可以像孩子一样,隔一段时间就过一个儿童节?像孩子一样游戏与玩闹,单纯与透明,没有功利之心,没有复杂之心,肆无忌惮地快乐,无所顾忌地游戏,那是释放烦恼与压力最好的途径。

那些单纯的快乐,那些透明的快乐,不是我们一生都在追寻的吗?别不屑孩子样的快乐,只有孩子样的快乐才是至真至纯至美的,人生就是一个圆,曾经不屑一顾的东西,到头来会变成人生最珍贵东西,你会发现,那些弥足珍贵的,让你倍感珍惜的,是童心,童心不老,人也不会老。

又是一年儿童节

文/殷芷涵

盼望着,盼望着,我最喜欢的节日,“六·一”儿童节近了,这是我成长的里程碑,今年“六·一”一过,我就只有明年最后一个“六·一”了,心里有一种不安,我快要成为大孩子了,是不是不能像现在这样淘气了?哎!美好的童年就快要离我而去了,有点小忧伤。

以前每年的“六·一”都是三部曲,吃零食,展才艺,看动漫。当然,对于我这个标准的“吃货”来说,吃零食当然是必不可少滴!but,大家放松地去吃,去玩,去疯还是很开心的。同学们看到这里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有点小激动。

时光在悄悄流逝,我们不想长大,我们只想一直停留在懵懂无知的童年。但时光不如我所愿,我依然在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往少年的路上迈进。不知过了多少年,我仍然会想念我的小学生活,会想起每一个充满乐趣的“六·一”儿童节。我希望这仅有的属于我的两个儿童节都能与众不同,我期待,我更会珍惜。为我们的节日欢呼吧!啦啦啦啦啦……

最后,大家祝我这个“小疯子”吃喝玩乐得开心吧!“六·一”那天,我特别企盼老师可以让我们“窜班”,这样我就可以看到更多精彩的节目,玩到更多的小游戏,得到更多的小奖品。让我们高喊“六·一”节快乐吧!同学们,让我们嗨起来吧!

儿童的情趣

文/赵伟

“六一”儿童节到了,该给孩子们送点什么礼物呢?如今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裕,物质方面给的再多,也无非是锦上添花,不妨在呵护孩子们的童趣上多做些事情,能让孩子们高高兴兴,自由发挥天性,就是送给他们最好的礼物。

童趣,即儿童的情趣。其主要特点就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儿童都是有童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深厚,人变成熟稳重了,也有城府有心计了,童趣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童趣也是儿童最宝贵的财富。

着名画家丰子恺有一幅名画《凳子四条腿,阿宝两条腿》,就童趣盎然。他的4岁女儿阿宝把自己和妹妹的鞋子脱了,套在凳子腿上,高兴得在旁边大叫:“凳子四条腿,阿宝两条腿!”她的母亲呵斥阿宝,怕把袜子弄脏了,丰子恺却觉得很有趣。于是,一颗善于呵护的心,看到一件充满童趣的事,画出了一幅富有童趣的画,换来了无数小读者的开心一笑。

缺少童趣的孩子,小小年纪,春行秋令,说大人话,做大人事,即使在其他方面再有成就,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曾有个12岁的“神童”作家,在书里这样写:我找对象的标准,“富贵如比哥(比尔·盖茨),浪漫如李哥(李奥纳多),潇洒如马哥(小马哥),强壮如伟哥”,这话固然幽默诙谐,但出自一个小女孩之口,却显得油滑早熟,既无趣,也不正常。建议她还是先别忙着写小说出名,倒是真该好好补补童趣这一课了。

当然,一般来说,在正常环境下,童趣是自发的、天然的,无须刻意去培植,去补课。但毕竟孩子们可塑性很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对其童趣也需要精心呵护,正确引导,为其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和良好的生长生活环境,以使他们健康成长,幸福愉快。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政策,很受学校和家长们欢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实际上也就是在保护孩子们的宝贵童趣。广电部明确规定,涉案、凶杀、暴力内容的影视剧一律要放在黄金时间之后,这期间要多放孩子们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影视剧,目的就是为了不要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污染,不让和平友爱的童趣被野蛮的打打杀杀所取代,保护涉世不深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孩子不受负面影响。

新修订的小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也从实际出发,去掉“见义勇为”的要求,因为不论从心智、体力、情趣、社会经验方方面面来看,这都不是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事。孩子们心地单纯,天真稚气,学习之余,最适合于做游戏、看动画片、逛动物园、玩玩具,所以,扑山火、斗歹徒的事,还是留给责无旁贷的大人们去干吧。

还有关于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规定,各地图书馆、博物馆一律免费向孩子们开放的规定,以及深圳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列出监护人偷看日记要处分的条款等等,都是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环境,让他们愉快地学习、嬉戏、生活,充分释放他们可爱的童趣。

我们希望孩子们有个幸福的童年,让他们舒心地玩,可劲儿地乐,在笑声中长大,在欢乐中成才。

和老人一起过儿童节

文/孟月

对每个人来说,童年只有一次,美好且稍纵即逝。所以每年的儿童节都要颇费一番功夫,誓要为孩子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今年是女儿小学的最后一个儿童节,礼物自然是少不了,庆祝活动也不能缺,补习班都去见鬼吧,一定要和女儿开开心心地玩一天。

母亲也感叹时间如流水,嘱咐让我一定把今年的儿童节过到女儿的心尖上,她还亲自给女儿做了一个用珍珠缝制的斜挎包,寓意珍视现在的好时光。母亲说,她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背着解放军包上学的日子,可是转瞬间就已沧桑远去。女儿手里挎上那个珍珠包,边照镜子边好奇地问:“解放军包是什么样子啊?我真想穿越到姥姥的小时候,和姥姥一起去上学,一定有意思!”

穿越——不断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如果真能穿越,让女儿感受一下姥姥那个时代,她一定更能珍惜今天的生活,这个儿童节就意义非凡了!对,就让我们来一次穿越吧!

我做了一个巨大的海报,用彩色笔写上大大的标题——六一老顽童节。前一天,我们就开始布置场地,准备好活动所需要的桌子、凳子、果盘、笔纸、水果等用品,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母亲约了不少老同事和老邻居,女儿和小伙伴设计了活动流程,先由孩子们给老人们表演节目,然后老人们讲述自己的童年趣事,最后品尝妈妈们做的舌尖上的美食。

我把从淘宝上买来的解放军包给老人们背上,女儿从同学那里借来了一些红领巾给老人们戴上。提起童年,以母亲为首滔滔不绝,讲到兴奋处,几个老人还模拟演示起来,孩子们听着看着格外兴奋。

时间过得飞快,几位老人让孩子们开了眼界,他们儿时认为很奢侈的吃喝玩乐现在看来是那么普通,我们很难想象他们那时生活的艰辛。但是从老人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们也都有过那么快乐的童年,对一去不复返的童年生活,或自豪或遗憾,都是生命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老人们都希望能够继续参与这样的活动,并且要求带上自己儿时的玩伴一起来参加。

女儿的这个儿童节,没有儿童乐园、肯德基和亲子游,但却陪老人们过了一个“老顽童节”,给他们送去了快乐;老人们现身说法,对美好童年的追忆,也让女儿更加懂得要珍惜现在的一切。

这真是一个充满爱心、有意义的儿童节。

留守儿童心中的半个月亮

文/积雪草

他10岁,小小的年纪却有5个年头没有和父母一起过中秋节了。

他3岁那年,父母一起外出打工,他成为一个孤单的留守儿童,每年的中秋节,他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过的。一个天真快乐的孩子不能和父母相守在一起,是一件挺让人心酸的事情。

每年的中秋节,看着别的小朋友都是和父母一起过的,吃月饼,祭月亮,他幼小的心中就会充满与年龄不相称的忧伤,别人的月亮都是又大又红的挂在天空,只有他的月亮缺了半个。他总说,我们家的月亮被切两半了,爸爸妈妈一半,他一半,什么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吃月饼,他的月亮就圆了。

爷爷奶奶知道孩子心中的孤独和不快乐,所以他们总是想办法弥补,给他买一堆风格迥异的月饼,给他买一堆各式各样的糖果,可是这些东西就算买得再多,也代替不了他心中的父母。因为父母能给他温暖和关注,月饼和糖果却不能够,所以他的眉头越皱越紧,一副舒展不开的样子。

在他的家乡,中秋节的晚上有一道很重要的仪式,那就是拜祭月亮,在小小的院落里,对着天空,在月亮底下,摆上香案,桌子上放上一碗清水,一碟毛豆,一碟葡萄,一碟月饼,然后对着天空遥遥地拜上三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祈求合家平安团圆。

