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竹子文章

2022/12/10散文诗歌

竹子文章(精选16篇)

谁将菖蒲饮端午

文/姜维群

地球变暖,有两种植物可证也。一是竹子,二是菖蒲。

竹子是南方植物,在天津旧时私家园林、个人笔记中很少看到有竹子的踪影。笔者见到的竹子种植是上世纪80年代在天津大学“黾园”,即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时任所长的王学仲先生特意讲道,竹子在天津,在他这里成活了,算是北方第一竹了。此言不虚。

菖蒲在明清文人画中尤夥,但作为北方的天津从未见过。近年洋花东进南草北移,菖蒲在花市随处可见,并率先摆上画家文人案头。

时近端午,可以侃侃这菖蒲与酒了。

中国的日历上,凡年节就是庆,庆就是乐,乐当然离不开酒,这个链条的构成几无例外。端午节不光是粽子,其中两种酒支撑了这个节日的欢快。这就是雄黄酒、菖蒲酒。这里我们只讲第二个。

不要小瞧这个野草菖蒲,端午节的另一个名字叫菖蒲节。菖蒲是何方神圣?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七卷有“陈可常端阳仙化”一章,写南宋绍兴年间落第士子陈可常在五月初五作《菩萨蛮》词:“包中角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把粽子(角黍)、五彩线、菖蒲酒说了个遍,然后在端阳节这一天他成仙了。

“樽俎泛菖蒲”,无独有偶,苏东坡有《皇太后阁贴子词》:“万寿菖蒲酒,千金琥珀杯。年年行乐处,新月挂池台。”这个菖蒲酒不仅登上大雅之堂,而且年年还是皇宫内苑行乐的上佳之物。

说到这里,谁敢小觑这野草?正所谓,一物入紫殿,身高九重天。菖蒲酒不会是虚名浪得。李时珍《本草纲目》这样记载:“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更有《太平圣惠方》,记载颇像当今的广告词:“饮百日颜色丰足,气力倍增,耳聪目明,行及奔马,发白变黑,齿落再生,尽夜有光,延年益寿,久饮得以神通。”简直嚷嚷得过了。

言及至此,宜有一事必视正听,此酒中菖蒲非文人案头菖蒲也。案头菖蒲实为野草,文人求其形爱其绿,而酒中菖蒲是生长在山涧泉流之旁的名贵药材,是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

然地生万物有用也,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五月五日,渍酒以菖蒲,插门以艾,涂耳鼻以雄黄,曰避虫毒。”饮酒入内防毒内侵,插艾于门防毒外入,再以雄黄涂抹耳鼻,由内及外立体“消杀”。

以植物的气味和药性与“恶五月”的虫毒对抗,是无化学污染的“绿色”防御,作用是大是小还是微不足道?两三千年中国人年年过端午,岁岁老一套,虽是节日习俗,似在坚持着一种生存经验。英国赫尔普士说:“经验是从痛苦提出的精华。”敢说菖蒲酒何尝不是?

谁将菖蒲饮端午?敢将端午饮菖蒲。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常常免不了借仙还魂,让人五迷三道。但是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宗旨,还是精华大于糟粕。不是吗?

菖蒲酒,曾经驱逐“恶五月”虫毒瘟疫液化的符箓,虽现在剩下的仅仅是一个符号,却负载着民族千年习俗的绵延不绝。

且行且珍惜吧。

不息华年

文/周临风

岁月荏苒,指尖滑落了记忆的碎片,紧捏不住的青春,叹息流年似水。拾起年华遗漏的光彩,捕捉瞬间浪漫的感动,让我今天出发。我想做一回勇者,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无悔于此灿烂的青春年华。我要绽放,绽放成一朵娇艳如阳的夏花。

青春不能如角落间荒弃的杂草,在阴凉与孤独中活着,然后在凄凉与痛苦中死去。青春需要阳光,生命需要雨露。要做一棵西北地区的白杨树,在黄沙风暴中屹立不倒,把铮铮铁骨献给世界,站成一片美丽的风景。生命的欢歌,生命的力量,生命需如白杨坚强。

在巍峨的山峰,在险峻的悬崖上,一棵苍翠挺拔的松树独树一帜。它如钢铁巨人一般伟岸,如雄鹰一般矫健,毫无畏惧,直指云霄。生命在呼喊,它叫唤我们要如松树般,要学会忍耐,要坚强面对险境。青春的寂寞,青春的烦恼,青春的困惑……这些只是生命的考验,鼓起生命的勇气,撑起梦想的一片蓝天。

生命的河流,见证了无数个春夏秋冬。每一次春暖花开,每一次冬雪飘零,只为了倾诉生命的起始与衰落。生命的历程由无数次的生离死别构成,在每次痛苦中,都需要我们永不退缩,从容面对。把生命看做梅花,要如它一般美丽,更要像它一般坚强。鹅毛大雪,呼啸寒风,只是人生一次无情的考验。闻梅花香飘逸,看它傲骨立寒冬。

有一种坚强如沙漠里的仙人掌,即便在恶劣环境里,它也没有放弃生命,而是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现状,使自己能够扎根荒漠。生命的脚步,总会撞见羁绊前行的石子。这每一次的相遇,只是生命中本该拥有的考验。有时候,我们改变不了环境,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绝不妥协认命,不断超越自己,去克服环境。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生死对决,那就学习仙人掌一般忍耐痛苦不断超越生命吧!

亲亲的岁月,我们叹息过生命的苦短,我们也懊恼过青春的迷惘。青春是风中的竹子,躲避不了招风的漂泊。那我们就要学习一下竹子,学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人生的漂泊,一路的诱惑,需要我们如竹子般坚强不屈。风卷黄沙沙起舞,雨打红花花凋零。唯独那座山上的竹子,却用它的坚强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不要畏惧暴力,要相信梦想,不断更新自己,将生命的力量点燃,如竹子一般咬定青山,站成一片令人神往的风景。

生命如歌,需要豪壮。青春如诗,需要慷慨。拿起手中的旗帜,舞动心中的热血。用我们的毅力,用我们的坚强,超越生命的极限。不沉湎于华年浮梦,不妥协于暴力强权,坚强不屈,永不言败。不问风有多狂,不管雨有多猛。只为心中的梦,只为撑起那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蓝天。

华年不息,不息华年!

以竹明志

文/雨凡

文人与竹,向来有不解之缘。竹有非同一般的气质,宁折不弯,傲立风霜,似恬隐君子、逍遥书生。一丛竹,婀娜多姿,清丽映日,也似风雨丽人、江南才女。竹有非同一般的用处,削竹作简,韦编成书;还可以做成笙箫琴笛,丝竹之乐,给文人带来写作灵感。

竹象征君子之道。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爱竹成癖,每到一个地方居住,哪怕是暂时的,都会叫人在宅旁种下青青翠竹,有人问他:“暂住何须尔?”他则指着刚种下的竹子回答:“何可一日无此君?”后来王徽之因此被称为 “竹君”。

竹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出了名的文人学士,他们七人,或主张老庄之学,或柔老庄以儒术,或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但无论观点如何,他们都是生活上不拘礼法,清净睿智之士,七人常常聚集在当时的山阳县一片竹林之下,他们肆意酣畅,对酒当歌,促膝长谈,流连忘返。

竹的空心,象征了纯洁与虚心。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到山东,与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交友,世人称为“竹溪六逸”。他们隐居山竹之中,酣歌纵酒,颇得世人仰慕。他们寄情于山水林泉,柴门蓬户,兰葱参差,妙辩玄宗,尤精庄老。

与他们同时代的“诗圣”杜甫也是一位好竹之君,写过众多咏竹的诗句,如在《客堂》诗中他写道:“平生栖居地,必种数杆竹。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三言两语,写尽竹的挺拔清雅之貌。

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时,心情本来是万分低落的,但正是永州那些潇洒挺拔、幽幽翠翠的绿竹,用清雅亮节抚平了柳宗元的心灵创伤,启发了他的文思。他在《永州八记》中多次以竹自喻。

