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中医文章

2022/12/09散文诗歌

中医文章(精选7篇)

中医在国外

文/柯云路

这是朋友的一次亲身经历。

朋友的儿子在国外留学,不久前在运动中手腕受伤,疼痛不已。

急忙到医院拍片子,诊断为腕部“月骨脱位”。医生警告,脱位严重,须在几日内及时手术,否则手腕、手掌很多相应组织可能坏死,后果严重。

细问手术方法,医生说,手术需要全麻,复位处要打钢钉,恢复期约三个月。

毫无思想准备的年轻人被吓得不轻,于是到处打听可有别的办法。听说中医正骨可使脱出的月骨复位,赶快找到当地的一家中医诊所。对方很负责任地看了片子,说理论上推拿可以复位,可惜他的诊所只能做一般的针灸理疗,国外法规严格,脱骨复位于他的诊所属“超范围经营”。

年轻人只好向父亲求援,问北京可否找到合适的中医?若行,打算立刻买机票飞回来治疗。

我喜欢中医众所周知,朋友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向我求教。我倒是认识一位在中医院工作的朋友,于是介绍他把骨伤片子发过去。对方很热心地立马找了骨科专家,岂料看完片子后得出与老外西医的同样结论:如此严重的脱位,一般推拿无法复位,必须手术。又问知患者在美国,便说:那边手术比这边技术更成熟,何不就地医治?

朋友当然不会死心,继续打听,辗转荐得一位老中医,据说学接骨是童子功,医术很是了得。联系后老先生说:通过推拿让脱位的月骨复位,应该没大问题。再问要不要看片子?老先生说:一定得见人,手摸后才能定论。

这就很纠结,万里之遥飞回来,万一治不了,再返回去手术,岂不耽误了病情?

当晚朋友再与儿子通话,这些消息显然让年轻人相当沮丧,说身边同事又帮他找了不少线索,中西医都有,但看过片子后一致认为情况严重,只能手术。

此时年轻人的腕部已严重肿痛,并延至整个手掌,日夜不停吃止痛片仍疼痛难忍。朋友不得已又找来,希望我帮着拿个主意。我先安慰他说,中医对月骨脱位有许多复位的成功案例,眼下不应该放弃寻求中医的努力。考虑到回国治疗有许多不确定性,不如继续立足于在美国当地寻找有本事的中医。若实在找不到,再考虑就地西医手术。

朋友将我的意见原样转达给年轻人,不夸张地说,我的意见在年轻人那里有着相当的“权威”。当日半夜三点朋友家的电话铃声响起,那是另一个半球的白天。年轻人告诉父亲,又继续联系了多位医生,一致说必须手术,但他听了我的话,没有放弃努力,终于从当地报纸的广告中找到一家中医诊所。发去片子后,对方仍说治不了,但随后推荐了一位中医,据说医术很高,值得一试。于是立刻联系,医生看过片子后,说:“过来吧,我可以给你治。”年轻人将信将疑,那么多中西医都说必得手术,唯有他如此笃定,靠谱吗?

但他此时已是“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境,无论如何也得一试。去了医生那里,先是在手臂上下扎了数针,说伤处肿胀,得放松肌肉疏通经络,才谈得上下一步治疗。医生边扎针边聊,说自己早年就职于国内一家著名的医院,已定居国外多年。“这样的复位治疗我在美国做得并不多,但在国内几乎每周都会做上几例。”

打电话时刚刚扎上针,医生又去忙别的病人。大约四五十分钟后,电话又响,喜讯传来:医生已将脱出的月骨成功复位。详细治疗过程是:先是扎针,如过电般麻胀酸痛。约半个小时将针拔下后,平托手臂做放松推拿。而后顺势从腕部向指尖推送按摩,将水肿推至掌部,同时放松手腕,将骨头松开,其间可听到骨头松动的声响。持续按摩一段时间后,吩咐年轻人手背向上平伸手臂,然后将手掌向上垂直立起,医生握住腕部伤处从内侧向上一次次用力挤压,最后两次同时让年轻人握拳。朋友说:这次可是领教了中医的厉害。儿子受伤后腕部及手掌手指肿胀僵硬根本不能动,惶令其握拳?医生却说不怕,大胆握就是。儿子咬牙一握,果然手指可以动了,且可握住半拳了!接着在又一番极痛的按压后,医生说月骨已成功复位。接下来还要做几次恢复性治疗,疏通经络,消除炎症。