每年,他都是在家乡跟着爷爷奶奶完成这套仪式的。他很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每天都想,可是父母居无定所,每年都在不停地换地方,他不可能跟着父母在外面到处流浪,他要上学,所以他一直在家乡,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父母跟前撒娇装痴,他就别过脸去不敢看,那是他心中不能忍受的忧伤和疼痛,一个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任性淘气惹祸的孩子,过早地结束了童年生活,他必须像大人一样照顾自己,尽可能不给爷爷奶奶添麻烦。

中秋节虽然是一个传统的中国节日,但这个节日远没有春节那么铺张和隆重,也没有五一和十一那么长的假期,所以大多数出门在外的人们,不会千里迢迢奔回家中团圆,所以家中留下很多留守儿童或者空巢老人,孤单地对着月亮发呆,对着一地细碎的月亮暗发忧思。

唐朝诗人王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留守儿童想念出门在外的父母也是人之常情,别让孩子的心缺掉一角,别让孩子的快乐缺掉一块,别让孩子的月亮缺掉半个,关爱留守儿童,希望成为全社会每一个人的责任,关爱别人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进程的标准之一。

爱的奉献

文/巢明梁

我们随着老师带着学校组织的爱心义卖款来到了儿童康复院。

一进门,就看见一个上初中的大哥哥,虽然他说话有些结巴,但基本还算流利,他经常问东问西,院长都不厌其烦的一一回答,他是院长的孩子,我想也许是这个原因,院长才办了这个智障儿童康复院。

接着,我们看到了训练室,这里有攀网、爬洞、蹦床、秋千,专业的运动器材更是不计其数……李老师告诉我们,智障儿童的心里想法和行动不统一,所以要通过运动练习来锻炼行动和想法的统一。如果要将他们的行动变得和普通人的行为动作一样灵敏的话,那得花费多少时间和经历啊!

我们来到了教室,这节课是图形课。只见院长先让几个孩子照着一定的规律连点画图,这些看似简单的连图,但看智障儿童对图形理解的如此熟悉,他们平时该是做了多大的练习和努力呀!如果他们一不小心连错了,院长就会亲切地说:“再想想看呢?”或者说:“你再看看,这对不对呢?”很快,小朋友们立马醒悟过来,改正了。原来院长对每个智障儿童都是如此的亲切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教导。

康复院里的院长和老师们都做着了不起的工作,他们的辛苦和对智障儿童的关心与坚持让我感动,更让我感动的是复院里的智障儿童那股好学上进的心!我想我们今天应该把这爱心捐给他们,希望康复院里的每个孩子都有个健康温暖的明天!

美好的瞬间

文/李亦祺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照相馆照相,妈妈为我精心挑选了一套她认为特别帅气的衣服,我想等会儿照相时,我得好好表现一下,留下美好的回忆。

来到目的地,那里的叔叔十分热情。看见我们来了,远远地站起身来,笑盈盈地说:“小朋友,你要照相吗?”

我看到对面墙上那醒目的红色大字——“婚妙摄影”,也不答话,就径直转身往外跑。

可是,妈妈紧拉着我,一场拉锯赛开始了。爸爸说:“这里也照儿童照!”那叔叔恍然大悟,连忙解释道:“是的,是的,我们专设了儿童照相区,你看这个房间有儿童车和玩具呢!”爸爸也过来拉我,我无可奈何,只好让步了。

走进儿童照相区,这里果然花花绿绿的,充满了童趣,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我们是来照登记照的,叔叔让我站在蓝色的背景前。我略带微笑,立正站好。叔叔迅速举起相机,咔嚓,这难以捕捉的美妙的瞬间便成了永恒。

“多么帅气的小男孩!你们看吧!”叔叔递过照片,笑呵呵地说。我们接过照片乐滋滋地回家了。

走进西安城市运动公园

文/王自治

清晨走进西安城市运动公园时,满眼都是晨练的人们。以阳光岛为中心,北边广场晨练的人们以太极拳为主,人们穿着各种颜色的太极服,排列为几个方阵,随着悠扬的音乐旋律,演绎着优美、自然、平和、委婉、健秀、动静相宜、刚柔相济、快而不乱、慢而不散的太极拳。广场的另一侧则是中老年医疗保健操吸引着更多的上了年纪的老大爷、老太太参加,这是一个动作较小、技术要求相对不高,好学易懂,身体活动覆盖面又较大的一个好的健身项目,深受老年人的喜爱。在广场的西南角,同时还汇集着几位业余的“老书法家”,每天清晨都提着小水桶,拿着长杆的海绵“大毛笔”,在地上挥毫舞“墨”、挥洒自如,非常认真地书写着一幅又一幅功力刚劲、技法娴熟的“作品”,引起许多人来围观和赞叹,让人感到了一种浓浓的文化氛围。

在公园南边湖边上的经开区合唱团的横幅非常醒目地悬挂着,横幅下每天都拥簇着一大群声乐爱好者,在音乐指挥的指挥下,他们个个神采飞扬、声音洪亮地演唱着一些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歌曲,洪亮优美的歌声再加上二胡、手风琴、笛子、长短号、萨克斯、扬琴、打击乐等乐器的伴奏,汇成优美的旋律,气势宏大、震响四方,气场很强,展示出了这些老年人的活力四射和青春再现,令人忍不住驻足欣赏和参与进来。

到了中午,在公园西南边上的儿童乐园就热闹起来,儿童天地、儿童沙堡、儿童撒野园、儿童迷宫、海豹戏水、追逐战车、豪华转马、趣味滚筒、儿童涂画涂色以及儿童观光车等,丰富多彩,应有尽有,吸引着大批的家长带着小孩来游玩,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欢乐和童趣。

晚上是公园人流高峰期,围绕湖泊跑步和快走的人非常多,道路上几乎是拥挤的,川流不息,而快走的人占多数,只要你走进来,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跟着大伙的步伐快行不停。这也是大多数人选择的一种锻炼健身方式,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穿着各式各样的运动装,从晚上7点陆续开始行走,一直到9点半以后这里人才逐渐减少。

大广场上是大家晚上活动集聚的又一个重点区域,一些跳舞爱好者自发组成陕北秧歌、交谊舞、新疆舞、健美操、迪斯科等区域,这里灯火辉煌,人流涌动,锣鼓声、音乐声,声声震耳。秧歌区内一队队手撑着花伞,拿着花扇,腰里缠着红绸子的人们,在锣鼓和音乐声中扭着陕北秧歌,载歌载舞,使得一些看热闹的人都耐不住性子参与其中。新疆舞蹈区内,几十个少数民族舞蹈爱好者穿着绚丽的新疆服饰,有的头戴着新疆花帽,手里还拿着小铃鼓随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清脆的铃声、鼓点声和他们优美的舞姿很有特色。交谊舞区,成双成对的舞者踏着音乐的节拍,三步、四步,轻盈优美的舞姿,优雅、轻松,引起众多人的观赏。而在健美操区和现代舞区,一些年轻人则是在快节奏的音乐声中,不停地变换着舞姿,快乐地跳呀跳呀,尽情地享受着音乐和舞蹈的美感。

大自然是美丽的,公园600亩土地80%的绿化覆盖率,在这里你不但感受到花木和绿茵的美景,更感受到一种健康的锻炼带来的快乐,文明、和谐、友爱在这里处处体现。这里每天都聚集了成千上万休闲娱乐和锻炼健身的人,这是人们幸福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也是新时期西安现代社会市民生活的一个缩影!

四岁儿童的诗歌

文/王凯利

“诗言志,歌咏怀”。诗歌历来是人们抒发胸臆,表达情感的一种文体。多少年来,失意者以诗感叹,得志者用歌兴奋,雄才大略者指点江山,才子佳人们情意缠绵。在我国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千古佳句,为后人久久传唱。

现实生活中,四五岁的幼童有没有诗歌呢?那种天籁之声传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呢?

我的外孙女翘翘,满三岁以来就常常自吟自唱,颇为得意。去年“五一”傍晚,正是行星伴月的好天象。我领她外出散步,她抬头望月,大声朗读:“月亮月亮跟我走,我俩做个好朋友……”这份睹物生情,斗胆说,不是与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中“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有同感吗?可以猜测,她要抒发的是独生子女对玩伴的渴求,对朋友的呼唤。

一天,随姥姥、妈妈游历过桃花盛开的花海之后,翘翘兴奋地朗诵:“桃花谁最美,大地生是谁,谁最小桃花,桃花浇水回。”这首“童体诗”虽词句牵强,似文理不通,但她却充分注意了音节韵律,牢牢把握了主题立意。

又一天,在姥姥给她讲完故事,准备入睡时,她朗声吟道:“小鸟小鸟飞不高,蜜蜂来了把它抱,轻轻放在鸟巢里,小鸟小鸟睡着了。”这是孩子将要入睡时的一种环境感受,她把自己喻作小鸟,抒发了彼情彼景中的想象和情思。而触景生情不正是诗歌创作的灵感之源吗?