苏东坡在炎炎夏日,“暂借藤床和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秋天,他尽情领略 “束束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的意境。苏东坡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那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更是流传千古。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酷爱画竹、写竹,竹在这位“难得糊涂”的画家心中“一枝一叶总关情”。他画的竹子,神秀挺拔、疏淡飘逸,别具一格。郑板桥在自己两间寒房的南面种满了许多竹子,没事之时就凝视着那些竹子细心观察,渐渐这些竹子从入眼到入心,提笔一挥,朗朗青竹跃然纸上:“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蒲松龄亦爱竹如命,他植竹于院内,朝夕与之相伴,他在《斗室》诗中吟道:“短榻信抽引睡书,日上南窗竹影碧。”他的窗下,白日翠竹摇曳,晚上月撒清辉,窗上还印着斑驳婆娑的树影。这是蒲松龄颇感惬意的地方,他在毕氏隐园赞竹如此:“尤爱此君好,搔搔缘拂天,子猷时一至,尤喜主人贤。”

竹让文人赞颂的是那虚怀若谷、凌风傲霜的气节。陈毅元帅这样赞竹:“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竹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展示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顽强拼搏的光辉形象。作家管桦以画竹而著称,他曾为周总理事迹展览馆画巨幅青竹,并题诗云:“根扎千尺土,叶上苍梧云,平生尽红日,萧萧金右声。”

中国人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与竹朝夕相处,风雨沧桑,自然养成了竹的文化精神;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我的伯父

文/韩美华

怎么会想到写写他?只不过是因为午休梦见他儿子毁了我的段注。不过实话是,当我回想我遥远的童年时,处处是他的身影。伯父是个哑巴,只上过小学一年级,因此倒是会写自己的名字和简单的数字。从小就觉得伯父是个聪明的人,难怪有“上帝关了一扇门,总会打开一扇窗”的说法,在伯父身上体现得很到位。因为是哑巴,所以十五六岁就被奶奶逼着去学手艺,为他请了一个我们当地的篾匠,那时候篾匠是很吃香的。还是少年的伯父不情不愿,还是学上了。至此篾刀和竹子在他手里成了艺术品,他是竹林的美学家。手艺学成,他就自己出师上工了,所谓上工,就是去雇主家里帮忙做篾匠的活,包吃喝,但每天要回家睡,第二天早起又走了,所以伯父那个时候有一辆特别漂亮的自行车,那时候就认为他骑上去真帅气。

遇到没有雇主时,就帮自家人做做篾活,伯父在家,我的乐趣也多了。小时候经常跟着伯父去竹林里,院门前和屋后的小山都是片片竹林,竹子挺而直,在我看来是高不可见,竹叶密密麻麻,阳光从竹林的缝隙照进来,那时候不懂得欣赏,只觉得在竹林里感觉不错。竹子在伯父看来就是一个个亲切的孩子,摸摸这个,看看那个,最后决定用哪一棵,新竹不要,老竹要留着,所以只挑竹龄在三年到五年间的。于是跟着伯父把竹子扛回家,看他去竹枝,切段,再破成竹片,一道道程序,有条不紊,被打理好的竹片那么白皙,那么温柔,熟不知伯父的手上是长年累月积下的厚厚的茧。

他把竹子变成一个个农用器具,做活的样子很专心,看我们在旁边打闹,就用多余的没有利用价值的小竹片给我们编各种小动物,最活灵活现的是小鸟,还有小老鼠。在冬天的时候,还会特意给我们编四四方方的手提小篮子,为的是方便小孩子带果子到处吃,现在的小孩子怎么会有这么精致的手工篮。可是那些东西,在童年时期哪里懂得珍惜,不过是玩腻了就扔掉,反正只要伯父还是篾匠,就有无穷无尽的小鸟、小篮子。

商品经济对农村的冲击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农村的手艺人生活不下去了,家里需要的竹器,去市场上买就好了。于是伯父失业了。曾经有一段时间,伯父决定在家里做活,把成品拿到集市上卖,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做的竹器没有市场,因为做工好,价格也定得高,比那么成批出厂的竹器具贵,自然就很难卖出去了。

打工潮兴起,伯父却是个哑巴,最远的地方就到过县城。他能去哪里打工呢?还是小叔体谅他,带他一起打工。小叔是个油漆工,工资高,但是伤身体。伯父只能跟着他去家具厂给他打下手,工资就由小叔给,小叔其实并没有因为伯父的加入而增加特别多的收入,但是,兄弟情分在,小叔不帮,谁能帮他?

每次想到伯父,就会想起他用手语问我在哪里读书,从小跟伯父相处,我也学会了一点点手语,就比划着说在很远的地方,他就会竖起大拇指,频频点头。

只愿生活对他善意温柔一点。

竹青青

文/马浩

竹的青翠,在冬的背景下,如若尚有纷扬的雪花加以衬托,那简直就妙不可言了。一夜寒风起,雪花似乎从天而降,整个大地都被雪花铺满了,白晃晃的,打眼,目光便有些局促不安。此时,一片青青的竹林与目光不期而遇,顶着满头的雪花,人一下子来了精神,就想立刻奔过去,其实,心已经奔了过去。

曾有那么几年,雪天,便向村北的竹林里跑,满脑子都是冻僵的麻雀落到雪地里的场面。那时,似乎从未顾及过雪中的青竹,倒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雪中竹的形象才逐渐饱满起来,鸡爪状单薄柔弱的竹叶,驮着一层厚厚的冰雪,不觉其累,倒有几分受用的样子。竹子好像怕那些雪花滑落,努力地哈着腰,像是年轻的母亲背着撒娇懒走路的孩童,大约是清风看不过眼,平日里,清风与竹嬉闹,风来叶摇,沙沙有声,便闹起了情绪,发一通小脾气。于是,冰雪便一块块地从叶片跳下来,落到帽子上,棉衣上,冷不防,会落到脖子里,酥酥的凉,像是一只冰冷小手的抓挠,急忙缩脖,整个竹林都被这个动作逗乐了——簌簌有声。

对青竹,我有着言不出的喜爱,是那种自发的单纯的喜爱。小的时候,每至年节,父亲都让我去奶奶那里要一棵青竹。奶奶家的门口有一片竹林,我们称之为竹竿园,奶奶总会让我到竹竿园里挑,面对偌大的一片竹竿园,我是无从选择的,往往都是奶奶拿主意,砍一株不大不小的当年竹子,让我扛着,一竹在肩,心里便有种言不出的自豪感,像是完成一桩神圣的使命。事实却也如此,我肩头的那棵竹子,在年节似乎不再是一棵青竹那么简单,它被插在石磨的磨眼里,成为了一株“摇钱树”。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呆在奶奶家,在她门前的竹竿园里独自玩耍,看着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竹园里挠食。偶尔会有狗窜进竹园里,用鼻子四处嗅,不知道它想闻出什么名堂,无所获,便对着一根竹子抬起它的一条狗腿,遗下一泡尿。

后来,父亲曾在我家门前移栽几丛竹子,大约是不得要领,也有可能是父亲没有上心,竹子长得没有竹子样,也不好意思让它扮演“摇钱树”。没事时,我就折上一株,用来做成弓箭,别说,细竹竿做的弓箭,美观好用,拉弓射箭,常能射到河对岸去,这让我屁股后面总会跟着一大帮小粉丝。

不知何时,家门前那一小簇竹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也曾想在老家门前栽植一丛,不敢奢望“筑土为垄,环水为溪,小桥斜渡”,文启美设想的太过理想化,望梅止渴可以,他似乎也没怎么栽植过竹子,估计是在纸上谈兵。我觉得李渔倒像是实干家,他谈及如何栽植竹子,不像是坐而论道,他说,移栽竹子,最好是天阴欲雨的时候,最佳,移栽竹子最忌朗天晴日,最喜欢细雨蒙蒙天气,雨前移栽,竹根可以带土,栽植好后,正好落了雨,根土与新土融合一起,根以为还在故土中,因而极易成活。我深以为然。若门前有片竹林,置一桌一椅,一壶一盏,偷闲,读读无用之书,端着茶盏,发发呆……