一个看来“必须手术”的伤病竟这样“简单”地解决了,用年轻人的话说是“误打误撞”找到了好医生,连自己也没想到。他当晚没吃止痛药睡了受伤后的头一个安稳觉。

我告诉朋友,对于高手而言,月骨复位不是难度太大的技术,中医目前虽然式微,但民间仍有许多高手。

我一直留意着这个“病例”。几个月后,朋友告诉我,他儿子的手腕已完全恢复正常,西医拿到新拍的片子后,“很是震惊”。

这是中医在国外的一次神奇发扬。朋友说:看来老祖宗留下的中医还真是好东西呢。希望这样的医术后继有人。

感悟中药

文/鲁庸兴

酷暑难当,气躁心浮,身体不佳,便请了老中医来帮忙调理。想起儿时每每身体有恙,母亲总要带我到镇上去找老中医看病,也总是要带回一包包中草药熬煮。母亲信赖中医,自打我记事儿起,家人一旦得了伤风感冒或是其他疑难杂症,母亲首先想到的,就是去老中医那儿看病抓药。时光渐逝,不知有多少草药熬成的汁液滋润、治愈过我的身体,呵护过我的生命。

我一直对中医药心存敬意,因为中医药是几千年历史长河沉淀下的精华,是众多先贤智慧的结晶。每当我看到中药,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黑瓦罐中的药汤在小火的煎煮中咕嘟咕嘟的冒泡的场景。老中医说,煎药,药先得浸泡十五分钟。在水的滋润下,干燥的草药渐渐变得柔软生动起来,仿佛要从沉睡之中苏醒。中药的熬制,极讲火候。头茬大火十五分钟,中火十分钟,文火十五分钟;二茬药中火二十分钟,文火十分钟,三茬药文火半个小时,如此熬来,那药力自然就被充分熬出。其实这熬药的过程就是一个粹取精华的过程,是让各种药力彼此融合的过程。它贯通了阴阳调和之道,和谐相携之美,虽不能使人无疾一生,却能够以厚重丰富的内涵,调剂人身心的冷暖寒热、喜怒哀乐。手边罐中的药汤沸腾着,中药特有的苦味和香味一股劲儿地往我鼻子里钻,有种说不出的舒坦。我用竹筷慢慢翻动着草药,想起老中医的话:可别小看这草草筋筋哟,奇着呢。这丹参,来自西北奇崛壮美的秦岭山脉,可清心除烦、养血安神;这白柳,来自河西走廊的茫茫大漠,可清湿热、祛风湿;而这白蛇救许仙传说中的仙草灵芝,生长在白山,可增强免疫力、调节血糖、控制血压……老中医娓娓讲述,将人渐渐带入了大自然那深邃幽暗的神秘岁月。

中医药的神奇,自天地间、风雨中,携着历史的厚重,带着祖先的呼唤,从远古飘来。这些来自不同疆域的中药,吸天地灵气,咀日月精华,不知要经历多少岁月、多少风霜的洗礼才有这样的灵性,它们以祛病强身的名义来到我的药罐里,进行这场生命的聚会。这些中药一直都活着,哪怕是将他们断首截肢,横切竖割,它们也会把拆卸的生命化整为零地蓄积起来,等待着一个集合的命令,来解除散落于生命之中的病痛。在这祛病良药背后,凝结着华夏先民们诸多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敢与智慧。

郑重地喝下这碗中药,胸腔里有一股无法言说的妥贴感,因为我对这“苦水”寄托了无穷的信念。闻到中药香,就仿佛闻到了生命的气息。那飘着淡淡药香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那冒着热气的由砂锅倾出的一杯“苦水”,那在肚肠奇妙跳荡的一股暖流,都能使人体会到吃苦对生命的意义,感受到中药讲究的是标本兼治,这也许是中药在整个世界中用途越来越广、受益人群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吧。