诸如此类的“童体诗”,翘翘“创作”了十余首。我想,孩子有如此的诗情和兴趣,源自她对唐诗宋词的朗读背诵。孩子自两岁多至今,在家人的辅导下,能熟练地背诵唐诗和毛主席诗词多首。诗歌的优美韵律对幼童的影响是深远的。

由此,我联想到,随着网络、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大量应用,阅读纸质书籍的人少了,刷微博、玩微信的“低头族”多了,“片段性阅读”和“浅阅读”已渐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当前,国家提倡“建设书香社会”,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四岁儿童的诗歌,启示我们在建设书香社会中,更要加强对少年儿童读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这是关乎民族文化传承的大事。

最珍贵的东西

文/汪亭

空闲时,我曾帮助一家心理机构做过问卷调查。问卷上只有一个问题:你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在小区里,我遇见一位退休的老妇人。她这样写道:我的人生已经到了古稀之年,所有美好的东西,如容貌、健康,都已渐渐失去。再回首,最珍贵的便是逝去的青春年华了。她颤巍巍地写完后,整个人都沉浸在回忆里,脸上流露出无限的惋惜与伤感,让人不禁心酸难过。

另一位被调查者,是一名刚毕业不久正走在下班途中的大学生。他边写边叹气:此生我最珍贵的东西便是一座豪华的大别墅,我可以安逸快乐地在里面生活着。但我清楚,这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已。随后,他垂头丧气地骑上单车,消失在人流中。

还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男孩,他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他最珍贵的东西,就是手上的遥控赛车了,因为那是爸爸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他一直小心翼翼地爱护着。每天与小伙伴们一同赛车,是他最快乐的事。

在所有的调查问卷中,将近80%的人都认为,最珍贵的是那些已经失去或不能得到的东西。只有20%的人觉得,正在拥有的东西才最珍贵。而在这少数人当中,又以儿童居多。由此,心理机构得出结论:儿童离幸福的距离最近,是幸福感最强的人群。因为儿童的心很纯洁,没有被太多的世事所干扰,也没有过高的欲望。

其实,世间最珍贵的,并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当下所能把握住的幸福。如果,想与幸福靠得近些,那就放下生命中的“得不到”和“已失去”,珍惜拥有,过好当下吧!

丁香月

文/译者肖毛

最先在五月登场的是轻薄的桃花,但五月属于紫丁香。当桃花在风雨中悲叹红颜,丁香却沉着地从绿心里拈出四个指头,什么都不说。可你绝不会无动于衷。看,满城荡漾紫海。品,心头萦回苦香。走,香气永远在前面。停,苦涩始终在身边。

到了六月,另一种花叶细小的紫丁香会继续陪伴你。等到六月下半,白丁香又会以它那赛过茉莉的馥郁温暖我们的心灵。是的,世界还有香,生活还有美,在这个时代。

不过,与花落相同,花开也是悲剧。花朵极盛时,就是衰亡的开始,人生诸事皆如此。可我不悲观,因为凡事都有这种结果。

一天下午,去书摊买书时,发现有辆汽车的车身上贴着一张大广告:“玛丽亚妇产医院”。这个名字很时髦,却不太吉利。玛丽亚的儿子是耶稣,他生在马厩里。妇产医院=马厩?按照《圣经》的暗示,耶稣恐怕是个私生子,后来又被献给上帝,给玛丽亚心中留下痛苦。更可怕的是,耶稣后来被钉在十字架上,受尽侮辱和折磨——哪个母亲希望孩子将来会有这种结局?尽管如此,我想,这家医院的生意大概也挺红火,因为喜剧往往诞生在悲剧之中。什么都可以相互转化,只除了记忆。

记忆是一头犟牛,只走在自己认定的路上,决不肯回头。记忆是一匹黑猫,除了月亮女神,谁也不懂它的心。记忆是一朵丁香,在太阳下微笑的时候,心头也蕴含着苦涩。记忆是一枝箭,执著地射向昨天,从不会停歇。当你拥有记忆,或者说,当记忆拥有你,你将再也留不住童年。这样也好,反正童年就像“六·一”,充满谎言和伤害。

虐待本该是一种罪,但他们却把它叫做爱。

一天傍晚,我去书摊买书,看见一个中年男子,正在狠狠地踢一个小男孩的屁股。有女人来劝解,他瞪起眼睛,转过身子,拳头几乎砸在劝架人身上。最后,在他的推搡下,男孩哭着离开。当时,感觉满街都是哭声,仿佛全中国的男孩一起哭泣。

为什么?一个女人告诉我,那个男孩看到一本旧漫画书,刚翻几下,那个男子便出现了。

“那本书我才卖一块钱!不让买也行,干吗打孩子呀?我从没见过这样当爸爸的!”

当然,这只是件小事。还有别的花样呢——受父母所迫,忍气吞声地弹奏钢琴的女孩;为某些人民教师凌辱,跳楼或者堕胎的男孩或女孩;因学习成绩不好,被父母打骂的孩子……

不把儿童当人,因为他们也不算是人。不给儿童平等,因为他们不懂得什么叫平等。

“六·一”只不过是一块遮羞布。

救救儿童?假如他们已经不可救药,又怎能救得了儿童?

五月为什么又香又苦?问题的答案,就在丁香的紫海中飘荡。

确乎“二般”的儿童文学”

文/王茂平

曾几何时,我也如同一些人那样不是一般见识,而是“二般”见识,总认为儿童文学是“小儿科”,难登大雅之堂,我们成人尤其是我们这些以舞文弄墨为乐的文人不屑花费心血去阅读和研究。一次与名中医兼文学发烧友的陈子茂先生闲逛,偶尔谈起柯焕德,谈起他的作品,陈先生居然口惹悬河、评头品足,尤其是对他的《少影童踪》中的儿童散文赞赏有加。近因暑假闲来无事,也因了这个缘故,我抽空翻阅了柯焕德先生先前赠我的大作——《少影童踪》。不读则已,一读不禁大吃一惊,使我彻底改变了先前的看法,还使我大开眼界。

《少影童踪》(花城出版社出版)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集,是柯先生半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献给少年儿童的一份爱心与厚礼。他认为“人生最好的时光是童年,世上最可爱的精灵是儿童。”出于这份挚爱,他醉心儿童文学,“力图用童心童眼表现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欢乐有趣,展现儿童形象的智勇刚毅和天真可爱”(柯先生《〈少影童踪〉·后记》语)。集子大多数是儿童散文,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儿童小说和儿童故事。这些作品“好看有趣,好玩过瘾”(广东老儿童文学家王俊康语)。

集子大多数作品,不论是散文、小说还是故事,都在“趣”字下功夫,读来意趣盎然,回味无穷。这首先体现在取材上。如儿童散文,大多写乡村生活的童事野趣,写“我”和小伙伴们这些乐天派在自己的生活乐园中,放逐着孩童放荡不羁、嘴馋好吃的天性,极尽玩乐之能事,“找着法子玩,换着法子乐,变着法子吃”。诸如,或在桑林、竹林、桃林,或在甘蔗园、菜园、果园,或在葡萄架下,或在山头岭尾上、小河溪流里做游戏:如打泥仗,粘鸣蝉、灌土狗,斗蟋蟀,薰老鼠,捉迷藏,泼水仗……作者的童年处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那时物质极度匮乏,缺吃少穿,孩子们为了填饱肚子,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就变着法子找吃的,他们或摘桑葚,或摘山稔,或偷荔枝,或窑番薯,或捉鱼摸虾来吃。

其次体现在生动的描写上。集子写儿童的生活,尽管多是采用写实的手法,但在作家的笔下却写得情态毕现,妙趣横生。不信,请看下面《桑林忆趣》中一段文字:

“……(大家)咚咚咚地从树上跳到地下,聚到一起。大家对视了一下,都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原来经过了一场激烈的争吃战,大家都变了模样,浅色的衣服,都染得花红紫绿。所有人的嘴巴,都被染得大红大紫,看来既滑稽又吓人。有的还在嘴唇两边多了两撇紫红的八字胡子,成了小老头。还有的脸上红一块紫一块的,成了大花猫……”

当代知名评论家西篱说过:“创作儿童文学作品,要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耳朵去听,用孩子的心灵去感受……儿童文学作家要有一颗天真和童真的心,不但要表达儿童的的内心情感,还要让他的作品有时代脉搏的跳动和民族精神的张扬。”是的,柯先生的这部集子中的作品,字里行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张扬着民族精神。