周作人亦偏爱竹,不过,他似乎更注重竹子的实用性,比如他说竹子可以做各种竹器,竹笋可以食用之类,大约周生在南方,山间村野,遍地皆竹,司空见惯,忽略了竹子的清雅,大约美的事物总在踮起脚尖似可够到处。

青青翠竹,最好能栽植在家前院后,我是这么想的,因为现实太过骨感。

楼观翠竹

文/舒优良

每一位到过楼观台的客人,都会陶醉于那漫山遍野的翠竹。沿环山公路西行,到了周至地界,你的眼波里满是终南山潋滟生辉的倒影。远远映入眼帘的,是财神庙巍峨的殿宇楼阁。再往前,田峪河流水的声响使你从沉醉中惊醒。这时你想见到的,也许是在云海里沉浮的炼丹炉和仰天池,也许是高岗上耸立的说经台和大秦寺,也许是烟雨中迷蒙的化女泉、延生观和宗圣宫,但这些景观,都掩映在漫山遍野的竹海之中,你所看到的,只是一片青翠。

这片青翠,方圆十余公里。东面蔓延到田峪河岸,西边滋生到十二天门,往南延伸到炼丹峰顶,向北遮掩了无数原野村庄。

在你挑剔的眼光中,楼观台的竹子,似乎没有成都杜甫草堂那么碧绿,不如广西漓江那么浓郁,也不及安徽木坑竹海那么挺拔,但那些外地的竹子,好似惊鸿一瞥,你心中留下的,只不过是淡淡的回忆,而楼观台的竹林,一经与传承数千年的道教文化相结合,便名扬天下,显得极有韵味。

假如,你有闲暇在楼观小住。霞光初照的清晨,露珠闪亮,颗颗圆润;烈日当头的正午,蝉唱鸟鸣,响水流云;落日余晖的黄昏,默然肃立,风过无痕;月华如水的夜半,风梳碧叶,素雅宁馨。当你独自一人,漫步在竹林小径,只见满竿绿叶,片片芳菲,这时山谷中若有一丝微风,你就能听见虎啸龙吟般的竹涛,你一定会产生“山不醉人人自醉,竹不留人人自留”的依恋。

假如你像我一样,经历过楼观台竹笋初露的春风、竹叶芊芊的夏日、竹节含韵的秋雨、竹茎弯折的冬雪,面对“风来自鸣天籁,雨打更发幽音,夕照方见青翠,雪压愈显刚强”的诗情画意,漫步登上说经台,听一曲楼观道情,诵几段道教经典,你一定会产生与众不同的人生感悟。

我曾在楼观台住过十六个春秋,熟悉这儿的一草一木,饱经这里的风霜雨雪。

农历二月初十是楼观台乃至方圆百里一年中最为盛大的古会。过了古会,竹子开始发芽,楼观台的春天才算真正来临。这时,我会抽出竹叶嫩芽,在阴凉处晾干,开水一泡,就是清凉可口的茶饮了。再过几天,一小片一小片泥土被拱翻,土层里探出了几棵竹笋。这时,在竹林深处,你一定能听到竹笋拔节清脆的声响。又过几天,一片一片的竹笋出落成玉树临风的样子。过了清明节,竹林变得葱绿了,高大的橡树在竹林中鹤立鸡群,骄傲地舒展着枝桠。山下古老的苍柏、银杏也焕发了青春。几场春雨过后,虎豹沟的雪融化了,闻仙沟的冰化了,塔峪河的水涨了,田峪河的花开了,天气也慢慢热了。

夏天每有乌云飘过,由于山峰阻隔,楼观台附近都会落下一阵骤雨,毒辣的太阳并不常见。傍晚时候,沿竹林中的小溪散步,热了,撩几把河水洗脸,渴了,捧一掬山泉喝下。到了夜晚,大家都上到楼顶乘凉,一阵阵清风会把不多的蚊虫驱除干净。躺在竹篦凉席上,静静地仰望银河,数那些不断眨眼的星星,数着数着,眼皮逐渐变得沉重。

每年七八月份,总有那么几天,楼观台的天气显得异常闷热。午饭过后,大人小孩、娃子女子一齐穿过竹林向田峪河涌去。我水性不咋样,就折一根竹管,捅开隔膜,捏住鼻子,全身趴在水中,噙着竹管换气。从狗爬式学起,在水潭边游来游去,渐渐地,水性好了,也敢爬上山崖,头朝下高高跃入深潭。

秋天多阴雨连绵。忽有人喊:蘑菇开了!于是,放了学的孩子们,下了班的职工们,三三两两地,挎着竹篮钻进竹林,不大会儿,无论木耳、蘑菇,或者地软、橡子,都会拾满箩筐。黄昏雨住的时候,夕阳把七彩余晖洒上山脊,白日里模糊的梁峁沟壑忽然都清晰起来,成千上万只乌鸦和灰椋鸟“叽叽呱呱”地吵闹着,在竹林上空不断盘旋,直到夜幕降临才落下来。夜里,青蛙、蚱蝉和蛐蛐蝈蝈们的合唱永不歇息,他们被黑夜的精灵指挥着,一齐唱响委婉动人的小夜曲。深夜,青白澄净的月亮从云朵里升了起来,慵懒地倚靠着山梁,使终南山显现出率意、粗犷的线条。

冬天,大雪给竹林蒙上灰白底色。秦岭似一条巨蟒,呼啸着从关中平原掠过。显灵山像极了一头雄壮的狮子,在秦岭背景的映衬下,身子匍匐着,爪牙蜷缩着,好似随时准备一跃而起;炼丹峰则像极了圣哲老子法天象地的雕像,他的须发白了,襟袖白了,衣袍也白了,就那么静静地伫立着、沉思着。青石铺就的山径,竹枝都垂落下来,像戏台上武将们交叉举着的刀枪剑戟,拦住人们的去路。这时,您若悉心聆听,竹林里会不时传来大雪压折竹竿“嘎吱嘎吱”的声响。

我曾徜徉于楼观台的万亩竹园。看到遍体斑痕的湘妃竹,就如同洒满娥皇女英的相思血泪;看到风姿绰约、恬淡静谧的凤尾竹,就好似温情似水的苗寨阿妹;看到高大挺拔、充满激情的毛竹,就宛如剽悍如牛的壮家阿哥……一百五十多种竹子,就如一百五十多首诗。其中一首这样写道:“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诬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这也许是楼观竹韵的最好写照了。

我也曾下到虎豹沟谷底寻访竹王。竹王径约一尺,高近十丈,屹立危崖之巅,扎根石缝之间,虬枝铁干,冠盖森严,浑身蟒袍缎带,一派王者气象。周围公子王孙,郁郁苍苍,竹臣竹民,笼罩四野。正在赞叹之时,却见手臂粗的铁链,将竹王拴住,锚在巨石之上。民间传说,竹王云游天下,被楼观台的美景吸引,流连忘返,悄悄在山中隐居下来。此事被当地山神得知,便有意请竹王长驻。竹王却嫌山北阴冷,不肯留下。于是,山神连夜请铁拐李打造一根铁链,将竹王锁住,使他不得脱身而去。这正是:竹梢千尺奈若何,万年铁索任消磨。虎豹沟里聚王气,从此秦川风烟多!