人生旅途,得益于中药,益寿延年;感悟中药,也是享受生活。

药香

文/王吴军

很多时候,轻轻翻开古老的线装中医古籍,读着那些典雅的文字,读着那些美丽的中药名:木香、青皮、沉香、檀香、丁香、菟丝子、白芍,我总是觉得这些名字弥漫着让人心动的柔美,不仅可以入药,其实还足以入诗。

年少时的我之所以选择跟随父亲学习中医,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就是因为自幼迷恋中药的清香,觉得中药的气息不仅是一种味道,而且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美好生活。

记得那时,在窗前的清风中捧一卷线装医书,读着读着,我就会走进这样的情境中:翠绿的山林,缭绕的云雾,悠悠的暮鼓晨钟,袅袅的紫烟,宽大的僧衣道袍在悬崖绝壁或峡谷深涧之间闪现,随风摇摆。那些修行的僧人或道人背着青竹背篓,或采摘艳丽妩媚的花朵,或寻觅历经风雨的枯枝,或挖掘深埋地下的石头,一路走来,流溢一路的中药清香……这样的诱惑实在是魅力无穷,我一直无法抵挡。

苦读中医典籍的那几年,虽然辛苦,却也充满了情趣和诗意。我在清晨的阳光里琅琅读书,在深夜的灯下默默记忆。父亲领着我到原野上采药,我认识了香附子、地黄、蒲公英、紫花地丁等中药,领略了神农氏尝百草的滋味。我难以忘记在父亲的指导下炼制外科用药的情景,和我想象中的情景完全吻合。在老家的院子里,环境清幽,我和父亲准备好器具和中药材,开始炼制外科用药。父亲是老中医,十岁的时候就做了当地名中医的学徒。他说,炼制外科用药的场所最忌讳的是吵闹和污秽,必须要求清静无人。我和父亲忙碌着,打扫庭院,然后升火、封口、看火候……我曾用自己炼制的外科药给一个创口严重化脓的乡亲治疗,结果是药到病除。为此,我兴奋了好久。

后来,我因为种种原因暂时放弃了中医。游离在中药的气息之外,我总是有着挥之不去的惆怅,似乎生活得不真实了。如今,我常常还会做着这样的梦:我的房间里摆满了各种中药——金黄的蒲公英、开着紫色花朵的地丁、黑色的生地、圆润的珍珠、红色的枸杞,浓郁的药香四处弥漫,我在这尘世的一脉清香中静静读书,字里行间,情愫缱绻……

老中医

文/刘现芳

二叔退休后,成了名副其实的老中医,方圆几百里都很有名气,上门求医者络绎不绝,省城的医院也邀请他去坐诊。全家人都替他高兴,谁也没想到,大半辈子安静的二叔居然会在退休后突然红起来。

二叔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本科大学生,专业学中医,是我们家的骄傲,也是乡人津津乐道的学习榜样,算起来二叔出名还是比较早的。二叔酷爱读书,吃饭时还要看书,左手端碗右手拿书。奶奶看不下去,劝说无效,就会对我说:“可别学你二叔,他学的字都让饭给压住了,没用的。”我觉得有用。二叔大学期间寒暑假回家,村里几个长年有病的大娘,就经常去我们家找他看病。二叔就会拿出一盒子长的、短的银针,从她们的头部开始一直扎到脚面上,密密麻麻,让人看了不寒而栗。有时候,也会为病人拔罐子。二叔的白大褂很白,洗过之后,晾在院里,看起来很耀眼。那时候,这件白大褂在村子里是唯一的一件。奶奶对我说,咱家出了个大夫。

二叔毕业后,就分配在了县里的医院,成了主任医师,后来成了年轻的院长。然而,世事难料,仕途坎坷多变,他在戏剧般的人生旋涡里游走彷徨了许多年。他的工资仅够他一家四口日常开销,遇事时,还显得捉襟见肘。我爷爷举家搬迁,在城郊选了一块地皮,盖了一栋大房子,当然也有二叔的房子。搬家时,二叔家除了一摞摞的书籍和一些简单的必须家什外,别的啥都没有。大家说二叔是孔夫子搬家——净书。有的想沾他光的亲戚朋友,对他大失所望,说什么的都有,这让我很难过。二叔,你读的书真的被饭给压住了吗?