要知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每个时代的文学无不打上时代的印记。柯先生的《少影童踪》,它以粤西农村为背景,再现了那个时代农村孩子的日常生活,再现了计划经济时期粤西农村的社会风貌与民族风情,同时也再现了那个时期粤西的乡土风情。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空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儿童的放荡任性犹如是,儿童的嘴馋好吃犹如是,儿童的争强好胜坦率直言犹如是,毕竟他们还是儿童;可“蓬头学垂侧坐莓苔”已不再,“骑牛捕蝉溪边卧剥”已不再,“忙趁东风放纸鸢,短笛无腔信口吹”都也已不再。

不只是钢筋水泥林立的城市,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城市没有了蝉声虫鸣,就是当今农村也“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余光中语)当今儿童,尤其是城市儿童,玩具多多,玩法多样,千奇百怪,无所不有,诸如看电视,泡吧泡网玩游戏等等。零食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诸如朱古力,巧克力,肯德基,汉堡包……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阵子儿童们的玩法以及吃法之乐,不独后人无法享受体验,就是当今年轻人也无法享受体验了。不过,要领略儿童的山情野趣,不用读《诗经》,读唐诗宋词,只消读柯先生的《少影童踪》,管保你过瘾满意!

我知道,集子中的“影”和“踪”,虽然冠之“少”与“童”,但文字决非姓“纪实”,而是姓“文学”。因了这个缘故,只说其“好看有趣”,仅谈其史学价值,似乎还算谈其皮毛,恐他人笑我这书呆子对集子“找不着北”,因而,我还是不敢就此打住,还是扯淡一下其艺术上的成就了。

柯先生的儿童文学大多行文自由而又言之有序,信马由缰而又收放自如。如《故乡的菜园》,它运用倒叙的手法,先从现在写起,写菜园是“我”儿时的乐园,接着引出对菜园美好的回忆,卒章又回到现实,再次点明“我”对故乡菜园的怀恋。其中写菜园的可爱,是按春夏秋冬四季长着不同品种的蔬菜来写的,描绘了不同季节不同的绿,显现出一帧帧生气盎然的景象。捎带儿,还活龙活现的描写了印象最深的两种活动——一是捕捉蝴蝶,二是捕打小鸟。这里并非按四季的时序次第写来,而是写春季捕蝶,秋冬捕打小鸟,这就显得自由灵活,避免了机械呆板的毛病。而他的《故乡的那片翠竹林》,也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确乎言之有序,但其写法又略有不同,而是边写时序之景而边写他们应时的活动:如春天小伙伴剥竹笋做玩艺儿,捉蜢蚱喂蚂蚁;夏天,粘鸣蝉煨蝉吃;秋天灌蟋蟀斗蟋蟀;冬天,垒土窑,窑红薯什么的。集子各篇写法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可每一篇绝不雷同。

王国维有“境界”一说,他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境非独谓景物也……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且词“有造境,有写境”之分,还“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之别。总而言之,他以“境界”为最高的艺术理想。词如是,文不也如是乎?

柯先生的儿童文学创作,是很注重境界的,或者说他起码刻意对境界进行兀兀追求。集子中,尤其是儿童散文更为突出。柯先生儿童文学文字虽然显浅易懂,明白晓畅,但她蕴含着浑厚的文学元素,散发出艺术的缕缕幽香。

一是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柯先生是故乡的赤子,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饱含感情,难怪他对家乡的桑林竹林,对家乡的菜园甘蔗园,对爷爷的葡萄架等等,“物皆著我之色彩”,因而他把这些去处都视作他童年的乐园,都视作他人生的驿站,人到中年仍魂牵梦萦,永志不忘。请看下面一段:

“夏天,翠竹林是个清凉的世界。当外面已是骄阳似火,热浪灼人的时节,翠竹林里却清风习习,一片凉爽。那浓绿的竹荫,亭亭如盖,把火辣辣的阳光,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一场大雨过后,翠竹林会变得格外热闹起来。无数的淡绿色的、褐紫色的、黑色的蝉儿,便会顶着火热的骄阳,趴在竹梢或竹叶间,毫无顾忌地放声歌唱。“知了知了知了”的蝉鸣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故乡那片翠竹林》)

此段景物描写,可谓是“写真景物、真感情者”的了,与此同时,也是下文写伙伴闻声而动,前往捕蝉的引子,还为下面写捕蝉之乐作衬托渲染。这不是为了写景而写的景,真可谓一石三鸟矣。

二是精确生动的动作细节描写。动作的细节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尤为重要,如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雪地捕鸟的描写往往使人过目不忘。柯先生深谙大师为文炼字的技巧,写景状物绘声绘色,栩栩如生。还是让我们来欣赏《故乡那片翠竹林》中斗蟋蟀的描写吧。他于文中写道:

“两只蟋蟀一见面,双方都会竖起一对长长的触角,身子向后一坐,全身抖动着,然后迅速扑向对方又咬又踢。过不了多久,,就会有一只败下阵来,夺路而逃。而另一只,因为是胜者,则昂起头,得意地“嚯嚯嚯”高叫着,分明是在向主人夸耀自己的战功!”

这段仅此寥寥数言,却用了一系列洗练而精确的动词,就把两只蟋蟀格斗的情景生动传神地描写出来,与金庸、梁羽生这些武侠小说大师描写打斗场面的精彩程度毫无二致。

说了这么多,尚未述及柯先生集子的儿童小说与故事,这样会使人误认为集子后半部分的这些作品不值一提。其实,此说谬矣!

集子中的儿童小说故事,同样写得不赖。篇幅虽不长,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少篇什,都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并设置悬念,留有伏笔,故事性强,往往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如《引狼入室》、《鬼洞擒狼》、《计探淫窝》、《“猴王”捣蛋记》、《龙眼疑案》等等。

且看《引狼入室》,这篇小说就是写女孩赵敏红与色狼斗智斗勇,最终安然脱身而又智困色狼的故事。故事以“智斗色狼”为线索,按“遇色狼”——“诱色狼”——“困色狼”——“脱色狼”——“擒色狼”的顺序进行叙述,结构精巧,匠心独运。赵敏红作为一个女孩不幸竹林边夜遇色狼,色狼手持凶器,兽性大发,加之四周无人,遭奸可谓是势所必然的;但是主人公赵敏红却处乱不惊,从容淡定,一步步变被动为主动,终而“引狼入室”(将色狼引至爷爷的果园的屋子,还引他进入了地下室),使之束手就擒。故事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其中对果园中白狼(大白狗)的有关暗示与交代,就有伏笔和照应,使之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中人物塑造得鲜活与否也决定着作品的高下。集子儿童散文中的“我”,一如我省儿童老作家王俊康先生所言:“(他)是一个活脱脱的有血有肉的有个性的自我。既聪明勤奋,好学奋进,但又骄傲自大,懒惰贪玩。优点与缺点共存,天真共顽皮一体。”又如《“猴王”捣蛋记》中的侯旺,《引狼入室》中的赵敏红,《计探淫窝》中的四大金刚等人物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

文学作品的语言有两种,一是叙述语言,一是人物语言。叙述语言要符合普通话的规范,大多使用书面语,而人物语言要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而定,多使用口头语。集子中的叙述语言无可挑剔,而人物的个别语言,如果写得口语化、个性化些则更好,这就更能体现我们岭南人的语言风貌及乡土气息。这也许是鸡蛋里找骨头,但出于作评者的本分,我只能如是说了。不过,集子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集,同样,“柯焕德先生不愧为我市教育作家的擎旗人,不愧为我市儿童文学的一位大家!”