翠竹神化了楼观的景物,也引来无数文人墨客到此赏竹咏竹。在周至县尉任上的白居易写过一首名为《新栽竹》的五言诗:“佐邑意不适,闭门秋草生。何以娱野性,种竹百余茎。见此溪上色,忆得山中情。有时公事暇,尽日绕栏行。勿言根未固,勿言阴未成。已觉庭宇内,稍稍有余清。最爱近窗卧,秋风枝有声。”诗中道出了一个下层官吏借咏竹以明志的广阔胸怀。他还吟出了“日暖爱行深竹里,月明多在小桥头”的名句。苏辙也在这里写出了《次韵子瞻南溪避世堂》诗:“拄杖行穷径,围堂尚有林。飞禽不惊处,万竹正当心……”元代诗人李道谦在他的《楼观》诗中写道:“白云深锁烧丹灶,翠霭高横望气楼。山鸟飞鸣穿野竹,岩花零落逐水流……”一定是楼观的竹海激发了诗人们的无穷灵感,才让竹韵伴着诗韵,浩荡无际、流芳千古……

花有花的艳丽,芬芳四季;草有草的清幽,五洲播绿;树有树的挺拔,坚强有力。而集花、草、树三者优点于一身的翠竹,更是物宝天华、钟灵毓秀。她铁骨铮铮却又亭亭玉立,“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升,依旧与天齐。”;潇洒飘逸却又虚心谦逊,“出土即有节,高耸更虚心。叶叶成个字,风霜写一人。”;正直坚实却又坦然清雅,“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况且,花有开合,草有枯荣,树有轮回,它们迫于夏之酷热、冬之严寒,不断地随和,不住地屈从,以企苟延生存,而竹子则不然,自萌笋破土,便始终如一的挺立着、青翠着,从不在意季节变迁,从不俯就世俗流行。

竹子给人生的启迪,就如肇起于楼观台的道家思想,既使人知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还给了人们安身立命的智慧,更使人诗意地栖居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享受人生。

如果说道教文化代表了楼观台内在的神韵,那么万亩翠竹就代表了楼观台外在的秀美。楼观翠竹,每一竿都是蕴涵诗意的人生奇书,阅之让人回味隽永、受益无穷。这些书册,正被我一页页读过,永远铭记在脑海深处。

竹母

文/李世新

我认识竹子的时候大约四五岁,那时候刚搬到半坡上的新家里。母亲对父亲说:新房建在半坡上,容易滑坡,不如在坡下栽上几竿竹子把泥土固住,房子地基会牢固一些。再说等竹子长成了竹林,房子隐在竹林中,也很好看。

父亲非常赞同母亲的建议,吩咐二哥去挖几杆竹母来栽上,还特别吩咐二哥一定要挖斑竹,因为斑竹长得快、竹杆粗,同样一杆竹,要比别的竹出的篾条要多。二哥栽竹时,母亲还特别嘱咐二哥一定要把我带去扶竹。

二哥说要带我去种竹,我欢喜的蹦蹦跳跳地就去了。二哥到坡下很快就挖好了坑,把竹母放进坑里要我扶着,然后他腾出手来填土种竹;刚填了两薅锄土便责怪我把竹母扶歪了。我便很听话的按照指令移动着竹母。移了几次,二哥还是不满意,便伸手给了我两耳光,把我打得嚎啕大哭起来。

回到家里我便向母亲哭诉委屈,谁知母亲微笑着说:这叫做梦中哭竹啊,哭了好啊,哭了竹子一定会长得很旺盛。

母亲不会懂得古人的爱竹情结,更不知道什么叫做“孟宗哭竹”。也许母亲只是从当医生的父亲那里听到过,因不识字,把“孟宗”理解成了“梦中”,所以想当然的演绎出了“梦中哭竹”。

但母亲是懂竹的。她说狂风能把大树连根拔起,却从未听说把竹子连根拔起的。竹子从不孤立生长,竹根总是连接在一起,紧紧抓住土壤。任由狂风肆虐,竹子总是完好的站在地上。母亲建议父亲种竹使新房地基牢固,父亲更懂得藏在母亲心底里的那个小九九:种竹是为了大哥,大哥从小腿有残疾,不能干力气活儿,母亲带他拜师学了篾匠。一个好的篾匠,家门前怎能无竹呢?

后来母亲对我讲过许多关于竹子的事情。母亲说斑竹肉厚,便于用篾刀削成非常薄的篾片编竹席等家具;水竹性柔,常用于给篾器锁口;金竹性硬好裂,只能劈成丝篾编制米筛、箩筐等家具;野山竹竹节太凸,只能编一些像鸡鸭笼子等粗糙家具;再有就是傻大笨粗的毛竹,只能做扁担、竹排这类粗使的东西;还有紫竹、罗汉竹等只能供人观赏。从母亲的语气中能听出,凡是能被大哥用来编成竹器的都是好竹。母亲对竹子的看法虽然很偏颇,但恐怕连竹子也不会怪责她那怜子之心的。

不知道这“孟宗哭竹”算不算谶语,因为种竹没过几年父亲便因病去世了。那年我才九岁,大哥成婚不久,二嫂和二哥分家另过,母亲领着我们弟兄五个艰难的过着日子。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不知道流下了多少眼泪:为大嫂治病而求医问药之艰难,为三哥、四哥、五哥寻亲之困苦,为五嫂孕期寻医住院而揪心,为三哥第一个孩子的夭折而自责,为孙子孙女们的头痛脑热操心。在我的求学路上,花甲之年的母亲因感到很无力,唯有许愿求神……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坡下那片斑竹林身上的点点斑痕,就是母亲用眼泪滴上去的。

我不知道母亲的头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是怎样一点点变白的,就像我从没仔细观察过竹林一样。

去年到一新单位工作,办公室对面长着一小片竹林。我每次都会不由自主地看一眼竹林。在秋季里长得郁郁葱葱,进入寒冷的冬季又很苍翠。春季来临,本应生机勃勃的竹林,却显得很憔悴。我百思不得其解。当坐在餐桌前,看到竹笋时,我突然明白了竹林的憔悴——她就是那用尽全力产出婴儿的母亲!经过一个秋冬的孕育,分娩于春夏之交,耗尽了全身心力,能不憔悴么?

竹林懂得自然之道,知道不能过密。秋冬时节竹林盼着人们把竹母砍去做家具;春夏之交,竹林希望人们去掰竹笋;就连动物啃噬竹枝竹叶,所以,竹林也是很欢迎的。竹林开花是自然规律,开花之后的竹林虽然连同竹鞭一起枯萎,但会留下一些竹籽,这些竹籽总有几粒会在春雨中发芽。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斑羚飞渡》的故事,开花的竹林和斑羚飞渡一样,是那么的悲壮。

如果说男人是一棵棵参天大树,构建着社会的脊梁,那么女人便是那一颗颗柔弱的翠竹,装扮着世界,孕育着未来,我想,天下的母亲都如竹。

竹林

文/苏水琼

中国最美的竹子在安吉。安吉百草原之行的头一天下午,因为酒店住房周围茂林修竹,饭后我一个人信步于青翠竹林间,直面它谦谦君子般的风雅与高洁。走进这片仿佛我童年时光般天真烂漫的竹林里,记忆如同竹林里的那条羊肠小径,弯弯曲曲,却很清晰。

我的故事,也是跟竹有关。

2001年的暑假是我准备上大一的暑假,我一个朋友说柳州出产大量毛竹,根部以上一米左右可以制作成粤西地区的水烟筒。他说湛江市场需求量大,利润高,竹根一米多切来做成水烟筒,剩下的卖给吴川搭棚的老板,或者卖给牙签厂。一周一个来回。他这么一说,我万分激动兴奋,立即回家筹钱,与朋友一起上了开往广西柳州的火车。

融水的那个朋友家就住在山岭下,漫山遍野的毛竹。在他家,几乎每天都吃竹笋。他做的竹笋味道好得不得了,第一天他给我们做的猪蹄炖竹笋,猪蹄味道不咋地,竹笋味道实太好。忍不住不顾食相吃光了一大盘子的竹笋,一夜间仿佛初恋一样爱上了竹子。

故事的后来,那个大我将近二十岁的朋友失踪了,我最后在融水的那个朋友家糊里糊涂地住了一个月。融水的朋友把我送到车站时,他给我了一袋子酸竹笋。

我喜欢融水的毛竹,是因为爱吃它的笋。融水的竹子美得有些单调,美得有点孤芳自赏,漫山遍野疯狂地长着。

安吉这片肥沃的土地,几乎适合所有品种的竹子生长,除了毛竹,还有墨竹、文竹、紫竹、凤尾竹、毛竹、黄金竹等等,几乎囊括了世上所有品种的竹子。

恰好,这几天总是下起不大的雨。

雨是夏天美丽的衣裳,雨后的竹子干净清爽,有三两只知了在寂寞地歌唱。夏天的竹林倘若少了蝉鸣,那么竹林就失去了它的生命之韵。没有蝉鸣的夏天是寂寞的。蝉的鸣叫奏出大自然美妙绝伦的夏天,也唱出了每一个农村孩子快乐的童年。“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是一种舒适闲逸的幽静。