不管二叔遇到什么样的逆境,他都会说,他能行。我相信他说的是真的,好多个出了名的病秧子在他的诊治下,变得很有精神。他默默无闻地履行着救死扶伤的职责。就这样,一晃过去了许多年。

二叔到了退休的年龄,就退休闲在那个大房子里,有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就开起了诊所,二婶成了他的助手。这样一来,原本积累的病员资本,一传十十传百地迅速蔓延开来,仿佛是一夜春风,生意爆棚。

二叔以他多年积累的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的实践经验,赢得了人们的认可和赞扬。

我的母亲

文/郭秋君

我的母亲朱敏嘉是个医生,早年师从我的外公,在40年的行医生涯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谈到为何能看出病人的生活习惯,母亲笑着说:“这就是中医的特点。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看看人的年龄、脸色、步态、举止,闻闻气味,听听语速、语气,再问问职业和以往就医的经过,病人有什么问题基本上就了然于心了。”

母亲说,中医治病强调的是整体:“来了恶性肿瘤患者,人家问,‘你能治瘤吗?’我说,我治不了。我面对的是病人,不是肿瘤。我通过调整你的脏腑、经络,让你活得滋润、劲道,没有痛苦,照常吃喝拉撒睡,达到‘人瘤共存’的状态。如果最终你能活到七八十岁,和正常人有啥区别呢?”

现代人生活在种种致瘤因素当中,比如大气污染、不良饮食等等,可谓危机四伏。母亲说,不要怕,人体内还有“制癌因素”,即制约癌症疾患的因素。中医可以通过活跃、改善、加强制癌因素来延缓肿瘤的转移,限制肿瘤的发展。

母亲将自己多年的治病经验,总结为两大原则:一是坚持中医辩证。同样是发烧,每个人的情况是不同的。二是掌握因势利导。病因不外乎内因: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外因中前五种邪都会化为火来伤人,之所以会这样,说明人体自身有抗邪气的本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旺盛的新陈代谢功能和机体抵抗力。

母亲强调,强人祛邪为主,虚人健中为主。就是说,体质强的人,主要是去除邪气;体质差的人得振奋正气,提高机体抵抗力。

纵观40年,母亲说,以前填不饱肚子的时候,营养不良居多。现在不缺吃不缺喝,酗酒、暴饮暴食的人多了,胃肠紊乱、脂肪肝、高血压、中风等病找上门来,特别是肾虚的多了。

肾气不足的表现包括浑身没劲、老觉得困、手脚冰凉、睡觉盗汗、发低烧、不孕不育等等。因此,母亲告诫人们,不要“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就是不要把不合理的习惯当成常态,一定要戒除酗酒、熬夜、嗜辣、过劳等不良习惯。

谈到现代人不孕不育的越来越多,母亲说,现在人们精神压力大,忧思伤脾。脾胃不和,气血不旺,但凡寒淤痰湿侵犯子宫,都会引起女性不孕。而男性肾气不足,导致精子质量不高,是不育的主要原因。

母亲对人们的第二个忠告是“节制”。本来正常饮食就能藏精于肾,如果流失得太多,肾气怎么也补不上。对于压力巨大的都市人,母亲给出了第三个忠告“知足常乐”。她说,好胜之心人皆有之,但要脚踏实地。

最后一个忠告是“保养”。母亲说:“人过四十,阴衰大半,再不滋养肾气,身体就不灵了。”

神奇的中医

文/蒋宇陆

七岁那年,有一次重感冒,挂了好多天的盐水仍然不见好转,到后来出现白细胞骤降,连带发生青霉素过敏的症状。为此,爸爸妈妈焦急万分,千方百计打听名医或偏方。后来,得知上海有一位老中医对我这样的病能做到手到病除,就决定立即带我去。