巧敲“边鼓”

文/龚军民

新学期伊始,学校就开展了《书香雅韵·走进经典》读书活动。活动之一就是年级的图书漂流活动。恰逢学校班主任成长节中,对班主任也提出了与孩子同读好书的要求。教师读儿童的书,也必能以儿童的视角、儿童的思想感受儿童的心灵。于是,我认认真真地阅读了这本书。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人公汤姆虽然还只是一个顽皮的捣蛋鬼少年,但是其身上却有着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的优秀品德。他正直诚实,遇到困难镇定自若,冷静分析,并积极解决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书中写到的不少东西也是不可取的,与现行学校教育相悖,例如“打仗恋爱忙得汤姆不亦乐乎”、汤姆“还爱打架和抽烟”……

其实,孩子还小,缺少一些是非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怎样正确汲取书的营养,消除一些不良影响呢?我决定利用班队课,和学生聊聊汤姆,聊聊喜欢,聊聊抽烟这些话题。

课上,我首先问孩子喜欢汤姆吗?喜欢他的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喜欢汤姆的天真活泼,喜欢他的勇敢,喜欢他的敢于大胆尝试……“是呀,汤姆对于我们来说,富于冒险和创新精神。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也不能墨守成规,要有敢于尝试的精神。”接着我的话锋一转:“我经常听有同学告诉我,我们班级的同学和其他班级的同学谈谁喜欢谁?和你们喜欢汤姆是不是很相似。”“相似。”

我又和孩子们顺着话题,谈下去:“我们平时说的喜欢,哪怕是男女同学间的喜欢,都可以解释为许多种,如佩服别人成绩好或有才华,如别人脾气温和,想和她呆在一起,诸如此类,都叫喜欢。拥有这种感情是美好的,也是正常的。但是像汤姆那样为了喜欢女孩就荒废学业谈恋爱,成吗?”孩子们回答:“不行的,我们还小。”我说:“是呀,这就是我们不能学习汤姆的地方。同时,老师想告诉你们,我们对某人的喜欢是正常的,但把它扩大化,传纸条,写信,或拿别人的喜欢到处说,唯恐天下不知,这就居心不良,不正常了。你们说是吗?”孩子们点点头……

走进汤姆这个人物,再走出汤姆这个人物,让孩子们懂得读书如何带着自己的观点,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想是这堂课最大的收获。

爱读童书不老闲

文/鲁建

我年近六旬,退休爱上读儿童书,老伴说这是“童心未泯”,我爱听,说这是“老不长进”,我也不恼。若说这是无聊,我就不认同了,非但不认同,我还要坚持说,不是无聊是有聊,下面,我就说说这其中的有聊。

我读的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精品》,它一套五册,分别是小说卷、诗歌卷、散文卷、童话卷和寓言故事卷,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1994年4月第一版。《吕氏春秋》、《战国策》、《列子》等古籍中就均有寓言,伊索、克雷洛夫的寓言也是广为人知,所以,不会有人说儿童读的寓言,人老读之就无聊。其次是童话。童话当然是典型的儿童读物。但只要写得好,一样会让老人由此有所感悟。格林兄弟和安徒生童话就大受欢迎,经久不衰。最好的例子是《皇帝的新衣》,成年人就从这里化出了许多的深层话题。这正如张潮在《幽梦影》中所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接下来说为儿童写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一般来说,写给儿童看的作品,其文笔,往往简朴、流畅、生动、活泼,读起来如沐春风,不拗口,不显卖学问,于浅显中寓深意,在轻松中出宗旨。所以,既适于儿童“隙中窥月”地读,也适于老人“台上玩月”地读。例如张天翼《罗文应的故事》这篇小说,娓娓道来,于轻松之中,就说出了一番要珍惜时间的道理,玩就痛痛快快地玩,学就认认真真地学,不可心猿意马,拖拖拉拉,管不住自己。人老而读,照样会别有滋味入心头。再如艾青的《春姑娘》,虽然是一首儿童诗,可年老读来,一样津津有味,因为它以诸多形象的事物,描绘出了春的勃勃生机,气象万千的景致。它不是干巴巴的。春姑娘来了,“她把花挂在树上,又把草铺在地上;把种子撒在田里,让它们长出了绿秧。”似无技巧,但实是大技巧。一个春姑娘的形象,就已把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欢欣,说尽道尽,多么高明的拟人化手法!

最后来说散文。在这块园地上更是五彩缤纷。冰心的文章沁人肺腑,柯蓝、柯岩、严文井、陈祖芬等等,又哪一个不是提供的醇酿佳肴?就说何为的《老木匠的竹笛》,它岂只是赞美了淳朴勤劳的老木匠,又岂只是讲述了老木匠与少年聂耳的故事,它所表达的,是人间的至情啊!如果说,是劳动和音乐,让老木匠与聂耳之间建立起友谊的话,那儿童文学,不同样可以在儿童与老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吗?我期待有更多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问世,让老年朋友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儿童节的演出梦

文/杜学峰

儿童节刚到,严摸摸跑来逼着我回忆童年时候干过的傻事。说她这周要写相关的稿子,让我讲讲自己,她先乐一下,找找感觉。见我不为所动,她又抛出“外婆说我小时候特得瑟,幼儿园有小朋友挨批评了,我都要跑到人家面前去打人家一下以示惩罚……”

好像儿童节是挺适合追忆自己的童年,重温一下那时候简单的快乐。还记得小时候,每年六一儿童节,学校都会开展文艺庆祝活动。那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参加一次文艺演出。想一想,在全校师生的目光中,穿着漂亮的服装,在舞台上表演,那是一件多得意的事情呀。

第一个有印象的六一儿童节是在上幼儿园时。节日前夕,老师告诉我们,将到小学里和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表演节目,庆祝我们的节日。老师给我们排练一个叫作《我们是勇敢的小空军》的节目。每天在幼儿园,大家都精神抖擞地跟着老师学唱这首歌,跟着老师比划着简单的动作。我也不例外,想要在儿童节的文艺演出中有出色的表现,就连放学回家了还口齿不清地唱着“我们是勇敢的小空军,驾驶着飞机在飞行,白云给我们让开路,大雁向我们把礼敬……”

结果,节目排练到一半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回家跟父母讲,参加演出的小朋友需要购买统一的服装。由于我的父母没同意给我买,我也就没能继续参加排练。虽然我后来不仅没机会观看那场在小学举行的盛大文艺演出,也一直没能把这首歌完全学会,但这都不是最让我遗憾的。我当时最耿耿于怀的是邻居家威哥参加了演出后,天天都穿着那双到膝盖的演出白袜子在我眼前晃。

第二个有印象的六一儿童节是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也是在节日前夕,班主任老师要选几个同学排练儿童节的舞蹈。由于刚成为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也不知道哪些同学能歌善舞,就来了个“排除法”。音乐课上,全班同学站在一起,大合唱《赶海的小姑娘》。第一轮唱毕,淘汰掉一些同学。第二轮小合唱是在老师的办公室进行的,我在这一轮被刷下来了,灰溜溜地回到教室。看着最后脱颖而出的同学兴高采烈地参加排练,我心里那个羡慕劲儿就别提了。后来,参加了他们班舞蹈表演的堂妹教我跳《赶海的小姑娘》,还附赠了他们班的舞蹈《种太阳》。我硬是只学会了前者,不过也并不影响我们晚上在她家院子里自娱自乐,跳得不亦乐乎。这是后话。

后来的儿童节,五音不全、笨手笨脚的我仍然没有机会参加唱歌、跳舞表演。倒是大概在四五年级的一个儿童节吧,我用稚嫩的笔调写了一首小诗。这给当时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带来了灵感,让我在儿童节的演出中朗诵这首诗,引出接下来的合唱节目。至此,我终于算是勉强圆了自己儿童节的演出梦想。

媛媛的儿童节

媛媛,一个三岁的小女孩,爷爷是身家过亿的富商,父亲是公司副总。端午节,媛媛到异地姥姥家过节。这年端午节和“六一”儿童节重合,姥姥对外孙女说,今天是你的节日,姥姥带你上街,给你买一件礼物,买你最喜欢的东西,你想要什么?媛媛没接话茬。

商场里的货品琳琅满目,姥姥领着外孙女楼上楼下地转。姥姥想到,去年夏天,自己在偏远山村生活的妹妹带着她的孙女来城里,逛街时,给她买了一件不到百元的白色连衣裙,小女孩高兴得手舞足蹈。后来听妹妹说,就是这么件连衣裙,孙女整个夏天穿在身上,晚上睡觉就枕在枕下,到了天凉时季,她才恋恋不舍地将它叠得整整齐齐放进箱里。

姥姥把外孙女带到服装柜台,对她说,这么多漂亮的裙子,你看看,喜欢哪件,姥姥给你买。姥姥心里盘算,外孙女家生活条件好,要买就买一两千块高档的。女孩目光懒懒地朝成排的衣裙略作扫视,说了句,我不喜欢裙子。姥姥想了想说,那就给你买双好看的凉鞋。女孩马上接口,说,我不喜欢鞋子。姥姥有点犯难,说,要不咱们去看看玩具?