竹林间,苍翠欲滴,享受风的高雅,雨的旋律。微风扫来,洋溢竹叶淡淡的清香。雨滴沉积于叶子间,晶莹剔透,如美玉,又如钻石般在闪亮。无数的雨滴在叶子间跳动,仿佛一个个动感音符按完美节奏,演奏大自然写下的天籁之音。

总是不会忘记我的童年,一到立夏,就去竹林捉蝉。小学期间,我们从来没有午休的习惯,真好,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午休时间去捉蝉。蝉披上了绿色的衣裳后,躲在竹叶里十分隐蔽,很难发现它。我们在每一片竹叶上面细细寻找蝉影子,同时在那一片片叶子间找到了我们快乐的童年。用竹竿搅上大量的蜘蛛网,这便成了蝉的杀手锏。两根竹竿同时搅上蜘蛛网,做成一张新网,许多蝉就会自投罗网。那时我一直听信大人们说会叫的蝉是雌的,不会叫的是雄的。直到后来蝉捉得多了才知道会叫的蝉是雄的,不会叫的才是雌的。

这片竹林不仅是蝉的世界,而且也是小鸟的天堂。许多可爱的鸟儿栖止于这片竹林里,我打开手机的手电筒,射了过去,一只像鹦鹉又像翠鸟一样的鸟儿一动不动,眼睛盯住手机的那一束强光。这只鸟儿真讨人喜欢。蝉和鸟是这竹林的常客,或者它们才是这片竹林的真正主人,而我才是真正的客人,于是,我改道而行,不再惊扰它们。

我国有着深远的竹文化,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诗人爱竹,犹如仙家爱酒。诗人给了竹的虚心和浩然气节的美德。画家爱竹,轻轻几笔,眼前就出现一幅优美的春竹中国画。赞美竹子的诗词可以信手拈来,杜甫的《咏竹》诗写得好:“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被雨洗过的竹子,风吹来阵阵清香。清朝郑板桥一生最爱竹,留下关于竹的诗歌最多,“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写出了竹子风吹雨打中,表现出的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坚韧毅力和顽强斗志。

或许是爱屋及乌的缘故,我还是喜欢苏东坡的“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这时,下起了淅沥沥的小雨了,把我的诗路给打断了。雨中的竹林,美的不仅仅是竹子,还有百草原人们雨中行路的姿势。如果不是这场夜来之雨,也许我根本不会知道雨中的百草原竟然还有这种美的存在。有人跟我一样从竹林里流水一般溢了出来,有人像竞走选手那样慢步跑了起来,一位女游人撑着伞倒着走,眼里满含着对林子的不舍,她忘了用伞为自己挡雨。

今晚,我就做了一回任性的孩子,在竹林里放荡不羁。

滑雪马车

文/阴济军

我三、四年级时是老县城西门头米厂那一带做车的领头羊,我一做什么车,孩子们也跟着做。我人生的第一部车做得虽然好,但只能拉、推,用脚蹬着往前动几下,玩厌了其实就不想玩了。这一年冬天里的一个大雪天,孩子们正沉浸在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的游戏中时,我突然推出一部像马一样的滑雪车来,就把孩子们惊呆了。我这部马样的滑雪车怎么想出来的呢?我平时看见街上两个轮子的自行车被人家骑得飞快,我就想自行车我不会做,就在一块大板上画匹马然后用钢丝锯把它锯出来做滑雪车来滑总可以吧?我在板上把马锯出来后,就在马屁股坐人的地方钉一块板做马鞍,我还在坐屁股的板下面钉了

几个木撑子,然后再在坐屁股的板上钉了一块轮胎皮,这就是我的马鞍,坐上去还软软的哩!我这锯出的马前后有两个平面是可以着地的,远远看去马的四只脚只是我画的,不能真实地把脚锯出来,如果把脚锯出来,我的马下面就不好安滑雪板了。

我为了画马狠狠地学过画画,我当时也不知道徐悲鸿,后来看见徐悲鸿画的马好喜欢,他画的马都是真马飞腾时他用肉眼捕捉下来的动作,然后再艺术提升出来的东西。我把马鞍做好以后,就去山上砍竹,把竹子砍来后我用柴刀一破两边,接着我就将这两边竹子打掉竹节,把竹子有青皮一面的竹节凸凹处稍稍用刀刮平,然后我再烧一堆火,把这两边竹子的前端放在火上烤软,接着踩在脚下往上一扳,把竹子的前端扳弯,这就是我为我的马车做的滑雪板。为什么要把竹子前端扳弯呢?因为滑雪时怕雪块阻碍我的滑雪车,影响它的滑行速度。做好滑雪板,我就把两边竹子钉在我的马车底部的两个着地面上。把铁钉钉进竹子可要技巧了,钉子钉得不深滑雪板表面不滑,如果竹子表面留下一个钉洞滑雪时滑雪板受阻。为了滑雪板钉在马车上我可费了脑筋啦!我先把钉子钉进滑雪板,然后用老虎钳把一颗颗钉帽钳断,接着再用一颗钉子把钳断的钉头一颗颗往深处再挤进一点,最后将这几处有钉的小洞放在火上烤软,把一些不明显的小洞和痕迹弄平。

这种滑雪车滑起来好刺激的,因为要保持平衡,完全靠两只脚往前蹬,蹬起来就像现在孩子们用的单脚踏板车,脚一蹬车一梭老远,可好玩哩!比我前面做的那部车好玩多了。其实在此之前我也用竹子做过滑雪橇,做滑雪橇跟我做马车滑雪板是一样的,只是用滑雪橇滑雪时脚上一边踩一块,左手和右手还要各拿一根棍,就像撑船样把滑雪橇撑得飙跑。因为有两只脚同使唤,还有两根棍同协作,玩久了,这平衡保持起来就得心应手不刺激了。有的比我们小的一、二年级孩子,干脆在一块板上钉两个雪橇,自己坐上去一手拿根棍,像撑船样一步一滑地往前撑。要

是雪后放晴的日子,我们大家都出来滑雪,阳光照在雪地里,明晃晃的非常好,这里那里一群一伙,男孩女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来陪着,用滑雪橇的,用滑雪板的,还有我用滑雪马车的,这美好的儿时风景今天想起来真值得大写特写啊!尤其是我做的滑雪马车,不是吹的,当时在那大家一齐滑雪的场景里,我可是独特的一幕哩!因为我这马车是单边雪橇,而且雪橇面窄,阻力小,我人又是坐着的,可以用脚往前蹬,所以我的滑雪马车就比人家滑得远滑得快,而且我从玩滑雪橇玩起,我滑雪的技巧也很顺溜,我一滑起来好像一匹小马在雪野里撒开四蹄飞来飞去,好像还有雪粉在我背上纷飞哩!

因我滑雪在米厂一带出名,因我做车做马在米厂一带也出名,孩子们决定要跟我起个绰号,我说我不要绰号,起绰号是操骂人,孩子里有大孩子说:不要绰号就要挨打。我怕大家一齐来打我,就只好起个绰号。有人问我,这绰号是要车的还是要马的,我说随便,后来有孩子说:“他这马做得好,他这次马雪车也滑得好,就是太神气了,也不给我们玩,也不教我们玩,不得马的绰号就打死他。”于是他们叫我“制马”,加姓就是“阴制马”。后来一想这名字并不差,这是伙伴们当时妒忌我和夸赞我的象征哩!成人以后我还用“制马”做过我文章的笔名哩!只是我后来觉得,人有成绩不能骄傲,不能神气,要帮助那些妒忌我们和羡慕我们的人,使那些不如我们的人尽快地赶超我们,使他们内心达到平衡。也许这平衡就相当于我当时滑雪时的平衡吧?