在那里,老中医先让我把舌头尽量伸出来,仔细看了一会儿,又让我伸出左手,帮我把了好一会儿脉,接着又问了我一大堆“睡觉、吃饭、大便、精神”之类的问题……之后,老中医用低沉沙哑的声音对爸爸妈妈说:“这孩子体质很是虚弱呀,我得给他扎几针。”幸好我挂盐水经验丰富,已是“身经百战”,练就了不怕针扎的功夫,所以就大胆地伸出手让她扎。但当我得知她要在我的十个手指上都扎上针时,我感到意外。还好,老中医的针只让我感到如被蚊子咬一口那样的疼痛感。周围正在接受治疗的小朋友:有的背上敷着膏药,有的在拔着火罐,也有的因胆子小而不停地哭喊着。当我再次把视线落到自己的手指上时,惊奇地发现手指上扎针处流出来的不是血,而是水。虽然当时医生说的原因我早已记不得,但我却真实地感觉到了中医的神奇。于是,我非常配合地拔了火罐、敷了膏药。

回家后,妈妈打开老中医配的中药要煎给我喝。我看到中药都是些草根、树皮、蝉蜕等东西,有些怀疑它们真的能治病吗?妈妈看到我满是疑惑的眼神,就给我讲了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故事,打消了我的疑虑。为了让这可恶的疾病远离我,我捏着鼻子乖乖地喝下了这奇苦无比的药汤!

非常神奇的是,喝中药才一个星期左右,我的病就有了明显的好转。从那以后,我和妈妈一样相信中医了。每当我感冒发烧咳嗽时,妈妈都会带我去看中医,我再也没有挂过盐水。妈妈自己也学了些穴位按摩的技巧,经常给我按摩,增强了我的体质。

中医就是这么神奇!

四十学医

文/白英丽

老公在教育战线上滚爬拼打了二十多年,突然想着要弃文从医,放弃月薪四千多元的稳定工资去学中医。一家人都认为老公只是心血来潮,开始没人理睬,没想到他一声不吭真的辞职了!

我和婆婆坚决反对,但为时已晚,老公认准的事情十头牛也拉不回头。他说干就干,买中医书籍和资料,又北上京城,南下成都四处拜访名老中医,学习中医理疗和养生之道,这一学就是半年,而且带走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这半年中,夫妻关系基本处于“三不”的冷战状态:不见面不说话不通信息,我精神焦虑夜不成寐,心中恨恨地只等着他回来就办离婚手续。

一日临睡前,我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小说《雨王亨德森》翻看起来,竟看得入了迷。小说的主人公亨德森是美国一位百万富翁,有金钱有地位,但他却感到精神空虚,焦虑不安。为了寻求心灵的安宁,他独自去了非洲内陆的原始部落旅行。在那里,亨德森和瓦里里部落的国王达甫成为朋友,他们与狮子为伍,以狮子为楷模,学狮子吼叫,最终亨德森走出了生存的困境,明白了生命的意义。虽然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决定回到美国后要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亨德森的故事让我想到了老公的抉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我想我们夫妻应该好好谈一次。

一月之后,老公兴高采烈地背着行囊回来了。我做好了饭菜端上桌,老公很意外地看着我,问我是不是不怪他了。我没有回答,只问他为什么要辞职学中医。

老公这才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他厌倦了四处奔波的招生生活,为了给学校招生,有时甚至要用谎言去骗取孩子父母的信任,他觉得对不住自己的良心。而且,他从小喜欢中医,喜欢养生,做梦都想拥有自己的理疗馆。现在,社会上好多人不懂得养生,大病小病都往医院跑,动不动输液、手术,花钱多,肥了医院,却残害了自己的身体。他想通过中医理疗的推广让人们明白许多病都可以通过物理疗法达到祛除病痛的目的。

经过几个月的忙活,理疗馆终于开张了。他总是一边为病人理疗,一边乐呵呵地与病人及家属攀谈,既帮他们祛除身体上的病痛,又化解他们内心的焦虑。渐渐地,就有很多患者把他当朋友,愿为他倾吐心声,甚至有的夫妻吵架了,也来找他调解,老公不管多忙多累也乐此不疲。

老公的理疗梦实现了,可他的头发也白了许多,有时为了一个病例,他要研读许多医书,查阅很多资料,用好多种方法,在我和他自己身上试医,一旦有效果,他就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会大叫起来。

我劝他休息时,他总说学无止境,特别是医学,学的多了,治病方法多了,病人就好得快了,学习也是对病人负责啊。

老公虽然很苦很累,钱也没有挣多少,但我能感觉到他内心的愉悦和充实。我想:这就是生命的升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