玩具专柜前,姥姥问媛媛喜欢不喜欢脚踏滑轮车?媛媛说,我家有。姥姥问,要不买辆电动小汽车?女孩摇摇头,我家有,有两辆呢。

姥姥带外孙女走出了商场,商场门前的空场上摆放着一排可以摇摆、可以升降、可以旋转的电动玩具,造型有喜洋洋、有黑猫警长、有战斗飞机,只要投入一块钱硬币,就可以乘坐一两分钟。许多小朋友爬上爬下,玩得兴高采烈。姥姥问媛媛,是不是也坐上一坐?媛媛没兴趣,说,我不想玩。姥姥想起来了,媛媛家的庭院中曾经置放过许多这类电动玩具,她早就玩得兴味索然了。

姥姥不晓得怎样才能使宝贝外孙女在这个一年只有一次的儿童节欢喜快乐。她想,物质刺激的快乐在媛媛身上已经难觅踪迹了,小小年纪,就丧失了这么多的快乐的体验,是不是有些悲哀?过多的钱,充分的欲望满足,反倒让人离幸福渐去渐远了。

姥姥把媛媛抱到自行车后架上的小坐椅上,小坐椅是专门为外孙女准备的。回家的路上,媛媛显得异常欢快,随着车速的不断加快,媛媛不禁心花怒放起来,嘴里催促着,姥姥,快点儿,快点儿。到家了,媛媛不肯下车,非让姥姥继续带她兜风。

太开心了!有生以来,她不曾坐过没有铁罩子扣着的如此敞亮如此拉风的车。

诗里童趣

文/冯响

在我看来,古代的诗人们除了才思敏捷、悲天悯人外,大都有一颗易感的心。他们在或顺或逆的生活际遇中,时不时童心萌动,因而许多可爱的儿童的形象就以永恒的稚嫩、灵气留在了古诗词浩瀚的海洋中,成为一颗颗美丽的珍珠,闪烁着天真浪漫的童真童趣的光芒。偶尔捡拾一颗,这些“小屁孩”的形象是那样的天真无邪,充满着勃勃生机,不经意间已将我们深深地打动。

这些小孩是勤劳的。范成大的《夏日田园杂兴.其七》中写出了农村儿童淳朴勤劳的形象: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农村夏日,乡村男女日夜辛勤不辍,他们的儿女从小耳濡目染,也学着父母的样子在桑阴下种瓜,开始了最初的农事活动。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中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乡村的孩子早早地将自己融入辛勤的劳动生活中,那位斜卧溪边的边玩边干的小儿算是一个另类吧!呵呵,辛弃疾的发现让我们得以感受到孩子的天真无邪。

这些小孩是顽皮的。白居易的诗浅显易懂,一首《池上》更是用通俗活泼的语言塑造了一个顽皮可爱、稚气未脱的农村孩童形象: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这首五言绝句写出了一个小孩独自驾着小艇,偷采白莲匆匆而回,小艇穿过浮萍,水面留下一路痕迹。水乡的静美,小孩的灵动,读罢让人浮想联翩。

这些小孩是专注的。选入教材的《小儿垂钓》很有情趣: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的这首七绝写了一个忙于垂钓的儿童形象:头发在匆忙中都未曾梳理,路人问路也不敢应答,专心致志的态度让人觉得童趣盎然。另一首袁枚的《牧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小孩刚才还引吭高歌,却在看到蝉的一瞬间忽然缄口静立,动作变化之快,在诗人笔下非常传神。

这些小孩是好客的。崔道融在《溪居即事》中写道: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乡村春日恬淡平静,风吹小船进湾,小童以为客来,急忙跑回家打开柴门去迎客。诗人用“疑”和“急”两个字成功地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童趣的小镜头,写出了孩子的天真、热情、淳朴的性格,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小小孩童奶声奶气地询问已是两鬓斑白的回乡人,儿童的好奇,诗人的感慨无不跃然纸上。

这些小孩是个性率真的。诗人韦庄写给爱女的诗《与小女》: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何事,为嫌衣少镂金华。诗人抓住女儿学话、贪玩、爱美、爱哭闹的个性特点,用生活琐事表现出来,爱女之情亦流泻于笔端。另一位唐代诗人施肩吾也有给女儿写的小诗《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于堂前,学人拜新月。小女孩自顾自地学人拜月的动作,一定让这位父亲哈哈大笑了吧!这种天伦之乐的情景实在让人倍感温馨。

这些小孩是好动的。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中这样写: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暮春的农村,篱笆稀疏的小路幽深寂静,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被儿童一路追逐,它巧妙地飞入菜花之中,消失了踪影。孩子天真好动的形象和周围的景致和谐地融在一起,成为诗人眼中最动人心弦的一道风景,十分富有生活气息。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前村后,绿草如茵,杨柳拂堤,儿童放学归来不肯耽搁,兴致勃勃地在东风中放起风筝。春光旖旎,孩童活泼,诗人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多么美好的充满生机的图景啊!

这些小孩是聪慧的。杨万里的《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诗人乘船路过安仁,见渔船上的两小童收篙停桨却撑着伞,不是为了遮雨,是利用风吹伞让船前进。多么有趣的好玩的游戏啊,显示出了孩子的聪慧。另一首《稚子弄冰》也很有意思: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儿童早晨起来,将铜盆中冻的冰小心地凿下来,别出心裁地穿上彩线当铮(古代的一种乐器),声音穿过树林很好听,忽然,敲碎了!散落一地,发出玻璃破碎的声音。小儿的精灵古怪,玩耍中透出聪明伶俐,让我们为之颔首,诗人的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

古诗词中随处可见的儿童形象,说明了诗人热爱生活童心未泯的心境,他们用文字给我们勾勒出一幅幅水墨淡痕的写意画,每一幅都是那么淡雅宁静,让人神往。而诗词中的“小屁孩”们,比起现在那些在家长的溺爱和各种培训班中长大的孩子们,是不是更有生命的活力呢?

“儿童不宜”

文/刘至一

在爸爸妈妈、姥爷姥姥、大姨大姨夫、老姑老姑夫、老哥老姐的眼里我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电视迷”,而且节目包罗万象,来者不拒,一有机会就看,逮住机会就看,就连刷牙的时候我也看。《健康讲座》”、《今日说法》、《快乐大本营》、《中国新歌声》、《笑傲江湖》等等到各种老哥看的抗日连续剧,妈妈看的爱情肥皂剧,姥姥看的怀旧剧,哈哈!我都来者不拒,只要你给我机会。爸爸说看多了电视要弱智,我不以为然而且据理力争,因为我确实学了好多知识。只是妈妈说看多了电视早熟,于是就有了我的“儿童不宜”,每到这时,我就会高喊:“儿童不宜!”然后双手捂住眼睛,这样我就解决了“要早熟”问题,哈哈,好好玩!

今年暑假,我也有了我的电视剧,那就是林心如和赵薇演的《还珠格格》。我妈妈和小路妈妈规定一天允许我俩看两集。

“紫薇好漂亮!”我说。

“想不到林心如都结婚了,还这么美!”小路感叹着。

我俩都好喜欢紫薇,还有小燕子、香妃、晴儿,她们都快把我和小路美哭了!当然,我们却不知道“危险”就在后头。

“啊,儿童不宜!”我俩异口同声,然后一起捂住眼睛,但都露出指缝偷偷看紫薇和尔康拥抱,小燕子和永琪亲昵。猛然发现我们俩都在偷看,顿时我俩互相指着都哈哈大笑,然后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互相又对视一眼,然后就又同时背过身去,过了一会儿,转过来继续看。哈哈,真有趣!

看完两集,我和小路谈论“儿童不宜”,我俩不能因为“儿童不宜”不去看我们喜欢的电视,可我们喜欢的电视剧里会有越来越多“儿童不宜”的镜头,这是我们最烦恼的事。有的小朋友会说:“那你俩不会看动画片吗?”我们俩会异口同声地说:“小弟弟小妹妹呀,姐姐我们已经马上就是四年级的学生了,还看动画片吗?不幼稚吗?”

于是我们俩就想如果我们能当上导演,就拍一部我们自己的电视剧,没有男女的相亲相抱,只有小孩的嘻嘻哈哈;没有男女的甜言蜜语,只有纯真的孩子气;没有爱情的眼神,只有顽皮可爱的眼神。那该多好啊!那就再也不用“儿童不宜”了!