事过三十年,突然我在街上听到有人大声喊“制马”,我扭头一看,是我的儿时伙伴建子,我握着他的手说:“建子你还好吗?”他说:“还好!有空来我办公室坐吧!我现在正有事。”“好吧!”我松开他的手恋恋不舍。

建子在政府工作,混得比我好,平时也有优越感,他有亲戚是县领导,我一个文化馆的书呆子,加上儿时我的滑雪马车老不给他玩,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心里酸酸的不知说什么。

爷爷是个篾匠

文/柯长安

爷爷已离开我们多年了,但他的容貌我还记在脑海里,时不时地忆起。记得最牢的一件事就是他是个篾匠。

小时候经常听他讲他一生的故事,这些故事都离不开他的篾匠活之事。那一年,他正好十六七岁,他被拉去当了壮丁。就集中在旬阳县文庙,外面有当兵持枪看守,不敢外逃。吃喝都有人给送来,非常的少,吃不饱。在那儿住有两个多月,就像坐牢一样。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个当官的,问谁会竹编活,也就是做篾活,我爷爷举了手。跟着那位当官的来到院子外,开始干活,编背篓。原来是要出去背粮食,这里粮食吃完了,正规部队又没来人接丁,所以住着的人要吃要喝,得到外面去运粮食回来,那时候也没有公路,更不用说车子了,全靠人背运,所以,就需大量的背篓。这时候爷爷就有了展示的机会。为了加快进度,当官的还特意嘱咐做饭的人,每顿开饭要先给篾匠先吃,吃饱了好干活。爷爷说从此以后的一段时间他再没受到苦,吃得好喝得好。没过多久,正规部队来人接丁了,那位当官的把大家集中起来点名,名都点完了,却没有点我爷爷的名字。却走到爷爷跟前小声地说这上面没有你的名字,还不快回去,还呆在这干吗?外面有人接你。爷爷走出去后外面真的有人在等我爷爷。原来是竹编商铺老板看我爷爷篾活做得好,便花钱请人将我爷爷保了出来。后来跟着这位商铺老板做起了手工竹编加工,逃脱了拉丁之灾。

快要解放那年,我爷爷回到了老家棕溪。在房前屋后开始栽植竹子,现在这些竹林还在,绿绿成荫,风景如画。爷爷说那一年他亲眼看见解放军大部队从歪头山翻过来,就像蚂蚁搬家似的密密麻麻,行在山间沟溪,从不惊扰平民百姓。部队驻扎在棕溪口陈家老院,说是修整,准备上安康山城参战,部队有时候也进山入户买粮食和蔬菜,还买了爷爷编的背篓,爷爷还帮忙给送到陈家老院。他说解放军好,待人和气友善,从不欺压老百姓,见了乡里的人,大妈大婶,大伯大叔的叫,多亲热呀,说别怕,我们是自家人,我们回来了。爷爷说有这样的部队好,天下肯定是他们的。

在四乡八邻人的眼里,我爷爷做的篾活不管是从做工和样式上都好,像模像样,做工精致,很受欢迎。于是,大家需要篾器家具的都来找我爷爷,买或者是请爷爷上门去做,我爷爷就有请必到,不摆架子。好请,大家都喜欢,爱请我爷爷。在那三年自然灾害中,我爷爷白天要到集体里去干活挣工分,晚上就在家里加班加点的编织背篓、笼子、豆腐框子、筛子、晒席等等竹编家具。然后,又悄悄在夜间里拿出去换些粮食回来,使一家人度过了那个灾荒年。土地到户后,爷爷便放开手脚大搞竹编加工,使一家人过上了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因爷爷做的篾器家具,换回了彩电、洗衣机、冰箱等等电器家具,盖了新房,供叔父和姑姑上学读书,成为了当地有文化的乡贤。

爷爷是个会做篾活的篾匠,一辈子没离开过竹子和竹编活儿。他依靠竹子搞竹编加工,挣钱养家糊口,十分的勤劳和辛苦,他与竹子结下了情缘。不仅伐竹用竹,而且还大面积植竹,现在我们居住的地方,全是竹子的绿海。远看绿荫荫一片,近看根根竹子密密麻麻地排列直冲云霄。因这些竹子,我们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成为四乡八邻远近闻名的一道景观,也成为远游他乡游子的一段可以回味的乡愁。我想这都是我爷爷的功劳。

父亲和叔父他们还精通些篾活,也能算上个半胯子篾匠,可到了我们这代人,都东奔西跑,在外面打工赚现钱,没人愿意坐下来静下心学它,于是,爷爷说他的手艺活怕到了我们这代要失传。我想不仅是我们这个家的人,整个社会里,有好多手工业都会失传,因为,社会在向前发展,生产力在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旧的生产模式自然会被新的生产技术替代,这很正常。爷爷你不要难过,这说明我们在前进在进步。在向繁重的手工劳动告别,过上轻松愉快的幸福生活,这也是你想要的结果。

爷爷走了,离开我们了。可他栽植的竹林还在,绿荫着山间沟溪;他搞竹编的器具还在,编织的竹器家具我们还在使用;他的容貌还在,留在我的记忆里。爷爷永远都是个精明能干的篾匠。

翠竹青青伴我行

文/老哈河之子

生在北方,对于绿色不太感冒。四季分明的气候,让绿色总带着很多短暂和忧郁。松柏倒是长青,但是过于苍老,缺少激情与活力。喜欢竹子,那一片空蒙和洒脱,总能在心底荡起丝丝涟漪,久久挥之不去。竹子是南方的宠儿,北方没有,想见竹子的念头一直不曾断绝。倒不是因为自己有多清高,或者多高雅,完全是本性使然,总感觉竹子很清爽,很直率,除了和自己心意相通之外,外加一种虔诚和膜拜。

可能是从小嗜书,读到的关于竹子的诗词文章不少,对竹子自然产生一种崇敬忽然眷恋,因此骨子里总想一睹快之。现在的媒体发达,影视、网络几乎无孔不入,也无意识地在血液里打上竹的影子。的确,竹子那修长的竹身,翠绿的肌体,高洁的情操,总会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于是,偶尔爬格子,文章的意象总以竹子为多,但均是以想象为主,竹子的神韵总也摸不准,像雾像雨,像云像风,倏忽而去,难以名状。为了弥补缺憾,便萌生了有生之年,不要亲赴江南,亲眼目睹其真容,以解相知之憾。

当然,心里也知道,想见竹子一面也是很难。竹子生于江南,能去江南一趟也算是很奢侈,工作捆着手脚,假期又短,总有许多不适宜的理由。想见竹子的念头只是偶尔萌芽几下,然后便被纷繁的杂事淹没,溅起丝丝淡淡的涟漪之后重又归于平静。不管是不是奢望,想见竹子的念头倒是一直没有断过,看着友人游历江南,拍回的一张张俊逸的竹子照片,唯有叹羡不已。自己天生形成的惰性和懦性,也不知此生能不能克服,对竹子一亲芳泽的憧憬,倒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发浓烈起来。

许是心诚则灵之故吧,一次偶然的出行,竟然与竹子不期而遇。前年去北京旅游,携妻带子的,经历了一天的奔波之后,难免要放松一下。说话间,几人顺道进入了中山公园。公园不是特别大,景致倒是不错,亭台楼榭,假山流水,翠柳扶疏,花香四溢,边玩边赏,边赏边憩,倒也自在悠闲。临出园之际,也不知到了哪个门,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竟然扑面而来。恍如一群佳丽横空出世,我当时是惊喜地叫了一声的。那确是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呐喊,一时间,竟有一种喜极而泣的冲动。竹林一片墨绿,密不透风,连甬道都暗了下来,洒落着斑驳的太阳碎金。人在甬道间走,心里油然而起一份肃穆,空气中似乎能听到呼吸的声响。想起花盆里瘦瘦弱弱的散竹,放荡不羁的文竹,哪有真正竹子的刚性!这才是真正的庐山,这才是真正的意象!如果不是隔着栅栏,我真想扑进竹林,躺在草地上美美地睡去。竹下一壶美酒,林间几首狂诗,该是多么惬意。不奢求那一片星空,只一颗寒星足够;不渴望那片大海,只一滴水滴可也。临行前,我虔诚地摘下一片竹叶,庄重地夹在日记里,带走一片竹叶的同时,也留下了我的相思和梦想。何必羡慕如水一样的江南呢,有绿在心,有竹在身,便是将竹的精神常留魂魄了。

对于竹的偏爱,家人朋友很是不解,但我心坦然,释然,悠然。对于自己,我有着太多的剖析。过于自负,却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过于自恋,总显得曲高和寡;过于自谦,对别人的承认总认为是恭维。每每想到这些弱点,恨不得剖来心来进行晾晒。人的本性应该的纯净的,善良的,我却在世俗的熏陶下如此的不堪。我太需要灵魂的净化了,在浮躁的时候沉淀一下自我,需要的是健康的心态,需要的是苍翠的绿色,一如那生机盎然的竹叶。

人生的路已走过一半,一直在不停地思考,我能否少做一些憾事,多做一些乐事,我的那片人生的竹林,能否在有生之年,给世人留下些许绿荫!