粘知了

文/孙鹏航

洗了面筋粘知了,

树底潜行静悄悄。

一阵蝉鸣欢呼急,

吓得鸟儿展翅逃。

昔时每到夏秋之交,当树上知了(蝉)多起来的时候,儿童们便纷纷进行粘知了活动。

粘知了首须先做面筋。其法即找一把小麦,放在口里嚼烂,然后拿到水里反复冲洗,洗成黏性十足的面筋,再找一根长度能够到树梢的长竿子,竿子头上绑一小节有弹性的小细棍,将面筋粘于小棍头上,准备工作即算就绪。

粘知了以中午时分为佳,因中午时分知了鸣声嘹亮,而且光线较强,易于寻找。儿童即三五成群,在树底下悄悄行进,仰头张望以观察知了在树上之具体位置,一旦发现目标,即将粘有面筋的长竿悄然举向知了,待靠近知了的一瞬间,即猛然将面筋向知了身上一戳,知了即被粘住了。知了被粘住后会发出一阵急骤鸣叫,儿童亦一阵欢呼,往往惊得周围树上之知了及鸟儿一齐展翅急逃,整个树林一片喧哗之声。儿童将粘到的知了装入预先准备的布袋内,再扛起长竿继续前行,搜寻新的目标,一个中午,大约可粘十几个到数十个知了。当粘知了结束以后,儿童即将知了翅子扯掉,入盐水内稍腌,用铁勺子炒吃,参加粘知了的小孩子即纷纷前来抓刷(“抓刷”平度俗语,即连连抓拿之意)食之。

陪留守儿童过“六一”

文/李爱华

那天,我刚进家门,十岁的儿子怀里抱着一辆遥控赛车就迎了上来。“妈妈,这是爸爸给我快递的节日礼物。明天是‘六一’儿童节,妈妈会给我什么礼物呢?”

我是一位小学老师,老公异地上班,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平日里我既要上班,又要独自照顾儿子,记忆中,已经很久没有陪他一起出去玩了。想到这儿,我有些内疚,忍不住对儿子说:“豪豪,对不起,妈妈陪你的时间太少了。‘六一’那天,妈妈陪你出去玩一天,你看怎么样?”儿子一听,立即欢呼起来。

我正要征求他去哪儿玩时,儿子忽然沉默了。他似乎想起了什么,低着头,幽幽地说:“妈妈,我们班上的张晓雨好可怜呀!他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他跟着他爷爷奶奶过。”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满脸凄楚的小男孩,他的身后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我的心一片濡湿,为了那个小男孩,也为了我善良的儿子。

我们这个小城位置偏僻,大型企业不多,外出打工人员不少,有一批留守儿童。我们常说“金色的童年”,无疑,童年应该充满了欢笑和快乐。可是,没有父母在身边呵护的儿童,他们的童年一定少了许多的欢乐和笑声,多了几许的期盼和泪水。我们无法阻止他们的父母丢下他们出去打工,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给他们一些我们能够做到的。

下午,我把我的想法说给校长听,校长略一思忖,为难地说:“李老师,你的提议很好。只是,带着这些留守儿童出去爬山。你一个人能照顾过来吗?”岂料,校长的话刚落,办公室里的其他几个老师说,我们一起去吧。

这在我们学校是史无前例的。在征求留守儿童的意见时,除两名留守儿童身体不适之外,我们一共收到了全校71名留守儿童的愿望——希望老师陪他们过“六一”。甚至,有些不是留守儿童的学生也要跟着我们一起去。

第二天,出乎我们意料,竟然来了100多个学生,还增加了四位家长。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先去了郊外的小河边,孩子们洗了脸,我们稍作休息之后,又去爬山……大家你追我赶,嘻嘻哈哈的笑声感染了林中的鸟儿,也跟着唱起了婉转的歌儿。远远望去,他们都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天使,谁能猜到他们大都是留守儿童呢。

孩子们欢快的笑声让我感到由衷地欣慰,我决定:来年,我还要陪留守儿童过“六一”。

70岁,儿童时代才开始

文/顾彬

有老人吗?从办公室的窗户往外看,好像有。我的办公室在六楼。早上、晚上,楼下都有退休的男人、女人在锻炼身体或者跳舞。上班的路上我看他们先在食堂买一点小吃回家,再出去动一动。我不喜欢吃饭。吃饭很无聊,而且浪费时间。

我5点半起床,写诗、写散文、喝咖啡、吃水果。可能我才睡4个多小时。我们德国老年人经常是这样,不需要睡觉。有时候我24个小时没休息,工作了一天一夜后还不累。秘密大概是我每天吃生大蒜、生姜,还喝小酒,那种高度白酒。

有不少中国人问我,“你今年70岁,怎么还干这么多事儿呢?你多休息吧。”我的回答都一个样:休息太无聊。歌德74岁爱上了一个18岁的姑娘,他忙死了。快80岁的德国作家瓦尔泽写歌德的故事,他更忙死了。已经去世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无论年龄多大,他还是继续创作他的书和绘画。好像我们德国人不能够老,不需要去广场跳舞。

我呢?作报告、上课都站着。去年无论是在科隆大学还是在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我几乎每天都站着讲8个小时的课。我不吹牛,这是真的。为什么不坐呢?坐着气不会通过我的身体,会讲得不好。

我每天跟我的领导喝70度的白酒,还游泳、踢足球、打乒乓球。在波恩,我每天骑至少20公里的自行车。爬山时年轻人都落在我后面。我累吗?我不会累,上帝不允许。因此我非常健康!

吹牛吗?不相信吗?快来北外看看吧。我们在球场快跑。70岁年龄不算大。70岁,儿童时代才开始!

一条孔雀羽毛的花裙子

文/沈博森

上小学时,有一年,我们班来了一个从东北回老家来的插班女生,老师很喜欢这个一身洋气的名字叫韵的女生。

过了一段时间正好赶上儿童节,能歌善舞的韵被老师选中表演节目。那天她穿了一条有着孔雀羽毛图案的花裙子,绛紫色透着一层薄纱图案,把她打扮得像个仙子一样。这是我们这些从来没有走出过家门的孩子从来没有见过的漂亮服装,让我们知道除了粗布衣服以外,还有这种质地的裙装。

这个儿童节使我们大开了眼界,看到了我们之外,还有另一个不同的天地。它带给我们的这种美的记忆,一辈子在脑海里也是抹不掉的。

第二年的儿童节,韵又穿了一件花裙子,那种美依然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视网膜,仿佛现在的影星走红地毯一样,每一次亮相都惊艳无比,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儿童节与书籍相伴

文/刘飞霄

小时候的儿童节,总是伴着喜悦与盼望,印象最深的就是书展。

那时没有网络购书,也没有平板电脑,书展就承载了购书之乐。书展的举办地在保定市是不一样的,莲池、商业大厦、新华书店都曾承办过书展,印象最深的就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莲池书展。莲池的美景伴着阵阵书香,真是沁人心脾。书展上的漫画和动画书籍成为了我们的最爱,依稀记得熙熙攘攘的人群和一双双看着图书的眼睛,《蓝精灵》《森林大帝》《洋葱头历险记》《黑猫警长》,当找到自己心仪的图书,恨不得立刻将它抱回家。书展相对简陋,以书店为单位,每个书店在长长的木板上堆满了图书,与现在琳琅满目的展台无法相比,但是那份快乐今天想起来都兴奋不已。

网络化的今天,淡化了书籍的阅读,但是书展与“六一”在我的脑海中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欢乐。

“儿童节”随想

文/沈熙喆

儿童节,是少年儿童的梦;儿童节,是少年儿童的歌;儿童节,是少年儿童的一支乐曲。每当一年一度的儿童节来临之际,校园里总能传来一阵阵歌声,总能看到一支支舞蹈,幸福快乐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

儿童节到来了,有的小朋友说:我要爸妈带我去游玩;有的小朋友说:我要一份精美的礼物;还有的小朋友说:我要去吃顿美食……看着同学们的张张笑脸,听着伙伴们的声声议论,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有那么一个儿童群体的存在,那些在贫困地区的儿童们、在大街上沿街卖艺乞讨的儿童们、那些在福利院失去父母的儿童们等等。他们的儿童节又是如何度过的呢?他们是否也在唱歌、跳舞、捉迷藏、表演着各自的节目,绽放着各自的风采呢?他们是否也能收到心仪的礼物和吃上一顿可口的美食呢?但或许,他们有的从未过过儿童节,游玩场所也从未有过他们的脚印,歌舞表演中也从未有过他们的身姿,他们也从来没收过心爱的礼物,甚至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作美味。

在生活的花园里,因为条件的差异,我们过着不同的儿童节。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我们,是否能让部分贫困儿童的节日不再灰暗呢?给他们捐出一个玩具、一件衣服、一样学习用品,或一本书籍,给他们一份快乐,给他们一份希望!或许我们还不曾知道,这种平凡的幸福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深深的渴望。我们还可以给他们写上一封关心与祝福的书信,让他们能度过一个快乐又难忘的儿童节。

每到儿童节,我的内心深处总是有着这道深深的烙印,也是我无法抛弃的感想。节日里,一个人的快乐,又怎么能称得上是节日快乐?真正的节日快乐,是很多很多的小朋友们都能快乐。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造一个美好快乐的儿童节吧!

珍惜幸福

文/黄心怡

最近,我读了一本《中国留守儿童日记》。这本书由留守儿童的日记组成。读完后,我心潮澎湃,既为这些小朋友们的不幸遭遇而感到难过,又被他们的坚韧顽强所折服。

这些留守儿童都是贵州省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的学生,平均年龄才10岁。父母去远方打工,留下他们独自或和亲人们一起生活。从日记中,我知道他们不仅要上学,还要照看弟弟妹妹、洗衣做饭,甚至地里的农活也得干……小小年纪,就要用廋弱的肩膀担起家中的重担,成为家中的半边天。

书中那个背水女孩的插图让我为之一颤,她个头不高,瘦骨嶙峋,背着有她半人高的水桶,走在一条崎岖的山路上,她的家遥远得只看得到一个黑点。想想同龄的我,平时上学都是爸妈接送,甚至有时书包还不是自己拿的,我顿时觉得羞愧万分。当我们在为晚餐不满意而闹情绪时,他们却觉得一个包子也是难得的美食;当我们在轻松花着父母给的零用钱时,他们却在为生活辛勤劳动;当我们在爸爸妈妈的怀抱中撒娇时,他们却只能请月亮来传达思念之情……

可敬可叹的留守儿童啊,他们的生活虽然很清苦,也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但他们脸上的笑容依旧灿烂。他们这种面对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怎能不让我动容?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面对苦难坚强不退缩,这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启示。

让留守的心不再孤单

文/周景煜

今天下午,我们很荣幸地去观看了一场演出:让留守的心不再孤单。

我们先看了引子,费梦丹的一天。我们还了解到我国有5800万名留守儿童,占了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二!看到这里,我的心里不由一阵酸楚。是啊,这些孩子的父母为了生活不得不打工天涯,而生活的大山也压在了这些孩子的身上。当我们还在与父母撒娇时他们却只能默默地思念父母!有一个孩子在日记上写道:“我真希望能把春天留住,这样就能把爸爸妈妈留在身边。”可见他们对母爱的渴望。

接着就是情景剧《让留守的心不再孤单》。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由湿润了,也许,老师的关爱就已经让他们感受到母爱了。当别的孩子叫一声“妈妈”的时候,那是他们最想念父母的时候。

这时,主持人上来说:“在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决定了每年11月20日定为国际儿童日,并让每个儿童受到特殊的保护。我的心里不由发出自豪的声音: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为我们国家这么关注我们而骄傲!

接着,有18个留守儿童代表上台。主持人讲述了几个留守儿童的身世,而眼泪也不知不觉滑过我的脸颊。而令我最感动的是一个小孩子,他的父亲残疾了,母亲却患病在身,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是年逾古稀的奶奶,生活的担子压在他弱小的身躯上。而他只有一个愿望:想要一双保暖鞋。听到这里,我心中不由得思潮起伏,也许对于我们来说一双保暖鞋根本不算什么,只要一张口就会实现,而对于一个极其缺少关爱的孩子来说一双保暖鞋已成为了他们渴望的奢侈品。这时,福康油脂的董事长上台为每一个留守儿童送上1000元的支票,广济帮帮团的叔叔阿姨上台来为他们献上礼物,他们还准备了一个特大的蛋糕为他们庆祝生日,不知什么时候市长伯伯和宣传部长蔡军阿姨也来到现场同他们一起过生日。现场上烛光闪闪,温馨一片,而那些儿童戴着生日帽,吃着生日蛋糕,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我想,留守儿童需要我们去关心,爱护,也许社会的关切让他们幸福。正如那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因付出而伟大,爱因收获而升华!

我的儿童节

文/章月珍

我的儿童节是女儿一年级的时候开始过的。

女儿贝贝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她放学回家,我把一个布娃娃送给她,提前祝她六一儿童节快乐。她满心欢喜地抱着布娃娃,问我:“妈妈,你小时候怎么过儿童节的?外婆也每年送你礼物吗?”我愣了愣,苦笑着说:“我们小时候都不过儿童节的呀!我好像从来没有过过儿童节哦!更没有收到过儿童节的礼物啊!”她歪着脑袋,一脸的疑惑,问我为什么。我抚摸着她的小脸说:“因为那时候大家都不过儿童节的呀!”她看着我,清澈的眼睛里含着深深的同情。

六一节那天到了,女儿学校早上有庆祝活动,下午放假半天。中午回家吃饭时,女儿从书包里拿出一个红色塑料袋,把里面五颜六色的糖果全部倒在饭桌上。她兴高采烈地用小手拨弄着那些零食,兴奋地给我介绍每一种零食如何美味,告诉我这些糖果都是学校发给每个学生的节日礼物。我看着,心想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不仅家长送他们礼物,连学校也每年送他们这么多礼物,真好。想想我们小时候,什么都没有,我不禁生出许多感慨来,叹了口气。看着女儿满是幸福的脸,我温和地对她说:“你先把这些礼物收起来哦,我们现在先吃饭!等下你再吃零食,好不好?”

女儿摇摇头,用两只胖乎乎的小手把那些糖果全部推到我面前,认认真真地对我说:“这是我送给你的儿童节礼物!祝妈妈儿童节快乐!”这突如其来的幸福让我茫然不知所措,我愣在那里,一时没反应过来。她用胖乎乎的小手熟练地剥开了一颗牛奶糖,塞进我嘴里,然后托着腮帮子,看着我,问:“甜吗?”我忍着眼泪不住地点头。女儿一边漫不经心地把那些糖果重新装进红色塑料袋里,一边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这些好吃的全归你了!以后我每年都会给你过儿童节的!你放心好了!”我嘴里含着糖,除了点头,只会傻笑。糖很甜很甜,甜进了嗓子眼,甜到了心窝里!

从那以后,我每年都收到来自女儿的儿童节的礼物,直到她不再是儿童!

儿童教育

文/周国平

把儿童看做“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是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也认为好父母胜过好老师。不过,什么是好父母,人们的观念截然不同。我自认为是一个好父亲,理由仅仅在于,当女儿幼小时,我是她的一个好玩伴,随着她逐渐长大,我在争取成为她的一个好朋友。至于在我们之间,谁是老师,谁是学生,还真分不清楚,我只能说,我从她那儿学到的,决不比她从我这儿学到的少。

人的智力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心和思考能力。随着理性能力的觉醒,幼儿对于周围的世界会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欲望,在我看来,重视、鼓励孩子的发问和思考,和孩子进行平等的讨论,是父母在孩子的智力教育方面所能做的最有价值的工作。

让孩子真正喜欢上智力生活,乐在其中,欲罢不能,对学习充满兴趣,是智育的最大成功。在这方面,父母的榜样能产生显着的作用。我深信,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质是熏陶出来的。

因此,做父母意味着人生向你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提高你自己的素质。

留守之心

文/卢豪杰

在现在的社会中,相信有许多人都是有爸爸妈妈陪伴在一起的,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没有爸爸妈妈陪伴在身边的留守儿童的感受吗?

在今天下午第二节课的时候,来到了排练关于留守儿童关心的场地,播放屏幕上的留守儿童时,我忽然想起了我的小时候。

小时候,家里并不是很富有,就连上学也要向人借钱,所以我的爸爸妈妈为了维持生计只好将我托付给了我奶奶,然后去打工。每一次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就便又回到了工地里工作,此时,我多么的希望这几天能变得漫长,不那么的短暂,但还是没用,爸爸妈妈一走,我总会忍不住红了眼眶,到了晚上就躲在被窝里痛哭,直到睡着。所以幸福才会美好,因为它很短暂。我那时总希望,爸爸妈妈能多陪陪我抱一抱我。

在乡下,村里的三分之二都是留守儿童和老人。而在老家的隔壁,住着一位留守儿童,他和他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叫刘清,因为是我邻居,我们都非常的熟。每一次他的爸爸妈妈回来,都会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来送给他,但是每次爸爸妈妈要走,他就会躲在我家,不忍看着他们走。有一次我看到了他的日记本。上面写道:爸爸妈妈我不要玩具,我不要华丽的生活,我只想你们留在我的身边,陪着我,不离开我,这才是给我最好的礼物。

每一次,留守儿童会看着别人牵着爸爸妈妈的手,而他们只能流着羡慕的泪水,每一次,留守儿童都会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可以留下来,对他们而言这就是最好的礼物,所以他们不需要漂亮的衣服,不需要有趣的玩具,不需要舒服的生活,他们只想自己的爸爸妈妈能留下来,多陪陪他们一下,多抱他们一下,多关心他们一下,这才是他们所希望的啊!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留守儿童每次听到这首歌都会流下泪水,这是为什么,他们只想要见下自己的妈妈。

为了留守儿童们,大家不要轻视他们,要关照他们,不要让他们感到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