竹之坚

文/郑靖琛

友谊林树木招人的绿闪闪发着光,小西湖由于碧绿的彩妆而更添几分娇艳。偶尔三五个行人散步走过长堤,世界充满和平。

虽然刚走进森林寻芳时树木茂盛,但是越往前走林就变得稀疏了。本来高大庄重的榕树反被草坪取代,眼下刺眼的太阳迫不及待奔涌来。我与父母忙拿出遮阳伞挡住“金箭”,旁边也有人抱怨天抱怨地脱下皮衣。

正当手表时针将要转到十点时,一阵幽幽的清香悄悄爬入鼻穴中,但众人本来都只顾着往前走路,可能只不过是几朵花罢了。“看啊,有竹子!”最前面的小孩喊起来。我的腿不自主地被灌了一股力量,加快脚步跟去。

眼前的景象使人称奇:虽值“秋老虎”横行霸道时节,只不过是几根火柴燎毛。竹子高则遮天拒日;低则刚拔有力,不像杨树的柔弱无力;亦莫似柳树的花枝招展。烈日多次野心勃勃征讨它,却徒劳无功。秋风秋雨的软磨硬泡也不能把它奈何。

忽然,一群孩子手舞足蹈地奔过来。它们抱住竹子使劲地摇晃,竹子被震得沙沙响,但是竹子的根基未损伤。我想起胡杨的“千年不枯,枯则不倒;千年不倒,倒则不朽。”

附记:竹的自述

“我生长于南方清秀的密林中,傍山的小镇里也有我的影踪。我愿为世界添上一片绿,我也会给跋涉的行人撑一伞绿荫。”

“自古来,我便为‘花中四君子’中一员。文人墨客多次吟我;赋我。李白在我旁边高歌;苏轼在我枝下挥毫濡墨。”

“我为世界贡献。若有必要,我会为大地母亲滴上最后一滴竹沥。”

竹颂

文/白克信

“夹道万竿成绿海。”阳春三月,翠竹青青。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千姿百态,为大地增添了一番春色,给人一派生机。

竹子为“岁寒三友”之一。古往今来,竹是人们称颂高尚气节的象征。它和松一样“四季常青”,和梅一样“傲寒而立”,还有一种宁折不屈的英雄气概。它不择土垠,不管山边地头,还是河边沙滩,都能顽强地生长,给人一片绿荫。郑板桥写的《竹石》,全诗无一“竹”字,却写出了竹的坚韧无畏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诗读后使人心生敬意,仿佛看到在石缝中顽强挣扎的竹子。郑板桥尤爱竹,在他看来,竹子的精神有两个——— 顽强和潇洒,不管生长在什么环境下,它总是昂首挺立,即使在寒冬腊月,竹林仍绿绿一团,抗击着寒风冷雨,抗击着冰霜严寒,到了来年春光明媚的日子,经历了风雨锻炼的竹林就越发坚韧且有力量。为此,“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成为人们对竹油然而生的崇敬。同时,“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们把做人的品德看得比肉体身躯重要,所以常把富贵竹或塔竹作为办公室或居所的装点饰物。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至凌云尚虚心。”托物抒怀,这是人们尊崇竹的又一理由。虚心抱节是竹子与生俱来的特质。元代吴镇《野竹》里的两句诗:虚心抱节山之阿,清风白月聊婆娑。此诗令人回味。野竹在深山幽谷抱朴守拙,虚心若愚,和清风白月相互吟唱交流。这是人生难求的一种境界。民间有这样的话,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这是人们体察物性后赋予的一种人格化的品质。竹子是空心的,可取虚心之意。竹之性,可谓一直,二节,三中空,这是竹子给人们的悟性和思考。正直,做人要光明磊落;有节得节操,不要贪赃枉法;中空喻虚心,故人们常常警醒,虚心使人进步。总之,只要做人品行正,有节操,能虚心,在事业上就会不断进步,终会有成。为此,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对竹的咏颂的诗句,才有了《历代咏竹诗丛》一书。请看历代诗人对竹的感情和抒怀:“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正直崇高洁,岁寒同我心”“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虚心即我师”……这些诗句意蕴深厚,给人启迪,道尽了竹子的清白、顽强、谦虚的品格气节,它具有无比的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人们的师表,使人终身受益。

我国是世界竹子种类最多的国家,有三十多属、三百多种。晋代戴凯之所著的第一部竹子专著《竹经》中,就记载有七十多个竹子品种。据史籍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在太行山东麓的淇水流域,当时已有大面积的竹林了。竹子不仅碧绿长青,英姿勃发,不怕严寒,耐经风雨,它还无私奉献给人类。竹子全身都是宝,人类生活离不了。竹子枝叶茂盛,根系发达,可调节气候,能发挥维持生态平衡、营造人类优美生存环境的作用。竹子长大后,可制作农具、屋宇、生活用具、工艺品、乐器等,竹子加工后的碎料,是造纸的优质原料。竹鞭、竹根、竹蔸等,都可加工利用。从竹子中提取纤维,可加工成服装、毛巾。竹笋是美味的食品。竹的提炼物,可制成清肺、化痰、止咳、利尿的药物。竹子全身皆可入药。如竹叶、竹茹、竹沥、竹卷心、竹黄等,每个部位具有不同的祛病养身功效。竹子的一生,可谓忘我献身,创造了一种境界高尚的优秀人文精神,故在我国传统的“岁寒三友”中,有竹子在内。每当人们行在竹林里,听得竹声飒飒,见有绿意盈盈,就会感悟到它鞠躬尽瘁为人类谋福祉的品格,这应成为做人的准则,要不断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一块篾凉席

文/柯贤会

我家有一块父亲编织的篾凉席,密密麻麻写满父亲的故事。

父亲并不是篾匠,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父亲硬是凭着勤奋和执著,自学编织牛笼嘴、笊篱子、筛子、笼子和凉席,成为半侉子“篾匠”。

那时我人小不懂事,总觉得父亲的手艺不好,编的牛笼嘴不好看,让我在放牛的小伙伴面前没有面子,多次怪父亲编的牛笼嘴“丑死了!”父亲说:“我手艺虽然不好,但是多门手艺多条路啊!”他还是默默利用夏天的中午和天黑休息时间做他的篾匠活,我常常看到父亲那带着老茧的双手被篾割破鲜血长流,但他仍然坚持做着篾活。

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家里那时人口多,我和弟弟妹妹又要上学,家里开支大,父亲负担重,即使父亲和母亲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修理地球”,也难以保障全家七口大家庭的生活,也没有办法供养我们兄妹三人上学,妹妹上到小学二年级就没钱上了,为了节省请篾匠的工钱,父亲逼着自己学篾活。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的编织的最多的还是凉席,一块又一块的凉席犹如变戏法般从他手中飞出,我们也享受到了父亲给的“福利”,夏天躺在凉席上面凉快舒服,冬天在凉席上铺上被子隔风暖和,编的多了,家里用的基本够了,父亲还给邻居送一些,邻居们都说父亲“是个好人”。

父亲最早编篾器用的是山坡里的野 竹子,竹细膘薄篾窄不好编,后来生产队从外地运来了好多优良品种的竹子,让群众满山满地的栽种,土地承包到户的时候,父亲就挑了两块有竹子的地,别人都怕竹子占了地荒了庄稼,纷纷挖掉,而父亲却细心呵护,留出空地让竹子生长,竹子一年比一年长得好发的快,几年以后就茂盛成了大片的绿竹林,我们想这下父亲做篾活再也不用钻到山坡刺架里面砍竹子受苦啦,心里暗自替父亲高兴。

那时家里还是很穷的,我们大多数时候吃不饱饭,父亲经常胃痛。有时候疼痛的躺在床上不停翻滚,好像有万把尖刀在父亲的胸口绞动,听着父亲发出撕心裂肺的叫喊,看着父亲不停淌落的冷汗,我们悄悄落下痛苦和无助的泪水,心里默默让他快点好起来,我们离不开他!但是父亲仍然舍不得钱给自己治病,常常是硬扛着,拖上几天实在没有办法了,才请附近的赤脚医生看一下,病情稍微缓解,父亲又在他的田地里披挂上阵了,又利用空闲时间编织篾器,看着父亲为了我们急得满头白发,累得成了一张弯弓,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让他不再劳苦受累,不再为了省钱编织篾器,让家人早点过上好日子。

可现实并不是天随人愿。1994年寒假,我依然跟往常一样高高兴兴回家过年,一进家门就看见父亲又病倒在了床上,此时他已面容蜡黄,枯瘦如柴,说话有气无力。看见我回来,父亲什么话也没说,拉着我的手,豆大的泪珠顺着父亲的眼眶滚落出来,他哭我也哭,全家人都哭了。过了一会,父亲用他那微弱的近乎听不清的声音说:“席子!席子!”我们当时听不懂父亲的意思,看了看席子下面也没有什么,以为父亲舍不得他的席子。

就在那年正月初九,父亲留下无尽的不舍,匆匆走完了他短暂的四十七年人生路。此时,寒风从竹林呼啸而过,发出声声悲鸣,好像在为父亲送行。

后来我们弟兄都在城里居住了,老家的房子就用一把锁子锁上,我们平时忙工作忙生活,只能在过年或清明去给父亲送点纸钱,让他在那个世界有钱用不受苦。有一年回去祭奠,我们顺便打开老家房屋看看,突然就看到了父亲生前编织的一块新凉席还静静地卷缩在睡房的楼上,好像在等待我们的到来。我知道这也许是父亲留给我们的宝贵“祖产”,当我取下来的时候,发现席子里面有个用手绢包了一层又一层的东西,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个纸条和八十元钱,纸条上写的是“孩子学费”,那一刻,我的泪水又一次夺眶而出,父亲到了生命的尽头还舍不得花钱看病,而是要留下我们的学费,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此刻,我明白了父亲说“席子!席子”的含义。这时我又一次看见那两块大竹林,它们已经蓬勃旺盛成了大片的林荫,肥大的竹子可以编织各种篾器,可是离两块竹林不到一里路的父亲却静静地躺在那里,再也不能编织篾器了。

我曾想,如果父亲不去世,他现在已经是一位年满七旬的老头,也许他还在农村老家生活,但我们一定不会让他那么辛苦;也许他还在编织篾器,但我们一定不会让他那么操劳;也许他还会粗茶淡饭,但是我们一定会让他吃饱穿好;也许他还会有病在身,但是我们一定会全力救治;也许他不会与我们天天相守,但是我们会忙里偷闲给他打个电话:"爸爸,身体好吗?"

只是可惜生活中从来没有那么多也许,只有父亲编就的那床凉席依然真实的躺在我的家里……

竹舍茶香

文/李丹崖

去无锡,在一处农庄中,主人招待我们午餐,穿越一片栀子花田,再进入一片幽深竹林,迎面就有一排竹子做的房屋。主体框架是木材的,墙体中间用稻草和泥巴垒起来,外围裹着的是竹席;竹舍的顶部亦是竹席,所用的茶具皆竹木所制,冲泡一杯绿茶,杯中有茶香,盘中有竹香。什么是纯天然的原香,这就是。

一直以来,喜欢一种食物:竹筒粽子。竹子的香气能够化解掉粽子中的腻,两片翠竹成全了糯米、山楂和糖,也给它们塑了型。若是竹筒粽子在竹舍吃,那滋味会不会更加深一层,我没有试过,应该更加浑然一体吧。

“竹”,应该是个象形字。我觉得它不仅是竹子的样子,也像是两座紧挨着的凉亭,上面两个“人”字,可不就是亭子的顶棚吗?竹舍清幽,在下面读书,竹风送爽;在里面吃茶,茶香有竹香辅佐;在里面吃蔬食亦大好,植物的香更能激发味蕾,或者是以雅致的环境来下酒,很是开胃,饭恐怕也能多吃上两碗。

落了雨,在竹舍中听雨,应该也不错,陈腐的竹叶有独特的香气,被雨水激发出来,临窗,端一杯茶,看细雨在竹叶上凝结,然后一滴,一滴,一滴落下,这样的慢节奏,依着眼前的这座竹舍,也是安谧清爽的。

竹思

文/白克信

“春尽梅花看竹来。”每当此时,我的思绪忆起了在桂北的一个小山村看竹的情景。有一年,我下乡住在邓大伯家,这里满山遍野都是竹林,春风吹拂,竹林摇曳,像是绿色的波浪随风起伏,或高或矮,风姿各异。

邓大伯家屋前有一块空地,房前屋后,翠竹环绕。春雨霏霏时节,我目睹了如“雨后春笋”般的心境。清晨,只看到空地上有几处泥土悄悄松动,第二日尖尖的竹笋就突然破土而出,不几日一支支茁壮的新竹,拔地而起,高高地向上伸挺,我仿佛听到新竹拔节生长的声音。细看那层层的竹节处,脱了笋衣的竹,青翠欲滴,不由你不感到一股强劲的活力。虽过数年,记忆仍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古往今来,颂竹子的诗词不少。自《诗经》唱出“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以来,国人对竹特别青睐。可谓爱竹葱翠,爱竹清幽,爱竹高节,甚是敬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破了苏东坡喜好竹子的心态,更使国人“见竹如见公”“一节不肯曲”,令人刻骨铭心。还有那“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这是董必武同志的赞美竹诗句。诗人描绘了竹子四季葱绿的英姿和傲霜斗雪的精神,使人受到鼓舞。只要我们以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待工作和生活,就会实现人生的梦想。

以竹比喻,深含寓意的诗词不少。清代画竹大师、诗人郑板桥写竹耐人寻味。“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此诗引申隐喻,升华拟人,充满人生哲理,给人启迪。我们的事业正是如此,有了这种精神,改革开放的步伐才能不断推向前进,登上新台阶,实现中国梦。

关于竹,还有不少优美的神话故事。据说,黄帝曾命令一个叫伶伦的定音律。伶伦就从大夏之西、昆仑山麓取来竹子,断面节间,长六寸九分吹之,恰是黄钟宫调。从此,我们有了音乐,有了箫笛。更优美动人的是有关湘妃竹的传说。据古籍载,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二妃追来,哭得死去活来,泪珠洒上翠竹,留下斑斑泪痕。难怪一代诗擘毛泽东同志吟咏:“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观竹,见竹思人,心生敬重。每当我在漓江岸行走时,在烟雨朦胧中,看到那婆娑起舞的竹影,不由想起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原先两岸没有这样的凤尾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建议,在两岸种凤尾竹。如今,这个种竹的建议为漓江绿色添上了神来之笔。为此,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诗人管桦曾为周总理事迹展览馆巨幅青竹的题诗:“根扎千尺土,叶上苍梧云,平生近红日,萧萧金石声。”这竹表达出总理同人民的深情厚谊,这竹描绘出总理顶天立地的崇高形象。至今,翠竹的高尚气节和精神,已成了人们的学习典范。